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当大地崩塌,天空是他们的唯一希望
今天是8月19日,电影院又迎来了一个黑色星期五——整整十部电影将在同一天上映,其中包括了动作片、动画片、恐怖片、爱情片,甚至还有一部以高考之名的高考片。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值得去电影院一看的却是屈指可数,这里的屈指大概就是两根手指吧。
能够有这两部唯二值得一看的电影还得感谢我们的“苏联”老大哥,以前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援助我们,现在在电影事业上继续援助我们。这两部电影分别《他是龙》和《火海凌云》。
前一部《他是龙》看过人的应该不在少数,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部剧情零分但是颜值满分的玛丽苏电影。所以剧情没什么可说的,值得一看的大概是全片一半时间都是半裸出镜的男主以及他的八块腹肌。
后一部《火海凌云》虽然网上也早有资源了,但是看过的人应该还不多。首先电影的名字直译应该是《机务组成员》,翻拍自1980年苏联的同名经典电影。而现在的译名《火海凌云》大概是为了更加具有大片质感更加引人注目。不过译名乍一看,让人误以为会是一部讲述消防队员救火故事的电影,而事实上却是一部关于民航飞行员的灾难大片。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中二青年飞行员。在一次运输任务中,飞机遭遇强烈的气流,必须在将军的吉普车和给灾区孩子的玩具中选择选择一样扔下去以减少飞机负重时,耿直的他果断选择了前者。所以,理所当然地他被空军开除了。
落魄的他无奈地找到他在飞机行业内有着极高声望的父亲,并通过他获得了一次民航飞行公司的面试机会,最终成功成为该公司的一名实行飞行员。正是在这,他遇到了他的精神导师,另一位同样充满正义感不苟言笑的老机长。电影的故事从此开始。
电影俄罗斯版原长138分钟,国内上映的版本只有123分钟。虽然不太清楚公映版删减了哪些片段,但是猜测大概会在电影的前半段做一些删节,让电影整体显得节奏更快。
因为原版的前半段实在是太拖沓无聊了,就像是一部俄罗斯出品的国产职场剧一般。其中包括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故事、女性飞行员在职场上遭受的歧视、老机长平淡无聊的婚姻以及叛逆的儿子,空姐和空哥之间的纠结爱情,等等一些情节。日常而碎片化的故事,加上get 不到点的俄式幽默,实在看得让人昏昏欲睡。
当然,前半段的铺垫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这些细节塑造了每一个角色的性格,而在面对最后的灾难时,每一个角色都做出了与其性格相符的选择和行动,各自承担起他们该担任的责任。但这一部分本该处理得更好,所以生平第一次对国内的删减版产生了期待,希望能通过这减去的十几分钟,让整个故事显得更紧凑。
当你熬过了前半段温吞如水的剧情之后,真正的高潮也就来临了。当他们在一次飞往非洲的航班过程中,志愿前往火山爆发的昆吴岛营救被困人员。然而降落后局势陡变,火山再度喷发,机场几近烧毁,这时候身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航班机组成员们竭尽全力,试图与地震、与火山对抗,带领来自世界各地的幸存者逃出生天。
正如其中国版海报中的宣传语所说:当大地崩塌,天空是他们唯一希望。地震让机场的建筑基本全部被毁,跑道也不够长,而火山爆发,岩浆正在缓慢地逼近,即将包围他们。他们唯一的出路便是飞出升天。
