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犹大和黑弥撒亚》的豆瓣短评中说,影片展现了一种和中国完全不同的变革方式,汉普顿看似在演讲中提到要建立社会主义,要学习毛,然而他的斗争范围,或者说黑豹党的变革野心,和中国不同,并不在于要建立一个新政权、要推翻旧阶级的统治,而是在现有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对文化和政治(政府)进行改良(第43分钟演讲),注意,这里的政府和国内理解的政府不同,三权分立制度下,政府与司法是分离的,我们能看到,最后即使汉普顿死了,妻子和他同志们的反抗方式不是推翻政府,而是诉求于司法,要求司法对政府进行约束和宣判,这是在中国革命史上无法想象的方式,因为在国内,即使宣传法治的现在,我们心底里仍然觉得政府和司法部门是紧密相连的,你无法想象在20年代,陈独秀、李大钊去向法院提起诉求,说要控告政府,我们采取的方式,或者说一直以来中国这片土地采取的变革方式,都是推翻一个政府,推翻一个政党,建立新的政权。这大概就是多党制国家和一党制国家不同文化对人的驯化吧。
当然,也有可能是,这毕竟是个面向全体民众的电影,美国政府不可能允许毛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所以对电影里展现的变革野心,刻意柔化,局限于文化和政治改良,最后引导一句,真实故事的主人公最终得到了司法上的反正,看完后的美国人民走出电影院,面对比几十年前繁荣百倍的现在,欣欣然于改革的进步,虽然最后会跟风似地喊上一句pigs,大概内心还是庆幸美国的进步和伟大吧。(手动狗头)
所以通看全片,你会同情汉普顿的遭遇,敬佩他的革命决心,抑或对叛徒咬牙切齿,但却始终无法对影片中提及的美国革命文化产生共情。“枪杆子里出政权”、“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人民的力量”...这些字眼对于我们是如此熟悉,在我们心中,它们是老一辈革命者用鲜血总结出的经验,是无数先驱用生命开辟出的道路,然而移植到不同的文化情境下,却开出了不一样的花来,显得如此软弱和妥协。这或是一种误解,一种文化差异造就的沟壑,又或者是这时代不同社会一致的走向......
爆米花下的种族革命,不过是抚慰不平者的嗨药。处于这个时代去回看几十年前的革命过程,本就是非常晦涩和艰难的事情,能够汲取到一些来自历史的力量,是最乐观不过的了。
图片取自电影截屏
文章内容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一边打了七把lol人机一边把电影看完了 。我看这个主要是因为戴锦华老师的推荐 ,还有就是我一看视频里的电影封面,这不是亚特兰大里那个神神叨叨的老黑嘛(名字忘了...),于是我抱着对这哥们儿的好感把电影看完了,果然演技不差。女主是堕落街传奇里的那个胖妞,她演的也挺好的。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这个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哈哈,有受到教育。至于能受到多少启发,害,早就被娱乐消解掉了,我不是因为一部电影就坚持道路自信了,发展才是硬道理,随着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自然会有人去思考道路选择这些问题。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启发其实是存在即合理,也许山那边的人们就适合那样生活,所以那边就总会有犹大站出来跳反。不管电影是怎样叙事的,我们是我们,他们是他们,那个风起云涌的、共产国际的、第三世界主导的六十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对面的大楼玻璃上的蓝天白云反射在坐在没改造的老旧小区的七楼里的我的眼睛里的中午,天气闷热,电风扇和电脑的噪音相得益彰,我得赶紧再来一把,杀杀时间。
4星,作为历史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整体拍摄水准还是非常不错的,脱离了人物纪实的流水账拍摄风格。已两个主角的视点,同时还原了当年的时代背景与种族冲突。有点犹大与耶稣的意味, 这个片名又增加了一些历史厚重感,往往人类的悲剧就是这样的在无线循环当中,作为少数群体的黑人有的是革命的理由,但并没有革命的广大群众基础和人群优势。所以不可能成功,但也足以震撼人心。
黑豹党的汉普顿促成了芝加哥各街头帮派之间的和解,建立了彩虹联盟,将街头暴力转化为共同对抗警察的联盟。内奸奥尼尔的任务是暗地里挑起各种争端和内部矛盾促进联盟瓦解,而不是像电影里一样简单的为FBI提供一点信息,这当然更是刻板的反派了。电影降低了这种刻板印象,按性格悲剧形式丰富了奥尼尔的挣扎,贪婪和恐惧让他被迫站在了邪恶的一边,他并不想要站的一边。电影从黑豹的历史里提炼了汉普顿和奥尼尔,代表了拯救和出卖,人类最好的品质和最糟糕的品质的对立冲突,让电影很出彩。 电影里有美化黑豹党吗?汉普顿的黑豹党同志们确实是搞武装暴力对抗,确实经常和警方对射打死了好多警察,但他们的对象和目标从来就是对他们使用武力的人,他们没有滥杀无辜,他们没有对同胞们开枪,没有对百姓打砸抢,没有搞恐怖袭击炸zf大楼伤害无辜,这和近来的针对百姓的骚乱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丁路德金说,美国有好人,值得和平抗争,争取好人的支持,梦想总会实现。 马尔科姆x说,为什么我们现在被迫害,那是因为美国有坏人,对待迫害只能还以暴力,不能指望着好人帮你。 黑豹党说,美国有好人还是坏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什么人。