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如果把洞中壁画连接起来,可以长达二十五公里,因此敦煌壁画也被誉为"墙壁上的美术馆"。
文化探索纪实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最新一期敦煌篇中,发起人陈坤与追光伙伴许丹睿,继续在莫高窟探寻敦煌奥秘,一起解读最强国漫,莫高窟壁画的神秘!
超长“连载” / 千年不断更
“敦煌石窟不是一天建成的”,它始创于公元4世纪,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至本世纪初,跨越了1600多年。
满壁风动,天衣飞扬。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不同民族、不同时间、无名的画师“接力”留下的绘画,犹如一卷超长连载,千年不断更的国漫。
这些画都是由一代又一代不知名的画家绘成的,也许你想问:敦煌的壁画到底有多少?
敦煌壁画面积4.5万多平方米,但是,专家学者们早就发现一个现象:许多早期的壁画上都覆盖着晚期的壁画,壁画一层盖一层,多的达到四五层之多。
这些被复盖的壁画由于与外界隔绝,壁画保存得都比较完好。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说的敦煌壁画面积指的是石窟墙壁最外面一层的总数,并不包括被压在里面的壁画,因此敦煌宝库中到底有多少壁画,壁画面积有多大,这仍是一个谜。
中国色千年惊叹!
提起敦煌壁画的颜色,也许你脑海中就浮现了红绿交织的印象。
敦煌壁画最主要的色彩为红、青、绿三种颜色,基本贯穿于创作的整个时期。
最美丽的中国色,其实就在敦煌的壁画上,光听名字就让人沉醉:天水碧、黄白游、凝脂、青莲、代赭、藤黄、瓦灰、欧碧、烟墨、沉香......
千年之后,我们仍旧会被那抹绝美中国色击中心扉,沉醉惊叹。
褪色 & 不褪色
最强国漫,一秒惊艳。值得庆幸的是敦煌壁画至今仍然鲜艳,千年不褪色,尤其是绿色熠熠闪光;遗憾的是,壁画也有生命,有的已经开始褪色或变色。
敦煌壁画为何能保持千年不脱色?敦煌研究院研究人员揭开了奥秘,敦煌壁画颜料主要来自进口宝石、天然矿石和人工制造的化合物。
壁画中的石青和石绿色等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稳定性强,历经一千多年而不变色。尤其是北朝时期的壁画中,石绿和石青的纯度很高。
其中,石青类颜料中较多地使用了青金石颜料,稳定性很好,因此历经一千多年而不变色。
说到这,也许你也想到了千年不褪色,满目青绿迷人眼的《千里江山图》。没错!这一切的奥秘,其实都来源于青绿矿物颜料的使用。
那么为啥又变色了呢?从研究结果看,敦煌壁画变色的部分,主要是人物肤色的部分色彩,已经由初绘时的肉色,变成了黑色、铅灰色或褐色。
敦煌壁画变色,专家们认为,是因为古人在作画时颜料中使用了铅粉的缘故,铅粉氧化,从而导致壁画变色。
除了敦煌最强IP“九色鹿”
千年国漫还画了啥?
说起敦煌壁画你的脑海里是否立刻浮现出婀娜多姿的“飞天”形象?其实,敦煌壁画其实远不止于“飞天”!
