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眼里,印度电影的歌舞片是他们国家的一大特色。
具有民族风格的洗脑音乐配上地道的舞蹈,每每还是让国内的观众有些接受不了。
但随着近些年印度电影大量的被引进国内,我们也对印度“宝莱坞”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而这一次现实题材的《一个母亲的复仇》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印度这个国家的“另一面”。
原来他们国家除了歌舞片,还有同样让人揪心的现实题材电影。
《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震惊全球的“德里黑公交案”。
一名女子在深夜误上黑公交后,遭到了包括司机在内6人的轮奸施暴,最终医治无效死亡。
来到影片中,受害者叫阿丽娅,一名还在青春年华的女高中生。
同样遭受到了“黑公交”的暴行,但不一样的是,还好阿丽娅最后活了下来。
然而,法律并没有替阿丽娅伸张正义。
虽然,警方很快的将罪犯全部抓获。
但是,他们居然聘请律师推翻阿丽娅的证词,得到了当庭无罪释放。
他们甚至还要在出狱后前来挑衅,没有丝毫的愧疚和歉意。
这一切,对于阿丽娅来说,又是一次更残忍的打击。
戴维基面对伤痕累累的女儿,面对法律在狡猾的罪犯面前的无力,她决定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女儿复仇。
她和私家侦探DK合作,在他那里获得各个罪犯的情报。
用一场场“完美犯罪”宣告着对于罪犯的讨伐,以及作为一名母亲的复仇。
在被誉为“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地狱”的印度,平均每3分钟就会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钟就发生一起强奸案,60%的印度女性曾遭遇强奸……
而更让人气愤的是,印度男人的对于“强奸”的态度。
在“德里黑公交案”之后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印度的女儿》,采访了案中施暴的罪犯。
在他们眼中女性只是他们的玩物,不知悔改发表的一系列言论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坐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在我们国家女性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最起码人们对于强奸都是嗤之以鼻的!
我们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可以化妆,可以打扮……
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一切,在世界的某些的角落,有些人还在拼命的争取。
让人寒心的是,纪录片《印度的女儿》在印度遭到了全国禁播,“德里黑公交案”被判死刑的罪犯至今依旧没有执行。
那个强奸受害者两次,将其肠子从体内拉出的少年犯,也早已经得到释放。
所以,所谓的正义呢,真的就让这些罪犯继续逍遥法外吗?
这么看,真的可以理解影片中母亲戴维基的绝望与反击了。
很多小伙伴在看完电影后,第一时间想到了江歌妈妈。
唯一的女儿在日本遭受了无辜的杀身之祸,朋友刘鑫却在紧要关头反锁房门。
更可气的是,刘鑫并没有丝毫的感恩。而是回到国内后,在江歌妈妈的伤口上疯狂的撒盐。
奈何江歌妈妈可以和戴维基一样的坚强,也抵不住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
真的很怕江歌妈妈最后会像戴维基一样,选择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女儿伸张正义。
影片中扮演母亲戴维基一角的,是“宝莱坞最后的女皇”希里黛玉。
获奖无数的她,在影片中依旧奉献了精彩的演技。
每一次母亲绝望的哭泣,每一个复仇坚毅的眼神,每一步都是视死如归!
提前观影的小伙伴们,也都被希里黛玉的演技所折服,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而遗憾的是,这一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其实是希里黛玉的遗作。
这位传奇女演员在2018年的时候突发心脏病,不幸地离开了我们。
回过头再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希里黛玉这一次母亲的诠释显得更具张力。
