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海
《海洋》画面精美,让人身临其境。它让我感到了海洋的壮阔,更感到了它的美丽。海洋中那些数量庞大的透明水母,从下往上望,简直就像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各种各样的鱼五彩缤纷,沙丁鱼群庞大但却有秩序。还有可爱的海豚、搞笑的螃蟹、凶猛的鲨鱼、美丽的乌贼、在海底吃草的憨憨的海象,还有许多从未见过的海洋动物……真是让人应接不暇啊!
可是,接下来的画面却让我大吃一惊。人们用渔网捕鱼,经常缠死海豚、海龟、鲨鱼这些海洋动物。然后残忍地割下了鲨鱼的鱼鳍和尾巴后,又把它们扔进大海里,我们知道鲨鱼没有了鱼鳍就游不了了,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死去。它们在海水中痛苦地挣扎,最后沉到海底。多么悲惨的一幕啊!姚明做的公益广告说得好——“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拒绝食用海洋生物、野生动物!我在书上看到,鲨鱼鳍和尾巴可以制成人们餐桌上昂贵的“鱼翅”。实际上一碗鱼翅的营养还不及一碗鸡蛋羹,而且鲨鱼一但灭绝,小鱼数量疯狂生长,会吃光浮游生物。地球上,70%的氧气来自浮游生物,没有它们,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从卫星拍摄回来的照片,我们看到了由于人们向海洋排放污水,蔚蓝色的海洋逐渐变得污浊,地球环境已面目全非,动物灭绝速度大于从前的几千倍。
还好,人类已认识到错误,开始保护海洋生物,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强,加上人类的觉悟,对海洋加以保护还不算太晚。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千疮百孔的地球又会恢复到她原有的美貌。
2 ) 海洋 海洋
大中午的跑过去看海洋,本来以为放映厅应该是寥寥无几的,结果居然也只买到了第五排的位子。
看到有好些妈妈带着孩子来看,心想现在的孩子还真淡定,然后在电影放到一半的时候,小孩子们就不淡定了,到处跑,某些时刻我很想站起来说一句,是谁家的谁就领回去吧,然而只是挥挥手把小孩子叫过来说,小弟弟,快回位子上看电影吧,你看大鲨鱼来了~~~~不晓得小孩子心里会有阴影的,那个时刻正好一只大鲨鱼张开血盆大口。
海水很蓝,海底很奇妙,海底的螃蟹各种奇形怪状,出现的生物除了小丑鱼我第一眼就能认出来,以及白鲸,企鹅,北极熊,海象,海龟这种特征明显的动物,连海狮和海豹都分不清楚的孩子伤不起吧。看的时候我喃喃自语,每种动物出来的时候旁边配下音介绍下或者给个注释就好了,被人接话,那么这就是动物世界而不是纪录片了。
看到鲨鱼被割鱼鳍的时候心里又震惊了,默默地又在心里念了一遍,以后不准再吃鱼翅不准再吃鱼翅不准吃鱼翅。
再之后海水就不蓝了,垃圾多多,地球伤痕累累。。。。。
如果经费够的话,真该把海洋变成3D甚至4D,让每个人都亲身感觉下海底世界的奇妙,看到鲨鱼被哥鱼鳍的时候,看到血淋淋的鲨鱼慢慢地死在你的眼前,血水四溅的时候再弄点喷水效果在人脸上,这样不会再有人再吃什么鱼翅了吧。其实鱼翅不就是粉丝么,大家有必要靠吃他提高身价么。
推荐大家看海洋吧!!蛮不错的!!不过并没有想象的好,也许豆瓣的9.1分让我期望过高了点。
3 ) 深深的海洋
