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女性入伍报效国家,早在一战时就有了。
卫国战争期间,共有80万苏联女性参战,大部分从事后勤支援工作,但战斗第一线的女性不在少数。著名的「夜袭魔女」——苏联空军第588夜航轰炸机联队,便是绝佳的例子,全团由女兵组成,直至战争结束。「夜袭魔女」的绰号是德国人送的,因为她们飞抵目的地时经常关闭引擎,悄悄地进村,让德军闻风丧胆。因战功卓著——共执行近24000次飞行任务,该联队后来被加授「近卫军」的光荣称号。
柳德米拉只是几十万保家卫国的女兵之一,她最大的价值,在于枪法。在前线作战不到两年,她击毙了309名德国和罗马尼亚士兵,其中包括30多名对方的狙击手。这是有史以来,任何战争中女性杀敌的纪录。
苏联红军吸取苏芬战争的教训——芬兰狙击手昔摩海赫以步枪和冲锋枪击毙超过500名苏军士兵,被誉为「白雪死神」,在每个连配备至少两名狙击手。柳德米拉便和莱昂尼德中尉成为连里的狙击小组。她在大学时接受射击训练时,获颁「伏罗希洛夫神射手」奖章和证书,辅以狙击手必备的冷静和耐心,成为战区最可怕的神枪手。
柳德米拉作为女神枪手,是宣传卫国战争伟大成就和巨大牺牲的绝佳人选。上级领导特批用潜艇将她接出战区,派往美国、加拿大巡回演讲,争取美加对苏联的支援。他以言简意赅的发言赢得媒体的尊重,以及北美民众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先生们,本人25岁,已经击毙了309名法西斯侵略者,各位不觉得你们【美国人】躲在我背后太久了?」这句话传诵至今,极有感染力。
此后,柳德米拉离开前线,专职担任射击教官,直到战争结束。也因为这个缘故,她在陆军的最高军阶是中尉。后来调到海军担任研究员,柳德米拉被擢升至海军少校。
柳德米拉的传奇经历,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剧本。拍成故事并不困难,但要拍好,就很不容易。但影片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给人一种「战争片背景下,布尔乔亚爱得死去活来」的感觉,让人误以为她是因为爱人牺牲才奋勇杀敌的感觉,而不是怀着对法西斯侵略者的仇恨,具备朴素的阶级感情和爱国情操。
影片中有不少片段描写内务部军官阻挠群众撤离的镜头,这个和《兵临城下》的调子一样,都是突出苏军对自己人的「残忍」,意在揭露当时的政权如何不得人心。难道残忍的不是侵略者?赴北美访问的代表团领导,面目可憎,是我们熟悉的脸谱式人物,这是对苏联各级党政干部的恶意诽谤。
最近几年,俄罗斯的电影【主要是战争题材】走进中国市场不少,但主旋律和苏联时代差距很大。以西方视角,解读卫国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的苏联军民,暗示苏联军民英勇奋战,是出于对体制压迫和恐吓的畏惧,纯属本末倒置。你看了,会觉得残忍的倒不是法西斯,而是内务部。这些导演将军民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从剧情中剥离,宣扬反战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仿佛他们是牺牲品和玩偶。剧中那个小女孩歇斯底里地高喊口号,让人想起了环保女生格雷塔通贝利。
罗斯福夫人和柳德米拉独处的一段戏,是另一个用西方价值观来剖析苏联军人和女性的例子。罗斯福夫人试图用装束来唤醒柳德米拉身上的「女人味」,和之前部队领导将女兵们的高跟鞋和睡衣等私人物品烧毁的一幕相呼应,经典的好莱坞手法。这无非暗示:女兵们上战场是被迫的;是对人性的扭曲。一口铁锅摔在地上,竟让久经战阵的柳德米拉花容失色,躲在案板下拿着一把厨刀瑟瑟发抖,这不是黑,就没有什么是黑的了。
柳德米拉的原型是个开朗活泼的女生,但片中变成了冷艳和残酷的杀手,这又是对苏联军人脸谱化,外加好莱坞所谓「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调味品,既不准确,也不公正。她和德军同行对决的那一幕,看着令人发笑:狙击手最忌讳的是暴露自己的位置,更别说整个人跳出隐藏的地点,将上半身展现给对方,以此诱使对方现身。你怀疑,这个桥段是不是抄袭了《兵临城下》,指导员牺牲自己诱使德国狙击手开枪暴露位置。在这部片子里,竟然不需要诱饵了。
柳德米拉是红军传奇,该片用三个男人追求她的手法,来体现她的「女人味」,非常恶俗。看真人,柳德米拉和演员有巨大的差别,性格更谈不上高冷。前文已经说过,柳德米拉在16岁就结婚生过孩子,之后在部队里也和一位战友发生感情。绝不是好莱坞式的多角恋。这个玩法抄袭《日瓦戈医生》,女主先是和一位革命党人谈恋爱,又被一位富商诱惑,男主一见也不能自拔。只要和女主有感情和肉体关系的必然倒霉。豆瓣这么多拳师,竟然没有看清《女狙击手》这株毒草!
