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情片其它2015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马哈姆·胡里希拉·哈斯吉拉德·卡哈纳奈塔·里斯金阿米尔·特斯勒莫尔·科恩阿里扎·本-莫哈尤纳通·希雷

导演:娜塔莉·波特曼

剧照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2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3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4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5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6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3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4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5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6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7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8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9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1

详细剧情

  《爱与黑暗的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末期的耶路撒冷,书中通过作者童年的视角写出了他母亲身患精神疾病的困扰和父亲的无助,同时也展现了以色列建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长篇影评

1 ) 一部我愿放弃电影转而拜读原著的作品

画面很诗意,旁白极具文学性,而且很可能这些精彩的文案本身就来自原著小说,反倒让我更愿意去拜读原小说。

不光是那时特拉维夫的日光与耶路撒冷的日光同今天相比有许多不同,而且连万有引力定律也截然不同。在特拉维夫人们走路的方式都不一样,他们健步如飞,如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飘浮。

在耶路撒冷,人们走路的方式倒像是参加葬礼,要么就是像听音乐会迟到的人,先踮起脚尖,测试着地面,然后,一旦他们放下脚,就不急着前行了。我们等了两千年才在耶路撒冷找到了立足之地,实在不愿立刻离开。要是我们一抬脚,别人就会立刻把我们那一小块地方拿走。另一方面,你一旦把脚抬起,就不要急急忙忙地落下——谁知道你是不是有踩到蛇窝的危险呢。几千年来,我们为自己的冲动鲁莽付出了血的代价,一而再再而三地落入敌人的魔爪,因为我们没看地方就落了脚。这多少就是耶路撒冷人的脚步吧。但是在特拉维夫,嗬!整座城市就像个大蚱蜢。人在腾腾跳动,房屋、街道、广场、海风、黄沙、林阴大道,甚至连天上的云彩都在跳动。

2 ) 爱与黑暗的故事

电影爱与黑暗的故事从小男孩的视角向我们展示出一个破碎家庭的悲剧故事,以及以色列诞生之际世界的动荡与变化。 其中一条线是女主法妮雅、男主阿里耶和儿子阿莫斯的三口之家。这条线展现出的是二战后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的生活。无论屋外多么动荡,屋内的生活还要继续。 婚姻、尿布、补给、甚至是亲人的离去如影随形。也许这些琐碎无聊又黯淡无光的东西才是生活的日常。 另一条线则通过老年阿莫斯漫步于城墙之间的回忆和叙述展开,从另一个视角解读父亲和母亲的这段关系以及处于摇篮中的以色列的历史。 由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女主角美丽又浪漫,可就是这个会讲巫女,小精灵,狼人故事来启迪安慰儿子的母亲,让这样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最终在她三十八岁选择了suicide。 这部电影由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奥兹创作的同名自传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改编而来。在作者的眼中,聪慧、慷慨、儒雅、相互尊重的两个好人——他父母,却一同酿造了一场悲剧。 片名爱与黑暗的含义不单单是家庭的爱和时代的黑暗。我对它的解读是,无论是家庭还是时代都笼罩在爱与黑暗的阴影之下。也就是说啊摩丝父母这个家庭的悲剧并不仅仅只有小家这一个因素,也不只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它是由家庭关系和社会背景双重因素共同造成的。片中的父亲阿利耶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母亲范尼娅则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一个现实主义者永远也理解不了理想主义者。就像是身处在大千世界中的男女极难理解寺庙中的僧人一般。与中国的父母充满攻击性的家庭冲突不同,片中小男孩父母阿里耶和法妮雅之间的冲突是无声的,更是压抑的。 理想主义者法妮雅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因为欧洲对于犹太人的迫害,她来到了耶路撒冷,嫁给了缺少浪漫情怀的阿里耶。甚至遭受了她亲生母亲的冷眼与不理解。 深埋在两人冲突背后的是两人价值观和理想生活的差异。女主法妮雅也许永远都没有真正拥有过爱情。丈夫阿里耶拥有渊博的知识,但终其一生都在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担任编目员,理解不了法妮雅的浪漫和理想。父亲严肃现实的书生形象与母亲梦幻而孤独的内心世界永远无法契合。也许浪漫总是伴随着痛苦而存在的。 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一份薪酬不错的工作,有后代的家庭,吃饱穿暖的生活就是他们全部的追求。却不曾想过人这一辈子是为谁而活?也不会去思考世界的美和意义。 法妮雅在这样的生活中日复一日的坚持,直到她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日子,她绝望suicide了。 影片大走文艺风,不同于哥特式小说的风格,它有着克制压抑的情绪,灰暗阴冷的色彩,使得全片充满了诗意和近乎绝望的美感。