哈利波特、变形金刚这些新鲜刺激的好莱坞大片刚上映的头几天,临时去电影院买票的危险就是要么好的场次早已售完,要么只剩前三排。所以急急匆匆赶去看刚上映2天的《海洋》,一进场我大吃一惊,这不仅是一个小厅,而且观众寥寥无几,简直就是火爆大片映衬下的一个巨大讽刺,与在其他国家的上座表现形成强烈反差。 我看过BBC花费6年功夫拍的Wild Australia,把五彩斑斓的澳洲海洋世界展现得美轮美奂,令人惊叹不已。《海洋》是一部跟Wild Australia完全不同的片子,实际上它跟几乎所有其他拍摄动植物世界的纪录片都完全不同,拍摄对象的学名、属性、求偶、交配、生产、生活习性等其他纪录片娓娓道来的内容一律不讲,也没有字幕,只有少得其实可有可无的几句旁白,水下世界也不像别的海洋世界那样色彩缤纷,甚至很多时候就是黑白的。 但是这部片子看得我震撼又感动。我感觉大量的人,甚至有些我非常熟悉的人身上,缺失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对生命的敬畏感。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活着,俯瞰藐视其他生命,甚至自己的生命。而雅克.贝汉在《海洋》中体现了一种非常高贵的对生命的深深的敬畏。其实早在他的《迁徙的鸟》中,这种敬畏感就表现无遗,影片中我们经常感觉是与鸟类在平行飞翔,雅克.贝汉采用滑翔机拍摄,摄影师坐在最前面的小座位上,当第一位摄影师经过这样的飞行体验下来后,雅克问他感觉如何,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流泪了。他看不见滑翔机驾驶员,看不见机器本身,与他一起飞翔在3000米高空的,就是50只往南方迁徙的鸟,他感到温暖而不可思议。《海洋》中的大量机位,除了必需的俯视镜头,几乎都是平视,或者仰视,大量采用短焦距镜头,拍摄对象与摄像机只有1到2米的距离,一条完美的乌贼或狮鱼,一只海豚甚至鲸鲨,仿佛跟你近在咫尺地无辜地注视着你,生命的无言的对白就能令人心碎。每个镜头的拍摄难度都难以想象,想不出来那些镜头雅克是如何完成的。为了拍一场完美的海上暴风雨,雅克等待了三年,用直升飞机在惊涛骇浪中航拍的危险性很高,很多镜头直升飞机甚至飞得比浪还要低。 没有煽情、没有评价、没有解说,雅克呈现的是一个神秘奇幻又惊心动魄,既强大又脆弱的生命世界。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们长期居住在城市,城市把我们与自然界分隔得太远,太久,同时我们毁灭了太多自然界其他生命,以至于我们感受不到其他生物生命的伟大与尊贵,以为人类自己才是最了不起的。一个豆友写下了这样的影评:“看完之后深深希望2012快点来,大家抱团死,剩下的生物就可以好好活了。 ”
4 ) 莫道追悔莫及。。。
当海豚被困在渔网 当鲨鱼被割掉鱼翅丢进大海还努力游动 当海豹成为了城市的拾荒者 当北极熊再难找到食物 当海象游像另一块即将消融的冰岛
。。。。。。。。。。。。。。。。
当我们快乐的坐再空调放吸着香烟 当我们逍遥的开着轿车四处寻欢 当我们端着鱼翅大快朵颐!当我们拿着鱼叉为海豚宣判死刑!当我们拿起刀叉挽下流浪猫狗的双眼!当我们手持枪械对准退役的赛马!当我们穿着毛皮走向t台!当我们对大地疯狂的开采!当我们随手丢下手中的垃圾!当我们放肆的开着水龙头!。。。。。。。。。
它们什么都没说 而是慢慢的如冰川一般消融 从这个世界消失
而你 也许可以在哪个冷冰冰的钢铁世界里逃避一切 缺逃不出时间!
人类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把大自然变成了如今的面貌 到处时污染的河流 到处是灰尘的空气 到处是怨恨的城市!
者一切全都是为了 利益 二字。。。。。。。。。真的值得么?
你愿意开着空调 剥夺北极熊的冰么?
你愿意吃着鱼翅 欣赏奄奄一息的鲨鱼么?
你愿意穿着皮草 看紫貂活生生的被剥皮么!?
你愿意喝着矿泉水 泡着澡 看长江的干涸么?
