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历史缺失与平民传奇
如果你读过村上春树,如果你看过村上龙,如果你听过杨照先生在方所讲的关于村上的事件,如果你看过台湾电视剧《光阴的故事》或者日本动画《岁月的童话》,你就会知道五零六零年代对于日本与台湾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段多么重要的过程。
Beatles,摇滚,电子科技,手冢治虫。杨照先生很自信的说我们这辈人谈起BEATLES,那真是再熟悉不过了。
其实对于整个世界来说,50-60年代都是狂飙突进的年代,嬉皮士与摇滚,音乐节,国外也有学生运动,但是如果读过《巨流河》就知道,台湾在60年代开始了最早一批的基础建设,日本在那个时代也在逐渐发展的。蓬勃向上却又躁动不安的社会环境下,最得益的是学生们。
因此,当这一批学生们长大,你会发现他们用了无数总的方式,来缅怀他们的青春。《岁月的童话》《20世纪少年》《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我们跟着日本的漫画家、作家、导演,一遍一遍回到日本60年代。
只能说很可惜,对于我国来说,整个50-70年代的历史是被架空的。中国的电影创作时间上只有两块,一块是往清代以前走,一块是立足当下拍当下生活,整个近代一百年,因为总总原因,是一大片巨大的空白。我们也有从60年代成长起来的文艺分子们,不过那三十年带给他们的是伤痛,所以涉及到的作品如《天浴》《芙蓉镇》《归来》,关于的即使是小人物的命运,也是被时代碾压下的小人物的命运。
其实说来,看完《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你就会发现,人家60年代过的生活,与我们80年代过的生活差不太多,所以要说起纯粹的历史缺失也不至于,不过是晚了二十年。但是如今的电影大环境下,我们能产出一部《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吗,微乎其微。也许是从8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现在也不过才三四十岁,也许我们还得再等个一二十年才能等到这样的作品出现,但是如今的电影大环境,能不能产出这样一部沉稳恬淡的作品,打上一个疑问号。
《三丁目夕阳》其实很巧妙的,也没让历史本身太多的融入到故事发展中。因为电影中选取的是一条街,街里面的人的故事,历史留下的痕迹只有“可乐”“电视机”“冰箱”,但是我们都知道,历史的介入是介入在情怀的部分,从整个片子的颜色选取开始就知道,这浓浓的和味与60年代的结合,这是完美。
三丁目夕阳的故事其实很平民化。我之所以久久不敢点开这部电影,是因为我很怕太闷。很多的日本电影需要你足够耐心,你必须从第一分钟正襟危坐到最后五分钟时,才会突然被某一种情感一下子全部击垮,如果你有耐心,你就会获得百分百的感动,但是我常常在中途就放弃了。三丁目最开始能吸引我的是配乐,佐藤直纪的配乐,第一次出现在小孩子出去放风筝的时候,钢琴声一响起,交响乐一跟上,我就觉得这部影片能让我沉下来。
但是其实这根本不是一部闷片。整体的情感,整体的细节与伏笔,每一处的小感动都落得刚刚好。最开始是阿陆与铃木的误会解除的那瞬间,接下来是文人茶川与孤儿的点点滴滴,还有那戒指盒,就连琼瑶阿姨看到这里,也会觉得自己的狗尾巴草的点子弱了吧。最后是阿陆终于看到了母亲的信,她急冲出铃木家门,搭上了回家的火车。在夕阳之下,阿陆在车内,铃木一家在车外的画面真的是温情满满。而最后,影片以夕阳下的东京塔结束。
除了温情或者有人说的煽情,幽默的部分也无处不在。虽然不时有夸张的成分,如铃木先生发怒的那一段,但是只要你看过几部日本电影或电视剧,你也会习惯这样的表演方式,而且,在温情之中加入一些幽默的成分,反而有调和的作用。
有人在豆瓣说,真希望40年后,我们能拍一部自己的夕阳。
其实从不同的领域,我们正逐渐怀旧着,《李雷与韩梅梅》,落落的散文《不朽》(我觉得落落的散文《不朽》文学性上偏弱但是在纪录历史上确实还有不错的价值),但是我们也想在影像上看到一次过去的美好时光,带着温度的,带着无数细节的影片。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是我们愿意期待着。
2 ) 带你回到昭和年代的日本的街道