3 ) 娜塔莉很美,电影很失望

对,我就是今天去了北影节看电影并见到娜塔莉本人的那批人之一。
别羡慕,提问也没抽到我!但是真人实在太美!!花痴十分钟!!

但理性地说,电影不怎么样,甚至让我有些失望。
1. 电影把场景设计在耶路撒冷,但是对于它的动荡却刻画得很苍白,只是有一些枪声有一些死亡,但是这一家人却依然过得这么平静,让我感到有些冲突。看之前,我以为它至少是围绕 耶路撒冷 展开的,看之后我觉得这个极好的元素被白白浪费了。耶路撒冷和主人公一家的故事完全可以分开,主人公一家的故事搬到美国来拍也不会显得突兀。
2. 看的时候,我以为娜塔莉的突然转变是因为好友去世开始,但是到了最后却告诉我们她是被生活琐碎所困,因为离自己内心的浪漫、文艺的乌托邦越来越远从而想起了从前的恋人所以才突然抑郁,这个解释来得我错愕不已,太过牵强。若真是这样,那请问自她嫁人生下孩子开始她不就踏上了 生活琐碎 的旅程了吗?为何到了此时才突然因此抑郁?
(这部分其实我并没有太懂,请各位看清楚了的同学指正)
3. 娜塔莉想把这部片子拍成一部 电影 ,真正意义上的 文艺片 ,毕竟是处女作,可以理解。但是矫情和隐晦的尺寸私以为并没有把握得很好,反倒有些过了。比如说她和她母亲吵架那一段,完全没有前因后果,感觉是别家的故事;再比如说小男孩(记性不太好记不得小男孩的名字了orz)回家她说她要出去15min那段,只知道她在路边痛哭,甚至连她面对着哭的那个石头或者墙壁都没拍一眼,我也是不能get到点。
4. 改编得有些失败。看完电影之后我有些失望,心情不比看完 超蝙 的心情好多少,只觉得叙事都有些混乱,很多地方并没有交代清楚。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也不太确定该如何去归因这种混乱。直到提问环节,《爱与黑暗的故事》中译本的译者向娜塔莉提问说原著中对从前的恋人有非常多的描写,但电影里面并没有,娜塔莉是如何做出这种决定的。娜塔莉回答说要把一部600页(我记得她说的是600 pages,不对请指正)的小说融入进90min的电影,必须要有取舍。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小说里面是描写得十分清楚了的。我承认肯定得有取舍,毕竟小说和电影剧本还是不太一样,但是私以为娜塔莉丢掉了那些细节,便显得这部电影晦涩难懂。毕竟表现出那段真挚的感情之后,我才能理解你的变化吧。

4.21更新 经盆友们提醒,编剧的问题不是关于从前的恋人而是关于农场的,lz自己没有听清楚,因此这一条有误。

5. 评论里有些人说娜塔莉情商太高所以正常人情商没有那么高是理解不了这部电影的,但依旧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我非常不赞同这样的观点,简直是太带入对娜塔莉主观的感受了。要是是个不知名的导演拍成这样,大部分说好的人也会觉得 这都是什么鬼,这样的也能拍出来?但,评价一部片子一个导演,就应该着眼于这部片子本身去看。再者,如果一部片子只是导演自己能看懂,观众都看不懂那一定称不上一部好片子。电影就是拍出来给观众看的,比纪录片还更加应该注重观众观影的感受,同时不丢失导演自己的想法。这很难,的确,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的。

或许,是我才疏学浅,看不懂娜塔莉的“爱与黑暗”的世界。
不过,看颜就可以了嘛!!并且还是个哈佛毕业在希伯来大学当讲师的大学霸!!

