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孩子们的方向
为了一部电影跟自己过不去的时候,就是在头脑中反复地回放和质疑,没有结论最终还是耿耿于怀。对我来说,[George Washington]就是这么一部电影。
毫无疑问,从摄影和叙事的角度来说,它是一部令人感到稀有甚至惊艳的处女作。导演David Gordon Greene当年也许还不到25岁。在随碟花絮的一段访谈中没有如愿得到更多的信息,只知影片中北卡罗莱纳的破败小镇曾是Greene成长的环境,他的初衷就是想拍摄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而作为片名的乔治.华盛顿的由来,作为对于影片最直观也是最想要得到答案的一个问题,也仅仅得到了“这只是任何一个六七岁的孩子随便就能想到的一个大人物”这般的回答。
也许影片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记忆和想法的不乏随性的叠加,大概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影片中的白人青年显然不是一种符号,也不似成长的依托。由Paul Schneider(这位后来出演过[神枪手之死]和[Bright Star]的演员同样出演了Greene最初的两部短片)所扮演的白人青年像是几个黑人孩子的一个无所事事的年长朋友,关于这个角色的其中两处情节(和黑人女孩偷情后发现了Buddy的尸体,还有是他赤膊骑着摩托和另外一段情节的交替出现)其实对影片整体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同理的还有白人母亲和George阿姨的那个拥抱,甚至是在成年人形象缺失的这部影片中,最终道出自己童年阴影的叔叔。
影片的最后,George对那群白人青年说:我的朋友都被火车轧死了。并不是这个12岁孩子不可理喻的又一个极端表现,话里的意味是朋友们的分开和离去。Buddy意外死去之后(我依然感到不能解脱的是这场悲剧存在的意义,观看的过程中反复回想的是同样出现死亡的[Mean Creek]),Vernon和Sonya逃过了一场车祸,男孩在影片中乘着火车离开,看上去只有10岁大的女孩忽然说了一段成熟而悲观的话,最后似乎是去向警察自首。三个孩子在一场意外之后渐行渐远的情节设置,很像之前看过的[12 and Holding],却没有找到与其相比足够支撑的情节铺垫与发展,和所谓说服力。
想从影评人Roger Ebert的评论中找到一些答案,看到的也只是并未费太多笔墨的溢美之词。或许是以这样的方式讲述童年的电影,需要我们放下理性。
2 ) 我的朋友们都死了
我恐怕再没有时间抽
完这支烟,(多么悲哀的事)。我
匆匆赶路,像一只生病的野兽跑很远
这一次,永远都不再回来,让多少人心痛
于是我看着一些号码,不知道把电话打给谁
一阵风只好把我放在地上,然后
变成一个人坐在路边哭
EE-2218《乔治·华盛顿》CC标准收藏版+BFI收藏版+双版本完整花絮
★★★★☆
《时代》杂志:2000年度十佳影片
氛围特别别致的一部电影。没有常见的黑人电影的那种快节奏、那种对不公平的控诉,一切都在平淡中进行。白人跟黑人一样,在这样一个好像跟美国其它地方都没有任何关系的“飞地”上生存,大家都平静的对待感情、友情、飞来横祸。应该内心是有盼望而且有希望的一种状态吧。
人生际遇、成长,不过如此。很多时候真的只是一些偶然,促成一切。当然,你的有那么些想象力、勇气、信念。血染的青春,依然阳关灿烂。放在现在看,几乎可以当奥巴马前传了。
少年故事、我的朋友们都死了、不少台词不错、值得细品
在这里有人安于现状,有人做着成为英雄的白日梦,有人的人生因为一场荒谬的事故戛然而止。电影里充斥的那种日复一日的缓慢而粘稠的感觉,相信曾经在小镇里生活过的人是会懂的。
冲着别人的影评来看的,“这部讲述美国乡村孩子们的舒缓美丽的片子告诉我们,有时候美丽常常会出现在不大可能出现的地方;它让落后的地方看起来异常地美好诱人,但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悲剧性的灾难是多么突然地袭来。”
一起意外事故究竟对一群青少年的成长带来多大的影响?大卫·戈登·格林用诗意的叙事方式以及迷人的影像来讲述这个发生在破旧小镇上的故事。
和mean creek有些类似 但还是很不同 mean creek类似于残酷青春(囧) 而这个比较忧愁(还是囧)
拜請Malick上身喔。
贫困的工业小镇,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几位好友分道扬镳。自此,坊间游荡着一位救死扶伤的乔治侠,发生了几起盗车案,所有人都迷失在各自失败的逃亡中……“在这个地方,人们一生下来就老了”,以美国现代诗的方式,叙述了几段和发展中国家相似的残酷青春,看着亲切
美国某落后小镇上的青春残酷物语
美国下层黑人青少年的生活
清新hero
华盛顿当年砍了樱桃树都承认错误了 这个黑人华盛顿连杀了小伙伴都没承认 就这样却还可以当hero?
看片名是会让人误以为是总统传记,然而主人公乔治只是一个脑神经敏感的孩子,敏感不代表脆弱,真正脆弱的是巴迪,乔治失手酿造了巴迪的头部着地,朋友的死给童年之夏蒙上了一层未知的命运,乔治泳池救人,似乎扯平,却又根本谈不上任何的相关性。
确实是忧郁中带着灵动的摄影呀,相信很多场景是偷拍的。闲散叙事,美国小城的低气压里竟然有对中国的向往?
并非是美国国父的传记片,而是一部风格类似于《南国野兽》的电影,都是展现美国小人物(青少年)生存和生活的低成本独立电影。主题是青春、迷惘、死亡、拯救和希望。有些散漫。音乐不错。2013年第一部电影。
平实朴素,娓娓道来,没有大起大落。难得的美国影片采用了缓慢优美的表现手法。
叙事语言偏向诗化,但也显得有点凌乱,镜头语言和不少情节的细节设定略让人摸不到头脑。若说渲染破败的北卡州小镇的场景的话,导演无疑是成功的,那种“感觉没有明天”的苍凉感其实是影片的主角
起码在乔治救泰勒的时候,我以为他是想自杀赎罪。全片最迷惑的地方就是,如果我没听错的话,旁白的是巴迪。
#CC#戈登處女作。从他成长的北卡罗莱纳破败小镇取材,讲一个黑人小孩子成长的故事。[乔治·华盛顿]是孩子想象的朋友,一个[指引者]。“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虽然小镇的[景况]是呆滞、老迈、迟钝的,但就像黑塞在《德米安》里写到,这些想法能“在自己心中编织一个自己的空间”。而他的同伴在游戏时摔倒死去,让他第一次接触“恶”、“危险”等涉及个人命运的场景,他们选择了隐瞒死讯。在《德米安》里少年感觉到恶的魅力、被其吸引,[恶]也可作为通向自立的一个契机。如果有人真的只追随自己的命运,那他就不再有同伴,他会完全孤立,影片里,当他救了一个溺水的小孩,成为[超级英雄]。他与同伴们分道扬镳。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而感动在于不断地接纳自我,让生活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