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愿渺小的你我,都能对世界抱以温柔,并被温柔相待
其实很早以前就觉得奇怪了。日本的文学作品中,每次一涉及到校园也好,职场也好的欺凌,都会令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在我们的校园文化体系中,虽然也存在着一些排斥异类,欺凌弱小的情况,但是总体上说来大家还是很有分寸的。
举个例子,我曾经也是被欺凌的对象之一,但无论老师如何引导同学们排挤我,打压我,我依然还是能有几个朋友的,而且大部分人都是抱着一种玩笑的心态,能够独立思考,不至于搞得好像全世界都盼着我去死一样。而且日本文学作品中一个固定桥段就是,明明只是一点无伤大雅的事(比方本片里的跳了个水),整个学校的人都摆出一副“我装作背着你实际上就是要让你看到”的样子在背后指指点点。也许是文学作品太夸张了?在我们小时候,这种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是非常令人不齿的,比违反校纪要严重多了,特别是男生,你要是成天这么没出息地搞这种猥琐的事情,人家肯定会觉得你这个人人品就有问题从而与你拉开关系,根本不可能说还配合着你一起玩下去。还是说日本人天生就是这种二皮脸心理扭曲?我真的很难理解。
抛开这点,这部电影是非常令我感动的,至少个人觉得比你名好上许多。京阿尼就是这样,虽然喜欢套一些俗套的东西进去,但是至少能把这种套路玩的很顺畅,而不是自己生拗一个别扭的四不像出来。而且这部作品也延续了京阿尼一贯的优点,细腻而真挚,只要还有这种内核在,京阿尼的动画就不会太差。
一开始以为这只是一部单纯讨论校园欺凌和残疾人的电影,到看完后才发现,这部电影世纪上的格局要大的多。它讲的其实是我们那残缺的,不完美的人生。
一件看似漫不经心的小事,却在每个人的心上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疤痕。不去注意时它仿佛已经不存在,但无论是第几次不小心碰到,却都依然会隐隐作痛。在我们的青春中,有着许多这样苦涩的回忆。面对这些事,人们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往往会选择逃避或者表现出抵触,更有甚者,将逃避与抵触做得太过,反而成了一种自虐。这些极端的行为伤害到他人,也伤害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厌恶感也会渐渐萌芽,越是回忆起这些事,就越发变得讨厌自己,更加想逃避现实,想着自己要是不存在就好了。这是一个很悲伤的无尽的循环。
不过,这个循环其实是可以打破的,只要你意识到这样两点。
第一,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得学会包容自己的缺点而努力活下去。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救赎,原谅,改正,包容自己,然后以此类推,学会理解包容他人,并最终与这个世界和解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与立场,在与不同的人的接触沟通中学会成长。
第二,无论世界待你有多冷漠,这个世上依然还是有挂念着你的人。哪怕很少,哪怕很微不足道,这种牵挂也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每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的“”理由”和“意义”。我们被他人牵挂着,也牵挂着他人。“即便现在恨着我的那些人,也都是被某人爱着而降生于世的。”樱满集的这句话,点明了人类之间的爱与牵挂。
看这部电影时,虽然画面很清新,配乐也很放松,大部分剧情也是点到即止,没有大肆渲染,但我的心却一直是绷紧着的,因为它太真实,太容易让人想起曾经的自己。直到结尾,与石田君一起,看着那些曾被我们忽视与逃避掉的景色和人们,我终于还是没能忍住眼眶中的泪水。和故事中的每个人一样,我们也曾夜不能寐地思考着,怎么原谅自己,怎么原谅这个世界,思来想去也得不到答案。但千万不要因此而灰心丧气,甚至放弃,因为这些难忘的夜晚都是值得的。时间是最有效的治愈剂,只要你坚持向前走,终有一天会抵达彼岸。那时你再次回望那遍地的荆棘,心中已不再是痛苦,而是淡淡的自豪与欣慰。那时的你,终于敞开了自己,也总算能温柔对待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既温柔又不温柔,既正确也不正确,一切都要看你如何对待它。你伤害了别人,最终会付出代价,但如果你用力去爱他人,这份爱也最终会成倍的返还到你身边。传递心意的方式不只有声音,就算你无法很好地用声音表达出来,那份心意也是真实存在的。从这个角度看,声之形,其实就是我们心中,爱的形状。
2 ) 温柔正确的人总是难以生存,因为这个世界既不温柔也不正确。但是这依旧不能阻止温柔的人继续温柔,正确的人继续正确。
首先,这只能称得上个人的观后感,基本上就是在剧透,而且是漫画和电影在对比着剧透,如果真的不愿意被剧透想单纯享受这部电影作品的人,就真的没有必要打开了。 《声之形》是一部漫改电影,原作漫画一共62话,这次电影的时长是127分钟。那么来计算一下,将这个时间按照TV动画来划分,大概就是6话左右的进度。由于原作漫画每一话篇幅在20页左右,那么一般情况下,动画1集的内容差不多可以是漫画里3到4话的左右的进度。即使再加删减,用动画1集的进度相当于漫画5话。这样计算起码也需要12集动画的进度也就是说需要4个小时才够。所以如何删减修改掉原作一半的部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声之形》 的漫画讲述的是男主角石田将也在小学邂逅了一个天生听力有障碍的女主角西宫硝子,将也对于这个突然转学的不会说话的女孩子充满了排斥,然后开始欺负她。最终导致硝子转学,而将也他也从欺负别人的人变成了被欺负的人。5年之后,一心想要为自己赎罪的将也学了手语,然后与硝子再次相遇的故事。是的,如果要给这部作品做一个定位。并不能完全说这是一部爱情片,因为这里面其实还是有着爱情元素的。但是作品的重点主要是想向人们传达,人之间应该要通过交流来相互理解的故事。山田监督之前就说,她会把原作里面一些看了会让人觉得非常压抑的情节全部删掉。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可以删减那么多部分的内容了。 原作漫画一大半以上的内容就是一群神经病在相互伤害。电影在叙事上,删减掉了原作大部分的撕逼内容。即使保留了一些争吵的场景,也几乎只是一带而过,节奏很快。为什么男主角要去欺负一个身体有缺陷的女孩子?这怎么想都只能得出他是个坏心眼的熊孩子这个结论。但是,从另外一个视觉来审视这件事。因为硝子听觉有障碍,所以导致她说话的时候声音非常奇怪。上课朗读课文的时候,她奇怪的声音成为别人嘲笑她的笑柄。