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娜这个角色,对于朱丽叶·比诺什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喜怒哀乐不说,她更需要收放自如,沉静于里。虽然她饰演过《新桥恋人》那样极端的自毁形象,但对于安娜的诠释却不在外表,而在于悄无声息的内心。皮耶罗·莫西那的《等待》(2015),无疑,让朱丽叶·比诺什挑战自身并很好胜任了这一角色。
影片的冷色调,附着于静美的西西里,散淡、游离而丝丝隐痛,让每一幅精致的画面,都深具油画般的质感。西西里的自然与民俗风情,与来自法国的两位女演员,在意大利导演的掌镜下,可谓珠联璧合而熠熠升辉。
2
影片从始至终,不免让观者提出一个问题: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其实,影片吸引我的也正是在此。影片处处留白,藏了许多。我喜欢这种悬而未决的点到为止,甚至简约的不想叙事。但靓妹珍妮却想一探到底,因为她爱着西西里卡尔塔内罗镇的小伙朱赛佩。
身为朱赛佩的女友珍妮从巴黎飞到西西里,到机场迎接她的,倒是安娜请的男管家彼德罗。之前,尚处于失去亲人痛苦中的安娜,接到了珍妮从远方打来的电话。“朱塞佩不在家吗?”“不在,我是他母亲”“我要过去”“过来吧,我等你”。
3
珍妮想也没想就飞过来了,没见到朱赛佩,也没看到他的母亲安娜。珍妮问彼德罗“朱赛佩不在家?”“你问她吧”。但安娜一直在屋里,没见珍妮。珍妮给朱赛佩打电话“我等你,门是半开着,我希望与你共眠”。但第二天醒来,也没见到他的人影。
安娜来了,看到了正淋浴的珍妮,那是充满青春活力的胴体。她深知珍妮为了朱赛佩而来,生怕有负珍妮的期望,但却无法告知儿子“失踪”的秘密。安娜只得跟珍妮说我刚失去了弟弟。这样的痛苦可以体味,也可以理解。
但朱赛佩呢。安娜只得说要等到复活节才会回来。等待,是一个随遇而安又不可名状的滋味。这是流走的时光与即将揭晓前悄无声息的碰撞。安娜在等待儿子,注定无法详解,珍妮等待朱赛佩,理所当然,却深怀忐忑。
因为一年前他们在巴黎吵了一架,恋爱中的男女,总是要吃点醋,或者小小妒嫉一下,这都爱情中的常事,不足为奇。诡异的是,承受不起的朱赛佩就此失踪。去哪,谁也不知道。
4
观影者如我,影片一开始安娜接受凭吊,想必那位逝者,不一定是她口中所说的弟弟,有可能就是朱赛佩。蹊跷的是,片中又有安娜坐在浴缸边跟躺在浴缸里的儿子倾诉的场景,这是片中唯一的一次。
安娜深情地牵着儿子的手,诉说儿子小时说过的话。儿子小时天真地说过如果没有爸爸,我就娶了妈妈。但隔着花玻璃的儿子永远是模糊的,如同水汽蒸发后的迷雾。
5
珍妮依然只能打电话留言,一遍遍地重复着说“朱赛佩,我在等待你归来,我不知你在哪,你别为去年的事生气,我希望与你共眠”。等待中,珍妮的可爱和纯真的微笑,似乎让安娜放松好多。她每天跟珍妮一起饮咖啡,一起来到湖边,看着珍妮穿着比基尼下水,她却独自离开。
但安娜会亲自下厨为珍妮做可口的西西里特色饭菜,并欢迎珍妮在湖上认识的一对小伙。我们看到了一个矛盾的安娜,她在为儿子在“复活节”那天到底回不回来而纠结不已。显然,因为珍妮的到来,让她怀抱着某种企盼,但又不确定是否真实。
他们一起用餐,一起跳舞。一向沉默少言的彼德罗,实在看不下去,拉安娜出来说,你要跟珍妮说实话,要是明天复活节等不到他,怎么办,你让她走吧。但安娜让他别多管闲事,这儿不需要他了。离开时的他留下一部手机放在珍妮的床上。
6
安娜一直深有其味地靠在门边静静看着珍妮跟小伙热舞。她的表情,让珍妮以为在吃她跟小伙一起跳舞的醋。第二天,也就是“复活节”的早上,安娜告诉她,“不,珍妮,对不起,我本该早点告诉你,但说不出口,你不要等待朱赛佩,因为你们去年的事,他不回来了,他去了远方。”珍妮开始抽泣“我就知道他不会原谅我,我不该来这儿”。