当然,男主和老机长各自驾驶一架飞机,凭借其过硬的飞行技术,在极短的跑道以及烈火中成功起飞,但是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老机长所驾驶的飞机燃油即将耗尽,却又找不到适合迫降的地点。
万般无奈的他们决定上演一出空中换乘的绝技——两架飞机保持同样的高度和速度,打开舱门,抛出绳索,然后让另一架飞机上的人接住并固定,最后便是让乘客们在空中通过绳索完成从一架飞机到另一架飞机的转移过程。其惊险程度可想而知。
在这一过程中,电影还展示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当他们投票表决是否愿意冒险救助另一架飞机时,普通人的表现非常正常。他们有些人刚从灾难中逃出,只是想着回家;有些人考虑到自己的孩子而不愿意冒险。
但最后,终究还是从无人举手慢慢地到所有人都举手赞成,并且大家纷纷有力出力,有衣服出衣服,竭尽全力地互相帮助。人性的伟大在这一刻得到最大化的展示,完全不亚于《蝙蝠侠:黑暗骑士》中两艘客船在面临是否炸毁另一艘而自己苟活的选择时,所有人都选择不炸毁对方的那一幕。
电影的最后,绝大多数乘客成功转移,飞机也有惊无险地迫降成功,所有人都得以生还。这整个过程中,男主角、老机长以及他的儿子功不可没,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反而是航班上的两位空乘。
其一是惊吓过度的乘务长小姐,即使在自己即将崩溃的边缘,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让乘客保持镇静,给大家讲解如何保护自己。而另一位空乘小哥,虽然在前面多次被直男癌的主角嘲笑,但在关键时刻临危不惧,在“空中换乘”的过程中始终坚守在舱门边上,帮助每一个转移过来的乘客。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关于俄罗斯航空的帖子,说俄航的飞行员都是战斗机飞行员退役下来的;不管多么恶劣的天气,只有俄航的航班会若无其事地起飞;不管起飞晚点多久,依旧可以准点到达;还有机长喝完伏特加就起飞之类的段子。
以前我只是觉得这大概是黑俄航而已,或者是开俄罗斯战斗民族的玩笑,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真的被俄罗斯航空的机组成员所折服,决定以后再也不黑俄航了。
2 ) 一部好的灾难片要素
其实灾难哪有好坏,就像我们常说的,只有坏的和平,没有好的战争。
但是如果要拍一部灾难片,那么好与坏则是存在的。
所谓好的灾难片,就是感官上要对观众有一定的冲击;情节上要有一定的紧迫甚至压迫感;并且对于灾难的起因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现在已经是21世纪,坐在电影院里的人们不再是上个世纪初面对刚问世的无声黑白电影那样,只要有个图像就能哇哇大叫;而贯穿整个故事的人物形象要鲜明有特点,毕竟身处那样的一个环境中,哪怕再普通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不管善与恶)展现出来;如果在这之上再能加入一些自己民族文化的元素,那就更好了。
而俄罗斯在今年所拍的火海凌云在我看来就基本具备了上述的这些。
1)感官上的冲击:虽然不是在电影院里观看,但依然对画面中雷电火山喷发飞机迫降等等场面所冲击,相信在电影院里的观赏效果只会更好。其实俄罗斯电影的特效历来都是相当不错的,比如几年前的守夜人系列,以及较近时期的他是龙,都能体现出俄罗斯电影工业在此领域的强劲实力。而其实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动画特效已经越来越深和广的融入进了各种电影题材之中,因为它不仅仅能够帮助电影人达到他们所期望产生的那种对于观众的感官冲击,更可以在不同的电影类别以及情节推动上,帮助电影人作为另一种形式电影语言表达出来。
