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静静的像流水一样,讲述了74岁的老父亲从哥哥家被迫离开,需要暂时住到妹妹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子女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养老问题,是不管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喜欢与否,都要遵从社会的舆论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祀奉老人?老人在面对自己老去的事实,内心怀着怎样的期待,又会做怎样的选择?这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整个东亚文化圈都面对的共同伦理问题。
这个故事因为有伊藤先生而显得格外温馨,因为有伊藤先生,最后每个人都顺从自己的内心让这件棘手的难题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为什么说是一个家庭的三代人呢,我认为74岁的老父亲算是一代人,哥哥可以理解为一代,因为不知道哥哥的年龄,姑且认为40岁左右吧;妹妹34岁。在老人到底应该怎么安顿的事情上,每个人的想法态度在影片里说明的很明确。
老父亲,一个四十年的老教师,正直有爱心,执拗,但有一个偷窃的小毛病:喜欢在超市里偷窃勺子和叉子。勺子和叉子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团团圆圆的象征,晚饭时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碗碟整齐,勺子和叉子发出各种声响,代表一家人的生气和温馨。所以一个人在外面逛到天黑,仍然坐在夜色中倾听别人家的母亲呼唤自己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让他觉得眷恋,也让夜色中的他显得格外的孤寂。所以老父亲内心是无比的希望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
哥哥,性格显得懦弱,而且在小家庭里的地位,明显老婆更加强势。在与妹妹谈父亲是否能去妹妹家过度六个月的时间的事情上,明显掩盖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孩子要考中学只是一个借口,这个从老婆看到父亲时候的呕吐态度可以看出,父亲住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无法与小家庭或者说儿媳妇共处;所以6个月的过渡期只是一个借口。后来在一个雨夜和妹妹一起在父亲的老家时,针对是否要带父亲回东京的恶态度上,也不愿意明确表态,甚至应该内心也有让父亲一个人在故乡生活的想法。但是碍于传统的观念,养儿防老、赡养老人,无法直接表明态度,所以态度总是暧昧不明。老婆的表现也是一个佐证,嘴里说着愧疚和抱歉,但是身体却做出了最诚实的反应:呕吐。所以哥哥是受着传统的观念约束,活得最纠结的一代人。
妹妹,34岁。从婚姻的选择上来说,显得很自我。自己喜欢,和伊藤在一起觉得快乐,就在一起。不用去在乎他是50多岁的老头,也不会过问过去,是真正的遵从本心,活得非常自我的新一代人。她在面对父亲要来同住的事情上,最初态度是很明确的拒绝的。一方面因为自己与人同居,一方面也因为父亲执拗和难以沟通。所以告诫伊藤不要对父亲太好,让父亲住下来就不想走。而且在父亲是否要同住的事情上,很在意自己小家庭的态度,在意自己的本心,在意伊藤的观点,甚至认为伊藤与父亲对她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电影拍的非常细腻,每个问题都做了交代,并完美的得到了解决。
首先,妹妹对老父亲。通过对父亲一天的跟踪,她深刻的理解到了父亲的孤独与苍老,也加深了对父亲的理解。
然后,她在意父亲的到来,伊藤是否愿意。伊藤在父亲的事情上,表现的能与父亲很好的相处,细腻周到体贴;但在父亲的故乡时,明确表态说,我又不是你儿子,我为什么要和你住在一起,不要去依赖别人。所以妹妹以为伊藤是不愿意的。
所以父亲,最后做出了去养老院的选择,一个人拧着简单的行李去养老院的驼背背影显得苍老和孤寂。妹妹心里很难过,虽然她想,可是她是一个有着现代观念的人,家庭关系是她的核心,她必须要在乎另一个人的态度,所以流泪了。可是伊藤先生摸着她的头说,我不会跑的啊。妹妹明白了,伊藤的态度。于是跑着追向父亲,所以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每个人都顺从了自己的内心,做了选择。
从三个人三代人的态度里,也可以看出,同处东亚文化圈的日本也都有着和中国一样的,子女是否要和父母同住养老的问题。到了新一代的妹妹,其实已经比较西方化的观念了,越来越尊重自己的小家庭。所以这个问题因为有了温柔体贴的伊藤,有了比较好的解决。但是哥哥、父亲,其实都还是相对老式的观念,看过一篇文章,说过东亚文化圈的共同点是以代际关系为核心的,夫妻关系反而是第二位的。绝大多数家庭如果在遇到对待老人、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是要受舆论的监督的,夫妻关系和小家庭可能在某种极端情况下要让位于孝道和血缘关系的传递。
所以这部电影,其实也说明了社会越来越发达,人们越来越自我的变迁中,针对养老问题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舆论观念已经不再是一个约束。老人的养老问题,可能越来越需要靠完善的养老体系和服务来解决。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在想再过几年,我要如何处理我要承担的养老问题?
