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

记录片台湾2014

主演:洛夫

导演:王婉柔

播放地址

 剧照

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 剧照 NO.1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 剧照 NO.2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 剧照 NO.3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 剧照 NO.4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 剧照 NO.5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 剧照 NO.6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 剧照 NO.13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 剧照 NO.14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 剧照 NO.15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 剧照 NO.16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 剧照 NO.17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 剧照 NO.18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 剧照 NO.19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09

详细剧情

  詩人步入一黝黑甬道,石室中微光閃爍,令人如何想像,六十年前此處砲火隆隆?1959年,洛夫在金門戰火硝煙中,開始寫作《石室之死亡》,在後來的六十年,這首超現實主義代表詩作掀起台灣文壇風起雲湧。2000年,創作三千行長詩《漂木》,打開華人詩壇長詩的歷史新頁。將屆70年的創作生涯,洛夫一再突破既有格局,試煉意象的魔境。  本片試以「詩與戰爭」切入主軸,佐以《石室之死亡》「一首詩十行」的詩體例,以《石室》前十首詩句選段,構成全片詩意綱領;同時引用洛夫與友人書信,交叉呈現其青年、中年時代畫像。團隊追隨洛夫重訪金門坑道石室、回到湖南衡陽的鄉愁現場,更記錄移民加拿大後的洛夫生活家常。「詩魔」的飛揚與沉潛,俱在其中。

 长篇影评

 1 ) 愿你的那本经比我好念些

看完整部电影,记了三句话。

一句是洛夫书信里写在越战回家后的生活,从战场回归,不在过腰间一把枪,枕边一把枪的生活,过上了平凡的家庭生活,我不知他内心在这两种巨大反差的生活中有什么感触,也不知这信是写给谁,但他书信的结尾写道,“愿你的那本经比我好念些。”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总是生活在琐事里的人抱怨完生活的种种,最后一句无奈的叹息。总以为从战场归来,回家大概是件极其幸福的事,大概也是幸福,带着孩子上山,下山时太太已经煮好了饭菜,安逸闲适,但这种生活是否真的能满足一个军人,一个诗人对生活的理想,可能不能完全满足,但也还好,也是幸福,尘世间的幸福。

我对诗人有些刻板印象,总觉得写诗的人,多少天马行空,不切实际,敏感多情,容易失落失望,且不易再找回快乐幸福。但影片里的洛夫更有烟火气,更平凡,看上去更普通,慈祥温和。信里也会写下家事,为家事操心,也会想要念一念这家中的经。

一句是一位诗人讲他们赴韩交流的经历,他们印象深刻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年的汉城下了好大好大的雪。那句话太触动了,“我们已经有三十多年没看过雪了。”从未见过雪的人,看见雪应该是新奇是激动,总见雪的人应该司空见惯,而见过雪却无法再见雪的人,每年冬天应该都多多少少觉得有些空落落的吧。当初的青年,逃到台湾,一个温暖的宝岛,却比不过家乡。小时候见过的雪,暮年才能再见。再见之时像孩子一样雀跃,让这群诗人都忍不住回去写诗。

这,是动人的乡愁,猝不及防地让你心口一揪,原来,是这样的愁绪啊。离开家乡后,我在每个异乡苦苦寻找一点点家乡的影子,遇到哪怕一点点都欣喜若狂。

还有一句是洛夫的儿子说的,他揣测父亲回乡的心情,画面是洛夫坐在衡阳老家的椅子上,被众多乡亲围住,一个人拿着麦克风站在他身旁解说着他的《边界望乡》,老人的侧脸神情一些些呆滞,像是走神了一样,他儿子在画外说道,“不管你们懂不懂我,我回来了。”那些荣归故里的虚荣是那些主动离乡人才享受的,这些动荡年代被迫离开的人不在意这样的虚无,只想回到故地,了一桩心事,看一眼老母的墓碑,再走进一次小时候生活过的房子,只是追忆从前就觉得心被填满了。那些别的事,他们不管也不在乎。

他离乡也有六十余年了,但口音还能明显听出是个湖南人,返乡多次还将手稿捐赠,我想是真的“念好”,衡阳承载的是回忆的美好,是那些曾经真的发生过的证明,是他作为一个“漂木”想要寻找到的根。

其实,对洛夫真的没有太多了解,看之前临时做了些功课,预感到自己会喜欢他的为人作品,在看之前就买好了诗集,现在看来是值得庆幸的。

 2 ) 洛夫:此河不仅无岸,而且无解

在从事文艺类作品创作的人当中,诗人应该是最痛苦的一类。其次,应该是为诗人拍摄记录片的编导们。

诗人是一个很矛盾的群体。

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和绝对细致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在他们的生命里,一个苍蝇可以被看做是美,一盏忽明忽灭的灯光可能是被蝙蝠吃了去,一个长长的巷子是被手风琴拉长的,一个太阳会笑,一个男孩子爱上女孩子绝不说“我爱你”,而一定要说“今晚月色好美”。

