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精神分裂是怎样搞砸正常生活的
这大概是一个展示如何把生活搞砸的故事。早早的我就知道他会被炒,这是中年危机的共同特征,我还能想到诸如离婚,酗酒等,不过这些都没有发生,这反而让影片更压抑,情绪没有出口。除了一场狮子俱乐部聚会冲突戏之外,男主都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或者说是压制住了情绪。这成了影片的基调,压抑。男主什么也没有做错,生活也在正轨,借用前同事的话就是,you got a good life。这是对一个男人最好的赞许。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看着他如何一步一步把生活搞砸了。
遗传性的精神分裂,并不是他的错。
观影中,有两处不解的地方。第一个是仅仅因为一个梦,就把爱犬关在屋外,这不合常理。但在知道男主有精神分裂后,这一点便能想通了。本就不合常理。
第二个是男主对妻子说,我被炒了。妻子竟然默不作声打了男主一巴掌。按我的理解,这个时候,家人不是该给予支持吗。影片结束后,我还在想这个问题,也想通了。这一巴掌,是他们之间累积的矛盾的爆发。男主种种异常的举动和行为,不断加剧妻子的压力和不满,这一巴掌表明,你竟然把工作也作掉了,你有考虑过这个家庭吗?
所以,家庭不光是温暖和支持,也有不断的付出和索取。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默契地保持某种平衡。家庭就像一个手表,外面看来就是名贵华丽,拆开一看,里面是无数个精密的齿轮,螺丝,链条。太麻烦了。
生活,就更麻烦,像一场风暴,充满了新生和毁灭,互相影响且无序。
最后,我想说,虽然能够理解片尾的处理,但是我还是觉得,他们从地洞中出来就结束是最好的。
2 ) 妄想还是先知
当人深处于幸福中,往往会感到恐惧。
人世间,没有什么的是永恒的,所有一切总有一天会离你而去,只是你不知道是哪一天。你害怕着,当这一天到来时,会不会太突然,会不会太心痛,会不会将你打碎。因为现在的你太幸福,幸福的那么不真实。因为这些恐惧,你会不停地折磨自己,防止灾难的发生。
电影中,男主角一直身处于恐惧之中,他总是担心末日会将他珍惜的一切都带走。朋友说,你很幸福,真的。评论一个男人是否幸福,就看他的生活是否还在正轨。他只是说,维持那很不容易。
后来,男主角开始各种噩梦,身边一切的东西都要将他的爱带走:他的爱犬、他的朋友、甚至是他的爱妻。这样梦中的痛久久不能消散,恐惧折磨着他,让他体无完肤。但只有一件事他一直很确信,将有一场巨大的风暴,那就是罪魁祸首。
其实我们都明白,幸福的结局只有一种——死亡。不论你是死在风暴中,还是死在爱人的手中,或是死在庇护所中,我们都没有办法战胜永恒的时间。
周国平那位落难的王子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那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倒数第二幕,男主角终于战胜了恐惧,打开了庇护所的门,也打开了心门。那场风暴是真是假不重要,他最后躲过风暴不重要,他是不是先知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战胜恐惧了,因为没有什么比生活在恐惧生活在误解中更难忍受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珍惜现在的每分每秒,就是幸福了,不用担心遥远的未来会带给你什么伤害,该来的都会来的,躲不掉。
那场风暴终究回来,只是你拥抱着最爱,带着平静。这就是结局,而你、我、他都早已经知道。
===================================================
我原本以为这部电影是和【纽约提喻法】一样的主题,男主角生活在后悔中却不关心眼下的生活,最后毁了自己的故事。最后才明白这个故事是关于失去的恐惧。我曾经也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太幸福,以至于我每天都在担心,当这幸福结束的时候,我会不会伤心至死。那时我拼命想要保住一切,每天都很神经质。现在回头看来,那场幸福结束后的我,虽然痛苦了很久,但是现在生活的依然很好,有着现在的幸福。
有些人说男主角一家最终没多过风暴是因为他妻子。他梦到狗伤他,朋友伤他,就送了狗,离开了朋友,所以活下来。但是他梦到妻子要杀他,却因为爱她没有离开她,最终才会听妻子的话去看病去海滩,没有躲过风暴。我觉得有道理,但是又觉得风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总有一个让你软弱的因素,你要是能坚强到只是自顾自,的确能活下去,但是没有爱,活下去有什么意思?