歌唱比赛的失败也全部归罪于硝子执着于参加比赛的原因(虽然事实确实是这样)久而久之,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王自然会把气撒到硝子的身上,然后将也对硝子的欺凌也就开始了…… 天道轮回,害人终害己,由于将也过分的行为,他渐渐也从一个欺凌者变成了一个被欺凌者。当年和他玩得好的朋友,现在也成为了欺负他的人。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一些误会,将也看到硝子在擦他的桌子,却因为硝子话说不清楚的原因莫名其妙发起人来疯去打一个女孩子。而硝子终于也愤怒到极点和将也厮打起来,漫画里面硝子真的是被打得很惨。这一段厮打电影做了非常多的删减,因为这是一个无论谁看了都会愤怒的场景。可是之后将也才知道,其实硝子是在给被欺凌的他擦桌子(桌子上面的内容大概就是一些,你这个欺负人的坏小孩快去死)这类。我一直觉得这一段一定需要保留下来,因为这样才能更加显现出人性的善良和丑恶的区别。但是,山田监督或许认为这种温柔和善良给硝子带来的是更多的伤害,故而把将也和哨子扭打的那段内容也有所删减。但是如果没有看过原作的观众会好奇将也为什么会突然对硝子的态度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自责的深化,误解的落差,如果缺少了这种具有冲击性的事实,哪怕这是让人看完之后也会不悦的部分,它也是应该被保留下来的,平淡的叙事结构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冲击,那么印象一定也不会更加深刻。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男主角打算存一笔钱然后就想自杀来赎罪的事情被妈妈知道了。原作中妈妈是非常生气非常悲伤烧掉这笔钱然后告诉将也,你就拼命去赚钱吧,反正不赚到XXX钱你就不算是完成任务,没有完成任务你就不能死,然后一个不小心把钱给“处理掉”了 。“自杀”这个词在这边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习以为常的事件。如果通过这种笑一笑就过了幽默的方式来缓解这个紧张的气氛,那么或许大家关注的重点就会从自杀转移到其他地方。 关于删减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制作电影的部分,植野和佐原吵架的那部分,真柴揍了将也的部分……是的,凡是在漫画里的撕逼场景大部分都被和谐了。因为这些互相伤害本身就莫名其妙,当时漫画看到40多话的时候我简直也是看得一头雾水。为什么他们要互相伤害?这样做对他们自身到底有什么好处,我真的实在完全感受不了。电影当中,植野和硝子妈妈打架的那里保留了下来。因为这也是因为剧情所迫,看了PV的人都知道硝子跳楼的那个场景,其实最后她阴差阳错被将也救了,但是将也却一不小心掉到河里昏迷不醒。所以植野打硝子,然后硝子的妈妈和植野打架的那一段就顺理成章保留了下来。 说到关于硝子的自杀,我想或许一些没看过原作的人会有一些困惑。将也明明就已经浪子回头改邪归正了,然后和大家好不容易又融入了一个圈子里面,为什么这种时候要选择自杀这种方式?这难道不是很奇怪么。其实漫画我看了好几遍,要找到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也很难。但是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一个人的忍耐能力到达极限。说到校园欺凌,我也算是有过相同经历的。凡是在小时候遭遇过这种事情的人,一般朝3种方向发展。第一种,仇恨世界,想报复那些所有欺负过自己的人,然后逐渐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第二种,因为有过被欺负的经历,他们深深知道这种痛苦,所以哪怕自己被伤得遍体鳞伤,也坚决不会去伤害身边的任何人。第三种,因为受到欺负的经历,对身边的人和事永远都是持着悲伤的态度。他们不相信任何感情,他们不乐观,人情世故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对与错,以及和我有关或者和我无关的认知。很明显,硝子就是属于第二种人。她因为自己有着深刻的被欺负的经历,她不想伤害任何人,有些人觉得她是不是有一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为什么会喜欢一个当年欺负到自己想自杀的男生。其实答案真的很简单,那就是因为西宫硝子,她是一个善良到不能再善良的好女孩。她因为从小听觉有障碍不说话,她的妹妹,妈妈,外婆被别人也当做排挤的异类,她无奈。将也因为自己的事情和身边的朋友又发生了矛盾,她自责。再加上外婆的去世,身边少了一个理解自己的至亲,她难过。此时我又想起了春物里面静老师的那句“温柔正确的人总是难以生存,因为这个世界既不温柔,也不正确”。就如同压垮骆驼最后的一根稻草,即使妹妹拍了那么多关于死亡的相片千方百计想阻止姐姐自杀,还是失败了。因为她似乎已经失去了自己还能活下去的动力,而这个时候,将也拯救了她。这个拯救不只是救了硝子的命,更是拯救了她的心。我希望你活着,我想要你活着,你活着我就会开心,你开心我也会开心。所以,请继续这样坚强地笑着活下去。 然后说到关于爱情的元素, 植野给将也表白的那段也删了(没办法,你不是女主角)一开始我也在纳闷,为什么这姑娘就莫名其妙爱上了当年那个欺负他的熊孩子了呢?首先,小时候欺负你的人就是在乎你这种说法,我觉得还是要考虑程度的。结合将也小时候做的那些熊事,这种可能性应该是很小的。那么,硝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将也的呢,或许就是5年后的那次邂逅吧。也许小时候的硝子单纯只是想和别人做朋友,没有考虑其他太多的因素。但是渐渐发现一个男生为自己做那么多(她完全没有想过关于赎罪的问题),同时因为同样是受到过校园暴力欺负的人。他们就有着相同的视界了。如果我遭遇过你遭遇的那些破事,感受过你不想感受的感受,那么我们的距离是不是能更接近一些?(笑) 然而,关于男主角,我觉得一个不得不谈的人就是他的妈妈。人之初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其实我一直都不清楚。像求生欲,占有欲,性欲这些属于人本性的东西或许因为立场的不同就会从“善”变成“恶”。说到底,将也小时候为什么是一个熊孩子,难道是因为家教不好么?大错特错!恰恰相反,将也的妈妈也是一个非常善良,有担当的母亲。当知道儿子闯下大祸,把人家几百万的助听器弄坏的时候,二话不说马上取钱赔偿,然后一直赔礼道歉。看着这样一个温柔善良的背影长大的人,难道他的本性是邪恶的么?肯定不是!那么为什么他要那么过分去欺负一个残疾的小姑娘。因为异端,日本整个社会,有一点我一直不能理解,就是一定要保持和大众相同,如果你很特别,你或许就会被盯上。至于被盯上以后会遇到一些什么事情,那就是由你的能力来决定的。