写这篇影评纯属玩票,以后还会玩。因为写的过程中,遇到一个白痴,打死不承认自己无知,坚持柳德米拉最高军衔是海军少将。让这个白痴拿出证据,他竟找了一张海军将官的礼服放上来,人呢?我找了三张图,都是柳德米拉挂少校军衔的图,他依然强词夺理,不承认那是少校。这里给他上一课:二战结束很久,苏联海军都还没有女性晋升将官。而且,苏联海军一定是现代拳师最痛恨的对象,因为没有女性上舰艇。上舰艇,是挂将官军衔的必要条件。
豆瓣的第一篇处女影评,献给了战斗民族这位自带传奇属性的女主。 电影与小说都只是艺术形式的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真实。只要它给了我足够的震撼,我并不在意它是否真实。 这部电影层出不穷的细节令我惊叹,且举几个例子: 柳德米拉决定参军。一向严苛的军人父亲面无表情,不置可否。满心期待父亲赞许和送别的柳德米拉瞬间脸上写满了失望,与母亲匆匆拥抱告别...注意母亲揽过了柳德米拉的脖子,想要多挽留女儿哪怕片刻,但伤心父亲绝情的女儿推开母亲,匆匆离去。 女战友告知米拉队长阵亡的消息,转递了队长留给她的莫辛纳甘,柳德米拉的表情变化堪称神演技,伸手去接枪时如春葱般美丽手指不由自主地颤抖,那种强烈的悲伤随着抖动直击观众心脏,传递出战争的残酷和女主的绝望。 罗斯福夫人掉煎锅导致女主PTSD发作,蹲在厨房地上瑟瑟发抖的样子,实在让人心疼,更不用说BGM响起,狙击侠侣被炮火覆盖,寡言少语却以生命护卫爱人的队长,鲜血流到了爱人脸上... ...... 向来觉得战斗民族的艺术造诣远非好莱坞之类商业行为可比,特别是与战争相关的题材,往往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沧。女主在片中表现得越坚强,越让观众心疼女主的命运,进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作为一个糙汉子,看这部片看到数度泪崩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体验了。看到评论里有人不喜欢对社会主义的抹黑,有人讥笑导演的技巧,我只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如果没有看过,强烈强烈推荐!!!
