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说 灵感源自捷运上的随机杀人案
试图去理解公众视角下的 万恶恶魔 其实可能不是那样子的 他的情绪有他的原因 这个导演真的是太厉害了!!差几分钟 一小时 整个故事可以发生反转 情绪可以从悲观变成正向 但是在有阶级的社会中 这种反转是很难 影视中的琳琳必须死 在现实中 导演说 他需要传达 底层人没有那么容易转变 变好
导演说 电影可能不需要讲那么清楚 结尾是想留给大家一些希望 最后那一点美好 第三种选择才是真实的 并没有任何人死
第一版剧本到第13版是99%不一样的 怎么样剧本不那么单一 没有其他的version
vita 也就是第一个故事死者的妻子 这位女主的演员说最难的是 我没有当过社畜 所以想象不到工作压力带给人情绪的影响 笑到我!
夜市那场戏 拍了多久 什么困难?只能是在夜市打烊前一小时 都是实景 不全是setting
电影里面的狗狗 oreo 是有多层含义 他被锁在笼子就像是男主角; 但是每个人都有香狗狗一样纯洁的眼 他即使作恶 眼神还会有像狗一样的纯洁 正如电影片尾曲 狗一样纯洁的眼
1-6版的剧本都是不一样的过程 生物演化的过程 想看怎么更接近人的版本 从恐龙开始
导演不是基督徒 圣经有文学美感 和这部电影的主题契合(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罪人 我们应该去包容罪恶)
一直记得 第三部分里 就是最后一部分 本来在前面部分是施暴者 随机杀人的男主 成了受害者的一部分 受害者是他心爱的女生 那个底层社会的女生 在教会里 他送走这个女生 说 你是我的天使 有你的出现我的生活不一样了 我开始了不同的一段生命之旅 我很希望你也能开始不一样的生活(在天上)这短短几句台词一直在脑海中回荡 刚才导演说 现实生活中底层人很难一步登天 改变命运 但是她的灵会进入神的国希望电影里的她真的能开启一段不一样的生活✨
这部台湾电影名字非常吸引人,而且类型是犯罪片,在今年的台北电影节获得八个提名,最终拿下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三项大奖。
听起来好像挺唬人的,没准会是一个多么悬疑多么紧张刺激的随机杀人故事。事实上它的叙述节奏很墨迹,用平行时空的方式,对六位同样的人物讲了两遍不同的内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结局。
二者对比其实还是有些深度的,但估计很多人没有耐心看到平行时空的故事就弃了吧。若是没有平行时空的部分,整个故事不超过五十分钟就讲完了,前半小时的铺垫实在是一种煎熬,却又不得不看。
男主詹文父母离异,他的父亲是个大数据软件公司的高层,控制欲很强,搞得詹文的生活非常压抑,也不能反驳只能被动接受。他的生活被父亲全部规划好了,下个礼拜即将出国留学,连与好基友阿兴一起创作漫画小说也被迫停止。
长期的病态生活即将到达一个临界点,詹文需要一个发泄的突破口,于是他选择在自己生日前一天,买了一堆零件改装气枪,并产生了杀狗让其解脱的冲动。
林嘉琳是一个非常有数学天分的女学生,也曾是詹文的暗恋对象,她有个酒鬼老妈,加上家里经济状况困难,只好各种打工,没有全心身投入学习。
有个记者想为她写篇报道,这居然会是平行时空的伏笔......如果没有平行时空,林嘉琳的部分都可以删掉,并不影响詹文的剧情。
还有一对重要角色,闪闪白天是公务员,晚上是游戏主播,他和詹文、阿兴、林嘉琳都在玩同一个RPG网游,而他的未婚妻vita是这家游戏公司的广告策划,追更着詹文和阿兴的漫画。
林嘉琳用别人的裸照欺骗闪闪的游戏装备,看似毫无联系的一段戏,居然也是给平行时空做反转用的,这也造成了第一世界铺垫太多,有点无聊的感觉。
几个角色因为詹文产生了交集,他想要逃避出国,极度郁闷的心情下,带着气枪来到夜市一通乱打,吓得路人纷纷逃离。有句话说得好,不再沉默中恋爱,就在沉默中变态,詹文属于后者,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刚巧,闪闪和记者都出现在了夜市上。詹文开枪打中闪闪,造成后者死亡,记者成为了目击证人。最惨的人是vita,闪闪和她还差几天就结婚了,这飞来横祸啊。
电影演过去快一个小时,才终于出现了点悬疑的样子,闪闪的手机在死亡当天被别人拿走了,之后还发讯息给vita,内容是闪闪与别的女子网聊的截图。那么拿手机的人(后来自称该死的阿修罗)当天一定在夜市,寻常人不会去拿死者的手机,他的动机是什么?
