1 ) 深层含义
这部戏觉得不好看的人其实是没看懂。表面就是说一个发生在未来世界里人类之间的爱情故事。但再深一层,其实是对现今社会的讽刺电影。一个极大的讽刺。这层含义因为它的力度不大,隐晦,导致很多人看不出来。
第一层含义:
未来的社会倡导人类不应该有任何情感,一发现自己有情感就是“染病”,要治疗,甚至被处死。男女主意识到自己“染病”后,从怀疑,到确定自己根本没病,有情感是对的,再到相约离开这个誓要扼杀情感的地方。为什么要扼杀人类情感?可能是为了不让情感阻碍科技的发展,可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等等。现今社会何等相似,只是电影更极端化而已。现今社会,人们不热衷讨论情感,金融业,科技业变成世界各产业的主流,最高薪的职业也在于这两个行业。这两个行业最讲求理性,最不讲求情感。金融业里出现得最多的是数字,科技业是一系列的专业符号。而文学艺术这最讲求情感的行业变成了小众产业,赚不了钱,关注度低,从业人员数量远不及金融和科技的。大学里的专业中商科是永远的大热,计算机是永远听起来的高大上。文科生被贴上“没前途”,“没钱途”的标签,艺术家被边缘化,很多人对他们敬而远之。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拥有强烈情感的人是玻璃心,是脆弱的,成不了大事的;而一个人只有理性,才是强者。什么时候,人类开始隐藏自己的天性,害怕暴露自己的情感,甚至嘲笑其他出现负面情绪的人?就是科技和资本出现的那一刻。科技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不能以扼杀人类天性为代价。理智与情感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中国,理工科才是主流,文科是非主流,想起都痛心。一出街,冷漠比热情多。人们成不了科技的主人,反成了它的奴隶。人类对情感越来越迟钝,越来越不懂得去感觉,不懂应该如何去表达情感。物质世界愈加丰富,精神世界却愈加荒芜。所以第一层含义就是故事的作者讽刺这个以理性为主导的社会逐渐扼杀人类的情感。如果你不服从,有权力的人和周围的人会用尽一切办法逼你服从。
第二层含义:
如果你很不幸,身处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群体,唯一的办法是离开。在这样的群体中,你也要像他们一样隐藏你的情感,每天像行尸走肉一样。没有人会在意你的感受,你去在意其他人的情感也显得多余。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并不是谁的错,只是你们不是同类人。找到和你相似的一群人有多么重要。男女主他们,宁愿去一个生死未卜的地方,也不愿意被那些没情感的人同化。从最初你和大家都一样,到最后选择逃离,是一个很挣扎很痛苦的过程,因为在这过程中你肯定试过无数次否定自己,也没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是这个群体的异类。到最后能明辨是非,并选择抽身,是需要勇气。男女主宁愿冒险,也要去勇敢追求做自己,不愿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人。现实中有多少人有勇气这样做?所以第二层含义是作者希望人们学会追随自己的内心,勇敢做自己,离开不同等族群,寻找自己的同等族群,而讽刺那些害怕成为异类而随大流的平庸之辈。
最后,虽然男主已经丧失情感了,但他又重新对女主有了感情。证明人类的天性根本不可能被扼杀掉,科技和资本只是人类生存的手段,而不能取代人性。不能本末倒置,为了生产而消灭情感。科学技术的确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现代人情感的缺失难度不是人类的一大退步吗?
