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即便再出色的动作设计,只要揉杂了政治,影片就带有一定的争议性。
想要表达的太多,反而表达不好。
整个影片最为亮点的,反而觉得是“斧头帮”。出色的借斧头设计,拿药的桥段等等,短短几个画面,将斧头帮众人刻画的有血有肉,斧头帮前后的反差给人极妙的观影感受,结尾的 砍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这部影片涉及的势力范围挺广的,有香港警察的马如龙和镇三环,好警察和坏警察斗法,还有代表新兴势力的革命党,与之对立的清廷大内高手,还有就是被马如龙捣毁巢穴的残余海盗。还是相当有意思的。
抓捕西环恶霸勾心虎。香港警界代表马如龙和镇三环。马如龙以身作则,不贪不腐,打黑除恶,表现突出。镇三环利用职权勾结黑暗势力,趁机渔利,钱包鼓鼓的。为了打压镇三环,马如龙被任命为西环负责人。自此,镇三环和马如龙梁子结下。马如龙一心抓捕黑恶势力,西环恶霸勾心虎首当其中。马如龙缺少威信,手下不服,只得带领心腹前来抓捕勾心虎。经过一番缠斗,勾心虎抓住了马如龙等人,幸好水师大部队赶到,勾心虎等恶霸被缉拿。马如龙是个要强的人,眼见勾心虎不服马如龙人多打人少。马如龙挑战勾心虎和手下,一直把两人打趴下为止。
警督女儿生日宴安保。重要时刻来临,警督女儿生日宴,香港各界达官贵人纷纷前来祝贺。镇三环和革命党人达成交易,交易内容是革命党人在宴会中偷取警督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昂贵的钻石,实则是嫁祸马如龙,令马如龙被革职查办。革命党人计划如期进行,马如龙小心谨慎,还是着了道,被栽赃。在镇三环的掩护下,马如龙没有抓住革命党人。
莹莹家中各方势力打斗。镇三环勾结清廷亲王,暗中抓捕革命党人。清廷亲王派大内高手抓捕革命党人珊珊,也就是莹莹的表姐。大内高手偷偷来到莹莹家里,带着她表姐。革命党人头目也来到莹莹家里,马如龙和手下也找到了莹莹。督查在生日宴会上认识了莹莹,也来到她的家里。最后镇三环出场,还是来到莹莹家里,被莹莹打发走。马如龙发现情况后,迅速控制住了大内高手,救出了珊珊表姐。
各方势力现身乱战。镇三环再使一计,暗中命令监狱长杀死马如龙。监狱长派手下抓住马如龙,把人扔到河里,想淹死他。不巧被革命党人发现,革命党人救了马如龙。马如龙和革命党人之前恩怨一笔勾销。这个时候亲王带领大内高手前来抓捕革命党人,马如龙挺身而出。镇三环和亲王里应外合,抓住马如龙等人。马如龙和革命党人为了活命拼死逃命。海盗余孽和马如龙几番交手之后冰释前嫌,反过来帮助马如龙对付大内高手。香港警察最后赶到,将众人一网打尽,马如龙也如愿抓住了镇三环。
马如龙的故事给我的启示:
启示一:坚守自己的底线,做事有原则。不贪不腐就是马如龙的底线,在腐败的官场这样的人举步维艰,坚守底线,马如龙赢得了领导的信任。
启示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镇三环自作聪明,中饱私囊,实际上早被领导知道,违纪违法始终是要受到惩罚的。
启示三:练好自己的内功。马如龙这样的人能活在香港警戒,还活得好好的,绝非易事,最重要的是打铁还得自身硬。
亮点一:
几个海盗真是太可爱了。
亮点二:
几伙人在 革命党的家那场戏太搞笑了。
亮点三:
成龙与革命党的对话:
“我不会参加你们的 …… 其实我很佩服你们,因为你们才是做大事的人。我也明白打倒满清,要千千万万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可是,我不敢叫人这么做。因为我不知道叫那么多人出生入死之后,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所以我很满意当警察,因为我觉得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很重要,我要保障每一个人安居乐业。就算一个四万万人的国家,也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如果不喜欢自己的生活,哪里还有心情去爱自己的国家呢?”