如果按照真实历史拍就好了,她的身边没有环绕着为她牺牲的男人,只有一个抛弃她的前夫,在柳德米拉的传奇中,男人不过是微尘而已,有太多的东西比她的男人们更值得关注。
形形色色的男人,虽然不乏可亲,且富有魅力,但这并不是真实,传奇的女性有自己的传奇,不需要虚构伟大的男性来成就。
三星是为女主打的,虽然人物设定让人有点失望,但她的坚毅勇猛的的确确是军人的样子,为她骄傲。
布谷鸟 “各位,我今年25岁,至今为止杀了309个法西斯侵略份子,你们是否觉得,躲在我身后够久了呢?”柳德米拉自述。 “她杀了几百个德国人,四次负伤,患有脑震荡,她是个女人,天哪,经历了这么多,她难道不重要吗?”波利斯医生请求少将让柳德米拉撤退放弃抵抗的城市。 我分了好几次看完这部俄罗斯战争片,一开始也是听了《布谷鸟》安利去看的,每次都是在吃饭的时候看二十分钟,今夜一下子把后面看完,倒是有些经受不住了,我是个非常感性的人,喜爱战争热血,梦想做一名军人,可我一定做不到柳德米拉这么勇敢,她是战士。 柳德米拉被授予“苏联英雄”勋章,堪称最高荣誉了,蓝色真的很好的代表了忧伤,她的那双澈蓝的眼睛,时刻保持明亮,也时刻绝望。 敖德萨 少女时代,柳德米拉是敖德萨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学霸,如果没有战争,她可能会变成带着黑框眼镜店女教授,一次射击比赛,她展示出了优秀的狙击天赋,被队长推荐去了训练营。柳德米拉的父亲是个半辈子都在战场的军人,面冷心热,从不会夸奖她,认为她所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理所应当的,她的母亲是位英语教师,所以她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英语,从父亲身上继承了军人的坚毅。 柳德米拉和父亲赌气上了战场,我想她一定不后悔这个选择,就像新年晚会上那个小女孩讲的一样:“记住这点,没有人会站出来,只有你亲自站出来,拯救这一切”,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捍卫生命存在的权利。 三个男人与一个苏联女英雄 柳德米拉应该结结实实死了三次了,如果不算战场大大小小的死里逃生的话。罗斯福夫人说,她能活下来真是个奇迹。 每个从枪林弹雨中活下来的战士,身上都流着战友的鲜血。 马卡洛夫是柳德米拉第一次上战场的军营队长,他教会了她如何在战场上生存。柳德米拉患有严重的炮弹恐惧症和脑震荡,是那次被炮弹攻击在地下掩埋了五分钟留下的后遗症,马卡洛夫把她挖出来送到了医院。 柳德米拉喜欢马卡洛夫,但马卡洛夫不敢爱她,因为他知道他们两个随时会有人死去,然后留另一个人在战争中面对悲伤,甚至没有机会流泪。当柳德米拉险些丧命在炮弹之下,马卡洛夫接受了,随后他又回到了战场,柳德米拉在医院只等来玛莎带回来的一条枪。 柳德米拉带着马卡洛夫的枪重返了战场,她要报仇,因此她在击杀法西斯士兵的时候折磨他们,是她的搭档里昂尼德使她走出复仇阴影,告诉她即使是敌人,也不该被这样对待,这也是第二个与她有关的男人。 作为搭档他们配合亲密无间,斩获了很多法西斯士兵的头颅,也在日夕相处中产生情愫,他们是对完美的恋人搭档。 这时,柳德米拉的闺蜜玛莎,那个从大学就和她是挚友的天真可爱的军医护士,邀请他们参加自己和飞行员格里沙的婚礼,这是个勇敢的决定,在战争期间结婚是没有未来的,而格里沙没有给玛莎机会开始。柳德米拉二人赶到的时候,才知道参加的是一场葬礼,玛莎笑着打开香槟道歉:“对不起,邀请你们参加婚礼现在变成葬礼了,为了纪念格里沙,喝酒吧!” 从这一刻起,这个最最浪漫天真的姑娘也在战争中长大了,玛莎戴着自己编的新娘花环说,她和格里沙也有过疑虑,现在在打仗,每个人都可能被杀害,但他们还是一起做了决定,结婚不可怕,两个人在一起会过的更好。 战争中的男女侥幸有了爱情也配不起天长地久,他们都很清醒,从没有这种奢侈荒唐的想法,爱人死了,就是一杯酒的功夫,就得继续上战场了。 柳德米拉看着闺蜜的爱情悲剧,试探着和里昂尼德说她想生个孩子,里昂尼德没有说话,还没有等两人把气解开,里昂尼德就在轰炸中保护柳德米拉死去了。