詹文一心求死,拒绝给受害者家属道歉,于是被法官判了无期徒刑。可阿修罗居然发讯息跟vita说,他可以让詹文亲自跟vita道歉,因为他绑架了詹文的父亲,要求詹文在规定时间内道歉,不然就杀人质。
看视频里绑匪的身材就是个男人,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阿兴,事实上也确实是他。这是个Bug,阿兴当晚在打游戏没有陪詹文下楼试枪,那闪闪的手机怎么会出现在他手里?
如果说阿兴看到詹文心情不佳而紧随其后的话,在詹文开第一枪打别的路人时,他应该从后面抱住对方,阻止其继续开枪才对。个人觉得,手机还不如被林嘉琳拿走,去勒索vita钱更合理。
阿兴绑架的动机很二,为了逼迫詹文跟大家解释并道歉,好获得减刑轻判,是不是太扯了点?哪怕詹文减刑了,可他把自己搭进去了啊。
如果当时詹文没有开枪会怎样?
编剧满足了观众的幻想,直接给了一段平行时空的剧情。他会遇到暗恋同学林嘉琳,然后约她周末见。闪闪会在夜市等到vita下班赶来,并坚持选择跟她分手。
还是那句话,不再沉默中恋爱,就在沉默中变态,这一回詹文遇到林嘉琳,让恋爱变成了自己的人生拐点,真正实现了重生。
阿兴就可怜了,听着动作交响乐,还要在露台受冷风吹。单身狗的生活不好过。孤独、寂寞、失落.....或许他有很多种情绪压抑在心里,所以他选择拿着詹文的枪独自跑到街上打玻璃被抓,连累詹文也协助调查。
闪闪因为看到记者的报道,知道林嘉琳欺骗了他的游戏装备,愤怒之下深夜打死了她。而他的父母,亲自去给林嘉琳的母亲道歉,与前一个詹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两个故事最大的差别,居然是vita和记者走到了一起,这算是整部剧意料之外的意外了。
“ 修罗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带有嗔恨之心,执著争斗之意志,终非真正的善类。男修罗于各道中,常常兴风做浪,好勇斗狠,于诸天中,不时攻打天王,以谋夺位。女修罗貌美,时常迷惑众生,使难修行。故此阿修罗虽然不用受苦,但死后堕落三恶道机会甚大,故渐列之为恶道。 ”---- 引自网络。
对佛教开始感兴趣,又保留着理性思维习惯的人,往往会对六道轮回的概念抱有一些想法。物理学理论上貌似说不通,实证中没有见过,倒是佛教的故事里常常流传。近年来以宗萨蒋扬钦哲为代表的一些佛学家,定义六道轮回为每个人心理变化的不同阶段,而通过修行,控制心理情绪变动,使得人不再因为情绪变动而自寻苦恼,是为得到正果。
影片第一段愤怒的0,暗示了男主的同人身份,女主的名字Zero,以及轮回的理念。0就是圆,是起始也是归宿,是片中每个角色所处的人世间。而愤怒,定义了他们身上的修罗特性。
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平行叙事,一是表明了因果往往在刹那之间,表面上的一些细节和巧合,会改变事物发展的方向。二是说明了各个角色处在修罗道的情绪之中,和处在相对平和的情绪当中,带来的不同行为的差异。该死的阿修罗一段中,部分角色的行为都在印证着阿修罗道,愤怒,暴戾,色诱,漠视,无不推动他们的行为到超出自我控制的边沿,进而发展出更激烈的表现。而奈何桥一段中,忍耐,宽容,理解,对话,成为前一段阿修罗角色另一种情绪状态。前一段中相对平和的角色,如阿盛,反而表现出明显的阿修罗特点。我觉得导演确实是在表达平行世界,同时标题已经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变成该死的阿修罗,但最终都逃不过奈何桥的归宿,点题回到第一段标题,我们都是愤怒的0,我们的人生看似不同只是表象,而起点和归宿都一样。
