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别人的人生、去过别人的人生,这在心理学是典型的自我身份认同障碍,很多心理精神的疾病放在文学电影里看都很虚幻浪漫,但患者其实很痛苦,某种意义上,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怎么会在这个躯壳里,他们可能几十年人生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地过去了都不太记得发生过什么,家人朋友也非常可能被他不闻不问、冷漠忽视。
自我身份认同障碍者通常羡慕某一类或某几类自己不具备对方特征的人群,比如,一个从小胆小的男孩羡慕胆大爱冒险、无拘无束的人;再如,生长在重男轻女环境中的女孩,潜意识里不认同自己的女性性别,不自觉模仿男性或用男性标准要求自己。。身份认同障碍多数来源于幼年时期父母或其他主要养育者对自己的过高要求和期待,同时又很少获得父母或养育者的认可赞许,再加上来自社会评价的进一步强化,从而对自己的身份(包括性别这一社会性身份)产生识别困难,总是觉得自己与社会及其标准格格不入,因为他们一直在用别人的标准(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一直拼了命想过别人那种人生,最后又不得善果。
不过这片看到最后我发现,男主虽然表面上看外形是做了别人,可本质上其实是做了自己——因为死去的音乐家虽忏悔却并不愿意爱儿子、不愿意付出自己、不敢面对不再顺利灿烂的余生,而男主不是,他发现自己喜欢爱别人,喜欢为爱的人付出,他也有勇气面对充满变数但却有爱的未来。
总之,人生的意义和精彩可以用很多种不同的定义,但无论哪种,都不应是别人那种。
看了一些影评,讨论了尼古拉最终的选择,有说迷失自己,有说为了孩子的,这里分享一些不同的想法。
尼古拉最初内心是纠结的,他进入别人的房间,装扮成他人的模样,体验着另一种生活。但是他还是找到了神父,诉说了内心的苦闷(21min),他坦承自己忍不住这么做,但是做的时候又非常痛苦,神父告诉他:你要看重生而复生,你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你。这也为尼古拉最终的选择做了铺垫。
法国落寞音乐家德蒙塔特成为男主人生的转折点,尤其碰到他的情人和孩子之后,他体验到家的温暖,所以代替德蒙塔特做了弥补家庭的事情。此时他的伪装从一开始为了自己,已经转成了为了他人。与此同时,发生在1h1min的一场戏,德蒙塔特家中被盗,尼古拉的老板问他为什么迟到的时候,他说自己家里被盗了,我们可以看出此时尼古拉的代入感已经更进一步了。
而德蒙塔特的自杀又将尼古拉的行动推进了一步。他为了家庭不得不继续扮演父亲的角色,而唯一的做法就是让“尼古拉”去死,德蒙塔特才能够重生。
尼古拉收到自己葬礼的邀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尼古拉看着众人给自己送别,而自己在心中也默默与自己的过去道别。此时尼古拉便随风而去,德蒙塔特得到了重生。
他带着儿子度假,相处过程中也对彼此有了更加难以割舍的感情。直到送孩子回去的时候,得知警察调查了克蕾曼丝,并得知警方即将抓捕他,他才选择了逃离。
此时的尼古拉站在了岔路口上,他可以选择以尼古拉的身份重新找一个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也可以成为德蒙塔特,亦或是交代自己所做的一切。
尼古拉最终选择整容真正成为德蒙塔特,回去接受法律的制裁,我们可以从其独白中理解他的选择。他说:他杀了尼古拉,因为受不了他的眼神,他老是出现在他身边窥视他(这就是尼古拉自身对于这个行为纠结内疚的原因);我杀了他,是因为他想害我失去儿子,这孩子等了父亲12年,再让他等下去未免太过于残忍(对于家庭的珍惜);我让尼古拉消失,是因为他自己也不想活了,他想要自由(尼古拉对于自身的迷失);监狱是个难以想象的地方,它让你变成一个躯壳,但躯壳只是虚幻(尼古拉认为监狱是无法接受的,但是他已经看透了肉体和灵魂的关系,所以为了灵魂的自由,他愿意在监狱中煎熬);我失去了两个指头,难道就不是我了吗;(对于自己的认知尼古拉有了新的理解)我们不见得就是我们,事实不见得就是真相,我变成了另一个人,我变成了我自己。(另一个人对于尼古拉来说才是真正想成为的自己),我变成了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尼古拉完成蜕变)。
所以从这段独白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尼古拉并不是仅仅为了家庭或者迷失了,恰恰相反的是他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原本的尼古拉就像是一个渴望投胎的灵魂,而成为德蒙塔特之后,他才真正走进了这个社会,生而为人。
#SIFF18# #SIFF#
很猎奇,看得我提心吊胆。喜欢这个故事,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对“我是谁”的讨论已经上升到哲学层面了,不流俗,强推!