4 ) 一个家庭的爱与黑暗:完整的人格对于夫妻抑或父母是多么重要的修炼

#五色观影#《爱与黑暗的故事》20221026

影片根据以色列已故知名作家阿摩司·奥兹的同名小说改编,同为犹太人的娜塔莉·波特曼导演、编剧和主演。电影呈现的是一个家庭的爱与黑暗的故事,加上两个民族纷争的复杂社会背景,令影片带上丝丝阴郁的气质。对于民族纷争,作者阿摩司·奥兹在小说中有深刻的思考,有其对国家、对母亲、对人生命运的追问和探索,是寻根,也是回答。

电影则围绕阿莫斯的母亲法尼亚展开,一个浪漫主义和理想化的文艺女青年,漂亮、优雅,又忧郁的气质,最终没能走出自己的内心,选择自杀。阿莫斯的父亲则是务实的理性主义者,他当然理解不了自己的妻子,也是内心时时需要依赖的小孩子,一句:你妈妈就是想通过惩罚自己来惩罚我,说出内心的脆弱,甚至会依靠自己12岁的儿子。小阿莫斯也是母亲的希望和阳光。一个10岁出头的小男孩承受了太多,所以他成年后最终成为作家,用书写来表达、释放和思考。

时代背景的身不由己,内心迷茫的年轻人,需要精神寄托。阿莫斯的母亲寄托在幻影,父亲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两个人由相爱到逐渐冷淡和远离,只能说是不成熟的错。所以完整的人格对于夫妻抑或父母是多么重要的修炼,阿莫斯在小说,娜塔莉·波特曼在电影中,给我们提示和启发。

五色电影,五彩人生!

5 ) 哀伤的故事

电影改编自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导演自编自导自演,对作品和人物有选取和研究。正如她自己所述,对人物深入研究之后,台词、语言和行动就自然而然生长出来了。影片吸引人之处仍然是细腻的质感和生活氛围,以及丝丝入扣的哀伤。故事的线索也不复杂,一直以小男孩口中的母亲,其悲情的人生为行动线索而展开。因此也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哀悼女性命运,也抒发着以色列民族国家悲情的作品。如果仅仅论故事情节及叙述语言,虽然因作家的深情描述,语言一直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但就故事的内核而言并没有太多亮点。小男孩,也就是作家本人的细腻的感受,却附着在女性的躯体和生命中,以对女性的同情和哀伤,向银幕以外的人传递了一段个人历史中的灾难。然而,这又不单纯是个人的悲剧,又是犹太复国运动以及巴以冲突的历史,也同样镌刻着一种阴柔的悲情。因此,将一个女性的衰弱、哀伤和死亡,与一段失落的和平相联系,似乎也不乏其意义。似乎女性弱势的地位,与其民族神话中对失落的历史和荣耀的描述,总是在读者、观者的脑海里应对起来。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惯性,尽管这未必是健康的。

