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银翼杀手国语 剧照 NO.1 银翼杀手国语 剧照 NO.2 银翼杀手国语 剧照 NO.3 银翼杀手国语 剧照 NO.4 银翼杀手国语 剧照 NO.5 银翼杀手国语 剧照 NO.6 银翼杀手国语 剧照 NO.13 银翼杀手国语 剧照 NO.14 银翼杀手国语 剧照 NO.15 银翼杀手国语 剧照 NO.16 银翼杀手国语 剧照 NO.17 银翼杀手国语 剧照 NO.18 银翼杀手国语 剧照 NO.19 银翼杀手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10

详细剧情

  2019年11月,刀锋跑者霍顿(Morgan Paull 饰)在泰瑞尔公司对新员工进行沃伊特-坎普夫测试时,被技师里昂·科瓦尔斯基(Brion James 饰)枪击。警监布莱恩特(M. Emmet Walsh 饰)不得不命老牌刀锋跑者戴克(Harrison Ford 饰)出马,猎杀复制人里昂、罗伊·巴蒂(Rutger Hauer 饰)、佐拉(Joanna Cassidy 饰)、普里斯(Daryl Hannah 饰)。戴克来到泰瑞尔公司调查,在艾登·泰瑞尔博士(Joe Turkel 饰)的请求下,对员工瑞秋(Sean Young 饰)进行了测试。百余问题之后,戴克判断瑞秋为复制人。而瑞秋本人对此真相竟一无所知……

长篇影评

1 ) 从1982到2049:人造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每一个人都是诸多表象的整个世界,而所有这些表象皆埋葬在这个自我的黑夜中。”
—— 黑格尔(《小逻辑》,82页)

35年前,当NEXUS 6型人造人Roy在银幕上放飞那只鸽子的时候,银幕下的科幻迷们可能还没意识到,这只迷幻的鸽子将在我们脑海中萦绕三十余年而不停歇。

三十年来,我们无数次地问自己,为什么再难从银幕中获得那样为另一种“生物”动容的一瞬,这是因为老版的《银翼杀手》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定义,用一种悲悯的角度去看我们斗胆成为造物主后造出的“物”。
有趣的是,尽管各种影评里习惯把银翼杀手称为是赛博朋克作品,但严格来说,虽然它的剧作来源于赛博朋克旗手之一的PKD,却只发扬了PKD原作里对于城市背景“灰暗拥挤而杂乱”的描述。老版里讲的核心内容是“人造生物”与人类在自我认知上的哲学窘境,与吉布森当年提出的赛博朋克的技术核心(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相去甚远,在主题上倒是更靠近科幻鼻祖的弗兰肯斯坦,只是保留了赛博朋克一贯的对科技的恐惧感,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悲观认识。

和赛博朋克相比,它的反乌托邦味道更浓一点,人造人就是这个反乌托邦世界里被“技术型制度”锁死未来的对象。可是,整部电影的落脚点并不完全在人造人人身上,讲述故事的视角又是一个在大部分意义上“正常”的人,因此也很难说这是一部具有抵抗反乌托邦精神的作品,这和从克隆人的角度去审视无力改变宿命的《别让我走》是有巨大区别的。当然,受限制的一方势必要反抗,不反抗的话,那就陷入《空中杀手》里复制人的轮回宿命了。
风光不再的肖恩·杨

但本质上,银翼杀手究竟和弗兰肯斯坦主题有多大的区别,才产生了我们这批迷弟迷妹?从艺术形象的外核来说,弗兰肯斯坦丑陋粗壮,和娇美的伊丽莎白形成了美女与野兽一般的鲜明对比,让观众产生的是恐惧而非怜悯的情感。然而,银翼杀手里,无论是“像耶稣一般完美”的Roy,还是身材苗条匀称身手矫健的Zhora、Pris,抑或美得不近人间烟火的Rachael,这些形象完全和我们人类无异,并且被植入和我们一样的记忆,甚或比我们更贴近“完美”。那么,对于他们不得不接受的“死亡”,观众自然会产生怜悯之情。

“人”固有一死,如果影片的定位只是说人造人有短而限定的生命,那就像描绘一类得了疾病的人,对这项技术所产生的伦理问题的冲击还不那么大。问题在于,人造人的生命是被写死了,是人类写在基因中无法更改的四年,这就像被推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手足无措的难民,只剩宰割的份。因此Roy才会像发飙的弗兰肯斯坦那样狠狠地扼住“造物主”,因为他要的是“存续”,是一个物种称之为“物种”的最基本需求和最原始的动力。
爆头瞬间

这就回到老版银翼杀手里并没有细究的一个问题上:人造人,可以自行“造人”(繁衍后代)么?
似乎是不行,斯科特在老版里没有细说。按《银翼杀手2049》的暗示,应该是不行(所以孩子的出现才会让中尉姐震惊)。然后我们也知道,所有物种的第一使命,就是延续后代。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如果人类硬要称人造人是一个“东西”而不是“生物”的话,它应该是一种不管召之怎么来至少是挥之即去的“工具”,不应该像生物一样能自主繁衍后代,否则就应该称为“物种”。
对待物种就应该有对待物种的伦理,这是从人员到画面到音乐到情调都像极了老版的2049,与老版最大的区别。

同时,这也是维伦纽瓦在执导2049中的聪明之处。他知道影迷们爱看银翼杀手里废土一般的末世景象,也喜欢绵延不绝的迷幻音乐背景,但他不能跟斯科特的老版完全一样,在最吸引人的“哲学观”上一定要有所区别,所以他选择回避了斯科特未回答而粉丝们又关心的几个问题:
1. Deckard是人造人吗?
2. 如果人造人能通过Voight-Kampff测试,是不是就像通过图灵测试一样成为了新的“智慧物种”?
3. Roy最后那段独白,猎户座、C射线、唐怀瑟门,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无视这些之后(比如他完全可以在老福特的戏份中回答第一个问题),维纶纽瓦反倒提出了一个很存在主义的观点:我们人类,和情感高度发达的人造人,究竟有什么区别?
在老版中,大家对Deckard是否是人类是存疑的,有几处暗示,包括Gaff折的纸鹤,包括Roy在一段碾压式的猫和老鼠游戏后却出手救下了Deckard,但终归没有正面点破。

然而在2049中,K的身份(这里就不剧透了)是点明了的,K对自身所产生的疑惑就是这个哲学的困境:我和你究竟有多少不同?把这个观点再放在“孩子”身上,假使Deckard不是人造人,那孩子究竟算什么,人和人造人究竟有什么区别,还是说,不过是这里抽一块木头那里改一下风帆的忒修斯之船。
在悲天悯“人”的情怀之下,2049对自身困境的探讨是比老版更多的,尤其人造人从Nexus 6进化到了不听话的Nexus 8再到被植入严格服从指令的Nexus 9,2049对于技术哲学的探讨,从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升级到了“假如你我可以被复制而且还可以生孩子”。
抛开神经网络的话题,2049对人造人“人性”的思考上,是要比《攻壳》再往前走一步的,已经不要再问“它”是否有灵魂,而是,它就是灵魂。如果我们悲伤一点看,那就是被使徒攻击炸得半死却依然得笑的绫波丽;如果我们欢乐一点看,那就是七龙珠里的16号17号18号,能抗能打还能爱。总归是应该当“人”看待。
厉害之处在于,维纶纽瓦还有一个再升级的讨论,这次倒是让银翼杀手2049真的有点赛博朋克范儿了。
他引入了一个虚拟投影的人工智能。
漂亮可人的Joi。
新作沿用的显像管电视

虽然这部分并未被深挖,而且让人觉得有点偷师《她》和《机械姬》,但在主题上是非常契合的。
前一个问题既然是人和人造人有什么区别,那下一个问题就可以再宏观一点,人和人工智能有什么区别?
在老版里,我们觉得Roy感情充沛,又充满了人类的大智慧,后代Nexus人造人也是前序短片里被评价为“more human than human”。而在2049里,我们又会觉得Joi是一个如此贴心的存在,对于K而言,她不是一个纯被动的或程序性的需要,她的表现“似乎”证明了她在感情方面的自主意识,只是在电话任务来时才会重新切回“机器”模式。

既已有自主思维模式,何不能与人造人一样称为“我”?正如黑格尔所言:“就思维被认作主体而言,便是能思者,存在着的能思的主体的简称就叫做我。”(《小逻辑》,第68页)从哲学的角度而言,无论是Joi还是K,与我们普罗大众并无不同。
另一方面,Nexus 9型的Luv因为严格执行指令而让人感受不到人性化的“自我”,很难得到我们的共鸣,因此,2049里的Joi在银幕里代替了Roy的角色,在给予观众怜悯情感的同时,却又以悲剧的方式打碎它。
不得不说,那一段K和Joi虚拟融合现实的圈圈叉叉,着实美得不像话,维纶纽瓦通过这一段表现书写了科幻影史上属于他自己的篇章。而K回过头来在桥上看到另一出宏大的“Joi”的投影,既投射出当代人依赖虚拟现实的孤寂,又反映出先前Joi似乎从程序中凤凰涅槃出来的情感,这是远超今年《攻壳》的画面表现。

深究起来,无论是老版还是现在的2049,两个故事都算不上复杂,表象的主题都是寻找,潜在的内容都是问诘。两部作品都保持了如诗如画一般的风格,尽管这诗可能是波德莱尔风格的,而画面,尤其是2022大停电时造就的核废墟,大漠黄沙和庞大的雕像之中,居然还有几罐蜜蜂,这实在是太达利了。
没错,大片的黄色背景,当然蜜蜂也是黄色的。

最后决斗场景也是无比震撼的美,大坝前波涛滚滚,维伦纽瓦你确定没从《移魂都市》那里得到灵感?当然这里的画面要精美多了,而且还和老版一样充斥着各种意向。这让我对当年斯科特的艺术设计更是崇拜,一个银翼,一个异形,这么多年回头再看,科幻的设计感还是那么强,老版里的道具依然牛逼哄哄,只有像《巴西》里频频出现的那种显像管电视,才显示得出这些前卫艺术家们对科技进步想象的一丝欠缺。
移魂都市


不过,相对来说,两部作品在剧情上的铺陈也都略简单。因此我有个朋友如此评论:“82年的Blade Runner各种iconic的镜头我能轻易地数出十几个来,但就是对剧情的印象很模糊。”

表演上,高司令最后的镜头很美,但是怀特总让我想起纸牌屋中的下木夫人,略僵硬。老福特在猫王的歌声中与高司令会面,也是有点诡异,没有眼神的莱托是亮点。

尽管特意为2049制作了前述剧情:2022、2036、2048,我们还是能发觉新作中不少语焉不详之处,这倒也保留了旧作的风格,留白才能保证余味,才不会落入传统好莱坞式爆破和杀戮带来的苍白的完满结局,才会让我们再期待一个30年后的城市废土。

约翰•多恩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然而,在银翼杀手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无论是老版电影中寿司师父和青岛啤酒前肮脏潮湿的市井,抑或是2049里圣迭戈废墟中如蝼蚁一般的不法之徒,高度发达的科技似乎并未带来高度进步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将这些冷漠的光影淋在拥挤的充斥着虚拟现实的城市中。
新旧城市对比


2022即将到来,不知道会不会像渡边信一郎导的前序一样,核弹就这么爆了。如果你是一个人造人,一定会庆幸那样的大停电抹去了你所有的前科。
但也许在一个寒冬的夜晚,你会突然看到一只猫头鹰飞进来,然后想起某个前辈说的,“这些都将在转瞬间消逝无影,如同雨滴中的泪水”,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句话。于是你开始翻身起床看老电影,看到吴宇森放了无数次鸽子,直到回溯到1982年,Roy放的那第一只鸽子。
<图片17>
然后你又会想起《星际牛仔:天国之门》里悬在Spike头上的闪亮的蝴蝶,它飞啊飞啊就像Roy的鸽子一样。
天国之门

然后你便会怀疑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
也许,它就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
Almost human.

