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丹尼·科林斯 剧照 NO.1 丹尼·科林斯 剧照 NO.2 丹尼·科林斯 剧照 NO.3 丹尼·科林斯 剧照 NO.4 丹尼·科林斯 剧照 NO.5 丹尼·科林斯 剧照 NO.6 丹尼·科林斯 剧照 NO.13 丹尼·科林斯 剧照 NO.14 丹尼·科林斯 剧照 NO.15 丹尼·科林斯 剧照 NO.16 丹尼·科林斯 剧照 NO.17 丹尼·科林斯 剧照 NO.18 丹尼·科林斯 剧照 NO.19 丹尼·科林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13

详细剧情

  1970年代传奇摇滚乐手丹尼柯林斯(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 饰)在经历人生低潮时,经纪人(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饰)发现了一封40年来从未送达的信,这封信居然来自披头士主唱约翰·列侬,在40年前写给当时19岁的他,这让他再度受到启发,毅然决然地离开现在奢华的生活,踏上寻找生命意义的旅程,而他也在这段旅程中收获了真爱和消失已久的创作灵感……

长篇影评

1 ) 物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看完了丹尼科林斯,在touch bar的Mac pro上,用森海的耳机屏蔽了外部世界,就着三得利威士忌。

失意的摇滚巨星,因为收到自己偶像40年前的信,决定洗心革面重头来过,虽然温情种种,然而一切的一切,没有名利,无法解决。

想起闺蜜的至理名言,至少失意的时候可以泡着温泉看着富士山用面膜挡住泪水而不是蹲在马路边就着瓶啤饮泣。势利么,世界本就这么残酷,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另一个闺蜜说,到了这把年纪,在路边摊儿看见啤酒烤串花毛一体上桌那一刻,就会停止抽泣了。

现实么?残酷么?

人类世界本就是建构在虚构故事里,只要活着,再怎么愤世嫉俗反社会也难逃身份认同的焦虑。与其拧巴在现实的残酷与幻想的完美,不如面对现实,先能呼风唤雨,再任意妄为吧。

没有了乔老爷的Mac Pro键盘的打字声都很难听,但是,又如何呢?!

2 ) 致《新知》读者书:看《巨星的回信》后感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见信安!
  《新知》的文字,我读过些旧刊,有好感。因此我总盼望得与诸位读者——当然也包括编者和作者们——认识认识、聊聊天。我书此信,给诸位还在坚持阅读书与信的朋友,因为我也爱好阅读,阅读常使我内心平安。可我并不总是平安,因为我感到当今有太多碎片化的文字,充斥我日渐琐碎消逝的时间,如万花筒日新月异,更像玻璃渣硌手扎心。或许就好比当年使徒保罗,信实坚定地站在亚略巴古当中,却难免内心着急:他身边围绕着雅典满城偶像,但见各人胡言乱语宣扬各种零落意识形态,见其甚至祭起坛来崇拜根本就不认识的“未识之神”——如今在地上残垣断壁字里行间,还可见这些尚未风化的荒谬碎识,譬如前人尼采后作的献词(钱春绮译):“再一次,在我继续漂流、/纵目向前方观看之前,/我要遁逃到你的身边,/孤独地高举我的双手,/在我最深的内心里面/为你庄严地建立祭坛,/让任何时间/你的声音再将我呼唤。/坛上印着深深的红字,/写道:奉献给未识之神。/我属于他,尽管我至今/还在亵神者的队伍里,/我属于他——我感到绳套,/在战斗之中把我拖倒,/尽管我想逃,/还要强迫我为他服劳。……”因此,我感谢神,感谢上帝在永恒的信实中,使我得以与你们自由书信沟通,虽然我们彼此尚且不太认识;希望我们可以展开一段全新的真诚交流,不至沦落疯狂。希望读者读到这些文字,就如同对镜观看人心,切身体谅镜中所反映出的,作者难掩的心急。
  我急切想要告诉诸位一个好消息、好“新知”,那英文中常大写强调的 Good News,那从古希腊人口中传颂至今的 ΕΥΑΓΓΕΛΙΟΝ,也就是神的福音;然而我竟不知如何起头,总不得法告诉你们,这一也许显得新鲜甚至新奇的旧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舍命而死,代赎我们的罪,然后复活升天,坐在天父上帝的右边……就如使徒约翰在《约翰福音》中所记,当犹太高官、著名“公知”尼哥底母,夜里求问耶稣有关重生之道时,耶稣回复他:“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尼哥底母懵了,完全摸不着头脑,诧异追问:“怎能有这事呢?”
  神奇的是,日前,《新知》编辑王星找到我,提醒我英国音乐人约翰•列侬七十五周年诞辰刚过、三十五周年祭日将至,希望我写一篇有关列侬的文章,并且尽量写得“低调奢华”——这让我热情高涨,终于找着话头了!——可这也让我狠狠挠了几下头皮:
  一、我并不了解约翰•列侬其人,听过但不认识他,也不太关心他的音乐,虽就他的基督信仰和文化影响做过些细碎研究,可即使收集再多资料,分析他幼年受洗、少年叛道、中年逆转又偏离又反复无常的诸多信仰经历与其创作灵感联系,甚至引述些有趣评论,如当年甲壳虫乐队成员保罗,多年后对老友约翰被杀一事的酸爽评价:“呵呵,现在约翰成了个殉道的烈士,成了个约翰•肯尼迪。”——我所写的,仍然全都谈不上什么“新知”,无非是诸位自己翻翻书、翻翻墙也能搜索到的二手信息。
  二、我大多数时候浮躁不安,总喜欢高谈阔论,尤其一旦讲到我专业领域,如翻译学、语言学、语言哲学,恐怕陷入夸夸其谈,反而做出“飘渺僻陋”的不好见证了。
  于是我向王星提议:“不如我写写《丹尼•柯林斯》吧!”感谢主,这似乎唐突而奇怪的要求,得到了认可与鼓励。以下,我便尽量平实地与诸位谈谈丹尼•柯林斯。希望这些文字,在不知什么时候、以不知什么方式,竟然就对你们产生了神奇的帮助——因为我相信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

