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天是双十一、是光棍节,还是《我只认识你》百城首映礼的日子,一部我期待了很久且影响我最深的影片。(抱歉这篇文可能要超零点发了) 期待这部影片是源于外婆,那个爱我入骨的人。 小时候,每天最期待放学,因为那样就可以吃到外婆买的小馒头,虽然只值几毛钱,虽然只有几个,但我却觉得那是世上最好的美食。 初中时,有一点小叛逆的我开始厌烦外婆,觉得她很啰嗦而且管太多,也不怎么跟她聊天了。 高中时,意外的来临让我不知所措,我开始意识到,我是那么的需要她,我不能没有她。 现在外读大学的我只想好好陪着她,只能期望着她慢慢好起来,尽量让她在去到另一个世界之前能够过得开心,同时也让自己不会后悔不会遗憾。 我妈常说:亲人只有今生没有来世。以前我虽认同,但并不在意。直到祖母的突然去世,外婆的意外,第四次手术后突发不良反应快要支持不住和被车撵过全身却“完好无损”的我,一系列事情发生过后,我才深刻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直击内心的力量。 外婆是从楼梯上摔下去的,结果是左臂骨折,脑梗塞三分之二的面积,中风。母亲和我平静又坚强的接受了这一切。 她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已经有5年了,前两年还好,她至少还能自己吃饭、睡觉、走路、穿衣,而现在,真正的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好几次连我都不认识了......可她依然爱着我。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她刚住院的时候,当时我就站在她旁边,她却对着我说:你去喊莲莲快点去吃饭哇,吃了去读书,莫迟到了,喊她多穿点,莫整感冒了。就算现在她不认识我,她还是会对着窗外的教学楼(那是我读高中的地方)说:晓得莲莲回来没有哦,孙女子能干,肯定能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挣得到钱。你不懂那些已经忘记全世界却未忘记爱你的人是有多爱你~ 有时候,某人的一句话,真的可以让你溃不成军。 其实片中的叔婆味芳比我外婆的情况好多了。至少她还能够行走、还能够自己吃饭、还有一个随时给她备用发卡的人......但从另一个方面说,叔婆和我外婆的情况、处境是现在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目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人有1000多万,每年新发病例超过30万,75岁至85岁的人群中,约有17%会患认知障碍,8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达30%。最让人无奈的是,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仅能相对减轻症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让阿尔兹海默症病人痊愈。 之前有些志愿者活动中我有接触到一些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他们大多记忆力会严重下降,甚至会忘记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名字,忘记如何完成日常生活动作。从最先的买东西忘记付钱、炒菜忘记放盐、煤气忘关等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出现障碍,而家人却会因此感到羞耻且恼怒。所以在很多患病留守老人中,他人的关爱和子女的慰藉,已成为绝大多数老人的奢望。 就如现今很多的“空巢老人”不是指没人陪,而是有人在有子女在却仍似“空巢”,这才是最可悲的。就像《时间去哪儿了》“孟买迷雾”中的老爷爷,家境富裕、亲人在旁,却仍无聊空洞,直到小男孩的出现老人的生活才有了生气,和小男孩在一起,老人才真正开心地活了一次。这对“忘年交”有着爷孙的亲密感,然而一场意外令这份快乐戛然而止,男孩不知所踪,老人寻寻觅觅,最终在寻觅中迎来了生命的尽头......所以,为什么是我们应该去陪伴的人在我们面前一言不语却在别人面前开心得像个孩子,我想我们该反思一下了。 是他们真的不想说还是没机会说? 互联网、高科技、智能时代等等代表社会进步的词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名利、权势“愉悦”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尽情享受在这名为高速公路的时代,却忘记、忽略了最重要的人和事。我们常说“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呢?没错,我知道你们一定会说工作忙、在外地、出差等等,可那不是理由,如果你真的想“陪”他们变老,你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陪伴他们。比如每晚一个电话、过冬时买给他们的衣物......就如你想升职或者奖金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中。只要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其他都不是事儿了。 我认为世界上最动听的情话就是你我之间所有的对话。不管是对于亲人还是爱人。 我们在柴米油盐中长大,最终也要回归到原点。谁都不可能一直陪着谁,所以,珍惜现在的每一刻吧,你真的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多陪陪他们~聊天也好,静坐着发呆也好,一起看剧、登山、散步也好,亦或各自做各自的事却不忘时而的问候关心。 就像外婆于我,她的陪伴对我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我相信她也是。他们要的真的不多。 我希望以后不会再有阿尔兹海默症; 我希望以后不会再有“空巢老人”; 我希望把这些“希望”变成事实~ 亲人,只有今生,没有来世。 好好珍惜、好好陪伴,还有,要好好活着,为自己也为爱自己的人。
朋友说,看了想结婚;看了也想离婚……
今天想给大家安利一部“爱情电影”。
有人说,它是现实版的《恋恋笔记本》。
其实它是一部纪录片,豆瓣上只有200多人看过,但是评分在8.4分,看过的人里接近90%给了4星以上的好评。
我们有幸,参加了这部纪录片的线下放映会。
一千人的展厅,可以说是座无虚席。席间有头发花白的老人,还有满脸童真的小朋友……
我们更是见到了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也是导演的叔公叔婆——树锋和味芳。你能想象叔公今年已经90多岁了吗?