在日本语言学校的选修课上,今天刚好课上播放了这部电影。听说在日本人中也很有名的电影,总算能静下来看这部电影。学校选修的课上周也是讲了昭和年代的各种事情,这周看的这部电影,刚好是昭和年代的缩影。电影看完之后,大家还一起讨论观后感。貌似可以说的事情很多很多。虽然没有对昭和年代有太多的憧憬,但是看到以前的明信片,绿色苏打水等,总会联想到昭和年代。看完这部电影后,也对昭和年代有了更多更有趣的认识。
首先说到里面提到的集团就职。那时候东京处于高度发达阶段,而城市建设需要大量人力,于是就有像电影里面的一样,有很多从日本全国来的年轻人到东京,输入新鲜血液。
再者是家电三大神奇:电视节,电冰箱,洗衣机。铃木家也都攒够了这三样,而且冰箱也换了新的。当大家第一次看到电视节时,甚至整个街道的人都去看这个从来没有看过的东西时,感觉那时候信息的不对称的时候貌似很不错欸。大家能一起期待一件东西。而在当下,貌似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得到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使我们感到惊奇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能使人感兴趣和集中的东西也越来越个人化,大家开始追求个性,即使是最近流行的东西,也有人不喜欢,也会去追随。但是在以前,大家都知道的不是很多的时候,可能所有人都会去模仿。时代真的变化很多很多。
人与人的关系就更不用说,电影里面更像是个小乡下,貌似所有人之间都没有秘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有困难也能一起分担,很像是大家都是一家人。送邮件的人,可以很随意的和收邮件的人一起看邮件和评判其内容。卖香烟的大妈,也可以很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卖香烟。駄菓子屋的人,也可以和小孩子发发脾气等等,也很象是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所有的人,大家都一视同仁,都一起平静的生活。有点想住在这种地方呢~
还有一个小的点是铃木评价可乐的颜色,像是酱油的颜色。看到之后,貌似真的就是酱油色欸。从来没有想过可乐和我们的调味料酱油是同一个颜色!!!笑死。 貌似生活中,很多东西和事情都已经被我们已经接受到的信息,先入为主的植入我们的大脑中。像是别人已经咀嚼好的事情,我们不需要再去消化一样。失去了很多自己创造自己认知的机会。谁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什么都便利的社会呢?!
整部电影都很积极向上。最开始只是建了四分之一的东京塔,等到电影结尾已经建成,生活应该是往前看,不管电影的任何人,大家的人生都还有无线的可能性,还有很多值得等到的变化和值得去改变的东西。
3 ) 已经建成啦!
有太多的美好,已经逝去;有太多的感动,至今温存。
我丝毫不掩饰我对这部日本电影的偏爱,无论是演员、画面还是配乐,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细腻,让人感觉不到是在看电影。缓缓地,两个多小时过去,但50年代末期东京的那个三丁目小巷总在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经过千百年的交融,中日文化早已你中有我,在三丁目,我看到了太多我们过去的影子,看到了那个令人怀念的时代。战争给中日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中日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重新站起来,这是中日战后都一直努力追求的。只不过,日本比中国早了20年罢了。
一台电视
我能够理解那个一台黑白电视轰动一条街的年代,但电视送来当晚那人山人海红旗招展的场面,还是把我震撼到了。这很难不让我想起,妈妈总自豪地说她看过第一届的春节晚会;很难不让我想起,我小的时候,在乡下大姨家,隔壁的姐姐一家也总和我们一起围在电视机前……
那时的人们,很穷,很苦,但他们一直在笑。那个一发起火来就会变成超级赛亚人的铃木车行老板,那个穷困潦倒的文艺青年,那个一天到晚飙自行车的烟酒店老奶奶,那个漂亮动人的酒吧老板娘,那个被孩子们称为“恶魔”的医生……三丁目的大家,就像是一家人一样。要不然,为什么铃木家买了一台电视,全街的人愣是把铃木家不大的和式房间坐成了电影院?要不然,为什么平时最爱揶揄文艺青年的铃木车行老板,在以为花钱就能帮文艺青年得到芥川奖的时候,二话不说就直接冲回家去拿来钞票?