柳德米拉再一次活了下来,成了苏联军人的象征,可她再也不敢上战场了,她向上级请求退役,这段对话简短,却包含了无尽的无奈。 委员:“你知道辛格会杀掉你多少战友吗?” 柳德米拉:“我不行” “你必须上战场,不是为了我” “我不行” “也不是为了你自己” “为了里昂尼德” “好吧” 柳德米拉看着装载着尸体的卡车拉走的时候,心也跟着走了,她太累了,她想离开,可马卡洛夫和里昂尼德把生命都留在了这里,她该守护才对。 也有一个男人在默默守护着柳德米拉,医生波利斯。自古以来守护女主的男人都很惨,得不到女主的爱情,反而一直在陪跑,波利斯就是这样一个可怜角色。 波利斯算是柳德米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男人,他认识柳德米拉最早,爱上她最早,为她上了战场成为军医,每次柳德米拉负伤都是他救回来,最后把自己的撤离证给了她,自己和那座被放弃的城市永远被埋葬在了一起。还有玛莎和千万没资格撤离的士兵和平民,柳德米拉说他们都是英雄。
撤离的场景最惹人深思,谁都想活着,可两艘潜艇一架直升机,只能运送党的资料和上级军官。大家都挤着想登上逃生船,柳德米拉几欲脑震荡发作,指挥官开枪都压不下来,等迈过了那条线,是如此的安宁祥和,柳德米拉和波利斯聊起了初见的海滩,聊起了敖德萨,两人从未如此轻松的说过话,波利斯交给了柳德米拉一个应急箱,用眼神和她做了诀别,这个眼神看哭崩了我。这个没有机会向柳德米拉求婚的男人把戒指放进了箱子,柳德米拉没有爱过他,所以亏欠他最多。 苏联英雄 柳德米拉被称为“死亡之女”,她用自己的经历在苏联外交上取得了胜利,和罗斯福夫人成为朋友,不知道从哪里看到过一句话,“我一直想活过这个乱世,却在天下大定时开始有一点后悔,后悔为什么没能在乱世中死去。” 柳德米拉还是笑着活下来了,战争会结束,生活还是继续,经历过战争的人,更能带着痛苦珍重幸福。 我还是想成为一名军人,曾经我渴望战争,只有那样才能感受到炽热的赤血,是真自私,安定久了,未免丧志,若战乱,又受苦。 柳德米拉们少之又少,多的却是来不及撤离的马卡洛夫、里昂尼德、波利斯、玛莎、格里沙……
如果这不是故事,没有人会追问米拉最后有没有得到幸福。
如果这不是故事,没有人会追问米拉最后有没有得到幸福。
好评的细节:经弹幕提示注意到的在海滩飞行员蹲在柳德米拉面前的时候她的脚趾动了动,表现出了少女的娇羞。其实剧中女主的眼神很多我都没能理解,女主的性格和经历导致了她的寡言。还有就是女主接过队长的遗物时手不受控制地颤抖,抚摸着枪,中途察觉了什么似的握了握拳又松开,手仍然是颤抖的。这个握拳表现出了女主的坚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求自己保持冷静,然而恋人战亡的消息冲击太大。
第一个爱人的死亡带给柳德米拉的是复仇的火焰,她没有流泪;第二个爱人的死亡带给她的是对战争的厌倦和无尽的疲惫,甚至对退役妥协,离开了战场打算过平静的生活。
爱上队长的时候柳德米拉是青涩的,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看向队长的眼神有时候是充满挑战甚至挑衅意味的。也许是因为队长碍于前妻一直没能接受她,也许是因为年龄和在战场上待的时间长度的差距。而上尉使柳德米拉最终成为了一个女人,她的眼神变得平静,感性被释放,甚至提出要生孩子。
女主恐怕从未爱过波亚;这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全剧中我唯一的泪点是波亚接柳德米拉从封锁线走向停着潜艇的码头的那段对话。对战争厌倦的女主最终选择了接受波亚即选择平静的生活,可贵(令我惊讶)的是医生没有一点惊讶,自然而然地接过了话头并且没有全顺着女主的话说,这说明医生虽然痴心但并不是舔狗……他竟然不在意女主的默认接受其实只是因为厌倦了战争!他明知道柳德米拉不爱他。