可同时他们也要去表达。

情绪的感受容易,表达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日常与人交流尚且有言不达意的情况,更何况诗人要把他自己所感受到的喜悦、悲伤、痛苦、绝望、对爱情的憧憬、对死亡的思索、对美的感悟等等表达成可以被读者所接受又赋予诗歌美感的文字。这更是个很难修炼的过程。

叶嘉莹先生在讲《人间词话》的时候也谈到关于诗歌的“动”与“静”的问题。她讲诗歌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你内心的情意有所感动,但是你没有写下来,那不是诗。那只是你内心有一点诗意就是了。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你把它用言语写出来,那就是诗了。

因此诗人相对于小说家、散文家、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拥有更多驰骋空间而言,他们一面要被感情“随意”支配着文字的想象力与语言的优美程度,一面又要被理性约束着去凝练字句形成“诗歌的语言”。他们会更煎熬,也就会显得像精神分裂一样奇怪。

《无岸之河》中的生活镜头

前面说了这么多的根本原因是今天参加完影协放映《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洛夫)这个片子之后,有两个同学跟老师提出这个片子拍摄过于凌乱,笔触过于复杂。镜头的设计,访谈者的插入,以及音乐的配合,诗歌的布局上显得凌乱,搞不懂导演想要表达的,也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洛夫这个人与他的诗背后的情怀。

豆瓣上评分6.5,低于同系列片子最好成绩《如歌的行版》(痖弦)9.0成绩不少。

之所以把他们两个片子哪来比较,并不是一定要拿最好的口碑片子来碾压这部,而是因为洛夫与痖弦几十年的好友,也有几十年的经历是重合的,他们的故事整体上是差不多相近的。所以对一段相近的人生经历进行拍摄,差距竟然这么大的确是让人有些抱憾了。

不过事实上,就算在没有看导演王婉柔的采访视频之前,我对她大致的意图是理解的。她是洛夫老师的迷妹,希望借助一个纪录片尽可能的展示洛夫老师多重的诗歌,多重的人生经历和他在诗歌背后传达的对于战争,对于生活,对于死亡的思考和认识。她的野心很大,对意象的把握和拍摄也还算恰当,但唯独有一点被她忽略了就是诗人群体的特殊性。

而洛夫老师又是这一类特殊人群中更特殊的一位。

鲑鱼意象

在看今天这个记录片之前对他的了解并不是很深,也就知道他那首的“火来,我在火中等你;雨来,我在雨中等你”这句诗。但从纪录片开始播放,全场黑屏,背景音乐开始响起“mi do”的单音循环的时候,阴暗晦涩的情绪很容易就被带出来了。整个纪录片下来,对洛夫老师的诗歌代表作《石室之死亡》《漂木》系列,洛夫老师的《创世纪》,他军人的经历,战争的经历,他跟老妻之间的温存,他与老友之间的和谐整体上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抄了很多很喜欢的诗句。

记得里面很多的小细节和很多零碎的小镜头。比如老先生谈起当年几个好友一块创办《创世纪》的时候眼里闪烁的兴奋;比如他跟痖弦见面的时候那几句“欸,你来了”“欸,来了”“欸”简单的招呼语却十分愉快的语调;比如他谈及当年经历的战争的时候欲言又止;比如他返乡的时候夹在在欢迎的人群中的那一种疏离感显得那么孤独.......镜头方面包括导演用于不断闪现的隧洞,鲑鱼,雪那些洛夫诗歌内部的意象,聚焦战地报纸的白光镜头,超现实的3D投影......

其实导演给了观众很多很多让人震撼的东西。

所以相对来说,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与人物的距离无法把控吧。——这也是导演自己讲的最大困难。

从片子里你能感觉到洛夫老师身上带着的那份疏离感。他看起来不像是一个诗人。也可能是他这么些年接触了太多的媒体,进行了太多的表达;也可能是时间让一位老人对于如此久远的记忆逐渐失去了感同身受的能力,总之,你从他的身上能看出冷静,看出睿智,却看不出太大的情绪波动。

他创作于年轻时代的诗歌却是掷地有声,热情饱满的。炙热的情感与如今冷漠的心态之间竟成了一种如此明显的冲突,正如导演自己讲她接触到这位老先生后才发现,他同那个对诗歌很严肃的人之间差距很大,并不像是一个人。他温暖,像一个平常老人一样,会去超市买菜,会跟老友散散步,会看着妻子推着小车去买菜的时候感觉到一丝夹杂着伤感的温馨。

洛夫与痖弦

说白了,他如今过的太生活了,而不像是活在“理想”里的诗人了。

而导演拍摄的重点却放在了“诗与战争”的反映主题上,她极力地想要通过自己片子带领欣赏者回到当初的那个时代,看到当时意义下诗歌背后对那些深刻问题的探讨,可实际上,读者与当事人都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已对那些逐渐远去的历史无法建构感受力了。

洛夫与他自己的诗歌有距离感,导演所期待的故事与洛夫的生活又有距离感,欣赏者自然就于影片和洛夫的诗都产生了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未见得是坏事,至少会勾起小部分人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比如当我知道每一小节的片头都是选择《石室之死亡》的前十首的时候我就很想找来看看全诗是怎样的。

