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过去的矛盾与战争是无法更改的,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改变不了这些现实,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样去面对现实。 这部电影是战争片中难得的将喜剧做的如此纯粹的影片,它隐去了战争的残酷血腥,只把不同文化的撞击和各种人物的有趣呈现给观众。虽然全片一直围绕着军事行动,故事情节的起起伏伏也是生命攸关,但影片带给观众的感受就如同片名一样,只是“一次盛大的闲逛”。 每每回想起这部电影中的片段,总有一种绝处逢生的力量在心底慢慢涌起,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都是自己的英雄!
“我不要扁刷子,我要圆刷子,这个你不懂~”——奥古斯坦·布卫的牢骚
提起战争片,也许我们想起的是《拯救大兵瑞恩》的悲壮与惨烈,亦或是《血战钢锯岭》的信念,但是战争片也不一定是沉重的,就像我们也会有《举起手来》这样的战争喜剧。回溯电影历史,最出彩的仍然是这部经久不衰的法国战争喜剧——《虎口脱险》。
《虎口脱险》上映于1966年,由法国的喜剧大师路易·德·菲奈斯和布尔维尔主演,当时在法国上映时引起了轰动,而后被引进了当时的中国,陪伴了老一辈人的电影时光,至今网上还有保存有上译版的高清资源。“《虎口脱险》的影响超越国界,超越时间。”我想搜狐的评论可以很好地去定义这部经典。
《虎口脱险》是一部看不厌的喜剧,就像本人在这几年来已经不止十刷本片。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一架英国飞机被德军击落,机上的一队皇家飞行员被迫降落在当时被德国占领的法国地界,他们兵分几路,结识了指挥家拉福和油漆匠布卫。在法国人民的不断帮助下,成功从德军虎口脱险。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是整部影片下来,你会发现笑声始终不停,这正是这部战争喜剧的魅力。
影片开场,红绿暗色调的轰炸现场,若隐若现的防空炮凸显了影片的年代感。
虽然这是一队英国皇家空军,可在影片中也少不了幽默的情趣。当离开了战区飞到法国时,彼得指着地图的破点指示位置,队长还哼起了片中金曲《鸳鸯茶》,初始奠定影片的轻松基调。
“机尾中弹”事件引发了后续剧情,他们分别遇到了不同的法国友人,也正式开始了东躲西藏、计划逃亡的生活。在躲避德军的过程中,各路角色悉数登场。
中队长剪掉了英国标志的大胡子;
运气较差的彼得不仅连累了油漆匠布卫,而且肩膀负伤,幸好遇到了女主角茱莉亚与木偶剧团的帮助;
而麦金托什遇到了指挥家拉福,为了躲避德军少校的追踪,玩起了女装play;
各路人马在逃亡道路上一边登场一边落幕,而主角众与德军斗智斗勇,遭遇大反派德军少校的穷追不舍,最后坐着滑翔机翱翔于天迹,虎口脱险……
在不断发展的影片故事中,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活的角色,无论是英国军人,被追踪的法国逃犯,还是德军大反派,甚至是普通的法国市民,都有着角色魅力所在。
大胡子中队长没有作为队长的严肃风格,而是展现出职业军人的老练,时而沉稳,时而狂妄;
飞行员彼得在片中较为冷静,在片中也是颇多受难,但在被德军审讯时守口如瓶,重复着“我叫彼得·库明翰,是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编号是221!”,有着不屈的军魂;
麦金托什则是代表了新一代军人的年轻质感,形象多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显得较为顽皮,时而的缺心眼还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女主角茱莉亚美丽大方,心地善良又冰雪聪明,面对德军的追击,从始至终积极地帮助空军一伙的行动,也因此俘获了油漆匠的芳心,是德军在法国占领区中,法国反抗人民的缩影;
然而众多的人物其实都不及那一对虎口活宝——指挥师拉福和油漆匠布卫富有生气,这对活宝,在逃亡路上,相互嫌弃,嬉笑怒骂,是对欢喜冤家,承担了本片一半的笑点,看他们俩打嘴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指挥师拉福先生在巴黎歌剧院带领乐团,在一次乐队排练中被德军少校打断,脾气暴躁的他当场折断了指挥棒。逃亡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牢骚,对同行的油漆匠布卫更是使出上层贵族的剥削本领,觉得鞋子不合脚就强迫他换鞋,觉得车子不好骑就换车,还爬到了布卫的头上去导航,可见他本性就带点娇气。