或者说在几十年后,我也老了,我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我的晚年生活呢。
34岁的阿彩和54岁的伊藤先生曾经是便利店的同事,顺其自然地在一起并同居了。日子波澜不惊。直到有一天,哥哥约阿彩见面,询问能否让父亲在阿彩家住一些时日。阿彩还没有答应,74岁的父亲便拎着自己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阿彩家。
食物
父亲是一个傲娇固执的老头,尤其是在吃饭这件事情上。他和儿媳妇的矛盾之一是儿媳妇为了孙子们的学业,给他们准备了便当;而父亲认为晚饭就是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食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承载的并不仅仅是温饱,更是一种情感上的纽带。父亲来到阿彩家,对食物各种挑剔。初来时,伊藤先生按照父亲的要求煮了荞麦面,没有多余的椅子,他站在厨房吃。隔日,他兴高采烈地买了一把蓝色的皮椅作为父亲的专座。电影中多次出现椅子的特写,我想这把椅子代表的是伊藤先生对父亲到来的接纳,从买椅子开始,他就从心理上认同父亲今后要同他们一起生活这件事情。
柿子树
电影中的柿子树对父亲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大概是他乡愁的寄托。阿彩削着买来的柿子,父亲直斥,柿子干嘛要买,直接从树上摘就可以。后来,他们在父亲长大的地方找到了父亲,院中是有一棵巨大的结果的柿子树。最后,突来的闪电烧着了柿子树和老房子,父亲一下子就没有了精气神,在阿彩的住所里,窝在角落里,郁郁寡欢,直到他曾经的学生从网络上得知火宅情况特地看望,讲起曾经班级趣事时,父亲才有了笑容。父亲又开始早出晚归,一天回来后,说自己偶然看到一家养老院,设施不错,有单人间和浴室,家具齐全,他已经签了合同,次日就要搬过去。
搬家那日,他不让阿彩和伊藤先生送到车站,自己一个人拎着小小的一个包,慢慢地走向车站,蹒跚的背影。他从儿子家来到女儿家时,大概也是这样的场景。想到朱自清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母之爱子女拳拳之心。离别前,父亲拜托伊藤先生照顾好他们一起买的枇杷树。归有光在《项脊轩志气》中也写到过:“庭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草木并非无情,所谓睹物思人。父亲心底会不会是希冀阿彩他们在看树时能够想起他。那日,他们三个人一起看电影,打保龄球,逛超市买下这株枇杷树,一向傲娇的父亲直言“我很开心。”每天孤孤单单一个人四处走,暮色四合之时,一个人坐在路边长椅上看万家灯火慢慢亮起。阿彩那日跟踪后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父亲,所以才有了计划的一日陪伴。后来,阿彩送别父亲的学生时,学生们感慨,老师有女儿在身边,所以很幸福时,一向寡言倔强的阿彩突然哭了出来。她心里又想到了什么。最后,看着父亲的背影逐渐消失,伊藤先生说:“我是不会逃避的。”然后拍拍阿彩的肩膀,阿彩追向父亲。其实,在父亲决定搬到养老院时,伊藤先生和阿彩商量搬到郊区一点的地方,可以和父亲一起住得更舒服一点。他们应该会在院子里种很多很多的蔬菜水果,大概有茄子、南瓜之类,父亲应该还是很挑剔,也会有矛盾,但是,日子就是这样悠长地过下去。