还有神仙跳舞、多样的佛祖以及猴子、骆驼、九色鹿等。
总体来说分为几大类,一种是佛本生故事,就是讲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前生前世的那些故事。
比如257窟的《鹿王本生图》,也就是咱们耳熟能详的九色鹿的故事,就是讲释迦牟尼的某个前世变成了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的人,反被出卖的过程。
还有一类是经变画,经变画顾名思义就是指用图像的形式,把佛经里面思想、故事等内容表现出来。相当于PPT版的佛经。
比如说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就是根据《无量寿经》绘制而成的,里面描绘了想象中的佛国景象。
除了关于神佛的壁画外,壁画中还有非常多表现人间百态的现实生活壁画:
丨持笏板追求 [唐] 莫高窟 45窟
丨树下抚琴图 [唐] 莫高窟 85窟
男耕女织的劳动场面, 男女表白的柔情现场;
战争狩猎的激情时刻、出行游玩的惬意时间……
惟妙惟肖,刻画生动;世间百态,应有尽有。
很独特的纪录片叙事结构
用推理串联文物与文献历史,在文献中寻找文物的线索,构建出一个个丰满的历史时刻,带着观众去思考,科普历史知识的普及,建议上下集攒一起看,一集一集看不过瘾
美中不足兵马俑的上集有点水时长,同样的问题可能重复很多次,个别的配音断句要是可以再重新考量下就更好了
整体上很喜欢
如果要问最近有哪档节目,还没开播就吊足了阿杠的胃口,那一定要数《闪耀吧!中华文明》。
一般其他节目录制,前期都要走保密路线,偶尔放两张高糊路透图,生怕失去神秘感。
但是《闪耀吧!中华文明》完全不走寻常路!先是开启“全网偶遇陈坤模式,各路网友纷纷晒出在博物馆、遗址公园偶遇陈坤的路透照片。节目杀青时,陈坤本人还放出了六城打卡照。一番剧透下来,阿杠的羡慕指数和向往指数同步上升。
节目播出那天观众们还亲眼见证了国内各大“顶流”博物馆集结的排面,四舍五入可以说是见证博物馆在线团建的现场了。
国内各大博物馆们不光是第一时间赶来打call,还纷纷拿出自家的招牌文物玩起了谐音梗。
比如四川广汉三星推博物馆青铜大立人的大“立”出奇迹、陕西历史博物馆鎏金舞马衔杯银壶的赢“马”了、洛阳博物馆夏代铜爵的“爵爵”子等等,一个比一个戳笑点。
阿杠围观了一圈回来,就感觉这年头博物馆们冲浪的网速是真的有够快的,馆虽然在五湖四海,但梗是一个都没落下,很懂怎么把文化爱好者们的期待值拉满。
眼瞅着胃口都快吊到嗓子眼了可算是蹲到开播,阿杠自然是第一时间就赶去优酷“炫”完了第一期。
节目组首站去的是前阵子频频出圈上热搜的“顶流”博物馆三星堆,用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发掘负责人许丹阳的话来说就是“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这个充满神秘力量的“小遗址”自从被发现以来就没少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不过这回《闪耀吧!中华文明》的解读视角跟传统的纪录片还不太一样,不是纯科普向的讲解输出,而是直接带我们沉浸式打卡博物馆和文物台前幕后的故事。
发起人陈坤全程是以一个“侦探”的身份出现,他和他的追光伙伴新华社记者许丹睿一起承包了“眼替”和“嘴替”的任务,不仅带着观众们近距离感受古蜀文明的魅力,还把大家对于神秘的古蜀文明的种种好奇和推测也一起带进了三星堆,一边解谜一边了解千年前的灿烂文明。
就拿这期的三星堆来说吧,以往我们提起“三星堆”这个名字,会想到什么?