电影拍的很好看,除了第三段阿盛的情绪失控有点套路化之外,导演对现代人的观察和表现入木三分,即使是年龄差距较大的观众,没有体验过片中角色的生活,也能够理解,不觉得突兀。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揭示了我们这个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其实这些问题一直都在,只是在不同时代的表现不一样。我的解读只是从一个切入点而已,感谢导演带来一部好电影,也希望祖国电影人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近期,部分国家或地区相继公布2023年申奥电影。
包括韩国《分手的决心》,日本科幻片《七五计划》,德国新版《西线无战事》……
中国台湾选送的则是一部小众犯罪片,令人意外——
《该死的阿修罗》
(下文简称《阿修罗》)
影片由楼一安导演及参与编剧,莫子仪(《亲爱的房客》)、王渝萱(《华灯初上》)、黄圣球(《谁先爱上他的》)等主演。
本片曾夺得2022年台北电影节最佳编剧奖,而它的剧本修改过足足13次,的确很显野心。
片中可以看到《女朋友,男朋友》《我们与恶的距离》(下文简称《与恶》)《阳光普照》等多部作品的影子。
同时,编剧又试图呈现一部全新叙事的剧作。
无论模仿还是创造,《阿修罗》中依然有台湾电影对幽微人性的一贯探寻,而当我们看完全片,也不难理解其被送评奥斯卡的意义。
影片灵感源自《血是怎么冷却的》(作者:胡慕情)等报导文学,故事原型为2014年的台北捷运随机杀人案,这也是《与恶》的原型案件之一。
案件中,凶犯郑捷在捷运上随机砍杀乘客,造成4死22伤,两年后,他被执行枪决。
《阿修罗》对案件进行了改动,将“捷运”改为“夜市”,“砍杀”改为“枪杀”,“4死22伤”改为“一死多伤”。
围绕这一案件,影片展开了三条故事线。
第一条线的主角是阿文。
阿文父母离异,但家中经济条件很好。
他的父亲是大数据研发公司老总,对阿文各方面要求都很严苛,尽管阿文不愿意,父亲也坚持要送他出国深造。
阿文的挚友阿兴暗恋阿文,同时,他和阿文在共同创作一部漫画。
但阿兴不知道的是,一直被父亲压抑的阿文,准备在18岁生日当天走入夜市,制造无差别杀人事件。
第二条线的主角是zero。
同样父母离异的zero在别人眼中是小太妹,但她拥有极高的数学天赋。
zero和母亲住,母亲是小摊贩,常酗酒,家庭环境令zero和当地的贩毒分子产生了不清不楚的关系。
同时,她沉迷网络游戏,为骗取资深玩家的装备,和对方约定在夜市“奔现”。
第三条线的主角是Vita。
Vita是一名社畜,在游戏广告公司上班,她的未婚夫小盛是一名公务员,工作原因使两人聚少离多。
婚期临近,Vita却愈发忙碌,小盛又在此期间移情别恋,准备和Vita摊牌。
Vita让小盛在夜市等她下班再说……
三条线最终都汇聚在了夜市。
影片的另一重要人物新闻记者梅俊志,当晚也现身夜市,因为采访需要,他成为串联三条线的关键。
三条线之间也彼此联系,比如zero是阿文以前的暗恋对象,而和她约在夜市“奔现”的人就是小盛。
夜市随机杀人案发生时,阿文是凶手,小盛是唯一的死者。
然而,这只是《阿修罗》的第一种剧情走向。
《阿修罗》采用漫画引领现实的叙事模式。
