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让我们瞥见了老北京的“流兴”
正在热播中的《胡同》,有明暗两条叙事线。明线上,是以1950年、1980年和2019年为代表的三个时间段,北京胡同里三代女居委会主任亲历的基层工作日常,连缀起一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迁史。
暗线上,《胡同》是一段“京味儿”传承史,记述了北京味儿、北京气韵的延续与变迁。这一股气韵生动的“京味儿”,让《胡同》成为当前剧集市场颇为稀缺的存在。
那么,何为“京味儿”?
学者赵园在他的《北京:城与人》一书中,曾如此阐释“京味”:“‘京味’之所以以味’命名,它强调的就不单是题材性质,即它不是指‘写北京的’这样一种题材范围”,“京味”还是一种“风格现象”。
自然地,“京味儿”影视剧既是说影像记录了北京城、北京事、北京味、北京韵,它还拍出北京这座城和北京人的“精气神”,拍出城与人的独特气质。
《胡同》里,首先有“北京城”。
毫无疑问,胡同是最能代表北京城的标志之一,《胡同》也干脆以“胡同”为剧名,毕竟故事的发生背景就是北京的胡同。
北京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最多时有6000多条。胡同不仅是北京特有的建筑文化,也是北京这座城市的脉搏,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繁衍、劳作、生息。
因此,胡同是北京民俗风情博物馆,草根文化、贵族文化、商贸文化都在这里烙下了各自的印记。
《胡同》一开篇,1950年,与田枣(赵露思 饰)一起生活在胡同四合院里的邻居,有以摆摊卖爆肚为营生的叔叔,有“皇家后代”的三哥,也有梨园出身的四哥。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呈现了老北京的众生相。
除了胡同,《胡同》也出现了北京的多个地标性区域,比如北京的天桥地区。
俗话说,历史上的北京,一部分是以皇城为中心的皇家贵族的北京,一部分是由天桥为代表的平民的北京。在1950年,北京老天桥是北京底层社会集文化、娱乐、商业于一体的“大卖场”,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汇集了老北京传统的风土人情。
剧集对此有所呈现。有一名国民党特务就潜藏在鱼龙混杂的天桥地区,但还是被熟悉天桥的田枣给揪出来了。剧集特意在天桥这里宕开一笔,呈现民间技艺的繁荣,让人领略到老北京平民生活的繁荣。
“京味儿”自然也少不了京味儿美食的身影。
《胡同》一开篇,作为“胡同串儿”的田枣带着一群孩子讨生活,他们来到闹市的美食街,街道两旁各种各样的美食摊位次第排开。最显眼的摊位,非豆汁儿与爆肚莫属。
豆汁儿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制作粉条等食品后的剩余残渣发酵产生的小吃,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看似平平无奇的豆汁儿,是北京人最偏爱的小吃之一。老舍先生曾说“不能喝豆汁儿的人不是北京人”,梁实秋也说“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能自已”。
还有爆肚。剧中,四合院里的贵叔就是以卖爆肚为营生的。一般来说,爆肚的做法有三种:油爆、芫爆和水爆。大众最熟知的做法是水爆,将牛、羊肚洗净切成横丝,放入滚烫的水中焯一下。这一焯一捞很考验师傅的功力,速度要快,水温要准。
田枣到贵叔的摊位前吃爆肚,田枣一口吃下去,立马就提出了意见,“今天这爆肚硬得我都咬不动,你这根本不像你平时的手艺”。贵叔则解释道,不是手艺的问题,而是现在找不到“好肚子”。可见,爆肚既要讲究火候的掌控,但食材的鲜是第一位的。贵叔是大厨,田枣也是资深吃货。
《胡同》里有北京城、京味美食,也少不了京味文化,剧中浓墨重彩的是京剧。