一支钢笔
“叔叔,谢谢你的钢笔。刚开始我真的以为是圣诞老人来过,吃了一惊,后来才知道是叔叔你送给我的。还要谢谢你给我做饭,谢谢你给我洗衣服。还有,谢谢你让我上学。和叔叔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最开心的。”
一个是被母亲抛弃的孩子,一个是时常招人嘲讽的文艺青年。一阵阴差阳错,让两个落魄的人走到了一起。“用常识考虑一下啊,我和你,可是毫无关系的,完完全全的陌生人。”茶川一直这么说着。是的,他一直这么说着,从当初后悔把淳之介带回家,到淳之介“失踪”归来毫不犹豫的一巴掌,再到最后怎么推也无法将淳之介推出自己的怀抱,茶川一直这么说着。
他们的故事,还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已经接受求婚的广美被迫离开,淳之介也被有钱的生父强行带走,看着这个原本破旧但热闹的家一下子又冷清了下来,茶川淡淡一笑:“算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重新回到过去罢了。”但终究,他终究没有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因为他看到了那支遗落下来的钢笔。他踢翻了茶几,他翻到了书柜,他打翻了一切他所能看到的东西……他癫狂了,但这,只不过释放了他全部情感的万分之一。他的失望,他的悲伤,他的悔恨,他的痛苦,一瞬间将他完全占据。这个时候的人,没有理智,也不需要理智。
因为,人最痛苦的,不是没有希望的黑暗,而是给了他一丝希望的光亮,却又将这希望之门重重关上。
一块补丁
“要感谢我哦。”
铃木的儿子一平和淳之介一道,坐着电车来到高円寺,帮淳之介找妈妈。结果,当然和菊次郎一样。早已身无分文的孩子们无法回家。离开了爸爸妈妈,只有淳之介,陪在一平的身边;没有了家的温暖,只有大雨,和一平的泪水相伴。
“妈~给我买件新的吧。”
“说什么呢,这不是还能穿吗。”
“打了补丁难看死了。”
“好了,缝完了。”
一平很不爽地摸了摸肘部的补丁。铃木夫人抱住儿子,指着补丁悄悄地说:
“这里我放了护身符,遇到什么麻烦了就打开它。”
“谁要护身符!”
……
大雨中的一平抽噎着打开补丁,那是一张纸条。然而纸条上的字,让他的泪水像这大雨一样,再也无法止住……
“多亏了妈妈给我的护身符,才能坐上电车回来的。”病榻上的一平是这么回答六子的。
“要感谢我哦。”铃木夫人低下身来温柔地对一平一笑。
“很感谢啊。”一平用稚嫩的声音说道。
这,也是我一直想对你说的。
一张车票
“圣诞节礼物,我还是第一次收到呢!”六子兴奋地打开精致的包装,里面是一张东京到青森的火车票。
“除夕夜的车票,准备一下吧。正月要回家让你妈妈好好看看你。”铃木社长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浑厚。
“因为你工作很努力,所以我们商量了一下,就当奖金了。”铃木夫人的声音一如既往的甜美。
六子的笑容却僵住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
但六子不这么认为。一出来,她就没想过再回去。
所以,当她从青森坐着火车、带着进高楼大厦做社长秘书的愿望来到东京,却被铃木用一辆倒是很萌的三轮小机车“忽悠”到家庭作坊式的“铃木车行”做汽车修理工的时候,她没有离开。
她和爱发火的铃木社长吵过,然后又声泪俱下地接受了社长的道歉;她试图让大家叫她“六子”而不是“绿子”,无奈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她偷吃铃木夫人发现的过期奶油泡芙,结果打针时的鬼哭狼嚎被一平嘲笑了好一阵子;她收到铃木夫妇偷偷送的圣诞礼物,高兴得像个孩子……
所以她更不想回去。
“我这张脸,根本没人想看到。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妈他们高兴得很,说‘终于可以少张嘴了’。我写信回去他们也从来不回。我被他们抛弃了!”