很多人第一时间可能会联想到那些形状各异的青铜器,知道有一些在外形方面怪异得都像是外星文明的产物,好奇它们的使用者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
但说实在的,除了专业研究考古的人,可能很少会有人往更深层次的方向思考,比如它们究竟是诞生于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中,以及它们的创造者们是想要通过它们来表达些什么寓意之类的问题。
陈坤和许丹睿这回就帮观众把格局和脑洞一起打开了。
比如三星堆很有代表性的几大文物之一“方向盘”…啊不,是青铜太阳轮,按专家雷老师的说法,这象征的是一种古文明里常见的太阳崇拜的意识。
说到太阳崇拜的话题,身为重庆人的陈坤就一秒get了。
毕竟川渝地区因为在盆地湿气重,太阳比较少,现代川渝人看到晴天出太阳都很开心,更何况几千年前的古蜀人,太阳在他们心里的地位自然就更神圣了。
因为崇拜太阳,所以就创造了太阳轮器,以及能让人联想到太阳和光明的眼形器、青铜鸡等等,听起来还蛮合理的。
但是一旦把后羿射日的故事和它们联系起来,就很难说这个长得像方向盘的青铜太阳轮里蕴藏的深层含义究竟是对太阳的崇拜还是恐惧了。
地质专家刘兴诗老师就结合后羿射日,给出了另一个相反角度的推断:太阳轮外面那一圈更像是一种禁锢,是想要把太阳囚禁起来的意思。因为在古蜀人所处的那个时代里,太阳并不是什么美好的存在,对抗持续性的干旱才是他们的日常。
刘老师还举了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如果让你去非洲沙漠待两个月,每天就给你一瓶水,看你还崇拜太阳不?
(别说代入后羿视角了,刚回想了一下今年夏天那段时间川渝地区持续40+的高温天气,已经想去找竹竿捅太阳了hhh
说真的,在看这期节目之前,阿杠从来没想过三星堆的古蜀文明还能跟后羿射日这种我们从小听到大的神话故事联系在一起。
但是如果你现在问我相不相信神话故事可能真的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阿杠只能说我现在已经有点想要相信了。
因为更神奇的点在于,越往后看你越会发现,他们的一些猜测竟然是有迹可循的,没准儿青铜神树上的9只金乌对应的就是“10日”里的9个太阳,没准儿后羿的原型真的就在三星堆…事情瞬间就变得奇妙有趣起来了。
不仅如此,随着探索脚步的逐渐深入,他们还发现三星堆历经十年修复之路的青铜神树与《山海经》中记载的扶桑树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一个是实实在在被挖掘修复出来摆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一个是上古传说里的神树,听起来也不像是一个次元里的东西,但就这么产生了关联,很难不觉得神奇吧?
这些存在于神话和文物之间的共同点大概也就映证了陈坤的推论,“千里眼”也好,被崇拜的神灵也罢,这些创作在设计方面再天马行空也离不开现实的立足点。
看着他们脸上的震惊和好奇就忍不住想要感慨一句,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站在这些文物面前,站在遥远的历史与巨大的时空缝隙之中,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小学生”,面对没有准确答案的神秘事物总会萌生出一些期待来。
这一路的探索与讨论,是带着对历史的好奇,更是满怀对文明与时空的敬畏。
更何况他们的脚步也不止于博物馆,还走进了三星堆遗址,带我们走进了那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些故事说来就更奇妙了,因为是实实在在发生了的,所以就更显得震撼且不可思议。
比如三星堆知名的青铜鸟脚人像,从1986年它出土那天开始,它在大家的印象里都是一个只有下半身的残缺青铜像,自带一种维纳斯式的残缺美,多少是会让看到的人觉得有点可惜。
结果谁能想到,就在这期节目录制完之后不久,鸟脚人像的上半截竟然找到了??
考古人员在三星堆八号祭祀坑里挖到了一个顶尊蛇身铜人,经过比对后发现,这个刚出土的顶尊蛇身铜人竟然能够和鸟脚人像完美拼合在一起。
时隔36年,“东方维纳斯”猝不及防地找到了自己上半身的这种桥段,怕是小说里都不敢这么写。
然而比小说情节还大胆的故事就在我们的见证下发生了,这就多少是有些浪漫色彩在身上了吧?时隔三千年,我们也总算知道这尊青铜像原本是长什么样子了。
已经改名叫鸟足屈身顶尊神像的青铜像:或许你听说过奇迹吗?这就叫奇迹~
现在正在开采的是8号祭祀坑,一眼望过去都数不清有多少精美的青铜器和象牙等待“上新”,其中不乏一些很大件的,说不好其中就会有什么新的惊喜发现。
总之能肯定的是,笼罩在三星堆古蜀文明之上的神秘面纱总会在未来被一点点地揭开,只要我们没有放弃对于历史的执着探索,一切就都只是时间问题了。
讲真,如果开学第一课都是一边逛博物馆一边听这种神话照进现实的故事,那不就分分钟精神起来了,还愁新学期收不回心?
