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男主给三名好友送完啤酒后回到西贡,从南越首都交警的口中得知当天是农历新年(越南和我们一样,也过农历新年)
在酒吧和记者喝酒时,男主二人突然看到几梭子曳光弹在夜空中划过,而这正是越南民主共和国国防部长武元甲策划发动的1968年春节攻势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进攻在南越境内全面展开并多点开花,北越方面袭击了绝大多数的南越城镇和美军基地。在南越首都西贡方面,则有超过五个营的北越正规军和游击队(南越民族解放战线)潜入西贡市内,在新年当天发起进攻。
虽然最终北越方面受到猛烈阻击被迫撤退,但武元甲领导的军事力量在南越包括首都在内的各大城市彰显了自己的存在,美军及南越仆从军共阵亡4300人,伤16000人。春节攻势后,时任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电影中反战抗议人群所喊的LBJ是其名字缩写,其全名为Lyndon Baines Johnson)放弃总统连任,第二年,继任者尼克松宣布从越南撤军,失去美国人军事力量庇护的南越共和国又苟延残喘数年,于1975年最终上演了坎布尔飞人的前作:西贡铁拳。
而春节攻势就像我们抗战时期的百团大战那样,虽然付出巨大牺牲,但军事行动规模大,持续性强,声势浩大,展现了自身力量的生生不息。春节攻势的主动出击不仅缓解了前线压力,也给艰苦的数年战斗带来了信心,从这方面来说,北越人民军不愧是我们手把手教出来的好学生。只是苦了电影中的男主,为了当啤酒快递员被子弹追着跑那么久。
我就是电影里的主角背着的那个装满啤酒的绿皮包,我平时活动区域,也就在纽约的几个街区里晃悠,连downtown都没有出过,更别说出国了。所以,当我听到Chickie要带着我前往越南的时候,我还是很期待的。毕竟,身边的背包兄弟们也都没有怎么出过国,等我回来,我可以给他们好好吹牛皮了,我很快就是最吃过正宗越南PHO的包了。
但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居然要装着30斤啤酒前往越南!这位兄弟是疯了嘛?越南难道么有啤酒嘛?要知道我通常也就装一些上下班的衣服,最多是帮Chickie去超市采购的时候装一些牛肉啊,土豆什么的;但是当我装着满满一包啤酒,气喘吁吁的登上货轮的时候,看着那片望不到头,比蓝带啤酒还要蓝的大海的时候,所有的疲劳都忘记了,景色真的太美了。这样看起来,背着我的那个人,也并没有大家看起来的那么惨,至少他的工作,每天可以看到这样的美景,比那些一辈子都生活在街区里的打工仔,幸运很多。我又开始对之后的旅程开始期待了,不知道还会看到什么美景。
接下来在海上两个月的漂泊,彻底终结了我所有的期待,海天一色的美景,看多了也觉得无聊,到后来这大片的大海,和公园里大片的草地,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了。没有人会盯着公园里的草地,津津有味的看上2个月吧。更别提这两个月的一路颠簸,得亏我还有一个拉链,要不让这些啤酒全得让我吐个干净不可。
终于熬到下船,看着码头边军事基地里的美国人,让我觉得特别亲切,感觉像回到了纽约,只是每个人的看起来都不是特别开心的样子。越南市场上,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让我觉得新鲜,还有他们头顶那个尖尖的大草帽,好像顶着一个金字塔,特别好玩。Chickie见了几个朋友,大家喝了我兜里的蓝带啤酒,还吃了几碗正宗的越南PHO。我想这个越南游应该差不多了吧,我都有点想家了,可这个老兄居然说要去什么前线。我不是很懂什么叫前线,但是看他朋友脸上那种害怕的表情,以及每个人都试图阻拦他,我感觉“前线”应该不是什么好地方。
但是Chickie坚持要去,我了解他的脾气,他坚持的事情,一定会去做到。不管坚持的事情在别人看起来多么愚蠢可笑的事情,比如为了打赌能坚持一口气吃下去20个汉堡。我知道,他一定会去前线给朋友送啤酒,我也知道,我回家可以吹的牛皮,又会多了一个,如果我还可以回到家的话。
到了前线以后,我终于明白了,那些阻止Chickie的人,脸上那种惊恐的表情。这破地方,根本就不是包呆的,不断的隆隆炮声,震得我的包带都要断了;那些泥泞肮脏的战壕和弹坑,连纽约最落魄的流浪狗,都不会愿意呆。更糟糕的是,前线似乎永远不会停的雨,而一下雨,我就被Chickie顶在头上挡雨,每天浑身都湿透。到了前线以后,我就没有干过。我想我现在的风湿,一定就是那个时候落下的病根。
我以为炮声、战壕、糟糕的天气就是全部的时候,更更更糟糕的是,我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我面前突然就死去,有的是站在那里,突然脑壳中了一弹,缓缓的倒了下去;有的是一声炮响就被轰成了碎片;还有的是从直升飞机直接被人丢下去。在前线,人的损耗,比我们包还要快,人的命比我们包的命还不值钱,不论是美国人还是越南人的命,都不值钱。
