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音乐剧《来自远方》(Come from Away)是一部彰显人性之光很有魅力的音乐剧,曾获得托尼奖。以下摘自百度百科:音乐剧《来自远方》的音乐和歌本由Irene Sankoff和David Hein创作,讲述了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发生之后,38架飞机被迫在加拿大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的小镇甘德降落后发生的故事。近7000名乘客滞留机场,小镇人口瞬间翻了一倍。在尚未接到明确迫降原因及疏散方法的情况下,小镇居民迅速自发组织起来,毫无保留地接待了这些陌生人,不论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性取向,为他们提供住房、食物、衣物。在了解到迫降的真实原因后,乘客们经历了恐慌、绝望,极力想与亲人们取得联系,为所爱的人们祈祷,而小镇居民们则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乘客们与居民们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陌生异乡人之间的尴尬,到逐渐放下防备,最后彼此支撑。音乐剧以十年后机组人员、乘客与小镇居民的重聚结尾,点题这些“来自远方”曾一度滞留的人们。正如剧中甘德镇镇长所表达的,“今夜,我们向失去的一切致敬,但同时,我们也纪念我们所找回的一切。”
这部音乐剧被多家媒体誉为年度暖心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9·11”事件是一个沉重的题材,尤其是对于亲历者来说,这依然是一道不能触碰的伤疤,这部剧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种“净化”悲伤的效果。戏剧的“净化”(catharsis)功能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旨在形容观众在观看悲剧的过程中,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悲伤也得以释放,从而获得灵魂的平静。这也是为什么,当《来自远方》在美国巡演时,无数观众携家人一同走进剧场,在这部剧中流下了泪水,收获了温暖,他们将它称之为“9·12音乐剧”,因为它关于明天,关于治愈,关于重建。
音乐剧中的《me and the sky》歌曲非常动听,女机长在听到 911 噩耗之后,用这首歌描述了自己从小梦想当飞行员以来的人生历程,以及对此事的无比痛心。聆听此曲,都会被女机长的认真与热情所感动,人生就应该克服环境的险阻坚持自己的梦想。
In memory of 911 2001, a Tony award musical is brought to screen and released in Sep 2021. 12 powerful cast members shows how people from different places around the world work together to face challenges and fight against difficulties (^▽^) , even though there's hardly dancing features this time. anyway this is a real movie full of humor and heart (*๓´╰╯`๓)♡
久远的四年前作业扒拉出来复制粘贴献给cpa。。。。。虽然现在看写的很烂,但还是希望能给我积点德,让我早日看到现场。。。
《来自远方》(Come From Away)是Christopher Ashley导演的一部加拿大现象级音乐剧。该音乐剧根据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关闭领空导致38架飞机紧急迫降加拿大甘德国际机场,7000多名旅客滞留小镇的真实事件创作改编。这部音乐剧自演出以来就广受赞誉,2017年更是领跑托尼奖,获七项提名。《来自远方》是一部优秀的叙事体音乐剧,情节编排完整、舞台设计充满创意,各方面的布控缜密周详,是近年来叙事体音乐剧的出色范本之一。同时,和传统音乐剧相比,它又有其成功的独创性。本文从《来自远方》的剧情、音乐和戏剧动作的设计入手,对该音乐剧进行具体分析,讨论该剧的创新点,探索其盛名之下的独特价值。
一、 综述及剧情分析
音乐剧《来自远方》的剧本兼词曲创作者是加拿大的一对夫妇Irene Sankoff和David Hein。由于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特点,对剧作家的要求首先不是想象力的天马行空,而是如何从已成历史的大量真实故事中选择最有吸引力、最富戏剧性、最能打动观众与之共情的故事,并通过艺术加工完成音乐剧剧本的再创作。为此,2011年911事件十周年之际,夫妻俩走访了甘德小镇并收集了约16000个故事作为《来自远方》剧本的直接创作来源。而该音乐剧之所以好评如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边缘性”的真实故事——来自911恐怖袭击后的连锁性事件,一方面会让观众时刻沉浸在真实的历史语境下,另一方面又以其独特、小众的切入角度保持了故事的新鲜性。