但他也并非只是个累赘般的角色,为了保护麦金托什,他开口呛德国少校;在布卫心灰意冷时,他留下来安慰布卫;在飞行员救援彼得时,他和布卫跟少校拖时间,并不是在枪杆子下就屈服强权的软脚虾。
虽然平时傲娇,但是讨喜,这样的角色在喜剧大师路易·德·菲奈斯的演绎下,活灵活现。
油漆匠布卫先生原本只是在德军一旁的大楼刷刷油漆维持生计,遇到彼得他是拒绝的,然而阴差阳错地被德国军官点名是叛徒,被迫逃生,是片中典型的底层小人物。不过他的勇敢与坚强,却远胜于其他的非军队角色。为了帮助英国人,他装成了德国军官,虎口犯险;他也多次救出了困境中的拉福先生。
但他也有属于底层人民的胆小怕事,其实光从演员布尔维尔的几个神态,几句台词,我们就能发现他也有的胆怯一面。
布卫与茱莉亚的相处中,他逐渐动情。我想,战争结束后,他肯定会履行“奥古斯塔将军”的诺言。
其实这样的角色的对于观众来讲,代入感更强。社会底层人民,懂的东西也不多,正如生活之中的你我他,只是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便在这次逃亡中,被茱莉亚的爷爷称为“法国英雄”。
布卫无疑是本片塑造得最成功、最立体的角色。
片中多次出现的法国民众,对英国人的帮助,对所谓“德国鬼子”的鄙夷,也显示了在那个时代,反德法西斯的观念深入了法国人心中,被敌军占领家园的愤恨,也驱使着他们,向英国人伸出了援助之手。
其实这个《虎口脱险》故事存在很大的bug,在部分剧情上禁不起观众的推敲,毕竟在守卫森严的德军占领区能够不伤毫发地逃出生天,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其实就是一部活脱脱的抗德神剧。
为了喜剧效果,片中德军的形象蠢化、喜剧化,部分角色甚至没有智商可言,德军岗哨不严,作风死板,甚至于让斗鸡眼的士兵去担任机枪手,这也是本片被【某些观众】诟病的一面。
但是如此的法式意淫故事,仍然在现实的架构中,延展它自身的逻辑,在影片的喜剧效果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就是属于法国人的喜剧浪漫,无需太多的较真。而相比之下,国内又有多少喜剧片能与这部60年代的老片,一较高下呢?
毕竟,拍喜剧电影,逻辑虽是不能缺少的,但也不是最重要的。
那些能够引观众发笑而又略带感动的喜剧故事,以及能够活灵活现、具有立体感的喜剧角色才是最重要的。我想,这部经典,应能被称为战争喜剧的巅峰。
最最最重要的是:女主好美!
还有几个印象最深的桥段:
1.男扮女装,下水道陷阱,扒衣服
2.宾馆进错房,真”同床异梦“,尤其是小老头穿着好大的衣服,手都伸不出来,又是敲床,又是挤眉弄眼吹口哨。
3.对眼打飞机
4.车拉飞机
5.德军傻军官,审问小老头和油漆匠,二人明着糊弄拖延时间。还有二人最开始哆哆嗦嗦的样子。
6.演员实打实的汗,好评。
7.话说战争期间真好,动不动就有了新的丈夫妻子。
好看,吊打各大视频网站蔑视观众智商的电视剧,也是我太久没有看好电影了。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看完仍想玩味,感叹剧本设计之精妙,不浪费任何一分钟时长。德国人类似抗日剧中的日本人,人多、不怎么聪明,但枪口不留情不长眼,电影只是选择了轻松的喜剧方式展现纳粹德国,比如斗鸡眼射飞机。着眼点虽小,但反映了二战时欧洲三国混战的复杂局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次次跌入险境又化险为夷,剧情紧凑,笑点不断。6号房间的安排最具戏剧张力,是“虎口脱险”的最佳象征。最后飞上天的时候忍不住感叹一下英国空军好帅,每一个帮助过他们的法国人也都值得骄傲,这是萍水相逢的互助,更是自救。面对纳粹不由分说的逮捕,普通的法国人从被迫害者到接受并反抗被害的命运,最后成为幸存者,过程中获得成长。战争打破生活秩序,经过三次“特权-救命”循环后,指挥家改变了满腹牢骚、自视清高的作风,粉刷匠身处普通的工人阶层则表现出对前者的包容与帮助,战争面前人人平等,职业阶层的高低贵贱被抹平。
语言是片中极有意思的存在,三国混战,难以想象要是没有掌握多国语言要如何脱险,今天亦然。法国竟然有那么大的“南瓜子弹”!