你愿意开着电灯冰箱电视机 等江豚的灭绝么?。。。。
你愿意看见自己的脸变得越来越丑陋越来越无耻么?。。。。。。
作为人类 莫到追悔莫及时 方知道你只需截止一点点 也许可以拯救这个世界。。。别让自己为自己赶到羞耻
5 ) 《海洋》:尊重不等于认可
《海洋》是一部值得尊重的电影,这是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继享誉世界的《微观世界》和《迁徙的鸟》之后又一部心血之作,全片投资7500万美元,拍摄耗时4年半,动用了世界最专业的水下拍摄团队,最终将绚烂多姿的海底世界呈现在大银幕上。这是一部在视听上几乎无可挑剔的电影,每一格胶片都在标榜着自己华丽背后的昂贵。在中国的影院里能看到这样一部如纯净天籁般的电影,也算是一件幸事了。 但是制作的诚意与最终呈现的效果未必一定会成正比,因为这里水平的发挥是一个不可预知的变量。《海洋》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是不合格的,与雅克·贝汉的前两部作品有较大差距。结构上杂乱无章,旁白无力,脉络不清,好像是被风吹散的手稿被收集后无序排列的结果。虽然扣了一个很宏大的环保主题,但并没有在讲述的推进过程中看到主题被强化和深入的过程,大部分时间只是海底奇观的简单罗列和展示,环保主题的功能仅仅是将拍摄素材串联起来而已,而且这个串联的衔接和过渡都很生硬。这对于一部100分钟的电影来说,显然是不足的,这样的主题先行下视觉体验,通过阅读《国家地理杂志》也能获得。 《海洋》最严重的问题是我感受不到创作者对拍摄对象的爱,只是在贩卖动物形象,而由于动物出现时没有字幕说明动物名称,观众很难对动物产生归属感,只是留下了一个海洋生物很美的笼统印象。这些动物其实是这部电影的主演,应该予以足够的尊重,应该让观众通过名称能将几种让人惊艳的动物长久地留在记忆中,让他们成为我们感受和回味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媒介,这样的归属感其实很重要。其实在影片的美国版和日本版中,动物出现时都是有说明性文字出现的,遗憾的是在中国的版本中这些基本的信息都被忽略了。 《海洋》于8月12日在内地上映,首周仅取得了200万票房,但高上座率和良好的口碑让影片的第二周票房逆势上扬,达到了620万,此前进入商业院线的纪录片是去年贾樟柯的《海上传奇》,结果遭遇票房惨败。对于缺乏成功的纪录片运作模式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海洋》商业上的成功具有超出电影本身的意义,由此可能会有更多的国外优质纪录片被引进,从而在一线城市培养固定的纪录片观众,这将成为国内纪录片走向商业化的一个良好契机,当然《海洋》这种大规模资本运作的产物肯定不会是未来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方向。【环球时报】
6 ) 海洋
感人的海洋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电影仍然有很强的轴,从海洋里的捕食到陪伴,到人与海洋的互斥与共荣,最后当然是电影对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满满寄托。电影是可爱的,让我大开眼界,好多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印象最深的是长着寿星老的大脑门的羊头濑鱼。电影甚至让我一度产生了放弃吃海鲜的念想。总之,电影让人震撼,更有无与伦比的美丽。
画面代替了话语.倾听自然海洋发出的声音,深沉,纯净.这具层次的蓝孕育着无数生命,这是世界的另一个天堂,神秘,久远,辽阔.开头你会深深的陷入这片充满生命纯洁的蓝色之中,又弱肉强食,但慢慢美梦会破碎,人类的渔网与欲望,用钢叉刺中鱼的腹部的声音,刺耳难受,鲨鱼沉到海中,海豚喷出血水,工厂排出污浊黑色的废水,红与黑污染了蓝.大海咆哮,怒斥人类,别让这片蓝色的生命,成为影像与回忆,人需要亲眼见证真正的美丽.