很显然,在经历过自己被欺负的经历之后,他理解了之前自己对硝子的所作所为给她带来的伤害,他已经考虑到以死来谢罪,硬要说他是一个大恶之人,这也有点牵强附会。再通过和硝子的再次相遇,他决定要好好赎罪。然而殊不知不知不觉中,他也被硝子所拯救。电影最后的内容不是漫画里,两个人手牵手走向成人礼的会场那样。而是将也放下手,开始认真去倾听他身边每一个,那张本来画着×然后全部消失的面孔的声音。也就是说,他终于从阴霾中走了出来,开始认真去面对生活。人与人之间,要通过心与心的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温柔正确善良的人或许确实难以生存,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他们不温柔不正确不善良的理由,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显得是那样的伟大和崇高。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本质依旧热爱生活。”声音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同时也可以给别人带来伤害。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友善地传递出去,大家一定会迎来相互理解的那一天,这就是山田监督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东西。 作为一部漫改,因为大框架已经被固定,而且作品的地位也是属于比较小众向的。不像原创一样能够突如其来给你来个神转折,所以《声之形》只能算一部还不错的佳作,篇幅的限制始终还是最大的问题,并不能算神作。如果说,把这部作品哪怕是做成一部季番,效果或许都会比剧场版更好一些。整场电影看下来,身边的人都是在笑,煽情的地方也不至于哭得像个泪人。但是不得不说的就是——早见沙织真的太棒了!她的配音的实力,我觉得真的没有可以挑剔的。那让人听着能听懂但是却不太清晰的发音真的已经无限还原了那些有听觉障碍说话的声音。然后不知道为啥面包的存在感太高了,freedom也是非常卖力!不愧是被诚哥安利的蓝人!另外mizuho银行这次估计应该砸了很多钱吧,电影里面名字干脆直接用都不玩neta了。 因为《你的名字》的票房成绩实在太好,所以也有人在担心是否《声之形》的票房是否会受到冲击。其实吧,一部作品的好与坏不能单用票房来说明。但是票房高的作品并不见得都是优秀的作品,票房低的难道就不可以是好作品了?《玉子爱情故事》的票房也没多高,可是同样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和其他作品对比是难免的,但是情感终究只是主观上的东西,别人觉得好的你可以不一定觉得好,相同,你觉得好的别人也不一定会认同。但是想这些干什么呢?自己喜欢的作品,自己去好好享受就行了。当你的内心已经赞同它的时候,不需要去给身边的人强行安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不要因为本来应该开心的事情,结果闹得各种撕逼的后果,哪样不是得不偿失了么? 最后,愿这个世界的人们能多一些相互理解,少一些互相伤害。
3 ) 何为声之型——电影技巧及其立意升华
这篇文章是我在s1论坛里讨论声之形剧场版的整理,想分享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看法。
今年声之形在香港上映后,我去电影院看了两遍,两遍都看哭了。这部电影是一部制作上非常精良的作品,画面、演出、音乐、声效上都令人叹为观止,特别在演出方面,剧中女主角西宫硝子和男主角石田将也看烟花的一幕吗,其演出能力在我看了这么多年的日本动画中都称得上巅峰造极,京都的演出能力在业界备受推崇,是很有道理的。而电影的故事本身也足够感人,所以才令我在电影院中浪费了不少纸巾。
但这部电影的问题也很大,正因为我被它感动过,所以它的不满也非常大。电影的质量不能说因为其制作精美,悲伤情节(俗称卖惨)把观众催泪就一定是好电影,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其剧情发展符合电影逻辑且能表现主题同样重要。
可能是因为原作比较接近于群像剧,这部电影里山田导演试图在两小时塞进去许多的人和事,还让剧中所有人解开心结,但结果就电影中的角色都在自说自话,又压缩了男女主角的核心剧情,应该深入挖掘男女主角的事件和人物内心却浅尝即止,这就令故事失去了一个清晰可辨的主题,也令剧本的走向转变得比较生硬。实际上我觉得山田导演能做到有说服力地解开男女主角的心结已经很好了,但这点做得并不好。
下面我就详细说说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出现的问题。
引导镜头缺失
这片子犯了一个的问题就是,剧中许多事件的起因和人物的感情转变,缺少了剧情交待的镜头。最典型的就是女主角感情转变没有給观众镜头提示。
我不是女生也没这类经历,不敢断言女主会不会原谅男主,但就算是原谅,那也要把原谅的过程写出来,就算是觉得女主是一个傻白甜,或者这些原谅的理由不好详细描写,也应该給一些镜头交代女主有一个心境转变的过程,这才符合电影里的剧情发展逻辑,而电影中偏偏没有一个西宫原谅将也的过程。观众不见得不能接受迅速升温的感情,但还是要在这些感情产生前,用镜头去提示观众“啊,电影要进入感情环境了,女主对男主态度有转变了”,有了这些,观众才来得及调整情绪,从而觉得女主的好感升温是有来由的。
这是很典型电影逻辑缺失,导演不能因为某件事的发生合符她心中的情理逻辑就不去拍一些起因或提示镜头,因为电影目的还是调动观众情绪,观众可以理解一件事,不代表观众在看电影时能在情绪上立刻跟着事件走,这时侯提示观众要进入情绪的镜头就很有用了,反而是一些结果类镜头是可以省略留白的。所以什么感情不重要,先调动起观众情绪,让观众看电影时意识到他们要感情转变了比较重要。
所谓的提示,是要在电影中通过镜头让观众意识到会有这种走向,这可以是一段剧情,最俗套的就是男女主一起外出,在大街上并排走时发现附近有很多情侣和他们很相似,因此在意;也可以是女主的几个主观视线镜头交代,例如女主在某和男主一起的开心事件后看着男主的眼神,反正就是观众能理解这是感情升温的一些提示信号。一些剧情合不合理其实看电影时观众是没时间去细想的,只有能合理调动观众情绪,不让观众在观影时出现情绪上的断裂感,最后对电影的评价都不会太差。一见钟情也是感情啊,但连“一见”的镜头都没有就进入“钟情”阶段,观众自然不买账了。
剧本逻辑缺失
关于影片中的节奏问题,我觉得还来源于导演和剧本没有考虑清楚一件事,就是这部电影的时间顺序并不完全适应于故事发展逻辑。
我看完这电影就觉得比较惊讶的一点是,这电影除了开头的一段将也自杀前准备外,整部电影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去拍摄的,但从电影的内容来看这样拍摄手法安排似乎有待商榷,这点可以参考一下其他电影。
