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前线

科幻片俄罗斯2020

主演:阿尔乔姆·古宾卢博夫·康斯坦丁诺娃IgorYudin

导演:瓦季姆·舒梅列夫

播放地址

剧照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2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3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4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5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6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3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4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5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6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7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8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9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2 20:38

详细剧情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军校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的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由于寡不敌众,这些年仅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场持续近两周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场战 斗旨在阻止远为优势的德国军队向莫斯科推进。这部电影不仅关于战争。它也关乎爱情,真正的友情,以及从童年到成年的道路。大约3500名学员和他们的指挥官被派去坚守莫斯科郊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大多数人永远留在那里。

长篇影评

1 ) Thompson芝加哥打字機

1924年NKVD透過墨西哥訂購了數百隻1921型打字機, 其中4隻被送去愛沙尼亞並在塔林地區投入實戰,形成1924年政變中雙方各自使用Thompson和MP18互轟的場景

帶著芝加哥打字機的蘇聯敵後游擊隊

前線作戰單位

在PPD和波波沙產能還跟不上前線需求時,蘇聯接受了大約137,729支美援芝加哥打字機,許多一下船就直接送到前線單位,在本土產手提自動武器終於能大量生產後,芝加哥打字機才陸陸續續轉入二線單位和戰俘營守衛手上.本片唯一的問題是,最早一批美援芝加哥打字機還未抵達蘇聯本土且蘇聯所擁有的芝加哥打字機也只能是1921型.

2 ) 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Подольское пехотное училище,ППУ)和波多利斯克炮兵学校(Подольское 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ое училище,ПАУ)

作者:库丘林 链接://www.zhihu.com/question/442962512/answer/1716365734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Подольское пехотное училище,ППУ)和波多利斯克炮兵学校(Подольское 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ое училище,ПАУ)位于苏联莫斯科州波多利斯克。该校因其学员于1941年莫斯科会战中奔赴前线抗击德军进攻而闻名。

1939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开始扩充军队数量,因而兴建波多利斯克炮兵步兵学校。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在校学员超过3,000人。

1941年10月初,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发起台风进攻会战,苏联西方面军与预备方面军主力在维亚济马被合围, 10月5日,苏军莫斯科防空区的国土防空歼击机飞行员发现一支庞大的德军摩托化纵队往尤赫诺夫方向急进,莫斯科西南的尤赫诺夫-小雅罗斯拉韦茨方向几乎无正规军布防,莫札伊斯克防线上的伊利因斯科耶无兵可守

1941年10月5日,该军校2,000名军校生被编成支队,另外1,500军校学员被疏散。校长斯米尔诺夫少将与副校长炮兵上校指挥学院支队,担负守御伊利因斯科耶5至7天的任务,直至预备队到来,当地民警、后勤部队与坦克第17旅均投入战斗。

10月7日,军校政委迈克尔·马克西莫维奇·波兹诺夫(Михаил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остнов)战死身亡。

10月13日,在连续多天击退德军后,德军迂回后方伪装成苏军发起进攻,但被苏军识破并击退。同时,德军坦克第4集群歼灭了维亚济马被围的苏军,并再次向莫斯科发动猛攻。

10月16日,随着德军攻占伊利因斯科耶,该地的学员支队损失殆尽。 10月17日,坚守库迪诺沃的学员被包围。

10月19日,幸存的学员支队接到撤退命令,移动到留克亚诺沃坚守,并被编入第43集团军序列。

10月20日,该部队驻防纳拉河一线坚守。 10月25日,学员步行撤出战斗,恢复学校教育。

最初开始研究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战绩的是莫斯科州克利莫夫斯克第四中学学生。1965年,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博物馆开馆。1966年,克利莫夫斯克的学生与波多利斯克共青团在当年战斗之地进行多天野营,考证出军校第4营阵亡学员在卡卢加州萨维诺弗(Савиново)与瓦西索弗(Васисово)的集体墓葬。其后在奥布宁斯克建立军校学员牺牲纪念碑。