真人故事的发展,都严格遵循片中阿文、阿兴创作的漫画情节,只要漫画改动,剧情也随之改变。
片中的漫画共有三话,第一话《愤怒的零》,第二话《该死的阿修罗》,第三话《奈何桥》。
这同时也是影片的三个章节,对应三种不同的剧情和结局。
这些不同,往往只需要一个偶然的引子。
比如在第二种剧情中,准备犯案的阿文在夜市中遇见zero,两人寒暄之后留下联系方式,阿文瞬间尝到人生的美,便转身离开夜市。
一场随机杀人案便因这次偶遇,消弭在时间中。
当然,在114分钟的片长里塞下如此复杂的结构,对影片剪辑也是不小的考验。
成片效果显示,《阿修罗》的剪辑零碎而模糊,这也是它网络评分不高的原因。
观众必须认真记忆片中每一张脸,勾画不同角色之间的行为联系,才能勉强抓住影片的叙事逻辑。
基于这种控制力不足的叙事水准,征战奥斯卡恐怕还差点意思。
前文提到,《阿修罗》中可以看到不少台湾优秀影剧的影子。
比如阿文、阿兴、zero三人的关系,一定程度模仿了《女朋友,男朋友》中凤小岳、张孝全、桂纶镁之间的关系。
片中阿修罗漫画的愤怒、诡奇之感,与《阳光普照》对“司马光砸缸”这一故事的漫画演绎异曲同工,呈现的都是阳光照不到的幽秘与晦暗。
在夜市随机杀人案上,影片则借莫子仪饰演的记者梅俊志一角,对标《与恶》中吴慷仁饰演的律师王赦。
从而延续《与恶》的经典主题——造就无差别杀人事件的社会土壤到底是什么?
片中,梅俊志对Vita说:
所有受害者家属我都访问过一轮,包括那些(夜市)摊贩老板,大家都只想赶快找答案,让这个社会正常一点、干净一点。
那天如果早几秒,我就是死者,晚几秒,我可能就是凶手。
这恰好对应《与恶》中王赦为凶犯李晓明辩护时的态度:
大家都希望他死,舆论媒体也希望他死,但他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面对恶性犯罪,大众往往希望凶犯尽快伏法,几乎没有人对凶犯的内心以及他们眼中的世界感兴趣。
但梅俊志试图理解凶案时间点的意义,王赦则始终在探寻凶手犯案的心理根据。
这两个角度细腻、艰难,然而相比简单的正邪对立,无疑更有助于防止恶性犯罪的再度发生。
《与恶》中,编剧始终让犯人李晓明隐身在故事背后,营造出一种神秘感。
《阿修罗》中,编剧则将阿文清晰地推到台前,让观众借阿兴这一角色,同阿文直接交流。
但阿兴与阿文再亲密,也无法撬开阿文的内心,阿文不对自己的行为做任何解释。
如果说李晓明将犯罪心理藏在了社会的迷雾中,那么阿文就将之搁在了成长的心墙背后。
都是随机杀人案凶手,两者的精神背景却迥然不同,可见梅俊志和王赦的探案角度自有其深刻的意义。
在故事的后两种剧情中,影片又呈现了其他的凶手身份以及犯罪心理,但每一种剧情都围绕梅俊志所谓的“时间点”展开。
也就是说,契机决定命运。
在此基础上,《阿修罗》提供了一个相当新颖的观点——
世界上的情绪都是恒量的,某种情绪在这里消失,它便会在那里浮现。
第二种剧情中,阿文的愤怒因为和zero的相遇、相恋而被消解,夜市杀人案因此没有发生,但阿文的愤怒却被转移到了阿兴身上。
阿文的恋情使阿兴的暗恋找不到出口,因果使然之中,阿兴拿起阿文的钢弹枪,走上了街头……
夜市杀人案的死者是小盛,因为凶手阿文冷漠的态度,小盛的父母始终无法原谅阿文。
当剧情重新洗牌,小盛成为杀死zero的凶手,zero的母亲却在礼拜堂接受了小盛父母的致歉。
可见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在愤怒,也总有人在原谅,影片借此向观众提问:
你的情绪呢?它正处于世界的哪个位置?
