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大玩偶

剧情片台湾1983

主演:陈博正杨丽音崔福生卓胜利江霞颜正国

导演:侯孝贤万仁曾壮祥

剧照

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 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2 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3 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4 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5 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6 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3 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4 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5 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6 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7 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8 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9 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5

详细剧情

  《儿子的大玩偶》:乡镇失业青年坤树(陈博正饰)为了养家糊口,替电影院做“三明治广告人”。他化装成小丑身前身后挂着厚厚的广告牌,但却得不到家人及亲友的认同,总为此事争吵不休。当坤树去掉化装的油彩时,小儿子竟不认识父亲了,被吓得哭闹起来……  《小琪的帽子》:王武雄(金鼎饰)退伍后找到一份推销员的工作,公司派他到沿海城镇推销日本生产的压力锅,在小镇内遇到小女孩小琪。然而,王武雄最感到不解的是小琪头上总是紧扣著那顶帽子,让他觉得非常奇怪。同时王武雄的搭档林再发(方定台饰)接到怀孕妻子写信要求他快点回家。但是,压力锅却发生问题……  《苹果的滋味》:居住在贫民区的小工阿发(卓胜利饰),被美军汽车撞成残废后住进豪华医院。美军给了他一笔可观的赔偿费,还答应将其哑女送美国学习。阿发一家人悲喜交集,连连向美军道谢……

长篇影评

1 ) 《兒子的大玩偶》三部片,短評怎麼寫得下?

三部片開頭都強調了年代與地區,呈現了時間與空間組成鄉土的元素,描寫不同類型的基層艱苦,從個人、家庭到社會,顯像出鄉土的縮影,建議對比《光陰的故事》改成《鄉土的故事》之類的。這幾部短片,都用象徵性的物件直指核心,讓只有長片四分之一的片幅,可以藉由片名聚焦、強化深意與觀眾的思緒,可作為取片名與象徵物件設定的基礎範本。

1983年,新电影刚起步,《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陳坤厚、《海灘的一天》楊德昌、《風櫃來的人》侯孝賢,誰能料到這是台灣電影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稍縱即逝的一代;看著古典主義與各樣的電影形式還些微地殘存在新電影的開端,甚是有趣,很快地這些雜質將被提煉殆盡,那樣純粹的氣味,我在古今中外的電影中,再也不曾品味。


《兒子的大玩偶》侯孝賢 ★★★★

「阿我就...是我兒子的大先昂啊啦」靦腆笑,定格Zoom in,這個技法反覆的出現在這個年代,彷彿是這個時代對記憶與情感的烙印思維。算是侯孝賢最早時期的導演電影,同年還有《風櫃來的人》,鄉土情節的風格已十分顯著,但用鏡尤其是景別與運動、配樂,以及插敘性的敘事結構,都還是有點古典主義的味道在,但在《風櫃來的人》氣味就顯得十分純粹。有趣的是,對於「小丑」的核心,比起《小丑》的賣慘與發瘋,更近似於《黑暗騎士》的脈絡,起源於自卑,覺醒於自我的認同,而小丑的記號,希斯萊傑的裂嘴妝、坤樹為了兒子的「認同」,而拾起象徵他貧窮與丟人的「三明治廣告妝」,只是他們覺醒於不同的原點,走向愛與恨兩端,然而,都是心酸,這記號如他們的過往一般,是一筆一筆畫在他們,充滿溫度的臉上。但整部來說,並未驚艷或特別喜歡,也不失為一佳作。「侯孝賢鏡頭下的原鄉情結,是天龍國的人們沒有的。」《台灣電影史》李老師。