“你还年轻,你会原谅他而忘记他,你会有自己的新生活,他也会有自己的新生活,你跟那个小伙交朋友,我很乐意,你可以爱上别人,我爱你,请放手吧。”她们紧紧拥抱一起。“不,我只爱朱赛佩,没有他,我不知怎么生活,航班是明天早上的。”“我很高兴你能来这儿,晚上有庆祝。”“我不想去”。
安娜去了街上。在复活节晚会上,她一直热切地寻找着什么,一张张被屏蔽的脸,终究让她失望,儿子并没有“复活”,她等来的却是永远的失落。珍妮在床上拿起了彼德罗留下的手机,真相似乎大白。但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朱赛佩具体失踪的缘由或下落。
7
当然,躺在浴缸中的儿子,模糊难辨,足以让人想起希区柯克的《神经病患者》,那个总是跟椅子上妈妈诉说的儿子。这当然不是克隆。这是另一种悬示。而在“复活节”真正能复活的只有耶稣。对儿子抱以最大“复活”希望的安娜,却没能等到儿子的到来。
珍妮一早即离开,正如安娜所说的,她在巴黎一定会有她新的生活。现实的尘嚣和时间的“滴答”,总会淡忘和分解过往的不快,也会撕碎留存记忆的痛苦碎片。无法从失去中解脱痛苦的安娜,只能渴盼“复活节”出现奇迹,但注定不会出现。
正如她跟珍妮说的,朱赛佩去了远方,你会过上新的生活。安娜也一样会有自己新的生活。但片中安娜死死地抱着红色气枕的无声哀嚎,真是让人唏嘘。不免让人感到,不堪的痛苦,也是一种极大的罪过。
8
珍妮在等待中,每天打着永远无人接听的电话。安娜在等待中,需要慢慢地深呼吸以解脱自身的负累。生死一念间,阴阳两隔,却不能接受现实,走不出末日的阴影,这是人之常情,需要时间去慢慢消化。毕竟珍妮的到来,如同灵光乍现的可贵慰藉,当然也有醒悟后的落寞。
因中国实现计划生育的特殊国情,让不少“失独家庭”的父母无法面对现实的生活,他们沉浸于巨大又无可挽回的痛苦中,正如安娜这样走不出的悲痛圆圈。这是对落日的祈祷,也是对晨光的期盼。只是滚滚而来的时光总会无情地冲走一切,连同安娜的丝丝哀痛和无处安放的悲鸣。
2016、4、7
请关注影评公微号:呱呱电影
没有你,这个世界对我而言,毫无意义;活着,只是为了再次见到你,哪怕见到一面也好。 你还是我印象中的你,害羞,迟钝,却温柔,体贴,我多想拥抱你,永远留在你身边,可我的身体却不受控制。 还是像从前一样,你坐着火车,从我眼前离开,不同的是,那一次,我哭得撕心裂肺,这一次,我却甘愿看着你走。 如果你知道这是我们今生的最后一面,一定舍不得离开我吧!因为我知道这是我们今生的最后一面,我必须放手让你寻找没有我的幸福…… 智史:我从来不曾忘记,不曾忘记从前的你,你的笑,你的哭,你的吻,都牢牢的印在我的心里。 一别就是十三年,你宛如高贵的女王,忽然立在我眼前。我怎么能如此迟钝,不知道是你呢? 又一次的离别,同从前一样的离别,我还是舍不得放开你的手,可你为什么偏偏不让我留下呢? 因为不能一直陪在我身边,所以怕我心痛是吗?即使你不能一直陪在我身边,我也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不要害怕,你只是睡着了,像那沉睡的美丽水草,我会等你,一直等到你从沉睡中醒来…… 等待,只为与你相遇。
Giuseppe-儿子 Anna-母亲 Jeanne-女友
面对Giuseppe的离世,母亲Anna陷入巨大的伤痛中。Giuseppe的女友Jeanne专程从法国来到西西里探望,却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何事。整部电影于是变成两个女人如何面对至亲之人死亡的话题;当然,重点还在Anna,讲的是主要她如何通过与Jeanne建立起的新关系走出儿子已经死去的阴影。正是因为Jeanne不清楚Giuseppe已经离世的事实,Anna才能通过自我欺骗让自己怀抱Giuseppe还活着终有一天会回来的信念。对Anna来说,这种虚假的信念既是一种逃避痛苦的手段,也是自我疗伤的方式——与Jeanne的点滴接触,让她重新发现了生活的动力。比如她每天投身于准备食物的行动中,并积极地展开交友活动。你可以说Anna自私,因为她“捆绑”着Jeanne来维系Giuseppe仍然在世的信念,可这难道不也是不直接伤害Jeanne的暂缓之策。如果直接向Jeanne告知Giuseppe已经离世,Jeanne会有怎样的反应可想而知。