  《丹尼•柯林斯》是一部新近电影的名字,也是片中男主角的角色名。这男主角,是虚构的当代音乐巨星,但这部电影的故事,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而约翰•列侬,恰是此真实事件中重要一环。
  上世纪七〇年代初,一位初出茅庐的音乐人接受某音乐杂志采访,向记者和读者坦诚,他害怕名利可能会给自己的音乐创作带来负面影响。而包括他在内的几乎所有人,彼时都没有想到:当下如日中天的“全民偶像”约翰•列侬,不仅读到了这篇采访,并且还立即提笔写信,与新婚妻子小野洋子一道,安慰、鼓励这位名不见经传的音乐新人,恳切劝勉他坚持真诚。可这封信,不知何故,没有寄出,辗转流落到收藏家手里,直到三十多年后,才重见天日……
  在真实世界中,收信人名叫史蒂夫•提尔斯顿,于二〇〇五年首次读到约翰•列侬来信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音乐人,且因这封信的缘故,愈加有名。他坚信:当时那个采访他的记者,收到了寄往出版社的读者信,发现竟是大腕儿手书,顿起贼心,转手卖给收藏家。
  在电影虚构中,收信人名叫丹尼•柯林斯,在时隔四十年后才收到来信并得以卒读,老泪纵横的他早已成为名利丰收的超级巨星,腕儿大不亚于当年偶像。这角色由老戏骨艾尔•帕西诺扮演,真是非常合宜。
  正因此堪称奇迹的信的故事,这部电影在香港上映时,被译作《巨星的回信》——这也是非常合宜且有意思的意译。片中的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丹尼•柯林斯:
    洋子和我读了你的访谈。
  名利并不能改变你思想的方
  式。它不会腐化你的艺术;只
  有你才能这么干。所以,你怎
  么想呢,丹尼•柯林斯?对你的
  音乐保持真诚。对你自己保持
  真诚。余下的接下来就顺理成
  章。我的电话留在下面。打给
  我吧。我们能就此讨论。我们
  能帮忙。
          爱你的
            约翰
  雅士谷23022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我没有听过史蒂夫•提尔斯顿的音乐,也没有正经读过他的个人经历与见证。幸而这部音乐喜剧片似乎也不那么正经,竟然在开场声明调皮地写道:“接下来的内容差不多就是有那么一点儿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意思吧。”
  然而,观看这部大概有不少虚构的电影,着实使我感动并思考许多正经问题。比如,电影第一幕,一位看起来太过年轻、太过简单的青年,坐在烟雾缭绕的杂志办公室里,接受吊儿郎当却一副“长者教你做人道理”态度的记者采访。青年丹尼,腼腆温柔,有时甚至看来天真,就像中国九〇年代集体回忆中的毛宁;而那位记者荒唐又略显癫狂的大笑,却暗示着他手中燃烧的香烟,卷了大麻。——我要向你们坦诚,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猜测,不仅基于美国七〇年代历史文化背景,也基于我个人经验,这令我感到羞愧。感谢主,感谢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舍命,代赎我的罪,并且明明白白使我懂得:最严重的问题不在于酗酒或吸毒种种罪,而在于无法摆脱诱惑的捆绑,以至于拒绝救赎的恩典。正如片中那位记者亵神的口头禅:“Jesus H”。这大概可以翻译为:“耶稣•呵呵”。——我要向你们坦诚,我之所以能想出这个神奇的译法,是因为我自己何尝不曾拒绝耶稣呢?呵呵……
  当我还没有从自己的回忆中缓过劲儿来,电影第二幕,中年丹尼亮相了:他即将上台表演,脖子上挂着一个大大的十字架项链,特写,十分滑稽地抢镜。他从容不迫地拧开十字架的暗盖,大特写,往桌上砌了一道可卡因,娴熟地吸食一空,怡然自得。——这无需观众任何猜测,而是赤裸裸地宣告:那位曾经对音乐充满天真圣洁理想的年轻人,已经在污秽败坏中,像顺服了魔鬼与罪恶的奴隶般,闲庭信步遁入死亡。
  毒品,不是丹尼•柯林斯最严重的的问题,不是艾尔•帕西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好莱坞、美国,以至于这个世界最严重的的问题。至少,在影片中,我看到这样一种几乎“正能量”的叙事,那就是丹尼因为收到约翰来信,竟然立时洗心革面,立志重新做人,拧开十字架的暗盖,倒掉白色粉末,说戒就戒。并且,几乎如法炮制般,依靠一封迟来的“巨星回信”,片中丹尼在各方面都浪子回头:不整日以酒为伴了,不在两性关系上荒唐放任了,慢慢平易近人了,诚实坦然了,热爱生活与大自然了,开始重新创作了,甚至勇于直面自己一个巨大心理障碍:他有一个三十多年未曾见面的儿子汤姆,他一直想要去见,却总不得法——因为丹尼不是个好丈夫、好前夫,也不是个好父亲,以至于儿子将他视为世界上最讨厌的人,甚至干脆改随母姓叫汤姆•多纳力……
  美国影评人马特•佐勒•塞茨评价说,这部电影,令他想起一九八六年奥利弗•史东导演的《萨尔瓦多》——后者有一幕非常感人的告解独白,而前者就好像是其加长完整版。