(罗祾)

2 ) 严肃影评#39:雨中泪,雪中血——非主流的主流电影杰作,远超期待的《银翼杀手》续集9.5/10

*为了表示我对《银翼杀手》以及《银翼杀手2049》的尊敬,本文略慢略长……

《银翼杀手2049》

《银翼杀手》作为科幻片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1982年首映时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观众们的一致认可。作为一部开创先河的科幻片,《银翼杀手》反乌托邦式的未来设定(在现实中以阳光明媚著称的洛杉矶,在电影中却是暗无天日且总是下着滂沱大雨),黑色电影的内核(侦探、女伴、灰色的道德准线这些典型的元素,原作全部一一踩到),让人难以捉摸的剧情以及叙事方法(充斥原版那为人诟病的旁述,以及随后多达7个不同的版本),作曲家范吉利斯颇具挑衅风格却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音配乐,以及那极度缓慢的剧情推进,都不能在电影初映时为它赢得更多的聚焦和关注。惨淡的票房反映着《银翼杀手》初期的名声——有着不可否认的极高质量的创新元素,却注定无法走入大众视线。

评论界的两极分化同样不能让更多的观众在往后的日子里细心观赏这部充满瑕疵却有着极深哲理思想的作品。当然,这与前面提到电影多达7个不同的剪辑版本是息息相关的。毕竟在互联网不甚发达的80和90年代,粉丝们该如何向其他人推荐他所看到的《银翼杀手》版本,大概也是相当困难的一项任务。直到10年后,始创者雷德利•斯科特才有机会凭借录像带的机会剪辑出电影真正的导演版本,使得电影终于更容易地走入观众们的视线。当然,对于有心思补看的观众,2007年的终极版(The Final Cut)大概才是最好的素材吧,虽然两个版本之间的区别已经是微乎其微了。而评论界此时对《银翼杀手》的评价已经是一致的赞许了,这包括美国最著名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对电影的评价从1982年有着不少抱怨的3星评价,到1992年导演版有着不少赞誉的3星评价,再到最后2007年终极版的4星满分且列入“伟大电影”榜单的改变。像伊伯特这样对《银翼杀手》慢慢变暖的评价,大概也正是广大观众对这部电影理解的最真实写照吧。

银翼杀手的世界依然惊艳的美丽

35年后的今天,姗姗来迟的正统续集《银翼杀手2049》终于如期而至。我们再次走入这个熟悉的反乌托邦未来: 2049年的洛杉矶依然下着肮脏的滂沱大雨,漫天的迷雾甚至让人隔着银幕都能感觉到不适,霓虹灯饰以及硕大的女性广告人像依然如前作一般充斥着主角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同样熟悉的还有前作人物的登场:年迈的哈里森•福德带着当年的主角银翼杀手戴克回归,甚至在现实中早已老去的复制人瑞秋饰演者肖恩•杨都可以因为电脑特效而被还原至当年的模样。

但《银翼杀手2049》并不像时下流行的其他续集大制作般只需要旧人物的出现以满足粉丝。恰恰相反,新作的创作人和主角们实际已被全部更换:乘着《爱乐之城》余威的瑞恩•高斯林饰演新作的主角——新派银翼杀手K;前作的反派泰瑞尔集团已经倒闭,取而代之的是由杰瑞德·莱托饰演的华莱士所带领的更具反派气息的华莱士集团。而最重要的,当然是导演由近几年终于为自己正名的丹尼斯·维伦纽瓦担任。撇开原创雷德利•斯科特似乎有着靠续集毁前作这种让人发懵的特技不说(见《异形:契约》等…),维伦纽瓦早已通过近年的《囚徒》、《边境杀手》、以及《降临》向世界宣布了他无可置疑的能力以及能把普通类型电影升级成经典的视野以及可能性。深沉的主题以及略带缓慢的节奏,这都是《银翼杀手》中最为突出也是最为人称道的特点,而这同样是维伦纽瓦去年的佳作《降临》的特点。正因如此,绝大多部分原作的粉丝以及影迷在得知他将接手新作时都表示了乐观的看法。

而事实也证明了这种乐观是正确的。《银翼杀手2049》不但没有摒弃前作的闪光点——包括缓慢却让人深思的叙事节奏以及深刻的哲理思想,它更做到了每一部科幻片续集都应该完成的任务——在原作的基础上加深世界观的构建,以及再次扩展哲理性的讨论,甚至让原作显得更为丰满。

是的,《银翼杀手2049》都做到了,它毫无疑问可以被列为续集电影中的佼佼者。从某种意义上讲,《银翼杀手2049》的完美不但需要主创们的灵感,更需要他们的胆量。与近期大行其道的众多红极一时的作品重启以及续集不同,《银翼杀手2049》并没有仅仅在为粉丝们服务以及怀旧上下工夫,反而以前作所讨论的主题作为基点进行延伸。而169分钟的时长更是让本作显得充满野心,要知道这对于大制作电影而言在如今的电影行业中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奇迹。也正因如此,主创们所为大家奉献的这部《银翼杀手2049》可以说是科幻电影历史上其中一部最具哲理深意且最具挑战性的作品。它不会为你进行过多的解释,因为它深信你可以理解每一幕完美的画面中所呈现的那最基本的人性。

可惜即使《银翼杀手2049》完美地把续集的任务完成了,却不能改变它如《银翼杀手》一般的惨淡票房命运。高达1亿5000万美元的制作费用从开场的第一秒开始就体现在了每一帧华丽的画面中,但上映首周北美仅3100万美元的票房就如电影的结局一般惨淡而让人神伤。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

在169分钟毫无瑕疵的画面里,《银翼杀手2049》与“人类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这么宏大的主题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博弈。这与重新定义了日后科幻片的前作互相呼应,却又以更为直接的角度让观众们能更容易得到共鸣。对于《银翼杀手》而言,戴克或许应该被视为主角,但我却认为电影真正的英雄应该是最后给出经典且感人的“雨中泪”独白的反派人造人罗伊•贝蒂。也正因如此,要数《银翼杀手》的缺点,大概零散且模糊的叙事是少有的其中之一吧?甚至可能会有观众认为原作的故事实在是毫无逻辑依据可言。但作为黑白电影的它却让影迷们觉得无可厚非,甚至最后作为主角的戴克能够幸存的原因仅仅运气这一点,对于看多了黑白电影的观众而言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设定才对。

而到了《银翼杀手2049》,电影的主角及灵魂人物,乃至观众们感情的寄托都是由瑞恩•高斯林的人造人银翼杀手K所承担的。这种不会让人分散注意力的设定让我们更容易跟踪故事的推进,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把想法代入到K的视角中。我们跟踪他的心路历程,走入他的世界,明白他深知自己是人造人的悲哀以及对人类的向往;我们与他一起冒险,一步步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乃至深信自己就是天选之子;兴奋过后,我们也会跟他一起接收被否认的坏消息,以及思考到底什么才让人为人,因而作出最后关键的选择。

在我看来,维伦纽瓦以及编剧们在《银翼杀手2049》中所设定的这条让K走上的道路,完美地实现了戴克在《银翼杀手》中所无法完成的旅程。由于故事的设定,原作中的戴克从来没有真正完成对什么是人类这个问题作出认真的思考以及回应。也正因如此,就像前文所提到的,原作中的人造人反派罗伊•贝蒂才是更为引人注目的角色——他从反面完成了对自身以及人类定义的思考,无论是最开始仅仅是对生命延续的渴求,还是最后放弃对戴克的追杀、在混沌大雨中留下自己的凄美的遗言,贝蒂都可以说是原作中最具有人性且最为丰满、完整的角色。而到了《银翼杀手2049》,K同样走过了这么一条道路。他从普通奴隶,到深信自己是特别的,到破灭地得知自己只是普通人造人的一员,到最后终于因为自我意识以及对别人怜悯而作出作为人性的选择,这都是一个电影角色所要走过的最完美且最戏剧化的道路。

而以维伦纽瓦为首的主创们也想尽办法从电影的不同方面把这条主线呈现到我们观众面前。比如K在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之后所取的名字——Joe(乔)。这既可以被认为是对K作为普通人造人真实身份的伏笔,因为英语中Average Joe(普通人)的讲法;也可以被认为是更隐晦地对K在整个故事中地位的暗示,要知道卡夫卡的小说《审判》中自以为是主角的人物名字正是Joseph K,也就是Joe K。

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样对K所完成的旅程进行了表述。比如凄美的结尾与原作的照应——当年雨中流泪的贝蒂虽为人造人却比人更懂得人性的真谛,而30年后的K则在雪中伸出手掌迎接轻柔的漫天大雪,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体验了充满灵魂的人性;门外将要走向生命终结的K在真实的雪中体验着生命的触感,而门内的造梦师作为真人的存在却被禁锢在密闭空间中,只能把玩虚假的飘雪;而最让人感动的,当然充斥着新曲的配乐,却在这最后一刻使用了原作经典的《雨中泪》一曲,毫无改变地再次呈现在了观众前,无论对于熟悉原作的粉丝,还是普通的观众,这曲细腻动人的配乐,都可以说是完美的选择。

K的伴侣虚拟人乔的设定引人入胜

除了K之外,《银翼杀手2049》的其他角色同样出彩,而且同样给这个虚构的科幻世界增加了不同的深度。前作的主角戴克自然不说,年过七旬的白头哈里森•福特给出了近年来最走心的一次演出,无论是当年戴克那种愤世嫉俗的重现,抑或是看到深爱的瑞秋的复制人时心中的悔恨却又不屑,还是结尾终于与至亲相见时的感动,福特都给出了满分的演出。

但《银翼杀手2049》的配角中最出彩的,无疑是K的伴侣,比人造人还要低一级的虚拟人乔(Joi,又或者是Joy)。作为非真实的存在,电影中众多有着乔的画面可以说都是引人入胜而匪夷所思的。这包括开场不断换装的片段,亲吻时被暂停的片段。但最让人惊讶的,毫无疑问是她与另一位人造人(由麦肯兹•戴维斯饰)同步与K亲密接触的片段,既是在银幕上从未有过的性感(2013年的佳作《她》有着类似的桥段,但视觉上无法比拟),更让观看的我们有着无可避免的不安及恐怖感觉。而到了最后,当K失意时在黑暗的路上与乔的虚拟人广告人像相遇时,细心的观众应该终于发现乔实际上只是一个被完美地编制的软件罢了。她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K的存在,为了肯定K所需的感觉,为了急于K所缺失的爱而已。到底什么是爱,到底乔是否真实,这不仅是K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更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开始陷入思考。

至于摄影、音效和配乐、以及电影的艺术设计,依然与前作一样是无可挑剔的。13次提名奥斯卡的传奇摄影师罗杰•狄金斯制造出的这些让人瞠目结舌的橙蓝画面在无可挑剔的同时,同样如大多数狄金斯的作品一般展现出了人物在硕大环境中的渺小,以及背光轮廓画面的美不胜收。也正因如此,本作应该终于要成为他的封神之作了吧?到了音效和配乐,虽然无法超越里程碑式的前作,电子音乐的存在以及常常猝不及防出现的音效依然让人容易走进这个混沌世界中。至于电影场景艺术的设计,则再次超越同期的所有科幻作品,继续丰满着《银翼杀手》所开创的那个喷火塔楼的世界。

橙与蓝交映的绝美科幻世界

关于灵魂,K的上司是这么跟这位人造人说的:“你没有灵魂也能活得好好的。”没有灵魂的K以及有灵魂有目的的K,让《银翼杀手2049》延续着前作传奇性的关于自我理解的讨论,关于何为生存的讨论,关于记忆的讨论,以及关于记忆是否能影响我们的过去和未来的讨论。K或许是没有灵魂的,但《银翼杀手2049》却不可否认地有着现今主流大制作电影所缺乏的灵魂和独特的声音。我深信这是需要看至少两遍的电影,一遍给封神的画面以及引人入胜的音效,然后静静思考几天后,再看一遍给意味深长的哲理以及与前作的呼应。作为一部非主流地缓慢而又深度的主流作品,本作可以说是远超影迷们期望的接近完美的续集。而制作出如此接近完美作品的维伦纽瓦,我们对于他往后在好莱坞的发展,也是更值得期待了。

3 ) 【聊一聊银翼杀手2049的剧本解析】

【毫无疑问的一部佳作】

先说整体评价,个人非常喜欢,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对老《银翼杀手》的传承,影片中诸多致敬,关联,由于不是考究派,我就不细致展开;其二是整个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影调很别致,让人想起更多的精彩而有趣的电影;其三则是从编剧角度具有研究价值。银翼杀手2049在剧作上应用了很多个性化的处理,让整个剧本从行活中脱颖而出,不仅开启心智,更在编剧角度有学习和探讨的价值。

