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非常经典的跑车型号,1958年生产的普利茅斯·复仇女神无疑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电影取用了最经典的红色款,更好地展现了一个仿佛具有女性特制的跑车形象。
为什么男主阿尼会对克莉丝汀如此痴迷,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显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从不听取他意见的父母。父母的强势,导致他从小性格软弱,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欲望,而且逆来顺受的性格也导致了内心积压的情绪无处释放。
2.一个处处比他强的好盆友——丹尼斯。比起阿尼的软弱瘦小,丹尼斯高大英俊,正气凛然,并在校橄担任榄球队主力。从小就得到了父母的宠爱,一考到驾照,父母就给他买了辆帅气的野马汽车,而啦啦队队长也对他痴恋已久。
(这个形象就像是阿尼的镜子,另一个他可望不可及的人生,虽然丹尼斯总是会帮他出头,但内心的落差感却不会因为自己受到帮助而减弱。)
3.聪明美丽但却不理解他的女友——莉。发现克莉丝汀这辆车的问题后,这个女孩儿却没有感受到阿尼心中的无助和焦虑,只是不断地逼迫阿尼卖车,而她此举也导致了克莉丝汀对她产生了敌意。
以上三点,决定了当阿尼看到克莉丝汀时,为什么会如此地痴迷和喜爱。
当被人弃之如敝屣的克莉丝汀被他修好,焕然新生的刹那,被人当作垃圾的阿尼,是不是也感受到了内心的喜悦和力量?他某个时刻,应该也觉得自己有安身立命的手艺,有受人尊重的价值。
与其说他爱上了克莉丝汀,不如说他懂得了克莉丝汀,并从这辆车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独有的心灵慰藉。
我不再好奇阿奇如何追到了被所有人视为女神的莉,但从他买车到修好车的过程,不难看出他的确认真学习了学校的汽修课程,这也是让他在达氏车厂得到重视的核心因素,或许也是让莉刮目相看的原因之一。
电影围绕阿尼从一个被学校小混混欺负,最终在邪恶跑车克莉丝汀的帮助下,杀死了所有人的故事展开。
当火红色的克莉丝汀被砸坏,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另一部电影:
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虽然所破坏的方面各不同。中国如十景病尚存,则不但 卢梭他们似的疯子决不产生,并且也决不产生一个悲剧作家或喜剧作家或讽刺诗人。所有的,只是喜剧底人物或非喜剧非悲剧底人物,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一面各各带了十景病。(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在阿尼看来,被人欺负的克莉丝汀就像是被小混混围攻,却无力反抗的自己。但克莉丝汀显然比自己更有力量,于是在他的召唤下,车内的恶魔被唤醒,并最终将所有伤害她的混蛋消灭。
当克莉丝汀不加犹豫地挤进小巷,浑身燃烧着冲出火海,以及在铲车下绝望挣扎时,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带来死亡的恶魔,还看到了阿尼,这个被压抑的灵魂触底反弹后的歇斯底里。
最终,阿尼为自己的疯狂付出了代价,但克莉丝汀却没办法被彻底消灭,而她渴望的那份独一无二的爱、占有和痴迷,终将会随着另一个男人的出现实现。
80年代正式美国工业化的鼎盛时期,但是美国这个时候也经历过几次金融泡沫和经济上的萧条,另外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如此多非人类的""爬行机器“”“”也让人产生工业化在精神上的冲击。
高中生正是最叛逆的时期,高中生对应着对机器(汽车)的惊讶和恐惧。
克莉丝汀——这个车子我还想到了人工智能,也许在80年代已经有对人工智能(机械)的担忧。
阿尼•科宁汉姆临死之前还在抚摸着、留恋着车子——这何尝又不是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痴迷?
