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准备新锤子发布会,亲自查看现场布置。是我的话我不会这样,我会认为分管发布会的手下已经把这些事情都做好了。我作为螺丝钉习惯了只做自己“分内之事”,从不“逾越”。
他们的专注令人印象深刻,对此我心生羡慕。专注一项事情的时候,吃饭时想的是这件事,闭上眼睛想的也是这件事。你还记得你上次脑子里只有一项事情的时候吗?
也许我们厌倦了白领生活,厌倦了一成不变的日子,想通过创业搞点事情燃烧生命,怒放起来。这时候主观热情控制了大脑,管不了客观现实上创业是否拥有一定的成功率。产品的竞争力、商业模式、未开拓完全的市场等等因素,都证明创业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
既如此,还上吗?
“你对这个时代适应得越好,就有可能是下一个时代最大的失败者,因为时代和时代之间的变化就是这样。”傅盛如此说道。身处时代之外传统行业的我,无法真正但只能尝试体会这句话。身处互联网行业的大佬们大概也体会不到夕阳行业死水的感觉吧。
戴威(OFO创始人)对着采访他的主持人说:“未来不会有人买单车了,所有单车将由我们从工厂采购,我想我们改变了整个单车行业。”看到这里我十分惊讶。宽容点,把他话里的“所有”定义为90%。即使是90%,我也不信这句话。我怀疑他自己真的信吗?他是拿着话筒盯着主持人把这句话说完的。
那么有至少两种可能:1.他自己也不信,想靠噱头做新闻拉更多投资,甚至试图让主持人相信;2.他笃信这句话,也一定知道非常多的人(比如我)不信,但仍然把这句话广播出去以期让更多人相信,获得更多的力量和支持。当他发现这句话无法成为现实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个崩溃的过程?笃信→开始怀疑→强迫自己相信→事实摆在眼前→接受现实——大概是就是这样的过程吧。
作为马后炮的观众,在2019已经知晓ofo和锤子很悲剧,似乎可以开始嘲笑一番:“这些人只会吹牛B骗钱”。作为创业者呢?我不知道,不在其中不知其味。
也有创业者说:“别说什么互联网餐饮,我们不说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我们就是一个小型的公关公司”。创业者带上互联网的名头,也许不明觉厉的只有观众。互联网+没有翻天覆地,不管是投资方还是创业公司都明白这一点。观众看着眼花缭乱的一切,俨然活力十足的盛世。一地鸡毛混着泥土,又为新热点提供土壤。
在今天,革命性的新事物越来越少,无法诞生很多足以冲击现有经济结构的新行业。投资人看到创业是九十九死一生的事,并不鼓励创业。创业者付出的金钱、眼泪和热情,绝大部分情况下只能付之一炬。
人类天生损失厌恶,很多人会下意识控制自己的投入,以减少在未来失去的痛苦。若是全身心投入,又没有获得回报,这种痛苦难以想象。
透过水面闪着光的,到底是月影还是宝石,唯有伸手触碰才能知晓,所以我们会认为唯有现实才能证明虚幻。然而现实和虚幻从来都不是1和0的关系。摸不到,也许是手伸得不够前、宝石太远。所以你不能证明它不存在呀是不是?
月影还是宝石?不知道呀。
但你看它多美啊:)
世界从来都不是那些安于现状的人改变的,改变世界的永远是那些敢于冒险的人。
罗永浩说这话的时候真的让人很燃,他对于电子设备的热爱,特别是描述随身听的使用场景:“走在繁杂的街上,周边都是繁杂世界的喧闹声,耳朵里却是另外一个世界”的时候,有点放飞梦想的感觉。但燃过之后还是飞镖扎自己,说明还是有很多现实问题让自己很难堪,不得不通过这种残酷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绪。
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师范生,放弃相对稳定的编制教师工作,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投入到幼少儿英语绘本中,以为凭借自己及团队的力量,能够将所学所思的正确理念运用到实际中,让符合孩子成长路线的“二语习得”理论落地。
然而现实也如影片中各个主角面临的问题一样,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那半年里有过很多的困扰,但因为对于理念的确认,我任然坚信这条路必有结果,只是我不想再从一个创业公司出发,而是期待能够有更专业的指导和发展。
傅盛尽管看起来一副成功人士的样子,而且到他这个阶段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带着对机器人领域的热情和兴趣去探索,难能可贵。看微信推送就了解到了他跟女儿关系不好,看到女儿躲避他那一幕时再次确认创业真的是反人性,创业意味着个人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中,不仅要关注公司的发展,还要提升个人的能力,从而带领整个团队进步,所以涉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文、地理、哲学、政治、经济、心理学,所以创业者大概是看似最自由,体验之后才发现是最不自由的职业吧!