7 ) 唤醒你的海洋之心
看的译制版,张麻子声音突然在电影院响起,充满了磁性,猝不及防。姜文配音的声音,孩子眼前的大海,它们一道出现,这愣是叫我想起了一些八卦。遇见姜文时,陆川说眼前的男人是大海。后来,他不堪大海的凌虐,像个孩子似的,哭了。后来的后来,他拍南京时,贪婪地想要整个大海,讨好所有势力派别。
所以,能选择“大海男人”姜文来给《海洋》配音,这恐怕也是电影宣传的唯一利器。作为一部纪录片,《海洋》的起点非常低,多数人对它的上映浑然不知,院线排片也不给力。至于雅克·贝汉,恐怕文化层面较高的中国观众也只认识个法国导演,他名叫吕克·贝松。
按照片方说法,姜文是几近公益性质来支持他们,大意就是,打白工。一旦投入太多宣传费用,那又会导致成本难以收回。毕竟,中国不像韩国,一部讲述老牛和老头的《牛铃之声》,它居然可以卖到300万人次(约1.2亿的人民币票房收入)。让观众自发去支持优秀的纪录片或者艺术片,良好风气还远远没有形成。
当然,抛开纪录片的类型限制,《海洋》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它质量过硬,这是引进的一大原因。雅克·贝汉制作过《微观世界》、《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声名在外。《海洋》亦是历时五年,耗资巨大,继续动用先进摄影技术,呈现出让人震惊的画面。其次,时值暑期档,《海洋》的特定受众群里就有学生和小孩子。只不过相比粗劣制造的动画片,在选择纪录片上,广大家长们还是不够主动积极。
就在去年暑期档,内地还上映过一部《深海探奇》,3D制作,也是讲的海洋生物,千奇百怪,然而它呈现出来的格局太小,主线故事无非小海龟找妈妈,充其量不过一部儿童科普电影。哦啊个不停的译制片女声更是噩梦般交换,电影院里的人都听得毛骨悚然。与《深海探奇》相比,《海洋》没有3D的噱头。即便深海影像迷人,以至于产生一定催眠的反应,但《海洋》是因为影像太美,而不是故事讲得太低幼(《深海探奇》只是个糟糕的儿童故事),真要比较,《海洋》的表现手法已经是古典歌剧级别,是不是来段赞歌和咏叹,那的确是有档次之分。
在之前的纪录片拍摄中,雅克·贝汉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微观摄影(微距摄影)到恶劣环境下的拍摄再到长时间的航拍,他都给观众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Discovery探索频道的节目确实卖得好,但雅克·贝汉也能做出超越它们的作品。电影时长有限,这就必须舍弃大量珍贵素材。他会为了等到暴风雨的到来,等上个几年,或许,这就是电影与电视的区别所在。
尽管有人类的踪迹,也有蜥蜴下水和海豚追逐嬉戏的线索,然而《海洋》说不上有剧情故事。影片先是呈现了海洋的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浪花打出白色的泡沫,一望无际。紧接着,它讲到了海洋的食物链条,像海豹吃鱼、鲨鱼猎杀海豹。中间龙卷风一般的鱼群,海鸟像空对地导弹一样,钻进海里捕食沙丁鱼,刚从壳里孵化出来的小海龟一路被追杀,幸运者爬到了海里,这些场面拍得惊心动魄,实在难以描绘。在此生,几乎所有人都很难亲眼看到类似场景,即便看到了,人眼的辨识度也很难跟高速摄影机相提并论,视觉效果大打折扣。
《海洋》所需要做的就是这些:水下摄影、远程遥控上下结合,再不然是长时间、近距离的跟拍,说起来好像并不难,用过的人也很多,然而雅克·贝汉注定是个完美主义者,他会挑选出最精华的部分,后期加工剪辑。一旦做到这些,即便《海洋》没有3D立体效果,可在震撼人心方便,它真的一点都不比3D差。况且,3D始终带有猎奇眼光,这恐怕跟《海洋》的追求是南辕北辙。
严格说来,《海洋》里也少不了那些奇异生物,像那只长了老人头的鱼,然而比起一味的探奇,它似乎有意去节制。对密集事物恐怖症患者来说,《海洋》也有不少表现,看着多少有点闹心,比如螃蟹赶集那段。
大航海时代之后,人类逐渐打破了海洋的宁静,原有的食物链被打破,破坏也愈发严重。《海洋》后半段风头一转,转向了环保的终极诉求。从血腥的收集鱼翅到捕鲸杀戮,《海洋》就差换个姿态,直接变成那部名震一时的《海豚湾》。当人类无法自省,影片又讲到了被破坏的南极和北极,然后用惊人的风暴和大气象来表现海洋的愤怒。汪洋大海里,巨浪猛烈地袭击一艘船只,力量无穷无尽。