在剧情上,《来自远方》非常典型地呈现了叙事音乐剧的特点:以情节发展为核心动力,按照时间顺序完整地叙述了恐怖袭击发生后,飞机迫降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在飞机抵达机场前,音乐剧的叙事是两条线交替进行的,颇类似电影剪辑中平行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前期的一条线交代911恐怖袭击发生前甘德小镇的基本情况,并通过主题曲《Welcome To The Rock》开门见山地将观众带入了加拿大边陲小镇的风光人情之中。接下来叙述新闻发生、迫降消息传来后居民的一系列反应和准备工作,为即将到来的高潮蓄势;另一条线则聚焦美国领空关闭后迷茫无助、恐惧绝望的乘客和知悉具体情况的机长的不同反应,进一步渲染了事态的紧急和不安的氛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分的角色全部由剧组的12位演员完成,一人分饰两角甚至多角的表演让两条线的场景切换和故事叙述真正实现了无缝衔接。在交替叙事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巧妙的变化。如通过重唱、合唱的方式实现了两条线的融合和剧情的“隔空对话”,使得两条线索同时呈现在舞台上,同时借助舞台灯光效果,形成明暗交织、相互交融的格局。这种双线交替、融合的叙事手法全面地呈现了故事发展的情况,有序地推进了情节,又在巧妙的道具移动中中给音乐剧带来了巨大的戏剧张力。
随着音乐剧进入主要情节段,两条线合二为一,剧情开始着力表现小镇居民和旅客相遇——二者之间由尴尬、陌生到互相信任,最终结下深厚友谊的过程变化。在这一部分里,可谓是高潮迭起,戏剧冲突不断。个人性格的转变与对自我、生活的重新认识与发现共同构成了温情、幽默的群体故事。乘客返航前的最后一夜,众人齐聚小酒馆,甘德镇镇长为乘客们举行“尖叫酒入籍”仪式,演员们最终合唱《Screech In》,乐队也上场演奏。这是一次情感的集中爆发,也是冲突的消解与完满。充满纽芬兰传统风格的音乐和仪式给予了故事一个暂时却完全的欢乐时刻。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再一次出现了转机,制造了悬念。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来自远方》刻画了被“特殊对待”的穆斯林乘客阿里,男同性恋情侣凯文、被物欲生活吞噬的石油公司职员尼克、儿子是纽约消防员的妈妈戴安娜……除此之外,剧情还插入了女机长巴斯的一段独唱《Me and the sky》,对女机长打破性别天花板的个人经历进行展开叙述。正是由于不同人物身上发生的不可复制的“插曲”,才使得《来自远方》的故事丰满立体而不流于空洞,在宏观叙事与微观切入的交织中共同建构了既充满戏剧性、趣味性又逻辑清晰的剧情。
音乐剧的结尾是十年后旅客重回甘德小镇纪念911事件。这实际上是一次人物的再登场——当然,中间隔了整整十年的空白对于观众来说不过是充当报幕员的小镇记者用“十年后我还在这里”串联起的一瞬间。十年后不同国家的记者齐聚甘德小镇,他们对角色的采访和报道起到了叙事和陈述事实的作用,为观众揭示了人物的命运轨迹。12位同时代表了小镇居民和远方来客的演员们唱起《10 Years Later》,这首曲子显然是对开场曲的旋律的重复,只是改变了剧诗的内容。通过唱词,我们了解到每个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都因为这场特殊的经历或多或少的改变了,而不变的显然是再度唱起“welcome to the friends who have come from away”的热情善良的甘德镇居民。从交代个体生活的交替独唱逐渐过渡到关联人物的对唱,都展现了有笑有泪的人物变化和小镇人民与乘客之间温暖的情感联系。在情感的反复扬抑中,合唱自然水到渠成——演员再次唱起主题曲《Welcome To The Rock》,并配合充满节奏的舞动强化了主题的表达力度。尽管是同开场曲一样的演员演唱,但是这一收尾带给观众的心理感受相较于开头的荒凉萧瑟之感已经完全不同。结尾的热情、温暖给了故事结局一个完整的交代,不仅彰显了主题,也抚慰了观众的情感。正如本剧的创作者大卫所说,“《来自远方》是对911记忆的增补而不是取代,它让人们在悲剧的一天里仍能看到一丝希望之光。”[i]因此,本土化故事改编的《来自远方》,才能打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拥有跨文化认同的力量。这也是该剧鲜明的当下性、时代性的体现。
二、 对该剧创新独特之处的分析
《来自远方》是具有明确主题、清晰叙事线、情感线的音乐剧,它以点带面,在对比和统一之中,以大部分群戏的方式完成了具有流动性的情节塑造。同时,它与传统音乐剧相比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在音乐编排、舞台设计等方面也力求创新,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体验。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它的创新之处。
1.融为一体:共情与多角色群戏