  这部电影,则令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我以为这部电影险些沦为了《约翰回信的救赎》。我想起,我可爱的女友乔伊斯曾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聊《肖申克的救赎》,并作如此评价:
  “(该片)讲人类的‘自由’,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逃出监狱。我们不满足于这个世界给我们的一切,却又享受这个世界的法则。我们一边要求自己的自由,却又像一个独裁者一样活着。正是出于对自生渺小的一些认识,许多人选择相信了‘人定胜天’这一说法。我们总是习惯用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保护我们所接触到的世界,我们骗人、骗世界,更多还是骗了自己。这类电影之所以能如此火热正是因为所有的‘创造者’们小心的维护着我们共同的沉默,甚至他们就是权威的粉刷匠。让人们通过观看此类电影感动自己之余还能感叹道‘这个世界果然如此’。”
  我观看《丹尼•柯林斯》,果然一直为丹尼的习惯与依赖,捏一把冷汗。回头想想这观影体验,真让我为自己捏一把冷汗。片中的丹尼,遇到许多问题,但似乎总试图从约翰的信里寻求慰藉与救赎——而那又显然不够。因为虽然丹尼口称主名,把“感谢上帝”挂在嘴边,甚至把暗藏毒品的旧十字架,换成了干净单纯的新十字架,可当这个世界的魔鬼对他的诱惑,超出他个人所能抵御或认知时,他重蹈覆辙、变本加厉,谁也帮不了他的忙。在所有人几乎都为他的新生欢呼雀跃时,他随着影片跌宕的叙事,堕入更深的深渊。约翰的信,也在叙事的反高潮中,跌落地上,摔碎了裱框玻璃,还沾污着未吸完的白色粉末……不敬畏耶和华,试图以自己为神,总是盼望亲自以人手解决一切问题——这种悖逆上帝的骄傲,深深植根在罪里。而魔鬼就总是利用人的这种叛离上帝的骄傲。
  丹尼又吸毒了,又酗酒了,生活简直比收到约翰回信以前更加不堪,脖子上挂个十字架有什么用呢?他新认识的女友,目睹这起起伏伏,对他失望至极。他们二人在虚构的叙事中多么般配,几乎就要共浴爱河了,然而他却只能无奈离去,给女友留下一样试图挽回感情的礼物。此时此刻,镜头、音乐,都在缓慢调动我这观者的胃口:到底是什么礼物?
  我忍不住祷告,是的,我竟为电影中的人祷告:
  “主啊,怜悯他们!求你让丹尼把约翰的信留给她吧!因为这是我能想到的,丹尼所能给出的最好礼物。求你让这世界上,再多一部能给人增添些许信心的电影吧!那信纸上写着的文字,也许价值千金,但在你长阔高深的爱面前,算得了什么呢?难道她就只是在意一封巨星的回信吗?不!她想爱他,他也想爱她,而他能给她最好的爱的礼物,就是他自己的生命,就是他甘愿放弃在这世界上自己所习以为常、赖以为生的一切名利、诱惑、罪恶、虚空、自义、偶像、滥情、假意……”
  至于二人结局如何,留给诸位自己观看,否则我就剧透太多。我的祷告,并不能改变故事结局,因为这部电影早已按剧本拍好。我只是相信,无论在电影中或电影外,上帝自有其宏大计划,总是提前为我们准备好、安排好,我们所需用且当受的一切。我相信,天父上帝美好旨意总是成就;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各人,可能被预定成为败坏污秽的亵神狂人,只配反衬那美好救赎。
  影片最后一幕,是丹尼与儿子汤姆的和好:两人并肩坐在医院病床上,等待医生推门而入并当场宣告一个关于汤姆生命的好消息,或坏消息。汤姆患有重症,正在接受治疗,面对可能的死亡宣告,仿佛面对一种全新的未知,仿佛周围的空气也都充满着令人窒息的危险。他像小孩一样啜泣,坦言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一切,甚至开始向父亲交代后事。而这时丹尼却对汤姆说:一路走来,在陪你看病的过程中,我写了很多笔记,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那个医生进门来,如果叫你的姓,非常严肃地称呼你“多纳力先生”,那往往是要告诉你一个沉重的坏消息;然而,如果他轻松地直呼你名,叫你“汤姆”,那肯定是好消息。影片即将落幕,丹尼没有告诉汤姆的是,他也许曾非常介意儿子一度称呼他为“柯林斯先生”。
  他们凝望着观众看不见的门,那是镜头的位置,也就是幕前你我与幕后他们超越时空视线正对的交汇处,画面几乎尴尬地静止着,感官沉默着:这令人坐立不安的张力啊!门……
  医生有时带给我们好消息,有时带给我们坏消息,这便是市场制造悬念的基础。我相信几乎所有观众都与我一样,盼望听到画外音传来一声“汤姆”,而虚构叙事者往往就是扮演着先知角色的“创造者”,操控读者、观者、消费者的盼望。可实际生活中,谁能预先知道,别人给你带来的,终究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呢?更何况,这消息万一还事关你的生死,谁人又敢妄自预言呢?我不愿拿这样的事说笑,或不负责任的瞎猜;我选择向我的神祷告。在任何事上,我都如此信靠。因为耶稣,在永恒中,带给我一个永恒的好消息,也带给你。我相信,这信实的盼望永远不至落空。