【有剧透】《一个母亲的复仇》感觉并没有营销吹嘘的那么好。 作为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缺乏了很大程度的戏剧张力(题材不错,表现技巧略差,说实话对案件还原度也不够)具体表现为: 1.全篇除了侦探的死亡之外,没有设置其他“意外”(观众难以直接从故事前半部分猜到的),而且这个“意外”也很着实不算大。 2.侧重点不清晰导致影片节奏奇怪。总的来说可能导演和编剧也没整明白真正想要的体现是什么,所以节奏感很差。单从片名来看侧重点应该在复仇,但是观感体验并没有连贯性的酣畅淋漓的“复仇感”。说是重在煽情吧……情感爆发点的设置也令人觉得处理不当,有的地方出现的也很突兀,为了煽情而煽情……(并没有想流泪的冲动) 3.立意问题。看完之后,这个影片并没有引起我和朋友对影片和案件之外的延伸讨论(引起了大部分人对德里黑公车案的关注,但没有引起思考),很难让观众去发散思维看到更深更丰富的层次。 4.说是对还原度不够主要是指破案和搜证难度,当然也不排除是编剧为了让母亲复仇更容易一些作的处理。 5.多处煽情点表现过于刻意。比如个人觉得结尾那个表白妈妈可以换种表现手法 略油腻。(也许泣不成声道一句妈妈 撑死加句谢谢,最后紧紧相拥可能更适合个人口味叭) 但影片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1.作为印度来讲,反映社会问题和女性权益的影片能拍到这个程度是值得夸一下的 2.以及很多影评提到的已经逝世的那位饰演“母亲”一角的影后确实表现不错。
3.其实还行喜欢那句“神不可能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算是点题了叭(所以点题重点在母亲不在复仇orz)
印度宝莱坞女皇,希里黛玉的遗作《一个母亲的复仇》,在母亲节上映,口碑却一落千丈。
豆瓣评分6.7。
这部电影以2012年震惊印度和国际的德里黑公交案为素材。
讲述了少女阿丽娅在一场派对上被几个青壮男子绑走,最后,被发现在臭水沟里,浑身是血。
母亲(希里黛玉 饰)找了她一晚上,最终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找到了自己的女儿。
母亲的心,是颤抖的。
“你的女儿遭到了强奸。”
影片的宣传是“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为爱开挂”。
可以想见,法律并未给阿丽娅以公正。
到哪儿都有权钱欺压。
韩国的《熔炉》,西班牙的《看不见的陌生人》,如今,又多了一部《一个母亲的复仇》。
“在这个国家可以侥幸逃脱强奸罪,却不能打一个强奸犯耳光。”
母亲雇了私家侦探,开始暗地里复仇。
这位母亲,的确开挂了。
印度电影擅长营造氛围,点燃情绪。
却常常在犯罪手法和破案过程上,企图蒙混过关。
《一个母亲的复仇》有着吸引人眼球的话题,犀利的角度,和顶级的女演员。
燃爆中国市场原本很容易。
却最终败在了最关键的,母亲的复仇手法,和警察的破案过程上。
把罪犯一阉割后,就那么扔在了家门口,不怕罪犯报警?
幸好他自己摔死了。
用苹果籽毒死罪犯二,嫁祸给罪犯三。
这原本是一波复杂的操作。
影片却仅仅用一个伪造的犯罪现场了事——
在罪犯三的家里,撒上切好的苹果,在电脑上留下查询制毒的浏览记录。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警察丝毫不怀疑,反而满意地道:
“这是最证据确凿的一桩案子了。”
全程忽略监控和指纹。
更粗糙的是,阿丽娅作为受害者,上电视居然不打马赛克。
让全国人民都认识受害者,真的好吗?
如果我是母亲,非拆了电视台不可。
当然,这部印度片明显不在乎这些细节。
它的重点,不是怎样复仇,而是“复仇”本身。
一个弱女子,一个正派的人民教师,是如何被逼上绝路,生生成为女儿最后的屏障的?
这,才是影片的重点。
我承人,印度电影在人物转变的细节处理上,水平的确很高。
与粗制滥造的犯罪手法和破案过程,形成了截然反差。
比如,看到躺在重症监护室的女儿,母亲浑身颤抖,极度惊恐。
前脚还在法庭上毫无还击之力。
后脚就站起来,独当一面。
但这转变仍有过程。
母亲去找私家侦探时,仍是犹豫的。
拿着对方的名片,却谎称走错了地方,要退出去。
母亲和片中的父亲一样,是一个非常正派的人。
所不同的是,父亲一直在寻求法律帮助。
而母亲,早早认清了现实,选择了“私了”。
她成为了女儿最后的屏障,而不是父亲。
有人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我认为,一定程度上,女人比男人更加通透、坚毅。
男人比女人更具有社会性,这源于传统家庭分工。
男人更需要,也更看重融入社会,而女人更注重家庭。
因此,在家庭成员遇到伤害时,女人反应比男人更强烈。
当母亲坚定了复仇的决心,她的形象也彻底转变了。
那一幕,母亲穿过鲜红的布匹,如同从风里走来。
浑身洒满金光。
她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伟岸。
在地铁站,她与侦探对话时,镜头是仰视的。
尤其是侦探说话时。
那段对话是这样的:
母亲:“上帝是不可能无处不在的。”
侦探:“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所以,拍侦探的仰视镜头,实际上是在衬托母爱的伟大。
结局,母亲干掉最后一个罪犯。
之前利索干掉三人的她,面对最后一个罪犯,居然下不去手。
这里的处理值得一提。
一方面,之前干掉三人,均非面对面。
此时一下子面对侵犯过女儿的暴徒,多种情绪齐齐上涌。
愤怒、憎恨、悲伤、痛苦。
另一方面,在母亲的内心深处,她仍然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
她曾经说过:
“做是错误的,不做也是不对的,在不对和错误之间,该如何选择呢?”