3 ) 一场精心设置的心理风暴
如果看了杰夫·尼克尔斯的新片《存身》的预告片,很可能会给出科幻惊悚等标签,然而影片在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一部非常“写实”的普通剧情片,片中男主角每天做恶梦,梦中他“预见”到一场末世风暴的来临,他坚信恶梦将成现实,为了保护家人,他付出了生活中的所有来打造一个坚实的地下避难所。剧情的中心词是风暴,具体到影片中,其实一共有三场风暴,不断席卷男主角内心的心理风暴,以男主角为中心刮起的生活风暴,然后才是字面意义上的男主角自认为“预见”到的末世风暴。
杰夫·尼克尔斯在《存身》中展现的出色能力之一就是心理刻画和暗示,他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心理漩涡,不仅将男主角更是将所有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席卷到漩涡中心。导演不断给出心理暗示却又不作明确解释,让观众不自觉对男主角的行为作出判断,片中几场恶梦可以说是最明显的例子。
为什么男主角Curtis要做末世风暴的恶梦?影片开头Curtis和好友Dewart在车中喝酒聊天时,Dewart就羡慕Curtis有一个完美的生活,虽然小女儿患有失语症,但一家人幸福美满过着风平浪静的日子。这段对话其实就已经对观众构成一个心理暗示:如果风暴是由Curtis想象出来的,那么根据这段对话可以猜测到的原因就是他的生活太平淡,而他又太过在乎自己的家人,担心失去他们,于是一种“风暴前的平静”似的不安和恐惧感便自然会出现。当然,导演只是给观众提供这条线索,并未作出解答。类似的线索还有后来Curtis去拜访母亲时,影片才告知观众原来Curtis的母亲在30岁左右就换上了妄想症,而Curtis这时也恰好30多岁...同样的,仍然只是线索,并非最终答案。但这样的线索越来越多之后,观众自然而然就会在心中作出自己的判断,Curtis神经不正常的可能性在观众心中所占分量便越来越大。
那么几场关于末世风暴的恶梦又怎么解释呢?导演很狡猾的先设置好暗藏线索的剧情,接着再展示由这条线索引发的恶梦,这样一来观众在看到Curtis的恶梦时,就会想起之前的剧情,然后再一次的,作出自己的判断。例如Curtis被狗咬的那个恶梦,其实是因为前一天早上他看到女儿一直在喂狗吃东西,而自己都没怎么吃;女儿被抢走的那个恶梦,是因为前一天Curtis因为工作差点就错过了女儿的手语课,倍感内疚;妻子站在一把刀旁边的恶梦,是因为前一天妻子私下让Curtis的哥哥来劝他,让他感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于是逐渐的,所有恶梦似乎都有了对应的合理心理解释。
当精神病发作的根源,以及每一次恶梦的心理诱因,都因为导演给出了一连串线索和暗示,而显得答案呼之欲出时,杰夫·尼克尔斯为观众设计的这场心理风暴才终于成形。
不过,惊悚气氛十足的恶梦戏其实只出现了不到5次,而且大多都是集中在影片前半部分,用于暗示观众男主角日渐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而影片后半部分,则着重刻画了男主角Curtis在他本来平静的生活中刮起一场摧毁其家庭,友情以及事业的毁灭性风暴。
Curtis与妻子的状况,其实很像《美丽心灵》里面的纳什和他妻子,都是男方开始疯疯癫癫,直到威胁到家庭时女方才无法忍受,但最后都因为爱而留下来陪伴在丈夫身边。在避难地窖里面,妻子Samantha 让Curtis开门的那场对手戏,几乎跟《美丽心灵》里面妻子将纳什的手放在胸口让其感受真实的那场戏如出一辙。在《存身》中有一场戏非常精彩,Curtis在小镇的一个Club聚会上突然发飙疯言疯语,所有人都惊恐得像看怪物似的,唯有站在一旁的妻子Samantha,并没有觉得难堪反而走上前去保住泣不成声的Curtis。
其实回过头来看Curtis的恶梦对他生活造成的影响,唯一没变的是家人,因为爱最强烈。朋友因为猜忌,不信任和误解离他而去,上司也为了保住自己公司的利益而开除Curtis,但是妻子由始至终都在他身旁,家庭才是他真正的避难处。
最后本来想再说说末日风暴,但由于这段不剧透不可能,而我又强烈不建议此片的任何剧透,因此就暂时不说了。
《存身》在大多数时候像是一部科幻惊悚版的《美丽心灵》,但它更着重心理层面上的刻画以及对家庭对社会关系的描写。不过这些都不是它出色的原因。如同最开始我提到的,导演不仅给男主角也同时给观众精心设置了一场心理风暴,这场风暴在片尾字幕出现时向观众席卷而来,颠覆和震撼让观众大脑陷入对剧情的不断回放,无法自拔。
PS:“存身”是谁翻译出来的,真厉害...