本来电影就是虚构的,喜剧片更是要设计出无数的巧合,才会通篇充满笑点。笔者也认同这一点,但俗话说,天衣无缝,真正的神品是看不出人工斧凿之痕的,事情的发生都很自然,添一分太肥,减一分则过瘦。相反,过于明显的设计痕迹则会给观众的笑声打上几个折扣。所以说,笔者认为喜剧情节设计的理想状态是观众的会心一笑,此笑意味深长,常品常新;而非仅仅停留在被演员滑稽的窘态所刺激出来的空洞爆笑。《虎口脱险》中的笑料很多,并且不乏经典,在情节设计上也颇多精妙之处。比如两位法国平民斯坦尼斯拉斯和奥古斯丁,他们俩在小旅馆里阴差阳错和德国军官互换睡床的那一段:被震落而倒了个个的门牌,为后续情节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并且给观众提了个醒,“打起精神吧,马上就有好戏看啦”。还有那斗鸡眼的射击兵,发出乌龙弹击落自家飞机的情节,充满了可爱的黑色幽默,这些地方设置精当,意味深长,都是值得称道的.
时光流转,丰碑老去了,风磨雨饰,也许它的表面不再锃亮,铭文不再清晰,但对于千千万万电影人,电影迷来说,《虎口脱险》是一个标志,会长期屹立于心。
永远看不腻的喜剧
永远都记得在浴室里唱着“鸳鸯茶、鸳鸯茶”、对眼打飞机,经典喜剧
看了好多遍了,还是那么有共鸣,很经典的喜剧艺术片呀
娘的,这就是货真价实的喜剧片
笑不出来,想看英文版,可是找不到~~
完全对此不感冒
结果所有人都穿过德军制服了。
老少皆宜,上海译制片厂献声
虽然不合理,但能够娱乐。
永远看不腻的喜剧!
经典法式战争喜剧片。1.看的原声版,多处法德英混搭的笑料,着实大赞!2.编剧八成看过林正英的僵尸片,哈哈哈。3.浴室里听着tea for two一脸懵逼的是斯大林同志么?4.男扮女装引嫖客掉井盖扒衣这段笑抽筋~ 5.动作场面最爱扔南瓜追逐戏,撞路标一分为二。6.6号房,呼噜与口哨。7.斗鸡眼打飞机。(9.0/10)
最经典的法国喜剧片,几乎没有之一
果然是英国和法国人拍的,德国人看到不得气死。。他们这是赤裸裸的把德国人当傻逼啊。
从小看过几十遍了吧,至今每看必笑,真正的好电影
很喜欢的一部法式幽默喜剧片,里面有很多梗,“鸳鸯茶""鸳鸯茶"。重温仍然让人捧腹不止,也很怀念上译的配音!
法国要有豆瓣,估计《举起手来》也能进250 。
“胜利属于我们” 没想到60年代就能产出如此纯粹的喜剧。
果真是经典。
看过不下20遍,从小到大都喜欢的电影
战争喜剧很难处理,这部也是,细看会觉得伦理稍有问题,影史地位有点被高估。但几十年前的喜剧如今还好看也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