他对女主的两任恋人说的话:我已经爱了她很久,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队长只说照顾好她,得到承诺后只说(你也爱她)那我就放心了,也许是因为队长走不过心里那道坎,无法接受女主。我觉得他可怜的时刻是上尉被医生的话激怒了,穿过人群去找女主,上来就强吻。我不知道医生看到女主脸上的笑容是什么感受……至少我很同情他……他们两个如果在一起的话会得到幸福吗?战争开始前女主的相亲让我不明白,我认为她并不爱波利斯,但是去对方家里相亲的时候穿得很漂亮头发也梳得很好看,用接纳的态度对待对方的家庭:也许她是有好感的?毕竟这个相亲并不是谁逼她的,何况以女主不屑委曲求全的性格不愿意做的事不可能给对方好脸色。可以肯定的是她本来打算好好相亲或许还打算结婚来着。看歌剧时的表情难道只是因为她喜欢的是看电影?我以为是想表现他们(爱国主义热血青年同典型知识分子)观念的冲突?或许都有。说起来女主的立场也是知识分子阶级啊,放在我国,五四运动时期学校里此类冲突也是常见的桥段啊。不过虽然这类指责是常见的,但我还是觉得女主真的有点自私……她没有考虑过,如果医生被刺激决定上战场,她能否负责吗?我不便评判,不管怎么说,这是战争时期,特殊时期,需要有这样的“爱国热情”,这么看女主的谴责也不是没有道理。即便知晓战争的本质,现实中也不可能全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弹幕评论:医生真男人!豆瓣影评里写,医生并不是逃避战争,而是一开始就知道战争会走向虚无,因而只想作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我仍旧不是很明白……但这一切是无法阻止的,不是吗?无论想法如何,不积极迎战事实上就是享受别人争取来的和平,所以不能够心安理得地安稳。医生的参战虽然据他自己说是为了柳德米拉,但未必是全部吧,我想。在这样的战争面前,任何人都无法心安理得地置身事外,何况医生是个好人。其实如果不是医生目送女主上潜艇时目光里的(对战争的)一点无奈(?),我会认为众人对医生的无凭据的(???) 褒奖是凭空拔高。事实上剧中除了前期,没有很多对医生的正面描写,以我的愚钝又得不出确切的推断结论。所以医生是看透了一切但为了她还是上了前线,一直以来默默守护她的那个人?我想如果医生确实有能力保护她那么他是最好的选择(尽管爱情并不讲道理……)。
关于人见人爱的玛莎……!乐天派,我觉得她是真正坚强的小可爱,甚至超过女主。具体见于玛莎的“婚礼”,女主因为突如其来的悲剧而沉默,紧紧地抱住了玛莎;我以为玛莎会哭出声,但她推开了女主。所以她的表现实际上是用这种方式发泄对战争的愤怒,而非掩饰,台词中也说“我们知道战争的残酷,这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做的选择”。电影中并没有关注玛莎后来怎样,弹幕有人说要疯了但我认为不会疯。
《女狙击手》一部基于真实经历改编的好电影,集中于女主的经历和成长,有所局限
原创:公众号文章链接(from 宅兔居)
“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 墓志铭
一、关于爱情
观看的契机来自于在《歌手2019》听到俄罗斯女歌手Polina演唱的电影主题曲《布谷鸟》。有力量的女声仿佛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看到了一个普通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令人心潮澎湃。
和我之前想象的不同,这部电影对女主几段爱情的刻画占了较大的篇幅,反而对女主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狙击手的过程反映的不算多。从个人角度讲,我不是太赞同这样的改编,虽然每段感情戏都很催泪。
情感的渲染离不开景的衬托,先夸一下俄罗斯电影的画面吧。
从我看过的《他是龙》、《花滑女王》,再到《女狙击手》,尽管题材差异巨大,镜头却无一不唯美,或许这就是俄罗斯电影的一大特色?