我以《你的名字》来举个例,在你的名字里面三叶的东京之行,按三叶的时间线是发生在彗星掉下之前,而以泷的时间线,对着件事的认知应该是发生在泷穿越时看到三叶一生的时候,但影片这两处都没交代这件事,而是把它放在了泷登山时和三叶相会前。为什么?因为从电影剧情逻辑上来看,泷找回记忆要去和三叶相会,最开始就源自于三叶东京之旅的约定,为了加强这个约定的剧情效果,新海诚接受了川村元气的建议,把三叶的东京之旅调整了在影片中的出现顺序,让观众可以很直观的去了解泷行动的目的,而且也通过连贯的剧情发展带动了观众的情绪。这就是许多电影中比较常用的拍摄方法,通过回忆,闪回等方式,把符合剧情逻辑顺序的片段,从时间顺序中抽取出来,而方便观众去理解剧情的发展,从而更容易的达成感情同步。
而这种方法,声之形几乎完全没采用。剧中男主和女主两人的一些行为产生非常突然,我个人看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导致他们做决定的关联剧情被分散在电影的各处,这些线索观众在观看时甚至没联想到和轻生的决定相关,那观众自然没有情绪的积累而产生认同感了。举个例子,这电影以将也轻生准备开始,但这个时候不了解故事的观众,很可能搞不清楚将也在干啥,那自然感受不将也赴死的心情,这段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比较正常的安排应该是把将也对硝子搭讪前的剧情都凑在一起,让观众了解这少年是有轻生的想法,而他遇见的少女却是这决定的关键,这样既通过连续的剧情展开增加观众的沉重感,又让那少女給观众一个深刻印象,为将也收回轻生的决定找到情绪上的突破口。
关于硝子轻生的部分也是,影响硝子做出轻生决定的线索是分散在电影中的,但因为分得太散,观众不一定能找到其中的关联,这样的话调整一下时间顺序是有必要的。最明显的部分是植野在摩天轮上对硝子指责的那番话,其内容直指硝子是个异类,不应该和将也在一起,其对硝子的伤害程度从硝子当场就哭了出来就可知道。因为这剧情是和相机联系在一起的,导演完全可以在看完烟花后将也去硝子家去相机的过程中,通过回忆加入这段剧情,让观众了解硝子是受过多么深的伤害,这样硝子的轻生在观众的认知上就没那么突然了,这样处理我个人觉得会比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去放出剧情来得要有意义。
观众理解电影中关于男女主角的分歧和相互理解的过程,都有这种因为电影前后逻辑片段不连贯造成的不良影响。女主角各种行动形成的过程,电影中都拍得太过隐晦,缺少了把整个逻辑形成的串联交代,让女主行动显得比较突然。
我之前在看完第一遍时想不通女主告白那段在电影中的逻辑意义,因为这段之前的一段找小学同学是说男主的付出初次让女主开心,后一段游乐场说的是男主初次意识到这些付出可能不是女主要的,但就是中间一段想不通有什么用,只是单纯说男主没法理解女主的心思么?看完第二遍才明白,告白这段剧情主要是说硝子想用一个正常人的身份和将也相处,所以她才不使用手语而想靠“说”来传达自己的心情,而扎起头发是因为硝子怕头发挡住助听器影响了她去听将也的声音,也是少女努力去扮演一个正常人的细节之一,但将也没能理解则打击了她往正常人努力的自信,这告诉了她无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成为一名普通女孩。这样才和后面医院失聪无法康复的诊断结果,以及植野这正常人的排挤形成逻辑上的联系,这样才有男主被孤立后女主轻生之举。
这剧情逻辑我可以理解,但电影并不是我理解就可以,导演需要用前后片段的联系让观众引导进这种逻辑之中,例如女主意识到自己和男主相处与众不同的镜头,才进入想当普通女孩的情节,这样观众的情绪才方便跟着电影走。类似的剧情关联其实还有不少,如果导演能想清楚这故事的逻辑发展顺序是什么,再去调整影片中的时间安排,給观众的观影效果会完全不一样。
高潮表现缺少
上述两种问题,直接影响了电影中高潮部分的表现。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存在有相当大的信息量,观众可能没办法记住电影中许多的细节或铺垫剧情,但对于那些水准以上的电影,观众一般都会记得电影中的高潮部分,因为高潮部分是剧情矛盾的汇聚点,是观影情绪的高峰,观众在这个时候是观影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如果一部电影有一个充满感染力的高潮,一般来说观众都会对这部电影有一个比较正面的评价。反之,如果一部电影没有缺乏一个有感染力的高潮,或者电影不能在高潮剧情到来前让观众情绪推动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那观众没能对电影的高潮部分留下深刻印象,那离开电影院后观众则往往会调低对电影的评价。这属于电影剧本编排技巧的问题,是导演和剧本能力问题的体现。
而对于声之形,部分观众的观影感受是缺乏高潮,没能因为剧情而感动。在我看来,声之形电影应该是出现了两个剧情高潮,但这两个剧情高潮都因为不同的原因,没有让高潮部分的感染力达到最大化。
第一个剧情高潮就是硝子自杀,这个高潮之所以没达到感染力最大化的原因,就是上述对于这剧情安排时我所提到,缺少了感情铺垫的剧情。导演虽然通过妹妹喜欢拍摄死亡照片和奶奶的去世对死亡这情景作出铺垫,但要达到高潮感染力最大化的效果来说,观众还没达到感情上的同步。硝子做出轻生的决定是负面情绪不断积累的结果,如果这些硝子积累负面情绪的剧情能安排在自杀这个剧情之前或者穿插出现,那在观众的眼中看到的就是一名可怜的少女因为不堪重负而轻生的震撼剧情,而如果缺少这情绪积累的剧情铺垫,观众还在感到莫名其妙的“啊,这姑娘怎么突然想自杀呢?”,让观众在情绪上还没有直观感受到硝子沉重的痛苦时,自杀的剧情就突然发生了,观众情绪上还没来得及转变,这高潮剧情就结束了,浪费了自杀这种重大剧情的出现。
第二个剧情高潮出现在将也和硝子在将也昏迷后的第一次见面。这个理应的剧情高潮首先同样出现了我上面所说的问题,缺少感情铺垫剧情,我想看完这部电影的一百个观众,估计有九十个观众都看不懂将也醒来后为啥会突然从床上爬起来发疯似的冲去桥上见硝子,或者导演山田小姐或者原作大今小姐对此是有什么用意的,但为了便于观众理解,其实可以简单设定一些剧情道具去解决这个问题。举个例,最简单的剧情道具就是约定,让将也和硝子订立在固定时候要在桥上见面的约定,为了让观众加深印象,可以在之前的剧情重复实现这个约定,那将也醒来后发现到了约定固定见面的日子,就在没有确认硝子行程的情况下去了约定的地方,然后见到了不约而同实现约定的硝子,既让观众接受为何这两个伤员深夜不睡觉而去夜游,又能在观众的情绪上铺垫了“啊,他们真是相当重视对方啊,哪怕是一个口头的约定”,更容易为后面两人在桥上互诉充肠而感动。
其次,一个也挺重要的问题就是,这时候电影临近结尾了,剧情高潮应该出现的情景,除了让男女主角重逢见面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角色的交流对话,说白点,就是把符合电影主题的点题台词说出来。如果一部电影有一个重要观点要告诉观众,这观点除非一些特别原因,最好不要隐晦地出现在电影铺垫剧情当中,因为普通观众可不一定会去留意电影所有信息,普通观众的情绪和注意力会受到剧情的紧张程度和主要角色情绪影响,更容易会记得临近结尾、剧情高潮、角色情绪高涨时的台词,如果导演希望把这部电影的立意展示给观众,那最后一个剧情高潮时的对话就是很好的时机。