  《圣经》所记载着,耶稣的好消息,常常是低调的。他若愿意,可以行神迹把石头变成食物,可他却谦卑地骑着驴进入耶路撒冷。他若愿意,可以走出十字架,可以高飞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可以调遣天使千军万马,可以瞬间铲平一切行不义的人;但他却甘愿降尊,放低神子高贵身份,忍受世人百般羞辱,直到临死还总以爱为世人请罪,体谅罪人的无知,为杀害他的凶手和围观的沉默帮凶深情祷告。正如经上记着耶稣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基督徒所坚信的,耶稣的好消息,永远是奢华的,因为神的独生爱子竟然为你我舍命!还有什么比这更奢侈、华丽的事呢?
  这就是我想要分享给你们众人的一点新知,一点好消息。这在我而言,是新的:我刚受洗归主不久,宛如从圣灵重新出生;这是我新看的电影,新得的心得,新作的文,新颂的歌,并满有试图结交新朋友的盼望。然而我不愿你们不知道,以至于不相信,《传道书》却是这样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我盼望你们来信。如今诸位可以在新浪微博直接发给我私信,或公开信;我的联系名留在下面。无论是讨论电影、翻译、语言、真理、灵魂、魔鬼、上帝,我都欢迎,也并没有什么人禁止。我恐怕自己能力有限,信心薄弱,帮不上忙,甚至多说多错;但我会勇于尽力,并且恳切求主保守我们的交流与沟通,看护你们身心平安。愿上帝的慈爱、恩惠,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愿荣耀归于我主耶稣基督。再见!
  提前祝你们每一个人:圣诞快乐!
  阿门。