电影初始就拍摄了讲故事的人,光影中的手势和眼神,似乎预示着女主角浪漫的天性,以及她自我暗示的习性。人的行为和思想有其一惯性。悲剧的种子从一开始就已经种下。这位年轻的母亲出身于波兰富庶的家庭,受过教育,头脑里对爱情和传奇故事不乏幻想。出于对理想爱情和生活的向往,她追随着爱人,离开欧洲的土地,来到耶路撒冷,以求在此地创造出新的以色列人。宗教故事的感召力虽然能鼓动人心,但现实往往比想像中艰难。何况这对受过教育的父母,对西方文明也自有其执着之情:地理上越是远离波兰的,就越是文明;但是西方文明也在玩弄以色列,特别是他们最欣羡的英国,总是玩弄着制造民族矛盾和双线策略的把戏。影片的质感正表现在对犹太民族一次次寄望于外力,又一次次遭受背叛的情绪之上。在1947年联合国就巴勒斯坦问题举行投票时,巴勒斯坦的民众都聚集在广播下,静听唱票的过程。犹太人获许建国,年轻的女性在这一情境下悲声大哭,人群为之欢呼雀跃。悲情的色彩和音乐又暗示未来的不安前景。毕竟随后是随着领土争端而发生的巴以冲突,以及以色列和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敌对关系。这种民族情绪被具体地描画出来,却又暗中提醒了一点:在一起历史事件的标志下,真正经历着悲伤和喜悦的却是具体的人。当政治问题落到每一个人身上,其所属社区、立场和感受,又渐渐分化出来了。女性和男性相比,又尤为不同。在这部电影中, 女性的叙事是随着政治理想的失落和战争的爆发,而真正展开的。当一个女人逐渐深入到生活中,她几乎不可避免地被越来越多的经验所包围,她所面对的人、事、物,也会越来越具体。虽然可以通过训练,达到一种理性,但身为女人的敏感,有时未必是一种劣势。当男人们还在为了理想和主义而战斗的时候,这位母亲在生活中看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直至亲历亲人死于流弹的悲剧。民族之间的仇恨被挑起之后,生活从贫瘠进而变为动荡不安,母亲也陷入了抑郁。整个女性在抑郁症中不断下坠和分裂的过程,其实拍得并无任何新意。

而弱小民族的悲情剧情,又总是在历史上重演。2020年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战争爆发之后,又再次让人目睹了弱小国家对外求援的窘境。而阿塞拜疆的民众也为其军事行动的捷报而全城欢庆。只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以色列。

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甚至有些平铺直叙。对喜欢文学叙事的人来说,这样一段年轻女人生命陨落的故事,更像是一小段哀歌。它哀歌什么呢?蒙太奇镜头揭示了女主角人生悲情的根源,她讲述的传奇故事里,都有自己生命的阴影,其中充斥着毁灭自我、放逐生命的冲动。正是她内心的欲望,推着自己一步步走到了预先标识好的终点。而作家在写作中,也终于想要回到故事中,去拯救自己的母亲。叙事也是一种自我整合的方式,奥兹写作这部小说时,要言不烦地叙述那些阿拉伯富裕家庭的风俗,描述着犹太家庭之间的繁文缛节和文明教养,其中都是记忆中的生活细节,甚至细腻得少了点英雄气概。作者似乎也继承了母亲的阴郁和柔情,在自我的叙事中,也将这一部分糅合进了文字的肌理,对他自身而言,倒也不啻一种哀悼和治疗。而更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作者将民族的悲情和个人的悲剧,调和与关联,这一笔触,有多少是经过深刻思考的,又或者是出于这一种直觉。也许两者兼而有之。虽然是一部阴郁的书籍,一部阴郁的电影,但在经历了这一小段悲情的旅途之后,似乎又示人以希望。从看到具体的个人开始,对信仰和教条的偏执狂,似乎是可以慢慢松动的。小说往往比电影更耐看,正是因为人物展开得更充分。也许在充分哀悼之后,才能走出历史的阴影,发展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知识。文学除了有各种载道的功能之外,本身也是整合记忆和自我理解的途径,而这一点,是不应为人所忽视的。