这部片子的名字叫做《我只认识你》,英文名字《Please Remember Me》,片名的由来据说是因为叔公曾经跟导演赵青提起,“哪天奶奶要是连我都不认识了,那该怎么办?”因为奶奶患有阿尔海默茨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
所以味芳忘了自己住在哪里。
忘了自己的儿子。
智商宛如四岁的孩童。
尽管我忘记了全世界,但是我只记得你……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其实最动人的爱情,从来就在那午后、夕阳的陪伴中,就在那脉脉深情的凝望中,就在那从来都不会松开的双手中……
对生了病的叔婆来说,时光仿佛永远停留在那些嗲嗲的岁月中。她依旧是那个爱美的小女人,每天的日常就是让叔公帮忙挑选漂亮的衣服,梳头,带发卡……
两人的相处,则是甜成一部虐狗宝典。
而嗲嗲的叔婆,更是贡献了全片的大部分笑点。很多人都说,本来准备了纸巾观影,结果被叔婆萌到不行……
不得不说,叔婆真是太可爱了!(这里就不剧透那么多了,小伙伴们可以自行观看去Get哦!)
难怪很多人说,看过了就像被治愈了一样。何其有幸,看到了现实中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但是不可避免的,在温情的背后,导演摆上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据最新统计,2017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两亿多,而其中竟然有大约两千万的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痴呆,也就是说接近十分之一。像叔公叔婆这样的“留守老人”,更是非常多。
让我动容的是,叔公叔婆一直在追求生的尊严,面临困境,他们艰难选择。在导演克制的镜头表现下,叔公叔婆是幸运的,他们还有彼此,还能够互相陪伴。
但生活中,还有多少的“失忆老人”,他们在哪里,他们如何生活?在生命的最后时间,他们的尊严又将如何获得?
有时候,忘记的人不痛苦,痛苦的是记得的人!
总觉得《我只认识你》的感情诉求应该更倾向于阿尔获海默症患者对于伴侣的依赖和生活主要依靠的表达。
当然,影片中老人的感情让我们泪目,但是感情再好,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我的家里也有这样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我的姥姥,与影片中的老太太同岁85岁。大概3年前开始出现这种记忆障碍症。起初,我们试图通过药物来控制病情。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能够保持现状就很不错了。
说实话,我们都很恐慌,尤其是我妈妈无法面对这个事情时时抱怨为什么医学都这么发达了还是无法治愈它。倒是我的姥爷很是平静说,毕竟年纪大了。其实,最辛苦的还是姥爷,姥姥本来就不是温柔的女人,脾气变得更怪诞。幸亏,相处了一辈子再加上老爷脾气非常好。所以,一直以来姥爷很少抱怨他的辛苦。
那个时候,姥爷,每天就是骑个小车带着姥姥到处走走,每周日去教堂祷告祷告、看看戏。有时候遇见年轻时的朋友,他们都紧紧握着姥姥的手打招呼“秦大姐,你还认识我吗? ”我姥姥总是说“认不了了”。
姥姥记着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唯独刚刚发生的事情,忘记的很快。同一个问题每天要问无数遍,有时候老爷都懒得回答保持沉默。姥姥是个很要强的人,如果你提醒她说“这个问题你已经问了很多遍了"她可能会很伤心自言自语“我怎么变成这样,像一个傻子一样。"
我和姥姥待在一起一整下午的交流只有来来回回“你怎么知道我今天在家呀,太巧了"“你妈妈怎么没来呀”“你现在在哪上学呀? ”几个问题。我总是认真的回答每一个问题,像第一次被问到一样认真。我阻止他们提醒姥姥她这个问题问了很多遍。我觉得对于老人,偶尔呆在他们身边陪伴就好。不要拆穿,不要厌烦。
影片中的老太太算是一个幸福的人,年轻时是个美女有很好的社会地位。一直保持单身,在42岁终于嫁给自己最初喜欢的人。等到85岁时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被老伴细心新的照顾着。替她准备好发卡,纸条、小黑板提醒她那个毛巾是擦脸的,那个毛巾是擦脚的。
我都在想,我42岁是否可以等到最初的那个人,大概没有希望了吧!更加不知道自己能否在老了以后有人陪伴在身边相互陪伴。但是,有一点我很肯定,我不要搬进养老院。