刚毕业就步入了自由职业的行业,除了周末有课的日子均可在家办公,不打卡、不限时,按照任务量估算时间,只要任务完成一切都ok,这几点说出来大概能让坐班打卡的同学羡慕不已吧!然而,事实是随时待命。虽然不用坐班,但同事间的工作交流和文件传输必不可少,每个人都自由就意味着没有一个人是自由的,你知道什么时候找同事是方便的,同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找你是方便的,所以无时无刻都有可能接到电话和要求传送文件的信息。
而对于我这种还没有经历过朝九晚六,就直接进入到“黑白无常”自由空间的人,真的很容易堕落,尽管每天都逼着自己早起,却还是会先闲逛一会手机再开始工作。而成大?大概真的应了那句“成年人的世界,除了容易长胖,其他什么都不容易”。
马薇薇说她是不婚主义者,所以好像不太在意创业的结果,只是觉得刚好这件事自己可以做好,又能解决大家的难题,便行动了。
我不是不婚主义者,反倒是渴望爱情、四处寻找安全感的人,所以不会像她那样义无反顾的不在乎结果,也没有她在辩论界专项的能力,所以没有那么自信的去放弃一些自己care的东西,但事实上也没有那么多束缚我都东西,所以也不应该如此卑微的苟且,做自己擅长的,或许也能有好的结果。
朋友圈:
真格包场《燃点》,蹭吃蹭喝蹭票,感谢徐老师。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讲,是合格的;败笔是主线不够清晰,想到哪拍到哪。如果生活的美好在于小确幸,那么创业就是大确丧,大而且确定性的丧;从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来说,创业无疑就是反人性的。因为ofo和锤子的溃败,总有抱着diss心态去看的朋友;但我从创业者的视角,怎么说呢,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悲悯于凡事,反诸求己。汝为天与人,恶魔系蹄缚;痛苦的根源,也无非是欲望和不自知。总之,电影并不是冬天里的一团火,也不是关于创业与否的教化,而是要真心的问问自己,自己的燃点到底在哪里?
自己的回答,什么是燃点:
你所热爱的,支撑你能够直面惨淡人生的,就是你的燃点。我所理解的。
另1:
陪我一起看的也是个创业的哥们,五年时间,做到行业第一,公司估值几亿;当然他也有抵押房产给公司用钱的时候;去年离了婚,孩子归前妻,家人不理解,也不支持他创业。影片中也有罗永浩、金星、傅盛谈家人的关系,终究创业是个逆因子吧,真心对家庭有损伤的。
另2:
被房地产化改造过的社会,上升空间板结和买不起房是年轻人的最大问题。安于现状能怎么样,不如放手一搏,就和徐老师说的一样:白骨累累和腰缠万贯,其实都一样,这就是今天创业的真实写照。
另3:
最感触的画面就是戴威在能看见北大的窗前匆匆的吃盒饭,想想自己有多少次是匆匆的扒拉两口,又去开会打电话见人了呢?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有梦,真的很好。没希望,也要苦熬。
《燃点》这部记录片向我们讲述了多位中国移动互联网精英创业者的生存历程,也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青年创业者们所秉持的那份热血与情怀。对罗永浩、papi酱、戴威等自身产品创始人的真实采访,也侧面反映了互联网时代中国创业者们跌宕起伏的奋斗历程。纪录片里所呈现的一些创始人们窘迫困境,启示我们理性与规划的重要性。即便是知识精英,人中龙凤,也难免吃瘪,或许是创业时机的选择不对,或许是与团队的交流沟通不畅,或许是融资时的先天困难,创业者们总要在极短的周期内面对一个个险阻。卓越的投资眼光、专业的管理技能、强大的心理素质、出色的领导能力,都是一个个创业者成功所不可或缺的,但影片并未对此过多着墨。2021年的今天再看这些人,个中结果我们已经能直观看到,或许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但就像总导演关琇所表示的:“《燃点》不以成败论英雄,每一个走上创业这条不归路的人都值得尊敬,因为他们其实是社会前进的动力。””青年创业者们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梦想,需要激情,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在商场里纵横拼搏。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失败,但不放弃就有机会,有勇气在这条狭路上拼搏,去赢得属于自己的掌声与喝彩。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明日之中国将更有活力,更加充满希望,创业精神也总会一脉相承。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今天看了《燃点》这部电影,自己有些感触,所以总结下。