京剧是国粹,它比较完整、鲜明地继承了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以完全不同于西方现实主义的戏剧理念和独特的写意性戏剧特征卓然傲立于世界戏剧的百花园中,被西方人誉为“北京歌剧”。
四合院里住着一个角儿——僮筱亭,他是戏班台柱子,时常在院子里练声,四合院的人都听得津津有味。僮筱亭看出来一个叫“煤核”的孩子的底子好,收了做徒弟,严格要求徒弟苦练功夫,让我们看到了京剧的传承。
最后,“京味儿”的核心的体现在于“人”,即北京市井平民的性格。可以概括为豁达、自在、知足、大度、仗义、幽默,举手投足就有那么个爽朗通透的味儿。
《胡同》里,田枣无疑是老北京人的代表。她有侠义心肠,照料一群孤儿成长,孩子们都崇拜她,喊她一声“枣姐”;她嫉恶如仇、敢爱敢恨,敢直接找仇家报仇,在仇人的枪口之下也面不改色;她也有一股虎气,难免会有情绪用事的时候,但冷静下来,也是个懂大局、明事理的人……
而抗美援朝之际,北京市民争先恐后地为志愿军捐钱捐物,亦是北京人侠义性格的体现。
总之,《胡同》好看的并不仅仅是三代人的使命传承,也包括“京味儿”的文化传承。看剧过程就像是在北京逛某一条藏着旧时光的胡同,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也应该看到的是,今日的北京不仅仅有“老北京”,北京也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有林立的高楼、充满现代化的生活。北京人的居住空间从四合院式的封闭,到公寓大楼里单元房的封闭,已是全然不同的文化。这时,诚如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教授所言,“我们怎么能让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新时代的力量之间形成完全创造性的转化,让它既有传统伦理道德的那种包容、坚韧和友爱,又有自由公正平等和创新的现代意识,这是需要我们探讨的”。
《胡同》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它让我们瞥见了老北京的“流兴”,也唤起我们的守护意识,在歆享现代生活的同时,不忘去珍惜、去传承这一份独特的流光溢彩。
我特别喜欢田枣,这是一个在逆境中也充满勃勃生机的女孩子,是一个在寒夜里能发光发热的人,你会忍不住靠近她,你会相信新的生活一定会到来,即使我们吃了很多很多苦,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新的希望总会到来。演员演得很好,但田枣这个形象吧,真不算好,脏兮兮黑扑扑的脸,乱糟糟经常油油的头发,衣服土不啦叽穷人样儿,脸上经常高原红,痘印也看得一清二楚,嗓门巨大,性格虎里虎气横冲直撞,没有女孩儿撒娇劲儿,对未婚夫也是骂骂咧咧,虽有一身义气也容易闯祸,父母去世得早,没上过学大字不识,这样的角色,我怀疑当红的年轻女演员有愿意演的吗,毕竟现在的电视为了角色好看滤镜磨皮到指甲盖都看不到了,演员的化妆服饰比剧本身还受关注,这是外表当道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让自己美美美,剧里剧外。所以,赵露思让我觉得特别可贵,不在乎形象没有任何包袱,一切就是完完全全为角色服务,这是专业演员真正的信念感,她的口音也是特别调整过的,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地道的北京话,但并不违和,同为四川人,我知道她是好好下过功夫的。希望所有有信念的年轻演员都能走️更远
最近偏爱女性为主题的影视剧,前有努力乐观坚持自己原则的何幸福,后有古灵精怪侠气十足的田枣,而且《胡同》中是代代传承的三位女性,在不同的年代奋斗的故事。这次可以一次看个够了。
《胡同》讲述的是老北京胡同中发生的小故事,三位不同时代的女性,各有所长,却都从事着最基层的居委会工作。居委会工作繁琐也重要,视角虽细微,联结的却是千家万户的生活,跟从着她们的脚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也是社会快速发展变迁的历史。