我们要保卫自己,我们要改善自己的生存和社区。所以黑豹党用“社区生存计划”,为同志们提供儿童免费早餐,建设免费医疗诊所,开办教育课程和学校,办报纸成立政党宣传自己的理念。但是美国的坏人们并没有给黑豹党机会,21岁的汉普顿被FBI枪杀在睡梦中。 史派克李在《为所应为》里对黑豹党之后的黑人社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预演了BLM运动回归到街头暴动伤害无辜的夜夜打砸抢烧0元购。 黑豹党雄心勃勃的社区建设和教育计划的失败后,连他们自己也靠不住了。为什么现在有了这么多成功的黑人球星运动员、黑人歌手、黑人演员,而黑人大众的生活却没有得到改善?史派克李借《为所应为》里人物的话说出了本质:这些著名黑人运动员、歌手和演员成功后都不再是黑人了,他们变成了美国人,变成了成功的美国人。因为黑人成功后就混在白人上流社会,不再是黑人社区的一员了,脱离了黑人社会。成功的黑人越多,黑人社区下坠的越厉害,他们中的精英都被抽走了,这不但对整个黑人境遇改变没有帮助甚至是打击。再也没有人像汉普顿一样成为黑人弥赛亚,为黑人社区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拯救黑人社区了。
之前,我们聊了聊奥斯卡夺奖大热门《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以及1960年代全世界轰轰烈烈的左翼运动。《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最具象征性的一幕,便是在庭审上被五花大绑,封住嘴巴的黑人鲍比·希尔。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的黑人们依然在被暴力对待。为什么受压迫的黑人依然无法团结?为什么少数族裔,在美国依然受到迫害?为什么平权运动失败了?在这部获得奥斯卡六项提名的电影《犹大与黑弥赛亚》中,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答案。
“黑弥赛亚”意即黑人的救世主,片名就告知了整个故事,这就是现代版的叛徒犹大背叛耶稣。
1969年12月4日,“黑人救世主”——怀揣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黑豹党领袖弗雷德·汉普顿,因受到叛徒出卖,在家中遭一队FBI探员连开99枪射杀,死时年仅21岁。
黑豹党在美国历史上仅仅存在十几年,星星之火很快被扑灭。然而,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抗争, 依然像幽灵一样,在美国上空徘徊,直到现在。发掘这段尘封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半个世纪前的美国,同样有一批年轻人想要去走那未曾设想的道路,哪怕为此付出生命。
黑豹党诞生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也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多年。虽然通过了明确规定黑人各类自由和平等权利的《公民权利法案》,但黑人们仍然面对着3K党的猎杀,政府的系统性歧视和警察的随意酷刑。黑豹党作为一个以暴力手段反抗压迫的黑人民族政党应运而生。
比起马丁·路德·金提出了争取黑人经济平等的空洞口号,黑豹党采取武装争取权利的方式,要求美国政府承诺包括黑人社区自治、保障就业住房、平等教育、黑人拒服越战兵役、公正司法待遇、反对白人警察暴力执法以及释放一切黑人政治犯等要求。
黑豹党崇拜毛主席,视他为肉体和精神武装的双重导师。认同“枪杆子里出政权”,把它当做黑豹党创立之初的中心思想。黑豹党起步时缺乏购买武器的经费,于是他们在华人众多的旧金山大量购入毛主席语录,卖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的学生们。
但黑豹党的领袖们当然知道,最重要的力量其实并不是枪杆子,而是人民。在贫民窟,黑豹党中组织失业的黑人进行生产,为超过十万名黑人儿童提供免费的营养早餐,召集志愿者开展扫盲运动,同时为没有条件上学的黑人青少年授课;提供免费医疗,大力改善黑人中流行的镰状细胞性贫血疾病;在治安方面,黑豹党建立了在建立了自己的武装队伍,他们以黑皮衣,贝雷帽的统一制服形象出现在街头巷尾,保持常态化的巡逻,内防犯罪事件,外防3k党与警察暴力。
可以说,当时黑豹党控制的黑人社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治。如果只是在黑人社区做福利,搞民兵联防,那么黑豹党绝不至于引起美国政府如此重视。他们真正怕的,是黑豹党背后这套完整的政治哲学和政治诉求。
1966年,黑豹党建立之初,曾仿照《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发出了著名的十点纲领。
有了武装力量后,黑豹党继续从李德胜大大思想中学习,决心团结黑人民众。黑豹党创始人之一鲍比·希尔曾说道:“黑豹党是人民的党。黑豹党生存的核心原则在于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并取得人民支持,发掘人民的力量。我们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全体人民从各种形式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以便人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黑豹党的集会也欢迎各种族的支持者,嬉皮士和越南老兵都可以自由参加黑豹党的公开集会。而黑豹党的演讲在现实中也确实常有大量白人和犹太人参加,他们与波多黎各裔,拉丁裔和底层白人一起建立了彩虹联盟,宣传种族平等思想。