整个影片多线叙事,主角、警局、坏警察、革命军、复仇的海盗、大清高手几条线拍的自然又合理,有武打还有搞笑,有趣味也有要表达的东西。
1987年,香港,导演:成龙。
感觉比第一部要好,至少不差于第一部,这一部两个小时,他的世界观更大,在本片,安排了警察势力,警察的反势力(郑三环),海盗报仇势力,爱国分子的反抗势力,清政府势力。他把这么多的势力是如何交叉勾结讲的非常有意思,当然因为想要讲的东西多了,也就导致会有一些讲不清楚或者是衔接的生硬。
不得不提本部中的追击场面有了新的突破,之前大部分的成龙动作片中一定有追逐戏,基本上都是一群人追一群人,本部是一群海盗追被拷住的两个人,两人在跑路和攻击的同时完全不在一条线上,这让视觉中心散开了,同时也营造出了喜剧的氛围感。
本作的室内戏不得不拿出来说,一场是去逮捕当地地头蛇,几人硬闯的戏,可以说这场就是一上来就先放个大招给观众看个够;
其次是去宴会中,一众人跳舞那场戏拍的很有趣,尤其是镜头的调度以及每个人的台词,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宴会当中的各怀鬼胎,以及在宴会中抓捕小偷的小惊心,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
另外一个是一伙人都被困在了女主家里,互相东躲西藏的样子极为搞笑,记得这样的故事在“九品芝麻官(94年)”当中也出现过,这部片是87年的,那么是不是94年的故事借鉴了这里~
最后的一场打斗是大花牌倒下,成龙从空隙中一穿而过的镜头,其中这里就借鉴了基顿的电影。
最后和海盗的和解的有趣,以及不息性命都要帮助革命者打败亲王等人,最后助警署抓“镇三环”都体现出来马如龙这个人的个性。
很多人都很在意马如龙在被救出后对革命者说的那些话有看法,从电影角色来探讨这些马如龙为什么不被招安去革命:革命者都是把头编在裤腰带的人,当时马如龙在香港也是有些实力的人,也是警察当中的大红人,就连当时在宴会上英国人长官的钻石牌从他身上搜出来的时候都没有当场逮捕马如龙,而是私底下叫他戴罪立功,可见上司是有多照顾他,除了在香港站的住脚跟外,另一点就是他还有家人,朋友,小弟等等都需要他带,他又怎么可能一走了之,放下一切去给革命者当小牛马,不仅仅是他当时说的那样简单,一般如果不是真的走投无路了,又有谁会去革命~再说即便是当一名好警察也不差~马如龙话意思很明显:我只想做好自己,我改变不了太多,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到我能守护好的~
主角的话没有对错,只不过是那个角色的一个抉择罢了,有的人天天想成功,有的只想当闲鱼。但电影话的故事里都是“我要捅破这天,我即使是闲鱼也要翻身做龙王。”因为做不了龙王的角色都变成了那些被一脚踹飞一个的“死跑龙套”。所以有时候我们希望主角能有大志气,去捅破天,而且希望最后一定要让他捅破这天。
“这就是我不能参加你们的原因。我是一个很拘小节的人。不管我的目标多动听多正确,我也决不会不择手段去做为非作歹的事。其实我很佩服你们,因为你们才是做大事的人。我也明白打倒满清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但我不敢叫别人这么做,我不知道叫那么多人出生入死后的结果是什么。所以我那么爱当警察,我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很重要,我要做好一个警察的本分,要保障每一位市民安居乐业。哪怕一个四万万人的国家也是一个个人组成的。”
“但在一个腐败的殖民地政府里是不允许一个好警察存在的。”
“正因为那些人的存在我才要留下来。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活都不爱,哪里有心情去爱自己的国家呢?”