1967年,波多尔斯克第二工业大街改名为波多尔斯克学员大街。1975年5月7日,波多尔斯克基洛夫街与公园街路口立起波多尔斯克学员纪念碑。5月8日举行纪念碑落成仪式,并在伊利因斯科耶点燃了长明火,同日伊利因斯科耶前线博物馆开馆。

1985年5月6日,萨兰斯克的纪念碑建成。同年10月,华沙公路战斗胜利40周年在库迪诺弗(Кудиново)举行纪念碑落成仪式。1989年莫斯科的第二公路改名为波多利斯克学员路。以波多尔斯克学员命名的街道、桥梁、城镇分布在波尔多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布哈拉、萨兰斯克(Саранска)与莫斯科。此外,俄罗斯境内共有5所学校以波多尔斯克学员命名。

弱冠系虏请长缨 ——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的背水一战

1941年6月22日,蠢蠢欲动的纳粹德国终于撕碎它最后的伪装,蛰伏已久的550万德军一引而发:181个师、4个装甲集群、5000架战机对全无防备的苏联进行了狂风骤雨般的突袭。

当是之时,半壁欧洲皆慑服于法西斯的淫威之下:维也纳、巴黎、阿姆斯特丹、奥斯陆……多少名城故沉沦于纳粹的阴影中?仅余得偏安一隅的英国,蜷缩在英吉利海峡的荫庇下苦苦支撑。而第三帝国睥睨天下的资本——德国装甲兵,这只优雅却致命的黑天鹅,早已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成长为帝国最得力的鹰犬。

彼时的苏联红军,恰似外强中干的泥足巨人:军事思想食古不化,大清洗伤筋动骨,机械化青黄不接。首先,先进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在肃反狂潮中陷入发展困局,抱残守缺的保守理论甚嚣尘上。其次,见识到德国装甲兵摧枯拉朽的惊艳表现后,照本宣科仓促攒聚起来的机械化军与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庞杂臃肿。更为致命的是,红军的军官团在清洗浪潮中三去其二,高级将领几无幸免!战端肇始之际,新组建的机械化军中,中层军官仅占编制的20%至40%,而其中约75%的军官任职不足一年,多因政治原因提拔,缺乏系统培训。彼时的重装备也极度匮乏:举例来说,各机械化军应编1031辆坦克,然而在编率平均仅53%,且多为旧式坦克!由于训练缺失与后勤混乱,能开动的坦克不足一半,彷徨无措的坦克手屡屡在战场上遗弃轻微故障的坦克。

于是,纳粹突袭的结果不言自明:势如破竹的装甲集群,如同昭告天启的骑士,卷甲急进,恣意肆虐于苏军后方。而臃肿迟钝的苏军兵团在补给切断、弹尽粮绝的绝境下接连崩溃。从波罗的海沿岸到白俄罗斯沼泽,从利沃夫的丘壑到敖德萨的滩涂,尸碚巨港之岸,血满危城之窟。

羽檄争驰,败报接踵而至:

6月22日至7月9日,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苏联西方面军41万人被围而歼之,白俄罗斯沦陷!

7月10日至9月10日,斯摩棱斯克会战,苏军再度分崩离析,(仅名将朱可夫在叶利尼突出部取胜),德军在付出10万人伤亡的代价后聚歼红军45万人,斯摩棱斯克沦陷!

7月7日至9月24日,基辅大合围,南方集团军群突破斯大林防线,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紧急转向,楔入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后方,历史上最宏大的围歼战开始了,60万余苏军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沦为战俘,乌克兰沦陷!

9月9日,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突破涅瓦河防线,列宁格勒九百天的饥馑与苦难开始!

急转直下的战局,一如希特勒入侵前狂妄的预言:

“我们只需要踢开门,里面腐烂的结构就会垮掉”

不同于西方居心妥测的宣传中粉饰的情景,谋求“日耳曼生存空间”的纳粹所到之处,仅有无情的奴役与血腥的屠戮。业已解密的纳粹“东方总计划”,更是揭示了斯拉夫民族亡国后悲惨的灭绝!