我真的想回家,我兜里的啤酒已经少了一大半,我的身上已经布满了烂泥和污血、还多了三个子弹洞。我是一个爱干净的绿皮包,我真的想回家好好洗个澡,我宁愿看那些纽约青年在街边喝酒抽烟打架;我真的一秒钟都不想在看到人变成碎片,或者变成一个个长木箱子。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和Chickie活着踏上了回纽约的轮船了,我也终于卸下了兜里的重担。可我一点也轻松不起来,因为我还是忘不了“前线”所看到的一切,我感觉我也要PTSD了,不知道能不能让Chickie给我找一个心理医生。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来这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要来到这里。
不过我至少知道Chickie为什么要来到这里了。因为,在那个所有人都愁眉苦脸的地方,我也看到几个开心的像个孩子的年轻人,他们开心的喝着我兜里的那些啤酒,仿佛他们没有坐在前线的烂泥地理,仿佛他们就坐在“上校”的酒吧里。
有人为反战示威抗议,就有人为战争摇旗呐喊,可能是因为立场不同,也有可能是因为看到的不同。越战期间,相信战争正义,相信美军是为了从越共手中拯救越南人民的男主,满腔热情的从安逸的家乡偷偷溜到战火纷飞的越南,就是为了给发小同乡送上一罐家乡产的蓝带啤酒,以此为前方的战士们打气,以此坚定他心中爱国的信念。可是,经历了战争的种种,他终于意识到,“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事实的谎言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战争不会带来美好,只会带走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你心中野蛮人的救世主其实不过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 这是一部颇具黑色幽默的反战影片,没有《西线无战事》那样沉重的压迫感,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居然是真人真事改编,也就是说,当年真的有这么一个愣头青单枪匹马的做了这么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最后附上几张越战照片,珍爱和平吧。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实在很值得现在看,就是当下的语境和情绪,能够很好的融入到电影里。
故事是越战背景下,一个纽约的喷子被喷子兄弟们怂恿着去越南,给前线的发小们送啤酒,家乡的味道。真人真事,结尾还有照片和当事人现在的合影。就如电影的说的,不担心你身体怎么样,担心你脑子。就算这兄弟脑子被酒泡了,还是做出了这件事,比怂恿他去,却呆在纽约的人强多了。至于反战还是反智就无所谓了,因为战争是别人在打,两杯啤酒下肚,跟着宣传导向骂骂敌人和反对战争的人就好,毕竟不耽误自己喝酒。
键盘侠古来有之,信息茧房也不是啥新鲜东西。在信息茧房里享受自己的世界观太正常,因为没有打破消息茧房的能力。就如电影里那些在纽约喝酒的朋友们一样,要他们去趟战场,肯定怂了。所以他们这辈子只能在那条街上的酒馆里喝酒指点江山。
很喜欢电影里的一句台词: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的事实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共勉吧,无论纽约圣彼得堡基辅伦敦巴黎北京。
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蓝带”啤酒广告。美国媒体人真是敢写敢说,这不是战争,这是大屠杀。对政客和当局者的讽刺可谓一针见血,媒体在报道“积极的正面的”一面去诱导向奇基一样的“蠢汉”为国家效力,实际上就像这趟啤酒运送一样,这样的做法毫无意义,甚至可能会平白无故浪费生命,但大部分人选择自我麻痹,中国有句古话“来都来了”,空手而归是不可能的,那就选择坚持相信他们所坚信(酒吧回归的对话)。少喝酒多思考,片中场景有一幕还蛮震撼我的,就是小女孩踢球遇到奇基本能呆傻,斗笠妇女不顾安危抱起逃走,看到这场景穆然想起那张经典的越战照片(没穿衣服的女孩在镜头前奔走哭泣),有的人在西贡歌舞升平,欢庆佳节,有的人在草莽山林东躲西藏,饱经蚊虫烈焰。傻人有傻福,一路不言自明的假CIA行径让出行格外顺畅,也许不声张的坦然也是一种政治利器,抓住了一些人的心里,有些话不必明说,一切尽在安排。“收悉,敬礼”
看这部电影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它根本不是那种影评人期待的越战电影,它的内核是阿甘正传性质的自信表达,是“我们走过一段弯路”的自信。如果你想看一部那种越战电影,那肯定要给他负分,但如果没有这种预期,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坦诚的好电影。
这部电影的报告文学原作在2020年出版,amazon下面有一些感谢这部“爱国大作”的评价,从这点看去,其实就早就该想到它的内核是调和而不在“反战”上。《绿皮书》也是在呼吁和谐社会嘛。
到了这里,问题更进一步:美国人,你亲身站到了战场上,看到了那些不做好事的,你……好像还是接受现状,然后选择提升自己,服务乡亲,报效国家了。越战给你带来的沉重创伤,你怎么说放下就放下了呢?