“我明白了。你说的话我会永远记住的。其实大家都在为中国人做事,只是岗位不同罢了。”
该片讲述了清朝末年的香港,在上、中、西环有“镇三环”之称的帮办暗中勾结西环恶霸区(念:ou,同欧)心虎,西环治安一时乌烟瘴气。警官马如龙奉命接管西环后,迅速将勾心虎拘捕人狱,招来“镇三环”的怨恨。彼时内地革命风云翻涌,革命党人来港宣传,并计划营救被捕同志。为将革命党人一网打尽,清廷派遣密使联络镇三环,马如龙结识白影红、莹莹、珊珊等革命党人也被卷入斗争漩涡。而一群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海盗正在伺机向马如龙报仇。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特技 电影那么精彩 都是拿命在拼搏啊 成龙这个白羊座的二货 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精彩又敬业的电影 现在的演员 吊吊钢丝就这辛苦那辛苦的 所以电影看着都不带劲 向成龙大哥致敬 中华民族好儿女!
警察故事里Maggie至少是称职的花瓶,这个就有点不行了,她的喜剧timing不够好。成龙同志你看着不难受么。
延续了上一部的精彩,少了洪金宝和元彪有些可惜,但是新加盟的各路明星同样星光熠熠,最后竟然还和革命党人扯上了关系,维护香港治安的同时也捎带脚挽救了革命,拒绝加入革命党的那段对白也隐含了当时香港人的一种心态。是成龙动作喜剧的招牌代表。
上升期的青春朝气,令人影响深刻。惠敏伯爷的西装真合衬。彪叔虾叔这是婆家和娘家啰。一直强调西环,后段打斗的场景,卖花女酱厂鱼栏鸟屋制羽货栈药库,在本地观众眼里应该是很有质地和怀旧感的吧。和革命家的关系和殖民者、山东人的地图炮也符合1980s的时代气氛。马如龙的运气没有特别好,经常挨打受伤,有坚持又不是宗教式的,但也是自自然然的天后子民。义气和身体,这是他的地气所在。相比起来,《黄飞鸿》的家国天下调子是比较知识分子化?
感觉这个分偏低了所以五星拉一拉分。虽然有警察、海盗、革命者三条线,警察线除了除暴安良还要面对职场倾轧,人物众多,但是互相穿插有始有终,每条线都完整。一个家藏一堆人那段幽默有趣。把主角也塑造得很好,一个有原则、有责任心又有勇气的好警察。开始在警局要去抓贼结果所有人都推诿甚至不惜辞职那段看得唏嘘不已,在这种环境下坚持自己的职业理想太艰难了(水师娘家太好了!)海盗一伙人又好笑又可怜,转变也很自然,是成功的双向塑造。马如龙那段话说得真好,“不管目标多正确多动听,我都不会为求目的不择手段”。其实在特定背景下,革命是必须的,想安守本分也是身不由己,但是任何时候,我认为人们都应该记住这段话。当所谓的正确目标被用作一个为所欲为的借口,最终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又是走成熟主角路线的一部成龙片,但是跟上一部相比成长也太大了,显得不太舒服。这一集的重点主要在动作,对巴斯特基顿的致敬达到顶点。
跟警察故事2犯了一样的续集问题。格局较前作往上了一层,警察故事2是聚焦警察与普通人的身份矛盾,本片则是加入革命主题,马如龙那番当好警察的发言与蜘蛛侠当社区英雄的思想如出一辙。然而故事线索一多,但内容也更散了,从舞会到张曼玉房间混乱最甚。第一部反派复仇主角的戏码比警察故事2处理得好,经过化敌为友更好地融入主线。镇三环中间成了喜剧人物,完全没有罗三炮那种压迫感。两次大战都靠水警天降神兵解决问题,第一次马如龙还放走虎哥再次单挑,显得更不合理。动作戏也跟警察故事2一样,虽然场面更大更热闹了,给人的印象却差了一筹。纯粹依靠大量的摔打,但其中没有跳巴士、跳钟楼那种一锤定音的名场面。巧劲也少了几分,除了马如龙和镇三环被拷在一起那场追逐戏有些谐趣,其余部分都不如第一部的酒吧、巷道追逐有意思。
看了两遍。较第一部更好没,场面调度非常出色,布景也是难得的精致细腻。尤其是那场在张曼玉屋里的戏,安排得非常巧妙有趣。令人过目难忘。