《小琪的那頂帽子》曾壯祥 ★★★★

開場的車拍感就很好,畫面中樸實帶有匠氣,布袋的內海、黃色的帽子,味道特別好。鏡頭語言十分出色,如《現代啟示錄》末段的蒙太奇般;一心雕刻卻破碎的貝殼,用心銷售卻炸裂的快鍋;鋪陳曖昧的拔豬毛,卻成了爆炸後的肉塊。拍攝當一角色常使用對向跳剪,呈現兩個面向,自己不是很喜歡,有些斷裂感,但或許導演有所表述,或僅為一種拍攝公式或節奏的調配,還有煽情式的環繞運鏡、加格慢速的風格化,以至於整體還是滿有古典主義的味道,或許對某個時代來說是常態,畢竟才正是新電影的開端,但現在看,覺得導演的風格尚未成熟與自信。劇情上也比較細膩與巧思,爆炸後寄來的信、對各樣元素的比喻與反思(快鍋),甚至是男人與女孩難以言喻的情誼,對比膚淺的「十年計畫」,推展到帽子的暗喻。可惜配音字正腔圓,小難受,鄉土感與表演、對白比《兒子的大玩偶》較生硬,但整體還是有帶入感;但小琪已經長得太不鄉土了,一出場小出戲,好豔。

「煮那麼快要幹嘛?」1983年,阿伯在大樹下的提問,在飛速的時代直到如今,人們還在猶豫著。

「你好!」 商人說道
「每周吞服一丸就不會感覺口渴」 商人說 ,這是一位販賣能夠止渴的精製藥丸的商人
「你為什麼賣這玩藝兒?」 小王子問
「這就大大地節約了時間 」商人說,「專家們計算過,這樣每周可以節約五十三分鐘!」
「那麼這五十三分鐘做什麼用?」小王子又問
「隨便怎麼用都行!」商人回答
小王子自言自語地說:「如果我有五十三分鐘可以支配,我就悠哉游哉地向泉水走去。」
—《小王子》1943年

《蘋果的滋味》萬仁 ★★★★★

三部最喜歡的一部,非常好笑可愛的戲謔喜劇,劇本非常細膩,秉持萬仁一貫的諷刺寓言,許多元素都令人眼睛一亮,在預設冷漠的都市與階級中,充滿暖意:美國軍官對小妹溫柔的眼神、警察哄著嬰兒;修女說著閩南語;也呈現了底層人的小聰明與「勾以」(可愛),哭天搶地的媽媽、想隱瞞的五萬塊、想裝逼的工頭;尤其在孩子身上,看到窮與樂,江阿吉(顏正國)演得狗好,快笑死我,真人版蠟筆小新,對於大人世界的痛苦,小新與阿吉總有看見快樂的雙眼,就算爸爸被撞斷腿;開車門開到跌到;「阿吉在坐美國車欸,好棒喔,好大喔」戴眼鏡的同學演狗好,阿吉還特別探出頭一臉邱樣;軍醫院門口跟軍人打招呼、鬼臉;欺負醫院的外國人,白沙發跳來跳去,白衛生紙鬼抽,什麼都是「白的」,還說被紗布繃滿全身的爸爸也「白白的」。但在一切快樂背後,卻是真正的艱苦,不會說話的妹妹(演狗好)、沒錢付代辦費而罰站因此不想上學、姊姊準備被賣掉當養女;美國軍官還戲稱,住的胡同可以玩捉迷藏了,而進到美國海軍醫院後,畫面上了柔焦,全白的陳設,有如純化的夢境,連爸爸眼睛看出去的一家人,都柔焦夢幻化了,這是欣慰還是諷刺呢?現實在夢境中,也顯得多麼辛酸,那一口一輩子沒吃過的蘋果,讓全家人都遲疑了,但一顆蘋果可以換四斤米,一家人義無反顧地啃了起來,洋溢幸福的笑容,啃蘋果的聲音迴盪在病房,但滋味如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也許萬人在開場就給了我們提示,構圖了得的黑白的都市中,血色漸漸帶出色彩,為什麼謝謝,還要說對不起呢?片尾全家福衣冠楚楚,zoom in,定格,轉黑白,小女已去美國,一切美好都成真了,為何畫面卻蒼白了呢?我都不敢相信,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幻想、什麼是假的、什麼是忘記了的......

