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 龙运松 老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中,家中4个姐儿,在他10岁时 父亲逝世,18岁的他结婚,但好景不长19 岁那年征兵 做为家中老大,他舍家弃妻,奔赴前线。1949年 妻子来访,说出了自己这么多年来在家中等待的期盼,和自己过够这种生活想改嫁的心思,他有没有阻止她,留给她的只有妻子来访时带来的 一只鸡 一双鞋 。经历多年抗战,当他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现在的老年人,他身负3抢,与他同去的7人最终就回来了两个,人生坎坷的龙老在归乡后,却又被农会的人 认为他是个坏家伙,是兵痞,认为他是国民党不懂得应该抓出来批斗,龙老在归乡后饱受旧制度的剥削和欺凌,但他坚持相信党,相信人民政府。苍天不负有心人,2013年国民党人民政府部队帮龙老平反了,虽然名义上平反了,国家却对龙老的生活不管不顾,龙老平反后家中的家具还是当年文革时期斗地主分到地主家的家具,田也只有一亩,生活上并没有得到国家的关注,2014.5.16龙老 逝世,享年92年,他的青春都献了国家,他的一生都坎坎坷坷。他的逝世使孩子们失去了一位好父亲、使他们的孙子辈们失去了一位好爷爷、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人,我们国家失去了一位好英雄,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爱国、友善、勤奋 的优良品质,抗日老兵,永垂不朽。一路走好。
《龙老》这部纪录片对我来说印象比较深刻,可能是因为和我爷爷的经历相似。我爷爷也是抗日的,和主人公不同的是,他是共产党。但是,其中一个情节很像。就是官僚的“形式主义”,这和《村小的孩子》里面所需新建的学校也一样。都是几经周折的。以前,我只知道自己想摄影,自己喜欢去经历很多不一样的事嘛,总得用镜头去记录那些不一样的事。但是,看了杰哥一系列的纪录片,和杰哥触膝长谈过一次后。我就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行了。可能在百年前,文字潮流的时代,作家承担了对这个社会的责任。很多问题,都是通过作家用各种写作手法、巧词佳句,去记录,去批判的。但是视频渐渐取代了这个角色。且不说别的,《龙老》这部影片,它就很真实地反应了几个社会问题
一、抗战老兵被社会遗忘
二、社会养老制度的缺陷
三、习大大一直提出反对官员“形式主义”的做事态度。(那个电话回访核实的那个镜头)
四、窘迫的农村生活条件。
这段时间,对纪录片也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我觉得吧,
纪录片可以暴露一些社会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记录一些正在消失的事物。
“龙老”,是一位叫龙运松的老人口述自己青年参加抗日赴奔西藏远征缅甸、中年文革批斗、老年养老困难的故事。数年间,导演用直白的、真实的、平凡的镜头记录了这位老人的日常起居,直至逝去,从历史角度来看,老人无疑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从当今社会养老问题来看,这却又是凄惨悲苦的一生。然而,不论是青年的波澜壮阔,还是暮年的老无所依,既然是那个时代的折射,也是当下社会的莫大讽刺。
龙老虽然老,却有几句话令人发省,“内仗也不好,外仗也不好,只有不打仗最好才好”、“同日本打仗,没有蒋介石,中国就亡了”、导演问到还有什么想法,龙老答只想快死一点就好 ,导演问为什么,龙老答:我有病,只想快点死。一个伟大的战士,垂暮之年却有只求速死想法,不禁令人肃然泪下。看着龙老孤身卧在凉椅上,只有旁边的鸡鸭在他身旁围绕,我真担心他此刻就这么离去……
文革时期,龙老因国民党身份而遭批斗,各种功勋证件都内收走,以至后来的养老问题一直有纠纷。至于电影略有描述文革的场景,不多,譬如《芙蓉镇》、《霸王别姬》、《活着》、《归来》、《无问西东》、《孔雀》、未剪辑的《芳华》,这些电影都或多或少的影射文革,活着说包含了文革时代的某些特征,而年过九旬的龙老,也是见证过文革的活化石。
2014年,龙老逝世,享年92岁。影片最后的7分钟,几乎是全程记录了的追悼会,主持致辞,这也是对龙老一生的诠释与总结。这7分钟,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对英雄的认可,对先烈的平反,对社会的期望,对后辈的祝福,都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
龙老已去,但我们的生活仍要继续。虽然活的万难,却不及龙老艰辛之万一,于是我想,就用龙老的一句话来藐视生活的种种万难吧,他说:“怕死也没有用,怕死是怕死,但你不打死他,他就要打死你,怕死也没有办法。”
纪录片的意义在于导演本着一种态度去记录,至于说什么态度不重要,记录什么才是比较重要的。导演的态度不一定是每一个观众的态度,两者之间没有重合。而纪录片的意义就在于将导演的态度传达出来,同时也让观众能关注到某一种现象或者某一群体。这样一来,纪录片的效果就达到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纪录片是《龙老》这是一个抗战老兵的跌宕一生,本片记录了参加抗战的老兵龙运松的一生,从当年被抓壮丁,后来参加抗战,到抗战结束后回乡妻子改嫁,再到后来为了自己的名誉问题奔走。跌宕起伏的生活贯穿了龙运松的一生,同时也让这个老兵心力憔悴。当自己的功绩终于获得国家承认的时候,他撒手人寰。感慨一下他的命运,这是一部分抗战老兵的集成。