她选择了错误。
不直面罪犯的脸,她尚能压制住内心的负罪感。
如今罪犯的脸近在眼前,她难以下手。
这也再次证明,母爱之伟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希里黛玉的演技成就了这段高潮。
她的手是颤抖的,声音变了调,脸是扭曲的。
完全演出了一个母亲,快要决堤的情绪,和骨子里的憎恨。
而母亲开枪的原因,亦意味深远。
躲在树林里的女儿轻轻唤了一声:“妈妈。”
母亲一下子清醒,镇定地扣下了扳机。
因为,这一声“妈妈”提醒了母亲,身为母亲的职责。
那就是,保护女儿。
为了保护女儿,母亲可以抛弃自身安危、恐惧,甚至是信仰。
再一次感叹母爱之伟大。
为母则刚。
这样分析下来,我觉得应该给这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加一颗星,评分达到7.0。
毕竟,人物细节真的很好。
希里黛玉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而这,是她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
最后,放一张希里黛玉年轻时的照片,她永远活在电影里。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2012年12月,一名就读于印度德里大学医学系的23岁女大学生Jyoti,在与男友看完电影回家时,误上了一辆不当班的公交车。
车上包括司机在内有6名男子。男友被殴打后关押在驾驶室,女生则被轮番施暴。
被送进医院时,女生体内的肠子只剩下不到5%,13天后不治身亡。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印度德里黑公交案”。
更是,印度诸多黑暗面的冰山一角。
也因此,外界一直将受害者称为“印度的女儿”。
2015年,英国BBC将此案拍成纪录片,就以《印度的女儿》命名。
拍摄角度很全面:
加害人,受害人父母,加害人父母,受害人老师,正、反方律师,法官,进步人士,都接受了采访。
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警方——
德里是个非常非常安全的城市,和其他国家的首都一样安全,就是普通意义的安全,现在甚至更安全。
政客——
印度是一个非常民主非常自由的国家。
罪犯的辩护律师——
我们有最棒的文化,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位置。如果我的姐妹被玷污了清白,我会亲手倒上汽油烧死她。
罪犯本人——
女人比男人的责任更大。
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引起巨大反响,IMDb 8.2,豆瓣评分8.9。
但在印度本土,却遭到禁播。
两年后,一部根据此案改编,由女性导演执导的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在印度本土上映了。
上映首周,印度本土票房就突破1.4亿卢比票房,国内外总揽63亿卢比票房。
和高票房相匹配的,是居高不下的超高口碑。
女主希里黛玉,更是凭此片在印度第65届国家电影上斩获最佳女主角奖及特别奖,被评为“印度电影的高级女祭司”。
希里黛玉被视为印度电影的 “第一位女超级明星”“女版阿米尔·汗”, 现已去世,《一个母亲的复仇》是其第300部作品也是最后一部。 为了感谢她对印度电影以及社会的贡献,印度政府以 国葬的规格为她举行葬礼。葬礼当天,上千上万的群众自发为她送行。
上周五,《一个母亲的复仇》开始在中国大陆公映。
先看豆瓣分数,不太行。
再看电影,条姐心情复杂。
它不像《摔跤吧!爸爸》,在歌颂女性力量的同时,能够用跌宕起伏的剧情套路,能让观众较为愉悦地度过两个半小时的时长。
整部电影的气质,甚至可以说是割裂的。
它很像,某部著名禁片的复仇情节,加上某种套路化的警察刻板印象,某种日式热血正义侦探的形象,一个复仇的母亲,和“德里黑公交案”搅和在一起后,生下的畸形产物。
另一方面,结合印度女性地位、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禁播的BBC纪录片,条姐也能够理解,这部电影不够正确的三观,为什么能在本土挑动情绪和力量,反过来为电影赋值。
先聊聊剧情和案件对比。
毕竟,这是被它写在脑门上的最大看点。
你会发现,它为了迎合本土观众的落后文化,做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
