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悲情三角 剧照 NO.1 悲情三角 剧照 NO.2 悲情三角 剧照 NO.3 悲情三角 剧照 NO.4 悲情三角 剧照 NO.5 悲情三角 剧照 NO.6 悲情三角 剧照 NO.13 悲情三角 剧照 NO.14 悲情三角 剧照 NO.15 悲情三角 剧照 NO.16 悲情三角 剧照 NO.17 悲情三角 剧照 NO.18 悲情三角 剧照 NO.19 悲情三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9 10:02

详细剧情

  Carl和Yaya是一对很有影响力的模特夫妇。时装周结束后,他们受邀来到一艘游艇进行豪华的跨洋之旅,船员们都非常尽职地为度假者们服务。大名鼎鼎的晚宴即将举办,但船长却拒绝离开他的船舱。当暴风雨来临并危及乘客的舒适体验时,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平衡被打破……

长篇影评

1 ) 濒于失控边缘的低俗闹剧

五年前,一部以候补身份进入竞赛单元的电影最终以黑马姿态拿下金棕榈大奖,令人无比错愕!没想到在五年后,我们再次看到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在戛纳颁奖礼上手捧金棕榈奖,诧异感也许没上次强烈,因为他没像上回那样在台上手舞足蹈炫耀一番。但无论如何,谁也没料到能轻松迈进双金棕榈俱乐部的导演不是什么专攻沉闷艺术片的影坛大师,而是一位擅长拍摄讽刺喜剧的北欧导演。

这倒是可以让人瞥见当今观众口味的几何级变化,逐渐转向更容易引发争议的阶级话题,曾几何时,这些充斥着屎尿屁的作品难登高雅之堂,而如今这些伪装成低俗闹剧的类型却成为了各大艺术电影节的座上客,一不小心更摇身成为风靡全球的娱乐电影。也许《寄生虫》翻开了一个新的电影史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后来的模仿者轻轻松松就能拥有同等过硬的艺术质量与针砭现实的力量。

《悲情三角》再次展现了奥斯特伦德的创作与野心的方向,延续了《方形》的多线叙事,不再有核心人物,而是各具身份标签的人物群像:男女模特、化肥公司老板、船长、军火制造商、厕所清洁工等等好不热闹。这些人物无一例外被动地与其所从事职业的刻板印象捆绑起来,成为剧本尖刻挖苦的对象。这种做法无疑相当成功,观众无需动脑,一眼便看穿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弱点,令导演更容易操控所谓的各种批判话题:从模特界的势利眼,到上流社会的道貌岸然,再到劳工阶级的心狠手辣。当然,最大坏处就是人物失去了深度与复杂性,与其说是角色,倒不如说是各色木偶——被贴上标签遵循某种阶级特性运动的木偶。

鲁本在叙事结构下了不少工夫,三段三个场景,分别阐述不同的主题,倒是要比以往的段子拼凑故事更有心思。特别是豪华游艇的中段,群戏水准不俗,仿佛多个声部渐渐合奏出催眠的旋律。那种漫不经心的节奏伴随着不断倾斜的船体内部,酝酿出导演最擅长的恶趣味大爆发,真是近年难得一见令人厌恶至极,却又禁不住捧腹大笑的经典场面。

表面上看来,导演讽刺上流社会,以及那些一心想攀附而扶摇直上的小人物,从模特到女领班,再到厕所清洁工,这些角色或多或少总染上了人性的恶疾,在第三部分荒岛戏里展示得淋漓尽致。换一个角度来看,奥斯特伦德不止是在批判阶级,他对人的批判更是体无完肤,也许在他眼中,在极端的环境之下,人很可能是世界上最丑恶的物种。

这类偏激的观点使得他的作品越来越缺乏情节的建构与铺垫,更依赖某些花哨的点子而迅速滑向某类议题的展示,缺乏情节与情感的过渡,一上来没两句就要逗你发笑,这便是他的作品远不如奉俊昊的那么有趣和值得咀嚼。然而,却无意中契合了当下的时代特征:碎片化、去中心、狂热、偏激、濒于失控的边缘。

2 ) 还好点映送的香槟我20分钟就喝完了

难以想象2022年这种题材这种剧情的片还能得金棕榈,难道是因为加了些反zzzq的讽刺吗?

爱情、财富、邮轮、荒岛、权力变更,我至少看过3部这类影片了。

第二部分邮轮上的部分是亮点,虽然有点恶心

从进入第三部分荒岛后收场过于潦草

我觉得搞笑的反而是在场外:

1.还好点映送的香槟我20分钟就喝完了。

2.杀驴桥段甚至没给什么镜头我所在的影院场有两人当场离席,很多人捂住双眼,我猜是支持动保主义者。

这才真是一出好戏!