「削蘋果事件」網友資料補充:

暗喻了80年代美國與台灣的畸形外交關係。從50年代抗美援朝以來,美國一直視台灣為太平洋中用不沈沒的「航空母艦」,一直給台灣輸送軍事和經濟上的物資裝備,同時也是經濟和文化上的滲透。而此片某些片面在政治上的隱喻,使得中國影評人協會人士寫信密告,批評《蘋果的滋味》中貧窮落後的畫面會損害台灣影像,台灣宣傳部出面強制干預,要求對影片進行刪減。隨後《聯合報》記者楊士琪報道後,才得以保全。後來楊德昌將影片《青梅竹馬》獻給楊士琪。

2 ) 面具之下

面对家庭的压力,坤树不得不穿上厚重的玩偶服,用厚厚的小丑妆隐藏自己的自尊心,但还是躲不过别人的冷嘲热讽,能让坤树暖心的只有晚上回家朝他笑的儿子,可当他习惯了自己脸上的面具,当他的儿子看惯了他脸上的面具,再想取下来,就要伤筋动骨了,有时候我们都不得不戴上厚厚的面具,想方设法让自己看起来非常完美,但面具戴久了就会固化在脸上,即使后面坤树可以不用再穿小丑服,化小丑妆,但他小丑的模样已经深深印在儿子的脑海中,为了能得到儿子的欢心,坤树再次戴上了面具,其实戴面具并不坏,但也可以尝试在家人面前取下面具

3 ) 观侯孝贤导演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简评

在为生计徒劳奔波的日子里,大概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工作无法匹配自己的理想而愤慨,但你总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艰辛让你憎恨的东西变成了惊喜,让你抛弃的东西变成了珍惜。我很讨厌在大庭广众之下打扮成低下的滑稽小丑呆站在路边,有时扭着那宛如智障的腰,有时哼着那毒音狂魔的曲,随车流而来,随人流而去,我几番想撕去这丑陋的衣物,但总是在一秒钟之后,拾起擦净,我想,在我的家里,还有着那布衣蔬食物妻子和咿呀学语的儿子。也许是上天过于溺爱我们这个捉襟见肘的三口之家,在反复权量之后,给了我一个蹬三轮的工作,我知道,这来之不易,我不想再回到过去,所以我几乎用尽了我全部的力气去脱掉那一套衣物,怒吼了一句去你妈了个逼,那一刻我开心的像个傻逼,可在七分之一秒后我的背后一阵酸凉,传来一声令我痛心的啼哭,原来,他认识了小丑却忘记了我。我转过身来,满脸喜气,用凉水洗了把脸,看着镜子里面瘫的表情,还有那抹了又抹的粉底,我勉强的扬起嘴角,对自己说,嘿,今天是个好天气,我是阿龙的大玩具。

4 ) 从小说到电影

·从小说过来,看着画面,回忆词句,更能感觉小说和电影的不同。小说最动人的就是隐秘曲折的心理,单纯通过画面没法表现。 ·尤其我最喜欢的《小琪的那顶帽子》力度就弱了很多很多,小说是真的冷戾,杂糅,撕扯,久久无法平静。电影的王武雄真帅啊,但乖了些,小琪帽子被揭开那一刻力度弱了,犯事的有种不着调的迷离,跑掉的有些作态,尤其拆信就很没有铺垫,对待人物太过粗暴,缺乏原作的耐心。但是小琪和美丽穿着很像的黄裙子,这倒补充了看小说时不甚多想的“十年计划”,过去的妻子和将来的妻子,笑谑的妻子和沉痛的妻子,耐人寻味……实在是原作写的太微妙了,电影还是弱了很多。 ·《儿子的大玩偶》还好,虽然也是省去了一些精微的夫妇间的心理较量,然后就是小孩的哭声有点假,早年技术限制吧。比较好的是坤树瘦瘦的形象,就有空间加了一个小肚子(原作中似乎没有特别提及),像有“男妈妈”的意涵。脱去束缚上厕所那一段印象太深刻了,精瘦的肉体自带一种悲壮感,毫无猥亵感。勾过妻子下巴那一刻的灵动,苍凉中唯一一抹亮色,那么耀眼。侯氏风格可见端倪吧,尤其又看到窗框构图的时候。 ·《苹果的滋味》现在想起来是最喜欢的。以无声、黑白开始,然后施工的、车祸的噪音划破耳膜,血色带来画面的彩色,又是雨天的郁青,饱和过曝的白。小孩演员都不错,俩男孩的灵动,尤其是哑女的角色,选的真的好啊!那种一处感官被封闭而牵连到其他感官的组合上不够和谐柔美的冲突,几乎是每次看到那张脸都能激出情绪,看小说是没有的。当然少了姐弟雨中淌水的画面,相当于削弱了长姐这个人物,另外母亲的角色有一定突出,端庄化了。精彩的创造改编在于美国人的通话,不生硬地交代了些背景,确实看小说我也奇怪为什么美国人这么热情,这种补充看来是必要有效的。还有就是医院的白和人的黑的对比,真的这种在小说中不好强化的对比在画面里特别有冲击力,过曝的白像仙境,黑瘦的肉体则是干涸的人间。