车子几次都被毁得厉害,最印象深刻的是全身是火的时候,把机器的残忍提升到最高点。
导演有意把车子人格化,但是最后阿尼•科宁汉姆又被自己心爱的车子抛弃杀死,导演也许是说机器对任何人都是残忍的,包括发明者和统治者。
当然,片中对阿尼•科宁汉姆的叛逆刻画是很多的,重点还是说阿尼•科宁汉姆经常受欺负产生消极心理而复仇,最终灭亡。
80年代物质大 爆发,也许本片起源于恋物癖。
看电影既可以看它表面的故事,也可以将其中的情节要素与意象进行“拆解”。意象的意义是漂浮的、流动的,于是重组意象的过程可以获得新的理解。没有人会怀疑这是一部关于青少年情感的电影,它贯穿了亲情友情爱情,描述了个体的挫败与反抗。电影的核心并非“汽车杀人”的诡异,而是借由汽车的“愤怒”与“矫情”映射着的男主角的内心世界。下文尝试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看待这部电影。
围绕男主角的几条情感线索分别是与家庭、与好友、与恋人,与自我,平衡被打破是从买车开始的,买车标志着男主以对抗姿态去面对世界的激烈转变。男主与朋友之间情感非常要好,他们在车上聊到了恋爱与性的问题,这是心理转变的发酵期。身体的成熟让结交异性这件事冲击到了男主心理,男主角起初对于恋爱的态度是比较抗拒的,他说“不如靠自己”。当朋友开始追女孩的时候男主在心理意义上开始出现了波动,本文最主要的一个推测认为男主对朋友隐含着同性恋情感,这层情感被电影巧妙的隐藏起来了,这是男主情感失去平衡的内在张力所在。
关于男主对于朋友潜在的同性恋情感有以下几点呈现,第一是朋友在生活上对于男主的照顾,男主做事比较毛躁性格有些柔弱,被欺负时候朋友会保护他,上学朋友开车去接他,开柜子自己不会弄的时候也需要朋友的帮忙(注意,衣柜“closet”可以连接一句短语“come out of the closet”,这是“出柜”的意思)。有一幕至关重要,一个漂亮的女孩搭讪男主的朋友时男主站在那个女孩身后做鬼脸模仿她,这个漂亮女孩代替了男主表白朋友的心声,她是男主内心情感的“外在发言人”。但是朋友竟然选择了别人,那个漂亮女孩被冷落也标志着男主与朋友这条情感线的落空,此刻的情感关系中女性是男主的情敌。
男主在家庭中的俄狄浦斯关系与在朋友以及女友之间的三角关系是相互呼应的,此三人互为敌友。男主争夺朋友追慕的女孩以后朋友与他恰好处于竞争关系位置上,在女孩出现的时候女孩与男主相对于朋友是竞争关系。男主真的喜欢女孩吗?这是值得怀疑的,男主对于女孩的情感是矛盾的,隐含敌意的(因为毕竟也是情敌)。他对她有污蔑的评价,觉得她是“性饥渴的”,觉得他们的关系是肉体关系驱动的,这里存在一种“荡妇羞辱”的男孩心态。父母联盟以及朋友与女友的联盟都让男主体验到了挫败与崩溃,这是最后一幕的悲惨对抗所传递出来的,他无法单纯的占有朋友与女友之间的任何一个人,因为对方都在出卖他,这就是他内心深处所体验到的仇恨。当男主的朋友在情感上靠近女友的时候,两人车中喝酒的情景宛如一种失恋情感的爆发,带有依赖性质的友情被女孩打搅了,二元关系转入了三元关系。这种矛盾情感的根源来源于家庭中懦弱的爸爸以及控制力极强的妈妈,这种家庭结构导致男主的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成为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无所适从的双性恋导致爱情与友情关系卷入无解的境地。
回到家庭情感的线索,我们发现男主的父亲是孱弱的,父亲的权威已经被妈妈的掌控力剥夺了。男主买车是与妈妈进行精神上的分离,车被赋予了男主的个人投射,它是向男性认同的标志(也继续包含了女性认同的部分,男主女友说“这车是个女孩”表明了双重性别的含义)。摆脱妈妈控制以及打败爸爸的心理冲动在家庭中爆发了,这在朋友与恋人之间又重复了一次。男主借助争夺女人而战胜朋友(对应战胜父亲),又因为爱慕自己的车(自恋状态)而放弃女友(对应战胜母亲)。男主经历了很多挫败体验,他的愤怒指向所有人甚至包括自己。他说“父母的职责就是缓慢的杀死自己的孩子”,这不是疯癫话语,反而是最真实的仇恨体验。