蒋能杰导演将龙运松的采访整理了出来,构成了这一五十多分钟的纪录片,这是一部讲述性质的纪录片,同时也表达了蒋能杰导演的态度。
上文说到,纪录片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能将创作者的态度传达给观众,另一方面还能将一个群体的现状,或者一个现象传达给观众。从这两方面来看,《龙老》这一纪录片完成地还不错。
创作者蒋能杰的态度是什么?自然是在阳光明媚之下发掘出来一些我们不为人知的角落。这是部分独立电影人对于电影的一种认知。我们不说这种认知究竟是好还是坏。我们只是谈论下。对于蒋能杰来说,抗战是一个民族话题,既然是民族话题,那么参与的人就不仅仅局限于八路军了。因此,蒋能杰将目光放在了同样参加过抗战的国民党军。首先,这个目光就构成了一种比较。
喜欢做比较研究的人自然知道这种比较意味着什么。对于一种现象或者是事实,当我们使用比较研究去讨论的时候,往往得到的结论大概率是客观的。当我们谈论抗战的时候,就必然要取用不同的样本来得出不同的结论。蒋能杰取用的样本是平日里被很多人忽视的样本,这一样本如果被搬到台前,那么对比之后产生的效应自然是轰动的。
很明显,当本片上映的时候,产生的轰动效应也是很大的,这可以说是达成了创作者蒋能杰的预期。抗战老兵的故事选在抗日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上映,这个时间点选择的不错。而就本片的题材来说,讲述国民党老兵的故事对比之下产生的这种轰动效应,同样会给观众一种普遍的视觉冲击。当我们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当我们讲述着自己的历史,当我们习惯了一个群体的认知,突然有一个地方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时候产生的轰动效应是巨大的。这也是创作者想要获得的结果之一。
除此之外,我们看看记录的本质,本片的核心内容就是龙运松老人的跌宕起伏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不论他是不是一个抗战老兵都会让人觉得很凄惨。但是这种凄惨并不是因为龙运松老人展现出来的凄惨,而是通过导演客观地“记录”之下,因而让观众感触出来的凄惨。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深思了,究竟我们作为观众所感触到的是一个老人一生命运的不平,还是说是被可以萦绕出来的一种态度,这需要大家明辨下。
龙运松老人的故事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客观存在的故事可以通过不同的讲述方式来让观众们感受到不一样的重点内容。当创作者想要我们感触龙老的凄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龙老的独居,龙老的佝偻的身躯,龙老对于未来的期待,以及龙老对于现实的失落等等。这些情感完全可以展现龙老的现状是多么的糟糕,同时也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当创作者想要通过命运的不公来展现龙老的现实境遇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是龙老同样参加了抗战,但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待遇,而这一切的现状的原因就在于他所在的执政党失败了。创作者为了展现这一原因的重要性,不惜让龙老的子女们现身说法,通过一番番电话以及一次次谈话,作者对于这一客观事实的比较所产生的结论就被摆在了观众面前,观众们能看到的确实是因为某一“客观事实”而产生的结论,对于观众接受度而言,这显然是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的。
当两个方面都做到了的时候,这部纪录片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属于电影艺术了,既然是电影,不论是什么形式,我们总是需要用电影的语言以及丰富感去衡量的,但是本片当中却没有这么多的可供讨论的电影的点,就本片来说,作为一部电影,它本身平平无奇,但作为一部纪录片,它还是可圈可点的,这种形式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是喜欢,但对于另一部观众来说不过是屏蔽了一些内容而已。
客观公正需要创作者坚持本心,但对于独立纪录片来说,什么是本心?这又是一个可以值得大家讨论的话题,因为“本心”确实具有多样性。
……
你好,
自己的作品,只能说还行,三星,有满意的地方,也有好多不满意的地方,但是在拍摄的100位抗战老兵当中,这个故事是完整的,暂时是跟拍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兵爷爷!