                    在爱中为你祷告的
                         @江烈农

(三联《新知》专题约稿,未得刊行。求主恩赐每个人自由,哪怕是在中国出版业。我给5颗星,满分10吧。)

3 ) 真的有这种矛盾么

  戏剧需要矛盾。
  rock star与家庭,内心音乐与卖座音乐,真的有矛盾么?

  仗着有钱强行参与不愿接纳自己的孩子的生活,可行性大么?

  老戏骨相当好,演员都很棒,差距巨大。

  worth watching

  -your favorite flower is a...
  -rose
  -to smell it, you breathe through your
  -(inhale)
  -keep it in, long as you can go. and let it out in one big...blow.

4 ) 1971年,约翰列侬给我写一封信|《丹尼柯林斯》

艾尔帕西诺又一次呈现了令人信服的表演。他总是这样,不管身处什么样的影片里,他都能让人欣赏到世界上最好的表演。
说到艾尔帕西诺的演技,就不得不提一下1997年他和约翰尼德普合演的《忠奸人》,在那部影片的最后五分钟,艾尔帕西诺收拾好身上的东西默默出门,那是我看过的最棒的表演,没有一句台词,情感的力量却穿透屏幕和18年的时空,直击骨髓和心脏。
回到《丹尼柯林斯》。这部影片在艾尔帕西诺的一生中可能只是一颗无足轻重的小石子,不足以和他影帝桂冠上的任何一颗珍珠媲美,但是小石子也有自己的天真自然、淳朴随性,《丹尼柯林斯》就是这么一部真诚自然、幽默并且感人至深的片子,尤其最后儿子终于褪去坚硬的外壳,像孩子一样茫然无助的依赖在老迈的父亲肩膀上等待医生来告诉他们结果,让我感动得差点落泪。
不要误会,整部影片的基调并不是伤感的,而是乐观放达,我觉得就像听The Beatles的歌。
The Beatles 和本片有很深的关系,至于什么关系,你自己去看吧。事实上这片小文也是我一边听The Beatles一边敲出来的。我很少听他们的歌,看了这个片子突然发现好好听。
————
欢迎关注V信订阅号“野评人”,在那里我们一起赞美好片、嘲笑烂片。

5 ) 老帕真是个给人惊喜的人啊

老帕的确是给人惊喜的人 每一两年都能有电影 烂片当然会有 但好片真的也多啊

都是废话 目的是感叹老帕 吹吹老帕吧

这一部说实话在电脑里挺久了 补帕的电影补了很多了 比起男朋友德尼罗(闭嘴) 老帕的电影少很多 看多了上世纪或者2000左右的 这部是算近的了

看这部完全是因为电脑下太多电影没内存了hhhhh打算看完之后删了 因为觉得这部会很普通 甚至我自认为猜到走向了 但没想到啊现在看完了 首先是把自己笑了下 这部自以为很普通甚至我会拿来吃饭时候无聊看看的电影 后面剧情鼻子酸过 紧张过生气过

现在我还去了q音啊云村啊还有虾米大佬那找ost 甚至去了soundhound都没找到老帕唱的hey baby doll和don't look down哭了啊

但这部电影还是要留在电脑里咯

一开始看我还不知道是有关列侬的

其实这部电影真的 大部分人应该都会猜到剧情 糜烂的巨星生活 生日那天收到三四十多年前偶像列侬写的回信 然后要重新做人?找到了一直没见过的成年儿子 并且开始写歌 不再唱那首唱到烂的热歌

但是老帕就是给人惊喜啊

其实我觉得好电影最后半小时都是精华

最后半小时我看到进度条的时候 有点奇怪 因为按道理如果是大部分同题材电影 最后就是Danny Collins登场 唱了他这些天创作的歌吧然后就结束了 约到了前台姐姐 儿子的病也没事 和儿子家人幸福下去blablabla

但是这一段居然不是这样的

老帕上场前的紧张 和对前台姐姐的结巴 真的可爱也真的让人会心一笑 觉得下面出场唱自己的歌他会得到认可会得到掌声

但是他弹起了钢琴 准备开口唱新歌的时候听到下面都在叫他唱hey baby doll时候

老帕的眼睛啊

老帕的眼睛真的是会演戏吧

Danny说They hate my guts

唱起了hey baby doll

这里泪目了 真的鼻子酸了

最让我情绪泛滥(?)的是结尾啊

其实Danny拿本子记住医生的话一开始开头就有 那时候觉得挺感动的 但没想到算是个小伏笔啊

其实很简单的对话 但这一段是真的也泪目了 因为真的儿子的害怕 和Danny第一次做爸爸 在这种等医生说病情的情景下 他们两个真的演技666啊(我就是帕吹没办法

结尾居然在这里戛然而止 我倒是没想到

唉 因为是部好电影 我把后面全看完了 到黑屏的最后一秒 真的比想象中棒太多了

就像安蒂加西亚的注册情缘

希望老帕继续演下去 带来更多惊喜awww

2019了 我还是很爱阿尔帕西诺啊

6 ) 2015 - Danny Collins

2015 - Danny Collins

今天想介紹一齣電影。

這不算什麼大片,也不是藝術氣息的那一種,都很荷李活下~

但題材都是我喜歡的. 
它是一齣音樂片子,(中咗我)
也是關於唱歌的,(又中我!)