基础操作:混淆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基本矛盾。
德里案——
陌生人作案,受害者是完全无辜的成年女性,天降横祸,本土落后文化是罪魁祸首。
电影——
加害者是情人节当天,向受害者求爱受挫的男同学+受害者母亲班上的学生,是缺乏父母管教的富家子弟,熟人作案。
前半段,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受害女生(电影没明说,但应该是未成年)尖锐带刺的态度。
对待教师职业的继母,冷眼冷面,在家只叫“老师”不叫“妈妈”。
对待不喜欢的男同学,不耐烦+嘲讽。
简言之,是一个被惯坏、叛逆期的富家少女形象。
甚至受害者母亲(继母)和罪犯也有矛盾。
就在案发前,罪犯在课堂上传不可描述小视频给女同学,被正在上课的受害者母亲发现后,手机被丢出教室并被叫家长。
案发现场也隐隐透露出受害者有罪论的味道。
少女回避问题,半蒙半骗,向父亲讨得情人节派对的参加许可。
那其实是一个纸醉金迷,充斥着药品、酒精、热舞的场所。
案发当晚,她准备向喜欢的男生表白,打扮十分美艳。
当喜欢她的男生(罪犯)前来邀请她跳舞时,她“高傲”,“不给面子”。
男生求爱受挫,回到卡座向狐朋狗友发脾气,男生的表哥自告奋勇,让表弟“学着点”。
表哥端着一杯下了迷药的酒接近少女,谁知同样被怼,酒也被少女的朋友误喝,表哥一肚子火。
和受害少女结伴的有两个朋友:一个男生,临时被家里人叫去机场;一个女生,喝了加料酒后不省人事。
十二点半,落单的少女走出大门,打电话告知继母正准备叫车回家。
就在打出租车电话时,被拒的男生和狐朋狗友们将她打翻并绑架上车,离开派对现场。
女生在车内反抗,被殴打。
车内情形没有继续展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凝重、漫长的俯拍镜头。
德里案——
侵害过程中公交车继续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受害者和男友被扔下车后,罪犯试图碾压他们毁尸灭迹。
凌晨,两人被路人发现后送进医院。
受害者体内脏器严重受损,肠道被拉出体外,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靠呼吸机维持生命,13天后不治身亡。
电影——
车开到偏僻之处,一动不动的女生被扔下车,罪犯一脚将她踹进污水沟后驾车离开。
第二天早上,满脸血污、看上去跟死了没区别的受害者被晨跑的人发现并送进医院。
身体侵害被严重弱化,几乎没有通过台词交代伤情,住院一段时间后即伤愈出院。
德里案——
6名嫌犯,1人在狱中自杀,1人(案情最重者)因为未成年被判3年徒刑,现已经刑满释放。
其余4名嫌犯,因为不认为自己有罪,一直不服上诉,经过四年的扯皮之后,被判处死刑。
电影——
案件引起举国关注,却因为法医取证时间是在案发后72小时,受害者体内证据受损,4名嫌犯均被无罪释放。
法庭辩论被简化到几乎不存在,“没有证据”的说法逻辑不成立,完全回避真正的司法讨论。
好了,罪案“改编”部分到此结束。
从基本矛盾到犯罪的文化根基,改得大刀阔斧,根本就是脱胎换骨的“再创作”。
还有一大半的时长,被接上了一部4分复仇爽片的剧本。
满分是10分,它离合格还有段距离,因为漏洞百出。
一个正义的私家侦探,向愤怒的继母伸出援手,如同一个天降柯南,继母就这样掌握了罪犯的住址作息癖好家里钥匙在哪等隐私信息。
继母大开金手指,合纵连横,请到身手了得的女性帮手,对第一个嫌犯实施诱惑绑架阉割一条龙后,放人回家,也不怕人家报警。
编剧也怕嫌犯报警,于是安排他在浴室一头栽倒,干脆摔死,死无对证。
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继母化身野生化学家,买了一袋苹果,在自家厨房里剁吧剁吧,用果核提取氰化物,目测提取了得有两斤。
投毒将一名嫌犯毒成瘫痪后,又将投毒嫌疑嫁祸给另一个嫌犯,双杀完成,警察表示证据确凿,没有疑虑。
只有一位智商在线的正义警察,在案发现场捡到了继母遗落的眼镜,但却正义感上线,没有上报,伙同其他人将被栽赃的“投毒犯”投入监狱捡肥皂。
可能是一切进行得太顺利,怎么都拖不够时长,最后一个嫌犯被强行升级,设置成了罪恶累累的杀人惯犯。
也不管这种人为什么会跟上中学的富家子弟称兄道弟,根本没有道理。
杀人惯犯很没脑子,不仅不跑,还跑去杀侦探,杀完侦探还从天而降,去杀正在度假的女主全家。
爸爸被秒杀,杀人惯犯肌肉男vs继母和伤愈出院的女儿,场面一度一边倒,直到正义警察从天而降,控制住了局面。
大家拿着枪围成圈圈一顿叭叭叭,警察对母亲:
“不要开枪!如果你开枪,他会死,你也会成为杀人犯!……
(条姐:港得没错!)
……如果你一定要开枪,就用正确的枪!”