看这样平淡的剧,代入感很强。无法理直气壮地指责某一个人。因为自己是普通人,所以知道如果是自己不一定会比剧中人处理得更好,所以会有一份同理心。如果我是剧中的嫂子,面对这样坚硬如石爱挑剔的公公,还有儿子们升学考试的压力,大概也很容易精神压抑。很多话,作为女儿口无遮拦地说出,但是作为儿媳妇不可以。家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是建立在长期的磨合与适应中,这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所有人都能抵达终点。哥哥也是左右为难,从他的性格可以看得出,他应当是个老好人,能力也不突出,一面是妻子,一面是父亲,还有中年人的职场压力,再三取舍之后,把父亲放在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不是不关心,只是没办法像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那样关心。不然不会得知得知父亲失踪后的住址一同前往多次劝父亲一起回东京。
父母和子女,每个人都曾经是子女然后是父母,对子女几乎倾尽全力,对父母却逐渐失去耐心,能够为父母付出六分心血,大概就算是优秀了。我几乎可以料想自己将来也应该是爱子女大于爱父母。所以,看这部剧才会这么难过,这么有共鸣,哪怕我只是一个单身女青年,并没有任何关于婚姻的计划。
日本的电影有蜜汁神奇的能量。120分钟讲着普通人的事,你看着却觉得不普通,不普通也罢了,观者却还会向往这种普通人的生活。可别忘了,现实的我们都是向往好工作,好房子,多票子的人类啊。
故事您自己慢慢看。
看的过程,看完之后我内心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大部分的父母年老之后想和子女在一起,却又怕添麻烦。不给人添麻烦也是一种美德啊。哪怕前四十年是为了子女工作的四十年,年老之后依然不敢理直气壮的住在子女家。那既然这样,与其被拒绝,不如先拒绝好了。就是这样的一个怪老头,和学生谈话时精神抖擞,与子女在一起时却带着寂寞的威严。
父母肯定不是累赘(那些本身对子女不负责的不包括在内)。这个结论无需我多论述,各位都懂。但是我想说的是相处之问题。特别喜欢伊藤先生劝父亲回东京那一段的台词。大意是:先回去,老房子修好了,春天您再回来。住着也方便。既给了老爷子台阶,又句句体现为老爷子着想使他根本无法拒绝。而相比较之下,一儿一女的劝说却是完全的苍白无力。完全就是要生拉硬拽扯回东京去。那这傲娇的老爷子肯定不干啊。由此想到我自己。和母亲相处时,是不是有些时候明明好心,却得不到想要的回应?答案是肯定的。我也得和伊藤先生多学着点。尤其不能打着爱的旗号,伤害了所爱之人。