1969年,由白人左翼阵线和黑豹党领导的“反法西斯联合阵线”开启了第一次全国会议,会议达成共识:民权运动目前的性质是一个有白人阵线的黑人运动,在未来计划组建一个“新党、新的工人党”,并希望按照非洲和拉丁美洲“解放阵线”的模式, 建立一个“包括美国全体人民的美国解放阵线”。
1970年黑豹党的势力达到巅峰,在全美68个城市设有据点,总共数千名成员。他们有纲领,有实践,有领袖,也有朋友。但是星星之火,只燃烧了数年,便很快被扑灭,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小插曲。后世看来,恍若隔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浪潮。现在的我们,无论如何想要复原当时的时代,可能都难以完全理解为什么当时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为了社会的改变而付出生命。
上世纪50到60年代,随着英法等殖民帝国在二战后丧失霸主地位,全世界出现了一波争取民族独立、权利平等的浪潮。这是一个属于革命者的年代,是一个孕育英雄的时代,是一个普遍相信只要通过行动与抗争,就能让自己的同胞摆脱霸权与剥削的时代。
在非洲,1960到1970年这十年间,前后共有32个地区从宗主国的控制中摆脱出来并成立国家。
1961年,南非一位名叫纳尔逊·曼德拉的43岁黑人,已经组织了多年的反种族隔离抗议斗争,他因为深受马列主义的影响,被以“叛国”罪入狱与审判。出狱后,他成立了激进的武装抗议组织“民族之矛”,他从遥远的东方古国学到了游击斗争。在他的自传《漫漫自由路》中这样写道,“在埃德加·斯诺的光辉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我发现是毛泽东的决心和非传统思想把他引向了胜利。”
1959年,一名叫亚西尔·阿拉法特的30岁年轻人刚从战场回来 。他曾加入埃及军队,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打败了英国、法国与以色列的联军,夺回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就在这一年,他创立了一个名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又一个更加著名的简称“法塔赫”,作为阿拉伯世界少有的世俗主义、社会主义政治团体,开始为巴勒斯坦人民的独立奋斗一生。
也是在1959年,31岁的切·格瓦拉与革命同志,33岁的卡斯特罗,在经历了5年山区游击战后,推翻巴蒂斯塔的独裁统治,在美洲建立起首个社会主义政权。
古巴革命完成后,切·格瓦拉帮助卡斯特罗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则因为对美国的强硬态度为西方世界所闻名。
切·格瓦拉支持非洲的民族解放事业。1964年作为古巴的高官,他相继访问了阿尔及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等8个非洲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965年,他离开古巴,出走刚果,希望利用自己的游击战经验,帮助刚果人民完成起义。临别古巴,他说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直到永远的胜利”。
两年后的1967年,在玻利维亚进行游击作战的切·格瓦拉,因为遭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渗透,被政府军逮捕,结束了37岁的生命。
这位“像鹰一样战斗”的男人,把短暂的生命全部献给了他心目中的革命,将浪漫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切·格瓦拉的死,给当时的年轻人内心造成了极大的震动,成为了反抗权威和世界左翼运动的象征,一直到现在。
1967年,百万古巴人云集革命广场,送别他们心中的英雄。卡斯特罗在悼词上这样说:“如果我们要找一个典范的人,一个不只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典范的人,一个属于将来的典范的人,我衷心地说,这样一个在行为上,没有一丝污点,在举动中毫无瑕疵的典范就是切! 如果我们想表达我们要我们的子女成为怎样的人,那么作为热情的革命者,我们一定会从心底说:‘我们要他们像切!’”
全球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深刻推动了美国国内的黑人平权运动向革命化的转变。
60年代初期,马丁·路德·金还怀揣着那个梦,希望通过非暴力和平抗议的方式,为黑人争取到与白人平等的待遇。1963年,在他完成那篇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后,他获得了美国精英阶层的支持。1964年,《民权法案》获得通过,同年,马丁·路德·金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声望达到顶峰。