《胡同》导演付宁一直擅长京腔京韵的年代剧,这次依然是京味十足,剧中对于老北京风俗与美食的还原十分到位,京片子噼里啪啦清楚脆爽,服化道与布景细致又符合年代印记,伴随着开场的长镜头,镜头闪过雪花飘飞的老城墙,胡同生活的热闹景象,随之而来的是眼花缭乱的街头各色美食馄饨豆汁刀削面手抻面炒肝儿焦圈油条豆腐脑水爆肚,应时的各个节令的食物,让深夜追剧的我不禁“咕咚”咽了一口口水,天桥上的各种卖艺把式也着实秀了一把,片中随处可见的景山什刹海天桥龙须沟烟袋斜街等地标也透着那么一股亲切。
而田枣所住的四合院中,街坊邻里之间的互助友爱也让人倍感温暖。邻里邻居坐在一起吃一顿饭欢声笑语,虽然日子不富裕却总是互相帮衬照顾,煤核的妈妈十分照顾田枣,而失去妈妈的煤核也被田枣悉心爱护,贝勒爷索谦与僮莜亭互相挖苦却有困难时候拉扯一把的情义,田枣在胡同中大爷大妈哥哥嫂子之中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对于孤儿的照拂与关爱,反过来田枣想当积极分子是想真心为胡同的邻居们做点好事实事,背后是普通百姓内心永存的互帮补助的善良底色,也是我们内心感动与温暖的源泉。
这就不得不说剧中的群像塑造着实亮眼,失势的贝勒爷索谦,落魄名伶僮莜亭,谨小慎微的平头百姓贵叔,关照田枣的李大妈,都被塑造得活灵活现,这些存在于时代中的人生百态,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共同生活在一个院子里碰撞出了有趣的故事。而林征与红缨姐两个主要角色同样塑造得有血有肉。
作为前辈与领路人的红缨姐,关爱他人也一心扑在事业上,在工作中面对林征的责难不惧怕据理力争,红缨温柔也有慧眼,在林征局长不看好田枣的情况下提拔她,在她生病的时候照顾她,在她低落的时候鼓励她“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路”,教田枣写字送她读书,做她“唯一的姐”,这就是女性的力量吧,温柔也坚定,不带偏见的包容,也有拯救的力量。
如果没有红缨姐,就不会有新中国首批居委会主任田枣,娱乐圈总有“国民闺女”的称呼,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赵露思更有一种“闺女”的感觉,不然为什么看田枣得意洋洋地吹牛,与男生豪爽地摔跤,摔出了鼻血脸皱成一团怕丢脸的样子总会嘴角上扬呢?田枣是一位失去父母的“胡同串子”, 她天生果敢,敢爱敢恨,她是一群孩子之中的大姐大敢挑战特务,敢带着枪去截杀父仇人,她就要被活埋还有一种“姐要是皱一皱眉头算我输”的彪悍,她爱憎分明见了杀父仇人不惜大闹表彰大会,她大大咧咧却有着格外的聪敏从红缨姐的只言片语里寻找线索抓到特务。她那充满了爱恨情仇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却又让人感觉很亲切,是因为田枣的可爱与真实,她的缺点也是她的优点,她的鲁莽做过好事,也造成太多乌龙,这就是她,不完美有瑕疵却一直进步。她在不断误解与“闯祸”之中成长。在旧社会田枣照拂着一群孤儿穿梭于胡同要饭谋生,而在新社会她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她的强韧力量来源于她的不矫饰与真实,她的乐观积极追求进步,她的蓬勃的生命力,她所生活的世界。
一直觉得赵露思很适合扮演田枣这个角色,鬼点子多头脑灵活古灵精怪,她的青春与快乐提醒着我们的祖辈在曾经的年代也是青春无敌,拥有着自己的人生,也同样在自己的人生中全力以赴。伴随着铁蛋与田枣的婚礼,第一章节结束,生活拉开新的序幕,随之而来的是生机勃勃的1980年,期待着后续的篇章,田枣的后人在新的时代,更广阔的道路上走出更精彩的人生。
有一条朋友圈常用文案这样说,“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
这也反映出了北平在大家心中的形象:俩词形容就是气派、祥和。