国有累卵之急,民有倒悬之危!脆弱的前线已然不容有失!

横亘上千公里的战线,倏尔笼罩在诡异的平静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代号“台风”的巨大攻势正在悄然酝酿。

10月1日,霍特、古德里安、霍普纳三大装甲集群(德军四分之三的装甲力量)悄然出现在中央集团军的进攻轴线上,古德里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捣毁布良斯克方面军。10月4日,希特勒狂妄的宣称:

“东部前线正在发生一场伟大的变革,几个小时前,一场全新的大规模行动已经开始,最终我们将消灭东部的敌人!”

当天,霍特与霍普纳装甲集群突破西方面军的两翼,钳击奥廖尔,合围维亚济马地区防御莫斯科的几十万苏军。10月5日,苏军一架战机发现了轻装急进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莫斯科的西南门户,尤赫诺夫—小雅罗斯拉韦茨地域即将沦于敌手,而纳粹的铁骑,将穿越空无一人的莫扎伊斯克防线,恣意横行于莫斯科的街巷。号为“钢铁”的斯大林病倒了,败亡似乎无可挽回。

国难思良将!危急存亡之秋,亟需一个卓越的统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朱可夫临危受命,独掌危局。此时,尤赫诺夫已然沦陷,古德里安马不解鞍,挟大胜之威,向小雅罗斯拉韦茨猛冲。不出两天,古德里安就能进抵莫斯科城下,而朱可夫手中,几无一兵一卒!从朱可夫的汇报中,我们可以管窥当时的危局:

“西线的防御实际上已经被摧毁,所有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实际上是畅通无阻的!”

凄厉的警报在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中久久回荡,3500名身着单衣的学员肃立在萧索的寒风中,稚嫩的脸上写满迷惘。四个月前,他们还只是象牙塔中懵懂的少年,若无战争的裹挟,原应是鲜衣怒马,烈焰繁花。

然而,朱可夫冷若冰霜的军令不容置疑:“全体军校学员前出至莫扎伊斯克防线上的伊利因斯科耶(Ильинское),不惜任何代价!迟滞古德里安装甲集群5到7天。”

斯米尔诺夫(В.А.Смирнова)校长伫立在校门前,他的炯炯目光,扫过一张张青涩的面庞:不谙世事的稚嫩少年,肩扛着老旧的刺刀和步枪,猝然投入到血与火的炼狱中。更何况,在军官奇缺的情况下,将受过系统培训的候补军官作为普通步兵使用,无异寅吃卯粮!只是,逼近的装甲集群已不容他再有片刻迟疑。

来到伊利因斯科耶(Ильинское),仓促修建的莫扎伊斯克防线并没有给学员带来太多优势:30个防御支撑点杂乱无章的散布在小雅罗斯拉韦茨市郊,没有绵亘的战壕;没有完备的雷场与反坦克沟;没有火力掩护和预备队。他们的前方是所向披靡的装甲集群,他们的身后即是莫斯科的城垣与人民。迟滞敌五到七天,正是坦克从他们尸体上碾过的时间!

10月6日,古德里安上将继续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前锋饮马乌格拉河。他脸上挂着标志性的微笑,胸有成竹地巡视着狂飙突进的行军纵队;欣赏着滚滚而前的浩荡铁流。他笃信,莫斯科已是盘中鱼肉。

是夜,惊雷乍响!1700名学员与400名伞兵衔枚疾进,炸毁了马乌格拉河上的桥梁,占领了防御阵地。而古德里安投鞭飞渡,直捣莫斯科的宏伟计划功亏一篑。震怒的古德里安驱策他庞大的军团反复冲击这条看似脆弱的防线。然而,所有歇斯底里的进攻,都好似锤子徒劳的撞击着锤砧。苏军的防御愈挫愈强,愈击愈韧。此时,阿斯特拉罕和西伯利亚的援军正源源不断地赶赴莫斯科,在马乌格拉河激烈而残酷的拉锯中,攻取莫斯科的战机正一点一滴的流逝。