以上种种,证明《阿修罗》是一部创作自觉性十分强烈的作品。
尽管其奥斯卡之路很可能就止于选送阶段,但它也算得上近两年值得一看的华语佳作。
社会人躲不过社会病,少年仔挣脱不了成人规则的囚笼,对于现实的不甘与愤怒从胸腔满溢而出剑拔弩张,最尖刻的言语与残忍的行为化作尖锐的利刃将理智与人性切割得支离破碎。
“夜市随机杀人案”只是厚积薄发的压力锅一枚。
学会妥协与适应,才是生存之道的真谛。
或者,换一个正能量的词汇,譬如奋发踔厉,譬如砥砺前行。
“其实,也没什么放不放得下吧。日子总还要继续过啊。”
外人看起来的如火如荼,不过是自身的血肉模糊,待到某个倒霉蛋化作了“该死的阿修罗”,点亮了名为“愤怒”的天赋技能横扫八荒,而其余的茫茫众生却“只想赶快找答案,赶快下定论,让这个社会正常一点,干净一点”,然后在7秒钟的记忆轮回中愉快的玩耍。
前2幕之“丧”类同《大象席地而坐》,而第3幕《奈何桥》则是个绝妙的转折。
“如果,有如果”仿似《同学麦娜丝》最后那一场一班人一定要整整齐齐的梦幻挽歌。
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攻苦食啖。平行宇宙包治百病。
神兽镇宅,阳光普照,河清海晏,万国来朝。
来,此处应有喜大普奔,罚酒三杯人艰不拆。
某青和《該死的阿修羅》都看了QA場,好多人拿前者來和阿修羅比較,我想說完全不能比。後者的劇本架構細節程度品質音效顏色燈光完勝前者⋯⋯
《阿修羅》整體敘事細膩、比喻深刻,電影不一定要現實吧?看完前兩段以後我感覺是看了一個發生在地獄的寓言故事,無力感很重,從第一段開始哭到第二段結尾,尤其在兩段的結尾都被推到爆哭,很會編排耶ಥ_ಥ
第三段看的時候很生氣,我在想為什麼這麼生氣,原來是因為像個神話,這是一個刻板印象的平行時空,乖小孩不會犯罪、壞小孩會被救贖、宅男(噁男)會變成犯罪者、被宅男甩掉的偏執前女友會和帥哥(黴菌的符號意義是帥哥嗎?還是其實是我把莫子儀的符號意義當成帥哥了?)在一起,相對於詹文成為兇手和阿興難分難捨的兄弟情(?),這一段甚至讓阿興戴了綠帽還變成炮灰,甚至控制狂詹父彷彿消失了一樣覺得有點可惜。
前兩段是煞不住車的結果,但反而更現實,每每冒出一句台詞或情節我都不停掉眼淚,尤其是詹父一臉疑惑的說:我有在控制嗎?
我喜歡回扣前面的訊息,也喜歡開頭小盛的第一人稱視角,還有每一個有畫外音的片段(某些路人吐槽蠻好笑的),但少部分感覺詞又有點加油添醋。
喔,我真的喜歡不起來Zero這個角色,媽的屁孩,瞧不起人還想從對方身上得到好處,靠,哪有這麼好的?
詹母感覺會是一個可以發展的角色,如果第三段不是以Zero為主而是以詹母為主,又會是一個怎樣的平行時空呢?不同選擇導致不同結果,應該就是《阿修羅》很好玩的一個地方。
個人喜歡觀察一些莫名其妙的小細節,我覺得黴菌如果髒話再多點變化感覺會更有趣,但他罵來罵去好像也只會罵媽媽?還是其實是詞寫得太善良,不敢罵太兇的髒話?還是其實是黴菌就是會罵髒話但本質很善良的痞痞帥哥?By the way,一直覺得《阿修羅》裡面的莫子儀給我一種秦昊老師的感覺哈哈!(可以理解他再晚一點就會殺人,但不能理解為什麼他會有這麼大的恨意想揍人,因為他是正義使者?還是他也有什麼背景故事?)