电影主要记录一些创业者的创业状态,看完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位创业者:
1、安传东:
安传东是电影中所有创业者中看起来最失败的:只有两个员工,自己和女朋友住在破旧的房子里,自己创业想做的事情也没有想清楚,只是为了创业而在创业。他是电影中唯一介绍了家庭背景的创业者,他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人民大学,毕业后想通过创业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他的脑海中创业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2、金星:
金星是电影中所有创业者中看起来最成功的:自己创业的产品“新氧”拿到了E轮融资,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出席盛典被医美行业的老板认可。但是金星为什么成功观众是看不出来的,因为观众只能看到金星当前的创业状态,却看不到金星创业之前的状态及金星的家庭背景。
我理解整部电影是记录不同创业者的创业状态,或许观众会觉得安传东是个努力、有梦想的人,金星是一个通过努力获得收获的人,观众会看到有人创业失败,有人创业成功,然后呢?电影中表达的东西在我看来只是一个表面层的东西,没有深入的东西。
电影最后结尾是安传东虽然创业失败了,但是很快又启动了新的创业项目,仿佛是表达安传东的坚持,但是我内心感到的却是悲凉。
感谢新世相爸爸给的免费观影机会。
本来没想长评的,但点评字数超了,哈哈哈哈哈那就顺带长评一下吧。
我看到很多评低分的人会从电影逻辑的角度来审视这个片子,就觉得随便剪辑一个纪录片就能当电影啦?我可能电影造诣比较低吧,我电影给高分一般都是能刷新我认识,让我产生共鸣,给我有所震撼的片子。毕竟观影是很个人情绪的事儿,我特么看哭了觉得特感动有一大把话要说的电影,如果你没有同样经历或者感触,我咋说好也没用。
可能是因为多年游走在创业的边缘,经历过好的,也经历过坏的,所以看电影的过程审视的角度很简单,就是从自己的经历入手,一边看一边审视自己一路走来,多次有飙泪的冲动,是真心觉得每个创业的人,无论人前多么风光,人看不到的时候都有的那种压力,无奈,迷茫,差点放弃,绝望的情绪太相似了,太燃我了。所以我从我自己角度,写写自己想说的一些心里话吧。
所有片中出现的人表达感情都特真实,没有演员演出来的那种刻意完美,那种生活里流露出来的萌笑,无奈,拒绝,流泪,我觉得人在自然状态下表达的任何感情都特别迷人。
我自己也不算是完全的创业者,比起他们来说我太弱小了。但我也十足地体会过睁眼就是钱的压力。工作上,为了节省几百块的成本我据理力争,但现实生活里我请朋友吃几百块的饭从来不带犹豫。
创业教会我,你必须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你不忍心但你必须要开掉不合适的人,你作为创始人你一定是最后分到钱的那个人。“就算再困难,你自己可以没有收入好几个月,但你不能有一个月不给团队发工资。”
想起电影里老罗说的“本来以为创业的人想自杀是因为由奢入俭想自杀,但并不是。他本人想到自杀的时刻是当发现跟着他的500个员工其实是500个家庭,他觉得对不住他们的那个时候,想过自杀。”
创业是孤独的,你不能跟家人说,家人会说这么累别创业了。你不能跟员工说,他们需要你带头儿打着鸡血。你不能跟投资人说,他们会质疑你的能力。
创业,无论你做多小的事儿,你都有着没创业过的人理解不了的压力和责任感,
“特么得活下去啊首先。”
无论结果如何,就当是把自己变强大的过程吧,加油
“在今天的中国,
如果有什么人生契机可以点燃一代人的激情,
可以让青年精英对自身和未来保有希望,
那只能是创业。”
首部记录当下中国创业者的纪录片《燃点》,
镜头对准了正在发生的创业史,
14个月,拍了14位处在风口浪尖的CEO:
罗永浩、戴威、Papi酱、马薇薇……
他们在片中没有台本、没有演技,
暴露出最真实的、甚至是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豆瓣上,点赞最多的评论是:
“锤子科技和罗永浩能坚持到上映吗?”