3 ) 买单、道德自恨,以及生存与颜值

一、约会

买单可以入选约会时最尴尬的场景之一。账单的横亘出现显示了此次约会的成本。你们的关系没有想象中的超越性,彼此相处的愉悦感经由边际效应递减,不足以再支撑更多一顿的吃亏。在心不在焉边聊边玩手机的约会里,没有人想做冤大头。

考虑成本这件事本身当然不够性感和浪漫,女人痛苦的是她无法令对方不计成本,而这会极大地挫伤她的自尊心。

所以当女人说这和钱没关系的时候,有一部分是对的;而当男人说这和钱没关系,而是关乎公平时,也是对的。钱说,你们都说和我没关系,我看其实有关系。

所以你们永远也沟通不到一块去。就像你在酒店里按遍了按钮,也没按到那盏常亮灯的开关。

二、游艇

按摩池里的女人对漂亮女服务员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厨师们在甲板下面一边为上流阶级准备着食物一边放着国际歌;

痴迷马克思、醉酒缺位的船长,因为道德上的自我仇恨丢弃了职责,带着船上的所有人驶向毁灭。

三、孤岛

阶级逆转,没有把生存技能外包出去的人成了最有生存资本的人,而过去的资本主义大佬则谈起了按需分配。另外,果然颜值才是硬通货。


鲁本·厄斯特隆德是这几年我最关注的导演之一。洪常秀的尴尬美学是含蓄且克制的,而鲁本的尴尬喜剧风格是狂放不羁、让人想要大笑的。对多人表情的调度是他的强项。期待他把尴尬戏剧的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4 ) 《悲情三角》,半部人际沟通的教科书

除了那些漫天飞“翔”的重口味场面,《悲情三角》还能带给我们什么?

有一个角度,我发现很少影评会提及,那就是除了讽刺和隐喻之外,本片其实同样也是一部有关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的教学片。影片的三个篇章,正好对应了情侣陌生人上下级这三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经常遇到的沟通场景,而且选取的案例个个都极具代表性。

觉得我扯得有些不着边际?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电影的第一章。

卡尔和亚雅

卡尔和亚雅两人之间的矛盾看似千头万绪,但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

相信所有亲密关系中的情侣、夫妻,都没少在这个问题上栽过跟头。电影中的卡尔和亚雅,虽然进出高端场所,吃得是时尚圈这碗饭,但论其沟通方式,却根本谈不上前卫,吵吵闹闹与普通情侣并无二致。只不过很神奇的是,卡尔和亚雅在一度谈崩的情况下,居然很快就能重归于好,甚至在本章节的最后,俩人的关系还获得了某种突破,这说明他们后来一定又做对了什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卡尔。

讲实话,这位大兄弟在这个场景中的表现着实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

的确,两人的这顿晚餐本不应该由他来付钱,亚雅在账单端上来之后无动于衷的态度也确实是一种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但问题是,当两人明显都已经因为这件事闹得不愉快时,卡尔却不管不顾,一路从餐厅、到出租车、再到酒店,似乎非得立刻在这个话题上争出个所以然才算罢休,完全没有“挑选合适时机”这个概念。而他在沟通中采用的那种试图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对方“有错”的做法,更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这一点似乎是很多男同胞的通病)。

为什么?

借用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的观点,沟通中,“批评他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效的,只能徒使对方增加防御,并竭力替自己辩护”。不管犯下的错误有多么离谱,都很少有人愿意批评自己,这是人的天性使然。所以,除非你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对方的自尊、引发争吵,否则在沟通中你永远不要指望能靠批评来说服别人。以卡尔的例子来说,虽然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尊重,受到了不平等对待,但是与直接在现场发作相比,更加正确的做法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另外找一个气氛融洽的时机,平心静气的与对方沟通自己的感受,然后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否则,你越是急切地想要证明对方错了,对方反而就越会为自己辩护(甚至搬出非常拙劣的借口),直至两个人鸡同鸭讲,彻底闹僵。

而反观亚雅,在这场沟通中同样也表现不佳。

亚雅其实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卡尔为什么不满,但她却始终选择回避问题,甚至曲解对方的意思。当然,她这么做有自己的理由(这里不讨论两人观点或是目的本身的对错),但问题在于,即便你是想借助这种方式对卡尔进行“服从性测试”,但当你发现对方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抵触情绪,自己不可能达到原先目的的情况下,就应该及时收手止损,更不该将错就错地继续试探卡尔是否会因为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而服软。这种做法的意图如此明显,以至于连那位吃瓜看戏的出租车司机都瞧出了端倪。亚雅一意孤行的结果,就是最终令矛盾激化,俩人不欢而散。

所以,两个人都在沟通中犯下了这样那样的错误,通常情况下,这种局面最常见的结果就是冷战,而且还是拉开架势打好久的那种冷战。但为什么后来俩人又能快速地重归于好呢?