然而,全世界的革命浪潮让他的思想很快发生转变。他开始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立法禁止公共场所的歧视,保护黑人投票权就能解决的。他开始频繁地谈及美国政治经济生活亟待根本变革,渴望看到资源重新分配以改变种族和经济不公平。而这,真正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1967年,在他遭到刺杀的前一年,他在纽约发表了一篇在西方世界没有那么有名,却更加振聋发聩的演说《打破沉默》。他说:“这是一个革命的时代。全球所有人都站起来反抗剥削、压迫的旧体系。一个脆弱,但公平公正的新秩序正呼之欲出。这个国家受苦受难的人民正从未有过地站起来了。黑暗中的人民已经看见了曙光。我们西方世界必须支持这场革命。很悲哀的事实是,因为舒适,自满,对共产主义病态的恐惧,以及我们对不公正的倾向,西方国家曾经孕育了现代社会如此多的革命精神,现在却成为反革命的庇护所。这导致很多人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有革命精神。因此,共产主义是对我们民主失败的审判,也是我们开启的革命道路上践行者。我们唯一的希望,是重新找回革命精神,对充满敌意的世界宣战,永远战胜贫困、种族主义,以及军国主义。”
马丁·路德·金对平权运动看法的转变,实际上在几年前就被另一个人所鼓吹,他就是马尔科姆·X。
马尔科姆·X批判马丁·路德·金的看法,认为他的目标是让黑人原谅那些四百年来粗暴对待他们的人,让他们忘记白人对他们做过的一切。马尔科姆认为非裔美国人被视为美国内部的被殖民者,尽管并不存在一块实存的殖民地,但美国黑人的存在即是殖民地本身。白人从美国黑人在棉田和工厂里付出的劳动中剥夺剩余价值,非裔美国人因而与他们在非洲受到英国和法国侵略的黑人同胞共享了历史和斗争目标 。正是在这种更为广泛的意义上, 运动者认为美国黑人争取黑人权力,要求自决的斗争是全球反帝解殖运动的一部分。
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马尔科姆·X建立了非裔美国人统一组织(Organization of Afro-American Unity),作为对大洋对岸非洲统一组织(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的回应。他1965年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道:“我们的问题不是公民权利被侵犯,而是人权被侵犯。我们不仅被剥夺了成为美国公民的权利。我们还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一周后,他在一个不准携带任何影像记录的会场,演讲中遭到离奇暗杀。
在马尔科姆·X遇刺的一年后,30岁的鲍比·希尔和26岁的休伊·牛顿创办的黑豹党诞生。对于他们来说,前人已经尝试了所有道路,要改变黑人以及美国其他受压迫群体的现状,只剩下一条路:革命。
没有意外,黑豹党成为美国政府的目标。FBI将其视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头号威胁,并实施了其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计划:“COINTELPRO”。在一份此后泄露出的FBI内部备忘录中,FBI局长埃德加·胡佛提了四点:第一,首要任务是阻止黑人武装团体的联合,因为这“将是美国发生黑人革命的第一步”;第二,要阻止“黑弥赛亚”的诞生;第三,集团内的首要目标,可以先行消灭;第四,要对黑人领袖进行污名化。
巨大的国家机器对黑豹党的大量领袖与成员进行了系统化的监听、暗杀、监禁、公开羞辱,以及虚假指控。两位创始人先后入狱,第三任领袖弗雷德·汉普顿在遭到FBI的99枪射杀前,说出了这句著名的话:他们能杀死革命者,但不能杀死革命!
若不是1971年,一群活动者闯入宾州FBI办公室,偷取超过1000份机密文件。FBI的这些活动,包括汉普顿的死因,可能永远成为历史谜团。这件事后来还被拍成了纪录片《1971》。
直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美国的黑人们依然高呼着喊“我不能呼吸”,终究没能等来他们的“黑弥赛亚”。
如今,《黑豹》被拍成了爆米花电影,马尔科姆·X和马丁·路德·金成为漫威电影中万磁王和X教授的原型。
当抗争的意义被消解,被消费,被娱乐,也许,害死黑弥赛亚的真正的犹大,并不是这位叛徒,而是被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所浸泡,再无斗志的犬儒。
获得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的美国人物剧情片《犹大与黑弥赛亚》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黑豹党”领袖弗雷德·哈普顿被FBI陷害并枪杀的故事。这是一个现代版的叛徒犹大背叛耶稣的故事,犹大是为了30枚银币出卖耶稣的叛徒,弥赛亚就是基督耶稣,“黑弥赛亚”意即黑人的救世主。影片中同属黑豹党的男主“汉普顿”与男配“奥尼尔”对应了圣经故事里的“耶稣”和“犹大”。被誉为“黑人救世主”的黑豹党领袖弗雷德·汉普顿,因受到叛徒出卖,在家中遭FBI探员射杀,成为美国黑人革命的殉道者。黑豹党由修伊·牛顿和博比·西尔在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创建的,他们反对资本主义美国政府,组建自己的武装,改造黑人社区,为穷人孩子提供免费早餐、教育和医疗,试图通过有组织的运动对抗资本主义,通过普通民众的长期运动实现社会主义。黑豹党研习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格外青睐,按照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教导,发动群众,发展党员,武装自己。通过倒卖《毛选》。20美分进货,1美元卖出,通过赚取差价然后购买枪支,完成初始资本积累。通过非暴力,但是不放弃暴力手段的方式争取参政议政的资格,以此推广革命。电影重现了当时“美国黑人反抗运动最高潮”的景象,让这段不光彩的美国历史再现,值得反思的地方真是太多,这种有组织有纲领的群众运动和斗争总是会让政府感到害怕的,统治阶层不会容忍国家存在一个有着明确的信仰和政治诉求且影响力巨大的领头人的组织,肯定会不遗余力地诋毁打压甚至采取卑鄙的暗杀手段,分化瓦解他们的组织。看看现在黑人依旧是一遇不公就满腔愤怒、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的公牛搞破坏,为了自己的耐克和阿迪达斯上街打砸抢烧0元购。可能美国政府乐见这样的状况,每当黑人遇到不公的时候,便上街打砸抢烧,黑人通过这种发泄减压随时间慢慢平息,同时,被打砸抢烧的无辜民众成了牺牲品,在心里埋下了歧视与仇恨的种子,让黑白鸿沟始终无法弥合,让黑人始终无法形成真正威胁政权的运动。