2)情节上的压迫感:在飞机从小岛升空,以及中间环节的乘客大挪移和最后的单腿“硬着路”上最能直观的体现出来,并且从一开始降落到小岛展开营救,导演就已经在一点点的渲染烘托这种气氛,所以到最后的这几段高潮就显得水到渠成。
3)灾难的起因:还算是合理,虽然最开始客机正常飞行突然接到了通知进而改道飞往小岛,略微显的有点生硬,但是联想到马航的不翼而飞直到现在都没有下落,这点不自然也就微不足倒,何况之后的一系列发生都是一环套着一环,加分不断。
4)人物:这一点我觉得影片也做的甚好,电影花了半部的时间既简洁又不简单的把几个主角的性格特征向观众交代的很清楚明了,机长的独断又沉稳甚而循规蹈矩的教科书式作风;男主角的爱憎分明又敢作敢为,不畏权贵不循规矩的性格,但又有着高超飞行技能的实习生身份;女主长期身处男性职业而有着的执倔等等。
正是这一个多小时的精彩刻画,从而在影片后半段中这些人物才能彼此紧密联系产生出化学反应,把电影推向一个借着一个的高潮。
5)影片的细节其实在我看来很有点意思,我只摘两个出来供大家品味。一个是当得知客机最终成功着陆后,航空中心高管聚集的会议室内一片安静鸦雀无声,男主爸拎包走人。我在想,这要是美国人拍的话,必定是一片沸腾欢呼之声。(无数美国大片可证)
第二个则是结尾处,如果是美国拍的影片,那这两个老爷们必是国家的英雄,人民崇拜的偶像,媒体争相采访报道的对象。
但可惜,一纸辞退报告就打发走了这两个“英雄”,只不过经过老领导的“推荐”又跑到了另一家“又”号称俄罗斯最优秀的航空公司当实习生。(我怎么用了‘又’这个字?)
俄罗斯人那种冷幽默与低调自嘲另我不禁莞尔。
综上所述,其实在我看来,好的灾难片只要具备这些要素,其实它就不可能难看到哪里去,最起码对得起观众掏的那张电影票。
但遗憾的是,中国所拍的灾难片,有些甚至连故事还都讲不好,所剩不多故事还有完整性能看上一看的也是借用了真实历史事件,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灾难片本来有一种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所改编再加工搬上大屏幕的,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劲儿让你觉得它们还差了那么一丝味道。
说到这里不由的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大气层消失”,此片当时被归类为儿童科教影片,但其实恰恰其中有着现今中国灾难片所没有的那种劲儿,也有可能童年时的自己口味单纯,不像现在这么浓重?但不得不说,还是怀念那个时候的一些中国电影(比如动画)
Ps:此片为翻拍,当年的“机组乘务员”播放时我太小,几乎什么都不记得,唯一留有至深印象的是一个人被包成了粽子一样走在过道上,他要到飞机外面进行维修,周围的人看他的眼神既有好奇又有感激,还夹杂着一丝恐惧。而新的电影里,这个人消失了,被替换成了那一双双高举的手......
文/ 2016 07 31
3 ) 战斗民族的特色,就是各种“不走寻常路”
四星片,加一星填补本人的情怀,因为这部电影,对个人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
确切的说,是这部电影的老版,本片翻拍自1980年前苏联电影《Экипаж》,翻译过来就是《机组乘务员》,后者是我人生中看得第一部电影!