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亚雅主动承认了错误

这一点至关重要,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人可以说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要么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没错,要么是出于自尊心而不愿主动认错,沟通的双方很容易就会陷入到对抗当中。但其实,如果你想在争执中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主动承认错误反而是更加有效的做法。这是因为,当你快速、直接地承认错误时,你其实是将自己摆在了一个更加“高尚”的地位。前文我们说过,任何人都会尽力为自己辩护,但一个能坦承自己错误的人,却会显得不同凡响,并且立刻在沟通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渴望着实现自我价值,而这种心理需求必须通过比较才能获得。因此,当你首先认错时,等于是先一步替对方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那么此时他无法再通过批评你来证明他的优秀,只有通过表现的比你更加宽宏大量,才能获得更加“高尚”的感觉,进而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所以你看,当听到亚雅坦白了自己的做法之后,卡尔的反应就是上述理论的绝佳诠释。

他并没有继续责怪雅娅,而是立刻开心的说,我爱你,称赞亚雅的确是个“大方”的人。此前俩人争吵的那么凶的话题,几乎弹指间就烟消云散。

这就是主动承认错误的威力,亚雅通过这种做法向卡尔释放了正视问题的态度,卡尔因此感到了被重视的“价值感”(立刻豪言自己要让亚雅真的爱上自己),他们之间的问题其实也就已经被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一大半。

所以,人与人交往中,“价值实现”是个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被其驱动的,记住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电影的第二章。

游艇

有没有想过,如果某天你也有机会登上这样一艘价值2.5亿美元的豪华游艇,和来自世界各国的社会名流并肩而坐,你该如何打开局面和他们交上朋友呢?

卡尔、亚雅与“屎王”迪米特里相遇的场景就是个典型的教程。

最开始,迪米特里看着这对在食物前面摆拍ins的情侣起了兴趣,于是饶有兴致地主动搭上了话茬,但是这种情况下的搭讪,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而真正拉进他们距离的,是由于卡尔问了迪米特里一句话:你是做什么的?这句话显然问到了对方心坎里。要知道,每个创业成功的老板都喜欢追忆自己的奋斗史,即便是游艇上的这些早已功成名就的“社会名流”也不能免俗,因为如前文所说,所有人都渴望在他人面前获得“价值感”,而卡尔的问题恰恰就给了迪米特里彰显自己成就的机会。

其实你可以注意到,卡尔当时这句话完全是随口一问,甚至之后他也完全没有机会插嘴,只能拘谨地听迪米特里滔滔不绝的说下去,但是你猜怎么着。这位富豪对这对小情侣印象好极了,在游艇上他们显然结成了关系还算不错的好朋友,而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卡尔瞎打误撞做对了与人沟通的两个关键:其一,让对方感到自己重要,其二,善于静听

与此类似的,还有卡尔后来在船长晚宴上与军火商两口子聊天的场景。

此时卡尔似乎已经发现了这样开场的好处。于是他故技重施,依然抛出“你是做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而对方也的确同样被这个话题紧紧抓住,卡尔稍作引导,两口子就开始兴致盎然地追忆起自己的军火生意发家史。

所以你不要因为这些富豪们的显赫身价就觉得他们自带某种光环,其实在人性层面,他们同样也需要获得被重视的感觉——毕竟登上豪华游轮本身就是这种心理推动下的消费行为。

与此类似的,还有那个IT创业公司老板。

他虽然自称“so fucking rich”,但到了游艇上却依然在急切地寻求“自我价值实现”。因此,当亚雅和迪米特里的情妇拉着他一起拍照时,他立刻激动地宣称要为两位美女买劳力士手表,而且还向坐在一边的卡尔和迪米特里连声称赞,“她们是非常非常好的姑娘,既大方又有爱心”。

这种夸张的反应相信一定会让观众忍俊不禁。在旁人眼里,雅娅她们可能并没有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充其量不过是热情的跟他合了一张影罢了,但是对这位仁兄来说,却正好击中了他内心深处渴求的东西。对他来说,劳力士并不稀罕,而雅娅这样的大美女跟他合影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自重感,才是无价的。

