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纯粹的个人主义电影,无论导演还是演员,都在用极度自我的方式来表达着自己的个性,影片剧情简单,叙述平淡,一口气看完需要一定的定力。
帕西诺在这个年龄作为主角的作品,基本都是传记类的人物重塑,老爷子一辈子塑造了太多的经典角色,然而这次的人物并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一个有着极大心魔的孤独老人,一个茫然、空虚、不满于现状又无力改变、努力挣扎却又手足无措的独居者,这里面的分寸拿捏起来相当困难,稍有不慎则会跳出人物,显露表演痕迹,而老而弥坚的帕西诺,则完美地完成了任务,戏骨之盛名不虚。
电影本身的故事叙述,多采用对话情节推动,有关于人物背景、相互关系等内容的介绍,在主角与其他人的日常中得以展现,这也使本就乏味的主角生活变得更加无趣,导演想了不少艺术化处理的手段,尽量让影片看起来生动,开锁匠的人设有象征意义。
角度很小,前部分感觉有一些美国的individual作用到个人身上带来的问题,他和儿子之间的隔阂也非常大,虽然有血缘关系却互相不了解,说话也彼此时刻想掌握制高点在对抗着。
但影片中没有说一些具体的困难,也没有说主角年轻时候遇到的事,可能是一段和最心爱的人没有在一起的故事,可能和儿子之间也有很大的矛盾之类,片中也有提到他的一个学员对他的崇拜,似乎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传奇。但作品中都没有叙述,没有具体拍这些困难,而是只拍了老人在经历这些事情之后的状态,以及转变,解开心里破碎的一角。这样我觉得观众很难理解,很难代入主角的情绪之中。
内心柔软的地方往往存放着我们投入感情最多的东西,由于某些原因,我们把它们储存起来,不愿再去打开。但也许去直面它,去放下它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曾经让我们痛苦不已的可能是我们走错了的路,沉迷其中或许在孤独里显得壮丽,但是我们终究要走回正常的路。
故事中主角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没有人了解,故事最后他打开了内心的门,开始与身边的人建立起联系。
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某网站的一个帖子。帖子大意是发帖人发现自己看的电影越多,就越发现周围人的庸俗,他发现自己越来越格格不入,所以他觉得自己很孤独。他说他鄙视院线片,喜欢看冷门片,给出的第一部就是这部《破碎之角》。 我这么回复了他: 『楼主,不知道你看过多少部电影,我看过6300多部,冷门热门院线都有。在我眼中电影只有好坏之分,当然一些我认为很经典的电影我不会放在这个体系之内。在我看来,看电影是学习知识和开拓眼界的一个捷径,通过看电影我懂得了更多的东西,我通过写影评也收获了很多粉丝和稿费,待人处事也更加宽容,以前愤世嫉俗,现在我能理解别人了。有人喜欢粗茶淡饭,有人喜欢山珍海味,但只要有缘,都有一个善良的能互相理解的心,也是可以成为朋友的,你看胡适的老婆大字不识一个,不也相伴一生了。』 当然那阅片量是我吹的。 说到这里,以上的经历似乎和电影的主角一样,因为主角一定程度上就和那位发帖人一样,只不过更加老辣了一些。 我们的主角是一个开锁匠,同时也是一个制锁匠,这就定义了他的特征:能开导别人,也深陷于颓废。这一点通过几个信息可以得出——开头救出被困在车子里的小孩;陪孙女度过愉快的一天;是加里一直的英雄与偶像;信箱下的蜂窝寓示着他每天接受着一团乱的信息,过着一团乱的生活;小丑的动作也影射出主角一直生活在自己虚构的牢笼和压力之中。 很多稍微懂了一些道理的人都会给自己虚构出一种格格不入,初级的就像那个发帖者,高级的就像这部电影的主角。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恨周围的人。 为什么呢?个人觉得是:我重视的你不在乎,你重视的我也不在乎。 主角很爱他的那只猫和那个他认为很完美的女人,但是他的儿子和他刚认识的女朋友对这些一点都不关心,因为他的儿子正面临财产危机,在一个女人面前夸另一个女人这无疑是自掘坟墓。同时主角对他们觉得重要的事也毫不在乎,他没有给自己的儿子任何帮助,也没有追出去安慰一下那个被自己伤害的女人,甚至吃了对方剩下来的食物。 那个发贴人何尝不是如此,他认为自己喜欢看的冷门片很好很重要,而忽视(鄙视)别人看热门院线片,别人也是一样,重视院线片,不是那么的注重冷门片。(兴许只是人家也喜欢但不喜欢拿出来说) 所以这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憎恨和孤独,从而演变为一种虚构的牢笼和压力。 旁人的一般劝解是没有用的,比如主角的学生总是很好心的带他去各种娱乐场所想让他振作起来,恢复以往的光彩,结果却只是适得其反。主角吃过的盐都比那学生吃过的饭多,又怎会喝他那自己几十年前都已烂熟的馊鸡汤;同样的,我不在阅片量上压过那个发帖者我又怎么能让他信服。 心病还须心药医,主角解开他心中的那把锁还不是靠自己的番然醒悟,主动摘掉那个蜂窝,虽然有点痛;主动去征求女友的谅解;主动打电话给自己的儿子,告诉自己其实是很爱他的;最后车子被锁了,没有钥匙,主角还是依靠自己的开锁技术把门打开了。 至于那位发帖者,我相信他还是因为太年轻,长大点,多挨这个社会艹几遍,也就好了。