“无岸之河”的含义具体是什么其实我也不是很懂,但是从导演的表述上来看她是想说洛夫的诗歌从《石室》到《漂木》中间都有一种若即若离的飘零感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一以贯之,就像是一条河流,始终在流淌,却不知道岸在哪里。

至于我说的无解,就是在于对一个诗人,又是一个在诗人群体中不太像标准意义上诗人的老先生进行采访,在完整表达故事的同时又想保留他自己诗风的冷硬与超现实本就是相对来说比较矛盾的事情,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所以,此河不仅无岸,而且无解。

 短评

超現實人生。

6分钟前
  • ChangKeChih
  • 力荐

2.5;应该是此系列最差,拍得清汤寡水、了无意趣,诗歌文本虽提供了现成素材可供展开解读,但缺乏所要表达的主轴,只会让这些金玉文字显得稀碎,可惜了;整体观感如匆匆流水账。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画面非常美,无论是空镜头还是配诗文的

9分钟前
  • joy
  • 推荐

洛夫。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拥有无穷意象的诗人,封闭,持续书写,心疼妻子落泪,追问时势与命运。“创作是一种实验,也许有一天我会全部否定它。”“在此之前,上帝如何安排,我就如何活下去。”

12分钟前
  • Guyana🌊
  • 力荐

衡阳的水床里已经消失了的水草,植被。谈起小时候嬉戏在水里从船底下钻出来。旧房子已经变成了一代名人故居。轰隆隆的战争从大陆到台湾再去越南,最后从台北到温哥华,只是搬了一个书房吗?推出去看到的景色已全然不同,心境的漂泊感依然存在吧。创世纪的老哥儿们都还在,步履蹒跚的问道你要去大陆了吗?向废墟致敬吗,用被岁月检验和洗涤过的灵魂吧,那颗年轻又苍老的心在想些什么呢?有意思的是,他是唯一不仅重提过去岁月,还在当下依然创作的文人,难得至极,一切重新开始但他还是勇往直前

17分钟前
  • 玫瑰色的春天
  • 力荐

创世纪三驾老马车那时都还在,现在铁三角已缺了洛夫先生。片中除了洛夫痖弦张默,还有家人,妻子琼芳,儿女莫非莫凡;音乐人钱南章;研究者刘纪蕙、李瑞腾;诗人尹玲等。儿时逃警报,青年的赴台及金门经验,创世纪时的青春飞扬,中年的越战体验,老年的回乡……漫长的一生、精彩的诗路,短短一个半小时很难尽数呈现。

18分钟前
  • 伊壁鸠鲁
  • 推荐

洛夫比痖弦沉默,无戏可看,但总是解剖式的写作,划开树木和自己的肚子

20分钟前
  • 袁长庚
  • 推荐

在迷恋诗歌的年龄,我应该也零散读过洛夫的诗,但没什么印象。看完影片,在影片中“读”了不少“断章”,仍喜欢不起来。感觉洛夫的诗,意象过于深遂、艰涩,我进入不了诗中的时空。洛夫也不如他的好友痖弦可爱,这从他孩子的采访中可以看出来——说到底,他身上的大男子主义意识蛮强大的。

22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原来莫凡就是洛夫的儿子

27分钟前
  • 妖灵妖
  • 较差

有一种很浓郁的乡愁感,但没有拍出来。

32分钟前
  • Salt.
  • 推荐

还不错,他的诗算是我喜欢的风格,只是在方所看他本人没有我以为的善言辞。喜欢他写信附上的那句:希望你的那本经比我好念。看完还是有点想去看看他的诗集。

33分钟前
  • 女宛心兑
  • 推荐

导演小姑娘没什么思路,被受访人牵着鼻子走,基本就是电视专题片的水准。还说自己不想说到什么意象就去拍什么,明明就全是这样啊。哼美女果然就可以信口雌黄。

38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较差

跟洛夫的詩有距離。呈現不如《如歌的行版》。

40分钟前
  • #_N%0-#
  • 还行

洛夫创造了台湾新诗歌,但此纪录片拍摄的太直白,缺少生活性,变成了访谈一样!

45分钟前
  • 邵禹升
  • 较差

洛夫寫得夠好,但訪談是真一般,詩也不是自己讀的,細讀也基本沒做,導致詩和生命歷程的聯結如遊絲一般,遠不如瘂弦和周夢蝶那兩部緊密、紮實。btw,這個系列沒做商禽是一大遺憾啊。

46分钟前
  • 石湃溪
  • 推荐

看到昏昏欲睡,可惜了這麼好的素材。

47分钟前
  • 礼物啊
  • 较差

相對平淡。

51分钟前
  • P
  • 推荐

对洛夫了解不多,看片子知道洛夫贝称为诗魔,以长诗著称。导演的处理中规中矩,没有太多惊喜。

56分钟前
  • 潛微
  • 力荐

五星全给洛夫……🥹

58分钟前
  • 漂木
  • 力荐

“我低頭向自己內部的深處窺探/果然是那預期的樣子/片瓦無存/只見遠處一隻土撥鼠點起後腳/向一片廢墟/致敬”

1小时前
  • dämmerung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