极其糟糕的中文译名,和如此精彩的电影本身,大概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第一印象,《耶稣是我同伙》和前一阵子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几乎发生在相同的时间段中,《耶稣是我同伙》中甚至还提了一嘴当时在芝加哥接受审判的黑豹党领导人博比·希尔。(现在豆瓣上已更名为《犹大与黑弥赛亚》,我写这片影评的时候名字还叫《耶稣是我同伙》)
然而我觉得,本片要比《七君子》更好,《七君子》更多聚焦在了庭审之上,复原当时的图景与审判,复原政府的黑幕,虽然节奏,镜头和表演都很好,但是看过之后,未免会感觉这些所谓的“七君子”,仍带有一些幼稚的理想主义,这些人反叛的同时也吸毒泡妞,但仍不妨他们被称为美国的脊梁。
《耶稣是我同伙》,完全就是另一重意味了,一场直线向下的悲剧,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英雄的殉道者,他们有着明确的景愿,有着脚踏实地的行动,但是时代并不允许一个黑人救世主的存在,更不要说,门徒中的犹大,会将手中的匕首刺向耶稣的胸膛。
剧透预警
黑豹党
首先稍微介绍一下背景,电影并没有对当时整个运动的全景进行描述,只将镜头聚焦在了黑豹党其中一代领袖弗雷德汉普顿身上,如果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可以看看我接下来写的一点对黑豹党的介绍。
黑豹党起源于对白人暴力镇压黑人的反抗,这种镇压其实从未停止过,从南北战争之后,黑人虽然获得了一些权力,免去了成为黑奴的命运,然而在美国很多地区根深蒂固的观念并没有改变,白人至上主义在多地奉行,如果你知道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就能看到里面对于3K党美化的描述:黑人对白人暴力相加,于是白人组成了3K党执行正义。
当然这在今天看来是极为政治不正确的观点,可是在当时,这种肤色之间的隔阂绝对比今日要严重很多,甚至今天,我们都依旧能看到白人警察跪杀黑人的事件发生。
总之,在那种情况下,黑豹党应运而生,创建者休伊牛顿和博比希尔发现了法律中关于持枪的一些漏洞,那就是,只要不把枪口对准人,那么拿枪上街就并不违法,于是黑豹党成员活用了这种办法,总是带着一堆人上街,跟着白人警察,如果看到白人警察想对黑人施加暴力,他们就会进行抗议并举着枪把警察围住,虽然黑豹党拿枪也不会真的去用,不过一般看到这些举着枪虎视眈眈的黑人团体时,白人警察多少还是会收敛一些。
但是很快各个州就开始立法禁止携带枪支上街,黑豹党为了能继续发展下去,开始研习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尤其对毛选格外青睐,我想大家应该听过黑豹党通过倒卖毛选完成初始资本积累的故事,但也确实,毛选成了黑豹党的指导纲领,他们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体系理论,通过救助自己所辖区域的黑人,给孩子提供免费早餐,免费医疗,来发展党员,推广思想,之后通过非暴力,但是不放弃暴力手段的方式一点点争取到参政议政的资格,并准备以此推广革命。
这些想法很好,挺多也付诸实际了,但是政府肯定是不允许这样一个隐患的存在,于是两位初始领导人休伊牛顿和博比希尔先后被抓,其中《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就是描述了博比希尔审判的过程,他在庭审中因为没有自己的律师,所以自己为自己辩护,这引起了法官的不满,让警卫把他捆在椅子上封住嘴,这也成为了美国庭审史上值得诟病的一页。
在两位创始人落马的情况下,一位黑豹党的新秀:埃尔德里奇·克里夫上位,那时正值马丁路德金被刺杀的时局,完全“非暴力抗议”的路线基本宣告失败,更多黑人转头选择了以更暴力的方式进行抗争,克里夫就是这一思想的贯彻人,他不仅鼓动黑人进行抗争,甚至开始团结所有被压迫的群体(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黑豹党也在努力团结各种反抗政体)。
但是克里夫很快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关照”,警察拘捕了他,他在被保释后潜逃出美国,在阿尔及利亚建立起了黑豹党的海外分支(电影中也有提到)。
黑豹党此时群龙无首,也就是此时,《耶稣是我同伙》中的主角,弗雷德汉普顿成为了新任的领袖,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基本延续了之前的一些政策,包括救济黑人儿童,提供教育,医疗,武装黑人,不主动进行暴力活动,团结各个阶层的力量等等。
当然,结局也如电影一般,在FBI的突袭活动中身亡,被黑豹党的FBI线人下药昏迷,死在了睡梦之中。
这之后,黑豹党的影响力慢慢开始下降,虽然后来休伊牛顿被释放,重回了黑豹党领袖的位置,但是因为在牢狱中染上毒瘾,所以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加速了黑豹党的瓦解,海外的阿尔及利亚分支也没能继续发展下去,克里夫最后回到美国,同样,博比希尔希望通过从政来复兴黑豹党,也未获成功。