搬进养老院就彻底了脱离的社会,不等逛街、不能去公园散步。远离了新鲜的事物,住进狭小的房间。每天面对的都是步履蹒跚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我不觉得那样会很开心。
长时间待下去会变得更苦闷吧,甚至还要看着身边的老人们一个个离开,那种感觉就像被圈养起来等待死神的到来,人生顿时变得昏暗乏味。
等我老了,不想去养老院,我也不会送我的爸妈去养老院。我觉得老人的养老是儿女的义务,住进一个被定义的具有一定封闭性质的地方是一件很残忍的事。
也许,传统的家庭模式正在瓦解,依靠家庭养老正在向社会养老转变。感情被稀释,不免有些伤感。
看影片的时候我的心一直悬着,我怕影片中出现老太太迷路疯狂寻找老头的情节,我怕!看见她的无助。我怕看见老人在影片中终老,如果这样我会放声大哭吧!
结束时,有位观众说:和自己爱的人厮守一生吧!
一生很短,好好爱身边的人。
毕竟,人生只有一次。
比较少见的沪语纪录片。本片的男女主角们就是导演编剧的叔公叔婆,面对镜头可以侃侃而谈,氛围显得自然温和。全片没有激烈的冲突,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平实的记载着两个耄耋老人的起居生活,像自家日常的纪录片。 我们常祝老人家们“寿比南山,长命百岁”,但真的接近百岁的人生,到了最后一定会面对许多力不从心的时刻。例如瘫痪,例如阿茲海默症,都需要有人扶持照顾。以前的中国传统家庭讲究开枝散叶,大多住的很近数代同堂,相互间有个照应。现在城市化严重,亲族戚族联谊活动也仅限于几个重大的节日,一年到头能碰面的可能就在年三十晚吃个团圆饭而已。更多的是日渐疏离的关系,所谓一代亲二代表,三代过后就不知晓。尤其是主角的孙辈,从小跟随儿子移民海外,连中文都说得坑坑巴巴的,对于国内的亲情可能就更加淡薄了。 转眼间国内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进入中年,从现在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来看,曾经的计划生育国策已成绝唱。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这可真是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里空前绝后的一群苦命人。他们如今要开始面临上有老人四个,下有儿女一双,四手撑六人的恐惧局面。这六个老幼的任何一方出现了病痛或意外,对整个家庭都会造成巨大的震荡,万一作为家中顶梁柱的男人倒下,将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医疗设备的先进,现代人寿命也逐渐增长,2016年上海市平均男女寿命已达80/85岁,活到83岁以上是每个人可以期待的目标。但同时对应的问题也接连而至,如何照顾,谁来照顾年迈的老人,如何保证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这就是一个深刻又棘手的话题。纪录片中的老爷子,子女全在海外定居,他只能孤身一人去解决和陪伴老伴儿渐渐失去记忆的余生。 男女主角本身就是沪市的高级知识分子,曾经的区人大代表,生活中处处体现出高雅和情调,看得出经济条件还算不错。虽然两人都年近九十,但老爷子思维敏捷精神抖擞,老太太除了有点痴呆外,耳不聋眼不花头发还是自然黑,这都是保养有道的表现。影片表达的并不是为了钱而困扰,甚至也不是为了安置老太太发愁,子女不在身边,老人院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不适与闹脾气,这一切都是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 导演把切入点放得很小,却把那个点放得很大,很柔软温馨,就是老年夫妻数十年风雨同舟中产生的脉脉爱意。在余生里守护老伴儿,在有金钱的滋润下,少了许多唉声叹气。听到的更多是老爷子对往事的深情回忆,对老太太的真情流露。老太太变得只有四岁的智商,却念念不忘她曾经的官职,“我是教育院院长,这一区都归我管”,神志不清时的叨叨絮絮还自带笑点,听起来又像调皮的嗔嗲。两个人的相濡以沫,汇成了一曲有爱的夕阳红。 如果是同类型的故事,为了钱而烦恼,为了琐事而争执,子女们为了谁来照顾互相推卸,大多都是悲剧收场。这也算是非常美好的,仿佛带有童话色彩的纪录片了吧。
目未观影团发起的第二次电影点映,@Cherryheying [鲜花]。明知爱情如流水 我只要美酒加咖啡。当我们隔着屏幕,面对死亡和疾病,都是如此的束手无策,可想而知,当主人公树峰直面生活的一切,是需要如何的勇气,才能撑住这一切呢?那些美好的爱情故事,其实也是现实。[心]please remember me[/cp]