而更典型的例子,当然还得说是迪米特里的老婆。

如果不是她任性地要求整艘游艇的员工都下海游泳,厨房食物就不会变质,那么当晚船长晚宴也就不会变成一场灾难,再之后的海难也就很有可能不会发生。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这位贵妇想要通过这种“强行”关怀他人的行为来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而号令他人按自己意志行事的做法也同样满足了她彰显自身阶层地位和权势的心理。而这一切,说到底,依然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抓住这一点,你也可以跟富豪做朋友。

当然,对于你我这样的苦逼社畜来说,白日梦做做就算,更切实际一点的,还是要琢磨一下如何跟公司领导打好交道。而在这一点来说,电影第三章围绕清洁工阿比盖尔展开的故事,就对我们充满了现实意义。

当往日的名流们流落“荒岛”,原先文明社会中以金钱、名望等要素确立起来的阶级地位不复存在的时候,生存能力就成了硬通货币。于是,作为众人中唯一一位知道如何生火、捕鱼的人,阿比盖尔自然就有拥有无可动摇的权威性。在这种环境中,她几乎并没有费太大力气就翻盘成功,确立了自己领导者”的地位。看着往日自己低头服务的对象反过来开始对自己谄媚,俯首,甚至甘心被操纵时,阿比盖尔的自重感得到了极大满足,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要如何与这样的“独裁者”沟通?

这里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迪米特里。

当他发现荒岛上的社会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之后,这位顶级富豪没有任何“偶像包袱”,第一时间选择臣服于阿比盖尔的权威,不管是承认对方“船长”的权威,或是拿出劳力士表交换夜宿救生艇的资格,亦或是后来阿比盖尔捕鱼归来他鞍前马后地花式奉承,无比殷勤的打灯引路,等等这些做法,都做得心甘情愿,诚意十足。因为作为一个在商界打混到金字塔顶的老油条来说,他无比敏锐的了解到,这就是阿比盖尔需要的东西,只要让她充分得到自重感(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那么自己就能安全无虞的在这个荒岛上活下来。

而反面典型,又要回到我们年轻稚嫩的卡尔身上。

因为迟钝,或是自尊心作祟,卡尔在偷吃食物被发现后,下意识地想要反抗“暴政”,结果受到了进一步剥夺食物的惩罚,最终沦落到“卖肉为生”的下场(当然他似乎对自己“男妃”的身份并不反感)。

而同样因为沟通失败而下场悲惨的,还有雅娅。

是的,在我的理解中,电影结局处雅娅一定是被阿比盖尔杀死了。究其原因,与其说是阿比盖尔万念俱灰下的疯狂,还不如说是亚雅是被自己的一句话断绝了生路的。哪句话呢?就是雅娅最后面朝沙滩喃喃自语的那几句:阿比盖尔……或许你可以来为我工作,你可以当我的助理。

我们无从得知,雅娅此时是否已经察觉到身后杀心四起的阿比盖尔。但无论如何,从她最后说出来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亚雅其实从来都没有真的认识到阿比盖尔的心理诉求,亦或者,是她此时由于逃生在即而口无遮拦,高兴地忘记了自己这番话隐含的危险信息。

对阿比盖尔来说,亚雅口中的“帮忙”,只不过是带着“俯视”的角度,施舍给自己一个继续为他人服务的工作,依然是一种要被人踩在脚下的生活,而雅娅却把它当成是一种恩赐。这种隐含的对自己社会阶层的“刻板印象”,无疑更加刺痛了阿比盖尔,提醒她一旦回到社会之后会是个什么下场。而这一点对阿比盖尔而言是最不能接受的,所以,雅娅应是必死无疑的下场。

很多观众或许会因此而对亚雅这个角色感到惋惜。

那么我们不如这么想,如果电影的最后一幕继续下去,亚雅能真正的站在阿比盖尔的角度,关心对方的真实需求,那么她接下来说出的话,或许应该是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她脱离这种“下等人”的生活,而不是再把她推进另一个火坑(当然,雅娅或许不认为给自己当助理是个火坑)。真心或假意我们不论,但或许只有这样,阿比盖尔才有可能放亚雅一条生路。

这大概是我能想象到的因为沟通失败而得到最惨烈的下场了,大家千万要引以为戒哟。

The End.

5 ) 《悲情三角》:永恒的食物链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五年内第二座金棕榈。2017年的《方形》,靠着荒诞和讽刺摘得奖杯,2022年的《悲情三角》新瓶装旧酒,加上并不新奇甚至有些老套的结尾,依然赢得评委青睐,也很有点黑色幽默。

大概大家都有很多不吐不快的话,让导演代言了。

这部电影讽刺了谁?