其实是个鬼故事的模板,转化成社会心理学行为之后,突然就成了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要做什么的哲学问题。主角的情感从来都是完整的,只是那些破碎的人生让他有更多修补和完善的欲望,所以结尾处理不好——为何要在病态的故事里表现赎罪,他应该理所当然地,不付出更多代价地,继续做他想做的那个人。
杀了人表现良好5年就能出狱,有钱真好
拥有让你羡慕的身份的人也许也正厌恶着自己的身份。而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身份所能选择的余地又有多大呢?
#SIFF2015 惊喜!马修·德拉波特堪比中低配欧容,故事、人物边缘化奇情,惊悚悬疑不断反转中对自我认知的探讨,以及收尾温暖的共情点,只能让人说句作为商业片不能要求更多了。片子的节奏、张力都很好,每个转折点的小聪明把握外带高质的剪辑摄影,绝对有《登堂入室》70%的功力吧。
我们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选择。
男主是个技术流的偷窥癖,而非真正的变色龙,看他被模仿对象认识的人碰到时的慌张,不管是平时还是模仿时都是一个空壳,只是在别人私密空间享受一种物欲。我不禁想若是欧容,会让他成为无需易容就能让周围人相信的变色龙,最后的整容不会明示,只知他在音乐厅观众席看过“儿子”演奏,扬长而去……
#1844#我是虚无,靠复制别人而活,使用别人的架构的我才是真正的存在。我耐心,我听话,“我变成另一个人,我变成我自己,完全不同的我,和大家一样。”男主角好演技,冷静而转换自如。镜头多次居高临下很冷漠。对温情(?)的结局还是觉得有点不满足,男主应该是继续如水无色无味无形状地流转才好
和寂
我是谁?现代人的心理困境。结局很暖心。本届法国电影展成都站的惊喜片,旁边的女生在看了一半之后离场,真是太可惜了,恰恰在最后60分钟才是影片精彩的开始。
我一直活得这么小心翼翼、循规蹈矩——没有自我,我只有从别人的人生里探寻自我的意义、发掘人生的真谛。我害怕见到宿主,直到我找到可以寄托自我的缘由,可以将他的身份取而代之——我学他的一颦一笑、一吐词一步伐,甚至切掉了两根手指,埋葬了真的自己。我成了你,我找到了自我,我也失去了自我。
一旦开始走下去就无法再回头de童话故事
想法有点意思,但故事真的是不够有说服力。
慢节奏展现中介一个单身过久以致练就有特殊本领的变态生活。
卡夫卡式的故事
比预想中温吞又自以为是的风格强不少,这种设定拍成悬疑类短片也好,卡索维茨的演技加一星
三星半。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做坏事的好人的故事或者关于一个做好事的坏人的故事。不管作为类型片(惊悚、悬疑)还是严肃电影来看,都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马修·卡索维茨一人分饰三个角色,表现出色,让人不寒而栗却又隐隐感到温存。两位导演似乎是连体的,他们之前合作的《起名风波》也很不错。
bjiff 3.9 马修·卡索维茨!我就成了你~
世界不过是个舞台,人们都戴着面具在扮演自己的角色。你可以是我,我可以是你,最后都忘却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