人生首部,别来无恙
有人说了,你咋这么牛逼,看过的第一部电影都记得。这里我要说得是,是不是“第一部”我真的记不起来了,但印象总是会排在第一位,就像我再大一些时候看《A计划》,被逗得前仰后合,之前是否看过香港电影不清楚,但对看《A计划》时候印象极为深刻,我就把后者当成人生的第一部港片。 同理,对老版《机组乘务员》印象深刻的原因在于,这部电影把那时的我吓哭了。 具体情节我还记得,是电影中飞机起飞后,机身尾部裂了一个大口子,一位飞行员从引擎舱中爬到飞机外面,没有任何保护,就靠一身棉衣,在高空中修飞机。回到飞机之后,这位身体跟毁容差不多,被气流刮得血肉模糊。这段情节是把我吓哭了,至今记忆犹新。
一部电影,如今深刻的记忆,我会把其当成我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具体年代记不清了,是在电视上播的,我4岁时候搬家,而且看这部是在搬家之前。 而且老版《机组乘务员》,让我学了第一个灾难名词——泥石流。
战斗民族飞行员的日常
扯了一堆题外话,回到《火海凌云》这部翻拍之作上,前苏联虽然解体,但精华和风格被传承下来。比起几年前引进的那部俄罗斯灾难片《地铁》,模式有些效仿好莱坞。而《火海凌云》作为翻拍电影,电影中四处体现的就是那种俄式作风。 <图片7> 对比老版,本片在故事和情节方面进行了重排,只是故事发展模式沿袭老版。电影其实就是讲述一群从事特殊事业之人的日常,其重心在于空乘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比如老版中机长安德烈未成年的女儿怀孕,瓦列京整日奔波在外倒是夫妻关系冷淡,机械师伊戈尔四处留情,直到发现真爱。而灾难事件,只不过是为了展示空乘人员平日生活的点滴因素,突出普通人的英雄主义精神,通过事件和事迹,歌颂这群特殊职业人士。与好莱坞式灾难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 再者,老版诞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这一时期的前苏联电影,正是寻求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面发展。比起之前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以及对电影深度的探索,此时的前苏联电影,一方面在积极摄取西方电影的元素,同时又保留了自身电影的特点,比如著名《办公室的故事》,《机组乘务员》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是前苏联题材多样化和吸纳西方电影经验的一个代表。 《火海凌云》也是一样,对老版进行相应的简化,将描写人群从空乘人员全体专注为飞行员,并加入了女性飞行员的角色。前半部分是生活日常和角色刻画,后半部分是灾难事件,这一点倒是没变。只不过在与时俱进的电影发展过程中,作为一部灾难片本片侧重还是灾难场面的营造,对于日常部分进行了相应的简化,这也是本片将角色专注于飞行员本身的改动之一。
行业剧+灾难片二合一
在简化的同时,《火海凌云》却相应的增强了两个方面的设定。 其一为飞行员的俄式作风,这,很战斗民族。 飞行员个性被增强,古辛那种极富正义感大胆的性格,以及津琴科不苟言笑老练成熟的风格,二者的互补造就战斗民族的飞行员作风,开场违抗命令空投,中段在非洲的见闻,灾难部分那种逆天的作为典型的战斗民族的日常,我们称之为“熊式风格”。 其二就是灾难场面的刻画。这,很灾难片。 看惯了好莱坞式灾难片,都会被其中的视觉效果所震慑,有时候会忽略情节上的张力,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灾难电影除了提供视觉上的冲击之外,依靠小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命悬一线,搭配紧张的情节张力来渲染氛围,这才是真正的灾难片。 真正灾难电影,一种如《海云台》那样关注小人物的在灾难面前的生死和情感,一种如《火海凌云》这样专注职业日常在极端环境下的险象环生。 