《悲情三角》讲述了一对模特情侣混迹上流社会,先在豪华游艇看尽权贵嘴脸,遭遇风暴后在孤岛上看透人性无常,结尾意外发现真相,戛然而止。

电影开场先声夺人,一群上身赤裸的模特在练习表情和姿态,负责人用HM和“巴黎世家”调动情绪,模特们想象穿着不同品牌衣服该有的仪态,在随意嬉闹和严肃深沉之间跳跃。

在时尚界,廉价=轻浮,奢侈=高贵。

金钱是评价万物的标尺。

别谈梦想,别谈艺术,别谈美。

第一部分,卡尔和雅雅。

表面上他们年轻貌美,衣着光鲜,但职业生涯毫无起色,他们在一起不只是因为爱情,更为了求关注、博出位。两个人在餐厅因为“谁来买单”进行一场你来我往的唇枪舌剑,甚至一直延续到公寓的电梯。这段戏是第一部分的核心内容,两个人都囊中羞涩,想让对方付钱,但都不想张口失了体面,从假装到博弈到争吵直到撕破脸。体面、情感、礼仪、传统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

第二部分,游艇。

卡尔和雅雅得到一次游艇度假的机会,上船后发现船上满载权贵富翁,员工们兢兢业业,为了多挣小费打满鸡血,英国武器制造商和俄罗斯富商等人彬彬有礼又目中无人,虚伪又傲慢。一片祥和时,他们口中说着社会主义,大方邀请船员互换身份享受度假生活;狂风暴雨袭来时,他们一边制造垃圾,船员一边擦洗清理,维持着他们的体面生活。这部分的高潮是游艇在风暴中颠簸,船长和俄罗斯富商通过话筒大肆发表政治主张,船上的权贵富豪上吐下泻,前扑后倒,狼狈不堪,从餐厅到房间,到处是污秽,到处是聒噪。在世界末日来临时,体面荡然无存。

第三部分,岛。

游艇沉没,几个逃脱的员工和富人漂流到一座小岛,众人开始荒岛求生。一名清洁工因为掌握生火和做饭技能,逐渐成为最高权力者,其他人都成为她的附庸。权力结构倒转,金钱如粪土,众人开始各施拳脚,竞争生存资源。清洁工妇人成为“土皇帝”,私欲膨胀,用资源换身体、换服从、换地位。

电影最后,雅雅和清洁工爬山时偶然发现,原来这里根本不是海中荒岛,而是一处风景度假区,隔着一道门便是文明世界。雅雅大笑,清洁工犹犹豫豫地拿起石头,满脸狰狞地走向雅雅。

这部电影讽刺了所有人。

一位富豪骄傲的说:“我们的产品用于维护各地民主。”

卡尔问:“什么产品?”

老人说:“手榴弹。”

他们会扒掉死去亲人身上的金银首饰,也会死在自己制造的手榴弹上。类似的精彩场面比比皆是。上流社会无知又自大,但始终是寄生虫,金钱至上时,他们颐指气使,活在众人头上,世界动荡时,他们唯唯诺诺,活在权力脚下,平等和智慧从来不在考虑范畴内。

作为底层民众的一员,清洁工在平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旦得势,就找到了释放和报复的机会,火力全开,巧取豪夺,仿佛要把之前失去的都补回来。

年轻模特作为中间阶层,耻于人下人的不堪和黯淡,没有人上人的能力和魄力,娱人愚己,歌舞升平。

电影用一个现代寓言故事说了大小两个道理:

食物链永远存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城头变幻大王旗。

外貌货币始终有效,雅雅靠它上了游艇,卡尔靠它上了土皇帝的床,艺术要生存,需要话语权的宠幸。

电影在欧洲放映时,观影气氛极好,欢笑连连,但很多观众不满意电影的设定,觉得刻意的戏谑和夸张太多,是导演为了迎合观众妥协了。

这部电影确实有这样的倾向,调侃过火流于轻浮,嘲笑过多失之中正。电影第二和第三部分常觉得火候够了该用力了,它还是轻飘飘地过去了。就像游艇上的厨房,一边放着《国际歌》,一边为富豪制作精致晚宴。晚宴绚烂,思想不过是远处的背景。

但作品依然值得肯定。

灵感来自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妻子,她是一名时尚摄影师,给导演讲了很多时尚圈的故事。影片第一部分的情侣争吵,也曾真实发生在导演和妻子之间。懂得反躬自身,能够自嘲,是一种值得广而告之的优秀品质。

6 ) 疯狂的滑稽,年度最佳影片「悲情三角」

今年法国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颁给了《悲情三角》,这是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第二次斩获次殊荣。

继《游客》《方形》之后,该片也是奥斯特伦“男人困境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当俄罗斯资本主义者与美国共产主义者,相聚在造价2亿5千万美元的豪华邮轮里,他们会发生什么级别的碰撞?