电影留下了许多空白,让人无法精准填补。比如Giuseppe到底是因为何事死去?电影未做丝毫说明。电影一开始,我们就陷入葬礼的悲恸中,那是通过光与影极度分明的表现形式展现的。同时,Jeanne反复提及的与Giuseppe在去年夏天发生的事,也没有通过任何闪回的方式向观众透露,而这对于理解Giuseppe与Jeanne现今处于什么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知道了去年夏天发生的这件故事,Jeanne才能理解Giuseppe叫她来西西里却又一个人离去的原因。我们只知道一些从Anna和Jeanne的对话中发现的Anna身世:当年Anna如何从法国嫁到意大利,自己的离婚又怎样引发了婆婆的离婚。而整部电影从始至终,丈夫(父亲)这个角色始终缺席。
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典型的意大利电影,虽然两位演员都是法国人。丝毫不是因为它刻画情感多么细腻,也不是它对日常生活的展示(厨艺、聚餐),而是它表达情感的方式。从上面多处的留白我们已经看出来了它为何是一门真正的意大利艺术:更在乎的是人物在某种突发事件后所处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不是通过分析(台词),而是通过视觉(影像)表现出来的。这里可以显见法国电影与意大利电影的差别,如果说法国人更擅长用抽象思维进行情感分析,那么意大利人无疑更在乎对情感的切身体验,而不在乎是否要诉诸语言。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侯麦和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为例来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侯麦电影中的角色永远都处于分析与自我分析中,这是通过语言的表达实现的。他们对自己的情感状态有充分的认识,并能够热情地投入情感游戏中。但对安东尼奥尼来说,角色对自己的认识不仅不充分,而且时常处于无法认知的状态,这种暧昧与模糊不能通过语言来传达,只能在视觉感知中表现出来。在“现代情感三部曲”中,安东尼奥尼描绘了三类情感事件中男女双方的精神状态:《奇遇》-爱的开始,《夜》-爱的结束,《蚀》-爱的结束和开始。这也是为何安东尼奥尼可以在简单的两性关系基础上展开精湛的情感分析的原因,而丝毫不必引入第三者或构筑反常的关系;而后者正是侯麦的拿手好戏。抽象与具体,决定了文本与影像在展现爱之真实的情况下孰轻孰重。
这样看来,《等待》确乎是一部纯正的意大利电影。它有着极强的视觉表现力,这在电影一开头那几个极富感染力的镜头就能一目了然;而且它不借助语言,却通过细腻地展示人物的神情与动作来刻画精神的痛苦,这一点比诺什精彩的演技为其加分不少。并且,我们不能从整部电影中直接获得什么关于生与死堂而皇之的教义,而是在一个突然事件后目击到当事人真实的情感状态。如果说Giuseppe死亡的事件给予了Anna和Jeanne重新思考人生的契机,那么观看Anna和Jeanne如何从死亡的阴霾下走出同样给予了观众思考他们自己人生的契机。我想,这就是我们为何要看电影的原因。正如巴迪欧所言:电影作为一个事件,是哲学用来缝合真理的某种艺术前提。
这是一部画面唯美配乐凄美剧情哀美的欧洲文艺电影,电影的另一个译名《西西里的漫长等待》更贴近故事。故事就是一个男人意外去世,不知情的女友刚好应约去他家,而无法面对丧子之痛的母亲隐瞒了真相。于是,一场漫长的等待将两人复杂的联结在一起,女友在等一个会很快与她相见的人,母亲在等一个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人……