冷肃的战地背景裹挟着残酷和血腥,战地上诞生的爱情是希望和唯一温暖的色调。
柳德的第一段爱情是和她的队长马卡罗夫,一个略带忧郁气质的成熟男人。
可惜为着一个承诺,马卡洛夫直到战死仍未坦然接受她主动释放的情感。
但是,将女主从死亡的土坑里刨出来的举动和病床边的陪伴早已说明他未曾道出的那份珍惜……
柳德的第二段恋情是双向的,然而在战争中的爱情终归还是昙花一现。
她与第二任长官基岑科在前线是并肩作战的搭档,下战场则是肌肤相亲的爱人。
“孤独而漫长”,这5个字可谓是狙击生涯简单而生动的概括了。
幸而身边有了他/她,时光不再如此煎熬。
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两个静止狙击的身影与天地融为一体。
他们相互支持、配合默契,曾拥有厄运来临前的一切美好。
突兀的爆炸声响起,花海里升腾的彩色烟雾非但不是对他们爱情的庆祝,反而是丧命的钟声。
所有浪漫和欢笑终结于他倾力相护的臂膀和渐渐消失的心跳。
凄美的画面使我落泪。
影片中女主的相亲对象也是她坚定的守护者,尽管她给不了他想要的那份爱。
二、关于女性
女性在战争中往往以弱势群体出现的印象被推翻了。
据查,二战中直接进入前线作战的女性官兵超乎常人的想像。
就以苏联为例,当德军于1941年6月突然对苏联发动进攻后,为了保家卫国,大批苏联青年志愿军前往前线,其中包括不少女性。有专家估计,二战期间共有约80万女性参加苏联红军。
是啊,当战争来临,国将不国,军人这个神圣的名词早已跨越性别。影片中女兵心爱的玩偶以及象征女性的衣物被长官无情销毁,这很现实,毕竟战场上只有生与死,只有我方和敌军。
另外,由于狙击战(看到“狙击”,脑子就跑偏到《红海行动》里的“顺懂”)这种新型作战方式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参战各国都开始重视狙击手的培养与使用。
苏联军方在战时培养了大量枪法精准的狙击手,其中,女性狙击手就达2000人。
《女狙击手》中女主的原型,就是这些女性狙击手中最优秀的一员——战后被授予苏联英雄荣誉称号和金星勋章的苏联女狙击手柳德米拉·M·帕夫利琴科。
从主修历史的活泼女学生,到拿起步枪击杀敌人的冷酷战士,她在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一共击毙了309名德军,是在射杀人数超过300人的25名著名狙击手中的惟一一名女性。
纵观电影史,以真实女英雄为主角的电影很少,期待以后能有更多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电影出现。
三、关于创伤
影片中,被外界冠以“死亡之女”称号的柳德坚强的让人心疼。
成名后,被国家塑造为女英雄的她出现在各种政治场合,接受国内外政要的接见、媒体的质疑,从此再也没能以一名战士的身份出现在她将青春挥洒的战场上。
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兵,痛苦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创伤,更多的可能是心理上的折磨。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柳德在听到巨响后不自觉瑟缩躲避的反应,虽然那并不是枪炮声。
除了战争本身带来的压力,战争中爆发的革命和人道、党性与人性的冲突也在极大程度上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战争的反人类特性……
战争对人精神上的摧残是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所无法理解和想象的。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今天我们对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因为它常常在各类影视、书籍里出现。
在一战中,大规模重武器的使用令军中大范围出现抽搐、瘫痪、失忆、甚至歇斯底里等症状,成了当时著名的怪病。但人们怀疑这种无从解释的病症其实只是士兵是在装病。