当邮轮被炸毁,众人流落荒岛,椒盐饼干变成了硬通货,百达翡丽成了烂石子。

富豪从此告别“有钱就是任性”的生活风格,开始习惯“没钱只能认命”的生活方式。

主流外媒评价《悲情三角》,“高明且尖酸地拆解了富人阶层和美色群体”、“把特权丢进了绞肉机”。

电影共分为三幕,我愿称之为惊艳的开头、激荡的中场、急促的收尾

制衣贩子

影片一开头的讽刺力道就相当猛烈,时尚界成为导演第一个炮轰的战场。

巴黎世家与H&M贡献了最好的时尚案例。

形象生动地解释了,一线时装大牌的模特,为什么总是臭脸迎人。

“笑脸品牌就是那些廉价服装品牌,衣服越贵,表情就要越瞧不起消费者。”

“如果你想要在人群中看起来高高在上,就要展现出实实在在的贵气”。

“就是这种生人勿近的表情,像是在说我是顶级的雅利安人,我沉迷于自己的美貌,对世界上不合我意的事情都没兴趣。”

突然,主持人又cue大家,不是臭脸品牌,现在要试笑脸品牌。

“你们是这个多种族、幸福快乐大家庭中的一员,大家都没钱。再带上友谊、人人平等、幸福人生、以及阻止气候变化的话题标签。”

整齐划一的男模,就这样来回切换着臭脸和笑脸,主持人快速更换着口号,一时巴黎世家、一时H&M。

他们不仅身材称职,表情也满分,个个都是变脸大师。

鲁本·奥斯特伦德也是本片的编剧,以上内涵爆棚、尖酸刻薄的台词,也是他写的,这是他对于时尚界的见解。

在奥斯特伦德的视野中,时尚品牌或高贵、或低廉,不过是善于玩弄消费者心理的制衣贩子。

他们藐视顾客、他们奉承顾客,他们营销成功!

正如奥斯特伦德在采访中总结的那样,“时尚界对于社会学的知识了如指掌”。

男模,一个少数存在性别劣势的男性职业。对于卡尔来说,打工而已。

他的女友亚雅,则是人气鼎盛的网红名模,他只能躲在暗处围观亚雅在T台上的熠熠生辉。

褪去台上的光环,二人平时也会为了饭钱谁出这种小事,吵翻天。

亚雅是故意不付,要考验这个男人;卡尔是觉得你赚的多,应该付,况且你嘴上答应了,这才是平等。

船长晚宴

旅游公司通常会这样正向宣传,“不参加一次船长晚宴,邮轮旅行怎会完美?”

第二慕堪称豪华邮轮的反向宣传片,贡献了史上用户体验最差的“船长晚宴”。

让乘客有去无回,反复折磨。

船长看不上那些富豪,故意选择暴风雨的星期四,来举行船长晚宴。

初尝高级料理之后,全体游客陷入了疯狂的上吐下泻,至于船员则忙着收拾他们的排泄物。

只有两个人安然无恙,他们是饲料大王和船长,前者是一名俄罗斯资本主义者,后者是一名美国共产主义者。

二人在极度慌乱中,饮酒论道。

“为发展而发展是癌细胞的意识形态。”

饲料大王反驳。

“我们都要绞死资本家了,他们还会把绳子卖给我们。卡尔·马克思说的”。

饲料大王反驳。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始终与古希腊共和国一样,只供奴隶主享受。”

饲料大王抢答,这是列宁说的!