说着就将自己的配枪递给了母亲。
(条姐:……)
躲在树后听大人们叭叭叭的大女儿,此时终于知道手刃仇人的就是自己一直抗拒的继母,叛逆少女终被母爱感动,飞奔出来喊了全片唯一一声“妈”。
母亲十分感动,当着女儿的面开枪处决了罪犯。
全片结束。
德里案,是人性和文化的恶行。
却被一再扭曲,一再降维,否定恶行背后的文化根基,否定法律在社会生活之中的作用,降维成了一部讴歌母爱和私刑的复仇爽片。
最大矛盾,被降维成离异重组家庭的母女关系。
道德败坏的富家子弟,成为无知、反智者的背锅侠。
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复仇》,和它在国内连7分都没得的原因。
失望是肯定的,但并非不可理解。
电影是大众文化产品。
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一个母亲的复仇》选择了向愚昧的本土观众妥协,选择了迎合受害者有罪论、推崇私刑者的价值观。
作为商业电影,在本土,它获得商业+名声的双重成功。
这并不代表,它的价值观可以被另一片土地接受。
其实就在最近,网飞也新出了一部关于德里案的作品。
片名——《德里罪案》。
口碑——IMDb 8.7,豆瓣评分9.0。
站在《一个母亲的复仇》的反面,《德里罪案》客观、细致、条分缕析、不偏不倚,不为迎合观众做任何“戏说改编”。
那才是条姐心中,审视恶行的正确态度。
这个后妈替女儿复仇的故事看起来似乎很爽,得道者多助,复仇者找到联盟,但是只要稍微审视一下,就会发现故事太过简单粗暴。
1.第一个被惩罚的酒鬼坏人自己“封口”了
这个男人弱小又醉酒,被两个女人劫持也算合理,对他处以宫刑(估计是布坊那位大姐操刀),也是很解气的惩罚。然而,这个活口毕竟可以报警、提供线索,是个会导致女老师暴露的潜在威胁,怎么办呢?天公有眼,这坏人直接滑倒脑袋撞阀门上死了。
2.片中印度警察办案都不动脑的
女老师提取苹果里的氯化氢毒害肌肉男坏人,然后栽赃给中学生生坏人,做法有二:一个是在中学生家里提取苹果籽,一个是用中学生电脑查询作案方法。警察们看到这样证据乐坏啦,一口认定中学生就是嫌疑人,哪怕安给他的作案动机太牵强。然而,只要仔细看看,就能发现电脑系统时间和自己手机、手表时间不一样,只要有点怀疑精神,就会想到这么精心地谋划犯罪还把苹果留在家里是多么不合理。
3.号称自己很专业的私家侦探没看出哪里专业
第一,他应该意识到,随着四个坏人逐一被惩罚,警察会怀疑是小女孩家人蓄意报复,那女老师迟早会被警察盯上,他没有,被警察发现了。第二,他跟踪坏人应该小心谨慎,起码换个衣服换个车吧,他没有,被坏人发现了。第三,被前科坏人发现后,他在抵赖不奏效后,就特别有英雄气概地刺激对方,说女老师会报仇的,然后挨了枪子。这子弹可能是躲不过的,可是至少可以套话,让前科男人亲口承认他们四个对小女孩做了无耻的事情。这样眼镜摄像机录下来后,可以作为证据让真相大白,指控活下来的中学生坏人。但是侦探没有。第四,侦探和女老师通话时,明明看到前科坏人来了,可以告之女老师自己已经暴露、要注意安全。但是他没有。
4.马修警官立场转变太快
他发现女老师遗留在中学生坏人家里的眼镜后,主动告之女老师,等找到证据会逮捕她,好一个义正言辞。他发现侦探和女老师私下谋划,把侦探逮到警局,还威胁将棒子伺候,怎么看都是女老师复仇路上的绊脚石。可是当影片最后女老师持枪面对前科坏人犹豫不决时,他竟然主动怂恿女老师用自己的枪实施私行。这个立场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一点没看出来。
5.女老师背着家里报仇,却给侦探留座机号码(此处按豆友提醒,在存疑的情况下去掉“家中”二字)
第一,侦探打座机给女老师,可能会导致她丈夫的察觉。第二,前科坏人正是通过回拨这个电话号码,确定了侦探在帮女老师。第三,女老师如果留个手机号,着急出门旅游也可以保持联系(偷偷发短信也行)。即使坏人用侦探的电话打过来,她也不会傻到自报家门。
要不是看到主题深刻,这剧情真想给两星了。
~~~~~~~~~~~~~~~~~~~~~~~~
5.11晚更新
针对一些豆友的留言,我在此集中说几点
1.一部电影不能因为主题高大上,就可以在情节方面为所欲为。即使主题正确,也不能弥补逻辑的漏洞,不能解释剧情的不合理,不能掩盖故事的简单粗暴。
2.本电影说是改编自真实事件,但是还原度有多大?从我网上查找的介绍看,故事情节、背景、人物命运真的非常不一样。根据百度资料显示,影片《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印度德里“黑公交”案,此案中受害者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电影在印度上映的同年,印度最高法院下达了终审判决,对四名罪犯判处死刑。但是直到今天,罪犯仍被关押在监狱并未执行死刑,参与犯罪的一名未成年人甚至已于2015年被释放。
我下面简单截个图,是百度百科印度“黑公交”案的第一段,大家自己可以详细查询一下。
3.针对一些情节,我提出了自己的改编思路,在回复留言时有详细讲解。至于我的版本好不好,大家能不能接受,其实不那么重要,至少我在质疑别人的同时给出了我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只会否定。