因此试着拉拉片,拆解之。因为只刷了一次,一些细节可能存在记忆偏差,甚至有几个场次的顺序还会有错误,但尽力回忆,在本文中围绕编剧的角度,聊聊影片《银翼杀手2049》的剧本创作,方式处理和优缺点讨论。也是怀着学习的目的,希望大家容错,抛砖引玉。

宏观上,两大值得关注点,首先是故事容量和创意核心的融合。
影片接近3小时的故事长度,前面比后面精彩。如果把故事拆解成创意点,发现一部电影竟然巧妙地融合了五个常见的故事核心。a神秘警探查到自己惹麻烦、b神选之子的自我成长、c我爱上了虚拟恋人、d我竟然是自己的替身、e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每一个故事核单独拉出来,同样都有电影佳作,这些点子对于科幻片观众来说也不陌生。让人惊喜的是,《银翼杀手2049》竟然搞成了五合一,还是在向老《银翼杀手》致敬的前提下,这本身是编剧的难题也是巨大成就。

第二点我关注的则是电影结构的特殊性。
《银翼杀手2049》,不同于常见的90——120分钟标准时长影片,没有采用最常见的标准三幕剧结构,在很多地方有自己的特殊性处理,比如90分钟标片电影,我们说故事的中段会有一个常见的中点,是虚假的欲望失败,主人公真实欲望展现的点。但是在银翼杀手中,实际这样的点有两个。而且在每一段剧情中,事件线和情感线彼此交织展开,不断有不同层级的悬念和疑点在设置和解决,整个故事情境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而让人惊奇的是,故事通过一个高压的,有限的叙事时间内,竟然对人物的塑造做的十分充分,还不影响事件的紧凑和前作世界观的传承,真是非常厉害。

【也存在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当然,《银翼杀手2049》的故事也不是没有问题,我抛出几个点和大家分享。
一个问题是核心事件克隆人生孩子是不是有点虚?对于故事的立意来说,也许西方人信基督,对什么圣子降临的神迹能更感同身受?虽然我们都能从理性上理解这一情节的设置,但感性来说,毕竟披着科幻片外衣,绕过科技直接谈伦理,《银翼杀手2049》把视角聚焦在复制人生孩子上我觉得还是有点出戏的。

第二个问题是由于整体影片的文艺格调,科幻和文艺本身呈现出了拧巴和不协调,让故事在有些地方深不可测,有些地方又显得过于简单粗暴和直白,比如一些人物动机显得弱智,与自身的设定脱戏。最简单的例子,男主人公作为一个警察,居然一点反侦查意识都没有。

此外,受到影片基调和风格的限制,以及能感受到的创作者主观思维的引导,让剧情在有些地方显得保守和克制,以及随着故事讲到最后,因为整个故事是个闭合的故事,有前情,很多剧情在电影之前就已经命中注定,让故事到了最后可发展空间也比较有限。故事高潮没有推上去,有点虎头蛇尾的倾向。

具体的一些问题和思考,在下文按照序列拉片中进行讨论。


【拆解下剧情、拉拉片、粗糙之处不要见怪】

1.故事的开端:一场猎杀
作为引子,首先是开场的银翼杀手k追杀叛逃的军医复制人。
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大世界观的亮相,比如男主的车和设备,复制人体格健壮,但是不失优雅的性格特征,也定下了整个故事的基调,神秘而忧伤。军医临死的“你没见证过奇迹”其实点出了故事的主题——宗教性。这个点我们到故事结尾时候再来盘点。

2.主剧情出现:神选之子
男主人公回公司接受测试,承接前作,同时埋下伏笔,为主人公的蜕变树立参照。
接下来男主发现了故事的第一个疑点,一朵献祭的小花,从小花侦查死去的树,找到了尸骨,又从尸骨引出了故事的主要点,复制人生子,堪称奇迹。借由女上司之口讲解了下这个事的危机程度。此时已经抛出整个故事的最大悬念,复制人之子是谁,他在哪?他能对世界发生什么改变?


3.世界观交代:
男主调查复制人生产商公司,得知资料已经毁了,期间讲述了更多的世界观前情,比如大停电和过去发生了什么,这里有兴趣的可以结合三部短片。
此时因为男主是公事公办,男主也透露了一部分案情的信息给制造公司。

4.坏人直接登场:
作为公司的设计师以及得力的女助手登场,作为设计者住在金字塔顶端,故事中的伪神。直白的表达了自己对于复制人生子这种进化和革命的意义。极端的理性到了最后就是残忍。
在故事中,更多“坏人”是由女助手承担的,但是在女助手偷走神秘女尸体头骨的情节上,简单直接的展现了冷血的状态,以及设计师在故事中两次残忍对待克隆人,这种坏人的“简单粗暴”,是故事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很大胆的处理,对一般影片而言,显然坏人漏的有点早。但这其实也说明了整个故事的基调,重心不是一个正反双方对抗的故事,而是一个主人公自我寻找存在和意义的故事。

5.主人公情感线:我的虚拟恋人
随着主人公的日常起居,开始进入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围绕男主角最主要的一条情感线索是他的虚拟女友,在这里通过男主升级虚拟女友,表现了男主的寂寞和内心。而虚拟女友绽放的灵性之处,女主的手在雨水中,都是涉及到存在主义、真实与虚幻、自由等一组主题词的呈现。

6.背后势力铺垫:援交女孩
援交女孩的戏份虽然很少,但是每次出场都是关键节点,在故事的开始也早早建置了。但实际上尽管援交女孩的形象有点像前作的女复制人之一,这个角色的出场还是比较生楞的。(我甚至认为这条线很可能是剧本写完了后加的)


7.建置完成,开始激励:主人公的记忆出现
Ok,对男主人公而言,再度调查现场的时候,他发现了钢琴里藏的袜子,这印证了复制人生子的可信,而树干上的树木的奇怪编码,这引起了男主的私人记忆。
显然,由于对记忆的好奇,男主开始偏离他的原定生活轨道,开始走向了私自调查之路。同时也是他的情感萌发,对自己的再认知。
(你看杀人案并不是故事的激励,只是个引子,后面剧情你以为女友死了就是最丧,其实也只是丧的开端,整个电影的这种递进式刺激,非常有趣)

8.争论:
虚拟女友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这个故事中虚拟女友在前期,基本上就是人物状态可视化。

9.查案序列:悬念的不断解开和树立
接下来的查案倒没有什么新意,甚至有一点“顺拐”的嫌疑,这一切巧合或者太过顺畅。
通过生日检索,比对数据库。找到了某年孤儿院曾有过相同资料,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这里处理得很好,情节本身起到了双重作用,短线的看是把男主人公引向孤儿院,长线埋伏了后来的主人公身世之谜。

10.梦被印证:木马找到
男主人公到了垃圾场,女助手的远程杀人,再次交代了坏人的冷血。
(男主见到了这个,后面还开着警车就大摇大摆去了,职业素养堪忧)
男主人公从垃圾场找到孩子,和老板交谈,又找到了木头马。
(记得有一个被撕掉的记录和一堆烟头,这里没想透彻,是复制人大军干的吗?也就是男主的觉醒是被设计好的?似乎也不像,留个坑吧)
男主人公的梦境已经反复地在重复了,对观众来说眼见为实,观众此时的情绪就被吸引到了眼见为实上,而似乎忘了之前的一男一女的谜题,这里可以说是视听语言帮了编剧,让观众和主角统一,视角从理性变成感性。让男主人公和观众认为他自己是独特的,可能男主就是神之子。

11.获得印证:访问造梦师
为了让目前的比较扯的剧情让观众相信,男主人公还是在怀疑自己的记忆可能是虚假的,于是他找到了这个公司的记忆设计师,一个免疫系统弱的女孩,在这里色调是影片中几乎唯一光明的一处地方。(以及提到了女孩从小就被关到这,其实聪明的观众大概就会记住了,这也暴露出整个故事对于悬疑故事来说不是那么成功。)
女孩通过阅读记忆,表达了这是真实的记忆,并且哭得泪流满面。这同样是上面提到的双关的剧情设置,在这里观众们想当然的会认为女孩是被男主的压迫感所震撼,因为上一场孤儿院回忆的剧情确实很惊心动魄,因而来不及怀疑女孩的身份。

12.第一次大转折点
无论时长还是情节,看上去这里是一般电影的中点了,男主接下来状态要大改变,这里没有用常见的90分钟标片的故事中点来表达,因为后面的身份突转太过精彩,让故事中其实有两个大转折点,这是故事结构的非常有趣之处。

13.男主被捕,行为失控
男主人公因为行为异常被安排测试,女上司袒护了他。应该说男主人公还算是一个比较幸福的家伙,虽然是个复制人,但是女人缘不错,前面女上司饮酒的性暗示试探,其实已经说明了看似冷淡的女上司其实对男主是充满了爱意。女上司戏不多但是立得不错。

14.人性的完善:爱情
男主人公回到家,女友为了和他啪啪啪,找来了援交女郎,一番云雨,对男主人公而言,他和女朋友关系看似近了一步,并且同步了前作情景。女朋友似乎从他的填补寂寞好伴侣变成了真正的灵魂爱人。此时的男主人公有了名字,有了信任,有了女人,有了身份,有了希望。生活多美好!(看,第一次虚假的胜利)

15.动机不明的危机:跟踪器
援交女郎临走时还藏下了定位器。虽然之前其实已经交代了援交女郎是复制人一边的,应该不会和女助手一致,但是因为观众视野都在男主身上,刚啪完此时应该是感性的。但是前面已经说了,援交女郎的整体处理稍微粗糙。
另外其实这个电影有去的地方就是,坏人的行动全部是直给的,让观众上帝视角看到的,实际上也说明了故事中真正意义上的坏人,是看不到的“命运”

16.逃亡之路:女友删除备份
男主知道自己将要被追杀,虚拟女友要求删除自己的备份,和男主浪迹天涯,并且给自己立了巨大的毒奶。整个故事的情感线有一个大胆或者说有趣味的地方,如果不考虑这段恋情对于男主人的价值本身带来的认知,信任和情绪关联,仅从案件来说,就是这一情感副线基本上是游历于故事主线的。(当然,一场别开生面的援交啪啪啪才能留下跟踪器,让男主人公后面危机时候被救,起到了主线的勾连。但是这真的不是把《her》照搬的吗?)