但是,当铃木夫人将厚厚一叠家书放在六子面前时,一切的误会立刻烟消云散。“你妈妈,每个月都会寄信来:六子最近好吗?工作认真吗?送她走的时候,如果太温柔了反而更难过,所以我恨着心把她赶走的,出去了就不能老想回家,所以这些信请不要让她看到……怎么会有不想看到孩子面容的父母呢?你知道你妈妈多么急切盼望着你回家吗?”铃木夫人微笑的话语里有着无穷的魔力,让六子不顾一切地奔下了楼。而楼下,铃木社长早已在那辆很萌的三轮小机车旁待命了:“啊,绿,绿,上车,快上车,就交给我神风出租车吧,终点站上野!”
“社长和夫人,是我在东京的父母。”多年后,将要出嫁的六子这么说。
有些人就是这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PS:堀北真希的青森口音萌翻了!
一个空的戒指盒
说实话,我喷了。
当他庄重地打开空空如也的戒指盒时,我承认我喷了,我以为是黑色幽默。
但我发誓,我只笑了那一下,之后,我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他紧张地说:“对不起,跟我结婚吧。我的钱,虽然只够买个盒子,不过很快……盒子里的东西,我的稿费再多一点的话……”
她伸出手来,打断了他快要语无伦次的话:“给我戴上,那个……总有一天能买来的戒指。给我戴上啊。”
他点点头,小心翼翼地将戒指拿出来,然后很认真地戴在了她左手的无名指上。
“真漂亮!”她举起手,看到那无名指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就像酒吧外那月光下飞舞的雪花。
不管怎样,我还是相信爱情。
一座塔
这恐怕是日本影视剧中出镜率最高的一座建筑。
“那是东京铁塔,竣工以后世界第一。”在第一次向六子介绍东京塔时,铃木社长平淡的语气中透出一丝骄傲。
在《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这部影片中,这座让东京人乃至全日本人感到自豪的建筑,仿佛是和居住在不远处三丁目的人们共同成长起来的。影片开场,东京塔还是个小矮子;六子初到东京,东京塔好像长高了一点;六子和铃木社长化解矛盾,广美为茶川和淳之介做咖喱饭,东京塔又高了一点;六子被针头吓得大叫宅间医生为“恶魔”,东京塔已经明显长成了“少年”;茶川为广美戴上空气戒指的那个晚上大雪纷飞,但已遮挡不住东京塔魁梧的身躯;而在影片最后,六子在火车上,铃木一家在铁轨边,烟酒店老奶奶推着自行车在自家店前,宅间医生驻足在回家必经的鸟居,茶川牵着淳之介在“茶川商店”门口,广美在黄金剧院,大家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迎着灿烂的夕阳,望向东京塔,那座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东京塔……“已经建成啦!”六子欣喜地说道。
我突然意识到,这,其实不就是一部我们所谓的“主旋律”影片吗?那座和大家一起成长起来的铁塔,正是日本人民从战争的废墟中重新站起来的象征。伴随着东京塔的建成,日本人民对这个国家又有了信心,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但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东西,一加上个“主旋律”,就让人觉得有些许反感呢?