黑豹党就这样成为了时代之泪,不过现在想来,相比于美国黑人一生气就上街游行,过一阵子又不了了之的所谓“黑命贵”运动,黑豹党所推行的纲领与运动,反而更有建设性的意义,但对美国政府而言,也更为危险。
烂译名下的好电影
就如我开头所说的那样,电影的译名实在是够烂的,《耶稣是我同伙》???英文名直译过来是《犹大和黑人救世主》,犹大我们都知道,是耶稣十二门徒中最后为了利益将耶稣出卖的那个角色,黑人救世主显然就是指的汉普顿,我猜这个译名是直接把“弥赛亚”和耶稣等同,但是“弥赛亚”其实是对救世主的一种称谓,耶稣可以是弥赛亚,汉普顿,对于那些黑豹党人来说,正是属于他们的救世主。
虽然译名很糟糕,但是电影,真的太漂亮了,在描述这个几乎是“完人”的汉普顿之外,背叛者奥尼尔的角色让本片有了值得多角度思考的深度(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切基本都是真事),于是在对汉普顿的惋惜和感到FBI残忍的情感之外,我们却很难对奥尼尔做出一个非黑即白的判决。
如他所说,他的行径,留给后人,留给历史去书写吧。
黑人救世主的殉道
弗雷迪汉普顿,在影片中几乎被塑造成一个完人的形象,他演讲时慷慨激扬,他关心黑豹党和所有黑人的命运,他把自己献身给事业,这几乎是无私的举动,让汉普顿这个角色几乎完美地对应到了“救世主”的形象。
里面有几段场景我想专门提一下。
一个是他出狱后,在教堂的那次宣讲。表演得真的是太好了,我很少能见到这么激情澎湃的演说,而至关重要的就是,如他自己所说,他只是在讲真话而已,他将自己内心的思绪,如潮水般宣泄出来,而这种真实的情感,在人群中得到广泛的共鸣,这一幕所具有的冲击性,可比什么枪战,爆炸要猛烈得多,因为这是一种纯粹语言的力量。
“行动大于言语,但是既然你在用嘴说话,那么在你演讲的时候,就要记住你是一个诗人”
还有一段,就是最后一夜,我们甚至可以叫做“最后的晚餐”的一幕,当“皇冠”党给汉普顿募集了一些资金,黑豹党成员劝说汉普顿跑到阿尔及利亚避难的时候,汉普顿拒绝了这一切,并不是什么“我不会逃避”这样的烂俗理由,而是“这笔钱,可以给黑人们再建一个好一点的诊所”,“这个党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人民而建”。
所以,当这一切都破灭的时候,当政府的机器无情碾压掉这个小小的幻梦之时,也更让人感到悲恸,他们的景愿很小,他们这笔小钱,不过能为几个黑人提供更好的治疗,但是政府并不在乎这些,因为他们容不下一个异己的存在。
所谓“党同伐异”。
犹大的刺杀
FBI的残忍,在影片中很多是通过奥尼尔这个“犹大”的角色表现出来的。
奥尼尔开始就因为偷车被捕,所以不情愿地成为了FBI的线人,但是一来二去,他觉得赚点钱也挺好的。
后来他知道了黑豹党对叛徒的手段,所以心生动摇(其实这反而是FBI做出的残忍行径,但是没有人告诉奥尼尔,所以FBI所做的这一切,成为了奥尼尔担惊受怕的噩梦)。
在这之后,奥尼尔虽然对黑豹党越发地有归属感,然而在FBI的胁迫之下,保全自身的意愿还是占了上风,于是他最后给汉普顿下了药,让汉普顿憋屈地,没有反抗地,死在了梦境之中。
奥尼尔这个演员,也真的演得很好很好,记忆犹新的就是当他假模假样地去指责黑豹党里有内奸(其实是他自己)后,先发制人的他自认为洗脱了嫌疑,于是开车出去的时候忍不住笑了出来,这份演出实在是值得多看几次。
而在奥尼尔身后的FBI探员和FBI探员背后的美国高官,高官背后的美国政府,其实也很值得玩味,当他们以为大功告成后,没想到上面又加码了别的命令,甚至变本加厉地去威胁他们,于是这些人只能身不由己地去代表着“上面的意思”完成残忍的屠杀。
其实我有在想,奥尼尔如果不告密,难道汉普顿就能免掉一死吗?他不帮忙画蓝图,警察难道就不会破门而入,难道就不会展开屠杀吗?不可能的,最多只是会遇到一点困难而已,奥尼尔只能算是“帮凶”,汉普顿的死,根本原因不是下的安眠药,不是那支射杀他的枪,不是持枪的警察,而是他们所有人之后,那个决心要除掉黑帮党的意志。
奥尼尔,最后以死谢罪,还真的就和犹大走向了相同的命运,同样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出卖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救世主”,同样因为愧疚而选择自裁,只是,这个救世主并不是耶稣,无论有多少人去呼唤,他也不会再复活了。
最美之爱
影片,还有一段非常美丽的爱情。
黛博拉和汉普顿的爱情,几乎是理想化的,美丽到有些不真实的。
两个人在一场演讲中相遇,黛博拉希望汉普顿能用更诗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来黛博拉加入了黑豹党,为汉普顿撰稿,两个人情投意合,灵肉相交。
喝咖啡的那一段,可真是浪漫而又委婉,黛博拉说:“我不知道你会这么羞涩”,在外人面前的汉普顿,是那样张扬,霸气,充满着理想化的思维,然而回到了家,却又是那般温柔,小心翼翼的呵护着他所希望保护的一切。
当然,在这之后,黛博拉怀了孩子,汉普顿却并不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的出生环境,因为他们身处战场的最中心,所以对于汉普顿来说,自己为之献出生命的事业,和想要守卫的家庭,同样构成了一组无可调和的矛盾。
只是黛博拉和汉普顿是如此相爱,他们相信着更好的未来会解决这一切。
如果还有未来的话。
《耶稣是我同伙》可以算是开年的惊喜之一了,因为其基于历史的缘故,所以可能在了解这一段黑豹党的往事后,大家对本片的接受程度会更高一点,但毫无疑问,本片无论是在情感,表演,和想要传递的思想上都非常有力且完整,影片中的“汉普顿”与“奥尼尔”又正好对应了圣经故事里的“耶稣”和“犹大”,让本片有着近乎宗教启示录的意蕴。