比如《末日崩塌》和《2012》,谁都知道那一家子最后肯定会被营救,所有的故事有惊无险,完全依靠视觉张力来吸引眼球,是视觉大片,好看归好看,但总觉得缺点什么。 但《火海凌云》就不同了,火山爆发下飞机场上起降、对被困人士的营救,直到空中危机,同样沿用的是经典灾难片的模式,并塑造了大量视觉效果,但在视觉张力的同时,本片的特殊性在于,命悬一线的角色不是主角,而是乘客。 谁都知道在这类灾难片中,大多拥有主角光环,本片关乎到生死并不是飞行员们,人家一开飞机就走了,跟灾难没什么关系,真正受制于灾难的是那些没有主角光环的人,比如乘客,以及相关配角,他们才是灾难片的“主角”。这一点,回归到了传统灾难电影的原初设定。 比如那位男乘务员,在营救过程中他的汽车深陷岩浆,一车人险些丧命,这场戏非常揪心,他不是主角,我们不知道他会不会活着回来,还关系到一车乘客的命运。而最好看的地方,则在于那场特殊的空中换乘。
脑洞大开的逆天营救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灾难场面的之下,与老版也有改动,老版飞机起飞时,机尾被炸了一个洞,导致机械工不得不穿上棉衣爬到机身外徒手修飞机。最终飞机着陆时断成了两截。新版则是,两架飞机之间“联络感情”,把乘客用缆绳,从一架飞机运到另一架上,此间两架飞机要保持超低空飞行,并且平行状态。 无论新老两版,特点在于,这种做法典型的战斗民族“熊式”作风,逆天的设定。 这样一来,灾难场面的看点被分为两部分,极佳的视觉效果,以及极端环境下角色生死造就的强大剧情张力,这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然而战斗民族那种脑洞大开的霸道营救方式,在这样的灾难电影中,绝对是耳目一新的感觉。此时的焦点,似乎已经不在于哪位角色能够幸存,而在于“这也能行?” 这就是《火海凌云》的特点,用行业剧的方式,拍了一部灾难片。与日本的《海猿》,美国的《生死海岸》很像,专注一个特殊行业的日常,再通过灾难事件展示其专业素质,通过险象环生的情节和视觉效果造成视觉张力。个人感觉这样的作品拍出灾难电影的特质。退一步而言,《火海凌云》的视觉效果也是极佳,且战斗民族的那种疯狂的做派,绝对大开眼界。 <图片2> PS,本片的主演,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长得有点像哈维·阿隆索和阿尔沙文的结合体。
4 ) 高空令人畏惧
高空永远是令人畏惧的,甚至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有不少人惧于乘坐飞机这种快捷的高空交通工具。不过有时候,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试想,如果你身处在一个海上孤岛,这里有活火山在喷着岩浆,有可怕的地震在肆虐,周围的人一个个倒下,并痛苦得呻吟着,那你将怎样才能离开呢?飞机无疑是最快捷的方式,即将于明天上映的电影《火海凌云》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正像影片海报上说的那样:当大地崩塌,天空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从《火海凌云》片名来看,便很是体现了影片中的三种主要元素。有火、有海、有凌云,这三种元素是整个故事最具毁灭性的灾难环节,是一个危机接着一个危机的递进关系,让人看得如坐山车般惊险过瘾。影片的开篇是以飞行员古辛的故事开始,他驾驶的飞机由于超载在空中面临着危机。为了解除这种危机,必须在代表人道主义的救援物资和代表强权和规矩的几辆豪车间做出选择。为此,正直的古辛违背了机长的命令,将汽车丢了下飞机,这也让他迎来了被航空公司解雇的命运……短短几分钟的片头,完全将古辛这个人物塑造了出来,也将贯彻影片中的关于规矩与人性的矛盾感突显了出来,为整部影片开了一个好头。
5 ) 俄罗斯级别的飞行技术
