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现在有很多人已经忘了这部电视剧了,再加上是方言版的,能看懂的人更少了。人们常说,四川人最能吃苦,从这部电视剧就可以看得出来,梅老坎,毛子,蛮牛,莽妹,方脑壳,一个个生动的人物让我记忆犹新,片子没有大吹大擂,贴近生活,每个人物都是土里土气,但正是通过这些最低层老百姓的生活,表现了重庆人的奋斗,重庆人的感情,重庆人的性格.真正算得上是很好的写实经典了,一部经典的良心剧。
这部剧的主角是一群可爱又可敬的棒棒们,但是我却更想聊聊于芳。
有一句话:bady changes soul never. 灵魂不会随着身体改变。我觉得这句话用在于芳身上最合适,我是98年的,比这部剧还晚一年出生,愈发觉得像于芳这样的人不管生在什么样的时代都会有一番作为。
于芳的出场是为了逃离农村换亲的恶习,一个人就上了去城里的公共汽车。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叛逆让她即便她哥哥硬拽她下去她也坚决不下车,即便去城里身无分文、孤身一人她也偏要去闯一闯,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然后在农村待上一辈子还不如去城里闯一闯。
当然只凭着一股蛮劲是很难在城里有一番作为的,这里导演有意将于芳和王家英对比,同样来自农村,同样很聪明的两个女人却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王家英的聪明是小聪明,是想赚快钱,从卖假衣服到去夜店工作都是如此。而于芳从一开始就想干实业,她的聪明都是用在排除干实业中的困难。
对比于芳刚出场和电视剧快结局时的形象,你会发现刚出场的于芳很普通,而之后成为厂长的于芳很有气质。但如果你再仔细看看刚出场的于芳,即使化妆师想表现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也难掩她不羁的气质,这说明演员的演技很好并且这个形象已经被我们所接受认同。
最后蛮牛和于芳没能在一起多少让我意难平。
疫情期间宅在家,和爸妈一起重新看了这部剧。20多年前看这部剧看不懂,笑着看完。现在再看,有很多泪点。
整部剧最想说的有两个人:于芳,王家英。
于芳在我看来就是女性先锋,女权先锋。为了摆脱农村“换亲”的恶习,甚至一分钱不带,逃到城市工作。有担当,果敢,正义感让剧里面的男人都自愧不如。感情方面,于芳和她的青梅竹马蛮牛之间的感情线,其实一直很暧昧,整部剧他们两个之间没有任何亲密的台词,唯一一句还是蛮牛死的前几个小时和她打电话说的“我也想你”。甚至于在最后一次通话中,蛮牛告诉于芳,准备和一个教授回家乡考察种植猕猴桃的事,于芳暗示自己不想再回到家乡,双方又透露出来失落,错失了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所以在蛮牛死后,于芳哭着后悔着当初没有好好和他相恋,后悔错过了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演员的功底真的太强了,台词那么平凡且不撕心裂肺,但是却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苦)
和于芳对应的就是王家英这个角色。同样是从一个农村破碎的家庭逃出来,但是却走上了买假货,用假币,被拐卖,坐台小姐的歪路。王家英和于芳一样,都觉得自己能够逃脱农村,在城里面扎根,但是王家英代表了那个年代投机主义,最终迷失自己的一派。我觉得王家英和蛮牛之间的关系也挺微妙的。最开始王家英卖给蛮牛假货,让他们的关系以一个冰点开始。但是在蛮牛从人贩子手里面救了她之后,王家英对蛮牛的感情就开始变了。从人贩子手里面逃脱之后,王家英就从事了坐台小姐这一“职业”,挣到了一些钱。其实她自己也很想摆脱自己不光彩的工作,当她乡下的妹妹来看她,说自己也要成为姐姐那样的人,她马上打断自己的妹妹说,千万不要成为我这样的人。她的心里应该还是很认可蛮牛的吧,虽然每次她嘴上都很嫌弃蛮牛,但是她心里面一直知道蛮牛是个踏实,可靠,努力的老实人。其实有个镜头让我感觉王家英是不是有点喜欢蛮牛,就是在蛮牛死后,监狱里面王家英哭的镜头。
还是再说一下蛮牛,一个吃百家饭孤儿。他在剧里面表现出来是固执,正义,老实,不善言辞的形象。对于于芳来说他是一个完全可以放下戒备,可靠的大陆。对于王家英来说他是一个可以托付,但却只能仰望的太阳。
父母是四川人,小时候看的最多的台就是四川台和重庆台。上学之前从来没有去过重庆,关于重庆的最初记忆就是《雾都夜话》和《山城棒棒军》。
2020年准备渝特办面试,压力很大,思想包袱也很重。闲暇时间就会又找来山城棒棒军来看,熟悉的乡音。好的作品就是返璞归真,什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棒棒军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它传达了一个很正确的价值观,只要你勤劳,无论是当棒棒,当火锅店服务员,当销售,你都能在重庆扎住。
我当时也觉得,我就是一个棒棒,负重前行,只要我不放弃,我也能跨越千山万水,去到我最初有印象的城市,扎住,留下来。
所以,成年后那段时间重看这部剧,总会忍不住被感动到掉眼泪。
大学的时候,电视台中午放,下午有线代的考试,为了看剧居然忘记考试。别的都不记得了,只记得特别喜欢,特别搞笑,又不是那种硬挠你痒痒的搞笑,曾经为了看剧忘记去考试。
大学的时候,电视台中午放,下午有线代的考试,为了看剧居然忘记考试。别的都不记得了,只记得特别喜欢,特别搞笑,又不是那种硬挠你痒痒的搞笑,曾经为了看剧忘记去考试
大学的时候,电视台中午放,下午有线代的考试,为了看剧居然忘记考试。别的都不记得了,只记得特别喜欢,特别搞笑,又不是那种硬挠你痒痒的搞笑,曾经为了看剧忘记去考试
小的时候,爷爷奶奶追剧时会跟着瞟几眼,长大后已经完全没了印象。最近朋友推荐,决定完整地看一遍。看完后,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安利给其它朋友,因为真的太经典了!