(其實我不是任何音樂片子都喜歡,相反(好挑剔添!...好容易覺得唔啱睇, 有時仲彈三彈四, 好黑人憎下!)

不過,這片子有我很喜歡的藝人,亞爾柏仙奴 Al Pacino.
而且不是一個長青實力演員,帶著一位新演員那種,是一人擔的.

如果一向鍾情音樂類電影,又愛看老牌演員,這片,值得一看啊~

7 ) 《丹尼.科林斯》:是否还能做自己

作为一部摇滚歌星的传记片,不得不说选择一个艺人的老年时期作为剧情的重点讲述,有着一种十分可怜又同情局面,纵然有着无数的成就,年老了就有了一种落寞且孤独的影子,即使还能及时行乐,放纵自我,只是那种放浪形骸的背后充满了对自己的不自信与对命运的不尊重。人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通晓的事情越多,经历的事情越多,需要面对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自己的命运是不是捆绑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最知道,可是作为一个艺人来说,自己的命运很难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电影就跟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艺人追寻自我,找回生活的故事。电影的格局很小,但出发点很好,用一种反衬的方式来探讨人性的转变,而且电影的故事抓住了心灵上的那一点存在,用存在于心灵上的那一份信仰来唤醒曾经最真实的自己,而这一个改过自新的信念,成了整部影片最为深刻与最让人同情的闪光点。电影并没有在布局上设置花哨的结构,只是讲述了一段类似于心路旅程的救赎故事,震撼而真实,简单而又不失曲折,再加上阿尔.帕西诺绘声绘色的演出,给电影提供了很多亮点。

作为一个成功的明星,过早的沉醉在纸醉金迷的忙乱生活中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但似乎渐渐的忘记了如何对自己做出承诺,电影以一封信来打开角色迷途知返的救赎之旅,虽然信上所说的话确实华美的有点不像是真的,可是对于偶像的一封来信,确实是一个令人不小的惊喜与振动,电影以信为线索,用这封迟到的信托起了整个电影的故事剧情,不得不说,导演确实颇为匠心独具的抓住了故事线索的重要性,以这个为依托连续描述清楚了后面发生的整个人物关系。还好故事设计的并怎么不无聊,让每个人物感情的表现都显得十分饱满与现实,尤其是阿尔.帕西诺的表演,将角色内心的那种既向往又胆怯,既狂妄又小心的内心世界小心翼翼的表现出来,让电影的整个灵魂主线都随着他走,随他而展开,他不仅游刃有余的玩转于演唱与表演之间,还将角色内心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将他内心的苦与闷,与找不到自己位置的感觉表达了出来,找不到真正的自己,成了一个孤独的人,即便是整天沉浸在酒色之中,还是难以掩盖其内心独自一人的落寞。当一个明星做回普通人,他似乎比普通人少了一份自由,也多了一份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的内心感受,电影也尽可能用极为反差的镜头描绘出了人前光鲜,人后落魄的双重形象,以至于在重新回归自己的同时,胆怯的面对自己的内心而屈服的顺从了众人的呼声,其实导演也想讲述人内心当中害怕被抛弃的那种心境,不管是不是真正想要做回自己,当自己被别人的要求需要时,也难免就犯得成为被需求的奴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来了人心目中害怕孤独,害怕被抛弃的心理。

阿尔.帕西诺很形象的为我们诠释出了一代巨星所具有的内心与风格,用他个人的气质重新还原了另外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作为传记片很显然阿尔.帕西诺的形象并不怎么符合原人物的气质,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阿尔.帕西诺的演绎,电影的主角反而显得更为饱满与立体,让我们看到的不单单是一个老人找回曾经失去的心路旅程,更为我们带来了在这段旅程当中所传递出来的内心变化,那种挣扎,重新找回的自信,突然间的胆怯,以及重新回归颓废,都活生生的表现出来一个复杂而多样的人物感情世界,从而让电影变得更为生动,更显得人物的真实。