17.坏人逼近:女助手杀害女上司
可怜的女上司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主人公的逃亡,也让观众发现,原来这个女助手真的很难搞定,毕竟故事的前面,女助手和男主人公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快该冲突了。

18.通过木头找到“爹”
就像前作的找蛇一样,男主凭借黑市上咨询木头产地,来到了一个曾被核弹炸过的辐射区,找到了自己的“爹”,哈里森福特。

19.男主的人生再度完美
父子二人两人温情的喝了一杯,虽然哈里森福特看上去有点冷淡,但是硬汉嘛,可以理解。男主人公看上去更牛逼了,摆脱了麻烦,带着妞私奔,找到了亲爹,知道了母亲的姓名,可以和老爹一起隐居了。(看,第二次虚假的胜利)

20.第二次大转折点:同时故事开始崩
怎么样,这里是故事的第二次转折点。这个位置和接下来的情节,同样让主人公再次在身份和境遇上发生巨大改变,很像一部电影的中点。两次虚假的胜利,两次故事中点,正是本故事的特殊之处。
应该说,如果接下来的故事按照之前的叙事水准,我是会给这个电影神作的称呼的,但是可惜,接下来的接近一个小时,故事有点开始崩了。

21.杀身之祸出现
接下来,女助手凭借追踪男主,找到了男主和老德科的藏身之处。这里就开始暴露出男主角的智商下线了,至少是不如老银翼杀手,作为一个侦探和猎人,明知道自己逃亡却不换车。我要是捡张银行卡去银行还知道穿帽衫呢。同时不管是主观的克制还是能力的短板,也暴露出了这个电影的重要问题,就是动作场景的不够精彩。

22.你以为这是地狱,其实只是通往地狱之门
一场一边倒的寡不敌众的战斗,不太精彩倒也正常,文艺片吗,要收敛点。但是男主的虚拟女友智商也下线了,一个虚拟女孩跑出来喊住手,毫无意义的被一脚干碎,女朋友也魂飞湮灭。然后女助手也同样智商下线,处于优越感吧,不知为何留了男主活口。
这里我在想,假设说弄个老哈里森福特十分鸡贼,有个类似逃生舱的玩意,女友为了分散注意力舍己为人也还行,现在这样处理,两个女性角色只能用傻白甜和优越感来解释。

23.惨上加惨:男主真正身份曝光
幸好接下来的这场戏稍微把失望拯救了一下,援交女孩按照信号器找来了,还带来了革命之母之类的复制人大军。革命导师告诉男主你不是神选之子,你只是疑兵之计啊。这个惨上加惨的情节,把前面铺垫的男女悬案用完了,让人觉得主人公应该一无所有了。
同时,革命导师还布置了任务,你得干掉哈里森福特。

24.坏人的计划:完善人类
好了,接下来的剧情基本上非常简单,公司的设计者和老银翼杀手坐在一起聊了聊人生,因为聊的内容太形而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25.坏人要去揪出真正的神之子
设计师帮着克隆出了个二代老婆,哈里森福特拒绝了,要被转运到法外之地的殖民地,去获得谁是真正的奇迹的信息。这段情节的处理,除去向前代致敬的因素外,我个人觉得确实也没什么可写的了,看上去故事再度回归到悬疑类型上,但前面因为都是男主单线讲故事,出场的人数和视野受到局限,我们已知出场的角色都用完了。剩下的女性角色只有女助手、造梦师。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和我同样的考虑,目前只能撑着让大家先以为女助手有点问题,用一场不拖沓的打斗赶紧结束故事。

26.一丧到底的救赎
男主走在街上,看到了同款的虚拟女友,这才是真正的丧逼到最后。男主认识到了自己连私人的女朋友也是虚无的。你以为那是你们的灵魂相遇,其实都是程序的逢场作戏。虽然戏很短,但是男主人公丧的很彻底。
男主于是决定去执行任务?救人?报仇?看后面我们知道,人物完成了最终的蜕变,成为了真正的自由意志,所以他也没有按照复制人联盟的命令去刺杀,而选择了救人。但是因为这一场戏的短暂,没有三俗的煽情和讨论,其实效果不是那么直观。

27.高潮:有点凑合
高潮并不让人兴奋,有可能是因为3D太黑了,你看剧照场景就很好看,笑。
对于一部一百六十分钟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电影来说,男主的拯救就显得非常寡淡,大概只能用《老无所依》式的“反情节”设置来洗白吧,因为对这个故事而言,其实真正的情绪高潮也拆解成了很多部分,在前面已经用完了。
总之女助手就这么死了,沉在了水里,就像前作的雨中战斗,眼泪消逝在雨里。然后两代银翼杀手在浪潮中艰难前行。这场戏真的拍的不是很好看,难道导演想用老银翼杀手的眼神制造神秘感嘛?

28.尾声:真迹
好吧,最后一场戏,两人来到了造梦女孩的住所,原来她就是那个奇迹,恩,从影调上来说,其实故事之前都已经暗示过了。洁白的雪从灰暗的天空飘下,对男主人和聪明一些的观众来说,这个谜早就揭破了,男主人公其实早就知道了。
男主人公与这一切都没了关联,所以男主人公了然一身,终于躺在了雪里,超脱一切。

29.坑呢:下部再说
至于一些剧情不合理之处,大概等着下部再说吧。。。。


总体来看,《银翼杀手2049》还是一部很棒的作品,不仅因为老银翼杀手的底子。如果没有银翼杀手,单把这个电影拿出来小作改动,这仍然是一部直击人心的科幻杰作。作为参考,《异形契约》,即使是有异形的底子,仍然不太好看。而且更要比《攻壳机动队真人版》要好太多。当然了,个人觉得综合风格化,结构,成本等诸多因素,在我的排名中还是不如《攻壳机动队无罪》。科幻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可能是最不成熟的类型之一,大家一起学习练习,单元有生之年,能看到我们自己民族的好科幻片。

能力有限,抛砖引玉,接受批评指正。

4 ) 《银翼杀手2049》里的建筑设计有什么特色?

虽然起了这么个挺唬人的标题,但其实是一篇我近期学习视觉创作理论的阶段性归纳。在这里不会详细地讨论赛博朋克的哲学内涵,在文中需要的地方会略提到,文末会提一下我对赛博朋克和现实生活的关联的一点理解。我知道我的观点不很成熟以及相当个人化,但我还是想发哈哈哈,好处是初学者视角的文本应该是相当通俗易懂。

近来有一些读者说看不懂我的文章,虽然我一点也不伤心,但还是想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先讲一下这篇的主题和思路:

△Blade Runner

What is Cyberpunk?

科幻片的一种类型,是基于目前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与预测,构建的一种极端化社会。

△百度百科“Cyberpunk”词条

△Defination ofCyberpunkfrom Wikipedia

What do I want to achieve in this article?

不同于文字阅读,图形、画面、影像给观众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整体感,所以我们通常也用笼统的词汇来形容,比如美、比如震撼,反面的有,俗气、变扭等等。而我们对于这整体的和谐与不和谐,一瞬间得出的评价,究竟来自于哪个维度?恐怕这感觉来得太快,逻辑的走向反而难以整理。

而当我们说一种风格,举日常生活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女孩偏爱波西米亚风的打扮,而另一位同事着装很OL;风格是个体内在价值观的外化展露,那么风格究竟如何实现?如果把风格层层解构又能得到什么?最近读了一些我超喜欢的康定斯基的观点和其他一些视效理论,也因为非常喜欢银翼杀手2049(超过前作),所以就把两者结合有了这篇。

我所做的是解释单一基础视觉元素(色彩、线条、光)的运用,是如何引起观众主观的心理和情绪反应,进而实现世界观的构建

List of Movies Metioned:

Blade Runner (1982)

Amelie (2001)

Oblivion (2013)

Mad Max: Fury Road (2015)

Ghost in the Shell (2017)

Blade Runner 2049 (2017)

色彩

配色往往决定了画面叙述的直接基调,同音乐和文字的基调传达效果相比,画面的冲击力来得直观、迅速、强烈多了,单位时间内传输信息量最大。

色域选择以高饱和的霓虹色、冷色为主,下面色环图上的三角区域为赛博朋克风格的常用色,而非三角区则被排除在外;被采用的这些色彩非天然(不是从自然环境中直接取得),而是人工化学调和而成的,故往往使人产生迷幻、虚无、捉摸不定之感。

△色环和被遮蔽的色环(非三角区为不采用的颜色)

所以为什么是冷光呢?除了蓝色、紫色等本身传递的冷峻、冰冷、阴郁、剥夺、距离的感觉外,冷光在迷雾环境中的穿透力较强、不易消失等也是其他原因。

On the opposite-对立举例:

对比「天使爱美丽」的配色方案,

这部略略古怪而温暖的电影,配色组成是大地色,以及比较低沉的绿色,这些种类丰富的绿色、赭色,都可以直接在自然事物中观察到,给人安心、踏实、温暖的感觉。

线条

从建筑风格和随之产生的对空间的划分上,是以直线、棱角居多

直线与直角代表稳定、静止与平衡,是沉默的线条,共鸣声微乎其微,是所谓「无」;无边际的城市由无数直线条和直角的建筑堆砌而成,这些几何图像在数量上是「多」,但心理感觉是「空」和「不饱满」。

赛博朋克符合早期电子产品设计的审美流行,延伸开来其实可以看到那个时期汽车外观结构的设计也偏好直线、直角。

What's on the opposite-对立举例:

△K找到Deckard的住处

Deckard住处的风格是典型的欧式装修,从场景设计来看,地毯、家具、摆件,都完全吻合这种风格。纷繁组合圆弧、拱形、曲线,对应的是自由、健康,都给了空间更大的包容感,都属于古典主义的设计元素;色调也统一为浅黄和红棕色,给人以熟悉、复古、温暖之感,这与本片的其他场景十分不同。

ⅱ.女性形象,强调弧度饱满的肉欲感

曲线是在直线的两端施加压力而形成,力与力的对抗进而使曲线具有动态平衡、随时在调节的紧张感(tension是个我无处不用的好词语)。

不知道是几位导演的有意选择,还或者是一种巧合;「银翼杀手」「银翼杀手2049」「攻壳机动队」中对于女主角外在形象的选择,注意这几位女主角都不是真人(human),都有非常饱满的面部和唇部轮廓;而这种轮廓激发的是原始冲动的、天然的、充满鲜活感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 Joi in Blade Runner 2049 (2017)/

Rachael in Blade Runner (1982)/

草薙素子 in Ghost in the Shell (2017)

光影效果

无自然光、无试图模拟自然光、无现实常用光的环境,就否定了制造千变万化的光影视觉效果的一切前提。而由千万个细节组成的光影效果,是我们判断某一事物是否「真」的惯用标准。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公认设定下的鬼是没有影子的,因为鬼不存在在人间,故不赋予之客观现实的光影效果;又为什么说作画临摹的石膏像假而蜡像逼真?因为石膏无透明度,像真人的手指等在逆光条件下存在次表面散射的现象,也就是轮廓边缘能透过一定程度的光,而石膏像无法实现这一效果。

除了去除自然光效,霓虹色通常伴随着背光效果而出现,背光也是一种机器制造的人造光;在光线过渡上,背光的范围非常短,结束地非常突然和不柔和,也就造成了生疏感(对比自然的漫射光)。

△Blade Runner/Blade Runner 2049

What's on the opposite-对立举例:

为什么有「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形容?把「绿色、树林」与「生命力」的不假思索的关联,除了生命本身的力量外,在视觉上,正因为森林由千万片绿叶构成,每片叶子都对同一瞬间的光有不同的处理和转换,让人觉得每片叶子是在对光进行个体解读。同期的叶子固有色大致相同,但因为光照的角度,有的处于阴影下,有的因为表面蜡层较厚而实现高比例的反射,有的因为树叶本身水分较多透明度较高的条件,又能实现透射光的效果。因此观察到物体对自然光的丰富处理,能让观众活得高度「可能性」和「活力」的心理感受。

△Deckard和Rachael的女儿,someone naturally born, 在一个鲜活的的环境里工作

(看这张截图,与整部电影视觉画面风格区别很大)

非常讽刺,在我们今天随处可见的,任何和自然相关的东西,在赛博朋克的世界里成了一种特权阶级的exclusive。

影片中Wallace大楼中的水池(多次出现),以及光透过水池折射呈现的焦散现象也在画面中被大规模强调。处在权利巅峰的人,通过复刻实现并享用自然带来的预约,对于普通人来说则成为一种奢侈。

同理,「银翼杀手」的原著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eckard中对拥有一头「真实的羊」的渴望可谓魂牵梦绕。

△The Set of Blade Runner 2049

(照片中是本片导演Danis Villeneuve)

「银翼杀手2049」对前作赛博朋克风格的延续,但也有很多未保持统一的「非赛博朋克风」画面,影片中展现废土世界的画面就不在少数。

仅有橙色或灰白色构成画面,前者代表「恢复原始」,后者是「毁灭一切」,都呈现的是「归零」和「无生命」的特征。

△Blade Runner 2049

图一的近处是废土世界的构造,可猜想远处是故事的主要发生地——赛博风格朋克的未来的LA,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近处是远处的城市发展,完全被毁灭(推测是因为某次科技故障)的未来形态?