说起来,在这些浪漫传承的背后,其实是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坚守,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努力,我们才有机会通过这些文物和千百年前的时空共振。
就拿三星堆标志性的文物青铜神树来说吧,我们以前可能只知道这个神树有将近四米高,但不知道它其实是从2479片青铜残片里复原出来的。
你没看错,2479片,这个数字甚至还并不是全部,还有一些至今没找齐的部分…
那么复原两千多块残片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平时我们拿着图纸拼一个两千块的拼图可能都拼得眼花缭乱、灵魂逐渐出窍了,更何况面对的是一堆不知道最终能拼成什么样的碎片。
不知道出土的是什么东西的碎片就算了,这两千多块碎片甚至还和其他的碎片混在一起,考古人全靠感觉和摸索去拼,这种难度和工作量光是想想都能感受到有多可怕了…(对考古人的敬佩感瞬间飙升
节目里91岁的刘兴诗老师,意外摔伤之后也没放弃手头的研究,仍旧坚持每天工作。
他和陈坤聊到考古相关的话题的时候也是侃侃而谈,感觉眼睛里都有光,隔着屏幕都能看得出来他对事业的热爱。
还有很多没有被我们看到的考古人,他们也都是夜以继日地重复着开采或者修复之类的工作,为了溯源和保留中华文明奉献着他们的心血,甚至是一生。
考古作为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其实经常是很容易被低估和忽视的,但多亏了有他们的坚持,我们才有机会在现代社会看到这些伟大文明的遗迹。
今年正好是北京大学考古百年,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考古研究室,第一任研究室主任马衡突破了旧金石学者的书斋式研究,开始重视实地调查发掘。2022年,三星堆95后考古青年、三星堆四号祭祀坑的发掘负责人许丹阳,也正是毕业于北大考古系。
百年以后还有很多人在坚持着这一事业,这真的是一件很令人钦佩和感动的事情。而看罢各位考古专家为《闪耀吧!中华文明》撰写的寄语,这种感动更有了具体的指向。
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中华五千年文明如星河一样璀璨,透过观众凝望的眼眸将更加闪耀!” 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印象中梦幻的历史,那里原本是真实的。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娄婕:穿越千年信念绘就的色彩世界,秉烛前行。
他们的寄语,满怀虔诚与敬畏。考古人的坚守和传承在历史的遗迹中默默彳亍,不断为后人填补古今之间巨大的时空缝隙,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溯源中华文明,始终清楚自己的来处。
从《闪耀吧!中华文明》第一期的开头和最后的预告里就能知道,陈坤与许丹睿的这一趟探索之旅的脚步不止于三星堆,之后还会走进唐长安城、秦始皇帝陵、敦煌、南海Ⅰ号、殷墟等等文明现场。
阿杠光是看到这些线索提示就已经开始期待了,恨不得明天就能速速解锁下一期。
那些在历史中熠熠闪烁的文明高光,到底还有怎样的秘密等待发掘,就让我们每周五晚上19:30,跟随《闪耀吧!中华文明》一同领略吧~
创意不错 而且还致敬了贝克街211号 美中不足是福尔摩斯坤和女华生不太搭 非往推理上搭略牵强 感觉还不如找几个路人小朋友来个少年侦探团呢
制作精良,视角新颖,喜欢文博类节目的小伙伴赶紧追起来吧!
文化就是我们走向未来的钥匙,因为艺术专业的原因我特别喜欢看这种文博类综艺节目,实地探寻加上翔实的科普旁白,总觉得只是站在那儿就实地穿梭回几千年前三星堆古迹。陈坤这次从演绎者变成探寻者,加上河南卫视这个王炸,真的狠狠拿捏住文化爱好者的心!!!