这部电影也体现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中国的差异,西方价值观首先尊重个体的价值,尊重人性和自然,但在中国讨论这些问题,就像个另类。现在,能碰到一部比较像电影的国产电影都不错 了,更不要说是会思考人类终极命运的富哲理性的电影。类似这种问题还有像哲学,西方人讨论它们,研究它们是非常平常的。但在中国,思考这些问题的人非常少。为什么呢?首先,教育部声称的“素质教育”真的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吗?无数的贪官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很多成绩很好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同情心都没有,攀比,骄傲自大。这就是今天素质教育的成果。说“素质教育”真是恶心别人又恶心自己。在中国,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只有金钱和权势,其它都不看的。在这险恶丛生的社会,不被人害已经很好了,人人自危,还哪有人会去研究那些高深的道理。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忌讳谈论政治,谈论哲学,谈论伦理,说明这个国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星扣在看不出男女主之间有任何火花。另外是前半部分节奏缓慢,略显沉闷。
2 ) 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一部电影
整部电影画面感非常强,每一帧都很压抑,能感受到主角内心的无助。周围坏境的无感情,反衬出主角们更强烈的感情。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是面瘫,但我们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两人内心强大的感情。这部电影感觉就是为小k量身定做,当然男主的眼神也很出戏。也许两个人并不是真爱,而是人性的吸引。剧情开始平平淡淡,却不枯燥乏味。中间开始出现转折,他们都有过绝望,让他们坚持活下去的也是这段美好的感情。open ending让我出乎意料,然而这段感情从哪个方向都看起来不乐观,或许open ending才是最好的结局。
(P.S.吐槽这部电影男女主演技或是妆容的是完全没看懂)
3 ) 荒唐的反乌托邦有时离我们并不远
荒唐的反乌托邦有时离我们并不远
如果我们把《同等族群》(Equals 2015)当作一部爱情片或科幻片或科幻背景下的爱情片来看的话,我认为大家能给它3颗星真的很宽容了,但若想想本片背后的含义,给它4颗星似乎也并不为过。
本片应当又是一部反乌托邦类型的电影,因为它符合“反乌托邦”的典型特征:绝对反人性。本片中那个“反乌托邦”是以一个“集团”形态存在的,至于这个集团还能否被称为“人”的集团,本片的中文译名就已透露先机。此外,这个集团的反人性面最主要的表现在于它将人当作手段而非目的。为了获得强大生产力,它让所有人从一出生就失去“情感”,因为在这个集团内,“情感”被认为是人“致弱性”的根源;“情感自启综合症”(SOS)是集团健康的最大威胁。这种反人性的措施当然是值得批判的了。因为,情感是最人性的东西,没有了情感,一个人便无异于行尸走肉。
虽然说这种动用高科技手段封闭个人情感的行为几近荒唐,但它也只是反人性措施的极端表达而已。在现实当中反人性措施几乎比比皆是。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团体、组织或国家中的个人被要求处于服从的地位,而为达成此目的,甚至不惜动用强大的制度措施,让人一出生就失去选择的机会。为什么生在宗教国家就得信仰宗教,生在极权国家就要崇拜领袖,落在资本主义手里就只能屈从它的制度?当我们有这种呐喊或内心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其实就如同本片中的“情感自启”一样,你曾经沉默的人性基因正在复活。而当我们谴责本片中那个让人们失去选择机会的集团如同利维坦般的怪兽一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体会到,利维坦其实早在我们每个人身边。
当然,我们也要自警上述批判合理性的问题,因为基于人性,尤其是基于道德性的批判已是我们当今社会纷争不息的主要原因。就像本片所展示的那样,凭什么说集团封闭人性情感的行为是不合理的呢?要知道,这种在我们看来是惨无人道的行为可是那个集团自我选择甚至社会进化的结果,因为我们现在所珍视的人性行为早已是它们摒弃了的呀。由此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一下,若我们纵向穿越千年,或横向挪位万里,我们是不是也有可能立即进入一种可嘲笑当下的道德行为和人性困境的文化氛围当中?嘲笑的合理性究竟从何而来呢?再说,如同那个集团中的人嘲笑那个人性半岛上的原始居民一样,我们也说不定正是宇宙间值得嘲笑人性孤岛上的一员。本来就分属不同族群,谁给了你嘲笑的权力?即便我们以普遍人性需要为号召,我仍怀疑建立普遍性标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以上纯属由观影所想到的,或许有点想远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本片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来展示男女主角的爱情,到底想表达什么?似乎没有理由说,这个集团是想禁绝一切情感。因为有很多证据可以说明,这里的人都有或此或彼的情感。比如,男主受伤有同事关心,新来的插画师表明了自己的有限耐心,还自诩自己是小达芬奇,阿特斯莫的工作岗位是众人梦寐以求的,女主敬业行为还引发了同事的进取心。这些“关心”、“耐心”、“自负心”、“进取心”等显然是情绪的产物,只不过这些情感产物并未引起人的内心折磨,所以它们并不被认为是病症。只有当情感能引起内心的折磨时,这种情感才被集团视为洪水猛兽。那么,什么样的情感才能引起个人内心激烈的反应呢?显然是“爱”的情感。如果没有“爱”,看到有人跳楼,女主不会产生同情,也不会因同情而表情痛苦、紧握拳头。“爱”的情感最激烈的表现就是两情相悦,所以,私自配对行为成为集团打击的主要目标。“爱”的情感之所以成为这里最严重的疾病,是因为它是社会联结的最主要催化剂,因爱才有家,有家才有国,既然家国都不要,那么似乎可判定,这个集团是个极端的无政府主义组织。
此外,既然异性间的两情相悦不应被认为是一种病,那同性间的呢?同样基于情感,难道有区别吗,或许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另一问题吧!(文/石板栽花 2016年7月21日星期四)
Ps. 感谢奇遇电影字幕组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4 ) 毫无道理,但你是否在意?