《我只认识你》(译please remember me)看这部纪录片一直在擦眼泪,大概是因为感同身受。我的舅公舅婆和片中的两口子经历有点像。 去年在北京过的年,舅公舅婆两口子也80多岁了,也是知识分子经历了文革年代,儿女均定居在国外,所幸两口子身体硬朗还能照顾自己,因为我们去了,他们才加了几道菜,算是过年,过去的年夜饭和平时并无两样。因为北京烟花爆竹管制较严,就算是五环外也没什么过年的热闹劲儿。 但因两口子都是老师,白天陆续会有学生结伴过来拜年,才有新年的感觉。 他们也开始思考晚年该如何度过,儿女为了尽孝心会安排他们每年出国半年陪伴他们,但毕竟年纪大了,长途飞行身体吃不消,且又不愿意过去给儿女增添负担…两口子就这样留在北京互相扶持。 看影片的时候想到的更多是自己的家人,如果有一天他们也患病了,甚至不认得我们了怎么办😭也想到自己的奶奶,80多岁,有时候回去,她会盯着我好久问我是谁,但还好大多数时候都会激动得握着我的手喊我名字说“你回来啦”。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珍惜还能见到的每一天💖 影片想表达的更多是两位老人互相扶持互相依赖的关系,还可以对其中反应的社会问题做更多探讨。
浙江青年电影节展映开始的第二日,在半天时间内连着看了三部华语新片:《娜娜》、《我只认识你》和《米花之味》。
其中,讲述一对生活在上海的耄耋老人生活的故事的纪录片《我只认识你》,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全球首映后,通过大象点映的平台从十月以来在全国做了非常多的点映,本次在浙江青年电影节上的展映也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出生在二十年代的树锋和味芳是本片纪录的两位主人公,也是导演赵青和制片人冯都的叔公和叔婆。
他们年轻时便相识,但因姻缘的错落,人到中年才在一起。老年的味芳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树锋的儿子移民后只是回来探望了一趟,所有的担子还是落到了这位高龄老人身上,他要独自面对。
与传统纪录片不同的是,《我只认识你》并没有放大这个本应残酷的题材中悲情的一面,而是更多地选择了展现家庭生活的温情和两位老人间长久的爱情来将其包裹起来。
白居易有诗云:“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就是对他们两人最贴切的写照。虽然银幕上的两位老人几乎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时间陷入在无可奈何的生活困境里打转,银幕下的观众却接收到了与这些困境异味的情感——在潜移默化的春夏秋冬中体味岁月静好的坚守与不离不弃。
如果说阿尔茨海默症对更平民阶层的患者意味着生活的破碎,我们在这部纪录片中则能获得一个不同的陈述版本:患者的晚年也可以有尊严、有欢笑,遇见的绝大部分人都会持着热心肠报以善意。
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他们二人较高的(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富足的经济能力和其所生活在医疗设施完备、养老院基础设施齐全的都市上海所带来的。
患病的味芳对“社会地位(院长)与归属感(大房子)”记忆的深刻度甚至深于树锋的儿子,一遍遍地见人就说,也从侧面反映出老太太一直以此为部分自我的证明。
而在我国,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社群的公益机构才刚刚起步,医疗保障和社会资源极度短缺,很多城市的养老院甚至不会接收患者,绝大多数的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所遭受的境遇都比树锋和味芳要更差。尊严、欢笑、善意,对很多地区健全的老年人而言都是奢侈品般的存在,更何况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由此,这部纪录片中的温情表述显然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作为纪录对象的亲眷,导演和制片人站在了这个题材纪录片的“起点”,天然优势般地借助令人倍感温情脉脉的家庭私影像,拉近了观众与这两位老人的距离。
在跟拍两年的累积素材中,导演选取了大量两位老人亲密关系的温情视角段落和富满“温情美”、“生活美”的影像呈现,暖则暖矣,却缺乏更深入社会层面思考的力量,对两位老人过往的生活经历和细节挖掘也显得较为有限。
但作为观众,我们是否需要对这部非职业创作背景下的纪录片如此苛求?