《来自远方》是只有100分钟的一幕剧,在有如此繁杂的故事素材和背景的情况下,叙事如此紧凑是十分难得的。笔者认为,创作者设计的一幕到底的形式,与该剧的故事主题密切相关。对全程处于紧张状态中的小镇居民和外来乘客来说,他们并没有什么机会能短暂跳脱现状——为了把观众带入与他们相同的不安的状态从而获得更好的观剧体验,创作者有意不给观众喘息的机会。这成功地实现了观众与剧中人物的共情,而其通俗真实的平凡故事又易于被观众所接受,从而使剧情更显跌宕起伏,首先将演出和观众融为了一体。另一个突出该剧在与观众共情方面所做的创新点是,传统的音乐剧在开始时会先演奏序曲,序曲时舞台幕布不打开;而《来自远方》则在灯暗后仅仅三个拍左右的时间,所有演员就立刻现身舞台,并即刻开唱《Welcome to the rock》,将剧情没有暂停地向前推进。通过小镇记者精准的时间点报道的不断插入,该剧不仅有效地切换了时间和场景,也营造出充满张力的舞台气氛。记者类似于“凌晨1:15,9月12日,星期三”加上具体事件的陈述方式,使小镇居民的行动和乘客的具体情况得到了明确的交代,自然地推动了剧情的不断发展。而剧中对话的节奏和歌曲的速度几乎一样快,这也确保了剧情的连贯性。
《来自远方》一共有十二位主要演员,这对于传统叙事音乐剧来说本来就较为少见。不仅如此,这十二位演员的戏份基本上都是非常集中的群戏。他们代表了911那天世界各地的人汇聚纽芬兰的情形,每个人都有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原型,象征着亲历该事件的15000余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应该明确的是,《来自远方》绝不是一部纪录片,因此舞台上的表演应该是真实事件和戏剧性的融合,并能具象化地以音乐剧的艺术形式呈现。在主体的群戏之中,如何塑造个性鲜明并给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来自远方》采用了让每个演员都至少扮演两个角色的方式来进行解决戏剧人物的塑造与大量群戏之间的矛盾。在开场不同角色各自叙述生活和日常性的对话后,没有停顿地直接引入核心事件:911恐怖袭击的发生。随后,饰演小镇居民的演员们全部通过脱换衣服和转变口音,摇身一变成为了远方来客。甘德镇图书管理员安妮特同时也是贝弗利巴斯女机长,小镇记者也是飞机乘务员……这似乎也隐喻着:无论身份如何,他们与我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
十二位演员,二十四个角色使人物关系的设置更加灵活多变,也全面展示了从无关的个体到相互信任的集体这一情感转变的过程。在对比和统一中,既有群体大故事,又有个人的小故事。比如,从陌生人到情侣的尼克和戴安娜的双人唱段《The Dover Fault》既推进了两人爱情的发展,又为接下来乘客告别小镇的集体唱段《Stop the World》 做了铺垫;而巴斯女机长的个人唱段《Me and the sky》在讲述自己励志故事的同时,也直接与恐怖袭击的发生相关联。
因此,《来自远方》既给予了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又使人物个人性格与群戏同中有异,使人物、剧情和观众融为一体。
2.地方特色:本土音乐与戏趣
《来自远方》中,大部分配乐风格体现了纽芬兰音乐的特征。传统的纽芬兰民间音乐风格受到凯尔特和不列颠群岛音乐的影响,其中爱尔兰民乐和英格兰、康沃尔音乐的元素尤为明显。该剧的音乐素材也体现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航海传统,如船歌和船夫号子等,充满力量感和节奏感。本剧的乐队由八人组成,使用的乐器也包含了多种纽芬兰特色乐器,如曼陀林、不同的六音孔笛、手风琴、爱尔兰长笛、风笛、宝思兰鼓[1]和布祖基琴等。在《In the bar/Heave away》一节中,台上还直接出现了“丑棍棍”[2]这种纽芬兰传统乐器,制造了不少笑点。
现代的爵士乐、乡村音乐、摇滚乐和节奏蓝调等也对纽芬兰音乐风格有影响。因此,该剧在纽芬兰民乐之上也添加了世界音乐,比如小提琴、吉他、贝斯的演奏等贯穿全剧。同时,《来自远方》还通过音乐对人物和主题进行了比喻。比如,《Costume party》和其他多段都用纽芬兰的小提琴和德州的小提琴进行对比;《On the edge》中,用纽芬兰的宝思兰鼓和非洲鼓进行对比,不仅表现了角色来自世界各地的特点,也具有层次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人们携手并进会更强大的主题。
另外,剧中的音乐多与人物之间的日常对话交替进行,形成一种随着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而不断强化的“插入式”的旋律。这种跳跃的、碎片化的音乐使得唱段经常先是人物接力式的宣叙般的独唱,再到重唱、叠唱和合唱。在这一过程中,起唱点自然地融入了情节对话之中,人物之间的互动为唱段的开始做了充分的铺垫。
《来自远方》的地方特色不仅体现在音乐上,也体现在本剧密集的笑点和对细节充满趣味的处理上。对纽芬兰本地民俗民风的展现俯仰皆是:校车行驶过程中突然刹车,是因为路中央有一头驯鹿;对加拿大食物没有蔬菜,都是奶酪和鱼的吐槽;对加拿大冰球这一特色体育运动的反复提及;加拿大笑话和纽芬兰亲鳕鱼的仪式、纽芬兰人说话不按英语语法规则……都展现了浓郁的地方风情,又充满新奇性、趣味性。在引起观众兴趣,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又从细部刻画了人物,塑造了热情善良的小镇居民形象,充满了独特的戏趣。