△废土世界主题的Mad Max: Fury Road

What's on the Opposite-对立举例:

我们对科技的发展和未来有恐惧,有抵触,然而人的情感总是矛盾,另一方面我们似乎又是不由自主地向往科技发展和进步,迫不及待地享用各种最新成果。因此,与复杂笨重的赛博朋克城市相对,也有更开阔的、极简的未来世界构造。从色彩上解读,白,寓意着生(图为康定斯基的色彩滑落示意,从左上到右下为不同颜色对应的高昂情绪的衰退和沉默的递增);而白色也给了自然光或近似自然光,从四面八方环面而来的底色基础。从而营造出无机质、透彻梦幻的未来感。

△遗落战境的画面构造

最后讲一下社会应用。

虽然赛博朋克是一种极端社会形态(which we wish not to be like),却离我们,或者说是现在一点也不遥远。当雾霾天数越来越多,是否我们真的也会逐渐丧失对于自然光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Blade Runner

赛博朋克的美学观深受东京的城市景观、香港的九龙城寨影响(发端的雏形),两座城市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正是赛博朋克风格的起源与发展期;数不清的霓虹灯牌,灯红酒绿下却是密集空间中苟延残喘的人口们。

那么把这种对于未来世界的构想风格,和目前现实生活对标,重庆是不是一座很有赛博朋克风格的城市?从表象上来说,是的(于是很多人认为重庆是赛博朋克风格城市的代表)。但从城市的运行规则来看,恐怕不能这样说,我没去过重庆,但社会分化和群体对立性应该还远不到赛博朋克世界的程度吧。

的确更该从内涵考虑,这么说北京,尤其是最近出的星号人群的事件,可以说是相当赛博朋克电影开端了。

我的观点是艺术作品是,我们害怕某种现存的慢慢发端的倾向,而把倾向的最扩大化和最坏结果描绘成一个极端未来世界;自然会对此产生恐惧,但事实越来越被证明是,这种世界其实并不遥远,oh that's ** terrible.

以下是references们

(想要深入了解上文提到话题的朋友们,可以留言向我索取access):

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

康定斯基.论点线面

詹姆斯·格尔尼.色彩与光线

来须苍真.攻壳:解析赛博朋克概念艺术.知乎Live

Lewis Bond.Colour in Storytelling(一个视频 可以在B站搜到)

*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合作。

欢迎扫码/解码关注我的公众号:

5 ) 不懂情怀,又怎么会懂《银翼杀手2049》v1.4

看完电影后去吃了碗拉面,因为我从下午四点到晚上十点,看了两场电影,在这漫长的观影过程中,我的判断有些失衡,在《全球风暴》这部伪科幻爆米花商业片的陪衬下,这部《银翼杀手2049》的优点被进一步放大了。

在给这部《银翼杀手2049》打分之前,我想先给这段评论文字设下四个前提,如果您读完并不认同,那不用接着看下去了,我后面的评论您肯定不会喜欢,没必要浪费时间找别扭。

1、影评是影评作者的客观侧写。

观影其实对观影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有直接的要求,其次要求知识储备和审美修养。对一部电影喜欢与否从表面上看是很个性化很主观化的表达,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不同的人对一部电影的不同看法,就是上述那几个观影要件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组合方式的结果,是一种客观的侧写结论,影评可以鉴人。

2、影评局限于个人经验。

每一部电影都不是单独的存在,前人的人文智慧经验知识都在各种电影音画细节中千丝万缕地体现着。所谓烂片也是人文的聚合,只是某些电影工作者组合人类智慧结晶的方式可能不容易让大众理解。我们观影,会套用各自不同的经验公式去判断这电影的逻辑是否合理,情节是否精彩。经验会帮助我们,也会局限我们。

3、影评有关于私人情怀。

时间是最大的变量,时光流逝,回忆留存,人生岁月中各种因缘聚合引发情绪波动,最后化作一种名为情怀的东西,在人们的生活中若隐若现。观影时带着某种关联其中的情怀,和完全没有关联认知和积累去看电影,感受会截然不同。对于有前传的电影续作,最好先看前作,再来评价后篇,这样判断会相对客观。至少容易理解那些自己没有的“情怀”在别人身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4、影评其实也是有层次的。

观看电影,欣赏电影,研究电影,这原本是一体的,但做出评价后,在别人眼中,那语句措辞也许就泾渭分明,层次高低一目了然。我不想给喜欢电影的朋友划分三六九等,我们也不是敌人,但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不喜欢就说不喜欢,别开口闭口垃圾烂片跪舔装逼之类关联人身的发泄,你看不懂也好看不爽也好,只是个人修为认知,别降低层次。

——————————————————

《银翼杀手2049》是部好电影。

个人认为,作为三十五年前经典科幻电影《银翼杀手》的续篇,《银翼杀手2049》漂亮地完成了接力,至少没有让我这二十年白等。

其实刚看完一遍,思绪还有些乱,我尝试着一遍写评论,一边梳理。暂且在第一版影评里先用五个关键词来归纳观影感受:

tardiness,ashen,profound,melancholy,love

【慢(tardiness)】

这第一遍,我看的是国内影院版本,蓝光没这么快出,我却是等不了了。国内版本160分钟,也不知剪了多少,但仍可看出导演在某些地方放慢了剧情前进的节奏:

比如在华莱士公司总部那神庙一般的场景里,华莱士就如同一个只差最后一步就能完成造人神迹的伪神,在他的空间里,似乎时间都变慢了,到这电影叙事的节奏速率一下子慢了两个节拍——在那明暗不定的神火光芒中几乎看不出华莱士的喜怒,他脸上只有一种剥离人性后的淡然,这种表现手法似乎借鉴了宗教给神祉造像以及空间营造的技巧。在许多宗教建筑里,在光暗效果的衬托下,信徒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看着神像空灵的神情,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在我看来,眼睛是灵魂的窗口,也是人性交流的渠道,华莱士失明的双眼似乎代表了他所舍弃的东西,也暗喻了他手中技术的缺陷。

其实除了华莱士总部的几个场景之外,这部电影的整体节奏还算正常,观众感觉慢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部电影整体色彩晦涩,雨雪场景频繁,让习惯了影画晴艳的观众长时间处于一种不适的环境暗示中,这是极为大胆的前作风格延续。要知道和三十多年前不同,随着电影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种视觉大片都在换着花样刺激观众的眼球,导演把灰暗主题输出其实是冒了极大的风险。

但这种压抑,让观众能够更清晰地体验到K的生活到底是怎样一种氛围:追杀同类,服从命令,永远成为不了自然人,永远没有灵魂……正是在这种氛围里,从朵那突破主色基调的明黄小花开始,一步步改变了这个银翼杀手的宿命。导演用了超长剪辑和一种看似缓慢的节奏输出了一种迫切改变的情绪。

【灰(ashen)】

灰不只是环境颜色,更是整个2049地球和人类殖民地的现状,无论是自然人还是复制人都生活在一种灰色状态当中。

社会秩序勉强维持,强势企业暗中操控政府大于政府,人类看不到文明进步的希望,只有用盲目扩张来消化矛盾。全片里常见的几大传统宗教符号基本没有出现过,只有钢铁建筑丛林和外部的废墟荒原,这隐隐说明人类社会已经到了信仰缺失、礼崩乐坏的坍塌边缘。

人类不相信复制人,又离不开复制人,自然人的社会生产功能已逐渐被复制人替代,复制人中也暗流汹涌,叛乱和私逃屡禁不止。

这种社会主旋律的灰,反衬出AI女友Joi的灿烂色彩,她追求存在感的欲望同时推着K一步一步往前走,她并不迷茫于我是谁,她宁可破碎也要和她的爱人一起前行,可以说这个AI不仅给了K人性的温暖,还用自己临终最灿烂的表白赋予了K走到最后的力量。

Joi比《银翼杀手2049》里其他任何一个角色都更有人性温度,无论是视死如归的军医,还是主动用自己头颅对准主角枪口的女首领,都只能用大义来解读自己的牺牲和舍弃;甚至男主角,从一个性能优秀、工作正常的Blade Runner到一个真正觉醒自我、挑战命运的新人类,他心里的温度,正是Joi牺牲了自己,燃烧起来的。

当我看到AI女友Joi主动召妓并化身其上,实现了与K的真正结合,这也是完成了情侣之间的肉体奉献、走完了由它变她的最后一步,感慨万千……从表演上,技术呈现上,这都是最让我动容的一段。我认为那个复制人妓女也将成为下一部的伏笔……

无论是被保护的造梦师,还是飞蛾扑火一样为爱献身的VI女友Joi,这些从灰色中或隐匿或诞生的希望总是那么的耀眼啊……

【深(profound)】

但凡讨论人工智能,但凡讨论肉体和灵魂,但凡讨论跨种族恋爱伦理,有些问题就要深入到人类的起源和生命形式的终结。

生者皆有灵魂么?

不会死去的生命有没有意义?

舍生取义是人性存在的根本象征?

导演都一一给了解答。

灵魂在每一个有自我意识存在的躯壳里,无论是基因工程肉体里,还是硅基储存介质里,区别是有些让人敬佩,有些让人向往,有些让人怜悯,有些让人憎恶。

不会死去的存在缺失了生命宝贵的定义基础,得到了选择死去的权力,才得到了存在的尊严,才有资格陪你往前多走那么一程,才有力量和勇气说出“我爱你”。

虽然最终证明自己不是那个奇迹之子,但能从复制人悲哀的工具宿命中挣扎出来就已经是奇迹,在这短暂的旅途中得到了自然人的包容、信任甚至超越友谊的情愫,拥有了AI奋不顾身的爱情,最后亲身体验到人类的快意恩仇,和舍身取义后生命逝去的平静安详,有尊严地离开,这难道不是真正的人性奇迹?

【悲(melancholy)】

《银翼杀手2049》的主基调和前作一样,在探讨悲剧中的人理哲学。这里面不仅有着对未来社会形态畸形发展的悲观态度,也有着对人类自身命运失控的悲切想象。

《银翼杀手2049》里大悲剧小悲剧满满放了一桌子,复制人无限接近于人却因为母公司机构崩溃而缺失了最后一把钥匙,带有象征意义的奇迹之女降生,循环开启了诸多角色的悲剧序幕。

回过头来细想,AI在雨中幻像呈现与环境开始互动,K在飘雪中感受自己的体温融化冰晶,这对情侣在雨雪中升华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形态,又如同雨雪一样逝去,在即将到来的革命时代中消失无痕,这种悲剧色彩的主题融入,让人越品味越是感慨。

我一贯认为,悲剧总是动人的,之所以本片被许多人看作文艺片,其实是角色身上的悲剧色彩打动了你的那颗心而已。这里开一发地图炮:能把本片看成文艺片的朋友,至少说明你的同理心已经被触动,这是多么好的礼物?敏感的人也许会感受到更多的不幸,同时你的人生也会收获数倍的丰富体验,相对于那些动口就是烂片的评价者来说,这部电影给你带来的绝不只是试听享受。

当我看到哈里森福特从阴影中走出来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二十多年前,我看过三十年前的福特扮演的银翼杀手,那么再过三十年呢?谁在看谁?谁在怀念谁?谁又记得谁?

有些时候,收藏悲伤就是情怀的一部分,我在戏外知晓,他在戏中演绎。

福特老迈臃肿的身体把一个无限思念妻女,用痛苦来坚定自己认知的老杀手形态表达得恰到好处,面对再次出现在自己面前的爱人克隆体,他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阻止自己将对方深拥入怀?话说也只有福特这样高龄还未息影的老戏骨才有这样的机会,把自己塑造的经典好好收官,印第安纳琼斯,星战,还有银翼杀手。这已经不只是向经典致敬,这是在延续和向后传递经典,而福特正在亲自给自己的角色和职业画上句号。

这让人悲伤,也无比荣耀。

【爱(love)】

前作在白纸上作画,2049是在前作基础上的延续,这注定前缀是银翼杀手的2049只能在同一体系和规则下创作,而无法把重点放到类似攻壳或者黑客帝国的其他科幻理论体系突破上去。

在续集上如何让银翼杀手的形象更为丰满,不能重复套路,不能脸谱化,无论是剧情安排还是角色选择我想都极有难度。哈里森福特的硬汉式表演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之一,而在这个时代,《银翼杀手1》幻想的许多科技已然出现,为经典续作,新主角应该遭遇什么样的事情?