巧合的是,《胡同》的第一幕,也是以一场雪开头。在白雪皑皑的俯瞰视角下,瓦楞屋顶、青砖红墙、整齐交错,低矮的平房、熙熙攘攘的人群,小商贩的叫卖声,一瞬之间就将我们带回熟悉又陌生的北平。
我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也在北京扎根了十来年,其中有六年住在胡同,从东四到雍和宫,从交道口到什刹海,整个泛鼓楼区域的胡同早就串了几遍。在住胡同之前我就想,既然来了,那就得深入民间体验下本地最地道的民生和文化,虽然住胡同也是有各种不便比如没法洗澡没法大小便,但它独特的魅力还是吸引着我常驻,一转眼就是六个春秋。
所以《胡同》最吸引我的,就是胡同本身,所以说这名起的真好,又骗我冲了一个月腾讯会员。本片中,胡同是一个代名词,特指北京城专属的气韵,在我印象里,这样跨越三个年代去讲北京气韵和社会变迁的剧作可不多,这么大篇幅且深入的去表现京味儿中的饮食、文化、艺术、地标更是罕见,不止如此,特别地道的京味儿最近在影视圈都很少了。
在看1950第一篇章时,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找不同”,因为镜头里那个北平既熟悉、又陌生,有些东西一直在,而有些东西又仿佛被什么新事物取代了,总之就是时而心有戚戚、时而心生惋惜。接下来我就简单来聊一聊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事物。
首先最让我感觉羡慕和难忘的,是剧中那种邻里一家亲的和睦关系。
田枣居住的地方是典型的四合院,虽然现在部分院子还尚在,但氛围却差了不少。在那个国家刚刚解放、人民苦尽甘来的年代,能住在一个院子,那就是上辈子修来的缘分。所以家家大门敞开,不是家人胜似家人。我最喜欢看的段落,就是这一院子人坐在一起吃大锅饭聊大天,无需聊什么深刻的话题,随便插科打诨调侃个段子都能让我会心一笑。你看这群人,虽然一个赛一个的落魄,但满脑子还在想怎么帮助别人,也正是这种善良和诚恳,让大家在关键时刻至少还能有个帮衬。例如田枣对煤核的照顾、索谦和僮莜亭之间的刀子嘴豆腐心、贵叔贵姨对大家的悉心照顾,这些都是不求回报的,是现如今生活在门窗紧闭的高楼中的我们很难再体验到的。
当然,你要说北京胡同现在完全没了生气,那也未必,许多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还是保留着当初“胡同串子”的习性,没事溜溜鸟、支个桌子下盘棋,仿佛也能窥见些许往日的缩影。
然后最让我熟悉和亲切的,是剧里面的吃食。
但凡有个朋友头次来北京,问我吃什么,我都会推荐卤煮炒肝爆肚,而北京的早点,又以豆汁儿、焦圈儿、炸咯吱最为闻名,这些都在《胡同》的镜头下一一出现,可见这美食的传承,真真一点儿没落下。
估计导演也知道观众都是吃货,所以在第一集就直接给整了场“舌尖上的北平”。眼看镜头随着田枣和孩子偷米换钱溜入巷子,便来到了让人豁然开朗的美食一条街。这里面爆肚、豆汁儿、炒肝、馄饨、炸油条应有尽有,随着油条抻面往油锅里那么一炸,充满老北京生活气息的烟火气唰一下子就升腾了起来。
在美食街拍摄的部分,导演真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这部分镜头完全堪比《舌尖上的中国》,不但特写给到足,让看客直喊饿,各位摊主也都下足了功夫,举手投足实打实都是练家子。美食街段落的最后还有一个小花絮,田枣跟贵叔抱怨今天的爆肚太硬,嚼不烂,贵叔回应说是今天的肚子不好。看来甭管多穷多苦,老北京人民对吃食的要求,可从不曾降低过啊。
看到这里我就不免会想,这美食虽然传承下来了,但类似这样琳琅满目的早点美食街好像还真没有了。尤其是跟北京,你能在马路上找到一个推三轮车支摊儿的都难,更甭提这大片大片的商贩了。城市文明建设当来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比如让街道更干净、更秩序,让城市更整洁,但同时也带走了一些东西是我们再也找不回来的。而这些,就只能在《胡同》里,再过一把眼瘾了。