五天后,弹药告罄的学员与伞兵被迫撤回莫扎伊斯克防线,军校政委波兹诺夫(Постнов)殉国。鼓衰力竭的装甲集群终于强渡马乌格拉河。朱可夫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以平实的笔触,记录下这场生死攸关的阻击战,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澎湃:

“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支队人员死伤惨重,但是他们以英雄主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打破了敌人企图迅速占领小雅罗斯拉韦茨的计划,并为我军在莫斯科接近地上组织防御赢得了必要的时间。”

装甲集群迫不及待地逼近学员驻守的伊利因斯科耶(Ильинское),却又一次撞得头破血流,战不旋踵的学员们挫败了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10月13日,德军坦克乔装成苏军渗透防线,一度包抄了学员第3营,斯米尔诺夫校长紧急组织反击,学员尤里切夫在家书中写道:

尽管敌军占据着兵力和兵器的优势,但我们仍然发起了白刃冲锋,用刺刀把希特勒分子赶出了第3营的阵地

直到10月16日,古德里安终于突破伊利因斯科耶(Ильинское),驻守此地的学员死伤殆尽。翌日,学员主力转战库迪诺夫,以视死如归的胆魄对立足未稳的德军发起反攻,又将德军阻滞了两昼夜!10月19日,幸存的1200名学员溃围东撤。至此,战机丧尽的古德里安面对业已固若金汤的莫斯科城防,只得望洋兴叹。

10月25日,千余幸存者进驻伊万诺夫市休整,而有幸见证战争胜利的学员,不过百余……

然而,相较于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的苦苦支撑,舆情更关注旬月后气势如虹的冬季反攻。而在波澜壮阔的卫国战争中,背水一战的军校学员,浮光掠影般湮没在胜利的巨大光晕里。直到1965年,莫斯科的中学生循着时光的脉络,开始重新寻觅这段失落的光荣。我们不应忘记,倾覆在即,3500名学员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投身死地,战不旋踵,为莫斯科争取了最宝贵的时间。他们的伟烈丰功,与其它反法西斯壮举一样,足以彪炳千古!

3 ) 最后的前线|血荐轩辕

俄罗斯也曾经面临过生死存亡的时刻,这位俄罗斯的电影提供了太多的题材。

在二战里头,感觉当年的苏联总是没有准备好。

打仗打得捉襟见肘,没人没钱没装备。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除了用人堆以外,好像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故事里头,两个要好的军校生,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

其中一个还是姑娘的青梅竹马,可是爱情这东西,可不分先来后到,几十年的感情或许就抵不上一个回眸。

不过,当爱情面临战争的考验,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感动罢了。

故事至少在这点上没有落入俗套,三个人之间的爱情,算得上轰轰烈烈,但最终被战争湮没。

有点遗憾,不过更为震撼。

说起来,当时的军校生,还只是一帮菜鸟。

当战争拉动起来,菜不菜已经不是主要问题。在高层的“谋略”下,他们需要争取的只是时间。

人命,就是拿来堆的。

而这些菜鸟,本身也应该有“为国捐躯”的觉悟。

这只是当年宏大战线上的一个细小分支,可能远没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么的辉煌,但壮烈程度是一样的。

战争永远都是那么的冷酷。

人类对此好像还没做好足够的反思,所以唯有在战争里头寻找片刻的温情,然后聊以安慰。

4 ) 后悔后一个小时难看就是难看

十三个长评没有一个写剧情的,可能这些恰饭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吹吧。

首先,难看就是难看好看就是好看。

这部电影七分以上就tm离谱,多少人跟我一样被这分数骗到愣是看到了结尾才觉得被浪费了两小时生命,要是你熬夜那更惨,白白伤身啊。

这部电影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贱批男主,三角恋情,枪林弹雨男主微笑烽火戏诸侯。