第二幕的政见之争好比第一幕的品牌之争,他们各有各的手段,有各自的受众,同样强大,制衡着双方,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母系社会

荒岛上,母系社会重现。

阿比盖尔,一名东南亚中年妇女,原本负责邮轮上厕所清洁的工作。

生还的几人当中,有富豪、有船务、有美人,就是没有一个能够打鱼生火,而阿比盖尔可以。

她凭着绝对优势,控制着众人的饮食,也握住了他们的小命,她成了“船长”。

在他们以为的荒岛上,钱币、名表都失去了交易功能,这种时候,“美是一种货币”尤为突出。

卡尔的美色达到了最高估值。

卡尔有意卖,女船长有意买,二人一拍即合。

“我爱你,因为你给了我鱼。”

这是卡尔的真情剖白,女船长很满意,因为直接、真实。

因需要而起的关系,更稳定。

从性别失衡到阶级失衡,再到新秩序的建立,女船长意图长期维持这种新平衡。

电梯的设置,比有人救走他们要精妙100倍。

富人们都不愿意花精力稍微探索一下整个岛屿,他们默契地选择了混吃等死,任由着女船长的粮食分配。

电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新平衡,所谓的荒岛,只是众人的自以为是,明明流落到一个度假村。

女船长在亚雅的背后搬起了石头,卡尔在树林中狂奔,二人怀着相反的意愿。

影片戛然而止,结局急促而有力。

虽然花了三个篇章,150分钟,奥斯特伦德旨在描绘一件事——维持中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被打破后的失衡。

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秩序被建立,又诞生一种新的平衡。改变的是旧有势力的位置。

男人和女人,奥斯特伦德没有倾向一方;姓资和姓社,奥斯特伦德也没有倾向一方;穷人和富人,奥斯特伦德还是没有倾向一方。

他就是通过他的镜头观察、观察、观察,结论是,没有一个好人。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优势,向另一方施压。

企图打破旧有平衡,维持一种唯我独尊的新秩序。

他的认识似乎更加符合世界文明史的进程,目前人类尚未探索出完美的治国方案和制度。

他们的优点很明显,同时,缺点更加明显。

洞悉了这一点,可以很笃定地说,《悲情三角》无疑是2022的年度十佳电影,大概率也是年度最佳。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影逅」2022.11.25

作者:令希丰


推荐关注【影逅】,每天推送影评、剧评

短评

让人笑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本事,每个包袱抖得响其实难如登天,后面有多少精准的算计不应该被视而不见。手册固然说得都对,但“人文主义危机”距离普罗大众稍显遥远,非一般的精英视角才能看透其中的做作和伪善。肤浅不肤浅得吧,至少150分钟我快乐到头都要掉,四星给电影,减一星因为它得了金棕榈。

5分钟前
  • 德小科
  • 还行

TIFF2022|观影 06|拍给中产的爽片,讽刺了权贵,底层反杀。特别喜欢开场对时尚行业的讽刺,H&M和巴黎世家,世界就是这么的两极分化。感觉导演太擅长从艺术、时尚和媒体的角度切入,可惜中间变成孤岛实验,过度戏剧化,太多屎尿屁。但是意思大家都get到了!权利阶级反转,对无脑年轻人的讽刺,更是让old money出尽洋相。太喜欢船长和俄罗斯富商对着手机互念笑话和名言那段。我痴迷前苏联政治笑话集的时候,也特别喜欢给人念知乎的帖子。但是然后呢?只是一句你可以为我工作,我希望可以帮到你,虽然不知道如何帮,这么简单吗?

9分钟前
  • 小玄儿
  • 推荐

如果我是Abigail的话,大概听到assistant那一句就会坚定杀心。

13分钟前
  • 旷野捕风
  • 还行

编剧 剪辑 缜密细致 无所谓联合谁别打倒谁 人类啊都是一泡污

14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今天的错误就是在吃饭的时候点开了这个电影

19分钟前
  • 文淇
  • 还行

第一段聪明狡黠,第二段鬼斧神工,眼球地震的程度,相比起来第三段就有些predictable。当然,这和奥斯特伦德本身大约是一个对全体人类失望透顶的cynical艺术创作者有直接关系,他应该也写不出其他的结论;但是他实在是太会写对话了!很无聊的争吵或者闲聊也能被他写得饶有趣味,功力不一般啊。说实话,我也觉得人类大概确实是完了,但是如果奥斯特伦德可以在摸索中寻到一点人和社会希望的存在,他的电影会获得巨大的升华,好期待看到那一天啊

2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游艇这一章简直绝翻天了啊我的老天爷哈哈哈!

28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金棕榈给早了!主竞赛第一个五星。第一第二段>=方形,第三段>方形,讽刺政治正确和富人已经小家子气了,第三段直接起飞踢爆人类权力结构。一切从头开始会不一样吗?会也不会吧!有趣的细节还有一箩筐,得二刷!

3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第二幕略恶心,节奏略拖沓,其他部分讽刺到位,尤其是前两幕,经常尬到我脚趾发麻。不过,美共船长和俄资土豪推杯换盏讲的段子太老了吧…….现在发这种酱香型段子连赞都骗不到!结尾没想到Yaya是个单纯的好人,换我这种“黑心”的绝对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电梯。后遗症:看到每个路过金发帅高个儿,我都下意识在想,他们到底会不会屈服在菲律宾阿姨的救生船里。P.S.本来就害怕坐游轮,现在更害怕了!