电影就像这场漫长的等待,情节发展有些缓慢,文艺腔有些腻人,还好西西里美丽的风景很抓人。每一帧缓缓推进的西西里风景画,就像一场浪漫邂逅,不期而遇的美令人沉醉。但对那些对文艺口味从来不感冒的人来说,《等待》仿佛用精美的杯具喝一杯鸡尾酒,你以为你喝的是马蹄尼,其实是82年的雪碧——就像你等待一个人,而她却从来不属于你。当然,这也是电影所酝酿的一种美,叫“哀”美。
另外,这部电影还有影后茱莉亚·比诺什精湛的演技:她用沉默替代绝望,用谎言化解哀愁,用等待寻找出口,满满的情绪--一个眼神,一张冷峻的脸,全是戏。
配乐与画面及情感都衔接的特别好,有几个镜头给的特别隐晦,看了第二遍看到这几个镜头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故事婉婉道来
比诺什女神老了,眼角爬了细纹;( 不过演技还是好棒,一张故作平静的脸,内心什么波澜起伏都有了。《蓝》讲的是丈夫去世后对丈夫情人的追探,这部讲的是儿子去世后与儿子女友的相处。情节平淡无奇,然而情感流动细腻真实,复活节的时间背景与郊外庄园的空间限定形成有意味的冲突,个别镜头很造型艺术
#朱丽叶比诺什#女神老了,眼角爬了细纹,但是还是影后级演技,全片靠女神精湛的演技推动剧情;画面太美,大量运用长镜头,导演原是#绝美之城#副导演,中年女人和儿子女友同处一屋,儿子自始至终没露脸,其它就没什么了。
他们的等待变成了对爱和意志的行动,而人们正在街上庆祝复活
当等待变成习惯 你是否会归来 剧情虽然平淡 但很细腻地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故事其实不难猜测,她们要等待的人不会回来了,导演只是以二位主角的期盼为故事驱动做引,才深倔出这么一个剧本。比诺什演技依然强大,所有的喜悦和悲伤全定格在她的眉宇之间,故事的简单全靠悬疑和演员演技营造出层次感,另外影片的摄影和构图光线也十分考究,节奏的部分就比较平淡如水,略遗憾
幽闭的暗室和明媚的风光,代表母亲和女友等待回不来的人,不同表现却同样悲伤的心情。考究镜头下明暗交错光影,比诺什每一个表情里的喜怒哀伤,连皱纹都是灵动的戏。被等待的人脸掩在模糊的毛玻璃后,和母亲执手的画面;当手机传来母亲的留言而机主已不在,相当催泪。
等待再久终须别离。亮点在于比诺什的演技。
很棒
比诺什咋整了这么个不咸不淡的戏,不过这片子也多亏她了,形式做的再美也抵抗不过叙事的苍白无力。其实挺好的立意,封闭空间,女性之间互相试探和模糊对立关系,可惜做的太浅了。
故事虽没有新意(消失身体的持续在场),可是充满宗教气息的光影、构图和象征赋予了影片深度的意指能力,后半部亡者形象的epiphany,还有复活节游行过后的蓝色清晨,那一对对面罩后的瞳仁,都是诗意的脚注。摄影构图美若油画,对光的控制尤其见功力。当然,还有两位女主的表演:superb。
無法面對的傷痛用謊言包裝成真實,以加深的罪惡及痛付於她者身上祈求救贖。緩慢節奏卻精準毫不拖泥帶水。好的電影能與觀者雙向溝通,讓觀者有同理心,也訓練其同理心。
等待的终有结果
后摇配乐×平行蒙太奇那段高潮真的有震到头皮背脊整个发麻 赞美后摇 2016/11/3 EUFF@星美
想起了初中时读到的颇为非主流的一句话:等待不是为了你能回来,而是找个理由让自己不离开。
观众比片中的女孩早知道真相,然而悬疑不是本片的重点,重点是情绪的营造,比诺什的演技无疑使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大幅提升,此外导演的个人风格话的构图和画面呈现也很不错,有很好的美学品味,期待新作。[B+]
很不错。
情绪充满了画面,一分一秒都在悲伤。比诺什的演技、摄影 很棒。
很多人评价很无聊,但我却看得津津有味,不是我逼格高,而是我实在太欣赏朱丽叶比诺什的那种安静有张力的表演了,至于故事本身都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