但声之形这部电影在我个人看来,似乎没看到男女主角感动相见后有什么台词是和声之形这部电影的名字或者说山田尚子小姐所说的交流这主题紧密相关的,将也那句“君に生きるのを手伝ってほしい”虽然也很有感染力,但在后面加几句点题的台词,似乎也可以。但山田尚子小姐的确没这样做,那观众不借助一些场外刊物的情况下,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电影的主题,这样观众的观影感受则容易打折,毕竟,如果能在观影时直接理解到电影的主题,观众会更容易对剧情产生情绪共鸣。还是以你的名字来举例,新海诚导演在男女主角两次相遇后都叫出了电影名字的台词,一次是悲伤,一次是欣喜,那观众的观影感受则被和主题紧贴的台词影响而得到情绪上的肯定,从而提高了观影的感受。
而且s1的坛友也提到了声之形电影中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情节,就是硝子做出了自杀这个相当严重的行为后,对她说出要她更爱护自己的台词的人,不是男主将也,而是川井同学。当然,我不是说这句台词一定不能由川井同学来说,但问题是,女主在听到这句台词时,有表现出多大触动吗?我个人觉得是没有的。这句对于女主角自杀行为进行定性的话,我相信普遍的导演都会把这句话交给男主角来说,因为这句话不但是对硝子的行为定性,还可能对硝子未来的人生产生影响的,那让对硝子产生关键影响的将也来说,似乎更顺利成章,硝子也能在其表现出情绪高涨的情景对将也的话给予感情上的回馈。
我之所以把这个情节单独拿来说,是因为我似乎觉得导演山田小姐或者这部电影其他核心创作人,没有很仔细地去考虑如何铺排核心情节,从而令故事的高潮没能达到高潮应有的效果。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最具感染力的情节是西宫八重子小姐对将也妈妈的下跪,那一幕真是心酸得令我落泪。但是情景令人痛心是在在于一个困难家庭的不幸遭遇影响了我作为观众的情绪,而导演应该更多地通过铺排情节带来的剧情张力,才是创作上高水平的体现。
导演剧本对剧情节奏线索的编排不好,其实也和她们对于主题理解有关系。如果一部作品向表达的主题不够凝练,加入了太多的创作意图,那自然也增加与之相对的剧情,承载着不同创作含义的剧情多了,导演和剧本自然就很难区分那些剧情需要扩展那些需要压缩,自然也增加了编剧的难度。这问题在这部电影中比较突出,电影的发展基本跟着时间顺序去进行,那剧情事件也是按着时间顺序去展现给观众,但因为两个时间相邻的事件表达的并不是同一个含义,其出场人物也可能和其前后事件缺乏关联,所以给不了观众连续的观影体验。对于一些应该调动起观众情绪的核心剧情,也因为其引发线索分散在了之前多段不相连的剧情之中,观众没能找到其中的联系,所以也无法对其核心剧情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从而去理解男女主角的思想变化,直接影响了作品的主题表达。
电影主题立意不高。
我本人是没有认真去看原作漫画的,但根据和网友讨论中的信息看来,这电影总得来说还是一部为原作服务的电影,所以在电影的创作精神上没有完全脱离原作的框架。的确,山田监督有权利去把声之形拍成一部为原作观众服务的电影的,这是应有之义。但在个人看来,大今老师这个原作,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去探讨的题材,作品中已经具备了许多能深入挖掘创作理念、具备张力的情节,作品中群体欺凌和残疾人的自我认知都是应该通过媒体声音号召社会上给予关注的话题,所以电影创造者如果能不受原作精神的束缚,其实是有机会创作一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作品。而目前这部电影的成品,只能说山田监督选择了服务原作还有深夜动画面向的一部分观众。
这部电影的主题立意不高,体现在京都拿着一个欺凌和残疾的题材,去拍了一个少男少女在青春时通过相互交流后发现自我和实现成长故事(但因为剧情编排不力甚至连后者都没有成功展现)。关于少男少女交流成长的题材无论是在日剧还是动画中都很常见,而欺凌及残疾题材在电影题材中也不是经常有导演去关注的,所以很多观众在看到这电影时,第一反应都是想了解电影是如何去处理欺凌及残疾这些社会严肃问题的,那观影过程中却发现电影的剧情并没有偏重在这一方面,既缺乏展示如何解决欺凌事件中受害者与加害者的矛盾,也没有对如何帮助残疾人走向社会给出积极的信号,这样一些观众在走进电影院前的观影预期没有实现,自然会对电影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对于一些有类似经历和身体问题的观众,则可能感觉电影的表现和他们的感受有所偏差。
我在一些山田导演对这电影的访谈中,感觉到山田导演可能是为了不对观众造成压抑,有意淡化欺凌和残疾题材的,这想法可能是好的,但在个人看来,在面对这些社会严肃题材时,正面地去展现其事件,然后给出积极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更尊重这些题材的电影立意思路。区分电影主题立意高低的往往不是导演想说什么,而是导演想通过什么角度去说,也就是切入点,当一个高大上的主题和一个发人心省的切入点结合才是一个完整优秀的主题立意。
这部电影从切入点开始就影响了它的立意,它讲述的是一个怎么解决“石田将也”问题的故事。虽然这个想法不能说错,毕竟故事里石田将也也经历了很多事,但他的问题虽然影响到他甚至想自杀,但还没到不可逆的地步,当他的心理问题解决后,依然可以回归正常生活,毕竟有手有脚,耳聪目明嘛,所以在这切入点的情况下观众并没有很强烈的冲击,也就给人青春题材的感觉罢了。反之如果电影一开始是选择西宫硝子作为切入点,要试图解决硝子的问题呢?那无论主题是交流还是理解还是赎罪,份量就根本不一样了。
电影中将也以命换命救了硝子,又給了硝子一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以自我救赎角度来说是很成功的。硝子找到了她的实在自我价值的地方,以及活下去的意义,解决了硝子自杀的问题,应该是可喜可贺的。但是,我觉得没有解决硝子自杀的根本问题。
一个很简单的推导,如果石田将也不再需要西宫硝子,怎么办?现在硝子把将也看得那么重,如果将也不需要她了,会不会让硝子更自卑,从而再次轻生?我并不是说将也一定会这样做,而是说这种靠依附于他人的需要作为自己生存意义的想法太极端了,也太沉重了。如果将也为硝子找到的生存意义就是他需要她,那将也就要把这种需要一直背负下去,这和硝子家人給予硝子爱的压力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将也一定能扛得住么?