4 ) 用悬疑的方式展现出来的人性,情感片
刚看过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整部片子观赏感受是从头到尾的压抑感,和迫切想知道是幻觉还是现实的焦虑。影片最终揭示的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一个丈夫对家庭的责任感,一个妻子最终对丈夫的谅解和支持。自从丈夫出现非正常状态之后妻子从开始的不可思议不断地和丈夫磨合,试图理解和信任。丈夫在聚会终于爆发,与人肢体冲突以后妻子的反应,和第一次暴风雨来临一家人进入避难所的行为,都是妻子对丈夫的支持。同样丈夫顶住巨大心理压力打开了避难所的铁门走出去,也是同样对妻子的信任。结局龙卷风的前兆,不管是真实还是幻觉,都不重要了,他们已经有了最好的避难所,就是彼此的信任。我觉得这就是这电影想要表达的吧
5 ) 很多人对于外国人,惊悚,末世这种标题还是有先天的追逐感
这个电影早有耳闻,曾心向往之 开放式的结尾带给人疑惑 更疑惑的就是豆瓣评分, 不知道看官有没有发现此电影的节奏太慢了,我是说慢的不正常,很长一段时间都让观众不知所云。 几乎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国外烂片,是一个典型的粗制滥造的垃圾电影啊, 为什么在豆瓣上评分能够得到7.0的分数呢, 只能揣测猜测妄断:是不是说外国导演演员把脸往那儿一摆,然后配上一定的特效,把电脑的画面颜色调一下,再结合所谓的深沉的配乐,就挠的很多国人心里痒痒呢,让他们大脑进一步进化开发出来,好像自己体会到了宇宙的深邃,然后开始打打分儿,还能够点点头,表明自己看懂了这部很有内涵的电影。 你们真的不是被这个刻意的故事,粗糙的画面和低沉的配乐锤懵了吧, 或者有些人觉得开放式的结局更能让自己的智慧得到发挥。其实不是每一个有开放式结局的电影都是好电影的,这不是评价好坏的标准。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思想家,哲学家,影评家,也同样能够被批量性引导。
6 ) 关于这部电影的美帝生活。
给以后有志长留大荒村的人们共勉吧。
可能是因为孤独所以老美比我们显得更粗犷。想象每天开门看见的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麦田和一成不变的天空 整天都见不到几个人 下班回家开公路一小时 过往没车没灯也没栏杆 所有人都会更依赖家庭生活和内心生活吧。变的粗犷和信教就很好理解了。相反的精神问题和犯罪也是反面的正常现象。
在美帝生活 特别是东北部 人真的很脆。哥伦布的风暴虽然不像电影里那么恐怖 但OHIO全年的大风和漫长冬季的冰雪 对天朝南方人来说 也是货真价实的自然灾害了。纽约也不咋地。这两年默默忍受 今晚对以后的住地选择萌发了想法。
1 必须是一个设施不错的大型neiberhood
2 永不停止去发现生活
3 隔三差五要有访客 正常的社交生活
4 终身提醒自己关心家人。孤立和缺少沟通是一切悲剧的开始。当感到自己no one cares 或者无人倾诉的时候 改变已经迫在眉睫了。
今晚还清楚了为什么每次见到统计老师都有同病相怜的感情。她这么瘦一个北京人 已经在这儿suffer了十年了。她会因为风暴停电打不开车库门 或者stomach flu之类的理由取消课 每一次收到邮件都感同身受。虽然她很平静。我还敢打赌她也会在冬天早上起来疯了一样的痛经。
关于这部电影。editing的亮点还是挺多的。剧情也非常吸引 但觉得节奏还是慢了些。打开地窖门前的十分钟非常精彩。很遗憾结尾竟然不是另一个高潮 不满足啊。