5 ) 【读来读往】观音,又见观音

《雪国》里面的叶子,眼神清冷声音悲戚,是茫茫莹白背景上的看客跟局外人。今天我看《儿子的大玩偶》,那第二段里剪密黑刘海双眸乌亮的小琪,亦扮了一回这样的少女观音。

未经世俗染指的少女,最适合这种参差的安插了。红尘跌打,风烟熏燎,再嶙峋的枝干,最初亦是洁净可人的。小琪一直在事外,王武雄与同事的辛苦奔波,于她却无关无涉,那目光似在清泠泠注视。我衰君未老,我疲君未乏,拿少女来作时间差式的对比,最省力讨巧不过。

看过一个日剧,里面鲜洁怒放的少女爱上双鬓飞白的祖父级人物。我细看她脸,有端倪。在同龄人中显老相,经历稍多,皲了一些眼角眉梢的细微线条。而一旦搁在衰老的底子上,这张脸上的心事跟阴霾便一笔勾销,倍显年轻。对方老在前头,爱情中她便可以永葆相对青春的绝对优越感,更安心,更放心。我还记得《城南旧事》里的英子那面团团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齐刷刷的童花头,幼嫩到要轻拿轻放。她的气场是让身边人(包括小偷)都轻声轻气起来,她就是有这样的带动力。川端大人《睡美人》里的少女自开头昏睡至结尾,无一句台词,单是铺陈年轻肉身便把年老对照得如此惨烈。朱天文《柴师父》里面的女孩更加符号化,无名无姓,但只要伊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女“孩”,就可以勾起渺远回忆,劈头盖脸击中老灵魂。

再提一下我一直深以为然的川端大人的少女崇拜论,《小琪的那顶帽子》里王武雄对小琪的关注,应该也是这种情绪的隐秘延伸吧?推到极致,便是烧灼煎熬的《洛丽塔》。但更多的时候,气氛温润,不动无风。少女观音双目圆澈若镜,映照出成人满身岁月刮痕,真真教人惭愧又黯然伤神。

6 ) 儿子的大玩偶:当新电影刚起步

当远在法兰西的侯孝贤继续他的命题作文之旅,《红气球》在2007年戛纳的一种注关注单元上映时,期待已经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或许侯孝贤内心还是有所失落(人们揣测着老K在临走前的忧郁,难道HHH就不可能失落?)。

回到过去,已无望;倾诉出来,更难当。当可以与这个时代的导演真正同行时,却惊讶发觉每一次所见的已经不是最好的东西,最好的,已经都埋在了过去。现在的自己面对侯孝贤作品很容易陷入类似的境地,对于后来作品(至少就目前而言),都有着不愿正视和不得不接受的矛盾,几乎无一例外要加些否定质疑,那真是最好的侯孝贤吗?《海上花》、《千禧曼波》、《最好的时光》,或许真有一小部分人爱它们得厉害,但那不会是我。这绝不是逆反心理,简单的打倒现在,推崇过去。只是一种想法,就像Pierre Rissient和Alain Jalladeau评价蓝莓之于一部分中国影迷,听来倒很是中肯。

今天要说的是1983年的《儿子的大玩偶》,感谢nobodyknows同学的帮助,终于圆满地看完了侯孝贤的所有作品,回顾当年被电影课老师用《悲情城市》的原声带和梁朝伟的哑巴趣闻所讲解并吸引住自己的侯孝贤,惊觉看完一切所用的5年时间并不算太长,起于《戏梦人生》,终于《儿子的大玩偶》——又见《红气球》则是必然的事情,这其中最难忘的还是《HHH画像》结尾的歌声。