4 ) 一切源自爱
电影里有两幕场景十分感人 虽然电影是昨晚才看完 但是我觉得这两个桥段已经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了。一个是茶川送孩子钢笔还假装是圣诞老人 他在看到孩子拿到钢笔时候的神情而感动 因为他们非亲非故 但是似乎相依为命。还有就是茶川用一个盒子向广美求婚 广美居然配合的叫茶川给她戴上 她觉得虽然目前他买不起钻戒 但是总有一天会的。电影里的世界总是那么美好 要在现实中得到似乎很难。心还在 就不怕失去吧。
5 ) 夕阳下的东京塔
我是一直笑着听完最后的主题曲的。片尾的六子坐在电车上,对面的友枝和一平便伸手指向身后的方向。看到这里,我想每一个观众应该都已经明白了,三丁目的夕阳,最后出现在夕阳里,一定是这个已经出现过很多次的建筑物——东京塔。
到东京的时候我本来是不打算去东京塔的,仅仅是因为在皇居转了转之后发现还有时间,于是就去那边兜了圈。如今的东京塔实在不算显眼,论高度,远不如东方明珠、广州的小蛮腰,北京的大裤衩之类。更何况,游客们现在都是奔着天空树来的。银色的外形,还是外来语的洋气名字,东京塔就越发不显眼了。
六子刚到东京的时候还是被称为“战后”的年代,东京塔还只是个修了一半的大铁架子。那个年代电视洗衣机冰箱还叫“三件神器”,街区里面的人互相熟识,简直与我们的八十年代如出一辙。一样的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走出,在东京塔一天天的建成之下复兴的,不只是高楼、街道,还有人与人的关系,心中的梦想,这使得整个时代似乎都被涂成了暖色调,充满了温馨的元素。看到这里的人,难免会怀念起那个其实已没有记忆的年代。相对于今日略显冷漠的世界第一都市,昔日的东京三丁目是何等的可爱呢。暖色调的东京塔,冷色调的天空树,仿佛正好是两个时代的象征。
6 ) 夕阳无限好
送戒指那真的好感人想哭,没有一个女人能够抗拒一个真心爱她的男人。在爱情面前,应该要学会在聪明一点。你为之付出的不一定带来感动或被感谢。还是要学会,少浪漫一点?
从头到尾煽得你死我活,是煽情片不是悲情片,明摆着的要煽我,我还是感动的想落泪,靠啊。这片子的镜头、特技、演员阵容都是超豪华的,情节简单利落,脚本真是一流,这样多人物的群戏能做到人人性格清晰然而主次又分明是很不容易的。永远的三丁目夕阳,永远的昭和时代。对啊手机不是说手机上班时间手机不是说。
7 ) 我又再度爱上昨天
那种爱情
茶川:对不起,跟我结婚吧。我的钱虽然只够买个盒子,不过很快。。盒子里的东西,我的稿费再多一 点的话。。。
广美:给我戴上,那个。。。总有一天能买来的戒指。
那种亲情
笨蛋,别让我担心阿。。我和你,可是毫无关系的,完完全全的陌生人。
那种温暖
明天,后天,就算是50年后,夕阳也会是这么美的。。
很久没有这么平静的看片过程,抱着本本坐在一团黑暗中,隔壁偶尔传来父母的打鼾声,宁静的夜。
《Always三丁目的夕阳〉是很早下的片,下完时匆忙拉了一遍就一直扔在硬盘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看片不再仅是无聊的消遣,而变得挑剔,要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心情看合适的片,在错过许多后才终于遇上一个,便值得永久的回味。