所以在我看来,电影的结局并没有去真的尝试解决硝子的问题,只能说是把问题缓解了,或许在创作者看来这就是一个比较现实的结局,但在我看来并不让人鼓舞。
一些观众在讨论硝子和将也的关系时,都把焦点集中在硝子是否该原谅将也上。但在我看来,硝子对于将也不是是否去原谅的问题,而是从一开始她就不觉得自己有原谅的资格。硝子和将也认识的过程预期说是原谅,不如说她是接受了一个对她怀有好意的男孩罢了。虽然受到欺凌,但硝子依然认为错的是自己,这种众罪归于吾身的态度,才是她后来轻生的原因。她曾经想去努力证明自己是个普通人,但现实不断打击她,提醒她自己就是个异类,这让她怀疑自己这个异类的身份才是所有事件的根源(坦白说还真能逻辑自洽),所以在面对将也,面对身边的人时,都只好责怪自己,将也的付出在她看来是没必要的,特别是将也重新被孤立后的行动,不断加重她的内心自责,她无法理解将也的行为是出于赎罪,只能把这解释为因为自己的存在为将也带来不幸,所以才轻生。故事后段硝子被救后的行动,应该解释为硝子试图用被将也拯救的自己去挽回将也失去的一切(我不喜欢这段),因为这才是被将也拯救的她可以想到唯一的事。在最后相互理解时,她完全接受了将也的约定,因为她把这解读为,将也需要本来毫无意义的她,而被将也拯救的自己是不可能拒绝的,或许也是厌恶自己的她需要的。这样一分析,你就可以看到要解决硝子的问题,还是要解决她自杀的根源——因为听障产生的自卑感。
因为身体缺陷有一定的自卑感其实并不奇怪,许多人都会经历,但硝子这方面特别严重,原因可能有两个,她成长过程所形成的价值观及自我认知,以及她的交流障碍。因为我并没有看过原作,这些信息主要来自于坛友的描述,硝子的价值观可能是来自于其母亲西宫八重子的教育方针,八重子女士似乎希望女儿能通过努力成长为一个正常人,当然这愿望是基于她对女儿的爱,是有美好初衷的,但在硝子的成长过程似乎并没有顺利往这方面发展。无疑硝子是相当努力的,但因为交流障碍,这种努力并没有让硝子受到正常人的对待,还额外经受了不少令人遗憾的事,包括小学的欺凌。这种不断努力但不断遭受打击,无法建立自己成为正常人的自信心,无法回馈母亲的期望,自然让硝子陷入了自卑和努力死循环境地,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失败的累积不断加深,加上自幼交流障碍的存在,硝子也缺少倾述其想法的对象和主动倾述的想法,所以只能让她的压力和不安不断在心理面累积,直到她自己无法承受。
两个成因中,我把硝子的价值观放在其交流障碍之前,是因为听障可能是无法改变的,但价值观和自我认知是可以改变的,在价值观改变之后,交流障碍或许就不是那么严重的问题了。我喜欢引用一位S1坛友的话,“成为正常人和被当作正常人一样对待”并不是一回事,硝子一直努力的方向是成为正常人,但很明显这样很困难,无论她怎么努力,她用自己天生不具备的东西去和正常人做比较,怎么比都是会失败的,她强行想融入正常人群体里面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怎么都显得自己是个异类,只会加深她的痛苦,没有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断被人否定还可以人格健全地成长的。硝子需要是得到肯定,包括她的所为、她的想法、她的本身,而这些肯定能让她接受让她身边的人接受的前提,是价值观的改变。
很明显,听障以及口齿不清不是硝子的错,而除了这个缺点外,硝子身上具备许多的优点,漂亮、可爱,愿意和她静心交流还发现她是个性努力温柔细腻聪慧的女孩,那为何不告诉硝子她身上的这些优点?为何提醒硝子她是其实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女孩呢?为何不告诉硝子她也和一般女孩子一样,有权利去选择、有权利去拒绝、有权利去保护自己,有权利去被人爱慕呢?有人不愿意接触听障人士?那就找些原意和硝子交朋友的小伙伴啊。没办法说话?那用信息来聊天倾述也挺好啊。有人居然想欺负我们硝子小天使?!那报警啊!!硝子或许很难成为正常人,但正常人应该拥有的大部分权利,硝子都应该拥有,正常人建立的自尊自爱,硝子同样都应该建立,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价值观的改变,自我认知的改变去得到的。这个成果可能的确需要很多的努力、智慧和时间才能实现,还要尝试影响身边的许多人,但比起目前硝子想成为正常人的绝望挣扎和无法交流带来的痛苦,被当作正常人一样去对待这个目标,不是要稍微容易一些且会找到更多朋友么?