题目这句话,我理解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伊藤先生借自己之口告诉阿彩不要去逃避爱父亲的情感。看完整部电影,可以看出阿彩和父亲很像,傲娇且顽固。阿彩并不是拒绝寻找离家出走的父亲,并不希望父亲去养老院。然而,尽管纠结着却傲娇的仍不行动。伊藤先生希望阿彩不要逃避这种父女之爱。第二层含义:即伊藤先生以这句话告诉阿彩他已做好三人生活的准备,他不会逃避。其实无论哪一层含义,都足以体现伊藤先生是个温柔体贴之人。这也是结尾父亲托伊藤先生照顾枇杷顺便拜托他照顾女儿的原因。
结尾,是啊彩追父亲的一个镜头。一开始的阿彩表情沉重,慢慢张开笑颜,最后彻底展开笑容我 这几步路是彩的心路历程。一开始仍是纠结到底追不追啊,要不要和父亲生活啊?到中间天平开始偏向于要和父亲生活,直到最后的决定接纳三个人的生活。
父亲的背影真寂寞啊。父亲的小癖好更是寂寞的实物表现。多了不说。
但愿看了这部电影的你我。可以稍微思考那么一下到底要怎么能做更好的子女。多学习伊藤先生的温柔~
我和父亲想的一样,一起吃饭才是真正的晚餐啊。
大火下的柿子树真是让人心痛啊 完全感受得到父亲的寄托一点点的消失。
阿彩可是和伊藤先生互换裤子的!好嫉妒莉莉桑可以穿树穿过的裤子。( ̄^ ̄)ゞ
记一些印象深刻的情节吧
1.在这边没什么朋友 却经常一个人出去一整天 女儿偷偷跟踪爸爸 才发现老人只是一个人在外面走走 逗弄路边的花草 进超市盯着里面的勺子发呆 然后在公园坐一个下午 直到天色渐暗
2.女儿跟踪爸爸之后 决定带爸爸出去玩 看电影 玩保龄球 还准备泡温泉来着 女儿是很想让爸爸开心的 可是爸爸却因为玩保龄球老是洗沟而郁郁寡欢 甚至又要摆脸色生气了 女儿看到爸爸这样 觉得自己吃力不讨好 也不开心
伊藤先生察觉到了这种尴尬的气氛 但他不是小心翼翼地想去讨好爸爸 而是装作不经意的样子带父女俩去五金超市 爸爸对这些很感兴趣 也变得开心起来 最后还买了一棵枇杷树 说今天很开心 买下枇杷树作为纪念
这句话令人心酸又感动 女儿只是带爸爸出去玩了一天 爸爸却郑重其事地买一棵枇杷树作纪念 说明老人还是很渴望儿女的陪伴
3.爸爸偷东西 并且可能是痴呆症的症状之一 偷的东西都是勺子叉子之类的小玩意儿 并且爸爸佷珍视这些小勺子 专门放在小纸箱里 不允许任何人动 在房子着火时 也要冲进去找这些勺子
我没有看懂爸爸的这个癖好 虽然电影中爸爸批评过女儿舔勺子的坏习惯 但爸爸无意识地偷勺子跟这个有什么关联呢?
最后是看完电影的感受
1.对儿女来说 这样的爸爸确实难伺候 可是对于爸爸来说 他已经活了大半辈子 性格和习惯已经很难改了 被儿女嫌弃他也很难受
2.所以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我们都会经历这两种角色 一开始 我们是儿女的角色 要照顾难伺候的父母 然后我们就会成为自己儿女眼中难伺候的父母
3.可能还是要宽容和体谅吧 宽容和体谅他人 也是成全自己