前一个小时不错,上战场前老辈们的担忧和年轻人的兴奋。战场效果做的也不错。除了贱批男主一脸贱样的欺负男二以外,这人训练的时候耍小聪明啥的不说了毕竟有上司护着他,但都和男二说好了“女主是你的我不插手”完事晚上还跑过去找女主亲嘴儿回来告诉男二“她真美我没忍住咱俩以前的约定不算”,活该你妈被打啊。得亏哪国影视剧里男二都是除了脸好其他各项不行,要不咋没给你干死呢?

上战场前女主极其*的分别和男一男二告别,时间差算的特别好,这种时间管理大师的做法一直持续到了电影结尾。我看完都不知道她究竟是喜欢谁,但现实里一般这种事是女人对俩一个也不喜欢就是玩。

我万万不该熬夜把它看完的,亏我尼玛还熬到凌晨三点。到中间守桥时候直接回到前几年的抗德神剧,逼格直追老毛子10年的《斯大林格勒》,除了他们还想象不出翻身躲子弹,腿一蹬上火车这种牛逼的剧情剩下啥桥段都出来了。

主角小分队在一开始前哨阻击战有一场小战斗,反坦克炮设在一个异常突兀的灌木后面做隐藏,除了这块一看就尼玛离谱的灌木之外周围都是平原。电影里德国坦克就跟瞎了眼一样,让人一炮一炮的打愣是不知道炮弹从哪来的。后来好不容易“推测”出来了算还手了,哎嘿,这么多坦克也打不中一个挡在正前方连掩体都没有的反坦克炮。

剧情的高潮部分是对电影里的桥梁争夺战,可惜完全不知道它在演什么来,编剧想表现德国人的机动力让观众体会桥头堡孤军的感觉结果拍的乱七八糟,从头到尾我也没看懂桥头堡和后面剪辑混乱的第二战线的地理位置。咱永远不知道tm男一的桥头阵地和男二的阵地彼此究竟是什么关系,我直到最后一刻看见男二先嗝屁之前还一直以为这俩tm是在一个战壕里呢。更何况这女主真尼玛,一会跑来和男主谈情一会过去和男二谈情,看她跑的这么轻松特难怪我一直以为他俩是在一个地方了。

只有片尾德国人坦克插着红旗冒充红军绕后过来的时候你才能猜到。哦!打了半天原来男二和男主tm不在一个战壕啊!

电影的高潮部分在第二次桥梁争夺战,这里也极其“神”威,噼里啪啦一阵烟雾掩护,德国人都已经放烟成功过河了,步兵都冲过来了完事啥也不干却和红军拼了波刺刀之后不了了之,我是阵地也不抢,枪也不开,炮也不放,德国坦克的任务就是放完烟然后挤在断桥上瞪眼,那开场烟幕这么大动静是干啥呢?玩这么大结果过河打群架来的。之后一红军士兵冒着对岸德军的枪林弹雨去河岸边救人,大家见过水渠的能想象的来,河岸边就是一面向对岸的斜坡一点遮蔽物都没有,这大哥愣是腾挪躲闪屁事没有的跑过去万事还能毫发无损的把尸体背回来,对岸的德国人打了半天可能才发现自己拿的是假枪吧,就是衬托人对方身法用的助兴工具。

最后最后片尾的决战,德国人挨打了一个小时才想起来来波绕后,先干掉男二的战线再包围男主的阵地,我真的到这会才看出来两人之间差的不是一两米而是巨远的一段距离,然而还是看不懂女主的战地医院究竟在哪,为啥她老能跑过来约会呢?