6 ) 黯淡琐碎乏味是日常生活的本质

电影爱与黑暗的故事从小男孩的视角向我们展示出一个破碎家庭的悲剧故事,以及以色列诞生之际世界的动荡与变化。 其中一条线是女主法妮雅、男主阿里耶和儿子阿莫斯的三口之家。这条线展现出的是二战后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的生活。无论屋外多么动荡,屋内的生活还要继续。 婚姻、尿布、补给、甚至是亲人的离去如影随形。也许这些才是现实生活的真相吧,生活无时无刻都在用它的方式逼着我们低头。 另一条线则通过老年阿莫斯漫步于城墙之间的回忆和叙述展开,从孩子的视角解读父亲和母亲的这段关系以及处于摇篮中的以色列的历史。 由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女主角美丽又浪漫,可就是这个会讲巫女,小精灵,狼人故事来启迪安慰儿子的母亲,让这样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最终在她三十八岁选择了自杀。 这部电影由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奥兹创作的同名自传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改编而来。在作者的眼中,聪慧、慷慨、儒雅、相互尊重的两个好人——他父母,却一同酿造了一场悲剧。看完了原著后,我发现电影的侧重点在家庭这条线上。 片名爱与黑暗的含义不单单是家庭的爱和时代的黑暗。我对它的解读是,无论是家庭还是时代都笼罩在爱与黑暗的阴影之下。也就是说啊摩丝父母这个家庭的悲剧并不仅仅只有小家这一个因素,也不只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它是由家庭关系和社会背景双重因素共同造成的。片中的父亲阿利耶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母亲范尼娅则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一个现实主义者永远也理解不了理想主义者。就像是身处在大千世界中的男女极难理解寺庙中的僧人一般。与中国的父母充满攻击性的家庭冲突不同,片中小男孩父母阿里耶和法妮雅之间的冲突是无声的,更是压抑的。 理想主义者法妮雅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因为欧洲对于犹太人的迫害,她来到了耶路撒冷,嫁给了缺少浪漫情怀的阿里耶。甚至遭受了她亲生母亲的冷眼与不理解。 深埋在两人冲突背后的是两人价值观和理想生活的差异。女主法妮雅也许永远都没有真正拥有过爱情。丈夫阿里耶拥有渊博的知识,但终其一生都在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担任编目员,理解不了法妮雅的浪漫和理想。父亲严肃现实的书生形象与母亲梦幻而孤独的内心世界永远无法契合。也许浪漫总是伴随着痛苦而存在的。 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一份薪酬不错的工作,有后代的家庭,吃饱穿暖的生活就是他们全部的追求。却不曾想过人这一辈子是为谁而活?也不会去思考世界的美和意义。 法妮雅在这样的生活中日复一日的坚持,直到她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日子,她绝望自杀了。 影片大走暗黑文艺风,不同于哥特式小说和电影的风格,其中克制压抑的情绪,灰暗阴冷的色彩,使得全片充满了诗意和近乎绝望的美感。

7 ) 一部成熟的电影处女作

画面非常唯美,镜头语言让我想起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但大量面部特写镜头又提醒你这些画面出自一名女性的视角。 电影时长90分钟,犹太民族的悲剧被简化成了以色列建国背景下家庭的悲剧,无疑削弱了这部厚重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悲剧性,但这仍然是一部好电影。奥兹的文字水静流深,要将它转换成画面,需要对原著的充分理解和对画面的精确把握,我觉得娜塔丽波特曼做到了,有些地方甚至比我想象中更加出色并忠于原著。 “许多年间我一直在追踪这个老杀手,这个狡诈而原始的引诱者,这个令人作呕的脏老头,因年事已高而脱形,但是不时地把自己乔装打扮成年轻迷人的王子,这个猎取破碎心灵的狡猾猎手,这个吸血情人,声音又苦又甜,犹如孤寂夜晚的大提琴曲,这个诡异柔和的江湖骗子,一位谋略大师,一位具有魔力的流浪艺人,把绝望与孤独引到斗篷的褶皱里。这个屠杀破碎灵魂的老连环杀手。”这段写于母亲自杀后的文字,被转换成了一段十几秒的镜头,与小说中母亲的神秘主义和浪漫气质相当吻合,简直神来之笔。 奇怪的是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7分,可能因为原著小说太过出色。在我看来,电影中三名主要演员的表演水平均属上乘,摄影、配乐、服装等细节也很精致,如果把导演处女作和娜塔丽波特曼的犹太身份考虑在内,这部电影至少有8分以上。

短评

娜塔丽·波特曼的导演处女作,以以色列建国作为背景,讲述一位母亲和妻子的绽放与枯萎,悲伤的情调就像连绵的雨水,无论爱或黑暗都拍得极富文学性,但从爱到黑暗的转变却缺少必要铺垫。导演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好好琢磨,希望未来可以再出一位女性电影大师~