一边看一边感慨 希望自己会有能力handle以后这样的生活。也寄希望给他。虽然想到他的时候好黯然。
-无奈发现作业片是惊悚片的稳滴02/19/13
7 ) 第二眼观影:婚姻与信任
本来是想膜拜完导演Jeff上一部电影《猎枪往事》后再来写,但是找不到资源也没办法了。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猎枪往事》的成功给Jeff带来的光环。资金更多了,Michael Shannon的参演,甚至是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前夜,电影的发行就被索尼经典买走。
事实证明这个险还是很值得的,电影出来后口碑很好,IMDb评分7.5,票房也达到了500万(对一部独立电影来说真不容易了),当然还有奖项上的肯定(得了33个奖,18个提名)。真的很难想像一部只用了4个星期拍摄,而且几乎没有彩排过的电影质量能达到这样。矫情点说,从剧本到导演再加上两个实力派主角,就是撑起这部电影的原因。
回归正题。
电影在灾难的设定下,讲述了男主Curtis由预见性的梦境引发的故事。很多人会联想到《忧郁症》,也都被贴着心理,灾难,惊悚,悬疑的标签。但我想说的是,两部电影的主旨,旋律,背景都是完全不同的,如题目所说,这是一部关于婚姻和信仰的电影。
其实从Jeff当初的写作背景来看,就不难想像创作的初衷。结婚的第一年。二十岁到三十岁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时间段,生活难免会出现很多变化,很多摩擦,更会有很多的责任感。于是 Curtis这个角色就出现了。
在电影前半段,Jeff极力刻画了一个生活很自满的Curtis,有一份福利很好的工作,有个铁哥们,有个温馨的家,很多画面看着也很温馨,比如在工作回家后,会脱掉鞋子,挽着samantha在聋哑女儿房间门口小声说话。如果有仔细留意过,在每个梦境开始的前后,总是Curtis与家人在一起的场景。而每个梦境到第二天的状态是个重复的过程 ,一步步的愈演愈烈 越陷越深,直到去图书馆翻资料,去找医生,去看望精神病老妈。
电影的转折是从第二次带女儿学手语回来的路上开始,Curtis看到电闪雷鸣,然后转头看在车里睡着了的Samantha,那一眼是他决定把庇护所建起来的原因,因为这是他最不能失去的,然而也是所有事情开始fall apart开始。
先是和Samantha吵架,然后病发作坦白了,接着丢了工作,跟兄弟关系搞毛,甚至是暴风雨来了,以为自己的预言成真,结果第二天依然阳光明媚。
生活的垮塌可以发生得很快,但最后Samantha还是走到Curtis旁边,一起想办法去应对发生的事。对,jeff是想说,在经历了那么多后,婚姻才是最靠谱的。
关于结局,是影片的重点,Samantha陪Curtis接受了治疗,远离shelter,去海边度假。这时候末日般的暴风雨真的来了,但其实也不那么重要了,包括影片前面的一切,梦境或不是梦境,真实或不真实,无论那是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这一家人在一起。
很想给个满分,因为影片从开始到铺成都做得天衣无缝,在不疾不徐的剧情下,一直在引诱观众对结局进行猜测,而且没有其它意识流电影的俗套,但是经过了两小时的守候之后,影片还是呈现出一种疲倦的姿态,和精彩的叙事比起,结局显然力道不够,但是也契合影片的氛围就是了。四星半。
关于刻画“焦虑”的一次还算不错的尝试,对于失去的恐惧,只是影片太专注于对恐惧的描述,却有点忽略了本身最根本的主题。虽说是开放性的结局,但也大多能从导演的意图中推测中一二,别管真假,就是想让个人的恐惧引发全人类的共鸣。