像一封老帕的超长情书。最后是美国式父子。
一个封闭的人的内心是孤独的,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事和人,连基本的社交都难以处理,并不是不知道如何去做,是清楚而不愿意去做,宁愿选择逃避世俗,也不愿意让自己摆脱一个人孤独的困境,点击 http://www.weallmc.com/oumei/687.html,解读电影《曼戈霍恩》中的世俗与独立
8.0 从那一封封信件的旁白开始,大卫戈登格林就带领你径直走入角色内心,描绘出一个沉湎于过去美好与悲伤的老年男人角色,它带有些许诗意,同时也透过主角的视角传达出对于当代美国文化在某种层面上的关注。
老锁匠曾经是学生球员心目中奇迹之男,Al的独秀场,全程出镜,表演空间大,穷穷的闲闲的环境与人挺入味。还有猫(猫戏份不太多)。银行谈心柜台,老龄化社会的福音。可惜末半小时有点迷失收尾方向,爆发了事。
3.5 简直是为帕西诺量身定制的剧本,几段意识模糊的场景设计,亦有借鉴Bill Viola的作品,讨论生死与时间。整个故事的核心还是很美国,很动画的角色设计,即便有帕西诺的演绎,也没有让这个远离人群的父亲形象更丰满和层次。更像一出阳光小美女续集,姑娘年老做了银行职员,随手挽救一位边缘老男人。
家庭事業尊重光鮮人緣口碑,但人依舊寂寞生活依舊一團糟。
仿佛听见道恩天使的心碎声 /_\ 在他人心中明明是个魔法师,自己却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挚爱已去,青春已逝,生无可恋,灵魂感觉被掏空……看不清自我。在感恩生活、张开双臂拥抱每一天的道恩面前无地自容,表现得像个混球。自己眼里微不足道的点滴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幸福。普普通通也很好啊(道恩金句
我不怕死,我只怕活着没有爱,只怕老。每个人都可以从这部看到感受到每个不同的自己,心锁打开了,还会怕什么呢,一沙一世界,关于人生我们是那么渺小,但是你就是一整个宇宙。
小导演遇大演员神没了
所有天爆做原声的电影我都是原声re个十几遍才去看片子。虽然阿尔帕西诺浑身是戏,但如果没有原声的话片子还是非常闷的。但值得一提的是片尾太惊喜了!那一秒钟就把整个电影提升了一个档次。啊想要跟所有人安利天爆啊!
bjiff 3.7
Holly你还是这么瘦!!但片子真难看。。。真难看。。。
太慢热的片子,到最后才开始有意思。不过阿尔帕西诺还是棒。
一个古怪的鳏夫,对人总刻薄,人们却总说他温柔。就像电影里那个长了马蜂窝的邮箱,有攻击性,又总有希望。导演大卫戈登格林的风格太醒目了,完全就是王菲那句“不能同游不用遁地/仿似咬咬空气事不关己”的神演绎。
2.5 总有一天开窍打开心锁,把回忆扔掉,把信箱下的蜂巢除掉。
格林的执导水准一直不稳定,这次只能说是平庸,故事其实没多大意思,看似各种引申义,实则表达过度,从头到尾全靠帕西诺的神级表演支撑。有哈莫尼科林出现的几场戏都拍得迷幻跃动,算是比较好看耐看的段落。
废情节太多了。Pacino这么大年岁还在演正剧,值得钦佩。咪咪挺亲的
拜托,你要不是个精神病,你都很难热爱这部电影,它平淡枯燥甚至乏味。但你若如帕西诺饰演的这个老头一样暴躁、执着,不肯妥协,言语刻薄,难以相处,内心却是柔软的。那么,你甚至有机会看哭。这注定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片子。我自己也是这般的令人讨厌,内心热情似火,外皮却冷漠无情。蜜蜂围绕邮箱,他即使被螫,也没有去破坏他,但最后他把蜜蜂连同蜂巢关进了邮箱,既是对执念爱人的割裂,也是对一贯坚持的顽固信念的摒弃。我一贯珍爱生命,但最近我每天都在海边度过,拣石头,抓小鱼,靠饮料瓶子和水桶竭泽而渔,几天下来,我捡了四百多颗石头,杀了四百多条小鱼,放弃一些原则,让我自己很治愈,我把它们都晒成了小鱼干,我用另一种态度珍爱他们的生命。把这部转到收藏盘里了,因为它太适合我独自跟自己和解,容后再刷。
天呐,最后一个镜头,我看懂了。我们原本就是爱,但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知道我们是爱,这是幸运;我们学会表达/显化我们所知的爱,这需要勇气;在这之后,我们等待奇迹来临就好了。
2016.03.12散文诗式的的电影,比较文艺,最后的光明结尾虽然喜闻乐见,但却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毕竟之前是深入骨髓到甚至已经得到欢迎的孤独。AP爷爷的魅力就在于,哪怕他演的是身无长物的糟老头,片中有年龄只及他一半的娴雅佳人爱上他,观众都会觉得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