现在国内流行一个段子,每当俄罗斯飞机平安降落,乘客鼓掌感谢机长不杀之恩。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俄罗斯飞行员技术通常非常好,我坐过四家俄罗斯的航空公司飞机,没有遇上过网上描述的夸张的战斗民族式起飞或降落,我认为大家鼓掌感谢飞行员平安把自己送到目的地是一种良好的礼貌。所以网上这个段子可以引用电影里的话,理解为飞行员把乘客当成货物来拉了。 总之比较飞行员技术我更愿意相信俄罗斯的,国内的几大航空像国东南海,甚至那些旗下什么香港航空四川航空成都航空天津航空都有幸(不幸)搭乘过,并不觉得飞行体验更好。我国能胜过俄航的通常是国内线,因为俄罗斯国内线经常用破旧的老飞机,座位间距还特别小空间局促。(依旧比国内舒服因为乘客素质高绝对不会挤到旁边的人不像国内东倒西歪的一片)
说回这个没有尿点的故事。人物设定上,男主的爸爸是拒绝国外高薪留在祖国设计飞机的爱国老爷爷,男主是坚决不受规矩束缚的爱心与正义感爆棚之二逼青年,老飞行员正相反胸有正义怒火而严守规矩不形于色。男主爱上的是工作能力超众的女飞行员,另有肤浅空姐想勾搭上飞行员,被空姐拒绝的空哥是我觉得怪可惜的一个角色,明明工作那么认真还要被飞行员和空姐欺负。乘客展示了众生相,有毫无素质的大股东这种讨厌的土豪,有很有秩序的众乘客,混乱中保持秩序请妇女儿童先行,大概为了中俄友好还给了中国乘客好多镜头。美俄电影中拯救的人当然不一样,美国喜欢救日本人(《环太平洋》)之类的,俄罗斯喜欢救中国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人,翻拍的《12怒汉》中居然还救了车臣人。 最后的两架飞机衔接运输乘客的地方想想好揪心,bug级的存在,虽然电影里控制中心在提醒飞行员(也在算是对观众解释)飞行过低,可就算低空中的气压和低温以及风速还是会死人的吧。化妆组很负责地给乘客们画了冻伤效果的脸,我还是觉得不够力道。最后老飞行员直接挂着绳子爬到另一架飞机的情节让我回想起在俄罗斯针叶林里玩丛林穿越,挂着绳索飘过一段没有树的开阔地带远远看见了河流和湖泊的遥远记忆。所以,有神一般的鬼主意,就得有战斗级别体力配合的群众。再次安利坐俄航很安全的,人家不会放弃生的希望,所以屏幕前的你们想坐俄罗斯飞机,先去锻炼身体吧。 最后这家航空公司领导打电话给Aeroflot的开场辞大概说明了俄航是此片的真正的赞助商。 题外话,已经有豆瓣小伙伴眼尖认出了上一部中塔玛拉,现在她老了,在这一部电影中当了领导。所以今年的电影还可以算老版的续集耶。
国内排片影院特别少,想看的孩子抓紧去吧。
最后再次友情提示,看过本篇影评的孩子不要再跟风说什么鼓掌是谢不杀之恩,那是苏联覆盖地区留下来的礼貌,莫少见多怪哦。 还有,像我上面说的,俄罗斯的航空公司的问题在于飞机老,地方小。还有一个最令人发指的所有人都需要知道的常识是如果你不好好包装上锁行李箱,一定会丢东西的。
2017年准备好好做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 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6 ) 带着心痛,继续前行吧
前部分情感铺设得有些长,看到中间剧情甚至一开始都冷笑觉得脑洞太大,一度后悔选了这部灾难救援片来看。地震使整个小岛爆炸,火山喷发,岛上的人惊惶失措地逃上两架飞机,后来有一架飞机燃油耗尽,于是想办法在两架飞机之间架起绳索,在空中进行人员转移。你看,多么扯。
之后途中,经历各种颠簸,飞机失火,艰难的在空中把人用货框运到另一架飞机上,拼出命来和风暴对抗,黑暗的电影院里,四面环绕立体的音响一直传出杂乱无助的尖叫,和绝望撕心裂肺的哭泣,效果太逼真,像身临其境。终于不自觉收紧了毛孔进入角色。最后当他们成功迫降,飞机摔断一只翅膀终于在暴雨中安全停下之后,不断下命令的指挥台和一直充满叫喊的机舱里突然鸦雀无声,让一直紧张压迫的神经一下子无所适从,这种得救后的宁静,我突然就忍不住了,开始颤抖,开始流泪,一个人在黑暗的放映室哭到发抖。
每个人的一生里都会经历几次风暴,那种死亡边缘的绝望和哭泣,真的是太熟悉了,而那种滋味也实在是太痛苦了,你看见自己最真实脆弱的人性,不确定自己是否还能继续活下去,在恐惧和绝望里会感觉已经流光了这辈子所有眼泪。想起电影里一位女士在刚得救后就激动又悲痛地对抱住她的人们说:“我妹妹再也回不来了,可我在那之前两分钟还对她说你就是个蠢货,我恨你!我的天啊,我真的好后悔。”所以真的真的,永远不要伤害爱你的人啊,不要犯错,因为你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命运的画外音就用一个低沉的声音远远的看着还一无所知的你说:“她并不知道在几个小时后就会失去他了。”在那之后再说一千万遍对不起也不会有什么不同了,即使你多么想重新来过。而那种穷尽一生的心痛和后悔,也是你应得的惩罚。