《儿子的大玩偶》与《光阴的故事》齐名,一部在先一部居后,一个三段组合一个四段故事,一批本土成长一批留洋归来,同样的则是他们都属于拉开新电影的序幕部分。尽管严格意义上的新电影没支撑几年就早早夭折,尚不及长大成人,然而回忆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并不会因为一瞬一瞥的短暂而失去其本有的魅力所在。

而如果把7段故事放在一起做比较,来自西方视角和本土思维的差异已经非常之明显(指教育背景)。杨德昌在《指望》中少女萌发的爱恋总是温柔了那么些,叫人怦然心动。

而带有乡土味的《儿子的大玩偶》都是小人物,像第一篇和第三篇的主角都是不识字的底层人民,为工作为儿女辛苦劳愁,留下的是一辈人的影子,或许我们可称其为电影导演们的良知。

要说《儿子的大玩偶》比《光阴的故事》更具锐意的是它所采用的大量方言,闽南语。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充满本土意识的信号,它有不同于之前大量的方言电影歌仔戏民间娱乐。它严肃得如同坤树(《儿子的大玩偶》中一章中的主人公,也就是《冬冬的假期》中的小舅)挂在身前身后的两大块“三明治面包片”,在影片中表现为《蚵女》(1964)、《还我河山》(1966)、《我女若兰》(1965),需要在电影院上映和大众见面。提及这些,很容易发现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期正是侯孝贤喜爱的一个时间阶段,比如后来出现李行的《养鸭人家》。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计算的话,《儿子的大玩偶》的叙事顺序是错误的,当然可以理解为戏院上映的时间并不总是及时的。

《儿子的大玩偶》中侯孝贤的一段还没有完全宣告他个人风格的出现(以《风柜》划分的话,但二者同一年),镜头该动起来时并不含糊,结尾更是用了一个定格特写,相似的则是音乐的频繁出现,现在看来还是多了点,尽管有推动理解人物情绪的作用,但更多适用于那个时代。当然音乐已经不是“爱你爱我”的流行歌曲(如之前侯孝贤的作品),而是来自温隆俊和杜笃之缓缓略带忧伤的配乐。

《儿子的大玩偶》片头比较响亮的一个名字是时任中影总经理的明骥,还有编剧吴念真。三段故事除了导演和演员不同外,幕后用的是一个班底,例如摄影指导陈坤厚、副导许淑真、剪辑廖庆松等,其中场记陈怀恩,说下,他在1987年升为了摄影师,掌镜过《尼罗河女儿》、《悲情城市》,到《戏梦人生》是副导演,2007年开始推出导演新作《练习曲》。女演员杨丽音(陈怀恩的妻子)也算是熟悉的名字,演过《冬冬的假期》里的寒子,《风柜来的人》饰小白菜,一直到《恋恋风尘》、《戏梦人生》(继母),《小琪的那顶帽子》中还有“父亲形象”的老面孔崔福生。


按照挑选顺序是侯孝贤被“轮”到了《儿子的大玩偶》,《儿子的大玩偶》三段故事其实可以划分,《儿子的大玩偶》会温暖那么些,《小琪的那顶帽子》则残酷那么些,《苹果的滋味》甚至幽默那么些。

看曾壮祥《小琪的那顶帽子》时思绪联翩,由于故事进入得较慢,预想了几番邪恶的结局又迅速推翻自己的设想,毕竟当时是台湾80年代,本片又卖座畅销,不可能是日本或者西方国家中所具有的悬念凝重。说到底它还是逃不脱小人物的注目和关怀,然后真相揭示的一刹依然触目惊心。

万仁《苹果的滋味》中美国修女张嘴说出闽南语时可真是surprise,笑得特开心。这段心酸的幽默更多是来自有针对矛头的讽刺,例如一家人在海军医院里被有意放大的夸张举动,尽管类似的小故事在十年前的中国已显得廉价,在现在一家人大口大口啃着苹果更是不值一提,但放在眼前还是感人肺腑。不少人看到一半会和我一样记起应该在很早以前就看过类似故事,或者根本就是黄春明的原著小说。可以想象片中的讽刺在当时如何引起台湾当局的反弹,“削苹果事件”也可查阅得到,那都是1983年的事情了。