诚然,这段不光彩的美国历史,现在已经少为人知,我猜美国课本谈到这一段可能就模糊处理了,然而电影将这一段重现,让我们看到这番“美国黑人反抗运动最高潮”的景象,这么比一比,不知道现在那些上街打砸抢烧,0元购的美国黑人们会不会自惭形愧,50年前的这群黑人,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一个景愿而付出生命,现在的黑人呢,是为了自己的耐克和阿迪达斯上街破坏的主罢了。
我想,估计现在FBI再找线人,也会很容易吧。不知有多少人会为了那30银币,把有毒的利剑刺向本来要解救自己的恩人怀中
继女孩折戟后带着不良的预感鼓起勇气看了《犹大与黑弥赛》,果不其然地没有期望还是失望了。
影片是“传记剧情片”,讲述1960年代后期芝加哥黑豹党主席被FBI线人背叛,并被FBI暗杀的事件。
什么叫传记剧情片?到底是写实性的传记还是艺术化的剧情?最后呈现的效果却是一个既不写实的传记也不艺术的剧情。
影片从直白露骨的片名,到平铺直叙没有观赏性和附加创作价值的剧情,并没有多少电影的艺术在里面,是一个完全低配翻版的《爱尔兰人》。假如作为单纯的传记电影,又存在着许多细节上不符合现实逻辑的画面。
总之这部影片用平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为一部分人所熟知的故事——并不能提供任何附加的信息和思考,我不明白对于他们为什么需要观看这部影片。
而对于那些对这个故事一点也不知道的观众,我也并不知道这部刻板描画了傲慢无知的一个群体和散漫天真的另一个群体的影片在什么地方有能够强烈激发观看的兴趣之处。
但是超脱出电影的范畴来看它,倒也并非没有任何意义。虽然电影中所想表现的事件,抛开历史原罪来看,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一个片中的细节,一位被警方描绘成为冷血杀手在和警方持枪对战中被击毙的帮派分子,不过是母亲口中的乖宝宝不巧带着长枪去追寻自己被警方带走生死不明的兄弟的下落,而那位被警方转移医院可能被秘密杀害的兄弟之所以入院也只不过是因为保护社区而被警方射伤,而警方之所以要骚扰社区也是因为帮派号称要赶走警察自治被挑战了权威,而帮派之所以要赶走警察实现自治也不过是因为警方滥用暴力,而……
但是从片头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语录的花絮中,我们还是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老嗲主义的前瞻性、正确性和领导性的。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可惜片中的主角们只学到皮毛,“枪杆子出政权”、“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等语录喊得很响,表面文章做得很足,落实到行动中却全然看不到组织性、纪律性和政策纲要。
影片中,在一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照搬兵法纸上谈兵,而没有成功构建有XX特色的XX主义,是注定要失败的。
用请客吃饭的态度来搞革命(Revolution),最终不过是搞成了复仇(Revenge)——冤冤相报何时了,无穷匮也。
拍这样一部社会热点但是效果普通的影片,也很像是用请客吃饭的态度在闹革命,将政治明星化、革命娱乐化,我并不知道它的用意能何在。对了,影片最后表示主角后人是现黑豹党主席,搜得死内。
希望我们正在经历和大家所需要面对的各种社会正义抗争,不会沦为像该影片一样刻板形象描绘、浮于表面形式的风潮而已。
公众号【纽约Gnome看世界】原文:不管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革命都不是请客吃饭
选角选得很到位,两位男主都给出了不错的表演。太心塞了,FBI闯进Fred家里刺杀他那一段是真的看哭了,you can murder a revolutionary but you can't murder a revolution. 真的是50年前的战斗还在继续。
相当具有煽动性的电影。我一直在想,假如人类历史上,非洲文明走在前端的话,黑人会不会也要奴役白人,应该是的吧,因为这是历史规律。
第一遍,2021.02.13,第二遍,2021.02.15,尽管影片的拍摄制作层面觉得不错,但其故事还是没能引我入胜。—— 美国电影学会2020年度十佳电影+特别表彰的11部作品全看了,不出自己所料,尽管有年度最爱的《心灵奇旅》入选,AFI评选的2020年度电影于我的整体观感还是和2018年一样不太理想,成为2010年以来数一数二差劲的一届。
死者的未婚妻,原型人长得很美的。影片选角,怎么选了个难看的?太不符合历史了。 黑人的表现欲很强,影片也是略略夸张了点,渲染效果还是不错的。影片还是很好看的。年度最佳美国片,4.5星推荐
演的真好,没有主角两位都提男配。和黑色党徒质量差不多
这个片子叫啥犹大与黑弥赛亚啊,直接叫黑犹大呗。。。除了联合了当地社区和一开始各种不服的皇冠党之外,没看到黑豹党还干了别的任何有建设性意义的事情。就像开篇hampton说做比说重要deborah说可是你就是在说啊。全片就光看hampton做演讲了。。。这部电影可以做芝加哥七君子的补充知识。。。
“不流血,无革命” 片中的那段引用如是说;于是牺牲,于是留下一笔。在特殊时境造就的民权话题活跃的2020-2021颁奖季,与《芝加哥七君子审判》齐力完成了对当时的某种梳理与汇总。但更多时候,不只聚焦对Fred Hampton高亢陈词回顾与历史重述上,也同样知道用“无间道”这样的类型感来妆点和设计这个早已明确终点、但却可以增进了解和沉浸的故事。比较难得或是之前都鲜少做到的一件事是Jesse Plemons和Martin Sheen在还原了脸谱化的人物之外,还被赋予了更多拓展角色的表现时刻;皆因双方的对撞,最终成就了全员也可圈可点的表演。Daniel Kaluuya的下一提,搞快点!