所以剧中硝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单纯的被谁需要,而是改变自己不是正常人就自卑的想法,开拓自己的眼界,更聪明地做出选择,往自己做得到的方向去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点,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做得将也所说过的“让西宫更加喜欢自己”。我朋友说过我这想法会不会高估了日本这些女性的独立性,但在我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看来,给予女性自我、自信、自强,其实都是很基本的东西。如果电影能把这些本来应该硝子的家人告诉她的话,由将也来告诉她,才是将也对硝子的完整拯救。
剧中将也对硝子说他需要她,当然也是将也温柔的体现,但这毕竟只是给了硝子一个选项,我想看到将也说出的话不只是需要这么简单。将也应该告诉硝子的,是她并没有她自己想象得那么没用,将也就是被她的原谅所拯救的。是她拥有无数个选项,而她也有遵循内心做出选择的权利,将也可以做到的就是陪着她慢慢地去做选,在以后很长很长的日子里面,陪着硝子做很多很多的事,直到硝子自信起来,直到硝子从内心喜欢上自己。硝子在认可自己的前提下和那男孩相爱,还是好过把那男孩当作自己活着的一切。如果硝子在无数的选项中依然选择了将也,那比起只有将也一个选项时,更令人高兴吧。
何为声之形?在一开始接触这部电影时,我就觉得交流实在是一个很适合围绕听障人士展开的主题,因为这本身就是听障人士适应身边环境的一个主要障碍,听障人士被连交流的平等和通畅都做不到,很难称得上像正常人一样对待。如果作品能针对硝子这点障碍去展开故事铺排线索,那已经是一个很点题的作品了,可惜电影中只在小学时代的剧情描述了如何和听障人士交流的问题。比较正确的点题方式,是在电影中通过将也的行动告诉观众,交流的重点不在于方式而在于交流本身,在于交流的意愿,将也和硝子之间不能用正常人的方式去交流不是什么大问题,那就用手语、用纸笔、用信息来交流啊,关键是,将也很愿意和硝子交流,很愿意倾听硝子的想法,很愿意和硝子成为朋友,这些可以看到的真情实意,才是“声之形”。
电影导向意义
绝大部分电影的受众都是普通人,特殊题材也一样,区别的是导演通过这些题材能带给看电影的普通观众什么感受。有些导演可能单纯是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些事实,而有些导演,则可能在尝试寻找解决方法。作为描写特殊人群的电影,如果能够在电影中展现出这些特殊人群的生活现状,让观众产生一些感触,在日后和这些人群接触时多留一个心,的确已经不错了。而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还可以剖析出这些特殊人群生活困难的成因,甚至给出一些解决方案,给予观众一定的行为导向,让这些普通人的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对特殊人群展现一定的善意,那当然是更加值得称赞的。
展开点说,普通人对于和听障人士态度分为几种层次,这点在声之形的电影开头的剧情中也有区分体现。最差的情况当然是小学时代的石田将也和开始讨厌硝子的植野直花,可能是出于无知,也可能是因为一些主观的看法,直接对听障人士进行欺凌的;稍好一些的情况,就是小学班上大部分同学,是把硝子视作异类的,或者是单纯怕麻烦的,保持着漠不关心,不进行接触的态度;再好一些就是刚认识硝子时的植野直花和川井未希,对硝子抱有少许的善意,愿意在日常接触中对硝子给予一些小帮助,但并不愿意对此花费太多心思的,仅愿意在公共场所用正常人日常接触的方式去相处;佐原美代子就是抱有比较大的好意和交流意愿了,她理解硝子的特殊性后,依然愿意和硝子以朋友方式在私人时间相处,并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去学习手语和硝子交流,普通人能做到这种层次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再上去就是可以交心的密友了,不过声之形全剧没有出现过这层次的角色。和硝子重逢后的将也对硝子的态度比较接近所谓的专业志愿者,就是根据他所认知硝子的需求去做很多的东西,并愿意为此花费很多精力时间,但对于硝子的内心不太了解。因为硝子的问题并不是行动不便,所以将也虽然很主动地帮助硝子,但并没有解决硝子的真正问题。
只有把电影中角色的态度理顺一下,就会发现普通人对待特殊人群的态度,无非是受其价值观和付出成本影响,进而影响了其接触的深入程度,而在付出成本不高的时候,价值观又占据了主导位置。欺凌者的心理成因我见识浅薄不敢分析,但他们愿意付出额外的成本都要做出欺凌的行为,无疑是受其价值观主导;对于大部分漠不关心的人群来说,价值观既决定了他们对于听障人士的看法,也决定了他们对于付出一些小帮助的成本的看法;对于那些已经对听障人士抱有小善意的人群,因为她们已经付出了一些小成本了,所以价值观则决定了她们维持这种善意持久程度;而再往上要达到佐原美代子这种程度或更深入的程度,就涉及巨大的成本因素,这需要普通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大改变,或者付出成本发生大幅降低,难度极大。
所以如果要改变普通人对于听障人士的态度,其实应该瞄准是我所说的前三种层次,也就是可以通过诱导达到一定程度的价值观改变,又不需要要付出太高成本的人群。欺凌者不用说,这种人群的思想对于所有政府、公共媒体和教育机构都是希望改变的,区别的无非是其执行的重视程度,能通过对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诱导让大多欺凌者的欺凌成本增加,改为维持在漠不关心的态度就是巨大成功;让大部分漠不关心的人群正视一下听障人士,并在日常接触中举手之劳的情况下对听障人士提供一些帮助,让已经对听障人士抱有小善意的人群的简单帮助行为坚持得长久一些,那在这小许善意、小许帮助背后,对于听障人士的生活可能已经是巨大改变。
如果一个社会要改变特殊人群的生活质量,一部分是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去付出巨大成本去改善的,但另一部分是可以通过日常宣传的方式去进行价值观诱导从而改变的。后者的途径包括了教育途径和媒体传播途径,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一种,除了作为一种娱乐消费外,同样也是能承担一定的对社会进行价值传导的功能,否则也不会有样板戏了。导演和制作方当然可以只把他们的出品视作娱乐体验,但社会上也的确有一部分的创作者是把他们的出品用作价值宣传的,也同样可能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当然广大观众在看了这些作品后究竟能有多大影响这是个问题,也没人会把这种改变社会价值观的重任放在一两部电影上面,但能有更多关注这些人群且带有正能量宣传作用的电影出品,总比不进行宣传来得要好,也总比单纯拿这些特殊人群作为背景要好。多一部电影在其主题上更关注特殊人群,那自然是多了一份宣传和价值导向的力量。
诚然,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回避这些事件,本来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更勿论给出积极的解决方案。我也考虑过如果自己面对的欺凌事件,能否出面制止;面对残疾人时,能否平等地对待甚至施以援手,答案是心虚的。很惭愧,不推波助澜,不冷漠回避,就是我在正常情况下能做出的反应。我不清楚我的懦弱是否个案,但如果社会大部分的普通人在面对这些事件上都是保持我这种无能的态度,那对于事件中的弱势群体,毫无疑问是不友好的,是需要改变的。而有着众多观众的创作者群体,则是有能力在这时候通过作品去鼓励,去引导,给予这现象多一点更积极、更正面的改变,或许就算这样做了成效也不大,但如果在广大的观众群体中多一些人能在面对这些事件中更勇敢、更温柔,更主动,那可能就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那已经是很有意义了。
其实我是理解为何京都不愿意往这个方向拍的,毕竟要试图解决西宫硝子的问题,想想都够沉重的,勿论要给出一个解决方案,京都往她们擅长的题材去发挥,从选择上或许是无可厚非的,有时候展示事件的确已经是一种态度,但正视问题然后去探讨解决方案,其创作难度无疑比回避问题大得多,但是与之同时,也是有机会获得更多掌声。能通过电影影响观众去对特殊人群保持一定尊重至少是距离,能让部分观众踏出帮助这些人群的第一步,对于有艺术追求的导演来说,也比单纯拍一部娱乐题材有意义。我不会因为一个创作者面对这些题材时作出回避而去指责,我也没这权利,但如果一个创作者尝试能在这时候用通过正面真诚的作品鼓励了懦弱的我,我会对此心表感激,并给予敬意。
ps,本文已由冰糖电影电台改编为节目,欢迎收听。
4 ) 实在不能认同这莫名其妙的一团和气
写得太长,只好转为影评。
人物动作细节刻画太棒了,原以为是一个治愈的青春爱情故事,没想到看得这么压抑……女主角太可爱了,勇敢又脆弱,让人忍不住想去保护她。特别不能认同莫名其妙一团和气的剧情走向,既然这么真实地刻画了校园欺凌和它带来的伤害,为什么要故作轻松地用日常去化解过去的伤害?特别是曾经给女主带来伤害的人,除了男主角以外所有人都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直野甚至还用女主没有试图去理解自己的理由而继续欺负女主。就算再讨厌一个人也没有理由去欺负人吧……不懂这部作品想表达什么,连道歉都没有,何谈原谅?你竟然去苛求一只鸡蛋没有拿出它应该有的姿态去反抗一堵墙?女主有缺陷,女主有错,女主没有有效反击,女主总是笑着去面对讨厌的人和事,所以这是欺负她的理由?真是自私自利自说自话。
———————————————————
2019年2月 机缘巧合在自家网络电视上又看了一遍,怎么跟我以前看的不一样了呢???是我记忆出现问题了吗!!!