《海洋》稍有遗憾的地方是总结陈词,它进行了有些老套的说教,号召大家,行动起来。然而,制造出人类能与鲨鱼共同遨游的场面,恐怕超过多数人的认知。掏心肺是好事,唤醒观众也是好事,拿卖萌的海豹和受伤的鲨鱼都可以做到,但是,在发出警报的同时,就跟朋友说的,不用看影片就知道,这又是一部环保原教旨主义片。如果说,比起《海豚湾》里对日本人的直接指责,作者倾向性极其明显,完全可以煽动观众去攻击。在《海洋》里,作者观点产生了偏离,他把感情完全投注在了动物身上,发出呼吁。但人与自然、人与海洋生物,它们的关系已经无可挽回。这不是掉了链,可以重新接回。你掉了一环,这个海洋就已经不是以前的海洋了,它再也衔接不上了。从这点说来,有些事实是令人绝望的。当雅克·贝汉带着儿子去看海洋生物标本,《海洋》的悲观调子已经达到了顶点。尽管成功唤醒了许多人的海洋之心,然而,人类其实已经无药可救了。【国际先驱导报】
太震撼的画面了,目瞪口呆看完全片。砍鱼翅那一段的惨烈堪比《海豚湾》,配乐相当不错。全片就像是由千万生命谱写演奏的谢幕曲,如此绝美绝望,而镜头前的一切都在不断消失,请2012来得猛烈点吧。
大自然孕育生命也播散死亡。你见过它壮阔的美景,也会见识它怒吼的巨浪。但它从来都给你希望,讲给你听生命的礼赞。就像有日落,就会有日出。那唯一逃过捕食的小海龟,代表着生的喜悦,它仍会勇敢前行。那被割掉鱼鳍绝望而死的鲨鱼,代表着人类的残忍,这超越生命与自然的限度。看看吧趁一切还来得及。
《Océans》:自然的颂歌,生命的礼赞!
人类是大自然最纠结的发明。但凡在大自然的和谐静美中出现人类的身影,非凶即恶、非恶即丑,一定是地球上最丢脸的存在、最恶心的物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样的说法可用来解释自然,但被用作强奸自然的由头、自我炫耀的工具,一切就变成屎了。如果人是不自大狂傲而只是充满好奇心和谦虚的态度,多好。
好后悔没去影院看,这真是最像梦境的电影。
心旷神怡,蔚为壮观,只是可惜缺少情感共鸣,更像是影像展览。“将来我们所能看到的生物,只存在于动物园的栅栏里,还有水族馆的水槽中吧。到那时该怎么办? 丰富的自然成了过去一个久远的梦。” 当大白鲨也变得温顺可掬⋯⋯
人类中,只有傻逼才吃鱼翅
觉得阿凡达很壮丽?你得看看这个。
如果可以给更多的星星,我全部送给这部如诗一般的电影。一个法国老头和他的团队,花了5年时间,耗资5000万欧元,12个摄制组,采用蹲点拍摄的“笨”办法,只为你我能够感受到梦一样、诗一般的海洋。7年后,这部电影来到中国,还亏损900万,我想我们能做点什么,比如一份尊敬。
82/100。美不胜收。火箭升天和虾蟹大战两段很有爱;这片子拍摄难度应该比去年上映的Earth大多了吧lol
从此更加讨厌人类了,世界末日果然是有用的...
美得我直掉眼泪。它们孤独吗?或许它们的行为原本只是出于本能,可我已经看不得两条相爱的鱼。我只能跳过那些残忍的画面,气得直哆嗦。人类活该灭顶,让2012早点来吧!
绝对得去影院看大银幕,这是一篇完美的海洋交响乐!,对生命的赞歌,虽然我不想用和谐这个词,但是当潜水员和游经身旁的鲸鱼两两相望时,你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和谐。
摄影加一星。影片本身缺乏凝聚力,几乎为单纯的影像展览。
大自然很美好。而择其美好,为其配乐,加以剪辑,使之美好得如梦似幻曼妙呆萌壮丽秀雅,就是智慧了。
这个剪的确实有点歌剧感觉了
不需要导演编剧演员,大自然能帮你搞定一切。画面那个美,中途睡着。
拍得非常好, 但不要来假装电影
想必一生都会记住被割掉翅的鲨鱼被人类抛入海底的样子。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类该多好。
在生命的源头也是尽头,人类显得那么渺小和无知,企图用残暴来摧毁一切,片中鲨鱼被割掉鱼鳍沉入海底生不如死一幕让我哭到泪崩,也许影片不如微观世界和迁徙的鸟那样完整,但这些伟大的镜头已足以名留史册,姜文的旁白有些尴尬,海洋本身就是一场交响乐,百年以后,从哪里来,回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