男主的妈妈管控一切,评论一切,完全消灭了男主的男性气质,父亲又是无力的,所以男主认同了女性特质。买车以后妈妈威胁“不可以停家里”,这里集中展现分离体验,被迫停在停车场的车受到了攻击,这是男主在社会化过程受挫以后的暴怒,他抱怨父母未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但是男主被欺负恰恰因为妈妈的“过度保护”,她的过度保护是可怕的精神控制,她让男主失去自主性与个人力量。买车是强行摆脱妈妈控制的象征,修理厂暴躁的老板象征碾压男主的社会力量,男主对此虽然充满厌恶但又无能为力,他在内心忍受着精神剥削为了贯彻与妈妈的分离。就像是初入社会的青年遭受不公对待一样,缺乏独立性与强大气质导致男主频繁遭受社会的欺凌,这是他闯入独立之路的巨大代价。
汽车在修理厂被毁灭是对于被校园霸凌创伤的重复,这是男主直面男性群体时的恐怖体验,认同女性特质在心理意义上有躲避阉割的作用,选择男性位置却需要面对残酷的斗争关系。其恐惧感可以等同于“阉割焦虑”,男主的阉割焦虑实际体验是过度敏感的,他体验为“遭受毁灭”。他带着巨大仇恨并没有认同男性群体,而是发起了激烈的反抗。杀死车场老板的冲动等同于弑父冲动,缺乏父性超我让心理结构失去稳定性,死亡焦虑与性本能失去了堤坝的限制,这时候的精神状态类似癫狂。
进入男性位置需要面对阉割恐惧,进入女性位置呢?似乎也挫败了,因为朋友没有接受男主作为女性姿态来恋爱,男主毕竟败给了女人。在电影中朋友与女友的情感结合给了男主“双重挫败”的体验,而这双重挫败最早发生的时刻是在原初场景(父母联合挫败孩子),青春期的能量复苏导致了这个潜意识抑制的复现。
男主选择认同女性也有一个恐怖体验,这在男主与女友试图车震的过程展现出来了,他在汽车电影院看到女友卡住喉咙被陌生人救援的情景,不得不说这个救援场面带有性的“观感错觉”。这里大概属于原初场景的浮现,幼儿目睹父母结合的创伤造成一种“性是伤害”的印象,所以电影中男主对女孩说“我以为他在伤害你”,大概是这种内心观念的呈现。如果把影片结尾处汽车的顶撞与碾压看做性的隐喻的话,那么车被毁灭也是性带来的死亡的幻想(女友在车里与男主将要靠近性行为的时候也出现了濒死的意象)。
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生产力的极大程度发展,生产力的大发展,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更加快节奏先进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正因为如此高速,一部分人开始了对于生产力的某种“敬畏”。
这种“敬畏”逐渐的就会演化为恐惧,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末期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人类社会的撕裂程度远远的高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然而这种工业革命之间的过度却远远的低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交替,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恐惧的根源。
人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取得的成就,远远的大于人类用几千年的时间积累过度。当人类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发生的时候,任何人对于日新月异的变革,无不表现出来深深的担忧以及长久的迷茫。这才是人类面对工业化高度集中时候正常的态度。