4.有豆友认为我说的有道理,但是过于苛刻,那我们看看这剧是怎么宣传自己的。
影片简介标榜“高能高智商”,有些媒体、影评还用了“完美犯罪”的字眼。对于这么“自信”的电影和多方“抬轿子”的宣传,我觉得有必要认真审视剧情。
~~~~~~~~~~~~~~~~~~~~~~~~
5.12晚更新
希望来本文留言的豆友就事论事,就电影说电影,理性讨论。
★那些过来搞人身攻击的人★,说我杠精、肤浅、喷子,建议查下杠精是什么意思。
杠精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人不对事”。
讽刺、弯酸不会显得很高尚,既然如此喜欢本片,有来怼我的时间还不如去写影评12345列出来,好好赞美一番,帮电影拉拉分,并体现下自己的水平和内涵。
另外,做人不能双标,不能像某网友那样一方面说我肤浅、只会找错误、只停留在表面上,另一方面她自己就可以给《流浪地球》一星(怼我的某网友这样做的,不是我),理由是“故事根本经不起推敲,逻辑混乱”。
自己都是个看重剧情的人,就没必要对我冷嘲热讽。
一周一片 《一个母亲的复仇》影评 “神不能无所不在,所以他创造了妈妈。” 最初听到这句话是在《请回答1988》里,而在这部影片中听到这句话,所带来的感受却截然相反。 一、本片改编自震惊印度的“德里黑公交案”,看完影片之后确会让人们更加关注这类案件,而除此之外,能够体会到的就剩下母爱,或者说是女性对于女性的同理心。在盛行厌女的印度,女性本身即为原罪。影片中第一个被报复的歹人在醉酒时对着另一个男人洋洋自得的说了一段话,大致意思为,轮回几世方能生为男人,而每一次轮回都有可能生为女人。生为女性,是最为无奈的宿命。 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女儿(严格来说是继女)复仇,不如说是一位女性为另一位女性所做的抗争。且不说,这里作为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语现象,仅从父亲与母亲的反应对比中就能发现,在父亲通过种种正常法律手段为女儿讨回公道而最终无果之时,能够发现父亲在最后无能为力之余,也逐渐失去了想要夺回正义的想法。哪怕深爱,终抵不过无法感同身受,没有人不想生活能够安宁一些。 作为继母的女主角所采取的行动却是截然相反,在认定所谓的法律、警察终究无用之时,她选择自己寻求正义。同为女性,她更能理解女儿的痛苦,在第一时间得知噩耗之后,她紧抱双臂,一手痛苦的抠住腹部,声嘶力竭,她能想象得到女儿的痛,更在于对于丈夫的承诺,她失信了,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同理心让她无法置身事外。而这是父亲无法体会到的,父亲的一切反应都体现出一种距离感。 二、 “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这是朵帕蒂在用杜西亚的血洗头发,《摩诃婆罗多》,最古老的复仇故事。” 影片大量运用红色的服饰以及画布等,构成视觉上的冲击与强烈的暗示:罪行、暴力、鲜血,更与“复仇”、以血还血相映衬。 母亲在第一次复仇之时经过染坊色彩浓重的染布构成的画面,极具冲击力。以及最后一个高潮部分之前,母亲站在山上以孤独的身影面对电闪雷鸣,大有山雨欲来之势,而母亲则像是被神化了,以仇恨为矛,以肉躯为盾。在摄影以及灯光等方面,值得被夸。 三、 本片固然在逻辑上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漏洞也百出,但仅从观影感受来看,本人看来并不比同类型的《三块广告牌》要差。强烈的戏剧冲突配上独具特色的印度音乐,很抓人,连观影必睡的小伙伴,也难得的清醒着看完全场,还不时讨论下剧情(尽管讨论的是其中的逻辑bug 哈哈) 要说漏洞,就说几个过于明显的,即侦探的动机,仅依靠有与女主角女儿同样年龄的女儿就对这起案件生出如此之大的关注,甚至最后以致自己被射杀,背景支撑过于单薄。此乃其一。 警察在处理案件之时,面对即将被害的四个罪犯以及女主一家,所采取的措施也着实令人费解,与常理不符。不禁怀疑,是导演为方便女主作案而如此设计,或是为体现法律之漏洞、警察之无能? 尽管俗语常言:“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话虽如此,但迟到终究并非好习惯。
(原载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
印度电影是不怕揭短的。
光是近年在国内上映的《摔跤吧!爸爸》《起跑线》《神秘巨星》《厕所英雄》《印度合伙人》等等电影,就对竞技公平、教育体制、家庭暴力、卫生安全种种问题,进行了不加粉饰的曝光与反思。
而且,这些电影跟《一个母亲的复仇》一样,对女性处境会有更多灼热的关注。这种关注连绵不休,就像是盯着同一具身体,惊骇又悲恸地发现上面竟有那么多从不见愈合的创口。
故事总是痛得不知往哪呼吸。阿丽娅(萨佳·阿里饰)才18岁,就因为在一个派对上冲撞了所谓的男性尊严,结果被四个男人绑到车上轮奸,事后还被遗弃到臭水沟里。那一身血红色的礼服泡在污水里,把人衬得比鬼还凄厉。