电影80%的时间都很缓慢,临到最后才在剧情上小有爆发。 两位主角,男主秀美,女主硬气,让人分不清是不是在搞基还是在搞拉。 就那么三四个场景,男主角一套衣服,女主角一套衣服。预算这么少也敢玩科幻,也是醉。 但我很喜欢电影的不讲理。 电影设定在未来社会。那时的人类视情感为原始疾病。偏偏一对男女患上了这个病。然后就是眼神啊、碰触啊、爱啊、做爱啊。总之年轻情侣一夜就搞定的事,占了电影一大半的篇幅。剧情到了结尾小爆发,也不过是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翻版。女的怀孕进了局子,在别人帮助下借了一个死亡狱友的身份逃了出来。男的却以为女主已逝万念俱灰接受药物注射放弃情感。 要不是有一个科幻的外壳,估计不会有太多人想盯着屏幕上的狗男女。但妙就妙在这里。 在电影的前四分之一,电影一直在不紧不慢的描述未来世界。每一个房间都光线明亮,墙壁或白或灰,衣服也是千篇一律的纯白,一派性冷淡风。人们的生活有秩序。主人公不是排队等饭,就是在排队刷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套间。夜晚时,人人都在房里玩智力游戏,无人串门拉家常。就连生育,也被看作某种兵役。由于感情被当作一种病,人们尽力彰显自己的理性。即使围观跳楼,人们只是毫无感情的讨论,“希望有人能替代他的工作岗位”。 压抑到这种程度,任何程度的动容都显得出格。于是,当女主对跳楼者表示出某种程度的紧张时,立即被男主捕捉到。男主开始关注她。从这时开始,噩梦、痛感、走神等等,都让男主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自己的“感情病”。而男主自曝感情病,也获得女主的同情。由于电影已经在漫长的白色冰盖下走了许久,这细微的裂缝让人雀跃不已。淋浴时体验到水滴滑落,说话时紧张结巴,男主终于失控,与女主躲在厕所里亲密接触。这亲密接触的全部,就是胆怯的触碰对方,再长久的拥抱。 电影终于有了音乐,灯光也从纯白变成黄、红、紫等色彩。男女主角擦肩而过,两人的手似碰非碰,却毫无疑问的散发着亲密的信号。但世界无情的继续。当主管打破他们的恋情,当铲除感情的药研制成功,当女主身孕曝光押送如监狱,观众才看清未来世界的张牙舞爪。正如女主无意间说的,“他们”想通过对感情和生育的控制,来剥夺每一个人的自由。“他们”究竟是谁不得而知。但隐隐的,“他们”有一种当代观众都能捕捉到的模糊影子。 理性与情感,一直都是一对对立的命题。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大发展。欧洲人都以理性为荣,不但追求科学与哲学,还想用纯粹理性的方式管理社会。然而,作为启蒙主义最重要成果的法国大革命,充满了屠杀、独裁和侵略。理性的尽头,人们开始了反思,于是有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苏醒,用情感、文化与民族,向冰冷的理性挑战。看似毫无道理的情感,成了人类的救命药。
5 ) 爱恨皆神性
无情无爱或许会让你走的更远,但爱恨是平凡如斯的我身上的唯一神性。——题记 未来会是怎样?是狼烟四起还是歌舞升平?或许都不是。《同等族群》中再现了一个高度秩序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爱恨情欲都是一种病,每个人都是这个秩序紧严的的社会中的一个螺丝。也是有例外的,比如男女主,比如愿意无条件伸出援手的同路人。 与其认可情爱无用论,我愿相信情感是神的恩赐。你看,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种,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推动的巨石,阿基琉斯的盖世之功,古往今来的传奇中处处可见的是对人类的大爱,无畏、执着且不悔。她跳脱出男女之爱,也映衬出普世之情。是情爱的存在让每个平凡的我们在被需要的瞬间也变得非凡异常,让传奇与人类生生不息。 无情无爱真的会让人类走的更远吗?我不知道,可我还是喜欢拿破仑的剑,巴尔扎克的笔,喜欢想起你时自己的微笑与泪,喜欢你。
6 ) 一