然而当这种态度遭遇到人类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之后,就会擦出更加迷幻的火花。当然,这个成长的特殊阶段指的是青春期。青春期为什么是一个特殊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之前和之后,人类面对的自己将属于不同的群体。之前的群体是孩子,之后则会变成年人。孩子可以嬉闹,可以受约束,而大人则具备了自己选择的权利,这就是青春期的意义。
当这样的核心面对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发展的不竭动力的时候,究竟会擦出来什么样的火花,今天推荐给大家的电影就会告诉你。本片名叫《克莉丝汀魅力》,改编于斯蒂芬金的小说。
如果单单听这个名字《克莉丝汀魅力》的话,基本上不会有人感兴趣的,然而当大家听到这是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而来之后,这种兴趣自然会变得浓厚起来。斯蒂芬金的小说大都有着现实意义,因此,本片所展示的内容就更加变得可说了。
一个小镇上的中学,两个好朋友,以及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伙学校的小混混。这两位好友中其中一位是主人公,他看重友谊,因此,对于自己比较怯弱的好友总是能拔刀相助,虽然自己因此也会被欺负,但这并不能影响两个人的友谊。
怯弱的好友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好孩子,家长眼中的保护对象,正因为如此,他同样成为了小混混经常欺负的人。然而有一天他突然对一辆老旧轿车痴迷了,在不听劝告将其买下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改装之路。在他的改装之后,旧车换新颜,而这个怯弱的朋友也因此成为了一个自信的人,虽然,这种自信是这辆车给予的。
毫无疑问,这种自信给他今后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益处,好友惊奇地发现学校的校花开始和这个怯弱的朋友走在了一起,而他也一改之前的形象,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然而小混混是不愿意这样一个人站在自己的头上的,因此,他们偷偷毁掉了那辆车,然而这样的行为最终激怒了这位曾经的弱者。于是,小混混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而这一切的背后其实都源于那辆神秘的老旧轿车。
好朋友甚至是校花女朋友都看不下去了,于是,两个人决定联手毁掉这辆车,救回自己的好友。然而在他们的努力下,好友却不幸身亡,而这辆车看似毁掉了,但也只是看似。
本片将青春期与现代工业发展带给人们的那种焦虑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虽然这是一部1983年的作品,然而放在当下社会依旧是能引起共鸣。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把这辆车换成别的东西,比如说电脑游戏,比如说手机等等。是不是没有任何的违和感呢?
当下年轻人焦虑的根源在于当下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越来越多的想要获得更多的关注,然而自身却没法实现。在这个大前提下,任何先进的电子产品无异于在这种需求上满足了他们空洞的内心。于是,手机被追捧,获得一部先进的手机在满足自己内在的虚荣心的同时,也给自己增强了自信。然而这种自信,一定程度上是会反噬的。
当我们被这种外在的物质所挟裹之后,就会越来越将自己的变得封闭,这种封闭的最终结果就是将自己原有的情感生态系统彻底的破坏,然后让自己变得更加孤僻。获得一个不离不弃的好朋友的同时,自己丢掉的不仅仅是身边的朋友,同样丢掉的还有自己的生态圈,还有自己的周围的亲情等等。