4.总觉得日本的这类电影更像纪录片 没有过多的煽情和渲染 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 记录和观察他们的生活
5.亲情这种东西呢 有时候 让你觉得烦 但更多时候 是割舍不下 而且在某些时刻 莫名其妙地让人想流泪
6.补充最后一点 希望自己34岁时 也能像阿彩一样 皮肤紧致 健康 做家务很熟练 把家里收拾得干净 并且有一个愿意与自己共同面对生活的人 “我不会逃避”哈哈
世界上有很多让人失望的事情,东京那么大,那么远。这世上本来就有许多令人灰心的事情。所以,还请你不要太灰心。——《东京物语》小津安二郎 被一部好电影击中就是那么容易。34、54、74同一屋檐下,可以看做是「东京物语」的延续,而立之年却还一事无成打临工的女儿,成熟又温柔的伊藤桑,固执古板爱说教的父亲,磕磕绊绊但却温暖有爱。
「晚饭要一家人一起吃才好」父亲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定在怀念母亲在的时候一家人整整齐齐吃饭的样子吧?这个为家庭奉献了40年去努力工作,兢兢业业执教的男人,虽然刻板固执但心思细腻。儿女也有儿女的难处,他离开儿子家住进女儿家,虽然有家人陪伴,但还是寂寞的。也许是一辈子执教,严师出高徒的职业化习惯,指责和苛刻的要求让儿女头痛不已,儿媳看起来神经兮兮的,看起来是“深受其害”了,而被女儿和伊藤桑带出去玩,看电影嫌太吵,外面豪华餐厅的荞麦面说没吃饱,连保龄球都技不如娃,老爷子愤愤的表示要自己先回家,不要去泡温泉了,伊藤桑则贴心的说一起回吧,然后带了老爷子去五金店,那仿佛是成熟男人的玩具店一般,对老爷子和伊藤桑都充满了诱惑。 一开始看到野田妹选了伊藤桑这个年过五旬的男人在一起真是很不可思议,可是就是这个成熟的男人却教会了阿彩为人子女的担当,和上野树里说的一样,与「年上」男性交往会让人成长。温柔、稳重、体贴的伊藤桑抱着老爷子选的枇杷树并悉心照料就让人很窝心,如果爱一个人,也会深爱TA的家人吧?
「柿子树。枇杷树」这是树,但这更是代表着家。家的回忆里,总有特殊的味道吧,老爷子的记忆里就是那甜甜涩涩的柿子,那一箱子勺火光里熠熠生辉,那每一把勺都是和家人一起吃饭的记忆吧?倔强又傲娇的他执意不愿给儿女添麻烦,在老宅子被付之一炬的时候,他似乎没了退路,可当他在早出晚归的几天后的早晨和女儿、伊藤桑说自己决定去养老院了,那里设施健全,就是费用有点高,这样就留不下两个钱给你们兄妹了,这话一出来我觉得心酸,为了家人一辈子,最后做出了既能保证不打扰儿女又能保证自己仅存的尊严的这个决定。走之前又郑重其事的拜托伊藤桑照顾好枇杷树还有他的阿彩,有树的地方就是家啊,这个家就拜托你了!我想,这是老爷子的潜台词。 伊藤桑摸着阿彩的头说「我是不会逃避的」。这个摸头杀不仅仅是静静落泪的野田妹的泪点,也是我的。于是她追了出去,爱你的人愿意一起面对接下来的人生,无论是艰难困苦还是充满艰辛的路,放心,房子是不会跑的,我也是,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爱的人,更愿意守护着她的家人。34岁阿彩终于不再迷惘,而是笃定的担当起自己该担当的,因为她的背后有个温柔又强大的男人,喜欢这温暖向的结局!