这些禽兽的行径叫人齿寒,何况行凶者还包括她的同班同学,年纪同样不过18而已。
但这样的罪行,最终被法院以证据不足的理由,一笔勾销了。反倒是阿丽娅的父亲阿南德(阿德南·西德奎饰)在愤怒之下锤了被告一拳,被扭送到牢里。
继母戴维琪(希里黛玉饰)看透了这荒唐的现实,悲哀地明白司法体系与警方势力极其不可靠,而背后那些看不清底细的权钱势力随意兴风作浪起来,即便是他们这些中产阶级也难以招架片刻。更何况在印度,大多数人活得比他们更加不堪。
悲痛不已的她决定私下复仇,以暴制暴。
她在染布坊高悬的红色布匹间穿行,风把布匹吹成了战旗,而她将手刃敌人,用那去势后的鲜血献祭。她吃鲜红的苹果,夏娃启智一般地想到提取果核中的氰化物制毒,一石二鸟。从红色到红色,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红色的报复计划。
协助她的私家侦探DK(纳瓦祖丁·席迪圭饰)总爱说,“上帝会安排好一切”。戴维琪则回应,“上帝不是无所不在的”。而DK说出了非常有意味的一句话,“所以才有了母亲”。
这里的“母亲”,不仅意味着生活上的那个角色,而且暗含了一种超越为母则刚的能量,也就是说,当孩子惨遭毒手,你愿意为了她寻求遥不可及的公义,而走得多远,付出多少。
而且,电影恰恰是关于一个母亲的复仇。当生父还在祈愿法律程序能够带来最终的公正审判时,是她这个继母不惜让双手沾满了污泥与鲜血。
给她的爱加持的,是那种聪慧、果敢与稳重。印度电影中的女性再一次站得比男性要高大,要威风。
对比女性地位比男性低下的糟糕现实,电影多少带有传奇的色彩。而戴维琪长驱直入的复仇,更是这传奇的极大加成。
所谓传奇,多少有点让人仰仗的虚构高度,这种高度能够最大化地挤压出控诉的、减压的、释怀的势能。在生活中见证了太多比电影还残酷的事情之后,哪怕靠传奇来回血,那也是足够心满意足一回了。
所以,《一个母亲的复仇》能够成为爽片。哪怕它在一些逻辑问题以及现实可能的考虑上做得不够周全,在叙事节奏上还差点被最后一部分的失衡拖垮,但它就是冲着大快人心奔去的, 粗糙,却因为有力,还是能够引发振聋发聩的呼号。
而我们也要看到,这部电影作为爽片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因为我们的爽,竟然要靠一个快意恩仇的传奇来提供,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对司法体系以及背后看不到的权钱势力感到不信任,甚至害怕,因为假如同样的遭遇砸下来,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讨一个公道。
印度的情形让人格外不寒而栗。要知道,它还背负着臭名昭著的“强奸大国”恶名,而首都德里,正是“强奸之都”。很早之前就有数据统计,说是每22分钟,印度就有一宗强奸案发生。
《一个母亲的复仇》就号称改编自2012年震惊全球的德里“黑公交轮奸案”。
那年12月16日,23岁的乔蒂跟男朋友看完电影回家,误上一辆公交后,他们被上面的6个男人频繁施暴。最惨的是乔蒂,被轮奸之外,还被用铁棒虐待,连95%的肠子都被拖了出来。
他们躲过了施暴者的毁尸灭迹,但13天后,乔蒂还是不幸去世了。这故事,今年Netflix推出的印度剧集《德里罪案》就有非常震撼人心的揭露。
而《一个母亲的复仇》面对这样一起悲哀至极的事件,通过一段传奇的打造,做了一个温柔的幻梦。
毕竟在现实中,“黑公交轮奸案”很可能会跟同类案件一样,因为法律体系破漏、审理制度滞后、犯罪成本不高、民众思想落后、女性地位低下等等盘根交错的缘由,落得个从轻发落甚至不了了之的结果。
当电影迫使戴维琪不得不面对黑暗现实的时候,赋予了她足够的手段与运气,对穷凶极恶而且不思悔改的行凶者,进行了让人解气的以牙还牙。
公义缺席了,伤痛也无法挽回了,这电影就像把很多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属脑中的畅想给呈现出来一样,让戴维琪越过一切束缚,酣畅淋漓地使他们被阉割、被下毒、被嫁祸、被枪杀,以最惨的状态,迅速迎接早该降临的报应。
电影里,痛不欲生的阿丽娅不是躲在拉近窗帘的房间里,就是在浴室里发狠地擦拭自己的身体。直到看到不法之徒遭到惩罚,才一点点拉开房间以及精神世界的窗帘。
她走出来了。而我们多么希望,更多遭受到这些暴行的人都能够驱散阴霾,而且不用行使极端的私刑。
当然,更希望再没有人需要经历这些。
那在痴人说梦之余还是要讲,在大多国产片不得不风和日丽的时候,我要感激大银幕上至少能有这些反复袒露各种脓包并且成功写下警世寓言的印度电影。
正好在母亲节看了一个母亲的传奇。所谓传奇,多少有点让人仰仗的虚构高度,或许可以直接说,这就是爽片,一些逻辑问题与现实可能被遮掩后,它只冲着大快人心奔跑。必须说,任人物走向极端后,幸好第三部分的拉扯,没有把情绪毁于一旦。但它竟会成为爽片,其实非常悲哀,因为我们的爽要靠一个快意恩仇的传奇来提供,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对司法体系以及背后看不到的权钱势力感到不信任,甚至害怕,因为假如同样的遭遇落下来,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讨一个公道。在大多国产片不得不风和日丽的时候,我还是会感激大银幕上至少能有这些不忌惮揭短而且成功写下警世寓言的印度电影。最近在看Netflix的印剧《德里罪案》,这电影真是一个情绪的豁口。人美戏好的希里黛玉,RIP. 三星半。