Revolution is the only solution. 很powerful. 在anticommunism propaganda 已经成为宗教的美国, 这样的题材并不是所谓的主流政治正确. 说什么黑豹党臭名昭著的,是对zf与系统的暴力恶行视而不见,也是对黑人社区经受的一切充耳不闻。电影还是可以做到更好,比如到1968年,2/3的黑豹党员是女性, 这点完全没体现。新一轮的左翼革命必须由劳动女性主导。
6.5/10
在看过One Night in Miami和Ma Rainey‘s Black Bottom后 我认为这部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是今年最好看的黑人题材电影 看片前我不知道Fred Hampton和Bill O'Neal是谁 但这两小时我完全被这两个人物吸引住了 他们让我想起了刺杀神枪手中的Jesse James和Robert Ford 前者是极具个人魅力的黑人领袖 后者是与魔鬼达成交易越陷越深的犹大式叛徒 这两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的复杂多面性被逃离绝命镇的两位演员脱胎换骨般的演绎的太精彩了 印象最深的一场戏 刚出狱后的Hampton在黑豹党集会上慷慨激昂的高喊着为自由抗争 站在台下应和着的Bill与招募他的FBI探员四目相对 从他的眼神能看到这个人物注定的结局
组织被渗透被打压过程中残酷斗争的缩影,再次证明保持党内纯洁性秘密性与纪律性之重要。各个国家有自己的历史背景,cccp和cpc的经历无法(即使是小范围)实现的重要原因是美政府强大且有人心,仰赖于从全球搜刮的血汗和转嫁出去的危机,从全体国民的角度看生活没有到一个过不下去的程度,这些转嫁过程反向加剧了亚非拉的独立解放斗争,算不算某种程度上的灯下黑。
7.5分恨呐,黑豹党这么傻白甜,符合真实嘛。没怎么讲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就一起学毛主义给我看乐了。其实电影技法也一般,但是配上性感的黑人音乐,情绪一下就被煽动起来了。我要是非裔美国人我也去BLM了。
黑人争取权利过程中,终于出现了表现更多细节的电影,这个是讲一个背叛的故事,犹大被呈现了出来。
个人利益的斗争与个体牺牲换取的集体利益,电影充满着一些美丽的时刻,但是最激昂的画面不是枪战而是言语的力量,最痛心的不是死于抗争而是死在梦里。
比起电影直接呈现的斗争,我更想看O' Neal在陈述当年罪与罚后自杀的故事。
街头版《芝加哥七君子》。相较于前者,胜之于核心人物有血有肉,复杂而丰富,历史悲剧感在小人物的挣扎中油然勃发;然而既限于一隅,单纯注视小人物的人生转变,又缺乏以小见大的妙笔,便不能以细微处见大寰宇,人物虽存,却不能见时代,这是剧本与主题上的根本局限,虽在“犹大与黑弥赛亚”这个题目中可见偌大野心,但显然眼高手低了
还是和许多同类作品一样,影片对于黑豹党的聚焦仍然侧重了口号性的内容,没有深究其政治理念和实践,不过这部电影优秀的摄影和绝佳的表演完全弥补了这些小缺陷,上一次看到如此强大的二人组化学反应还是在《爱尔兰人》里。
标题翻译的是啥玩意啊。看了以后必须去看看当年的真实事件,然后发现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当年的FBI警察真的无法无天,Lakeith那个角色是真的那么糟糕。而且电影没表现出来的是fred hampton当年只有21岁,都是一群热血青年。
加上这部,今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提名的9部美国电影我就都看过了。和《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一样,这部也是关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革命运动的历史题材,它们的出现及被关注,应该和近期的“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有关,可称为美国社会的“主旋律”。片子拍得不错,特别是它以被FBI雇佣的“犹大”— 卧底线人为叙述视角,除了再现政治历史外,多了些许人性的内涵。影片中信奉并极力鼓吹“暴力革命”的黑人“黑豹组织”头目,却被警察用秘密、卑劣地暴力手段消灭了,令人感慨:暴力革命与暴力治安孰是孰非?就看你在社会中的不同立场和位置了。
打着枪杆掌权旗号的黑豹在几任领袖纷纷歇菜的情况下,冒出了一个弗雷德,此君一心为民,可惜不是轻易被捕,就是总部被炸,本片以耶稣犹大类比了弗雷德与比尔,卧底比尔经历了剧烈的心里挣扎,不过黑豹的短命早已注定,最终的射杀却毫无疑问让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