3.舞台魔术:场景转换与戏剧动作
《来自远方》的戏剧动作是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正像本剧舞台指导凯莉·迪瓦恩在采访时半开玩笑所说的:“纽芬兰不是遍地都是专业芭蕾舞者或科班出身的爵士舞者”,因此,《来自远方》在舞蹈的设计上,其实非常接地气。演员的肢体动作和身体语言相当丰富,且多是跟随音乐节奏的自然的舞动,是情绪的自然流露。凯莉认为,“任何对于音乐的舞台指导都包含了编舞,移动道具和转体三周都算得上编舞”,这也不难理解全剧为什么力图呈现一种边跳边唱,随旋律的扬抑而随意律动的戏剧动作风格了。当然,本剧也有不少大型的过渡段,这里舞蹈就起到了铺垫和渲染情绪的作用。全剧多采用踢踏舞风格,节奏强烈,动作直接配合剧诗内容。在《In the bar/Heave away》一段中,舞蹈段落的动作与充满地方特色的船工号子相结合,模仿并舞蹈化了的船工的动作,男人们和女人们两两成对、相互的舞动十分奔放,人们饮酒后的击掌、挥手、跺脚都非常自如,集中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远方》的舞台布景是固定的。从头到尾在一个布景下,演员通过移动道具、脱换衣服的戏剧动作成功创造了一个个单独的场景,这对于百老汇剧来说是很罕见的。在戏剧过程中,演员用十二把椅子两张桌子,配合中心舞台的旋转和舞台打光的明暗,成功地呈现了多处地点:飞机内部、校车、酒吧、退伍军人团大厅……而演员充满日常动作性的戏剧动作使得这种“无实物表演“充满了真实性。比如,在《28 hours/wherever we are》和《On the bus》两段中,演员通过共同前进或后退的移动、突然俯身、视线的移动等非常符合现实的动作,模拟了飞机起飞、降落的颠簸感、公交车转弯以及车窗外风景的变化,真切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转变。
舞台打光也有效切分了人物和场景。光线明暗的区分常常使舞台分为前后或者左右两个部分,使得两个场景可以同时呈现“隔空对话”;不仅如此,灯光的变幻也可以表现时间的飞速流逝,营造虚实相生之感,为推进剧情服务。多数情况下,当某一角色进行独白时,舞台光束集中于他的身上,吸引观众的全部注意力,其他人便可以在暗处移动道具或以慢动作配合独白,确保场景连贯。在过渡段机场接线员接电话一节中,处于暗处的舞台配合幕布上投影的摇晃的多重人影,既表现了突发事件下人们的混乱,也用光线的不稳定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4.跨文化认同:多层次主题
《来自远方》既可以看作一个加拿大故事,也可以看作一个美国故事,更可以认为是一个国际化的故事。剧中的远方来客本来就来自世界各地——剧中五花八门的口音和不同语言的展现就有力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来自远方》无疑是一部充满温情的音乐剧——在恐怖袭击发生后,善良的人们给予陌生人的援助和关爱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正如主题曲《Welcome to the rock》中所唱:“无人是孤岛可孤岛造就人”,“无人是孤岛”这句出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句直接确立主题:人类是一个整体,彼此相连。甘德镇居民对乘客的热情与善良是音乐剧反复表现的中心。
然而,《来自远方》并不是完全的“心灵鸡汤”,在温馨感人的故事背后,同时也反映了冷酷的现实。它遵循了音乐剧尽量不讨论问题而表达感情的原则,却也通过细节和剧诗内容涉及了更多具有当下性、社会意义鲜明的问题。
首先,飞机降落纽芬兰这一事件本身就是无奈之举:美国航空认为,如果再发生什么事,降落人口稀少的纽芬兰无疑是牺牲最少的选择。尽管这只是居民讨论中的飞速掠过的一句话,却更显故事背景的真实性——911边缘事件的温馨背后是恐怖袭击的残酷。
其次,《来自远方》借各色人物的个人故事不断地引导观众反思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乘客中一对男同性恋凯文,一直因担心自己的性取向不被接受而感到不安;常年出差的尼克连报平安的人都没有;宗教的冲突和对穆斯林阿里的恐惧、敌对以至于对他进行单独审查和搜身;打破性别天花板的女机长曾经遭受的歧视;不敢说出自己犹太人身份的小镇居民……宗教、性别、种族问题的暗流涌动,使得故事的外延得以衍生得很远。
当然,《来自远方》在反映这些问题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情感的抚慰:《Prayer》里全国默哀仪式中不同语言的宗教圣歌重唱[3],以宗教的力量化解冲突;小镇人民对同性恋采取的包容、接纳态度;陌生人相爱、互相安慰;女机长对航空不变的热爱和追寻……甚至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动物保护主义者邦妮对自然、对动物的关心也让我们从更多角度去观照我们生活的世界。