既然已经完成“绕后”,坦克上还插着红旗大摇大摆的靠到红军防线背后的德军坦克是不是应该一靠近就给对方一顿输出打的他措手不及?唉我偏不哈哈,七八辆坦克炮管尼玛跟卡住了一样都贴到男主脸上了,上面站着的德国人连TM军服都懒得换,穿着德国军服开着德国车还妄图从尼玛男主的炮口混过去!这是啥样子的病才能让他们有这么大的信心啊。都到这份上可不得让人家最后识破了,应该说这种程度称得上是“识破”都难,明摆着嘛我拿你当瞎子。

尽管“拿你当瞎子”战术失败了,德军却还是凭着人多势众成功起到让对手措手不及的效果了,但编剧导演硬还是要让他们做傻子 老样子男主的炮筒子在小木屋里杵着几发频频命中德国坦克,这么大动静七八辆德国坦克愣是找不着人。最后终于找着男主了,一颗手榴弹扔到脚下引线却有五分钟时长可以让男主和他上司完成告别还顺带思念了一下女主这事我就不说了。

电影里的情感戏搞得三角恋情真是亮瞎我眼,看着女主即是军校生又在战壕里和男主男二分别亲嘴儿我人都傻了。可能电影里红军这方面不犯纪律吧哈哈哈。结尾果然可能觉得实在是糊弄不过去让男一男二都嗝屁了。

5 ) 来自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的孩子们

1987年吧,看过一本《莫斯科会战》的小书。第一次知道波多利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名字。在1941年德国法西斯冲向莫斯科城下的时候,他们曾经挺身而出。

当时有组织的苏联红军已经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方向陷入合围,莫斯科门户洞开。

波多利斯克军校的学员们被临时动员起来,紧急开赴前线。他们承担的就是堵枪眼、充当人体盾牌的作用。只要能够迟滞希特勒的进攻,为莫斯科保卫战赢得宝贵的时间。

他们都是未来的军官啊。也许就要不了几天,他们就将走出校园肩负起重建红军、光复国土、攻克柏林的历史使命。

1814年反法同盟兵临城下,巴黎理工学校的学生们被动员起来拿起武器准备进行抵抗。拿破仑在最后时刻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不会为了金蛋而杀掉我的老母鸡。但是当1941年秋天兵临城下,面对肆意践踏人世间一切道义准则、违背人性良知的法西斯凶手们时,俄罗斯已经别无选择。

来自波多利斯克的孩子们临危受命、以身许国,最后慷慨赴死。那时候,他们的年纪也跟我差不多。

再后来赶上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在国内公映,再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学员们的身影。

再往后,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

从此以后,波多利斯克的学校成为一个使我热泪盈眶的地方。

6 ) 画面冷峻场面火爆

老毛子拍的战争片就是值得看,画面色调阴冷,场面写实冷酷,就是脸盲,几个主要男角色有点分不清,德军优雅冷酷,老毛子粗糙嗜血,还真能斗个旗鼓相当,感叹还是装备好才是王道啊,好歹苏军各种各样加农炮小山炮怼坦克,枪怼步兵,最后那一发是不是真那么重要,应该情节上再刻画的刻不容缓比较好,要不然好像因为强迫症非要打光一样。挺怀疑真的这场阻击对莫斯科保卫战影响有没那么大。感情线比较俗套,一路跳,可惜了妹子。