在剧中,最让我觉得陌生且惋惜的,就是文化艺术的青黄不接。
在《胡同》中,天桥区域被称为“鱼龙混杂之地”,堪称老北平的九龙城寨,第六集中,国特便是藏身于此,也让天桥区域得以有一次全景式展现。
只见短短的一条小路上、各式各样的每间艺术层出不穷,有卖艺的、杂耍的、唱戏的、还有说相声的(不知道那时候叫不叫相声),而其中又以京剧最为浓墨重彩。说到京剧,就不能不提到和田枣同住一个院子的僮筱亭。他曾经是唱青衣的名角儿,举手投足之间,随随便便一开腔,京剧那个范儿就起来了。但他没赶上好时候,所以从京剧名角变成了待业大叔,不过他发现了煤核的潜力,于是认了他做徒弟刻苦培练,希望把功力和希望托付给他,将京剧传承下去。
尽管导演也反复表达出了将中华传统艺术传承下去的愿望,但京剧这门艺术在我们这一代,基本上已经很难再入主流了。听的人少了,从事这项事业的人自然也就少了,犹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都是酷爱京剧的,而且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来上两句,就和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是门大众艺术。希望有朝一日,这门艺术还能够再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再次复兴吧,如果就这么没落,未免太可惜了。
整体来讲,《胡同》的观感还是符合预期的。虽然表面上是讲1950、1980、2019三个年代北京乃至中国的发展和变迁,但潜在内核其实是”北京味儿“的流失与传承。导演付宁一看就北京人,对北京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怜悯和珍惜之情,他将这种感情用在了剧集的创作中,这很可贵。
所以我觉得《胡同》很难得,这种难得在于它努力的再现了三个年代北京老百姓真实的市井民生,哪怕是有一些虚构和夸大的成分在,但也不能否认它的价值。想想有一天当你突然心血来潮,想回味一下老北平的烟袋斜街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拿出《胡同》来看一看吧,它一定能满足你。而这种存在本身就已经无关影视作品,而更接近一种记录。
导演,演员,你怕不是在逗我?咱就说拍个北京的东西,好歹学学京片子,北京人甩片汤话真不是这个德行样儿。也真不是加个儿化音什么的就是北京话,这么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就生生被普通话代替(此处没有说普通话不好的意思),只是你既然拍地方特色麻烦给与文化尊重。
另外,赵露思,陈芊芊为好,程少商也罢,演的都还不错,怎么这局里是被什么附身了么?演的什么玩意?北京姑娘真不是您演的这德行。我也不知道是导演调度能力有问题,还是演员自身,我只想说,作为北京姑娘,这角色演的让我感觉受到了冒犯。
——浅评《胡同》第一单元三大女性角色命运
看了《胡同》的第一单元,也就是1-14集,其实我自己本身并不觉得这部剧是尽善尽美的,仅就播出的部分就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客观来讲,这部剧在我心里可能也就3分左右,最多堪堪3.5分。
但是必须要说,它又存在一些触动人心的点,正是这些点让愿意为它打4分,甚至4.5分,那就是其对于第一单元中三大女性角色,也就是田枣、春喜和李红缨的人物刻画,为我展现了那个时代不同的女性的风采。
对于我而言,胡同与其说是它的主题,更像是一个舞台,一个用来呈现这三个女性人生的背景,如果用植物来形容这三个女性角色,我想大概是卷柏、木香花和木棉最为合适。
田枣:生的渴望就是抓住一切机会
田枣是个生活在旧社会的少女,她本来有可亲的邻居,康健的父母,本该过着没有太多烦恼的生活,但这一切被恶霸韩庆奎的残害改变了,她失去了父亲,母亲继而病逝,本该和乐的屋里只剩下她一人,她成为了一个孤儿。但万幸的是,她的邻居们为她搭起了一个“家”,她没有收入能力,走街串巷吃百家饭长大,但她还有一屋可以蔽身遮雨,能让她不至于流离失所。