無力感的部分,主要是想到好多人用蟲的視角在看世界,很多人會依賴經驗法則,覺得自己沒經歷過或碰到過的事情就等於不存在,但那些事實確確實實的在這個世界上發生了。
再補充一次,第三段真的看得很生氣但這是我根據我的視域我的經驗得出的主觀評價。我喜歡撞來撞去的掃地機器人,但它憑什麼解脫,氣死,我也不知道我在氣什麼,但因為這種莫名其妙的原因生氣代表我看很認真吧
小盛的父母走進來有夠諷刺,一陣揪心⋯⋯
阿興傳連結那一段,我一直在想如果點開來是瑞克謠會怎樣,抱歉最近直播留言區大家都會用連結騙主播,騙出陰影了。
我會再刷,也會推薦朋友,謝謝《該死的阿修羅》。
2022年8月,台湾地区决定选送《该死的阿修罗》参选新一届的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相对于今年很多话题度超高的台湾电影来讲,这部片显得颇为“低调”。在这条新闻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有这部电影。
这确实是一部质感优异的电影,至少放在华语圈里。客观讲,电影的主题、叙事和人物,其实没有太出挑的地方,章节体,多线叙事,底层视角,宿命论,“平行宇宙”,都是经典电影中的经典元素,不新鲜。
但很多时候,这些“形式”都是高阶要求,是苛刻的影评人视角,对于普通观众来讲,“内容”更重要。这部电影的故事恰好很抓人,尤其是坚持过前20分钟,理清基本的人物关系之后,一桩随机杀人案引起的蝴蝶效应便徐徐展开。
影片开场便是一段夜市杀人的手机视频,许多人的命运在这一晚改变。
电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章《愤怒的零》,杀人案发生前的恩怨,第二章《该死的阿修罗》,杀人案发生后的波澜。
高中毕业生詹文,喜欢文学,喜欢漫画,与朋友阿兴共同创作《愤怒的零》,漫画里的所有人都被大数据控制,不能做自己,就像詹文一样,父母离异,父亲不认同他的创作,甚至觉得丢脸,强迫他出国,他不喜欢父亲,想搬去母亲家里住,母亲的关爱也似乎停留在嘴上,委婉拒绝。詹文从来不懂得说“不”,即使不喜欢,也会软软地答应。他觉得自己像路边的那只狗,经常逃跑,又常常被抓回来,一辈子只能关在笼子里。阿兴总是默默的陪伴着詹文,詹文不知道阿兴喜欢他。阿兴是同性恋。
琳琳一副太妹模样,整日胡混,打游戏,父母也离异,父亲黑道,母亲每天摆摊谋生活,而且听力障碍,整日酗酒,郁郁寡欢。记者霉菌想采访这个社区,与琳琳在夜市相约采访。
上班族Vita,每天工作压力巨大,还要强颜欢笑,未婚夫阿盛辞了公务员,每天在家玩网游,从外貌看来,阿盛就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宅男,但在网络的世界里他呼风唤雨,自由驰骋,喜欢帮女玩家,代价就是看看对方的胸。Vita早出晚归,与阿盛交流很少,两人每天都过着没有交集的生活,只有晚上睡在一张床上。
每个人都不如意,每个人都“愤怒”,詹文不愿意人生被安排,阿兴不开心詹文要离开他,琳琳怨恨妈妈的堕落,霉菌用粗口痛斥肮脏的世界,Vita看不上阿盛的不求上进,阿盛不满意 Vita的强势冰冷。漫画,文字,游戏,酒,疯狂的工作,成为他们逃避压力的方式,也成为摧毁生活的武器,犹如饮鸩止渴。
当詹文把手里的玩具枪改装后,子弹已上膛,恰巧是那个夜市,恰巧 Vita让阿盛在夜市等她,恰巧琳琳约了霉菌来夜市。子弹击倒阿盛,霉菌击倒詹文。
“该死的阿修罗”是阿兴的网络昵称,他不明白明明有机会,为什么詹文不道歉,求得谅解。他关在监狱里,面无表情,承认所有事,并且希望尽快判处死刑,因为杀人要偿命。
更多的人在后悔。