然而,总导演关琇说:
“《燃点》不以成败论英雄,
每一个走上创业这条不归路的人都值得尊敬,
因为他们其实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燃点》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生存状态。
主角一共7个人,包含了移动互联网行业过去几年来最有代表性的创业者,比如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ofo创始人戴威、网红papi酱、《奇葩说》首任“奇葩之王”马薇薇等。
片子是从2017年5月开始拍摄的,拍了14个月。最开始是选了13家公司,总共14个创业者,其中的7位跟拍得比较频密,也算是电影的主角。
这几年中国迅猛发展的速度,和年轻一代创新的速度,使得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缝隙,都被这帮创业者做出来的东西迅速填满。五年前,你可能都不能想象,今天你用美团叫外卖,用滴滴打车,用饿了么订餐。创业者们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真真实实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在移动互联网这个残酷的下半场,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影像记录这段非常热闹的历史。
在任何时候都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一遍一遍在路上熬。这部纪录片,让大家看到的,是当下创业者们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也许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
罗永浩:一个有演讲恐惧症的“相声演员”
老罗是一个被贴上“情怀”标签的创业者。
因为特别会说段子,他曾经是新东方最走红的英语老师。后来自己出来单干,创办了牛博网和“老罗英语培训学校”。2012年,他40岁,成立了锤子科技,说要做东半球最好用的手机。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风格。他有很多经典语录,新东方时代,他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做了手机之后他说,“世界上唯一一个会做手机的人是乔布斯,但是他死了”、“剩下一群笨蛋在做手机”、“我感觉这个重任落在了我肩上”……
在大家眼中,罗永浩一直是一个特别能说会道的人,但你能想象吗?老罗有演讲恐惧症。
创业这六年,他有很多的不快乐,但最不快乐的,原来是当众演讲。
而且他怕镜头,不愿意被拍。一看到镜头就浑身不自在,就是那种生理反应。
我一开始以为是不熟,心想等拍一段时间之后熟了就好了。没想到他是真的从头到尾怵镜头。我跟他说:“你就把我当空气。”但毕竟不是空气。有机器,还有两个人杵在那。
后来我就租了一个“电兔子”,轨道摄影机,放在他的办公室里,记录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导演组就在屋外看着画面,他那部分的镜头,就是这样拍回来的。
采访他时,房间几乎是全黑的,只有他坐的地方打了光。我和摄影师就猫在一个角落里和他对话,他看不见我们。
跟老罗接触这一年,我发现他并不是为了卖情怀而卖情怀。他真的就是喜欢这件事。
他是头驴,吃得很少,所有的心思都在拉这个磨。每天24小时,都扑在自己的事业上,基本上没有个人私生活。
他从来不谈他老婆,在我们这个片子里是第一次谈。说一个月可能跟老婆吃不上两顿饭,在一起的时间就更不用提。
他平时就住在办公室。凌晨3点,他问一个员工:“你今晚大概几点睡?
本来我们想拍摄他睡觉的地方,因为就在他办公地方的旁边。他说不行,下不去脚,太乱了。他累得不行的时候,我说你要不去床上躺一会儿,反正你住在这。他很巧妙地避开:“怎么?这个纪录片还有床戏?”
电影中有一幕,在锤子2017年春季发布会的最后阶段,老罗一度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如果有一天,这款手机卖到一两千万台,你们要知道,这是为你们而做的。”他哽咽了。
私下里他说:“随时发不出工资,随时倒闭,随时被债主围楼,那个时候是想过自杀的。”
我想罗永浩除了是一个企业家,还是公众人物。所以锤子科技的资金问题、市场问题、产品问题,都会被放到很大。这段时间关于锤子的负面新闻不断,资产被冻结,员工薪酬被拖欠,老罗也据说辞去了锤子科技的法人和董事长职位。
企业做得不好,任何人都需要反思。那我们就忠实记录。他和公司能不能挺过这次的难关,我不知道,但我希望他可以。
戴威:26岁身价过百亿,27岁跌落神坛
我们和戴威接触的时候,他和他的ofo正处在最意气风发的时刻。
公司创立才一年多,就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投资项目,业务甚至铺到了美国、英国、新加坡。26岁的戴威,登上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的榜单。
我们正在拍摄的时候,传出了ofo和滴滴决裂的消息。 如今,片子要上映了,小黄车的各种负面消息满天飞:融不到钱,供应商欠债还不上,1000多万用户等待退押金。戴威本人被法院颁“限制消费令”,出行坐不了飞机,住不了酒店,不能买车,不能买房。
这个27岁的小伙和他的公司,正在陷入至暗时刻。
如果要为片中的每一个公司定一个标签,那ofo的标签就是“速度”。
几个从校园出来的小孩成立了公司,ofo的高层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在挨着窗户的最后一排办公,天天吃盒饭。
然后他们占了一栋楼的一层,又扩张到两层、三层。从20多人到200人,然后几千人,突然估值就过百亿。这种成长的速度可以说是前所未见的。
27岁的戴威,是一个有些腼腆、外柔内刚的小孩。非常的有礼貌,为人很温和,不太善于表达。对于ofo的发展,一年前,他还是很有自信的。片中有一个场景,戴威在ofo一场活动上发言:
“Uber在全球每天提供700万次出行服务,而ofo现在是2500万。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世界每一个城市、每一个角落,只要你看到一辆小黄车,都可以骑。”
另一个场合,一个外国的嘉宾跟戴威聊天,外国人问:“你能想象ofo三年后或者六年后会发展成怎样的规模吗?”