正如剧中用回环往复的《Something's Missing》和重复加入的《I am here》旋律所揭示的那样:《来自远方》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恐怖袭击带来的创伤与温情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反思生活,反思人性的故事。在911恐怖袭击过去这么多年的今天,它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像一面镜子,提醒我们去留意世界的美好与不幸。这也是它的独特之处——跨文化、多层次的主题具有打动所有人的力量。
三、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来自远方》在剧情设计、人物塑造、音乐和戏剧动作安排以及舞台调度的创新之处,探索了其作为叙事体音乐剧在题材选择、主题确立,音乐安排上的独特价值。
综上所述,《来自远方》作为一部加拿大本土诞生,在百老汇异军突起的独幕音乐剧,在本土化元素的实践中体现了音乐剧的创新精神。
[1]爱尔兰的一种山羊皮鼓,常用于纽芬兰民乐。
[2]纽芬兰传统乐器,通常是在拖把杆上加瓶盖、罐头桶、小铃铛等改造而成的,还配有一个鼓槌。
[3]其中包括:犹太教希伯来语圣歌《神在高处施行平安》:婆罗门教《平安吉祥祷诵》,剧诗内容来自《广林奥义书》;基督教圣歌《使我作你和平之子》。
参考文献:
本文中采访部分内容出自《来自远方》剧组百老汇首演后接受采访的视频,地址://www.bilibili.com/video/BV1wx411q75F/?p=2&t=2902
《来自远方》是一部关于缺席的音乐剧。它讲述了大批乘客因为“9·11”恐袭而被迫降落到加拿大纽芬兰的一个名叫甘德的小镇的故事,展示了当时面对如此紧急事件时的众生相:怀疑、惶恐、迷茫、愤怒、悲伤……各种负面情绪一下子全都涌入到这个加拿大偏远小镇中,然后在那里疗愈、放松。小镇人民用自己的热情与温馨接纳着同样始料未及的挑战。
《来自远方》的多线叙事是极为复杂的。每一位都分饰多个角色;一些角色有明显的的人物曲线,而有许多没有姓名但是典型的人,他们都有所表达,可是他们的话语马上就淹没在了整个故事的大叙事之中。他们的呐喊看似无足轻重,似乎只是整个剧的“气氛组”,但这模拟了当时的小镇一下子迎来如此多外来人口的混乱。(你能想象吗?整出戏仅仅只有12名演员!)突如其来的访客,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旅行动机,有不同的目的地,甚至说着不同的语言,但同时也都偏偏被运送到偏远小镇这里。计划被打乱了,每人此刻的个人诉求与对于恐袭事件的求知欲杂糅在一起,他们无所适从,只能在纷乱无序中努力去保存自我,去寻找出口。他们的呼喊似乎被听到了,但又无人回应。这种时候,耽搁的一场极为重要的商务谈判又算得了什么呢?太多声音都同等重要,所以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意义反而是通胀的状态,原本的价值体系在此时此刻处于崩坏边缘。
同时这出戏的舞台调度又是一流的,全剧刻画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英姿飒爽的女机长、纽约消防员的母亲、自省的男同性情侣、紧张兮兮的黑人小哥……编剧凝练出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角色,突出了这群乘客的矛盾与挣扎。他们先是被困在敝塞的机舱,然后又被安置于陌生的临时居所。大概他们是世界上最后得知在2001年9月11日发生了什么的人吧。在滞留期间,他们的情绪发展是由脆弱驱使的。后怕、担心、焦急……女机长热爱飞行,不过此刻她痛失熟悉尊敬的同事,她一生信任依赖的飞行器却成为炸弹;她曾经创造历史,但是在甘德,以往的成就感不再,她需要对乘客们负责到底,同时自己也一样无援无助。还有人因此相识,互生情愫,但恐袭这个特殊的情况却令他们隐隐自责。
有道是911改变了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这出戏倒是像是灾难的另一面,它捕捉一些隐性的、缺席的事物。即便是万众一心,每个人的小情绪也必然拧巴。幸好,小镇人的热情与慷慨把整出音乐剧的光谱向低频区进行安抚,这种底色成为整个这段佳话成立的必需之物。即便绝望与悲恸迸发在曼哈顿的现场,而心痛的感受却暗涌于整个世界。来自远方的噩耗,有如突然需要一张床铺休息的疲惫之人,需要沉淀,需要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关怀,最重要的,需要找到一个出口、一条回家的路。
在事件发生20周年之际,Apple+《来自远方》的官摄是旧日伤痕的一道回响。它独辟蹊径,用远方的远方去弱化掉灾难本身的震撼与悲伤,选择去审视灾难的余波。它把远方变成了现场,把彼时换作现时,它激发了没有经历灾难的幸运儿们一些“缺席”又身受的回忆,911的辐射有多深远,究竟自己何以至此?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慨。
我跟朋友一同观看《来自远方》的剧院录像的时候,他不断感叹的便是:“这出戏太适合疫情之后观看了!”的确,虽然没有去过抗疫一线,甚至身边都没有病例,我们每个人却真真切切被这大流行病所影响了。我想看完这出音乐剧,我们会想起之前已经模糊掉的新闻,有温暖、有气愤、有荒诞、有焦灼,如此复杂的情绪都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如果更宽泛地讲,大事件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波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平凡的我们身处在太多关键事件的远方,而远方发生的灾祸仍旧不得不让我们切肤经受,我们要以一种小镇人的态度去接纳它们,但愿能有好的结局。