影评人表示,我不能接受,你这电影不真实,就像拿一堆啤酒跑路不可能这么轻松一样。但是, 美国人亲眼看到了越战怎么样,最后还是该怎么样怎么样这不就是上世纪80年代后的现状吗?现状就是这么刺眼。这部电影也这么可贵。
毕竟,真诚而辣眼睛是一种才能,才能需要得到褒奖
豆瓣对绿色贝雷帽太不友善了
顺便,这片最后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教男主“学做人”的记者的东家,《远望》(look)杂志在1971年突然暴毙,永远消失在时代的迷雾里了。
————————————我是分割线——————————————————————
还行 ……看完感觉米国拍这种电影 只是西方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我错了我反思一下”的自我感动,除此之外依旧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想干谁就干谁,you shut up……
最悲哀的地方在于,这片子搁在之前四十年里的任何时候公映都不错,唯独现在显得不合时宜。所有的战时连锁反应都在重演,清醒的人一直清醒,狂热的人依旧狂热。哪怕把这样的片子拍上一万部,也无法阻止战火重生。这其中,包含了善良与天真,终究无法融合的意识形态和总能把圣心变成傻缺的极端之徒。
有史以来最高估的《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我不喜欢彼得法雷里的一点是,他总是轻轻碰触,最终还是让故事滑入无害的安全区域。但无论如何这是个好故事,或者它本应该是。
看完克劳演《雷神4》再演本片,说他是最棒的男演员之一不为过吧
荒唐愚蠢得不可思议,竟是基于真人真事改编。从普通平民的视角剖开越战的真实面目,剧本工整讨巧,故事主旨虽已陈词滥调但永不过时,和导演前作《绿皮书》在剧作结构上几乎如出一辙,皆是以诙谐基调讲述严肃话题的公路轻喜剧模式,无论是充当司机保镖护送黑人雇主还是远赴前线战区运送家乡啤酒,主人公起先都被迫踏上了并不那么情愿的旅程,随后通过路途中的亲身经历与见闻逐渐动摇并转变了长久以来固守的刻板认知。真相并非伤人利刃,谎言才是恶毒快刀,这世上从不存在绝对正义的战争,只有被政治宣传包装美化的旗号,被虚假信息蒙蔽洗脑的民众。影片伸出了手去触碰敏感地带,最终还是自觉地缩回了安全区,结尾温吞拖沓的处理削弱了力道,也令所谓的反思与控诉变得飘在云端。
“真相会损害这个国家吗?不,谎言才会。”
故事很好看,好笑又有反思,估计也就是真人真事,一般编剧不能这么胡编。一个粉红的战场之旅,通过慰问前线的儿时伙伴,看到了国家的虚伪、战争的残酷,以及同代人牺牲的无谓。最佳啤酒(或戒酒)广告
我只能说这种安全又温和的旧时形态情节剧多多益善
这么蠢的好故事居然是真的!
+,内容和呈现形式的强力共振,一种珍贵的笨拙姿态。
用很美国的方式反思越战,但很肤浅。罗素克劳的戏份很少但很严肃,似是强行植入,与电影风格不融合。结尾的控制不好,既不戏谑也不深刻。
结尾把原本蓄满的荒诞清了个干净
和《绿皮书》其实共享一个内核,即“亲眼所见”,只有亲历才能击碎沙文主义、种族主义这些成见;虽然故事结构其实还是比较老套,但是我们都清楚,现在隔壁正在老套战争,国内的右翼也在老套舆论;个人认为还算是成功的改编。
其实这股“傻劲”和“离谱”,完全可以更荒诞更刺骨一些,这些反差/落差相信是非常巨大的…结果就着喜剧打的都是安全牌。
还不错,Farrelly依然从最擅长的喜剧元素入手,喜剧泡泡与战争现实而残酷的真相碰撞,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靠着前者的真挚和后者的厚重留下无穷余味,尤其是上了战场之后,原著里的单调重复变成了一叠又一叠的情绪渐进和高潮。剧本工工整整,艺术处理也都恰到好处,但就是结尾处理得不太好,有点泄,不过改编也没什么办法,跟真实情况相比还是有点仓促了。总体来说超出预期。多一星给努力的Zef,真的比他以前演的所有东西都要努力。
“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事实的谎言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
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的事实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
法雷里重复了《绿皮书》中将种族隔离矛盾与消解植入进公路片的手法,很好地让数字高清时代观众,尤其是Z世代们去温习被电视直播改变的越战,并一定程度改善越战片从胶片时代亚类型电影沦为数字高清时代叙事工具的现状。影片通过Chickie与战区各色人等的接触,几乎将越战面面俱到,其在戏剧化平民三日战区之旅中拉出了比《全金属》《七月四日》《早安越南》等经典更为直白的,从拥军爱国者到坚定反战者的人物弧线。本片也是战争悲喜剧,台词金句频出、越战专属包袱成为构筑批判越战的砖瓦。第三幕西贡惊魂夜跳出了原著,加入历史上大幅扭转战局、打破越战谎言和改变美国公众越战认知的“春节攻势”一役,在越战片中少见,而将Chickie拟作电视直播镜头这一处理,成功将观众拉回到现实,也扣回命题——真实的越战/战争究竟是怎样的?
啊?我看有人问怎么现在还在拍这种土死了的电影,那请问为什么现在还在打这种烂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