她虽没有亲人,但她的成长路上不曾缺少关爱。我想,也就正是这样的经历,才能培养出一个虽然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但是热情、仗义、满怀感恩之心的姑娘,她淋过雨便为别人撑起伞来,挨过饿便想让其他流离失所的孩子们都能吃上饭,能让街坊四邻虽无奈但又念着她的好,说她是个胡同串子却也暗含钦佩。
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刻板的孤儿形象,在台词简略的身世背后,这个角色是一个复杂而丰满的形象。
我最开始本以为她应该像是路边的狗尾草,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但我后来觉得她不该是那种随处可见的存在,那岩层中扎根,只要有一滴水也能活下去的卷柏更适合她,她不需要花开灿烂,她本身就是蓬勃生命力的代表。就像她不施粉黛,总和一群流浪儿们走在一起,甚至会和其他人一起摔跤,她不计较得失,她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要她豁出命来,她的那份不拘于性别的独属于少年人的鲜活正是这个角色最大的魅力。
演员的呈现和角色的塑造有很大的关系。赵露思对于这个角色的塑造,有时候会觉得有些夸张,但是却并不违这个角色的底色,她像是雪原上风中猎猎的红旗,因为太过鲜艳的色彩甚至有些刺目,她把握住了那种生命力,所以我个人作为观众的时候,对于她的演绎是比较满意的。(她单纯的看演技,还是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这里主要说角色,不详谈。)
回到我这一小节的标题,卷柏的生存在于不放过任何的水分,而田枣的人生就在于不放过任何的机会。
等不到正义就自己报仇,所以有了孤身夜袭韩庆奎;亲眼见到罪人枭首,她跑去扎扎实实向着战士磕头;她为了能够回报报仇之恩,证户籍、寻踪迹,只为表达自己的感激。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却不愚蠢,她从不轻信,甚至称得上倔强,那些口号她从来不信,她只信她看到的——
她看到了解放战士为了人民,她才相信那不是口号;
她看到了春喜真正的脱离了藩篱,拥有了新的人生,她才相信是真的解放妇女;
她看到了自己不通文化的后果,她才发自内心地努力学习;
她看到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她才越发坚定地去成为为人民服务队伍的一员。
她看起来有些笨拙,但是她就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化身,这些笨拙本就存在于那个时代的最质朴的民众身上,他们或许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都是这样赤诚,直白,虽然有时会好心办坏事,但他们的心是纯净而火热的。
田枣是脱盲行动的典型正面成果,在接受了教育之后,她开始变得成熟、沉稳,却没有变得油滑,她成为了任劳任怨的服务人员,她点燃自己照亮他人,她真诚的从这份付出中感受到了幸福,而这份从付出中感到幸福的能力,根源在于她童年之时那一双双扶起她的手。
她收到的那些爱赋予了她去爱别人的能力(广义的爱)。
春喜:旧社会让人变成鬼,新社会让鬼变成人
相较于主人公,春喜这个角色着墨不多,但由于和索三的感情线,刻画得很饱满。
春喜本也是胡同中普通的少女,和田枣做着邻居,但是由于母亲病逝,家中捉襟见肘,还有一个幼弟需要照顾,无奈只能将自己卖去了妓院。这种流落风尘的苦难是一种缄默的痛苦,没有话本故事里写的奸人所害、情郎负心、贼人横抢,只是单纯的活不下去了,对于旧时代的人来说,贫穷就是最大的苦难,病重的家人是无底之洞,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很多时候,有些人走上一些道路,往往只是因为他们被逼得无路可走。