听到这首歌垂直入坑,开始以为是帅气大姐姐的励志故事,但隐约觉得不太对哦(感觉氛围不对,甚至机组乘务人员也不太对哦?)结果看完全剧,我为我的好奇付出了嗷嗷啊大哭的代价。很感人,很感人,我建议每个人在看的时候都准备好纸巾。
b站有资源,可以看一看, 2017 的版本,2021的版本。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总会不吝啬自己的善良给予需要帮助的人,对生命细致温暖的关怀是人类能给予和拥有的最好的礼物。
故事没有从灾难现场去表达,而是以小镇人们在灾难发生时的群像百态来表达。确实对没有亲身经历灾难的人更加的有感染力。明显的体会到就算灾难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但 Something's gone。喜欢故事的讲述方式,从群像开场,到群像结尾。迎接飞机的歌曲和告别的歌曲是一样的。“38架飞机” “我是一个岛民”; 尤其是,两位消防员母亲的故事线,真的非常感人。喜欢故事里面两对恋人对故事,一对因为灾难相遇,一对因为灾难分开。机长姐姐的故事是最最最最喜欢的部分,因为太喜欢了,建议直接去看,自己体会。
整个剧组不养闲人,二十位演员分饰多角,但他们的表演太好看了,衣服表情声音,无缝衔接的转场。不能夸更多了,只希望有机会能去剧院再看一次。
音乐和文字都有一种奇异的力量,一种带给人温暖和治愈的能力。
今天要聊的这部作品《Come From Away》,中文译名《来自远方》,是同名话剧的官摄版本。根据真实历史改变,讲述了在911灾难发生时,近7000名旅客被迫滞留在纽芬兰一个名叫Gander的小镇的故事。上映时间是21年的9月11日,这个节点有两重意味,一是纪念911事件20周年,另一个是在那个时间,因疫情所关闭的百老汇终于重新开放。在影片的开头,还特意增加了一段观众入场的画面。今天,我重温了这部作品,并且打算聊聊它。
关于CFA有很多溢美之词,在那些把它称为百老汇新经典的文章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对于其音乐,结构的分析,在这里就不一一复述了。只列举我感触较深的一个点:它的结构设计和舞台调度真的很炫!这里并不是指的其舞台布景有多么华丽,恰恰相反,全剧用到的素材只有一个背景板,几颗树干,几把桌子和椅子。这些道具在10位演员的手里,通过的简单的变化呈现出了机舱,酒吧,运动场等诸多场景。每个演员都进行了多角色扮演,10个人共计塑造了30多个角色。全剧节奏紧凑,不仅没有中场的休息落幕,甚至连留给观众鼓掌的间隙都没有。舞台调度和技法令人折服。
但这都不是我选择在当下重温它的理由。重看CFA,是因为它回答了一个问题:在灾难发生的时候,究竟是什么在触动我们。它同时也在回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CFA会是一个难得的好故事。
当下的人们对于CFA的背景设定并不感到陌生:因为突发的灾难,近7000人临时被通知无法按照原定计划进行跨国流动,而是被迫被隔离在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镇上。所遇到的困难也很容易想到:没有住所,小镇居民需要临时改建运动场和学校来容纳这部分旅客;没有物资,7000个人为期5天的吃饭问题亟需解决;以及最主要的——恐惧情绪的蔓延——谁也无法确定,滞留在甘德机场的38架飞机里面还有没有炸弹,谁也无法确定,在你身边的穆斯林会不会是另一个恐怖分子。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
一、关于偏见和歧视
CFA几乎囊括了所有能产生偏见和对立的要素:性别歧视,少数族裔,LGBT,但你稍稍了解下背景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强行添加的人物设置,舞台上所有的人物均有对应的人物原型(影片结尾处放出了各角色与其人物原型的合影)。这么多人汇聚在一个小地方,不仅不是本地人,甚至大部分人都不说本地语言。
恐慌的情绪在灾难前一定会蔓延,尤其是在信息不通畅的情况下。在未被告知外界情况,封闭在机舱28个小时之后,机内人员已经开始高呼“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而当他们听到布什的宣言之后,另一种情绪也悄然滋长。比如对于穆斯林乘客反复排查,层层设卡。直到他们发现,他们可以共享同一种语言。“Suddenly we speak the same language [the Bible].”这中间有一段不同语言、不同声调、不同习惯的祷告交织在一起的演唱,非常震撼。
而我一直认为,这里的Bible更像是对于Humanity的一种指代。因为人类的同理心,才会出现凯文说“感觉全世界的Gay都在这个酒吧里”;才会让穆斯林大厨被邀请进厨房一起准备应急食物,也才会有女机长贡献的那首全剧最著名的《Me and Sky》。面对7000个陌生人,这里没有本地人对于外地人的嫌隙,更没有外地人对于本地人的推搡。如果个体之间无法互相理解,那反复被宣扬的同一种语言和同一种信仰是否也就没有了意义?
