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最正派之人,极邪恶之徒
在纳粹的众多高官之中,希姆莱是个让人闻名即胆寒之人。纳粹各有各的邪恶法,希姆莱却让人印象尤深,其所做所为堪称恶魔。他是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的首脑,并一手缔造了党卫军,且是希特勒最为忠诚的部下。他对犹太人的迫害,则更是登峰造极,战后被人称为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我们心目中的希姆莱,就是穿着党卫军服,戴着无边眼镜的那张照片里的形象,其冷酷的目光,相信会让很多人害怕。称之为最邪恶的人,应该是没有异议的。
不过,影片《高尚的人》,却给我们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
这是一部由奥地利与德国于2014年合拍的纪录片,它通过新希姆莱的信件日记与当时所拍摄的录相,未加任何评论地剪辑在了一起,让这些陈旧的文字与影像,非常客观地再现了希姆莱的一生。从巴伐利亚山区中的那个无邪男孩,到最后背叛希特勒吞服氰化物自杀,希姆莱的一生倒真是显得跌荡起伏,充满了故事性。看这样的纪录片,就像看一部情节精彩的故事片一样,让观众在导演混合着影像与文字的叙事之中,被深深地吸引着。
但《高尚的人》给人印象最深的还不在于此,影片中所刻画的恶魔希姆莱,却是对其既往形象的一个颠覆。依大多数人的看法,邪恶之徒肯定也是道德上充满罪恶的人。其恶魔的行为,恰恰是其低下道德的真实反映。像希姆莱这样的刽子手,必然会充满了对于人类的仇视,也不会懂得爱与生活,与普通人的情感有着极大的差异。在纪录片中出现的希姆莱,却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男人,甚至是个非常正派的人,就如影片名称所形容的那样。他在其女儿眼里是个完美的父亲,也是其妻子相当信赖的丈夫。
他的经历也很正常。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一个正常家庭之中,有着幸福的童年,十七岁就进入德国国防军,退伍之后又进入了慕尼黑大学学习。他爱上一个比自己大七岁的女人,并且娶了她。从他不断写给她的信中,他一直称呼他为“我的小女人”,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妻子的那份绵绵爱意。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那是希姆莱最为珍视的。他们还收养了一个男孩,这个家庭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个完美的家庭。
德国人是一个喜欢记录的民族,他们会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书写下来,都留下影像。在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缄默的迷宫》之中,美军的档案库里即收藏了浩如烟海的纳粹档案,分门别类,巨细糜遗。管档案的美军军官嘲讽到,“这些白痴,把自己的罪行都一一记录下来。”不过,这样的结果,确实让对纳粹罪行的追究,省了不少事。当然也为这样一部影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高尚的人》在反映希姆莱青少年时期生活时,基本上是以其日记,再配上当时的照片与录像,还原出处于青涩时期希姆莱的形象。他有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有很大的抱负。也像一个普通青年一样,总是不停地检讨着自己的言行。而电影的后面,则差不多是以希姆莱的家信加上影像构成。即使到了战争最严酷的阶段,希姆莱还坚持着给妻子与女儿写信。信中充满了对家庭的眷恋与父亲的慈爱,谈及生活之美好及对未来的期盼,偶尔也谈到自己的辛苦工作。如果我们不知道信的作者是个杀人恶魔,我们会认为他只是因工作与家庭分开,却又思念着家人的普通人,也许会为信中的话语而感动。
希姆莱的正派不仅表现在家庭方面,在其工作上亦是如此。从影片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个相当自律的人,甚至有时到了刻板的地步。他对其国家与民族充满着热爱,对于工作也是非常狂热,经常远离家庭夜以继日地工作,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给家人的信件。他对希特勒充满忠诚,希特勒对他也信赖有加,他总是随侍在他身边,会细致入微安排着一切事宜。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希姆莱的个人与家庭生活也很简朴。尽管他早已是纳粹的高官,但一直只是靠着自己与妻子的工作供养着家庭。电影中列出了其家庭的一份账目:“家庭支出。发工资:90马克;捐款:5马克;文具:1.25马克;给女儿花销:2.25马克;买花:5.40马克;其他:1.40 马克。”从中可大致看出其收支情况。
阅读《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一书时,里面关于海因里希·希姆莱的一些记述,让人印象深刻。按照该书作者研究,在纳粹德国时期,因制度高度权力化,同时官员工资标准过低,腐败相当盛行。基本所有的纳粹高官都很腐败,包括希特勒、戈林等在内。当然,当时的所谓腐败,依现代的标准来看,是让人笑掉大牙的。他们或以低价购买别墅,或者利用职权及影响,为自己家庭搞到紧俏商品,或是谋取一些稿酬。只有希姆莱,虽然身居高位,却异常的清廉,坚决拒绝对他的特殊照顾,并对其他高官的腐败行为嫉恶如仇,要求给予坚决的查处。