看过很多致敬小津《东京物语》的电影,无论是山田洋次的《东京家族》还是桃丽丝•多利《樱花盛开》,父母和已经长大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岁月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久,我们谁都会有老去的一天,被人嫌弃但却又得隐忍的活着,父亲一个人拎包远去的身影是那么寂寞,其实傲娇点没什么不好,怒刷存在感也是我们还在这个世界的证明,老爷子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p.s.喜欢褪去青涩的野田妹,拉着麻麻二刷的电影,她说好看。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被片名误导了。
《父亲与伊藤先生》,看这片名,自以为这是一部讲述“我的父亲与我的朋友”之间的故事。预想中 ,故事是这样的: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朋友最初定是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然后在磕磕绊绊的生活琐碎里彼此容纳,互相理解,中间自然有冲突,有感动,还要有“我”的一些感悟。最终,一切归于平静。
但电影并不是这样的。
电影的主线其实是亲情。而伊藤先生出现在片名里的用意,看完整部电影,大概也就明白了。应该是因为他是这个家庭的调和剂润滑油,或者说,因为他,才有了这样一个父亲与女儿的故事。
但开始并不喜欢这个“伊藤先生”的。因为他看起来又老又猥琐,也没什么大本事。在一个学校里工作,却只是一个做饭的。如果这是一个年轻人,那他还有足够的年龄改变,我们对他还能有所期待。但伊藤先生,却已经垂垂老矣。他也许一辈子都只能在学校里做饭了。所以,他凭什么能和彩交往?彩年轻漂亮,就算没有稳定工作,只靠打工维持生活,但她还有机会改变这一切。
所以,彩为什么要和伊藤先生生活在一起?这是电影刚开始时的愤慨。但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它会慢慢改变人对伊藤先生的成见,并且让人们真正懂得伊藤先生独有的温柔。诚如彩的父亲,最后能坦然地将自己的女儿托付。
伊藤先生的温柔最先让人觉察到,是他对彩的父亲的宽容与接纳。不同于女儿的抗拒,伊藤先生对老父亲的态度是尊敬的。开始,会觉得这种尊敬是因为他年龄大,没成就却跟年轻漂亮的女孩交往而产生的一种谦卑。也许老父亲,也许彩都是这么觉得的。但,时间在流淌,生活在继续,在越来越长的时间里,伊藤先生的态度并没有变。甚至,他的态度一并感染了彩。这才发觉,他对老父亲尊敬的态度,最开始便是一种接纳。而后,在与父亲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他始终以一种理智毕竟理解的心态来调和着父亲与女儿的关系。
伊藤先生的温柔,是与彩在一起生活的状态。理解了他的这一种温柔,也就理解了彩为什么会与他一起生活,一起过着别人看起来没什么未来的日子。还记得他与彩在房子后面积不大的小院里种的花草瓜果吗?他们平时就是吃着这些瓜果蔬菜过日子的。电影并没有着重渲染这一点,却让他们在那个小院里对话,交流,似乎想在无意中告诉我们,他们的日子是这般惬意。他与她只需考虑一日三餐,工作只需满足温饱不必劳累。而你是否注意过,伊藤先生和彩曾经穿过同一条家居裤?两个男女,日子过的是怎样的合适,才会让他们穿同一条裤子?这样的日子,没有人去想我应该怎样挣更多的钱,也没有人去在意这样的日子是否碌碌。种种一切,在有所体会的时候,终于明白,这是因为伊藤先生的温柔。这种温柔,是一种怡然自得,甘于平庸的诗情画意。
而温柔的伊藤先生还是强大的。他尊敬彩的父亲,但却能说出,我不会和你一起生活,因为你的儿女才应该这样做。当彩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和父亲一起生活时,他有自己的判断,却不强求,只是让彩自己慢慢想明白。而伊藤先生最强大的是,别人问他,你到底是什么人?总以为他会说出一个人咂舌的身份。但他却一笑,说,我是小学校里一个做饭的。
'�ֹe
日本这个国家,有多么变态,就有多么温暖,有多么极致,就有多么平缓。中川雅也在独家新闻里多癫狂,在伊藤先生里就有多温存。
被一部好电影击中就是那么容易。34、54、74同一屋檐下,可以看做是「东京物语」的延续,而立之年却还一事无成打临工的女儿,成熟又温柔的伊藤桑,固执古板爱说教的父亲,磕磕绊绊但却温暖有爱,他摸着她的头说「我是不会逃避的」,她追了出去,爱你的人愿意一起面对接下来的人生,何其幸运!
如果你觉得不好看,可能是因为你年纪还不够
这本子,内核还行,坏脾气老头和女儿的话,故事也太散了吧,也就偶尔一个笑料。伊藤的选角总觉得有点问题,主角应该是绝对的树里,但树里的心理纠结描写还是太少了,一场哭戏是远远不够的。
柿子树有柿子树的坚韧,枇杷树有枇杷树的温柔
社会长期进入平稳阶段,无所兴奋点,也无所追求点。 一切都是平稳和安定的,由此,万事万物都可以拿来慢慢说上几段,哪怕中学生们对濑户内海的水波发呆,也是半部电影。 您说他们一年可以生产多少? 但我们需要吗?不,至少我 希望有北野武、 三船敏郎等等!