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随着科技和信息传播的强大,“博闻”的方式越来越多,“文化自信”也越来越充盈,透过方寸屏幕就可以“修身齐家”,何乐而不为?
俺们川蜀地区的古文明不过坤哥的表演稍微有点尬了,讲文物的节目怎么还有种推理的氛围
最期待的敦煌~三星堆~秦皇陵,都没有失望。人文观察角度新颖,陈坤作为嘉宾也不错,继续追!
坤哥的这个磁性声线太具辨识度了。跟着坤哥和许丹睿探索古文明遗址,一听就停不下来。有趣,有料,有闻,细节展示非常精致,深究考古过程,向上探索中华文明的奥秘,居然还有解密推理的表达,那些我曾驻足观摩的玉琮、权杖、陶瓷,在这节目还有专业老师讲解,真如同亲临博物馆。这节目立意真棒。
在优酷纪录片频道看这个,一阵气。这是在探索一种新的纪录片拍摄形式吗?运镜和小标题设置奔着悬疑去,结果只是为了给演员特写。对于三星堆起源的推测靠常识而非文献,太儿戏了。到豆瓣仔细看才发现是「真人秀」就释然了。另外河南广电拍了四川三星堆,蛮意外的。
历史与考古性质的科普 科普时类国家宝藏 采访学者研究员时突然十三邀 嘉宾互动时表演模式过于明显 种种特质能整合集中简练会更好些 对历史与考古的浪漫化处理有点不喜 虽科普 专业下应更冷静平和去呈现
制作用心精致,悬念感拉满。先是提出太阳崇拜,又破题为太阳禁锢,不断推翻猜测正是考古人最珍贵的品质。很好奇神秘的三星堆文明的真相!
陈坤的这档节目更像是一场科普,既保持了传统纪录片的严谨,又通过嘉宾的推理探讨过程,将考古工作通俗化展现给观众,可谓是综艺与考古结合的一次不错的尝试。
感觉像综艺 没那么晦涩 但又是一个个生动饱满的故事 那些个考古现场以及当年的资料太珍贵 有趣且有意义 值得一看~
作为四川人居然一直没去过三星堆,从小就闹着要去看“疾鹏”,长大有机会了反而没去,”疫情完了还是去一趟吧。
演员的推理表演有点鸡肋,三星堆发掘现场已经足够震撼了,不需要再人为的故弄玄虚了。。那些横七竖八躺在地下的青铜器,此刻正在靠考古人员趴在悬臂台子上一点点刷,一小勺一小勺地挖。我们以为的现在完成时,其实是现在进行时。古蜀文明真的怎么吹都不为过!可以结合《又见三星堆》一起看
希望能够制作更多这类综艺,让更多人可以了解到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博大精深。
坤哥很帅女主持也好看但设置略多于 和只有旁白和干货的正经纪录片比较起来 着实拖沓了… ep2弃 可惜
文博的节目一直是我对心头好,不只是为了看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物,更是为了触摸背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向那些兢兢业业发掘历史的考古工作者们致敬。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止器物,更在人心。
看完了第一集三星堆之谜太震撼了!非常棒的思路,以推理的方式来展现考古历史乃至神话故事,一下把本有些让人感觉无聊的事物变得有意思了。好期待下一集:)
三星堆、唐长安城、秦始皇帝陵、敦煌、南海Ⅰ号、殷墟六大文明现场,以考古现场、文明遗址和各大博物馆为探索场景,以一线考古专家、资深文博历史学者第一手的真实经历和研究成果为支撑,以推理解谜的创新表达方式……有趣有料有文化。
看了第一集,编导安排老陈说话太过刻意以及所谓“烧脑的找线索”过于浮夸,其实内容本身就已经很打动人了,如果导演能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文物和专家的讲解/挖掘现场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