答案于我而言,是否定的。
不仅因为这部家庭私影像背后平和的心态,创作者的出发点是“记录这段叔公叔婆的旅程,希望能为他们、为我的家族,为更多的人留存下这段不该被遗忘的时光”,而非更庞大的野心;也因为在这个“起点”众多的感性处理面前,观众对社会反思不曾缺席。
换句话说,一个可以引发社会公共话题讨论的纪录片即便被处理为非常私人的表达,甚至于仅展现私人生活,依旧能获得大家对题材背后的关注——现场Q&A环节,便有观众提出中国目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现状和整合社会医疗、养老资源系统等话题。
在社会现状下,纪录片提供共情,而进一步的探讨则需要舆论的发声。
发于公众号 深焦 / 风影电影
@淮海万裕 数次泪奔。42年后她等到了他。今天这场是奶奶90大寿,树峰爷爷的侄子也到场。唤起世人对认知症患者的关爱。对家人多陪伴。
动人可爱的老两口相互陪伴,虽然现场一直在笑但家里有个阿尔兹海默症是真痛苦。而且第一次觉得跟一排年长者坐在影院里很欢乐,听他们的笑声和评论,却深深觉得年长者的受压迫。But aging should not devalue us.
《你名句号》一天一个亿,这个国产老年纪实版龙标都拿不下来。
今日首映 结束看到阿公阿婆 拉着手退场 大家都在鼓掌 哭的稀里哗啦 -别嗲了-我现在就服侍你-你应该的-她这样说 我就很开心-对联写的不错 字都一个大小
就算有一天我老年痴呆,但是我会记得你。隔着远路我还能认出你,一路小跑迎接你。
雖是老人顧老人,面對阿斯海默症的卻是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退化較緩的長者,或許有人會覺得悲劇怎麼有點往喜劇方面走、不夠突顯議題有多沉重,但這也是人生。銀幕上是一點點浪漫,一點點無奈,一點點現實,或許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他們有更多辛酸。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
导演很会说话,自带新闻点,能讨媒体喜欢。人物关系和需求像是温和版的哈内克的《爱》。上海老人真时髦,在家里听白光。导演有意识地选用了大量戏剧性很强的素材。或者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日常生活在正常人看来就是很荒诞。这种病天然就是荒诞和痛苦的结合体。
人这一辈子还不就是为了一个“爱”字。
脑补了哈内克式结局= =
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
没有准备的好!老年人的爱情。没想到,在中国也可以看到那么有尊严的活着并爱着的对儿一老人!
可贵的是没有煽情。感觉导演以花痴的心态拍出了许多女孩子向往的爱情。
3.0。很让人动情,只是电影的展开度有限,属于导演留给自己的一份情感印记,我们除了关注阿尔茨海默症,还需要多关注养老院的业态和条件,政府街道的志愿服务,等等,是个系统的社会问题,而不简单的只是医学问题。
中规中矩的拍摄和剪辑下,一个好男子和好女子的爱情故事已经足够打动观众。正如导演说的,对于失忆的人来说,关注她还记得什么比她忘记什么更重要——老冯、院长、发卡,一个上海女人的一生。
中英片名的「我只认识你」和「please remember me」这样颇为忧伤的双方立场最戳心了。爱是羁绊,也怕变成包袱,但是他们已经足够幸运,是很有气质的一对老人,让人觉得阿尔兹海默并非如此残酷,片子处理得不错。
广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2016.12.18深夜纪录片马拉松@沃凯街1200boopshop地下室喜仓意外惊喜加映
触动社会痛点的纪录片很容易抓人,大部分温婉的处理也很好,可惜美学品味稍微差了点。
“她只知道树锋是她的爱人,尽管已经不记得树锋的名字。”
3.5 最令我体味深刻的两个点其实是(很偏的点...):1.人老了后对社会地位与归属感的记忆竟然是如此深刻。2.主创和这对夫妻的关系,好像都比这个移民儿子要好,再次证明养儿防老不可取啊。令人亲切的温情脉脉家庭私影像,可惜败也败在大量拼凑温情而缺乏更社会层面的思考。从私人角度出发,进行的深度挖掘也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