灾难和风暴过后,有人失去了双臂,有人失了明,有人再也无法开口说话,有人心口上永远留下一个疤,这些再也好不了的伤,就让它再也好不了吧,因为即使你还双腿发软,即使每次回头看的时候还心有余悸还会痛会流泪,但是你知道,你已经着陆了。你更要好好生活,才对得起这个劫后余生的自己,才称得上尊重每一天新升起的太阳。就带着心痛,继续前行吧。即使每一个清晨,都那么凉。
7 ) 战斗民族的洪荒之力
文/梦里诗书
《火海凌云》是一部带有鲜明俄式风格的灾难电影,诚然对比好莱坞那出色的节奏掌控,前段冗长的人物铺垫,让人不免错以这是一场航空公司的肥皂剧,但电影在后段开始持续发力,不仅有着足够惊险刺激的生死救援,更让人所见战斗民族的洪荒之力。
电影的前段虽有着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和偶然为之的幽默,可整体来说已与《火海凌云》的命题跑偏了轨道,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长里,其所见导演近乎无法在灾难中去树立人物,而要通过大量的铺垫来理清脉络,且能看出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又有着太大的野心,希望透过主人公来建立爱情、亲情、友情、正义、人道等等,但这些元素其实在后段的灾难中也能被一一展现,这使前段繁杂的构思只是成为了食之无味的鸡肋。
当东拉西扯了过半时长后,这场尴尬的职场爱情终于走向了灾难片的正轨,虽然最终成功救援的结局是不可更替的金科玉律,但透过火山起飞与空中转移两场环环相扣的惊险戏码,仍然做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刺激,而在剧情细节上,一面两场惊险中穿插的那场投票表决,彰显以人性的伟岸,另一面在成功救援后,电影也有着一反好莱坞英雄的欢呼圆满,而是一场带有着鲜明俄式电影风格的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的耐人寻味。
这部作品给人最大的观感在于仿若看了两场不同类型的电影,导演尼古拉·列别捷夫并没有能去逆转80年苏联同名电影中就已然存在的问题,正如那在情感上也滥用的洪荒之力,太多的情感线索实则难以立体呈现电影寄望的纵深,毫不夸张的说剧情衔接的断层使电影即便删减三分之一的时长亦并不会对其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而这宝贵的时间本可以更多的去在灾难面前挖掘以人性的深度,这也是这部电影真正应当着点的内在。
无以否认《火海凌云》作为一部灾难片的精彩,但也难掩于其自身剧情断层的短板,如何在不迷失自已风格情况下营造紧凑的节奏,掌控好这战斗民族的洪荒之力,或许也是俄罗斯动作电影未来所要真正思考的问题。
第一次看战斗民族的灾难片,很有民族特点呐,尤其两架飞机飞行途中运送乘客的情节,看得我目瞪口呆。特效&剧情也不比好莱坞差,就是铺垫部分确实显冗长,如果能删繁就简,把握好节奏应该会更好看。
只有战斗民族才能拍出的片子。前半段俄式幽默,各种机组人员逗比温情日常,后半段反差太大,刺激死了,以后还怎么敢坐飞机。
四星片,老版是我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感情分加一星,人物改动,主角以飞行员为主,场面脑洞大开,用行业剧的方式,拍了一部灾难片。专注一个特殊行业的日常,再通过灾难事件展示其专业素质,通过险象环生的情节和视觉效果造成视觉张力。 视觉效果也是极佳,且战斗民族的那种疯狂的做派,绝对大开眼界
太他妈刺激了,一定要去IMAX看,战斗民族毛子硬是用安系列把所有航空灾难都按在地上摩擦真特么好看,其中任何一项都能机毁人亡,然并卵全搞定了……
相比老版,改了人物,但灾难和自救情节完全复制,依旧紧张到爆,制作全面升级,全片无死角的好看,战斗民族当自强啊!