电影突出了导演丹.弗格曼的蓝调主题与风格,那种舒缓优雅又有一丝颓废洒脱的气质让电影充满了一丝忧郁,在鼓励他人的同时自己却难以迈出勇敢的一步决定了人物内心那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过电影还是找到了故事进行的契合点,添加了由安妮特.贝宁所饰演的女主角,从而让故事变得缓和了很多,跟随贝宁那乐观又刚毅的表演,迫使的剧情走向了圆满的结局,不得不说,贝宁的角色成了故事当中最为亮眼的一个部分。

8 ) 未完结是最好的结局 [猫]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8月号ipad版,如需转载请一定告之本人并注明出处。 ------------------------------------------------------------------ 这只是个关于可能性的故事。作为故事原型的Steve Tilston在1971年发行首张唱片《An Acoustic Confusion》之后,并没有飞黄腾达40年,也没有30年未作一曲,而是在同期出道的巨星们的光辉照耀下,黯淡地走到现在,单是个人专辑就出了十几张,我们也不知道他的音乐是否像电影里那样,辜负了他未收到的列侬来信中请他“对你的音乐真诚,对你的生活真诚”的教导,因为他无名到了虾米只有列侬喜欢的他那张处女作的程度。 有趣的是,我横看竖看摇滚老炮圈,也没发现哪个资历那么老的巨星能做到30年不写歌却持续红到丹尼·柯林斯这个级别,来看演出的也不会只是片中那些老年人,滚石也只有10年没出新专辑,就是老帕西诺借的演唱会拍摄场地——过气老队Chicago的演唱会,也是贵乐队推新专辑的地方,他们的音乐比柯林斯丰富,即便吉他手和小号手很厉害,也没红到能被希尔顿酒店前台的打工大学生立刻认出的地步……摇滚圈的竞争比我们想象得残酷,于是此片只能是对虚构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假如一个人少年得志,从此抛弃梦想与真情,连唯一的私生子也不认,吃了40年老本还屹立不倒,突然收到偶像列侬40年前的鼓励信,会不会良心发现,改变人生?而帕西诺也以他自然散发的巨星魅力,不露痕迹地演活了这个有点荒唐、有点脆弱、还有点善良的摇滚老混蛋。 与歌迷(骨肉皮)上床、产下私生子这种事在摇滚圈并不罕见,柯林斯选择走进私生子汤姆生活的时机碰巧微妙:第一,汤姆的女儿,也就是柯林斯的孙女,多动症到了不医不行、医错毁孩子的地步,他却没能力送她去专业学校;第二,温柔贤淑的妻子正怀孕,马上要产下第二个孩子;第三,工薪阶层好男人汤姆得了遗传自母亲的白血病,还身负20万美元贷款……他的自尊心并没有大到拒绝能帮他部分解决诸多困难的富爸爸的地步——这也是我喜欢务实美国佬的地方。汤姆让柯林斯明白了什么是家庭,什么是普通人的现实。 柯林斯自己的困境也多,当经纪人与柯林斯对话,我们似乎在看柯林斯的自我和本我交锋,金钱、名利、女人、创作力……一切都会因为他的改变而难以预期。时隔30年,他终于写了首具有真情实感的新歌,面对年纪和他一样大的那帮观众,他依然只敢唱口水老歌“Hey Baby Doll”,在台上表演他演惯了的老年小丑角色。毒品、肤浅美女和荒唐生活也不是那么容易戒掉。他追求希尔顿旅馆的大堂经理玛丽(安妮塔·贝宁饰演),或许只是试图接触他应该恋爱或迎娶的、与他年纪接近的成熟睿智女性,在此过程中,也学会用尊敬欣赏的目光去看女性了。他们是否会在一起,无法断言。柯林斯是否会如他所言,在巡演时唱新歌,也无法断言。汤姆是否会战胜病魔,更是无法预知。 但改变会带来希望,给汤姆女儿取名“希望”或许是创作方埋的隐喻。最后一场戏,从不放弃(死缠烂打)的柯林斯陪着儿子等待检查结果,以他的幽默、世故、经验和爱意,告诉儿子,如果医生叫他唐纳利先生总是有坏消息要说,而叫他汤姆就是好消息。故事就在医生的一声“汤姆”中结束。这是极好极好的。 三星半 Guide 01:全片都是列侬名曲,歌迷福利。大家都是为了帕西诺才看这部电影的,我懂。 Guide 02:你还可以看:《鸟人》、《绝美之城》