戴威毫不犹豫地回答到:“我真的想象不到。”
虽然我们追踪得很密切,但还是觉得不容易跟住,因为速度太快,变化太快。最开始拍摄的项目负责人,过两天就去干别的了,因为公司的结构不断在调整,可能这个人就成了另外一个部门的负责人。然后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这种速度,可能也预示了他们的危机。
前段时间,我给戴威看了成片,他说这段影像“是一段历史了”。去年的那种春风得意、土匪一样的高歌猛进“都是过去时了。”
他说乐观和天真“可能在我们几个创业小伙伴的脸上,再也看不到了。因为我们是会长大的。”
未来,ofo可能会成为各大商学院里的一个经典案例吧,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案例。不但戴威本人要好好总结,所有的创业者我觉得都是要总结的。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朝气蓬勃的创业团队。我觉得就算真的失败,只要处理后善后,对投资人、消费者交代好,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戴威还年轻,他还可以从头再来。
金星:医美信息行业最大的大咖,却不懂整形
这个金星不是做过变性手术、现在成为著名主持人的舞蹈家金星。他是医美APP“新氧”的创始人,这是他第三次创业。
他不懂医院,不懂整形,也不懂手术。金星以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身份进入了这个他完全陌生的行业,这是当下创业最神奇的地方。
金星在踏足这一行之前,已经想得很清楚。他说,“当有一天医美成本非常低,技术非常发达,每个人都很漂亮,这个时候大家关注的就是你的内涵了。”
所以你能看出,他怎样开始、每一步怎样做、能达到什么效果,逻辑非常的清晰。他也是我们拍摄的所有创业者当中,思想最成熟的一个。
然而,两年前,他第一次跟我讲创业经历的时候,泣不成声。那种痛和伤害,都是在骨子里的。
金星第一次创业的项目叫“美丽家族”,是一个社交购物社区。因为种种原因,一年后他们的资金链断了。金星就开始跟家人借钱,跟朋友借钱,最后是弹尽粮绝,做不起来。
最后一天,他在办公室跟大家说:“你们把外面的电脑都分一分,散了吧。”等员工都走了,他躲在办公室里,哭了一个下午。
第二次创业,他还是做导购社区,叫“知美”。结果又遇上了金融危机,庆幸的是,和第一次比起来亏得没那么大。
他失败了两次。但是,这两次失败是他巨大的养分,所以新氧现在走得很稳很顺。
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我们不是做医美的,我们是做互联网的。”
女创业者和男创业者没什么区别
开拍前,大家有讨论过是不是要找一些女企业家。
虽然商场上没有女创业者的标签,但电影确实需要女性视角。我们最终选定了Papi酱和马薇薇。因为她们都是自媒体创业浪潮中的幸运儿,当然本身也自带流量。
2015年,Papi酱在网络上传了一些吐槽短视频,因为兼具美貌和搞笑,迅速获得网友追捧。巅峰时期她的个人IP估值近3亿,一条广告,拍卖价达到2200万。
现在她可能没有之前火了。在做一个叫Papitube的内容生产机构,自己当老板,签约了60多位视频博主,生产美妆测评、美食、萌宠、旅行等各方面的短视频内容。
这个姑娘特别可爱。其实她本人是很安静的。没有事情的时候,就在家里宅着,看书,也不怎么出去逛。
而马薇薇本身就是辩论圈中的名人,因为《奇葩说》爆红。之后就跟《奇葩说》的明星辩手一起创业,专门做知识和娱乐方面的内容产品。
这两个女生都是迅速地成名,然后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商业当中去。不过,从一线网红艺人到公司的创始人,这种身份的巨大的转变,其实是有很大的冲突性的。
我个人理解是,创业没有男女之分。在这条路上,所有人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大家并不会因为你是女生,就多照顾你。
两个人在镜头下都是超级真实的,一点儿也没有所谓艺人的做派,我都很喜欢。
尤其是马薇薇,我跟她比较熟。刚开始找到她,我说我想跟拍你创业,但我可没有钱。她回了我一句:“我们也不会疯狂到问纪录片要钱。”
创业面前,人人平等
安传东是代表当下绝大部分草根创业者的现状。他出身在农民家庭,没有资源,没有经验,也没有方向。就只有一腔热血,不怕失败的劲头儿,事业是刚刚起步阶段。
傅盛早已是商场上的老手了。他的猎豹移动2014年就在美国上市,个人也已实现了财务自由。
就是这样两个处境截然不同的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同样遇到了困境。
安传东雄心壮志发展他的“跨界美食家”项目,为餐厅拍宣传视频,又以99元吃4顿霸王餐为噱头,招揽会员。但项目本身就不被投资人看好,他屡屡碰壁。结果在我们拍摄过程中,项目就死掉了。