导演并没有给K安排一场类似戴克的复制人之间的爱情,而是选择了更有争议的人机恋作为剧情冲突核心。

整部电影在Joi身上花了很多功夫,相对于造梦师的命运,Joi体现出了另一种凄美,她比前作中随时可能被杀的瑞秋更脆弱,她本是一个幻像,她如同美丽的肥皂泡一样,依靠着K的认同和呵护存在。她一直在试图让自己的存在变得真实和有意义,Joi这种求生求存在的努力无比动人。

Joi的存在和作用,不仅仅是个花瓶陪衬,而是K变成Joe的根本性力量,他给了她身体,她给了他名字,她伴随他走到自己所能到达的最远地方,她用最后的告白赋予了他被爱的权利并亲身感受。

Joe在被救后第一次流出了眼泪,这是他生命/人性因她而完善的标志。他们互相给予了爱和认同,互相证明了对方作为一个有灵魂的“生命”真实存在。剧中并没有演绎Joi作为华莱士公司量产全息互动产品为何拥有这种高度自主的意识和智慧,Joi是不是独一无二的?抑或这只是情感陪护仿真程序的标准互动情景设定?Joi的行为能不能被界定为“爱”?这是悬念也将是观众互动的谈资。

而在老复制人戴克身上体现出的牺牲和隐忍,更是挚爱的表达。他三十年靠着笃信一句“Iknow what is real”而存活下来,他一直把自己关在一座废弃的赌场里,无限循环的全息音乐,赌博机的概率都已被他测试了个遍,他的狗也学会了借酒消愁,因为爱,他把自己囚禁起来,他宁可成为女儿不认识的陌生人。(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于社会结构老龄化的问题映射,社会主流意识正在以某种形式快速淘汰老龄群体,在各种理由下,老人被迫做了孩子的“陌生人”。)

我认为这是2049的核心创作之一,这不是硬核式的科幻理论创新,而是探讨了一下符合三十年后审美和观念的“爱之意义”。Joi 和Joe之间的爱情应该在这个宅和二次元流行的时代能被快速消化。

在《银翼杀手2049》最后一段戏里,我们看到了爱和悲伤的力量正在凝聚,复制人在慢慢觉醒。什么时候,那个奇迹会带领他们席卷一切呢?关于后续其实还有一个线索,就是蜜蜂。蜜蜂在雾中也不会迷路,他们采蜜、酿蜜、繁殖。这不仅仅是比喻复制人的未来,也是在解释开头那朵小花的来历。是谁把小黄花带到了大树底下?那边灿烂的花海会在什么时候绽放在我们眼前?

我很期待。

————————————————————

用五分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因为我在这些角色身上看到自己青春正在逝去,惆怅却无悔;我在这些角色身上看到现在的自己缺失了追求的热情,在可笑地迷惘;我在这些角色身上看到自己内心爱意的黯淡平凡,又是惭愧又是向往;我在这些角色身上得到了二十年的情怀回报,既满足又再次期待。

说到角色,不谈福特和总统夫人这样的老戏骨,这里要夸一下主演瑞恩科斯林,他的演绎真的非常符合本片气质(啊,丧科第一!),个人认为这次也有拿奖的潜质。我喜欢他另一部《亡命驾驶》中的表演,也有少许类似味道。

在科斯林的演绎下,K那张复制人特有的扑克脸在命运的一次次击打下伤痕累累,淤血肿胀让他看起来呲牙咧嘴,一副狰狞愤怒的模样。直到他失去Joi,成为Joe,他在大雨里扯掉伤口包扎,让大自然的泪水为Joi和自己默哀。雨水洗去他脸上的血迹,他直面命运。看着巨大的Joi的广告投影,他决定以Joe的身份去完成约定,完成复仇。

送完戴克最后一程,Joe躺在台阶上,看着手中冰雪融化越来越慢,看着自己体温下降,体验着作为一个有灵魂的人的死去,他笑了,也许在寻找Joi离开时的路径……

剧本没有给Joe与华莱士面对面的机会,但Joe开始违背命令,展开针对母公司的敌对行动时,心中的恐惧和彷徨无可掩饰,科斯林都表演得很好,他看似平静地对Joi说:我要被像我一样的人追杀一辈子。我看到K的眼睛里有恐惧。

科斯林唯一能做爆发式表演的就是在造梦师那里爆粗口那个场景,他做的很好。与这种暴烈与之前他在孤儿院发现木马时的极力压抑形成鲜明对比。

觉得他表演出戏的,我想是因为你们给这部片预设成科幻动作片类型的原因吧……你们想看的也许是杰森波恩那样的表现。

整部电影主题的人文色彩是灰中带蓝。压抑中往外渗漏着悲伤。但导演没有硬戳观众的泪腺,却有把这味道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水平。

你看不到Joi消失时的各种慢镜特写,也没有做幻影破灭时的电脑特效,没有K的睚眦欲裂血泪盈眶,也没有他脑海里对Joi的甜蜜闪回;你看不到戴克眼如雨下,也不会看到Joe 被雪盖满身躯。

这部电影会让你安静地离开座位,但直到躺在床上,你心底都有悲伤的雾气汩汩涌来。

—————————————————

【timeline】

根据前作和前导短片,我简单梳理了一下:

1、2019年,N6级8人被N7级戴克追捕。觉醒身份后的N7级戴克和N7级瑞秋逃离泰瑞尔。泰瑞尔随后开始生产N8级。

2、2021年,N8被歧视迫害愈演愈烈,N7级瑞秋自然受孕,分娩时,和N8级叛军组织在一起,并由N8级军医接生。瑞秋难产死亡,N7-1出生,N7戴克、N8众均认识到这个婴儿所代表的意义和面临的风险。于是在N7级戴克的策划下定下保险箱计划,其中包括把N7-1送进孤儿院将其洗白成自然人身份,在埋葬瑞秋的地方刻下了日期,同时伪造了与N7-1雷同的男性DNA采样记录备用。

3、2022年,N8级叛军组织制造大停电事件毁灭磁储存设备,表面目的是毁灭所有复制人登记信息赢得自由,另一个目的是掩盖N7-1这个奇迹之子的存在痕迹。磁记录全部毁灭后,叛军把伪造的男性DNA记录插入了纸质存档中后转为胶片档。孤儿院凭空多了一个不存在的男孩。泰瑞尔同年倒闭。

4、根据真实记忆画面判断,直到2026-2027年,N7-1都生活在孤儿院里,伴随她的只有那匹其父N7戴克雕的小马。某一天,为避免被抢,她把小马藏在了熔炉废墟里。随后不久,N7-1被标明死亡销档,实际是被叛军安排给了一对自然人身份的父母。

5、2029年,N7-1时年8岁,以体质原因为借口,被正式送入生态圈中保护隔离,随后自然人双亲留下资源以移民外星为由离开。

6、2036年,饥荒和混乱,政府运作捉襟见肘,华莱士取得了泰瑞尔部分技术,并私自制造了N9级天使,在监管小组面前证明了N9级的安全性后,得到了重开生产线的批准。N7-1时年15岁。

7、2036-2047年间,N9级K被生产出来,这一期间,取得博士学位的N7-1也获得华莱士造梦师资质,负责制造梦境记忆病为复制人植入,以确保N9复制人的基础人格平衡健全、服从温顺。

已得知自己身世的N7-1,按照N7戴克和复制人组织的隐匿计划,把自己的真实记忆植入给K。

K在之后被设定成Blade Runner。

8、2048年,逃亡多年的N8军医因为见义勇为露出马脚,被举报给LAPD。

9、2049年,军医被LAPD派去的K杀死。K随后看见小黄花,发现了军医的秘密,K在LAPD发现尸骨是复制人分娩而死,N7-1的存在震惊众人,女上司决定掩埋一切真相以维持社会现状,随后K回到军医住所发现其他线索,树下的那个数字也开始唤醒K被植入的记忆,K烧毁一切离开。

10、叛军发现军医出事,盯上K,并派妓女接触。同时K调查尸骨身份被Luv盯上,Luv确认N7瑞秋的死亡原因并汇报给华莱士。华莱士得知N7-1存在,也决定封口,Luv被派去取走尸骨证据并开始清理知情者,比如法医科科,同时开始紧密监控K。

11、K从华莱士组织得知N7瑞秋身份,又在警察局档案室纸质文件的胶片影印档中发现当年自然人儿童DNA记录中的异常,也就是当年伪造的记录,线索直指自然人孤儿院,K追查到废墟垃圾区,被自然人流民围攻,Luv远程炮火清场。

12、K在孤儿院调查,发现孤儿院当年记录被毁,另外孤儿院场景与自己记忆相同,并找到木马,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他不相信自己是奇迹之子,便特意去找造梦师N7-1确认,N7-1发现自己的记忆,深知陷阱启动意味着危险和牺牲,K是她亲手送去牺牲的替身,她失态流泪。但K因为情绪激动,也没怀疑这个自然人造梦师的身份。

13、情绪失控的K没有通过baseline测试,他在女上司面前隐晦说出真相,暗暗喜欢K的女上司冒险放走了K。K在Joi的灵肉安慰劝导下决定去寻找自己认为的父亲N7戴克,妓女趁机在K身上放了追踪器。K带走了决定像人一样拥有选择权利的Joi,Joi的离线也导致Luv开始直接介入,Luv杀了女上司,通过警车定位找到前往辐射区的K。

14、K通过木马的辐射线索找到了N7戴克,但N7戴克的敌意让K感到迷惑,戴克后被Luv带人抓走,K重伤倒地,Joi玉碎。K后被叛军所救。在女首领口中K获知真相,奇迹之子是女性,他瞬间失去了所有。

15、在雨中,K联想到造梦师的异常等线索,猜到造梦师才是N7-1,K决定为命运而战,K追上押送的Luv,复仇后救出戴克,最后K送戴克见造梦师,K如同一个真正的人一般,选择在雪中等待死亡。

Ps.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本片的前导短片衔接前作解题过渡,这种套路让我想起了另一系列科幻经典《黑客帝国》,可惜在国内电影院里可看不到这三段短片。豆瓣有链接。

有机会二刷以后,还想说说音效配乐。

6 ) 赛博朋克之后的人类未来

三十五年前,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银翼杀手》上映。三十五年后,该片的续作《银翼杀手2049》登陆全球院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这三十五年间,电影技术不断革新,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几天之前,“阿法狗元”甚至通过单纯的自我学习击败了让人类棋手成为手下败将的“阿法狗”,沙特甚至为机器人索菲亚授予了公民身份……看似科幻的场景,如今已经成为了不争的现实。

《银翼杀手》预言的那个世界,正离我们越来越近。而《银翼杀手2049》所描绘的,是人类未来的未来

警官K 行走在辐射尘中,《银翼杀手2049》

作为一部续作,《银翼杀手2049》的首要任务在于它和前作《银翼杀手》之间或多或少需要产生一点联系,无论是视觉风格还是剧情人物,都不能为所欲为。这基本是一个常识:假设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和他的团队跳脱了雷德利·斯科特在几十年前给出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原始设定,那么它就必然不能是一部合格的续作。在这个基础上,续作或许可以加入一些新的创造或更深入的思考,而这全靠导演和他的整个剧组对原作架构的世界观甚至“科幻”这一类型和题材的理解。从这个角度上看,《银翼杀手2049》无疑是够格的——岂止是够格,简直就是神一般的作品。

影片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它充分还原了前作创造的赛博朋克(Cyberpunk)世界,而且还进一步深化了对赛博朋克概念的理解,这不仅体现在视觉层面,更集中体现在投影人乔伊(Joi)的设定上。

这里,我们必须先理解“赛博朋克”及其背后隐含的意义。所谓“赛博朋克”,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将高科技的人工智能和都市扩张造就的贫民窟并置于一处,从而形成一种高度断裂的反乌托邦效果。在赛博朋克类型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银翼杀手》中,导演和他的编剧其实并没有对这种风格之下的社会进行动力学层面的阐释和描绘;我们只是能隐约从它的设定里感觉到,几个连锁6型复制人逃离殖民地来到地球,对人类形成了某种潜在的威胁。由于该作略去了原著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中世界性核爆这一背景,整个社会的成分也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抹杀;受到辐射尘影响的特障人(又分为“鸡头”、“蚂蚁头”等等)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复制人构成的近似于黑奴制度的双层结构。