二、关于无差别的爱
在滞留甘德小镇的旅客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19只动物。BONNIE在机舱发现这些猫猫狗狗的时候也是有些慌张的,何况里面还有一只纽芬兰从来没有过的倭黑猩猩。他们是否健康?是否有传染病?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是否还有人力能来照顾他们?没有人能够回答。那么要怎么处置他们呢?不要让他们下飞机?找个房间把他们统一关起来?还是索性来上两铁锹?对于把动物称作自己“other kids”的BONNIE来说,她要选择救助他们。在这5天里,她甚至帮助那只倭黑猩猩进行了接生。
越是在危难的时候,越要扩大对于生命的定义,越需要呼唤无差别的爱。如果历史倒回,今天可以在“危机关头”对于另一个物种下手的人,或许也会在“非常环境”下对另一个人种下手。那谁又知道,你们是否有一天会因为讲的是不同语种而被针对呢?
三、关于理解与回馈
一个几百人的小镇要如何接纳7000人呢,他们的答案是去找这些人所需要的一切,并无偿的提供给他们。或许是事情发生的过于突然,他们还没有悟出在家做一个肉饼就能卖100美元的商机。对应的,尽管在送别这些世界旅客时,岛民们一再表示什么都不需要,但在他们离开之后,岛民们清点小镇的留言箱,发现里面塞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货币。
10年后,那个曾经担心邀请他留宿的房东偷他钱包的小伙子,带回来了他为镇上学校筹集的100万的奖学金。纽芬兰也成为了除美国之外,唯一一个获赠世贸中心钢铁骨架的地方。
我们看了很多关于众志成城的宏大叙事,在这样的叙事里,我们称颂的对象被凝结成一种职业,一种形象,甚至是一种抽象的中心化的存在,唯独没有人。你很难想象,如果CFA的这场救助,是由加拿大政府定调,纽芬兰指导,甘德小镇村委会统一调控的,那这个故事会干瘪到什么样的程度。施救者可以和被施救者一起在酒吧欢歌饮酒,亲吻鳕鱼。但如果面对的是一场“慰问世界人民”的小镇汇演,不知道他们还能否裹着毯子笑着接受。
在豆瓣,在云村,很多人都在诉说自己为何被CFA感动。但所有理由的核心,都是看见人,看见生命。你面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而不是某地居民,某个职业或者“某位不听管教的人”。在灾难面前,最能打动人心的,绝不是“众志成城”的呼喊,而是“守望相助”情谊。看见人,看见生命,“守望相助”永远比“众志成城”更可贵。Welcome to the Rock!
因为911二十周年看了这部片子,又搜集了一些当时的资料,心中感慨万千,不仅是当时造成的伤害,20年后这件事遗留的问题还有很多。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前走,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重演。
Apple TV+对于Disney+《汉密尔顿》的回应(这里单指确认购买,并以独占原创内容进行推广),调性和整个品牌大多数节目所聚焦的人性、同情心、积极讯息很搭,所以仍然认为它是目前最优秀也不“屈服”于算法和数据的流媒体(果吹两秒);而在“911”的二十周年播出,也赋予了这个剧作更恰当的时机与意义(还有弥补了去年被退票的遗憾)。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在最绝望的时刻,也能找到属于这个世界的温暖;人人真心相照,勇敢地唱颂;去记住那些属于我们原始而又共同的力量,专注寻找而非计较失去。最后10分钟,不停地沸腾,也忍不住跟着跳动。
疫情解封后的百老汇音乐剧+911 20周年纪念让这部作品天然意义非凡,相比《汉密尔顿》讲述美国国父背后的男人的丰功伟绩,《来自远方》展现了加拿大纽芬兰岛民的力量与善意,it's a celebration of humanity,这是对普通人的赞歌。
OBC原卡的官摄太好看了,当全场灯光变暗,Welcome to the Rock的前奏响起,演员们走出来的时候,我直接就哭出来!原来五月份录的时候是有观众的,我一直以为是空场录的,这是回宽街的第一批观众。CFA多么诚心,感谢让我拥有OBC,五星点赞!