7 ) 尤见白桦林,不见年轻的人们

1首先,谈一谈为何看这部影片。是在微博上看到电影片段,剑拔弩张的两队人马,一队是军队,一队类似民兵,对峙之间,民兵队一名成员耶罗夫认出军队中自己的好兄弟拉夫罗夫,自报家门后放下枪紧紧相拥,两队人马随之放下戒备。一看评论,是毛子的战争片,果断找资源,下载,观看。毛子在战争片上,从来都很会,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 2影片从军校训练开始,我们的男主角拉夫罗夫爱慕女军医,与好兄弟塞姆贾金相约,都不主动,看女军医会选择谁。结果我们的男主角拉夫罗夫违背约定,以一朵小花换取香吻。这里夸夸军医大妈,她心痛这些孩子们连恋爱都没谈过就要准备上战场,因此,她找了个电话响了的借口,给一对年轻男女留下美好的时刻。 逃离战场的民众与奔赴战场的士兵们逆向而行,路边大妈驻目凝视年轻的士兵,她们是否想到自己的儿子?简单的画面,却让人心中思绪万千,心酸潸然。 军校生在奔赴前线的途中遭遇敌机轰炸,毅然开走燃烧着的弹药车的士兵特拉琴科,他只说一句“我得把它开走”,随后弹药车爆炸……所幸他成功跳车逃生。 3拉夫罗夫念死去战友的名字时,真的泪目啊,拿起枪奔赴战场的小伙子们,再也没有回来。简陋的群葬,鸣枪致意,纷纷而落的树叶,滋养着这片土地…… 来不及悲伤,同志,我们身处战火之中啊。 4我喜欢阿约什金中尉同志的形象,因为帅,哈哈哈。中尉人物形象非常鲜活灵动,也非常具有同理心,非常有人味。面对打架的拉夫罗夫和塞姆贾金,他决定放他们一马,虽然塞姆贾金并不领情说出实话让自己和拉夫罗夫都被关禁闭。面对涌来送别的军属,他诚挚劝阻,但见到自己妻儿后,深情拥抱妻儿,国与家,他已经尽全力顾全。直到最后,已经接到撤退任务,阿约什金中尉仍呼喊塞姆贾金打算一起打掉敌方坦克,发现塞姆贾金已经牺牲,中尉坚持打掉坦克,本可撤退的拉夫罗夫与女军医放弃撤退,协助中尉,战到最后一刻。 5三千五百名学员,二千名牺牲……白桦林仍然纷纷扬扬,当年那群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现在又在哪里呢?

8 )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电影里出现好多处恋人之间远远相望的场面。 没有一句甜言蜜语,但是眼里流露的都是深情。

看到这里我的眼角莫名就会湿润。

1,当时德国装甲部队所向披靡横扫欧洲。 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结了190个师共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电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全面爆发。

10月,德国坦克已经突击至莫斯科200公里处。苏军节节溃败。为了及时拦截敌人的进攻,红军指挥部不得已派出了毫无作战经验的军校学员。。。

男主作为尖刀部队率先开赴前线。

她跑出营地想再看一眼爱人。眼里到处都是留恋和不舍。虽然知道这一次凶多吉少,但是仍然希望能战胜侵略者平安归来。

男主坐上了卡车开赴前线

她深情地凝望,眼里到处都是爱

2,炮兵小组被敌人包围,最后两人深深地永别。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短评

现在新俄还能拍出这样的反法西斯战争片真不容易

4分钟前
  • Mido
  • 力荐

作为“电影”还可以,不失为可以一看的战争片,尽管感情戏那段着实没什么必要性。提几个问题或值得商榷之处:1、1941年10月,苏军居然用上了波波沙,显然PPD的道具没人做;2、1941年10月,苏军侦察兵军官竟然能端着美制“汤姆逊”冲锋枪作战,是因为这个演员就喜欢这枪么?3、整片中威力最大的枪械当属托卡列夫TT-33,在苏军军官手中,命中率几乎百分之百,且一发毙命;4、作为面积杀伤型武器,片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堪称“精确制导”。

7分钟前
  • Matrix
  • 推荐

风格冷峻,构图沉稳,学院派气息明显的苏联军事电影。中间的剪辑跳跃有点费解,前一分钟还在和毛妹调情,转眼就是两年后抱着娃分别奔赴战场,太大刀阔斧了~特工部队长真的是人间清醒,一个不坚守岗位,不遵守命令的士兵,就算是技术再好,再热血个人英雄主义,也只能是个累赘。(性格决定命运)。上战场前别看照片,看信件,别唱歌,这次是念诗——一定会死人。战场上死亡如影随形,稍一松懈就灰飞烟灭,没有什么主角光环~