●演员:看剧的时候就不时地感慨演员们的演技实在太好了,不管是主角还是群演,甚至里面的小朋友,你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他们就像是在过自己的生活,没有一点用力尬戏的痕迹,也因此给观众以特别真实的感受。这是现在的一些粗制滥造甚至哪怕是高成本大制作的戏所无法企及的,真心感叹现在好剧太少!
●方言:我看的是原汁原味的四川话版本,因为是家乡的语言,所以觉得格外亲切,也增添了喜剧效果。这也让我不禁思考方言的重要性。全国各地都在普及和推广普通话,这也让方言的地位岌岌可危。年龄稍大的长辈们还是以说方言为主,但年龄偏小的一代人可能在慢慢丢掉甚至排斥方言,因为普通话总是意味着“正统”、“洋气”,而方言在某些场合、某些时间可能“听起来很土、很掉价”。但是看完这部剧后,我发现原来方言里也有这么多丰富的学问,很多地道的说法正在被年轻的一代逐渐遗忘。所以很感谢这部方言剧,让我见识到了四川话的魅力。
●时代:这剧之所以经典,也源于它描绘了改革开放后那个时代的社会景象。这对出生、成长于或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真的是一波回忆杀。老旧的街景、有人售票的公共汽车、当年的服饰妆容、夜总会的兴起,随着物质的丰富,当然也有贪欲、人与人的隔阂以及犯罪的增多。你可以大致地看到社会发展变化的脉络,也会感叹时代变迁的各种好与不好。
●农村与城市:电视剧主要描写的是改革开放后从农村到城市通过体力活谋生存的一批棒棒军。在剧里面也有很多场面刻画了早些年存在的城乡矛盾:个别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认为他们的出现扰乱了城市秩序,影响了市容市貌;而这些棒棒军也因为缺少教育、缺少见识而对城市生活显得无知,显得莽撞。但好的方面,你可以看到的是,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一批努力工作、奋斗和善良的人。棒棒军们肩扛手提,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还时不时地助人为乐,甚至,甚至见义勇为。而从农村来的另一批人也想在这大城市里学学那赚钱的经验,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亦或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城市里呢,也有很多艰苦创业,迎着改革的浪潮,抓住时代的机遇发财致富的人。总之,他们奋斗不息的身影在告诉你勤劳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品质!
一部好剧,值得观看!真实、有趣、有意义!
其實當年看這些方言劇在我家被視作低級趣味
小时候老爱看这个了。
读初中时看过,特别喜欢!剧中胖妹点火锅炸黑一桌人,笑得我们肚子痛!百看不厌,贴近农民生活的方言喜剧!
蛮牛死得太突然了,55555
真实而没有刻意隐瞒,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虽然是喜剧,可是也看出了许多的无奈和泪水。那些珍贵的90年代重庆镜头和重庆言子逐渐具有了历史意义,值得品味。
编剧是我的大学教授,想来大学最骄傲的事就是我写的故事被他表扬,他送了我本 他亲笔签名的精选集。
嗷,哭哭,比起古装剧里的赵亮,[山城棒棒军]里的赵亮可酷多了。
这是部男人戏,但这部剧的女性角色吊打现在各种国产玛丽苏大女主。是真实充满力量的存在。
最棒的方言剧,用下里巴人的真实生活讲了很多人生哲理,还看哭了
好久没看到过这种接地气的电视剧了。怀念90年代……
我只记得最后有一个棒棒为了救人,中了歹徒一刀,然后就牺牲了。
小时候感觉这片子土的掉渣,又是方言,非常不喜欢,我爸却喜欢一遍遍的看,当时没有视频,有时候为了看这部片子,半夜三更都爬起来看。现在才感觉这片子真是非常了不起,再想起结局,让人感动。非常好的片子,值一万个薄红棍。
虽然这部剧特别暴露年龄,大概是在高中时候看的,从头到尾地道的重庆话,各种融入底层生活的笑料,还有草根人群之间的质朴感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重庆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还依稀记得曾经留下的那些美好感觉
至少在川渝人心中的神剧,第二部简直就是滥竽充数。
当年家家哪个不看它,如今方言剧除了搞笑已不走心了
改开后迷茫和混乱的社会思潮裹挟着这群小人物,一起在山城的阶梯上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尽管技术层面很粗糙,但作为其内核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不会去看什么续集了,那个时代既然已经过去了,那就让故事在此打住吧。
真诚本就是一门艺术
#室友带你补国产剧# 该片算是重庆片区的巅峰了。一看重庆变迁,二看底层百态,三看方言谐趣,四看每观每新。
大俗变大雅
强烈推荐啊,四川和重庆的人应该没有没看过的吧。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