好人一生平安
非常真实感人的纪录片,永远向我们国家的抗日英雄致敬
本是正儿八经关注被遗忘老兵现况的纪录片,但龙老的国民党背景却又为本片增添了不少的政治性,而这也是龙老被政府忽视的主因,最后葬礼里对龙老一生的回顾尽显讽刺以及荒诞;有一个社会意义十足的主题,但哪怕是作为纪录片也稍显平淡无奇,缺少一点专属于导演个人的元素。三星半。
个体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冲得七零八碎,人权,自由,尊严,从来不是由个体拼凑而成的信仰,个体一直在被迫选择。是英雄还是坏蛋,是活着还是死去,是安稳的闭上眼睛还是奋力睁开双眼却只能看见一片黑暗。感谢记录。我们需要微光,需要一直奋力的睁眼。
把我评论移除了 牛逼
大难不死,未必后福。造化弄人,老无所依,唯一的心愿就是死,历史和政治的牺牲品。十几岁被抓壮丁,命运就开了一个长达一生的残酷玩笑,最后光伟正的悼词无比荒诞讽刺...
蒋导的片子好像大多如此,胜在题材,摄影和剪辑实属一般。
学生作品,史料的意义要大于电影方面的意义。龙老这一辈子啊。
就一套流畅的个人口述史记录。痞极不泰来,却在时代的动荡之中,顽强存活下来。龙老的存在,葬礼的悼词,都是荒谬时代与荒诞政治的荒芜见证。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 但是还是不能忘记他们
跟着国民党在缅甸打了,跟着共产党把日本败了,跟着时代的浪潮留在了中国,同样因为在共产党时代里国民党的身份接受文革,永远不声不响,像很多人一样活了下来,到老了想起在缅甸淮江上比时代壮阔的多的浪潮,觉得自己应该留在那里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在出版社工作,认识了一位拍抗战老兵的摄影师。他想出本影集,我负责整理内容,可忙活了半天,辗转多家出版社,根本就没有出书的希望。这几年他的朋友圈中,隔上一两个月,就会有一位老兵去世的消息,估计再有一两年,他拍过的上百位老兵都会仙逝。抗日是近一百年来中国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可仅仅七十多年,这段历史背后的很多人和事,就被完全忽略了。
像龙运松这样的抗战国民党老兵依旧没有国家的一分钱援助,在这个大喊世界大同政策关怀的土地上,实在是过于讽刺。老人拖着年迈的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舀饭切菜,嘴里牙齿掉光了只能吃点软的东西。还常说希望自己早点死掉,死了就好了。看得让人掉眼泪。
补标。有一段时间集中刷了蒋能杰导演的纪录片合集,龙老是其中之一。
抗战老兵龙运松,陆军野战第8军103师307团机枪连,参加过在缅甸对日作战的松山战役,曾负伤,休息了十天继续上战场。后来参加淮海战役。后来受到批斗,抗日的证件勋章全被收走了,一直害怕讲过去抗战的事情,因为是国民党的兵。一年得花五六千块钱,胃病吃药,牙齿已经全掉光。“抗日的功劳总有吧,缅甸印度打仗总有点功劳吧。”听起来十分心酸。一直到死,都没有领到政府应许了的一个月几十块钱的补贴。还有一个荒诞的细节是,申请补贴需要证件,然而证件早就在解放后的批斗中全被收走了。结尾追悼会的超级浮夸的悼词,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几个老红军吃饭不要钱。2013年民政部下发通知。一个地方要有一个国民党,那还不把他斗死。华丽的悼念词真是滑稽。
一个抗战老兵的幸福生活
国民党老兵的切入点选得很好,关注社会背面也体现了纪录片创作者们的良心,虽然不能保证片子播出后能否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起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态,而不是一直处于被遗忘的尴尬境地。令人感到难受的是采访者问龙老的心愿是什么,他回答只希望自己快点死,个体的不幸传达出举国的悲哀。
对待英雄,不是,是对待任何人,最好都不要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形式主义。但是,我们国家似乎很是热衷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