----------------------------

我的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短评

近年来看过AL最好的电影,剧本尤其出色,不给观众喝鸡汤。帕仙奴与所有演员的互动都很来电,值得推荐!贝宁风韵犹存,且越来越像达斯汀霍夫曼~

6分钟前
  • 发条J
  • 推荐

如果有机会和某位以某个作品而出名的人交流,尽量还是不要提那个人尽皆知的作品吧。就像不要每次看到李克勤都要提及红日那样,觉得或多或少都是对他有所伤害。

7分钟前
  • jiade
  • 还行

一个比较温馨的歌星故事

9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人就是不断做减法,然后某天忽然发现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13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2015.10.7.902 肯定是AP从影至今演过最喜剧的角色,真是难得。影片就是很积极风格,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脸的那种,台词也很有趣轻松,故事虽然是讲人生改变,但是那些多动症儿童,那些疾病,那些后悔的人生,竟然演着完全不像是问题,反而是被这种正面迎击毫不懈怠的处理手法给弄得节奏剧情欢乐有趣。

17分钟前
  • xixi嘻嘻
  • 推荐

拍得一般,但这部把老帕打扮得比较好,特别选的一些年轻时候照片深得我心就加个分呗。他笑起来还是这么甜,在酒店里的片段我觉得比和儿子那里都要温馨,或许是因为家庭救赎还是太过老套吧。还有在演奏会还是随大流改歌,可惜又可以理解吧。不过老帕现在的嗓子不太适合唱歌啊。

20分钟前
  • Stranger
  • 推荐

每年,美国都会有很多这样的剧本,这样的故事。简单,平实,但也感人。

22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推荐

艾尔·帕西诺又演了一个在迷茫中自省和重振的artist,所以电影特像《低入尘埃》,但和《低入尘埃》比,本片通俗易懂,叙事单一不复杂,哲学味少了很多,鸡汤成份多了些,有点俗套,却没那么矫情。喜欢电影的音乐,即便没完全支撑画面,至少好听的旋律加强它的节奏感。好久不见安妮特·贝宁。三星半。

24分钟前
  • Ron Chan
  • 推荐

老套路。

29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轻松温暖的小片儿,阿尔·帕西诺演技爆表,毫不费力地把一个外表颓废但内心充满善意的摇滚巨星形象诠释出来;配戏的演员也丝毫未显逊色,演儿子的最近接了这么多片子估计快红了。讲述最俗套的父子和解故事,但是既不狗血也不鸡汤,甚至连大团圆结局都懒得拍给观众,最真实地截选呈现了一段生活。

31分钟前
  • 我是一只小小李
  • 推荐

75岁的帕西诺这些年做了一个“神”级演员该做的事情,当然86岁仍旧矍铄的普卢默同样令人心生敬意。

34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这个温情故事中金钱是关键

35分钟前
  • #烧光光#
  • 还行

近期我能静下心真正好好去享受的一部电影,并不是说它有多么的完美,反而它很“套路”化,在真实事件基础上过度拔高主人公,使得整个片子很平淡。但这些我心水的演员们之前的化学反应太好太自然,让我看的非常享受。喜欢残缺中带着小圆满的结尾,即使生活一团糟,还是有亮点等着你的。

39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不一样的视角,过气明星的B面。7

40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推荐

那封信是真的有+1星

45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6.16 @ 香港UA时代广场

48分钟前
  • Jerry
  • 推荐

浪子回头老梗不过好歹承认七十岁开始转型科恩基本不可行。给魅力四射的Al十颗星,很少演不要脸的万人迷,演起来真可爱!吃一贴高龄rom-com狗粮。跟保姆/经纪人Plummer大爷也萌得很,旅馆开门那里一口就亲上去了卧槽

52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间接想到石黑一雄的小夜曲。所谓自由,其实没什么自由,不过是些放纵,放纵也无非因为要对抗没有自由,恶性循环。不是摇滚明星或“艺术家”的人们是在另一种恶性循环中而已。大家互相张望。现实中残酷的事情看似平淡无奇却疼得撕心裂肺,须臾间擦身而过就消失了,疼痛也变得恍惚。帕爷爷太可爱。

54分钟前
  • smalldie
  • 推荐

一部以民谣歌手Steve Tilston的真实经历改编,关于老浪子自我救赎的温情小品。题材屡见不鲜,平白直叙的剧本也并不算出彩,阿尔帕西诺唱歌是个看点,电影结尾让我动容,大晚上在温情片里找到我想要的感动这就足够了,四星半。

57分钟前
  • Lost丶Key
  • 力荐

如春天阳光般温情,如夏日凉风般美好,像冬天的雪,但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像是秋天的落叶,虽是迟暮,但依旧在风中优雅。温暖如流水一般,故事缓缓到来,配着美好的旋律,家庭与责任,亲情与爱,在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帕西诺,饰演起这样的角色真的是游刃有余。老来却帅气依旧,听沙哑歌声也醉。

59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