1983年,新电影刚起步,那一年还有陈坤厚《小毕的故事》,杨德昌《海滩的一天》以及侯孝贤《风柜来的人》。

短评

三段往事,满目苍夷。四下里遍布着日本与民国遗风。他们不识外语,甚至听不懂国语;他们眼神迷离,目不识丁,口不能言。遇到飞来横祸,却要虔诚地道歉,并心存感激。抗拒高科技,只为了留存那点香火。辛酸地泪眼迷离着,手捧苹果满怀希望。

2分钟前
  • 麻麻睇
  • 力荐

8/10。讽喻了台湾受外货欺诈带来的肉体伤害和依赖美国外援的麻木民族精神,前两者作为父亲承担妻子生育的职责、反复游说街坊,小丑油彩脸上的似哭似笑,被蒙骗的推销员不留余力地推销危险品,都能深沉体会遗忘于经济起步角落的普通人的刺痛感,最后一段全家探病时品尝苹果的拜金面孔涵盖了时代的卑微。

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儿子的大玩偶》:最早还是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对台湾电影的介绍中得知的,我一直以为“大玩偶”是母亲,没想到是父亲;更没想到这会是三个生活不易的家庭的故事短片串联的电影;《小琪的那顶帽子》:我差点以为是恋童癖;《苹果的滋味》:真的,要不是格雷上校是大好人,就不会是这样相对美好的故事了。

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6.0)这三个故事的延续性在哪里?我觉得前两个比较一致,关于陌生人的。而且前俩都有改编成恐怖故事的潜质。

8分钟前
  • cliosong
  • 还行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发端作品之一,吴念真改编自黄春明小说的三段式短片。小男孩在嘉义竹崎乡间追逐的侯孝贤式长镜头呼唤着两年之后的《童年往事》;日本杂志撕页上习得的三明治人装扮无法在本地求得生存,却成为孩子唯一认识的父亲面孔;最喜欢万仁的《苹果的滋味》,美国之于台湾,成为创伤与荣耀、亏欠与依赖并存的暧昧反讽的符号。

13分钟前
  • 燕仰
  • 推荐

第一部全台语发音的文艺片,演员全换成了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但幕后班底不变,音乐也从流行转为配乐了。当第一个长镜头出现时,我知道侯导开始显山露水了。要感谢黄春明的三篇好小说,尤其是小琪的帽子。大悲无泪。浩渺中我将如何把你婆娑?

16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吴念真改编自黄春明小说,60年代的三段故事喜爱程度从后到前。苹果的黑色讽刺真是做足了,是那种笑过后的心酸,这一家子有寓意草根的台湾。小琪很惊悚,从一开始就有种要有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的感觉,结果还真是,反思盲目的发展。玩偶的人物挺立体,纪念拼搏的父辈。这片的背后在当时还是很有意义的。

17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儿子的大玩偶》:侯孝贤很会用画面说话,桌上没动筷子的饭就说明了夫妻感情的摩擦。用了很多闪回段落将二人的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没茶”的重复揭示了男主是个只会在家里撒脾气的人,但等到有收入来源之后,又愿意重新化上小丑妆拥抱儿子,果然钱才是控制男人品性的关键。最后定格镜头往前一推,直接借鉴《四百击》。《小琪的帽子》:费尽心思努力的年轻人,在工作与人际关系中获得双重失败,甚至是更糟。快锅着火与工程师讲课形成声画对位,青年人与老年人的快慢之争引人深思。戴帽子的并不止小琪,很明显地满大街都是。《苹果的滋味》:开头车祸用了黑白滤镜,血迹与楼房形成匹配性剪辑,大雨滂沱让心绪愈加紊乱。美军的优待让台湾人的多情多义荡然无存,与上一部短片还形成了恨日亲美的呼应。躺在床上的男主脑中响过钢琴曲,仿佛看到了明日曙光。

20分钟前
  • 高詩遠
  • 推荐

1.淡淡的忧伤却如此的绵长,一股暗劲在刺痛着人的情感。2.大玩偶里面父亲最后的微笑、帽子里面王武雄最后那悲痛的脸、苹果里面阿发家人对美国大兵的“谢谢,谢谢。对不起,对不起。”这一幕幕的是如此令人忧伤与心痛。3.恨日亲美,赤裸裸的讽刺与不满...