你知道么,越固执的人,内心的情感越汹涌。
平淡而细腻,克制而理性。絮絮叨叨的日常小事,剪不断理还乱的伦理亲情,现实的艰难抉择和未来的迷茫怅然。“我是不会逃避的”,温柔和善的伊藤先生给予了阿彩一个最好的答案。PS.片尾juri悲伤的落下眼泪,是全剧最喜欢的镜头。
两个20岁的差,倒像是54岁的父亲带着34岁和74岁的两个“孩子”,重新理解家庭,一点点填平这40年的鸿沟。大火前夜,老屋留下一家人最后的亲密相处;火光里吃饭用的勺子翻飞,每瞬闪光映照着一丝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念想。枇杷与柿子,都坠着沉沉的感情。不够完整,但很克制,表演精彩。7/10
TMD 中川雅也这厮 和Juri、Yoko酱都演过夫妻了!!!!!!!!!!!15-10-23:看了人设后,我的心情是矛盾的。。。 170408:终于发布了! 170618 终于看完了。叹 221128是藤井树哇版 重温下
前半段蛮好的,从失火开始就不大收得住。。树里演得真好!!!
各种爆笑+泪目。父权文化根深蒂固的日中韩东亚社会,很容易产出该款讨人嫌的顽固老爹。基本上孩子的成长他不在场,跟子女的沟通机会为零、技能为负,离开妻子的日常照顾,生活根本难以自理,一退休几乎等同碍眼碍事又惹事的大件垃圾,表达方式以端着架子的家长式训斥找茬为主,视情感流露为懦弱羞耻。
奇葩说辩题啊。
褪去野田妹的稚嫩,换上juri的凌厉,切入「东京物语」,父亲执拗教一辈子书,表达方式只剩下苛责和训斥,却一直念叨「晚饭要一家人一起吃才好」,女儿表面讨厌“饭桌式”说教,内里却是愧疚姿态,配上“完美的”伊藤先生做润滑剂,演技撑起剧本。「枇杷是树,盆栽也是树,可归根到底是家,是归宿吧
后面火灾那,先拍树着火引燃房子,烧了一部分后大家才发现并跑出来那才相对合理点,电影中处理的只是中二文艺式,这也是日本电影残疾的表现了吧
3.5;树里拍片数量着实不多,且看且珍惜;一开始觉得Lily Franky这样的年纪和形象严重不符,看到后来,才明白其魅力,才明白树里选择他的原因,他是父女之间修复关系的重要黏合剂,神秘背景不揭破也自有趣味。
@Tジョイprince品川 带着夏日清凉的温情日系作。全片没有一个镜头刻意煽情,仅仅是淡淡叙述着日常里的小事,却看得泪如雨下,又时而破涕为笑。成熟稳重又可靠的伊藤先生。不善于表达感情的,笨拙又顽固却无比可爱的父女。真的很喜欢这样的日本电影。回家的路上,我买了一个柿子。
导演的节奏还是一如既往的散漫,大段诸如吃饭戏的设定非常生活流,讲两代人的和解并没有讲出新的东西,树里掩面哭泣一幕让人联想到小津电影里的原节子,传统家庭崩塌的主题也是类似。利利弗兰克这个老女婿的人设增加了些看点,温柔又有责任感,和树里配虽不似爱人倒也看着舒服。
庭有柿子树, 妻没后两年, 今已亭亭如盖矣。家人间的距离取决于彼此理解的程度,顺其自然就好。
泥轰是个好国家,在便利店打工的五十多岁废柴老头,在市区租个平装小公寓就能把到树酱这样的妹子,在天朝这种设定编剧要被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