为什么会感动,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把人类初次相爱那种情感重现,像两个纯洁婴儿,第一次学会爱——电光火石间的眼神接触,呼吸与气味,一颦一笑 ,让人慢慢陷进去,也希望自己陷进去,让对方也拥有自己的全部。很喜欢电影里面对人物的嘴唇,眼部等五官特写,尤其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希望对方能把自己看透,也希望自己能融入对方的眸,就似电影里面尼亚说的,我希望你能拿走我这里的一切。希望给予,也算是sos症状的终极表现了。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章写道,
如何拍不会有MV感,多兰老师快看过来。
又名《逃出计生岛》
再一次旁边人睡着了一片我又看哭了。敢说世界上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讲出片子里的这种感觉,还有百分之一能体会但讲不出。主创全部是AFI校友,导演第二年没上完因为觉得拍短片没前途跑出去拍了个长片拿回来毕业。之前很讨厌导演的上一个片子,后来发现好几场戏是在AFI拍的就打算重新看一下嘻嘻。
读剧本的时候真的很喜欢,片子拍出来反而看不下去。
6/10。前景滤镜+背景虚焦的MV视听手段,剧情简单到就像两个初中生谈恋爱,两人反复试探你拍一我拍一,明知怀孕有危险还不做措施,到了影片高潮赖在床上腻歪着不逃走!闹自杀和面临逮捕命运是如此平淡的情节里再正常不过的梗,谁出卖小组?药物抑制的情感能残留?欲言又止的尴尬结局真是分分钟想删片。
白化病的布景,烂大街的设定,老大哥的乌托邦里总有这么些爱搞破坏的狗男女。看拉拉和基佬谈恋爱太辣眼睛~~~
真是受够了这种科幻设定的青春爱情片了。这简直就是初中情侣偷尝禁果不慎怀孕结伴离家出走的傻故事嘛。
这是在艺术审美,表演艺术上少有的佳作。在灯光设计,摄影设计,美术设计,音效设计,综合美学上都有一种新突破。里面确实有些如同《黑镜》一样的情节,故事上也确实欲言又止。但是,任然是一部很值得慢慢品味的做平。它在美学上有种干净简练的美。(电影艺术真的是需要慢慢品的)
基本就像评论所描述的,早恋被抓的故事+主角的特写 #SIFF2016
克里斯汀真的不适合演任何异性恋。。。。。
【5.0】对对对 这就是美国商业片落寞的原因。老梗的堆积,反乌托邦的设定,1984+美丽新世界的结合体。500年后即视感。不不不,我拒绝为其付高费。两星
故事没什么新意,但影片完成度极高。除了极具代入感的配乐(获威尼斯特别奖)与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外,性冷淡风的服装与布景、冷色滤镜与精细布光、大量虚焦浅景深镜头搭配前景遮挡式构图、限制性视角(特写与中近景为主,几无定位镜头)共同塑造出冷寂疏离的隔阂感,亦是与故事最贴合的风格。(8.3/10)
给人觉得很惊艳。很有未来感的美学。虽然‘情感被当做疾病’这种设定并不新颖,但镜头的语言让我深有感触,如一双充满感情的眼睛在冰冷的世界渴求一丝温暖,一点人情。在手持和近镜头之间,能感到拍摄者的呼吸,亦或是主人公的脉动。情感是存活在世间的价值与目的,整个宇宙也无法填满失去它后的孤独。
导演肯定是看着眼睛选角的 美死了~
这片是把龙虾的剧本倒着抄的吗,一点未来感都没有啊!好好的禁欲氛围都被你们破坏了……
3.5/5,一星给怎么看怎么顺眼的性冷淡之美。《龙虾》社会设定的的对立面,但无聊主要社会秩序如何,总会有反抗军,人性使然。演员选择不错,毕竟不是一直说KS面瘫+叛逆吗?全程Nic的超近镜头特写多得数不过来
好看,人物设定是旧肉换新皮,不得不说这个皮还是很有意思的。开头的爱情来的有点快,结尾结束得有点仓促。美学在这部电影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简洁的白色很好,耐看。尼子的演技还是那么好,在温暖的尸体里面就有体现,他的肌肉看不够呀看不够,1米9的身高加上一双迷死人的蓝眼睛真是
敬请跟着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尼古拉斯·霍尔特和这部《同等族群》一起,体验摄影虚焦跑焦之美。这样的电影质感拍成男士香水广告,一定很棒。
为了女主。
反乌托邦软科幻,铲除产生情感的异己,这样设定真是屡见不鲜了。拍得跟泰伦斯马力克似的,各种白净大特写,虚焦大光圈,手持摄影,以白色为基调的简洁美术设计,响到震耳的配乐。一个拉和一个基的床戏怎么看都不对劲呢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