2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台湾新电影的揭幕作,3个城乡结合部里小人物的故事。想起第六代,同样是经济飞腾社会失调的大环境,第六代要么却找不到北,要么用力过猛,讲一个普罗大众喜爱却不乏内涵的故事真有这么难?

30分钟前
  • JH
  • 还行

4.2 像是<<光陰的故事>>那樣三個導演三個故事,<<光>>是留洋歸來的導演們拍的,<<兒子的大玩偶>>是一批本土導演。侯的長鏡頭在陳博正追那群孩子拿回衣服的時候就已經初見端倪。那種鄉土味道的故事,應該是很多人的美好回憶。生活不易,需要珍惜。

32分钟前
  • 大佑
  • 推荐

戲院沒茶無人理會唯唯諾諾,家中沒茶亂摔東西朝老婆發火;壓力鍋現場煮食推銷已經失敗過一次,愚忠者的反應卻是那麼好的東西怎麼沒有人買呢,最終被自己口中的好東西炸死;被車撞反而因禍得福對肇事者不住口道謝說對不起,一家人吃蘋果的樣子真是讓人不知道說什麼好,難怪當初會有削蘋果事件~

35分钟前
  • 推荐

原本以为三段都是侯导的 就觉得新电影初期原来人家也是走过杨导的城市路线的么 再看就觉得第一段与后面差别好大 还有这样的排列是要让人逐渐认识畸形发展的本质吗

37分钟前
  • 鱼柱
  • 还行

1982年,杨德昌 / 柯一正 / 陶德辰 / 张毅四人将各自拍摄的短片合在一起取名为《光阴的故事》,讲述人生童年、少年、青年、成年的四个阶段;一年后,也就是1983年,导演侯孝贤 / 万仁 / 曾壮祥三人合作了《儿子的大玩偶》,用三个不同故事呈现人生的悲苦和贫穷滋味。各花入个眼,对照来看,别有味道。

41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短片三部曲,第一部儿子的大玩偶便是侯孝贤与吴念真之作,那时的导演风格已经成形,其间悲喜分明,无经修饰,结局画面定格,画外音若把一段记忆猛的拉出,后力挺足。后面两个故事看的挺揪心,苹果一部倒是不错,有些场景老使我走神,想到雅克塔蒂的肢体动作,怪也哉。

44分钟前
  • 乔大路
  • 推荐

万仁的《苹果的滋味》很有意思,当年看他的《超级市民》就被震过一回,感觉他有点被低估了,“超级三部曲”也很难找啊。

49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三个短片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压力 散文式的电影 第一段很感伤 为生活失去自己的主体性与面目 是小人物悲哀 最后一幕的笑让我感伤... 第二段时如同快锅一样感到压力.殖民文化下的不协调 美好对比丑陋 新科技对比传统 及有隐晦性的暗示 第三段很讽刺..戏里戏外都讽刺 (台灣電影圈也因此才有 杨士琪紀念奖) 记住~导演是全世界最不给删的人....

54分钟前
  • Mint
  • 推荐

台湾新浪潮发轫作之一,比《小毕的故事》稍晚但同年上映。影片改编自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黄春明的小说。黄春明写小人物、小事件,最亲切、细腻、地道,电影中的三个小故事,也如此。特别喜欢《儿子的大玩偶》和《苹果的滋味》,前者情真意切、人艰不拆,后者因祸得福、辛酸苦涩。

59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三段故事都无意间体现了台湾与日美的暧昧关系。除了一贯的底层人物展现,还加入了一些实验性的东西,短片的形式本来也有展现才华,表达自我的能力。

1小时前
  • 帕拉
  • 力荐

三人每人一段,但水平未有差别,侯孝贤那个反而还弱一些。故事主人公都是挣扎求存,不同面投射生存付出的代价,第二个故事的主线倒是不一样,隐隐有神秘主义的味道,80年代台湾电影的优点就在于:你可以用一两句尖酸的话来描述的故事,这些剧组偏偏讲述的很厚道,观察的很贴近。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