我们都知道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之下仍旧有太多无法被实现的正义公平。所以那些自觉没有收获到正义的人,往往会自己拿起武器通过反击报复来取得个人角度的正义。结尾跟朱迪福斯特《勇敢的人》如出一辙,警察帮助母亲杀死了强奸女儿的人。将犯罪的人伏法,但自己永远陷入了犯罪的定义之中。《勇敢的人》里女主在形式自我正义的过程中经受了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而她的惩治罪犯的举动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报复。而本片仍旧停留在报复的简单层面。也只是依靠重组家庭的母女关系来推动犯罪动机,显得很单薄。
题材尖锐,但拍片水准不敢恭维,说不好听的就是又臭又长。要不是演员,真看不下去,两星片,给女主角加一星,希里黛玉RIP。不太值得看,但如果对黑公交事件感兴趣,推荐网飞剧《德里罪案》,9分大作
从现实新闻大胆取材,进行商业化包装之时,其内核依然直视了印度社会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不论从女性角度来看,还是从复仇这个古老母题,本片都有值得讨论的空间,片子的故事很有意思,既保留了社会新闻的锐度,又兼顾了商业片的诉求。教育问题、性别差异、家庭矛盾、女权议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电影不甘人后,拍了很多扎根现实的题材,本片建议和纪录片《印度的女儿》一起对比观看,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和启示。
一个母亲的复仇,法律做不到的,只能自己来讨回公道,女性本柔,为母则刚。
印度版“告白”。优缺点都很明显。有些冗长了(叙事形式的差异:其下半幕本身也是个三幕剧结构,而西方电影则会让上下幕共同构成三幕剧),视听上不如告白,但三观很正,它并未赞同以暴制暴的方法,即使最后的开枪也赋予了司法的外衣(尽管同样是违法的)。
论印度强奸案背后对于女性,人性的思考,本片不如《女生规则》,论女性复仇故事的惊心动魄和高智商犯罪本片不如《无畏之心》,但论及母爱,批判体制以及催泪效果,本片略高一筹。以天朝价值观来说,此片三观极其不正,把以暴制暴当成正义在印度片中却是司空见惯。BTW,本片几乎再现了印度公交轮奸案
该暴力的不暴力,该色情的不色情。
纯粹的女主戏,探求法律之外的正义,印度对女性权益侵犯的案例太多,法律又滞后,本片的出现也算是一种声援与反抗。结尾处母亲手刃侵害女儿的凶徒的一幕,看的人揪心泪目,只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缅怀早去的希里黛玉女神。
人性的全面复苏,法理的彻底破产,明明是爽片的发展势头,看完后却让人心中压抑,感觉憋闷难抒:如果总是要让受害的一方自行执行正义,法律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至于剧情则有过度理想化之嫌,母亲的力量感天动地,但谁都知道现实中想要报仇雪恨岂会如此顺风顺水?当然女主的演技还是值得赞许的,配合导演的炫技式摄影,展露了圣洁的母性光辉,雪山风景尤其恬静动人,看的老衲有旅游的冲动了
真心可怕。女孩夜里出门真的要有互相照顾的意识。好危险。
阿三拍片真是又臭又长
看的我泪流满面,MOM!!
天朝自己拍的话怕是过不了审。引进的都是些老电影,月月都是国产保护月。
镜头语言还成,故事漏洞百出,还有配乐真是神烦,铺那么满瞎煽一通,服了。希里黛玉RIP.
在一个几乎满座的东北影厅里时不时听见的“肏他妈的”、“整死他”、“干死这王八犊子”等粗鄙之语倒正符合相应情境;对比大部分时间的宝莱坞式奔放,某些场景——尤其是车行轮奸一场——的克制让人眼前一亮。
这种快意恩仇的东西做得这么复杂冗长,梗都快拖没了。而且值得细拍的点都做得不够细致,最后更像是歌颂母爱的狗血剧。
“上帝并非无处不在......” “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希里黛玉的表现就俩字儿:惊艳~!!!!!!
再次见证了点映观影群众素质之低,心态之麻木…… 全程大声议论,结尾居然给我笑,真是想问下,那种情形之下你是觉得笑点在哪里?
当法律都不能制裁强奸犯时,一个后妈为女儿所能做的事,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杀掉那些畜生。近两年来,印度电影大都围绕着女权主义。敢想敢拍,把想要表达的呈现给观众,是人类的进步。这部戏最大的败笔在于时长:冗杂。虽然罪犯得到了应有惩罚,但这种方式过于极端。以暴制暴也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