同样的末世题材,本片对于我个人的口味来说不够浪漫,不够精致,显出了《忧郁症》的出色。全片拖沓的积累到最后唯一让我觉得值回票价的是最后夫妻对视,分别点了点头那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表情,仿佛之前所有的误解都值得了。
四星半。布什时代启示录:911,Katrina,次贷,顺带指明了奥巴马的痛点——医保。漂亮地整合在一个重塑“美国家庭”的叙事当中,选角无比精准。尚未找到最简洁的方法转场,所以镜头稍有冗余。
各种噩梦、幻觉以及妄想的表述都呈现传统心理惊悚类特质,不过关于末世的暗示又总会想起《忧郁症》,尤其在2012传了这么久之后,也很容易带来共鸣。迈克尔·珊农再次出演了一个神经质的角色。我倒觉得结尾是一个开放结局,真假还需自行分辨。确实有点拖,好在珊农的表演很优秀。
导演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不断继续埋下疑点, 把观众的情绪紧紧控制住, 最后嚣张地将观众推进深渊. 不少镜头充满力量感, 推开避难所铁门的那一刻, 不仅仅是男主角, 观众自己的焦虑恐惧以及对救赎的渴望同时达到最高点. 结尾处更为震撼, 到底是男主角真的患有精神分裂症, 还是这本身就是一个末世预言?
最后一直梦魇
一部优质的心理惊悚片,导演利用观众习惯性的观影经验非常巧妙的设局,狠狠的教训了一把喜欢自作聪明的影迷。看完结局以后再回想,其实很多譬如男主被狗袭击,寻找家族疾病史,去图书馆,寻求医疗咨询这些非常理性的行为就暗示了一切,在这方面迈克尔珊农的演技功不可没,可惜被奥斯卡无视了!★★★★
拖时间也不是这么拖的……为了不睡着老娘连续刷新了三次消方块的记录。
末世幻觉
这个类型的片子是不是应该叫做心理惊悚片或者心理灾难片?一个怀疑自己患有被迫害妄想症的严重焦虑症病人,恰好预感到末日的降临,恰好拯救了家人,也恰好释放了自己的焦虑。这样的结尾更加光明一些,所以也证明这是惊悚片而不是剧情片。绝对低成本电影。这还是一部不快进就没办法看的片子。
导演是周公或者是弗洛伊德最好。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关于主人公的梦境和现实生活以及最后结尾处的表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更喜欢将主人公梦境中的种种反常变现当做是现实的潜意识的一面镜子最为本我的反应,过于注重生活而产生病变,而妻子的扶持以及最后两人的相视一笑,最为美好···
美版 《Hello 树先生》
男主演技很牛掰。结尾我又哭了。
Mental illness就像是在没有路灯的暗夜里开车,完全不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你所拥有的只有焦虑。如果单单以表现“焦虑“为标准,电影是可以拿五星的
疯子抑或先知?
观看过程中无法不联想到《忧郁症》,同样是打着末日主题的擦边球。不同的是这片除了可以当文艺灾难片看,还可以当心理悬疑片看。。。。。。都2012了,屌丝还是不要自作聪明了,好好过这2个多月吧,哈哈!
先知版『閃靈』
导演设下了一个巨大的心理圈套,步步为营将观众带入风暴中心,在结局时给大家当头一棒。前半段诡变的天气,梦境,心理困境以及预兆都让人想起彼得威尔早期神秘主义的作品。几场末世惊悚戏非常到位,配乐也很不错,迈克尔·珊农是个出色的好演员。
灾难悬疑惊悚心理剧,一不小心可能就是恐怖片了。如果说《忧郁症》是一个纯个人的烂漫遐想,那么《存身》就是一部情系工薪阶级的迷幻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