《银翼杀手2049》的想象则演绎了前作的社会构成。随着大停电之后华莱士公司的崛起和新型复制人的出现,人类开始面临两种东西的考验:一种是大型企业的资本控制,另一种则是作为智能商品的复制人的大量出现对人类活动领域的侵占和挤压。这里,赛博朋克社会不仅分层,而且进化出了一种类似犹太民族之于欧洲其他民族的奇观:人类可能是一无所有的,他们散居在肮脏的街道深处,但却有着先天的地位,他们可以冲着比自己强大的复制人吐口水,甚至可以在复制人警官的房门上写些污言秽语而不受惩罚;复制人可能凭借其生理优势得到不错的物质生活,可以手握某些群体的生杀大权,却必须服从人类指挥,毫无地位可言。

交互霓虹广告里的乔伊,《银翼杀手2049》

正如《银翼杀手2049》中的警长所言,“世界存在的基石,就是人与复制人的隔离。” 两种“阶层”的相互盘绕、扭结,形成了赛博朋克风格及其所描绘的社会的特有现象。而二者的相互依附、寄生,也是前作和续作存在的共同基础。在续作中,这样的结构除了发生相互渗透之外,还出现了质的变化:几位编剧创造性地加入了拥有自主思考能力、甚至拥有共情能力的“投影人”。投影人的地位之卑微在剧中有着明确地展现:他们没有一个实在的形体,如果想要离开一个场域,就需要显形装置的帮助;他们虽然存在爱恨的能力,能够参与人际互动与社会生活,却只能为主人服务;一旦将存储器当中的存档删除,投影人的生命也就此消亡了。

实体消退表征着赛博科技的发展,但科技的发展同样带来造物的悖谬。影片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情节申明这一点,尤其是在主角K与他的投影人女友乔伊同时出现的几个场景,同时也是最需要情感带入的地方反其道而行之,制造强烈的间离效果,比如乔伊在雨中和K接吻时被“定身”,比如飞车迫降后乔伊陷入长时间的重复卡顿,比如“虚拟性爱”时乔伊与复制人女郎让人脊梁发冷的“貌离神离”,比如K在雨中接受霓虹广告的交互调情……所有这些,为的都是让观众能在必要时刻脱离人形机器坠入爱河的陈词滥调,去思考人之为人的真正原因。

在影片后半部分,华莱士的复制人手下露芙(讽刺的是,露芙的英文名为“Luv”正是英文中“Love”爱的谐音)竟然一脚就把乔伊必需的显形器(兼存储器)踩成了碎片,这一颇富象征意味的举动,可以说直接宣告了全新的阶层序列,也就是“人类—复制人—投影人”的诞生。它的出现,不仅进一步细化了社会结构,还以近乎塔可夫斯基的名作《飞向太空》的方式暗喻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在2049年这个科幻历史节点上,不管是人这个物种的实体存在,还是人作为一种概念,都变得越来越模糊和虚无——而这也恰恰是《银翼杀手2049》甚至前作想要探讨的核心命题。

当然,反复肯定前作的设定显然不能满足《银翼杀手2049》的野心。影片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其有能力在细化赛博朋克概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向视觉和空间的缝隙中加入全新的后启示录(或末日与废土)风格,甚至将至少一半的情节设置在荒芜的废土环境中——巨型垃圾堆中的孤儿院、充满核辐射的废弃城市、寸草不生的荒原农场……人类居住的城市和遭到人类破坏的地方交替出现,形成一种景观上的“复调”——这样的设定,当然不是东一脚西一脚想一出是一出的,而是与赛博朋克一样精心设计、巧妙编排和构思的。尤其是在强烈的色彩冲击和单音节铜管的双重渲染和加持之下,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前作宿命感的、但又恰如其分的辽远宏大的史诗样貌。

可以说,废土环境的出现,不仅使得整个世界的构成和格局更加完整,使情节发生的主要场景更符合美国的地理景观,因此有了更明确的现实指涉,最重要的是它也为赛博朋克社会指明了去向,那就是无尽的冲突之后留存下来的破败,是高科技为地球带来的充满戏剧性和荒诞感的毁灭,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未来的未来。并且,废土风格的加入也绝非异想天开:辐射尘、垃圾场等等元素都不是从前作处得来,而是直接源于原著小说,这表明小说和两部电影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继承,而是存在着某种异于常规的“三角关系”。

这里必须指出,本作的三位编剧中有两位直接来自前作,另外一个还参与了《异形:契约》的编剧工作,这就意味着整个编剧团队是雷德利·斯科特的原班人马,甚至是“御用”人马。所以,从剧作角度看,无论是指责《银翼杀手2049》缺乏想象力,还是认为该作背离了前作或者原著的精神,可以说都是毋庸置疑的无稽之谈。

讨论《银翼杀手》和它的续作,不得不提到它们所探讨的终极命题——其实也是科幻电影、甚至人类哲学的母题之一——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原作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说是震古烁今的,《银翼杀手2049》则延续了前作惊人的反转式结构,但无疑更进一步:影片持续不断地提供着主观的、碎片化的信息,观众会在角色视点的驱使下不断构建他的身世和前史,拼凑出一个看似无懈可击,实则漏洞百出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与复制人的区别被反复提及,又被反复打破:最开始是寿命,然后是记忆,接着是情感,最后是保护欲;生殖在本作中作为最重要的判定标准出现,它标示着高等种族的生理特权(此时动物和植物都已经消失殆尽),标示着人类特有的伦理维度——但最终也被无情打破了。结尾,影片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K并不是那个被生殖出来的复制人,更不是观众所期待的人类;观众收获了巨大的虚无,建立了几乎两个小时的认同被打碎,这种震惊绝不亚于我们在观看原作时得知戴克竟然是个复制人的震撼。

这也恰好提供了一个追问的契机:人类和复制人之间,到底还有什么区别?对此,影片给出了一个答案:灵魂。事实上,片中对这个概念是有所展现的,比如露芙分别在华莱士杀死新型号复制人和在她自己杀死警长时留下了泪水,但你无法感受到她的眼中存在任何一种与人有关的感情,这表明事件虽然对她的肉体造成了应激反应,却没有造成心灵的震颤;主角K则在影片展开的过程中逐渐从面无表情的战斗机器变成了一个像人类一般有血有肉、充满悲剧宿命的生命。这意味着从生理上说,他确实还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复制人,但什么东西改变了他——恰如原作的中戴克一样。只不过这次,决定他是否是复制人的权利交到了观众的手上。我们或许可以说:无论是原作还是《银翼杀手2049》,其意义都不在于给出一个确然的生理学答案;它们只是想向我们表明,如果不去思索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哪怕是生于人类的子宫,也与冰冷塑料袋中掉落的火腿般的复制品没有半点区别。

很多观众都认为《银翼杀手2049》无比拖沓,明明一个半小时可以说清的事情,干嘛非要拉拉杂杂说将近三个小时?但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恰恰就是在台词之外充斥着数量庞大、意涵丰富的视觉信息。这种解码方式对于看惯了完全依靠台词推动的好莱坞影片的观众而言确实有一点难度,但绝不意味着影片本身的华而不实。

拿全片最开头的部分来说,影片第一个镜头便是一只眼睛(虽然无法确知这只眼睛到底是不是人类的眼睛,只知道它一定是人形生物的眼睛),第二个镜头是一组圆形排列的太阳能板,在透视下同样呈现出一种人眼的形状。维伦纽瓦只用了开头两个镜头就已经暗示了全片的主题——人与科技的关系,其气势虽然跟《2001:太空漫游》中骨头到飞船的蒙太奇相比还是差了那么一点,但依旧苍凉而雄浑。

眼,《银翼杀手2049》

除此以外,影片各处散落着不计其数的模仿物:复制人投影人,木马木狗木狮子、全息投影、折纸、华莱士的瑞秋,甚至投影人也被广告模仿了,所有这些元素的出现不仅凸显了模仿对于整部作品的重要意义,更是在探讨何为真实,并且极大的丰富了影片的视觉内涵。如果我们细看这部电影还会发现,片中线条的硬朗与柔和指示了自然物与人造物的分界;华莱士与戴克对话时后景的水纹起到了重要的情感外化作用;投影人首次在雨中显形时,K的眉脚留下一滴喻示宿命的血水;雪作为一种净化的象征出现在结尾,表明主角完成了一场事关复制人命运的救赎与自我救赎……

所有类似的细节都在表明,《银翼杀手2049》虽慢,但慢得正确,慢得有理,慢得丰满。我们越是用我们的心灵之眼、灵魂之眼,而非以空洞之眼去观看,越能发现其中的深意。一如遭到八十年代大众恶评的前作《银翼杀手》,妄言科幻电影史是不负责任的,我们需要沉淀,需要思考,需要体味。诚然,《银翼杀手2049》还存在缺点——完美于我们这个时代是何等奢侈——当维伦纽瓦和他的编剧试图完善一个世界观时,必然要提供更多信息,必然要制造种种矛盾,因此就会出现部分人物扁平的问题。但这些都不能让我们否定影片作为一部年度佳片的水平和它作为《银翼杀手》续作的重要意义。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银翼杀手》与《银翼杀手2049》的区别,就好像《黄土地》与《霸王别姬》一样,前者试图进行纯粹的视觉构建,后者则淬炼出醇厚的文本信息。孰优孰劣?可比,但也完全不可比。我爱那个雨水中如英雄般死去的罗伊·贝迪,也爱那个在漫天飞雪中完成使命的警官K;我深深震撼于戴克的逃跑,也无尽感动于戴克的团聚。作为一名观众,我只是简单地想进入那个世界,哪怕它无比蛮荒充满辐射人畜不生。这,就是《银翼杀手2049》之于我的全部意义。

7 ) "未来"空间诗学-地球总部建筑不完全解读

前言:这可能不算一篇影评,因为我只评了影片中的建筑。或许它可能是虚拟的,也可能是渲染图,或者模型。然而它所呈现给我们的世界在建筑学的层面上仍然有探讨的价值。建筑作为电影叙事中的一种语言,在《银翼杀手2049》中是有被刻意强调的。在下文中笔者将通过地球总部建筑空间的不完全解读,来推测那隐藏在这无声语言中的言外之意。 科幻片一定程度上替我们构架了未来世界的模样。《银翼杀手》第一部为我们构架的世界总体上可以用一股浓重的后现代主义风来形容。电影诞生于1982年,那正是一个后现代主义风几乎统摄美国的时代。1966年,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首版,六年后,他的另一部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问世,两部作品在后世都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之作。他们对1980年代的美国建筑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很自然的,当时流行的城市建筑思潮深深的影响了《银翼杀手》对2019年世界图景的想象。 时隔35年后,《银翼杀手2049》对2049年的城市,建筑的想象却悄然在改变。一种暂且可以被称为"极简风"的建筑突然脱颖而出,悄悄取代了前作中的杂糅混搭风,成为影片最给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形式。在现实的世界中,这35年来,夸张的杂糅拼贴风从未退潮,它还在一个与美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找到了新的肥沃土壤。但毕竟,这种风格主导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我所知的是。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依然并不十分清晰,一般的建筑史书籍都会用"走向多元化"等类似的语言来总结陈词。然而,《银翼杀手2049》中最出彩的那些建筑却都令人感到经典现代建筑的回归。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只是电影场景设计师个人口味的选择,但整个电影团队最终选择这种建筑形式来表达未来,不能不说是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建筑理念发生了变化。笔者不禁要发问未来感十分浓郁的高技建筑为什么会在本片中退场,为什么类似扎哈,盖里设计的自由建筑形式会全然不见,为什么经典的光与影的序列组合会让几乎所有人都觉得酷逼的不行!虽然说影片的评价高低不一,但就笔者所感觉到的是,对影片中诸多酷炫建筑的评价几乎是一致的。 影片中的建筑究竟有多酷,究竟酷在哪里,我想作为未来地球首脑的地球总部-华莱士公司驻地最能说明问题。 它的外型犹如三角锥体,有很浓郁的古典建筑之风,是对前作的延续和致敬。这座建筑是对古西亚乌尔星象台,埃及金字塔,雅玛金字塔等远古建筑形式的沿袭。我们可以看到错动的部件,交错的体量,敦实中蕴涵着复杂。然而对称的形式,退台式的处理,锥体的斜面收缩,却牢牢抓住了这一建筑承袭的远古意向。而在立面的处理上又有着信息时代的气息,全然表达出了建筑的未来感。这一建筑的形象实际上是一个既定的条,对新作来说并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 地球总部的内部空间给了观众新颖的冲击力,也是作为一个建筑爱好者的我二刷影片的最主要动力。它是通过几个不同事件片断来逐步展现的。