影片使用文献及影像,未加任何评论,亦未有任何修辞,就树立起希姆莱这个“高尚的人”。但影片的高明之处亦在于,导演也同样只是用镜头,迅速地摧毁了这个“高尚的人”形象。纪录片有一个镜头是他去视察集中营,他非常仔细地检查了毒气杀人机器。然后很满意地说,这样就能又快又干净地处理犹太人了。这样的话语与其对于女儿的温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还有一个镜头是,当他在信中向家人表达着无尽爱意的同时,却正是他亲手下令枪杀犹太人之时。他信中那些温情软语的话外音,配上一个个赤裸倒地的犹太人尸体,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讽。声声尖利的枪响,胜过千言万语。他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时,却无情地夺走了别人的生命。
一个最高尚之人,一个极邪恶之徒,就在希姆莱身上完美地融合于一体。他的所有高尚或正派,并非是伪装出来的,而确实是其内心的体现。其实,在整个纳粹党的内部,在其众多高官之中,除了戈林是个追求口腹之欲的花花公子,其他人包括希特勒之内,在生活之中表现得都比较克己,有着一定的道德标准。他们很多都有着高雅艺术品位,对于生活也充满了热爱,对家庭有着强烈责任感,同时有着清教徒般的工作热情。他们与当时普通德国人无异,然而就是这些由常人所构成的普通法西斯,却给世界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与希姆莱一样,他们并未意识到他们在犯罪,在犯下滔天的罪行。反而认为自己是在为德意志民族献身,是在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就如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审时,面对着那些令人心悸的当时的影像,却显得异常的镇静,称自己只是在执行任务,尽到一个德国公职人员的责任。他在家庭中也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处事亦如普通德国人一样一丝不苟。影片中还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希姆莱竟然带着自己妻女一大家子,去自己所管辖的达豪集中营参观,向他们展示着纳粹党的伟大成就。回家后女儿在自己的日记中,将其描述为一个美好的大花园。然而,达豪堪称死亡集中营,关押着一万多名犹太人及其他政治犯,有很多人即从这里走向死亡。
一群并非邪恶之徒所构成的纳粹,而且也是抱持着崇高理想的人,何以在组成一个强权集团之时,会变得如此的邪恶如此的残忍如此的不通人性?何以能够不受限制地杀人如麻视生命如草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从希姆莱一生的经历中,也许可以寻找到一些线索。
在中西历史上,如希姆莱这样的政治人物还能数出很多。他们与希姆莱一样,在个人道德上堪称完美,相当的自律与克己。如当时苏联契卡创始人捷尔任斯基,他有着坚定的信仰,也有着“自制、善良而仁慈”的名声,然而其领导之下的契卡,杀起人来却不眨眼,在苏联垮台之后他的雕像亦作为恐怖的象征而推倒。红色高棉的波尔布特,出生于富人之家,但一生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从不为已及家庭谋私利,死亡之前仍自称自己一生良心都是清白的。但他却在柬埔寨掀起红色恐怖风暴,屠杀了二百万人。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希望从事国家管理的,是一些能力超群道德高尚之人。因此,总是期盼着能有明君与青天出现,救民于水火之中,然而现实却总是让人失望。以救星出现的人,却给民众带来最大的灾难。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之中,政治家个人的道德其实是没有用的。相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之人,在一个极权的体制之中,往往会比一个邪恶之徒更具破坏力。因为他们具有坚定的意志,对于自己所奉行的意识形态深信不疑,由衷地相信自己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并无一丝私心。因此他们总是刻板地制定执行着各项政策,绝不允许有丝毫怀疑及通融。在一个正常的体制中,各方面的权力制约,会让这些人在正轨之中运行。但一旦失去控制,则会一意孤行,最后酿成苦果。
电影在最后引用了希姆莱给其他纳粹所说的一段话,他说,你们“应该知道我不是个嗜杀成性的人,也不是靠完成艰巨任务取乐的人。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我意志坚定,充满责任感。我想说,当我认识到有些事必须完成时,我会毫不妥协地执行。”但他恰恰是以杀人恶魔之名被历史定义的,个人的期许与历史的定论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而且,回顾一下历史,像这样的事例并非罕见。历史不问动机只问结果,个人所做的一切得自己去承担。
拍得很有力度的纪录片,,故事讲得吸引人。用的全是当时的历史影像,剪辑得非常精准,很好地还原了希姆莱的一生:一个最高尚的人,一个最邪恶之徒。
“體面的人”?!什麼時候能有”體面“的翻譯啊。。。???