但是春喜也是幸运的。
她的弟弟煤核被托付给了有恩必报的仗义少女田枣,有田枣的一口吃的总不会饿着她的幼弟,她总还有着盼头;她的老鸨虽然称不上善良,但有时也有几分欺软怕硬;点她的客人多,但终究有索三对她痴心不改;她生逢其时,正赶上了解放妇女运动;她得遇佳邻,身边的人都不因为她曾经流落风尘而对她区别相待;她的幼弟没有踏上歧路,而是跟着僮老板专心学艺。
她是那个时代无数流落风尘的女子的人生的缩影,但她无疑是最幸运的那一类,时代背后,有更多的苦泪在静静流淌。
我喜欢这个角色,更多的是因为太久没有在近些年的影视作品中看到解放妓女的内容了,在过去的作品反而有很多优秀的讲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经典作品《姐姐妹妹站起来》。
科学治疗、教化改造辅以人文关怀,这才是真正的“救风尘”,在过去,有多少人为着这份拯救付出努力,我们生在如今这个时代,更不能开历史的倒车,不能将那些早已丢掉的糟粕捡回来。
人权,与生俱来,不容践踏。
说起木香花,它的别名可能更有名——七里香。我更多是基于演员的呈现进行描绘,鲍丹的演绎就给我这个感受,它是爬藤灌木,她需要依靠,却又不是菟丝子,她不艳丽,不夸耀,她只是静默地将自己所有的花苞都努力绽放,她看起来素雅,却也生机勃勃,馥郁芬芳。解救妓女之后的她看起来失去了那些曼丽的美,但又有另一种坚韧,就像满墙的木香花谢了后,那一墙繁密的爬藤,我觉得可惜,但更欣慰。
红烛摇曳,眸光闪烁,她从鬼变回了人。
李红缨
李红缨人如其名,她就像是长枪上的红缨,她是坚韧不屈的战士,同时她也柔软温柔,是一抹难得的亮色。这个形象因为太过典型,我可能甚至都不用过多的讲述,但我喜欢的是那些她刻画中的细节。
她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在林征觉得田枣莽撞无状的时候,她发现她的敏锐、聪慧与正义;她会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论身边人怎么去痛斥田枣的,她的坚信都不会轻易的改变;她会为自己的信任付出行动,她不是偏听偏信,她会温柔的教育,也会严格地约束,她会坦诚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会用真心换来真心的回应。
她的事业,她从不放弃,她的爱情,又柔肠百转,我很难想象,那些经常在影视作品中放大的家庭与事业如何平衡的问题完全没有出现在她的身上。她是无数基层工作者的化身,他们的人生没有那么复杂,他们只是热情而坚定地走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
这个角色非常的典型,却又充满了人情味的细节,演员林锐的呈现无疑是给这个角色赋予了灵魂,那种基于人生阅历的表演层次是年轻演员很难达到的,我好喜欢她那明亮坚定的眼神,眸中像是两盏矩火在燃烧,但是眸光又柔软温柔。
看到她,我只能想起舒婷的那一首《致橡树》,但我想对于她来说,那份爱不仅是爱着身边的人,也是爱着她的理想,爱着她的追求。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三个不同的女性角色,三种不同的女性群体,我在《胡同》中看到的这些,或许她们在故事中的呈现并没有我所描述的这样纯粹,但无论是卷柏,木香花,亦或者是木棉,她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道路,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她们都是那样的充满生命力,就像我喜欢用植物来形容角色,我总相信,她们在哪里还鲜活地生长着。
就像我的题目写得那样,新时代让每一种生命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活在今天的我们,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呢?