Vita说,如果她工作没那么忙,没让他在夜市等她,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詹文妈妈说,如果她早点让詹文过来一起住,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阿兴说,如果那天他陪他一起下去,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只有霉菌看懂了詹文,他击倒詹文的时候,看到“他眼神中有一样的绝望,跟我妈一样。”
阿兴说,你要告诉所有人,你不是故意要杀人的。詹文说,什么是故意?好像所有事情都有一条线,我跨过去就是故意的,跨过去就成年了,跨过去就回不了头。
詹文的世界里已经有没有了标尺,杀人和不杀人,杀这个人和杀另一个人,死刑和非死刑,没什么区别。
三条故事线都有一双父母,詹文父母,家庭优渥,离异;阿盛父母,原住民,信仰天主教;琳琳父母,底层,边缘人。不同的家庭,相同的挣扎。只是这种挣扎不在火海,触目惊心,而在深水,悄无声息,如果没有杀人案,他们会在沉默中沉没。
与《瀑布》《大佛普拉斯》这些社会向作品不同,《该死的阿修罗》用另一种悲悯,每个阶层都有每个阶层的道路,每条道路最后都通向同一片混沌,所谓宿命,是所有人的归宿,莫问出处。
第三章《奈何桥》,呈现故事的另一种可能。
夜市,揣着枪的詹文偶然遇到琳琳,原来他们是老同学,琳琳喜欢《愤怒的零》,他们越聊越投机,开始约会,成为情侣。
Vita与阿盛在夜市见面,不料大吵一架,流泪分手,Vita偶遇霉菌,逐渐发展成情侣。
詹文走出阴影,他决定做自己,不出国。
母亲向琳琳道歉,要戒酒,一起变好。
有些人上升,有些人下沉。
阿兴看着詹文两人甜甜蜜蜜,逐渐消沉,夜晚用枪打破商店,被抓,牵连詹文。詹文母亲责怪琳琳带坏了詹文。
分手后的阿盛偶然通过霉菌的新闻认出琳琳就是“游戏皇后”,她从他那里“骗”走了十几万的“装备”,阿盛希望琳琳还钱。
满怀怨气的琳琳回家遇到满怀怒气的阿盛,言语冲突后,阿盛打死琳琳,落荒而逃,被抓。
霉菌也因为新闻稿揭发社区阴暗面被幕后势力派人毒打。
琳琳葬礼上,阿盛父母哭泣着下跪道歉,第一个故事的受害者变成第二个故事的加害者。
第二个故事里,霉菌说了点题的话: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变成阿修罗,但是现在,我们都还有机会选择。
也是第二个故事里,神父也说了点题的话:你们之中谁没有罪的,可以第一个打她。
也许有那样一条线,跨过了你就是阿修罗。
也许没有那样一条线,不跨过你也是阿修罗。
没有跨不过的善恶线,只有躲不过的奈何桥。
最后的最后,是第三个故事。
琳琳一边查着心仪的学校,一边与母亲笑着闹着。
在另一个宇宙里,她们多贪了一分欢愉。
人生如困兽,逃不掉的宿命,牵一发动全身的孽缘。
你说,其实是,讲过无数次的,陈词滥调。
我说,看一看,身边有多少人,插翅难逃。
如果单独把两个故事中的任何一个抽出来看,就显得普通,没有亮点。妙就妙在可以把他们巧妙的编织在一起,就有了阿修罗那味儿了。编剧的功力深啊。开头还显得有点无聊,大概剧情发展到 20 分钟以后,就开始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了。值得推荐参赛拿奖。浓浓的台味儿。那普通话的台湾发音,累赘词的台湾修辞用法,部分演员,部分戏,戴了面具一样没啥表情,或者戏演得夸张了显得做作。
你无处可逃。
愤怒的零,零的守恒。
家庭冷暴力能出杀人狂,热暴力则能出个学霸太妹,真的很有教育意义;死宅公务员蒸鹅心无论到了哪个平行宇宙就是该死怎么地吧;惊人反转:愤怒的零原来喜欢妹子不是零;不走过奈何桥,大家结局会更悲催,所以说无差别杀人才是得到了耶稣(一)的认可?……感觉导演很有自己的想法,可惜想法都不咋地,比同年同题材的《青春弑恋》要糟糕不少