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看了书后再看电影,觉得母亲真漂亮。浪漫主义者的坠落,绵长的爱与黑暗,智灵的损耗。这真的是2018终曲了,哀伤,稠密,又深沉。

9分钟前
  • archimboldi
  • 力荐

真的是看的最费劲的一部电影 下了英语字幕依然挡不住希伯来语字幕 画面美音乐美 做了妻母的大龄女文青发现梦境是诗现实是屎 呼之欲出的热忱和期待被以色列建国的硝烟灭殆尽的绝望 身体的努力依旧拯救不了精神的问题 选择死亡似乎看起来是斩断所有纷乱旁支的唯一安慰剂 当乌鸦聚集铺满 那么只能接受黑暗

14分钟前
  • E
  • 力荐

每个房间都有天堂和地狱,如同失望是梦想的本质。

18分钟前
  • 七七玖
  • 推荐

闷与睡眠的故事。

1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没看过书有点看不懂nei

23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波波还是好好演戏吧,乖。

24分钟前
  • 猱困困
  • 还行

1.配乐赞2.娜塔丽波特曼好美3.母亲讲的每个故事都有寓意4.整个片子很哲学

26分钟前
  • Nikita
  • 推荐

重新审视人类的种种差异与纷争:性别、民族、宗教、国家、阶级、年龄、文化、性格、职业、梦想。

29分钟前
  • 傅尸水
  • 力荐

#BJIFF#只能说娜塔莉真人比片子有吸引力多了,看来演员的导演处女作还是总喜欢四平八稳。剧本在政治文化与个人心魔间语焉不详,限于片长又让男孩母亲两条线交代的都不完美。所幸娜塔莉演的不错,掌镜上无功无过,完成度尚可吧。

32分钟前
  • Dr.Ray
  • 还行

野心架不起历史的厚重。

36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导演 编剧 主演 ,有才。文学气质好,但是电影本身交代不够清晰,家国情怀有点糊。

40分钟前
  • 司马良木
  • 力荐

人类的苦难太多了,如果现在不是雾霾很重,我也许再给加一星,我要看喜剧了。

42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两个月前影展看的,喜欢那些穿插在现实里的梦,似寓言。前一阵见到了奥兹本人,真是一个温暖幽默又充满爱的老爷爷本人,他说“谢谢你喜欢这个故事。”

47分钟前
  • 博尔赫斯的猫
  • 力荐

1、睡过了前半场 2、基本是个以色列版立春?3、纳塔莉的搞气氛功力真是不错 诗性呼之欲出 有大师相 4、对巴以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不够 所以对题材有些兴趣索然 期待下部作品

50分钟前
  • 赵找找
  • 还行

台词是诗 画面是诗 梦境是诗 而现实如泥 只能看她慢慢下沉

52分钟前
  • 克里斯托空
  • 推荐

娜塔莉波特曼的名字本身就带有无限光环。导演功力是有的,只是题材不感冒,触动点也寥寥。(唉,都怪昨天看了库神的2001)

57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极度造作 疯狂自恋 处女作没完没了升格难道可以掩饰不会拍吗 放不完的mv 实在是极度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叨逼叨的诗意不能接受 强加给观众的民族大义 酸爆

1小时前
  • 较差

段落间碎如残片。演员的处女作就用碎片化的手法尝试一个自己穷极一生也拍不好的故事,想不失魂也难,野心与现实无一不溃败。所幸娜塔莉·波特曼的美和原著本身所存的基调,还是吸引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较差

两星半,加半星诚意分。娜塔莉·波特曼这部处女作简直是最典型的演员转导演的电影,摄影和美术下足工夫想要impress到观众(“看到没,我也是有作者风格的!”),但基本的叙事却散乱又温吞,无疑是缺乏基本功又急于求成的结果。真正打动我的是充满整部电影的对自己故乡的爱。

1小时前
  • Vincent La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