安传东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最后他只能用他爸干了一年农活存下来的钱,给员工发了薪水。
这就是现实。
傅盛做杀毒软件起家,打造出了3721、360安全卫士这样的明星产品。他的猎豹移动,是第一批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市值最高的时候接近50亿美金,2015年的全球用户量23亿,本身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商业体。
但近几年,外界的算法改变了,猎豹的利润不能像以前那样高速增长了,而且很有可能永远不可能了,市值也缩水到了十几亿美金。傅盛遭遇了瓶颈,所以他很焦虑,很痛苦,在寻找突破口。
现在他决定要转型,去做人工智能。
选择拍傅盛,就是想告诉大家,不要觉得创业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
上市不是终点,可能是一个更难过的起点,因为所有财务公开,你要对更多、更广大的股东负责,压力其实是更大的。
我做了20多年电视节目导演,一直都关注着中国创业环境和创业者的变化。
其实中国的创业者们,经历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是以柳传志他们为代表,任正非、李经纬,还有刚刚去世的鲁冠球。这些人其实特别了不起,是拓荒者,从以前那种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内杀出来,前面完全没有路,在没有路的情况下走出了路。
第二代是2000年前后,就是马云他们开始创业的时候,开始有了互联网。张朝阳、丁磊,还有现在的人可能都不知道的王志东,他是新浪的创始人。
这一波创业,基本上我们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商业模式,人家有个Yahoo,我们有个搜狐;人家有个ebay,我们有个淘宝,这是第二代。
到现在我认为是第三代,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短短四五年的时间,第三代的这些人,有了特别深刻的变化。20年前,没有创业这个词,叫“下海”。那现在创业成了年轻人一个非常正常的选择。我要成功,我要出人头地,首选可能就是创业。
这一代的人让我看到了跟上两代人更不一样的东西。大多数小孩,其实在我看来更有野心。不是说我要发个财挣个钱,实现财务自由,或者说是改变个人的物质生活。因为现在大家都很自由,随时可以流动。而是说我要改变行业,甚至改变世界。
除了创业者的变化之外,创业环境也变了,变得更热闹,资本更雄厚,速度更快,更需要创新,需要你所有的能力在瞬间成长。
真正的商业天才是很少的。经纬中国的张颖在片子里面说了,创业公司3年之内,有93%都会死掉,活下来的只有7%。但是没有一个创业者,在上路的那一天是想要失败的。
所以我就说,没有病到一定程度,千万别去创业。
因为创业的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欲罢不能。哪怕前面是个火坑,大部分人觉得就不要去跳,但我一定要去跳,不然我会一辈子后悔。
我觉得这样的人,其实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有的创新,都是从这无数的人付出血的代价里换取回来的,我们的生活才一点一点变得更好。
在和平时期,我觉得创业者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我自己也是一名创业者
《燃点》其实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关机,还在跟拍,还在剪。接下来,我们要同步做一个五集的电视版长片。
这种纪实影像,第一不能摆拍,第二不能导演,第三我无法预计明天会发生什么。拍摄起来,最困难的就是沟通。这些老板们都很忙,不可能明天有什么事,都跟我汇报,所以他们都有个秘书。
但是,秘书是普通人,也不清楚你要拍什么。中间来来回回,沟通特别不易。
我们尽量不打扰到他们的正常工作,但是拍创业者还有一个困难的地方,就是涉及数字、商业机密的东西,我们不能记录。
重要的事件我们希望能记录到,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错过。
当然有些东西我可以死缠烂打,一定要拍到。但其实我也挺不忍心的,就好比人家这不太顺利,你还在那儿拍,就是一个做媒体的行业伦理问题。所以最有戏剧冲突的一些画面,我可能就主动放弃了。
我拍老罗的时候,问过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去做脱口秀,非得做这么难的事儿(做新手机)呢?”