Apple TV選擇911的20週年上映,很明智。再看一遍,很加拿大。很多元,很雞湯,很人性。All we need is love
拒绝政治化作品,从我做起
遗憾去年国内巡演的取消,终于在9•11二十周年看上了CFA官摄真是纪念意义非凡。对比二十年前肉身被困、消沉迷茫又无助的乘客们,而今身陷疫情阴云的我们是如此的相似。同时这又是一部彰显人性之光的作品,因而在形式上也完全依赖人/演员的力量,简约而不简单的舞台、极富节奏感的编排一气呵成,数度让我拍手叫好。对于曾经的苦难若是能以这样的一种形式去记录、去缅怀,自然也必将成为一代佳作。
在至暗时刻远渡重洋而来的这一壶暖人脾胃的良药,治愈的轻抚从耳朵直达灵魂。虚拟的线上观剧弥合裂痕的音波不仅是疫情期间空剧院的魔法再现,亦是大伤痛纪念日二十周年的天国来电。远在天边的世界尽头,故事终结,河海相会,于最绝望的孤岛深处,被最灿烂的人性光辉拯救。聚光平等地打在女性,性少数和少数族裔的面庞。孤舟不孤,人与人集聚成群的意义辐射朴实真挚的大爱。群戏构思应用人与群的概念,在单人群像切换和社群身份更替之间灵活闪现,演员出色的演绎令同样的面孔和音色焕发出截然不同的人物光彩——毫无交集、陌生面孔的人们,因为悲剧的契机被迫聚首遗世独立的小岛——敞开大门和善意迎接不速之客,普世寓言中古老的良善,却是当下失落洋底已久的宝物。价值的丧失与退化,人与人心灵再难叩响的阻隔,自毁巴别塔的危机时刻从未如此紧迫高悬。
没条件去看现场的穷人表示这部音乐剧光是bootleg就已经超好看了,默默希望百老汇/伦敦西区音乐剧放出官摄变成常态,为了不影响档期卖票完全可以延后几年再放出来,那些超珍贵的OBC摄影只存起来真的是太可惜了~
好像看现场啊。完全想不到的切入点,演员都演得非常棒。尤其女机长独唱那一段,太励志了。
高于预期,非常积极向上,虽然是20年前的911,其实放到现在这个割裂的世界也一样适用,他们被困在飞机上,我们被困在物理意义上的孤岛
从另一个角度写911事件的加拿大音乐剧,二十几位中老年专业音乐剧演员展现了精彩的技艺,值得观看。有点像我们5、60年代看的法国电影《四海之内皆兄弟》一样,展现了灾难面前人类的团结、奋斗精神。在豆瓣评论中看到一篇讲述911事件全过程的记述,则是我的最大收获。会转到朋友圈和微博,供有兴趣的朋友阅读。
I’m an islander ,I am an islander!
人类唯一指定主旋律,今夜你我都是荣誉纽芬兰人。
"A powerful celebration of humanity."
看了女机长原型的采访,更感动了,她说她把这个看了101遍,每一遍都能从中获得感动和力量,导演没有长时间让观众沉浸在悲伤里,用inspiring的手法让人们记住了发生在纽芬兰岛Gander小镇的故事。
比bootleg的观感好了太多,我又从头哭到尾了。明明是在人最容易丧失尊严的时机,Newfoundland却保证了每个人的尊严。记得从超市拿除臭剂,记挂动物的安危,捐衣服,带人回家洗澡……这些远超过生存层面的援助,让人在灾难之中,依然还是个人。虽然是主旋律正能量的,但不提政府,少见组织,只是人对人的帮助。赞歌唱给的是人性,唱得真心于是我也哭得动情。与此同时,对种族/信仰歧视也提及得毫不避讳,没有妄想塑造出一个乌托邦。歌写得也是真好,意象新颖转折自然,机长的天空之歌和情侣的分别之歌,都是能听到我屏息的程度。中老年情侣也有权登上舞台也能甜得不得了啊!机长帅死了帅死了我的天她的片段我会经常温习的。【啊她果然是弯的!
20年后的今日,当别有用心之人还在将彼时的悲剧用作思想灌输的素材和立场观点的划分时,Broadway的一场演出将"We're all islanders"歌颂。二十年不长,阴影仍旧笼罩;二十年却又弹指一挥间,彼时的欢声笑语恍若南柯一梦般虚幻。Something has changed, something has remained, something we lost, something we gained, while something we've never truly learned… Peace&love或许可笑,但它存在过,也将一直存在。
比之前听Ost强太多了,很美式正能量,基本把音乐剧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群像故事表现那么流畅,个体性格又很鲜明,主旋律节拍好好听(但不到洗脑的地步),一切都注定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有掉眼泪,在机长故事和消防员母亲那里。
太过治愈了,导致全程情绪的是一直在盎然向上的状态。整个编排看的出编剧下了很大的功夫,12个人的舞台调度,故事转场人物转场都非常流畅,仅仅是通过简单的换装和舞台转动便实现人物和场景的转化,短短100分钟的时间就让我们记住了若干个性格鲜明的角色,最爱老头和喜欢的人爬上照相那段,外在活动加心里描写,让舞台剧有了电影感。
一定要去加拿大的甘德小镇旅游。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如果说这一天我们失去了太多,那么同样的这一天在地球的某个角落还有这么一群人展现了人的力量。自然而然的,用日漫的语气就是,人类啊,多么渺小又坚韧不拔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