故事很简单,昭和30年的东京三丁目区,战争已经结束十多年,泛黄的影像上是日本寻常百姓市平和的市井生活,远处是正在分阳光中兴建的东京铁塔,一切百废待兴。开家庭汽车修理行的铃木一家三口,永远落选的二流小说家茶川,在车行打工的小城女孩小绿,漂亮的酒馆女老板广美,被母亲遗弃喜欢阅读的孩子淳之介,和蔼的“恶魔”宅间医生,还有爱赶时髦的香烟店奶奶。。。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一幅中下层社会的浮世绘,未必富有,未必一帆风顺,但是每个人都怀有期待的活着。
喜欢吉冈秀隆演的小说家茶川,顶着一个看上去从来不洗的鸟窝头,穿蹩脚的毛线衫,在影片前半部分一直充当小丑的角色,有点萎琐更多的是搞笑。他一直以文学家自居,却只能给二流的儿童小说杂志投稿,每次文学比赛都落空,连小屁孩都能拍着手嘲笑他。这样一个从头到脚只写着“虽”字的人稀里糊涂地收养了男孩淳之介,后者居然是他小说的忠实粉丝。
很难说茶川和淳之介是谁改变了谁。
一直低着头,自卑、胆怯的孩子只有在阅读小说时才露出最灿烂的笑容,在小说里他卑微的想象力变成作业本上天马行空的文字穿越时空,高架桥、摩天楼。。。吸引着同龄孩子们也吸引着作家。
茶川最初是排斥这个孩子的,我和你,可是毫无关系,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他理所当然地剽窃淳之介的创意来写作,而对孩子的感激心怀内疚。其实从一开始,他在孩子那里收获的就是从来没有过的尊敬和崇拜,一种让自己变得伟大的可能。
淳之介找妈妈回来,着急的茶川上来就是一个耳光,像父亲对儿子那样既懊恼又带着点如释重负,虽然他们仍然是完全没有关系的陌生人。从这里开始,也许更早,茶川和淳之介之间已经建立起某些微妙的联系,互相依靠甚至相依为命。
而广美的介入让这一大一小两个男人间单纯的依赖有了家的感觉,曾经的风尘经历让这个美丽的女人变得冷酷,她把淳之介当作包袱甩给茶川后却慢慢地融入他们的生活,对茶川更是由利用变为爱慕。看到墙上挂着淳之介画的三个人吃饭的图画,这根本就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所以在最后,淳之介逃离了有钱的父亲,茶川在几次推开淳之介之后哭着搂住了孩子,而重新沦为歌女的广美在夕阳中伸出手对着那只“戒指”微笑。三个曾经孤独的灵魂,在找寻到彼此后再也不能分离。
住茶川对面的铃木一家是另外一种幸福,三口之家守着修理行踏实有奔头的生活,在小街上买第一台电视机,买电冰箱。。。小绿的到来给这个平凡的小家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和麻烦,误解、包容到最后的融合,这个家庭变得更为完整。
最让人唏嘘的是医生,可爱的女儿和贤惠的妻子,一家人坐在一起开心地吃着鸡肉串,却是醉酒后倒在马路边上的美妙梦境。现实是鸡肉串被狸猫偷吃散落一地,妻女早已在战争中失踪。他推着单车行走在街道中,医治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医治自己吧。
时间是良药还是毒药呢?疗伤是为了麻木的遗忘还是清楚地记住呢?外人有的只是揣测和同情,孤独却像心口的一个巨大黑洞,吞噬一切与曾经有关的回忆。
孤独毕竟只是从这部带着暖黄色基调的电影中匆匆掠过,留下的是翻阅旧相册时那种温暖和感动。
许多东西你以为忘记并真的准备去忘记,可那些留下的印记却让你一次又一次停下前行的步伐回顾过往,有时是短暂的一瞥,有时却是深深的陷入。
怀念仿佛成了拥有的替代,一种与曾经难以割舍的纠结。有人跟我说过只有傻子和老年人才活在回忆里,人应该向前看。语气决绝,可是有多少人能这样做呢?