索爷的京片子听着真舒服,赵露思的北京话虽然差点意思,但北京妞身上那股劲是有的
超级好看!北京话听的太有趣了,没想到赵露思还会说北京话,嗓门这么敞亮,太逗了
这么接地气的内容,这么不接地气的台词,好演
赵露思演的真的很好,我妈妈在旁边看都夸她水灵~小姑娘两个大麻花辫太有那味了
第一个故事角度还是挺新的,建国初期基层的作为,人物三教九流也算丰富。服化道演技是短板,服化道不够旧,演技,有演技的戏份不多,演技明显不足的占大头。不得不说的是,赵露思怎么还是星汉灿烂里那一套啊……甚至更一惊一乍……
真是震惊我了,这居然是正剧啊?演技和台词根本不过关,想演甜宠一直演随便呗,但是不能拿演甜宠的范再来演这种啊,你看看你俩和周围的配角融吗?不能每回路人缘和口碑上来了然后再搞一个什么败败好感叭。上央视画一个韩式妆容配上中式小褂,你不能光要好看吧,自己看看那搭吗?1921里面那种就还行,找准自己的优势,要是演技没那么好就不要接这种角色,不能什么都是马大哈,什么都是搞笑女,什么都是陈芊芊吧?zzf演什么都是zzf,zls演什么都是zls那还了得,说得好听叫舒适圈,说得难听那不就是想轻轻松松赚咩
田枣真可爱
服化道台词都建议跟鬓边不是海棠红剧组取取经,那一上来片头那个前门楼子什么鬼?城墙p的上面都是齐的,箭楼后面那一片砖楼又是什么东西?城墙在的时候哪儿来的那片楼?正阳桥和五牌楼被你吃了是吗?解放前北京没有砖地,都是土路。演北京剧能不能找北京话说的利落的?二十分钟以内没有一个说北京话的。北京人没有说啥啥的,北京话就没这个词儿。献礼年代剧能不能放过北京?拍不好就别拍!再有说故事发生在建党时期的女演员,别演胡同串子了,北京人丢不起那人。
喜欢第二部分。
索爷说“别跟我提我祖上,我丢不起这人”,看索爷的处境,这虽是实话但确实也让人心酸,时代在变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也有一部分会被时代落下。
没看完=_=
候明浩演技不行,太出戏了,扣分
枣儿还蛮可爱的,又虎又咋呼
确实很有年代感的剧,老北京城影像让人蛮触动的~还有熙熙攘攘的街道,很有烟火气,看着挺感动。
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赵露思演的人物形象一点都不贴切:脸上有肉一看就知道没吃过苦,又不是北京口音,太假了。
第一单元的男女主演技都不行,能别挑大梁祸祸正剧吗,好好演偶像剧不好吗?!台词吐字不清,言行举止像个现代人穿越过去的,服道化像谁家细皮嫩肉的小姐少爷在玩cosplay,市井镜头给足了社会气息,一转成男女主的戏份秒出戏。侯明昊在《启航》里是男二,其实演得也有问题,只不过没本剧里男女主同时出戏这般明显罢了。//第15集开始进入第二单元,换了一批演员,演技都很棒,故事内容不错,剧情节奏挺快的,甚至还磕到了老年田枣铁蛋的爱情。//28集开始第三单元,男主发挥不稳定,台词时好时坏,不过关晓彤靠谱啊,还带得动剧。三单元里二代男女主与主要配角都有剧情,所以二三两个单元剧情联动较多,独立故事性不强,有点偏宣传片纪录片。
三个篇章,这个结构还比较好玩,但是前期看着挺无聊的~赵露思+侯明昊,演的都很自然,而且两个人很搭,不过其他线不好看。
质感不错,有用心在讲故事,赵露思演的可以,一点都没有上部戏的影子,胡同里的田枣是个生机勃勃的虎妞。
好看耶!赵露思演技真的进步蛮大,以前对她有刻板印象,暑假偶然看过她另一部剧,对她改观很大,结果今晚胡同直接给我惊喜,希望赵露思好好加油,前途无量啊
就那个年代来说 没有北京口音这合理吗?蔡文静的脸更适合演女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