三個章節 憤怒的零/該死的阿修羅/奈何橋… 多線敘事 編導花很多心力經營劇本(前後做了13個版本… 本屆最佳劇本入圍者裡面 還算'名副其實'的[?]…剪輯了大半年… 多組看似不相關的人交錯並行成一部片… 結構和劇作 比昨天開幕片[青春弒戀]要紮實一些… (2021TGHFF)
好像平行世界的我们也不会过得很好。
同样随机伤人案+多线叙事+同性线,优于《青春弑恋》很多。
早一秒可能是受害者,晚一秒可能就是施害者。在六道輪迴的無常大盤裡,墮入修羅道的不一定都是十惡不赦。一念之間,卻要用一生去被人評判臧否,在時代洪流中,每個人都在不快樂中掙扎,基點很灰暗壓抑卻又人間真實。換個方式去活,會不會比較輕鬆?三部曲各有敘事焦點,排列組合不是我所鍾的線性結構。長大的黃聖球=劉昊然+柯震東+白舉綱。
没有梵天剑,也没有奈何桥。
勿以恶小而不为,普通人与恶的距离就像轮盘赌游戏,皆在一念之间。前两段的基情还挺感人,第三段从剧本完整性来讲必不可少,但从观感来说却是最差的,因没有达到任何surprise的效果...
就算人生可以重来一遍,选择可以再来一遍,遇到的人不同,遇到的事不同,结果还是:该失去的还是会失去,得不到的怎么也不会得到。
把屁孩和青少年拍得很形象,那种沉重痛苦与轻浮中二并存的状态。喜欢台词。谁能想到黄圣球长这么大了真的认不出。故事结构不多新鲜,但还是有趣的。电影感不错。小莫帅帅帅❤️
7.5/10.愤怒压抑的少年在夜市用钢珠枪随机射人,不料打死一人,后果如涟漪般在与他相关的人群中蔓延。引发思考的是影片的后半段,假设他没在夜市中射人,后果却依然残酷。人性的黑暗,社会的问题,导致愤怒依然存在,出口在哪里?
“你觉得恨却离不开”的众生皆苦命运纠缠,乍看还蛮像《大象席地而坐》,只是更偏重于剖析人性,丧头丧脑的同时加入了好多“类型元素”,没《大象》那么一丧到底,动不动蹦出来一句“我妈被X了三次”“我们其实都是阿修罗”这种台词,太中二了哈哈哈哈哈。王渝萱未来可期!!!
幸好有了第三段讓這部電影沒有那麼矯揉造作和平庸普通。儘管平行世界有了不一樣的選擇,但依舊每個人的生活還是不會有happy ending。
与其叫该死的阿修罗,不如叫可能,人生的可能。人生是由一串随机行为所构成的,任何一个小的变动,就会有不同的蝴蝶效应。所以假如我当初怎样 怎样,结局会不会不一样,答案是,真的会不一样。剧本写得真好。
剧本架构煞费苦心,演员群戏出彩(王渝萱拿了两座女配角奖,以为会有令人惊艳的演技时刻,但真的就还好)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一招一式都有点笨拙,通篇更像在呈现道理而非故事,其实挺影响观感
超勸世,看完差點當基督徒
台湾2023申奥片,浮世绘,笨拙的氛围渲染,拙劣的情绪宣泄,稚嫩的多线叙事,为赋新词强说愁,好在有那么一点点巧思,奥斯卡又一年陪跑~
★★★☆ 和同屆《青春弒戀》不僅撞了題材,還撞了多視角和章節化的形式,不過,無論是主題深度,還是角色挖掘,又或是對於遊戲、動漫、直播等元素的運用,都勝過了太多,更不必說演員的表演了。但是,完勝似乎僅限於兩者之間,跳出來單獨看,難免有些差強人意,第一章對於青春和職場的解構滿是真切,讓人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人,第二章尤其是後半段有些跳tone,差一步狗血,第三章則更讓人矛盾一些,一邊是悲劇宿命守恆,一邊是顯得刻意的救贖,似乎只能感歎一句,樓一安的導演才華拖了他和陳芯宜劇本的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