我不能。
那些快乐,那些哀伤因为反复咀嚼而回味绵长,最终记住的滋味才显得弥足珍贵。怀念,我爱上了这个过程,辛苦却值得。
看这部片便是一场美丽的怀念,怀念逝去的时光,逝去的单纯,逝去的温暖。。。它们并不是不留痕迹的消失,而是换了种方式静静的呆在人们心底,等待某天被唤醒。
享受这种幸福,淡淡的,像三丁目的夕阳,可以一直如此美丽。
结束时,我发现自己哭了。
日本也有过这样的一段岁月,这样的一条胡同,这样的一群人
从头到尾煽得你死我活,是煽情片不是悲情片,明摆着的要煽我,我还是感动的想落泪,靠啊。这片子的镜头、特技、演员阵容都是超豪华的,情节简单利落,脚本真是一流,这样多人物的群戏能做到人人性格清晰然而主次又分明是很不容易的。永远的三丁目夕阳,永远的昭和时代。
堀北真希的东北腔真是大亮。桃花源地般的故事,善良、励志、勇敢,怀旧的连色彩都是旧的。唯一让我嫌弃的是,剧情水了那么一点点点。。。
同樣是衆生相,價值觀已經完全不同,想想《無季節小墟》是怎樣撕裂觀衆的神經,就明白幾十年後的如今有多麽欠缺希望,而人人都學會了注重心理健康............不過,文藝青年從來都是一窮二白的卻沒有變呢
原来他就是堤真一,怪不得,怪不得。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简单又超级感人的片子了.很感人~~
塔与夕阳
茶川只是个落魄文人,没想到自己真的有粉丝。本以为淳之介会指责自己抄袭,实际上淳之介为自己的灵感得到肯定而感动。生父纵然有万贯家财,也比不上一个陌生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再豪华的汽车,也比不上叔叔托人假扮圣诞老人送给自己的一支三流钢笔。当年茶川也是大户人家的儿子,最终投向了热爱的事业,两个人太像了。铃木表面上脾气暴躁,其实是刀子嘴豆腐心。六子嘲笑一平不敢打针,其实自己也怕打针。广美好不容易做起了正当生意,因为父亲的住院费,又不得不重回老行当。只有那枚隐形的戒指,始终告诉自己要不忘初心。医生原本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如今却只能在梦中和家人相见。那时的爱情太简单了,不关乎物质,不关乎金钱,只关乎真心实意。那时的幸福也太简单了,一台电视,一支钢笔,一个没有戒指的盒子,就能让人幸福感爆棚。
尽管东京塔的竣工时间有明显出入,但整部怀旧基调的影片却又让人回到那个令人追忆的时代。后者《岁月神偷》的格局与之相近,温情但不矫情。时间点的攫取具有代表性,正值战后经济腾飞的日本(1958年),着力描绘大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怀旧与梦幻是电影的主基调,细节的展示有无不及的完美。
总有一种人情味,可以抚触到内心的柔软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唯无常是如常,永恒不变的,大概只有日复一日的夕阳。层层叠叠的进化,都市变繁华,情怀却经不起风化。
堤真一穿上西服真是帅甩整条街
奔驰吧,小人物。恢弘大气,昭和之魂的再度展现。吉冈秀隆赛高,几次落泪,好像看日影落泪距离上一次,已经过了很久。就好像翻阅自己家的历史,那些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吹风扇呼啦圈,邻居间的亲密,小卖部的玩具,被记忆牵连的种种,感慨万千。
平凡的生活,依然保有的希望和信念。五十年后依然如旧的夕阳。
搞笑和温暖之间的无缝过渡...那个天才一般的孩子,倔强的铃木汽车,落寞的医生...还有那次追寻远处父母亲的探险;卖冰的自行车,第一台电视,芥川奖..很多都和我们的童年类似,不过资本主义的日本比我们早大约15年而已——最后我们还是一起站在东京塔下看夕阳吧..^^
多么的煽情啊...
我们要的不是生活富裕,而是生活幸福那时候我们虽然很穷,但是我们很幸福我很想相信这样的话不过人对于过去都是美化了那些美好的遗忘了那些因为贫穷匮乏而产生的争吵怨恨再想起,都加上了一层美好的滤镜
吉岡秀隆演的窝囊弱气的茶川大叔实在太萌了~日本人看《三丁目》无异于中国人看《城南旧事》,香港人看《岁月神偷》一般。
“明天、后天,就算是50年后……夕阳也会一直这么美的。”过去的生活虽然简陋,但生活再艰难也能让人感受到温馨。日本战后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一部质朴而又十足人情味的电影。只不过有些做作,煽情也略显刻意。★★★☆
明知道狗血却没抗住,被感动成浑身哆嗦的傻逼了…… 给我戴上,总有一天能买来的戒指,老子啥时候能碰到这样的爱情啊!!!!!还有配乐!!!!要不要这么好听!!!!温情满的都要溢出来了啊!!!!
那戒指盒真是太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