他回答我说,“还是热爱,要不然坚持不下去。”
我们也一样。因为纪录片始终不是市场上最热的东西。它也挣不着什么钱,发大财更不用想。如果不喜欢纪录片,那你完全没必要做这个。
我从央视出来十几年,一直很喜欢纪录片,之前做过两部纪录片的出品策划。我想在某种程度上,我也是个创业者。
大家都说今年的冬天很冷,未来也会冷一段时间。所以《燃点》就算是一把火,送给那些不放弃的人。
谁规定创业必须要成功?大家都是在不断失败中前进。不放弃就有机会。先活下来是一切的王道。只要有勇气在这条路上搏斗过,都值得别人给他们喝彩。
我司年会当天,老板组织全公司去看了《燃点》。我的工作属性偏媒体,圈子里也有很多创业者,一看到他们在朋友圈一边五星好评一边哭诉创业不易但梦想伟大,我就大致感受到了这部片子的主旋律。所以,观看之前,我把它当做老板安排的洗脑鸡血,默默先打两星。
结果观影完我直接再降一星!我的妈呀这个片子为什么能上映?它连最简单的洗脑都做不到啊!因为我旁边的财务妹子看到最后连人都没认全啊!还有几个觉得安传东有点傻fufu啊!对创业者能力都产生怀疑了啊喂!
很多人说这个片子本来也不是拍给吃瓜群众看的,要对圈子和这些人物有了解才能看,可我觉得这就更不对了。对我们这些圈内人来说,这些人(除安传东,一会儿单独说他)的发布会内容、后台花絮、梦想所在、瓶颈是啥全都是已知消息。马薇薇的故事奇葩说里的比片子清晰多了,PAPI酱的人生《人物》等杂志访得不要太深刻,老罗的故事、戴威的故事,谁不是心知肚明?对知情者来说,这个片子信息量简直少到没朋友!
还有一个讽刺的例子:看完电影后老板给我们讲,傅盛上市时其实面临12345各种危机,他知道他当时的心境是12345的难,不是片子上看起来的那么光鲜。他解释得越多,不就证明这个片子拍得越鸡肋么?
所以,这个片子圈外的人看不懂,圈内的人一点有用的都没看到,这到底是拍出来要干啥?我反正观影完心中的答案就是“经纬的pr”,老辣专业的张颖上帝视角太强,简直全篇主角。
定位不准之外,这个片子的价值导向也让我觉得很不舒服。这里就要说到安传东和金星。
安传东选的特别好,他的故事正是这个片子最能引申的亮点:一个平平无奇的草根创业者,屡次失败,初心不变,片子里的人不是自带光环就是小有成就,他这样一个现实主义题材最有共情效果和说明意义。结果呢?片子最后拔得稀巴烂。
他房子也破、事业也破,工资花光爸爸一年血汗钱,这样的执着到底为什么?安传东本人的解释是:揭掉农村标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有些觉得他有点创业迷信,有些心疼他支持他,片子对此不做结论其实OK,到此这个纪录片安排的没毛病。
但之后,片子把因素往社会有歧视、创业消除社会阶级上引,把徐小平的话和安传东的“农村劣势”论剪到一起,这我就忍不了了。农村创业者一定弱势?农村创业者失败就一定是因为先天出身因素?资本的态度就是农村创业者冲鸭!咋冲?方法论呢?优势呢?太标签化了吧?想象一下,拍了10个人,9个人(不强调他们出身)当时都是成功代表却各有难处(有的是演讲恐惧症和无法兼顾家庭这种常见难处),1个人(强调农村出身)失败了还有看起来超严重的难处(没钱没资源),搞事情?
我不恶意揣测安排是不是故意的,但至少我能说一句,这不妥当。要么也拍个成功的农村创业者,要么就别再最后剪进去一大堆阶级消除论,做纪录片不一定要有结论。
再说金星,成功典范。新氧现在这么牛逼,大家想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才,怎么做到的,激励自己燃起来。可片子拍的是什么?他天天加班,老婆好惨,孩子不爱找他他好惨,他愧对妻儿。喂喂喂,普通加班狗不愧对妻儿?燃点不应该是“为了妻儿生活更好我要努力”这种正能量的东西么!这是什么?拍这样普世的困境选谁都能拍。
我老板还怼我说“这就是真实的啊”,我想说,这当然真实,但只呈现这样的真实不是客观,是卖惨。如果这些内容是为了把这些创业明星拉下神坛,我看不到拉下来的意义。如果单纯想说创业难,那找10个素人创业者,效果可能会更好。
所以?燃在哪?