可以配合着文字版《海因里希·希姆莱与妻书信集》 一起看,鸡农谎话连篇,但是确实是个好爸爸...
希姆莱与家人的书信旁白贯穿整部纪录片 大量珍贵的时代影响也让人得以体验一战后乃至二战末尾时的德国氛围;关于希姆莱其人我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按照诸多国防军将军对纳粹党徒不屑的态度相比 希姆莱仅仅是一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人 而这数百份让人感到亲切的家书又给他的人格铺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诚然整个二战中德国特别是党卫队对犹太人的迫害成为了现代人类史无法洗去的污点 希姆莱虽然最终服毒一死了之 但也逃不脱被后世唾骂的命运 我绝不会为其罪行洗地 唯一想说的是 很多人喜欢对他人的恶而义愤填膺 借此自命高尚 对此我总记得蝙蝠侠2中小丑的那句台词:若不是迫不得已 谁不想正义秉然?别把自己看得太高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等待唤醒的恶魔 二战人道主义灾难绝非那一两个国家造成的;希姆莱书信集和纳粹的子女两本关于其家庭的书国内已经出版
希姆莱真是个谜样的黑暗漩涡…
人间之屑
关于希姆莱
盟军攻占德国后在党卫军的头头希姆莱的住宅中发现了他的大量日记书信和照片等资料,纪录片就是以此为题材全用历史影像讲述的这位“体面人”的一生,解说词和影像结合得天衣无缝,在很多细节方面都无瑕疵。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希姆莱不是那种外表狂热的人贩子,却可以毫不犹豫做出极其残酷的事,他年轻时候的日记很耿直,出生于上流家庭的他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总是喋喋不休,在慕尼黑大学的俱乐部很活跃,关心世界大战,民族意识非常“端正”,对犹太人秉持着大家以惯有的看法而且不愿意接受任何改变,他的妻子更是如此。希姆莱夫妇是绝配,都固守传统婚姻观念,恋爱的时候调情,婚后也很自然,对女儿很好,堪称模范家庭,互相之间的称谓俏皮,每天锻炼身体,还常给人布道讲解国社主义思想。党卫军那时候也是唱国际歌的。
1、对鸡农算是个非常立体的解读,非常有趣的片子。2、以我的性格大约也会对魏玛时期的那种浮夸萎靡的世风看不惯。3、究竟是什么让鸡农这一类人的性格的邪恶面发挥到如此的地步,如果鸡农不在那个时代,也许是个治学严谨农校老师。4、惊现2秒的局长。
该片不加评论,仅通过档案影像和所摘录的当事人日记书信还原纳粹党卫队队长希姆莱的完整生平,也是借个人视角对第三帝国兴亡的回顾。从瘦弱且教育程度一般的青年发展为恐怖帝国第二号人物,从中产阶级的家庭田园式生活到血腥战场,影片重点反映其作为亲切的丈夫和父亲以及暴力大屠杀策划者的双重身份。
影院温度太宜人,睡着了一会儿,醒来后接着看,还挺好看的。
啊,第一次看这么无趣的纪录片,简直就是材料堆砌啊
sixiangzhengzhijiaoyu下的怪物
挺能理解他女儿的
其实没什么好看的,全是家书的独白加上希姆莱本人影像资料而已,不值高分。
真的是”平庸的邪恶“,他们的信函充满了正义之词,对世界和善恶竟到了如此毫无判断力的程度。
讲的好听点“鸡农”懂得将“将”之术。
拍得很有力度,叙事节奏可以,和《书信集》一起看很有趣。鸡农,戈林,隆妹,海局,六处,派普,亲王,他们身上展现出的复杂性和深刻意蕴,真的远超人所能理解的范畴。
一个有理性的人如何同时栖息于人性和兽性的两个极端。非常珍贵的史料,联系历史,可以窥视第三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钦佩导演的勇气敢于在政治正确的欧洲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 同样是杀人,一种名之荣耀,一种称为杀人。他们不过想要重塑光荣与辉煌,也同样渴望并相信美好生活,然后他们战败,然后他们旦夕之间从民族希望成为罪人和恶棍。胜者为王,除了对犹太人的清洗德意志第三帝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有多少不同,甚至排犹主义在当时欧洲又有多少反对。古拉格和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是值得被遗忘的,败者的污点却需要反复遭受鞭笞。that's real world, they are not de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