片中的那个曾经的弱者有朝一日获得了强大的关系之后,就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我们常说的释放自己的情感是对的,然而漫无目的无休止的释放,最终会将我们引上歧途。工业发展为的是让社会更加美好,然而青春期积蓄的欲望会彻底地将这种美好一点点变味,恐怖工业化,危险青春期,这不是说说而已。
……
你好,再见
卡朋特笔记,之:《克莉丝汀魅力》(chrisine)是约翰·卡朋特1983年的作品。带着一丝斯蒂芬·金(原著)特别的干燥的邪性。也就是说,卡朋特原本不是干燥的,他幽默。而且他不邪性,他虚无。
关于美国人和车:1974年,chris burden 做过一件作品叫做高速大道(speedway avenue),他把自己钉在一辆甲壳虫汽车前面,就像耶稣那样……
好吧当然是关于美国人和车的故事。但是也是关于摇滚乐的故事。厄尼还没有出场,他妈妈就冲着他的好朋友丹尼斯喊:你放的是什么音乐啊,这是噪音污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就是电影里这一年,1979年,ac/dc 发了一首歌叫做《摇滚乐不是噪音污染》。哈哈哈,整个电影从头到尾都在歌颂摇滚乐,甚至是歌颂摇滚乐的摇滚乐:”摇滚乐生根发芽,摇滚乐万古流芳!“(danny & the juniors - rock ’n' roll is here to stay: rock 'n roll is here to stay, it will never die… rock 'n roll will always be, it'll go down in history)
所以,这是摇滚女神凯迪拉克帮助受压迫的人起义的故事。主要是在性欲方面,一个处男,直接超越了人-人之恋、男女性交之恋,通过机器之暴力反抗,一举进入非人阶段。在这场机器巫术中,与其说他牺牲了做为人的身份乃至生命,不如说他升华了:只有在机器中,人才真正活过。摇滚乐永远不死。自由引导人民
马修巴尼也做过汽车的作品,或者是汽车碰撞的现场,高能的、高潮的、摇滚的现场,机器的pogo或是死墙,反复的锤炼,最后变成工业革命的一个魔方,不是养鬼吃人的,是类似舍利子
JGBallad和柯南伯格,冢本晋野的铁男和子弹芭蕾,将truck monster发扬光大的mad Max,或者是孩子宝的汽车人玩具,人类对机器的迷恋,在钢与铁之间的一次一次厮杀,将车头的胜利女神开光。
所有的传说和噩梦开端,都从拥有自己的第一辆汽车开始
还是无法不爱任何关于汽车“活了”的设定。妈的80年代电影画质那个颗粒感实在是爆喜欢那时候的车型也真的好好看,颜色也是,五颜六色的太好看了,哪跟现在一样遍地遗照风。剧情也就那么回事吧,男主爱上这车之后变得越来越帅就离谱女的还跟车搞雌竞,服了笑死,要这车是女同就好了,老子一脚把男的踹下车,Christine归我。妈的我真的好喜欢她啊,气死我了,她真的太美了,红色的小车车,车身侧面银色的一道也好美,跟我一起在那个年代的大路上奔驰吧妈的不过她最后变成方块了,好可惜但是她会自动维修诶,最后还动了!应该会复活吧。。我也好想拥有自己的车。。
绝了真tm太好看了帅到窒息了我可太喜欢厄尔这个角色的feel了,草几个镜头真的是我直接人没了卡朋特也太会了!肌肉车+八十年代摇滚+小镇高中生+邪魅小哥+猛男反派+杀杀杀+疯狂的爱,这种超超超vip级简直为我喜好量身定制的片是我不花钱能看到的吗?我真的一滴都没有了_(´ཀ`」 ∠)_
作为青少年独立象征的灵异汽车遇上试图反抗生活压迫的男孩,科技恐惧与社会反思并存,卡朋特+斯蒂芬金真是校园恐怖片的梦幻组合。配乐一如既往的勾人,烈火战车和修车厂大战两段很棒,后者应该是80s恐怖片最佳决战了。
可惜不是所有的高校恐怖片都有史蒂芬金这样的素材
看完感觉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让克莉丝汀跟《钛》里那辆车相个亲哈哈哈哈!如果没有king的滤镜观感会再弱一点,因为主角都好拎不清,苦大仇深的,还没车子性感活泼,重点还是看车子再生,但车内杀人基本催眠没有血腥场面,这个倒挺意外。
卡朋特拍斯帝芬金的故事...