10分钟前
  • Quester
  • 还行

7分

15分钟前
  • 秀山鲤鱼
  • 还行

莫斯科保卫战里著名的波多里斯克步兵学校,把未来的军官都送上一线,悲壮!还好感情戏抢戏不多。援军恰好是另一部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里的316步兵师。莫斯科战役里的英雄事迹太多了。

18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炮兵学员守前线,壮烈。

20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俄罗斯战争片,拍得真好,那么年轻那么美好的生命都在这场战争中消亡了,虽然不是通过士兵面对战争对信仰的暂时犹疑与内心恐惧来表现,同时还是学生的士兵们稍显整齐划一了些,但这种保卫家乡与爱人的热血和勇气却显得真实感人,年轻的生命与美好的爱情消逝、对未来生活的期许被战争的残酷全部煙灭,看的时候挺震撼,看完还是觉得挺有余味的。我们内地电影市场好大哦,但有好多年没有拍出这样的片子了吧。

24分钟前
  • 哑口鲑鱼
  • 推荐

为莫斯科会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29分钟前
  • Chat Noir
  • 力荐

文化部給了13%預算, 斯塔查克的敵後傘兵突擊隊至少維持了五天戰鬥也是可歌可泣. 每個人呈現的生死觀和選擇很符合"正常"第一梯隊人員和家眷的人生態度

34分钟前
  • John Coey
  • 力荐

当成战争青春片来看,完全没毛病...指挥官胖的像熊算是自黑吗?中间还不忘借纳粹的嘴黑一下波兰,哈哈哈哈,乌~拉~~~战争片不讲主旋律讲什么?讲特么的变节、讲利己苟且之后发达了?喜欢用“主旋律”来黑的人,希望你们客死他乡的时候,别说自己是中国人来求饶,嘻嘻~

35分钟前
  • paradox
  • 推荐

三星吧,主旋律的痕迹恨明显嘛……打完炮竟然还互相欢呼而拥,真的挺让人无语在那种生死攸关的情形下还能笑的出来嘛。苏德战争的第一年,41年后半年,德军兵临莫斯科的时候,苏联为了拖延迟滞德军前进速度,一共前前后后组建了几十个志愿师(具体数字忘记了),全部都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平民,其中包括了很多的学生,说白了就是纯炮灰,因为连武器弹药的基本配给都没有,伤亡是非常的惨烈。如果没有罕见的寒冬突然降临,莫斯科陷落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片中明显用感人的爱情故事削弱了真实历史中发生的由战争带来的死亡残酷野蛮,从这一点上该片明显就比之前的“勒热夫”差很多。另外该片导演的拍摄技法非常一般,给出的镜头缺少战争片应该具有的震撼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拍出了流水账的既视感,可惜了场景布置上所下的一番功夫。

37分钟前
  • 头大伞小雨不愁
  • 还行

三星半,俄式的青春战争片做得还是不错,主旋律和燃比较兼顾。

39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看够了《救国同盟》《勒热夫战役》这类要么开历史倒车、要么自我阉割向西方献礼的片子,难得有一部既正视苏联问题又歌颂昔日理想的俄罗斯电影。

44分钟前
  • 地瓜
  • 推荐

最后知道自己必死也不跑打出最后一炮感动哭了

47分钟前
  • Chris Kong
  • 力荐

片里的“侦察兵”是格鲁乌训练学校的学员,并不是一般侦察兵。比《勒热夫》强很多。《猴子河/捌佰》就是垃圾。

52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我的最大疑问真的就是为啥人家俄罗斯小鲜肉演兵可以我们的小鲜肉不行呢?当然俄罗斯编剧写的剧本也比中国编剧强,但是中国编剧我感觉还能抢救一下,演员没救了

54分钟前
  • 陈绿
  • 力荐

正气凌然,格局规范

55分钟前
  • 老羊
  • 还行

小布尔乔亚再少一点就好了

56分钟前
  • 水水
  • 还行

小伙精神 姑娘漂亮

59分钟前
  • 贴面无须华丽
  • 推荐

多么美好的青春啊

1小时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