二战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比一战更广泛频繁,士兵们长期滞留战场,没有喘息时间。由于被编制在很小的战斗群体中,可以缓解心理困扰的社交机会大大缩减。
据估计,二战中有精神问题的人数飙升至一战的两倍,陆军中的比率最高,而医务人员对此毫无准备。二战结束后,这种痛苦就这样延续到家庭中。
直到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才第一次提出了PTSD的概念。PTSD在精神病学方面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其发病原因是个人遭受事件的结果,而不是源于个人的弱点。这个新术语也涵盖了大屠杀幸存者和遭受性侵犯的妇女儿童、恐怖袭击和其它灾难性事件的情况。
它们的共性是:长时间不能从创伤中恢复、部分混乱的感官印象和凌乱片段回忆,记忆系统紊乱、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某种与过去事件类似的声音,气味和新闻报道都有可能引起触发。
愿世界能永远保持love and peace,虽然这只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
看时匪夷所思——战争片居然可以拍的这么唯美?阳光像缎子一样铺洒下来,瞄镜上栖着不识安危的瓢虫……不敢相信是俄国人拍的,因为完全是少年的色调,一点儿历史包袱都没有,生死相许的爱情也透着潇洒,多大的内心才能撑起这样的视角?看完回味下又觉得合理,镜头后面是在风琴口琴伴奏中唱喀秋莎的苏联
309的战绩,先生们你们还要站在我背后多久!女权平权,她们和他们一样,拍得挺文艺,故事中规中矩,爱情有点狗血。将刚受伤刚失去爱人的战士从病床上拉下来作女英雄宣传拍照,单这点本片就完全不主旋律。【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
没看完(网速问题),大家都是讲狙击手,这部起码前面看了的部分更好看。
片名本意是“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以小见大。主人公成为战斗典型后,却因为当局不希望英雄陨落,没有再让她上过战场。罗斯福夫人接见同盟国代表,其中还有中国军人,历史细节做得好。
20160906.。
战争从未让女人走开,导演明里暗里黑了一把苏联,黑的很到位
柳德米拉·帕夫琴科的战绩是克里斯·凯尔的两倍,所以评分也要给两倍。
偶像爱情的部分拍得还不错,战争部分拍得一般,政治角力部分拍得幼稚粗暴。歌蛮中听。
现在和过去时空的交叉叙事,以一个女狙击手的经历控诉战争的残酷和毫无人道。最感动我的是那个最早认识她,她却最看不上,最终用自己的命换来了她的幸存。第二段战争的煽情剪辑,导演似乎太想煽情而过了头。最难过莫过于爱你的和你爱的人被带走,你却无能为力,因为这是在战争。
所有的好的战争题材电影都不是英雄主义而是反战的。
不知道制作公司是否都来自俄、乌,技术环节很成熟了,中间海战的一场戏拍的很真实,我挑不出毛病。相对于持续了两百多天的战役,电影只是聚焦在女主的经历跟体验,但多个平行剪辑缺乏心理递进的呈现看上去只是在省制片成本,作用比剧本设置的双线并行小了很多,略有俄式哲思。两首俄语流行歌插曲很好听
前男友也有好的。。
太多感情戏。。。
新沙俄视角下的卫国战争,为了黑苏联强行改动了多处史实,借美帝第一夫人之口宣扬剥削阶级迂腐陈旧女性观的情节更是蛋疼之极。
战场黑寡妇,上一个死一个,连没上的也没逃脱,最后孩子爹是谁?
说狗血的是看韩剧看多了。战争就是这样,今儿见着你,明儿也许你就见不着我,反之。
制作用心,演员演的出色,有些地方用力过猛
作为战士外交官女人,她赢得了所有她的战争!
“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二战苏军第一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