【A】几乎贡献了有史以来最为诱人的汽车影像。开场便是工业流水线下的鲜红异类,以后视镜为视点的主观镜头便是赋予克莉丝汀灵魂的开始,在这之后来自汽车的视线愈发显眼,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将整个屏幕照耀的远光即是其存在的高调证明。核心冲突便是围绕人/车在面对冒犯/侵犯后的反应,暴力的摧残后,仍能在性挑逗意味强烈的凝视下完成重生,并不惜以数次自毁的代价完成复仇(比《欲望号快车》更加精炼的视觉表达)。所以到了结尾,沾染鲜血的克莉丝汀被更加强横的工业机器压在身下,以色欲侵犯来完成B级片固有的“正义”反杀桥段,也见证其生命力的怒吼与消亡。幽默来自音乐,黑夜环抱驾驶,质感依附金属,而主题则完全托付给类型,绝对是卡朋特的集大成之作。
人生极大乐趣之一:在黑暗的、孤独的、美好的夜晚,窝在沙发里观看一部卡朋特电影,不主动走进去,而是让人物和氛围向你蔓延过来。
克莉丝汀恢复原样时,男主像是体验了人生第一次性高潮。克莉丝汀与他交合,也与他葬身同处,这是个诡谲而富魅力的爱情故事。卡朋特的歌选得都很好
杀人红车,比变形金刚还牛逼,自己会复原,可她害死了主人
嚯,斯蒂芬金的这些校园霸凌主题的故事可真都够吓人的,魔女嘉莉是到处喷火,这里是一台杀人跑车!整个电影还是原著色彩浓厚些,卡朋特的个人印记相对少,没有那些很粗糙搞笑却很精准的政治隐喻了,不过整体氛围还是没话说的。唯一不懂的,也是电影故意没讲的是:那个妞是男主怎么泡到的啊?!
开篇母亲穿红衣,象征着强势和绝对地位,但当儿子黑化,家庭地位反转之后,母亲换成了黑衣一味妥协哭泣,儿子则换上了红衣。
表面上是汽车杀人,实际上是工业发展对人的异化,斯蒂芬·金的故事不缺乏趣味性,跟卡朋特的风格也蛮合拍的。
尽管故事老套,仍有教科书级别的造型表达。宽画幅的特写保留了面孔和周遭的关联,根据角色的心境选择长短焦距,长焦则封闭。节奏也是遵循着基本的全-中-特-全,移动镜很顺畅。打光极为考究,克里斯汀灯有一种近乎湮灭的光芒,其余时候阴影的分量也能参与叙事。(警探和好友在聊天时都处在大逆(柔)光,相对主角则是硬顶光,阴影盖住眼窝,在车里则是把脸分成两半的侧光)车的复原还有烈火飞车做得相当出色,车拥有不可摧毁的造型,和卡朋特之前的混沌截然相反,造型是一个图像最后的庇护所,是所有意义被消费(consumed)之后仍存留的剩余。主角的物恋由此带有一种强度,不仅因为图像不灭,它也给主人公带来造型上的彻底转变。弱气nerd转成邪魅机车男的叙事弧永不过时!
在我看来是魔女嘉莉的姊妹篇,同样是畸形家庭中的孩子在校园霸凌后的复仇,当然理解为工业化时代对人的异化也不错。夜戏拍的很棒,结尾有点敷衍
周遭环境的冷漠敌意,自卑怯懦的性格,造成人心的异变,不安、渴爱与恐惧具体物化为拥有自主人格的车子,妖车肆意是其心理的投射,莫如说他终于找到了一样能令他发生质变的武器。
哎哟,约翰·卡朋特这部,形式感极好,调度真流畅,夜间戏拍得棒极了,青春叛逆与飞车速度,男人眼中的爱车确实跟爱人差不多吧,愤怒纯情少男与红色杀人魔车,车与人争爱,人为车吃醋,灵魂与肉身的碰撞,好看。中文翻译应该叫《夜半无人辣车夺命时》。
寻求青春的解放与复仇直至自取灭亡,配以最黑色幽默的汽车音响,卡朋特的电影还是相当酷。
7/10。后半部还是满抓人的,毕竟有老金的本子摆在那,卡老头的摇滚品味和吓点制造同样出色,车子变形、着火和推土机肉搏都酷毙了!男主角对人际关系的漠视、懦弱到叛逆的性格转变皆由‘'克莉丝汀'’引起,在满足他复仇欲望后也将魔抓伸向其家庭与朋友,’‘爱的贪婪‘’太大酿成了自我毁灭的必然悲剧。
我觉得不错,创意非常棒,车开始杀人,原来是斯蒂芬金的小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