有种强行拍续集的感觉,已经和《A计划》没什么关系了。演员阵容更强大了,张曼玉、关之琳、刘嘉玲全都加盟了。但是动作戏退步明显,只有结尾的打斗还可以。花牌倒下来恰好没砸到人是学的巴斯特·基顿。
【A】《A计划续集》最大的意义便是证明了成龙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动作喜剧导演(至少不输基顿)。续集的格局扩展了不少,三条主线的交际与穿插尽管成熟有序,但仍然显得过于繁杂。而成龙的野心也显然不在于此,空间调度上的妙笔才是他真正的杀手锏:酒楼乱斗只是开胃菜,舞会的段落梦回《战争与和平》,极度轻盈的长镜头,伴随精密设计的舞步走位,观感绝对曼妙;众人小屋捉迷藏那里,成龙的空间喜剧已经登峰造极,他太清楚如何利用角色去压缩空间来形成戏剧性,随后又用混乱的爆发自然生成喜剧感。道具、场景与动作,运动、景别与剪切,以上元素的精妙配合便是成龙作者性的集中体现。最后决战仍然是《警察故事》的延续,大场景下不断变换的小场景,器具与武打的极致运用,最后在对巴斯特·基顿的致敬下圆满结束,真正实现了对其偶像的超越。
比起前作,续集更加庞大,也因为格局扩展、人马众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凌乱的情况,但依旧是牛逼哄哄的。成龙对器具的利用简直走火入魔,应接不暇的追逐戏继续登峰造极,但片中最亮眼的,还是他拒绝加入革命阵列时说的一席话,挺具思考性的,而这类言语在他动作加喜剧的影片中是很少见的,感觉上也极像他的为人宗旨。另外,片中那群海盗好可爱啊
每天早晨醒过来看到电影频道里边的泛黄老片子,那个时候的成龙张曼玉刘嘉玲关之琳一点褶子都还没有,真是感慨万千,生太晚没赶上那个好时代。
度假酒店正在播这个老片,趣味横生,打斗场面诙谐而富有创意,特别是成龙和镇三环两人被铐在一起的时候的那些动作场面设计得非常好。年轻时期的成龙确实很了不起,难怪能拿到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8.0/10 分。2018.01.04,重看。距离第一部4年了。。。剧本整体还是扎实的,但总体笑料不如第一部。在结构方面却更进一步了,几条线索齐头并进。。。比较有趣的是众人齐聚张曼玉房里的那一段。张曼玉、关之琳、刘嘉玲那时候真是青春无敌的艳丽。。。成龙最后和革命党人的对话,发人深思。。。
还成吧 1直讨厌刘嘉玲
四路人马齐聚一堂的时候,比九品芝麻官轮番进妓院还精彩
整体流畅度不如第一部那么好,牵扯到的人物也过于繁杂,不如第一部那么清晰。不过影片中段的那场几帮人马的屋内戏设计得尤为精彩,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堪称精妙绝伦。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喜剧应该具备的:笑料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并不是靠哗众取宠,装疯卖傻和插科打诨来引起观众发笑。
我也明白打倒满清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但我不敢叫别人这么做,我不知道叫那么多人出生入死后的结果是什么。所以我那么爱当警察,我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很重要,我要做好一个警察的本分,要保障每一位市民安居乐业。哪怕一个四万万人的国家也是一个个人组成的。
几场重头戏打的太漂亮,还有张曼玉家里那出群魔乱舞也是出彩,海盗余党的人物设定更是有趣,但扯上革命党人就没的劲;结局致敬巴斯特·基顿。
看老片别有一番滋味。换作今天,你怎能把关之琳,刘嘉玲,张曼玉放在一部片子里?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活都不爱,哪里有心情去爱自己的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