入口接待台是首次出现的地球总部室内。几乎每一个角度都华光异彩。接待台以L型的平面形式面朝大厅。它以实墙与大厅分割开,仅在墙中间撕开一条水平扁缝,用以沟通接待员与来客。黄色的光晕从扁缝里透出来。整个空间被扁缝的漏光和光在墙地顶上的投影所包围。黑暗与光明之间交织的空间诗学得到了充分表达。但墙上投射的一段三角形的斜向光带却带着冷意,与周围的暖色黄光很不同,两者应是不同的光源。斜向光在这个空间中打破了水平扁缝光带来的完全均质性,而产生了更多变化。我猜测影片在这个细节中还暗示了大厅空间掩藏在黑暗中的那面墙的斜向性,由此表达外部的锥体形态(这种外部形态的暗示在影片的其它空间中都有存在,这是现代主义外部造型反映内部空间的观念。作为一部电影来说,这种细节上的处理与整个现代主义极简美学有着一致的逻辑。可以说是电影制作方掩藏在看不见的地方的匠心。)

扁缝的上下切口斜切成了45度,既给了扁缝收头的细节,又给K作了身体上的倚靠和视线上的导向。但K长得太高,扁缝的位置对他来说,并不十分舒适,他需要低下头,甚至弯下腰才能与接待员对话。通过《人民的名义》中,那个上访小窗口的提示,笔者猜测此处有着异曲同工之效。这里暗示了华莱士公司自我标榜的傲慢和对造访的复制人的轻蔑。所以这里的尺度关系,对话关系在笔者看来充满了等级观。影片给了从K正常视角看接待台内部的镜头,几乎只见服务台和接待员的手,而他的上半身却深深掩藏在洞口背后。这位接待员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它的出场却很有意思。观众先听到他的声音,再看到他的手,然后镜头又切换到室内看到他的光头形象,最后才将镜头稍拉远,透过扁缝看到了他的真面目。电影通过它的出场也从外到里,从里到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全方位充分表达了这处空间。

与入口接待空间的小尺度相比,数据库的空间尺度却极为庞大。光头接待员领着k在其中穿行,犹如蝼蚁之爬行。未来的数据库一改阴霉低矮的仓库印象,而将装数据的资料柜陈设于一个大空间之中。与外型一致的斜向墙面围合出下大上小的锥形空间。锥口似乎开有顶洞,引下一片自然光投射于斜墙。这样的光线给予了整个空间宗教意味,是对古罗马万神庙以来的建筑语言的回应。未来从不缺失原始,而恰恰是历史的含蓄记忆。也许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去就是未来,未来就是过去。

资料柜有序且机械的排列成几行,每行柜台之间有行走的通道,形成大空间下的第二重尺度。那种机械性的阵列布置似乎让人联想到人类死亡以后的公墓。而这里只不过遗存的是复制人曾经存在过的一个记号。 地球总部中交通空间的展示是在K见到了Luv后。Luv带着K去找储存器。他们首先通过一段长长的单跑梯下到储存器所在层,再通过一段水平廊道到达目的地。这段路径上空间的设计可以说是地球总部里非常出彩的部分。长的几乎压迫逼人的楼梯尽头是一处放大的明亮的过道型展示空间。透过巨大的门洞,观众看到深邃的楼梯通往无尽的去处。楼梯从门洞中伸出来,形成洞内洞外两个层次。两侧的展示玻璃柜似乎是凝固的复制人。他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用在这里即加强了此处空间的对称性,又营造了空间的氛围。这不仅让人浮想,究竟活着的K与Luv与这些标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又有怎样共同的宿命!

垂直交通连接的是水平交通。这段廊道一侧开了窄高窗洞,另一侧是实墙。虽然空间非常简洁,但从窄高洞口中照射进来的光却让此处空间极为不凡。光线一道道铺打在地面和对侧实墙上,形成有序的空间节奏。日光的存在表达出此处是外墙的部位。镜头给出的这段外墙从室内看也是微微倾斜的。这再一次表达了内部与外部一致性。

这里的洞口还不完全是一样的,在不远处,洞口的高度形成阶梯形。在镜头中却给观众一种将K和Luv引导向镜头的感觉。随着他们走向镜头,光线也逐渐在变动,右侧实墙上的光道逐渐升高,直至与左侧窗洞齐平。俩人从廊道的那一端走到这一端的过程,仿佛经历了数个小时时序的变化。时间的要素在这里被挤压进了空间之中。

储存器所在空间

除了这样对访客开放的公共交通之外,内部工作人员通道也非常有意思。Luv去寻找老板时经过的一段楼梯空间两侧墙壁也是斜向的。整个空间充满粼粼的波光,再加上顶上开设的天窗,形成了魔幻的效果。随着Luv的向上运动,光线也随之产生了时序的变化。

地球总部里Luv的办公空间,可谓豪华至极。办公室整体上依旧延续对称布局。一张长办公桌,背后的矮柜,顶上的天窗,两侧墙面的打光,光线都处在严密的轴线控制秩序当中。这办公椅子背后的一系列空间好像皇帝正座龙椅背后的一系列代表威严的阵障。它是空间之屏,身份之屏,是Luv作为最优秀天使的权力象征。内缩的梯形办公平面更加剧了这种权利的重心。在办公桌的前面,一处茶几空间对这种严正的秩序有所柔化,毕竟在正襟危坐之余,Luv还要在这里休指甲或接待访客。

与技术骨干的办公空间相比,真正Boss的办公空间就给人无比的闲适了。在被水面包围的空间里,一方小平台浮起在水上。这样的空间设定充满了浓重的东方意味。Boss的办公室空间模仿了Barozzi Veiga的博物馆作品。斜向的墙面依然塑造了下大上小的空间,光线从顶部撕开的光口中倾泄而下,给了整个空间无尽的诗意。这样的空间其实带着冥想的气质,与大Boss的深邃腹黑形象有着匹配性。

日本茶道空间的美学特征
水波反射于墙地顶,给人以奇幻之效
Luv开到这个空间时的剪影效果有静寂之美!
左图为参考的博物馆,右图为影片剧照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球总部建筑空间令人不可思议的魔力。它是光与影的诗学,它是神秘,宗教,权力空间的复合。简约是其空间的表层,秩序是其空间的内涵。我们仿佛再一次看到经典重临于世界。 那么这会是2049年建筑的主流吗?

图片来源:以上图片皆来自豆瓣银翼杀手2049剧照相册,仅为讨论方便。文章一开始使用了几张摄屏图片,经豆友提醒,笔者已经自我反省,将摄屏图片删除,请各位见谅。

短评

维伦纽瓦又一个被封神的导演,21世纪最好的电影续集。电影从第五分钟开始就已超神,在接下来的近三小时里犹如神游太虚,这将是科幻迷一辈子都会魂牵梦绕的电影,罗杰迪金斯不拿奥斯卡简直天理难容。电影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本质上却是一部原创电影,这使得本片既「银翼杀手」又不「银翼杀手」。 @2017-10-05 12:11:19

9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太想把故事说清楚,反而显得笨拙,丢失了点原作那样的韵味。但同时又出色的对原作主题进行了延续和更具时代性的探讨,在超级英雄电影横行的好莱坞逆流而上,节奏如此之慢高潮戏场面如此之小却释放出了维伦纽瓦和迪金斯合体的最大威力和魅力,有几场戏值得入选任何人任何媒体的年度最佳电影瞬间。

1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我们耗费了太多时间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去寻找自我的灵魂 我们连理解自身都做不到 却想要触手未来 去挑战自然 或许生命本身 就是去闻一朵破碎的黄花 去触碰拍打着翅膀的蜜蜂 让烟雾从身旁飘过 让雪花在手心融化

13分钟前
  • MR.Charles
  • 力荐

格局很小,气势很宏大,剧情也很简单,然而讲的很复杂。说真的这个导演去拍攻壳多好……

18分钟前
  • superman
  • 推荐

高司令似乎还没有完全从上一部角色中跳出来,看见钢琴都要上去按一下……

20分钟前
  • KL
  • 力荐

简直科幻版海边的曼彻斯特,“我的女友住在U盘里”也太惨了吧。不过这场年度憋尿大考验我还是输了!Shame on me!

21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这不是一部适合约会和朋友谈资的娱乐爽片,因为它有一种宗教般的肃穆、宏大、缓慢和沉重,但这应该是一部二十年后你会跟你儿子吹逼说:“爸爸我当年可是在电影院看过”的电影(是的,就像三十几年前那部银翼杀手本尊一样)

22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23分钟前
  • RKO
  • 力荐

某些时刻感觉像塔科夫斯基在拍银翼杀手,但归根结底维伦纽瓦只是故作深沉,相比163分钟片长和视觉上应接不暇,文本简单明晰到过于单薄,更不可能创造出前作过度繁冗的解读空间。不过仍旧是对得起前作和粉丝们的优秀年度之作。好莱坞对这个艺术片导演如此放任地重用在今天大环境真是匪夷所思。

27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这不是商业片啊,这是碉堡了的文艺片啊!维伦纽瓦用最擅长的慢性把雷德利·斯科特的邪典完全磨成了自己的东西。故事并不复杂,甚至比老版少了点哲学意味,但呈现的废土美学震得人七荤八素叹为观止!越慢越好看,慢性出诗意,高潮你麻痹!163分钟真~~~过~~~瘾~~~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半夜走出影院,竟然久违地下起了密雨。

36分钟前
  • 离净语
  • 力荐

奥斯卡大叔应该跪着把摄影奖给罗杰·迪金斯递上。

38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从第一部的存在主义,思考人类与复制人之间的界限,到这部变成人类之子的议题,“繁衍=希望(界限)”,以及父与子的命题之类,不免还是有点禁不住细想了。其实福特那个角度更值得好好拍一部的,谁知道Deckard在三十年间手握这么大的秘密却不能去寻找,是如何在漫天黄沙中度过漫漫长夜的呢

4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开始是复制人,后来以为是天选之人,最终只是个局外人……如此经历便是“人”了。

48分钟前
  • 良亮人
  • 推荐

很暗,很慢,很不一般。好莱坞还有这种抛弃主流爆米花观众的玩咖,我服。喜欢的几场戏: 1、高司令多重曝光玩3p 2、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3、北京雾霾立了大功,不给LA任何机会 4、沙尘暴城放大四倍抬高四百米致敬老版银杀 5、杰瑞影音光控室戏耍老狄克 6、待续

4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虚体触摸到雨滴,废土生发出黄菊,复制人可以生育,这是你见证的奇迹;陨落前冲上去说的我爱你,浓雾里黄蜂纠缠的手臂,穿过漫长时空烟尘的对望,这是你感受的奇迹;暴雨在窗上逆行,微雪融在手心,傀儡有了灵魂,这是你经历的奇迹。在温箱里尽情想象,于记忆里放肆寻觅,见过了奇迹终于可以了此一生。

5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極度冷靜和克制的人才懂浪漫」。有生之年能等到維倫紐瓦+狄金斯一起拍三體嗎?(沙田UA)

53分钟前
  • 夏予川
  • 力荐

四星半,文艺科幻大片。维伦纽瓦迄今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将他的风格化融入科幻剧情当中,废土与神秘。罗杰·迪金斯大玩烟、雾与剪影,影像与配乐都很强烈。超巨大的建筑物带来强大的仪式感,让整部电影更具神秘主义,还有仍然觉醒式的剧情。近些年太少见的严肃科幻大片。杰瑞德·莱托戏份不多,却很亮。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形式大于内容的视觉系科幻片,与前作一样都是渐入佳境,存在主义,废土美学,人类之渺小,情感之虚妄,思想维度高级。适合都市白领禅修净心,重新看待世界。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雖消費大街上亞洲文字舉目皆是,但那個城市一張東方臉孔都沒有。心靈依歸的上好文化仍然是那個good old America。女體的物化與操控仍然是這類片種的必備元素,憤慨的呵欠。(我們鮮少看見赤裸的男性人工智能,身體被人隨意玩弄殘虐。)要平權,務必以槍枝浪漫革命?對運動的想像仍然蒼白。

1小时前
  • 何倩彤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