从纪录片完成度的角度,这个片子无疑是负分的。镜头模糊摇晃不说,还用了大量怼在脸上的电视节目拍法,一看就是拍时没考虑上映的事,所以片子质量可以不计较。
退一万步讲,就算受众、引导、质量这些问题都不用考虑,这个片子也不好看,因为它完全不燃。这个片子不应该叫《燃点》,应该叫《难点》。
现实意义大于艺术意义。罗老师加油。安传东让人心疼。
哎在朋友圈里都不好意思吐槽,这里面那个做跨界美食家的那是个什么烂项目我去……我去你一成年人拿着村里老爸挣的钱去给人发工资,美其名曰追寻梦想往上爬,赔光了回村还哭兮兮搞得巨悲情,活脱脱一个想逃避现实的傻逼巨婴好不好……我是真怕这种假梦想之名的片子惹地一堆人激情澎湃去创业……啥时候创业能跟梦想这词脱地远点,跟创造社会价值挂地近点,才会稍微多靠谱一点
看到戴威脑子里全是我的 排到第9,990,000个的押金退款
跟我预想的一样,就像个电视专题片。在影院看的唯一好处就是可以很专心吧……影厅里观众不多,应该都至少是对创业感兴趣的。有对儿情侣看完后一直争论,在电梯里就犀利地吵起来了……
第一感觉是不专业,镜头太晃,场景选取太矫情。其次和海报相比,避重就轻了,失败的特写是小人物,海报确是按咖位,算虚假宣传嘛?
我就想看罗永浩扇自己耳光怎么办?
前两年的风潮是综艺节目变电影,这两年就是电视访谈也要变成电影上院线。
罗老师,片酬先把欠各种供应商的钱还上呗
老板要是请你看这个,可能就是没年终奖的意思。
成都银泰城 离软件园最近的有排片的影院 一天两场 坐满了年轻人 可能是创业者 可能是创业公司的员工 可能是锤粉或锤黑 观影途中 有人唏嘘 有人狂嘘 有人抹眼泪 有人感叹自己还算幸运 创业百态 观众席远比电影里真切
这部纪录片的创作本身就和“创业”这个主题一样,看似有讨论价值,但本质上还是没有任何价值。想要表现所谓的深刻,想要把明星一样的创业者拉下神坛,就用大量毫无意义的生活细节来填塞更没有意义的、心灵鸡汤式的采访和自我解读。说到底,这些人拍完了一部纪录片都不知道“创业”是什么,只不过在素材里迷花了眼而已。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烂的时代,为我锤心痛一击,再多点龙哥的镜头我都要哭了,为所有失败者加一星。PS.papi酱可爱的。
《燃点》,一部关于怎么样狂烧别人的钱,却没能熬过寒冷冬天的真实纪录片
作为记录片,整部片准备好的摆拍采访太多(有点像看《焦点访谈》),不经意间流露的真实瞬间太少,那种默默跟随人物进入他的生活片段太少。罗永浩团队开会那种镜头就很好,专门让papi酱宴请两个旧友来拍就太特意了。
看豆瓣短评真的是体会百态,失败则群嘲。创业,改善生活,扭转命运,证明价值,回想过去飞跃的十年,我们需要一部纪录片,照一照我们焦虑又急切的心态。
戴威还是太嫩 看他开会的架势就知道了 还是挺单纯的小孩 如果只是以成败论输赢的世界太无趣了 顺便传东小可爱太可爱啦 感觉张颖是个没什么耐心 世故的成年人 骨子里面透着骄傲 传东跟他聊天之间 很明显处于弱势 金星是个相对来说活得很接地气的人 还有就是傅盛英语说的那么中国腔 还在旧金山买了豪宅哦(不是黑 对了徐达内是个彩蛋吗哈哈哈好好笑
一群被自我梦想洗脑革心的社会人。自强则万强。
奔着老罗去看的,然后从安传东身上看到太多前几年“互联网创业大潮”中被挤进去的人,其实他们并没有做好太多的准备,只是觉得得搭车赶潮,希望再过几年他们做好了准备再出发
我能理解导演,这群人是不肯把真实的自己拿来给你拍的,你就脑补一下老罗在镜头后骂人,戴威在镜头外哭,papi在镜头外丧,傅盛在镜头外空虚,那就会觉得这个“燃点”就是记录了现在,没毛病
这个片子一定不挣钱,专不专业也另说,也一定不会受到大家的喜欢。但如果是自己是创业者,特别是互联网创业者,应该很多人会去看,并不是娱乐或者放松,而是寻找认同感或者情感出口,因为创业是孤独的。或许有人嘲讽剧中的几位有的押金没退,有的公司黄了,但在我眼中他们就是一次创业失败了而已。创业失败很正常,95%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活不过一年,99%的创业都失败了,但是他们明知风险巨大却依然坚持,明知机会很小依然埋头向前。前赴后继的创业者才是中国经济爆发增长的核心力量。失败的人在失败中学习,变强,而你们,只会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