此片最牛逼的一点就是:各种看着完全不符合物理逻辑开挂惊险桥段,在牛逼的特效包装下,竟然一点也不违和,还挺刺激吓人。想象一下这本子搁国内电影公司拍,灾难片必然秒变喜剧片。
阿西吧,前一个小时全是废话!
前面是职场美剧,后面是柯南剧场版。
两只飞机两只飞机,飞得稳飞得稳,一只缺少燃料,一只缺少动力,真神奇真神奇。
没觉得前面的一小时有多沉闷,这些情节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述人物关系而必须的。可能是国内观众看惯了简单粗暴开门见山的剧情,所以对这种层层递进的描写有点接受不了吧。
上联:年轻帅哥看似桀骜技术强,危险关头,过岩浆、穿雷雨,驾驶破飞机实现惊人逆转;下联:中年机长外冷内热胆识高,生死之际,顶狂风、踩黑云,手攀细铁索铸就高空传奇。横批:战斗民族棒棒哒
好看到炸裂!前一个小时逗比日常,后一个小时全是高潮。主角一行人,机长空少空姐全都吊炸天,机长儿子举手投票那段又感人又燃,安德烈小哥是亮点啊!
男主军机转行,胆肥也正常,民航老机长才真战斗种族,徒手高空两机之间爬钢缆啊,帅炸……
放学后去影院看的,男主很帅,前面像剧情片,后面是灾难片特效很逼真,特别是岩浆爆发和飞机转移真是已经好久没有看灾难片看的紧张的要死。结尾很赞不落入俗套,整体5星很不错,绝对值得去影院一看。(话说后面让我想到了柯南剧场版《银翼的魔术师》= =)
老毛的民航机在未减载的前提下完成了短距起飞,然后在客舱失压且单发工作的前提下完成了空中接力,又在无ATC指引下完成了进近降落,最后两轮接地前列腺刹车,果真战斗民族!
灾难部分不错,展现出了跟北美灾难片截然不同的feel!但是失败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情节铺垫&人物刻画上,冗长又沉闷,以至于观众到后面灾难展开的时候都快看困了。简而言之一句话:【灾难部分是良作,剧情部分是灾难】
“把飞机的底部打开。”“可是规则不允许,爸爸。”“没关系,那是我写的规则。”
不愧是战斗民族!真诚地简单粗暴,连路人死都死得那么干脆利落!这要是好莱坞的套路,就应该绳索慢慢断掉,给特写,紧张bgm或者干脆没有bgm,要死的路人由近景开始推,再给特写,然后煽情bgm,然后再死掉。战斗民族完全不屑这种套路啊,吧唧吧唧,连路人脸都看不到就挂了。给四星不怕你骄傲!
俄罗斯现在的电影真是了不得,国人当惭愧。相比当今好莱坞的特效滥用,这部灾难片拍的真诚讨喜,前面铺垫虽长,但人物的情感线并不枯燥。后面一个多小时的灾难营救戏叫个九死一生,惊心动魄,纯火拼,不煽情。印象里纯粹空中营救的戏还真不多,拍到这个水准的更少
特意选的英语场以为只是院线对一切外语的统称,没想到真的是英配(英音算是个安慰吧)……好不容易入戏以后意识到跟老版差别还是很大的,先入为主的眼镜儿就默默摘了,后三分之一就算柯南化也是好看到泪奔……回来对比了完整版,被删的都是多少能反映社会不公的,可惜实习生跟父亲的戏招谁惹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