36分钟前
  • 宋夕
  • 推荐

豪华游轮的榛子酱要用直升机运送,逃生舱的依云水得用肉体换取。偷吃饼干要接受道德审问,砸死母驴会得到英雄赞誉。扮演水管工是爱侣床上的情趣,扮演服务生是富人乍现的恩典。麦麸不耐仍用面条摆拍,悼念亡妻不忘摘下项链。关不掉自私的立灯,捂不住宣扬的话筒,甩不走罪恶的手雷,止不住四溢的马桶。

4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得者,令我眼界大开的一部新片!它是该瑞典导演鲁本的第一部英语片,他以前的《方形》就得过金棕榈奖。资料上显示此人即是导演又是作家,难怪本片如此富于原创性。非常规的三段体,每段都出现一些不同的人物和重点,一时让你难以认同,可是很快就会被吸引,其中俄罗斯的“共产主义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者游轮船长”的“沉船大辩论”最为精彩!将百年来人类社会遇到的主要社会思想触及了个遍;第三段恢复到“母系社会”及最后的隐瞒大反转也想得合理、奇妙。总之,值得欣赏,为其独创、机敏 和思想性点赞!

4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43分钟前
  • 十二
  • 力荐

【B】part1六星,part2两星,part3零星。多出来的星都是给电影宫的,在家看2.5。观众反应最好的一场,很难见到非首映场充斥着掌声与欢呼。在开场惊人的切入后就开始放飞自我了,进入群戏后不断用明晃晃的符号生硬套入一表面化的舞台剧,后半彻底崩溃:(虽然但是)一前金棕榈得主拍的不如某演员转导的处女作。(虽然观感不错但)期待挂零。5.29本片拿了金棕榈之后补:还是要说,p1实在太好太好,年代级别。当场对鲁本刮目相看,爱疯了。当我疯狂觉得这绝对就是金棕榈的时候,后半段直接把我的目刮了回来。最后当我开始恶心这片时,结果还真就是金棕榈了,捏吗。

48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推荐

纵然《悲情三角》拥有着大爆的形态,媒体场也非常慷慨地给予了爆裂的掌声。但它归根究底只是大爆笑作品而已,跟往届戛纳爆款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说《方形》尝试以讽刺进行严肃探讨,《悲情三角》则连尝试的姿态都没有。它真诚地想逗大家开心,却没有交流的欲望。

49分钟前
  • 看电影看到死
  • 还行

B+. 一次对“外表”层层外推的讽刺演绎:从时尚界的肤浅,到上流阶层的伪善,最后放大到人类本质的虚伪。扎实的剧作和精准的调度为喜剧提供了十足的可看性。Part 2像是富人的《玩乐时间》,在游艇构成的封闭空间里,实现从秩序的荒诞到失序的疯狂,最后变成字面意义上的shit show;Part 3在创意和执行上都略逊一筹,但它也是电影作为“社会实验”必不可少的延伸:通过抹平旧制度,尝试建立新秩序,最后还是被一把拍了个稀巴烂。管你是穷是富,在权力面前,天下乌鸦一般黑。2022.5.21 Debussy

53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从片子筹备后期到今天终于首映,出了小小一份力,但也在长长的credit list上留了个名字,非常偶然并低配地达成在三大电影节留下私人小痕迹 :)

55分钟前
  • ZAC
  • 力荐

媒体场的观影氛围相当轻松,频频爆笑。《无限悲情》延续了《方形》中荒诞喜剧的风格,但社会批评其实很表面,充斥着相当符号性的表达,最终效果大概是个电影版的《白莲花度假村》。特别是第三幕借用《蝇王》里荒岛求生的母题探讨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权利反转,太想深挖主题反倒流俗,暴露了很多剧作上的短板。

59分钟前
  • 日王仔
  • 还行

电影版白莲花度假村 笑死

1小时前
  • 推荐

用最肤浅的讽刺拍最讽刺的肤浅。一个打脸全阶层、谁都别想跑的社会实验,三幕戏从秀场到游艇到“荒岛”,从个体到群体到人类,既然比烂就谁也别装白莲花了。观众群放大到全民,笑点比“方形”更下里巴人,金棕榈不给奥斯特伦德给谁?真是越想越鸡贼啊~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黄渤原来是金棕榈导演水平。

1小时前
  • 无糖吐槽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