打硝子那段没有了,结尾好像也有点变化,看上去合情合理多了???
5 ) 电影再优秀,也不能成为其为欺凌洗白的理由
这是我目前为止在国内大荧幕上看过最不舒服的一部日本电影!我不会否认这部电影有优秀的地方,但是再优秀也无法掩盖一个令人愤怒的事实,甚至是拍出这个电影的人本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那就是,这部电影简直就像是在为校园欺凌洗白,还充满了对有缺陷人士的恶意!
恶意一:曾经主导了校园欺凌的男生石田的确非常之可恶,但对校园欺凌者的惩罚居然是用新一轮的校园欺凌去强迫他感同身受,抱歉,他最需要的难道不是赔偿别人的损失并认认真真地道歉吗?这种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简直就是在教导下一代“如果你不欺负别人就变成别人欺负你”,所以校园欺凌这种现象才会一直存在啊!
恶意二:充满了对学校教育的恶意。西宫的8副助听器被损坏之后,学校终于出来调查欺凌!电影甚至还一度把这个学校调查美化得无比正义又激昂,抱歉的说一句,学校关心学生成长并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这本就是责任,明明一开始想息事宁人到后来不得不采用最差的解决方案,居然还能成为这个学校的赞歌?
恶意三:对家庭教育的恶意。石田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时,石田妈妈的赔偿被描绘得非常凄凄惨惨戚戚。夕阳下石田妈妈鞠躬道歉耳朵流着血回来,极尽凄美的画面险些就让观众忘记了,摔坏人家8副助听器,赔偿损失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什么时候,做错事的赔礼道歉也需要被同情了?是不是卖个惨的话连“对不起”都不用说就能获得受害者的原谅?那么以后全日本的家长都这么教育孩子,天天挂在嘴巴上的“抱歉,不好意思”最终都变成心里的一句“我去年买了包”,嗯,那也真是有够好看的了!导演的立场还真是鲜明地站在了施暴者的一方呢,你们看,施暴者多么可怜,他摔坏了人家的助听器还要赔礼道歉哟呜呜呜。呜呜呜你个土豆沙拉!
恶意四:对受害者的恶意。西宫在小学时,对欺负她最厉害的石田说可不可以做朋友,这虽然圣母,但也可以姑且当作是以德报怨的典范。但是,既然要做朋友,既然也得到了赔偿,为什么还要转学?转学后重新遇到了改过自新的施暴者,居然还就爱上了?很抱歉,我一点也没有觉得感动。这分明就是宣扬“欺凌虐我千百遍我待施暴者如初恋”的抖M精神啊!就算生活再苦也要笑着活下去哟!就算男生欺负人欺负得很过分但还是要爱上他哟!爱你荷包蛋的鬼!这简直就是对所有曾经受到过欺凌、现在正经受欺凌以及未来可能受到欺凌的人最大的恶意!因为啊,电影就是想告诉你,施暴者是无辜的,你如果不原谅他们的话,那你就是个大坏蛋!嘻嘻,是不是很刺激?
恶意五:对“朋友”这个定义的恶意。顶着便便头的胖胖小天使也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但他主动对被孤立的石田表示了友善,就如同小学时那个曾经对西宫释放善意的短发女生一样!可是,他二人的结果都有点类似,莫名其妙被石田吼一顿,又莫名其妙责怪自己谴责自己。除此之外,那个从来只会装可怜博同情背地里使坏的双辫子女生居然成为最后来定义“朋友”的人。别和我说什么电影最后是妥协、是无奈、是绝望,依我看,导演分明沉浸在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原谅原谅再原谅的主题中洋洋得意。依照电影的逻辑,被好友三了也不能怪好友,只能怪自己不自信;被好友嫌弃了更不能怪好友,那是因为自己太土了。真是不知道,组团去看完这个电影的朋友们会不会分分钟怀疑自己旁边的亲友。
恶意六:BGM简直是对每个观众听力的恶意。我知道,这种断断续续的碎片化声音是为了凸显主题,可是就没有更好的表现方式了吗?一定要让所有观众觉得自己重度耳鸣才罢休吗?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把这个电影和《你的名字》对比时,后者留下的OST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财富了。
恶意七:后半段那场狗血的跳楼互救的戏或许是对听力障碍人士最大的恶意,它将有缺憾的人们刻画得如此脆弱而矫情。我家里有亲人也因为一些原因听力受损非常严重,说话的人一多她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听不清,即便戴着助听器,有时候一句话也要反复说三四遍她才会接收到全部信息,所以她一直觉得自己给家里人添了很多麻烦,但她从没有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是,那或许是最不麻烦的解脱方式,但那毫无疑问是让周围人最难受的方式。不就是听不清楚吗,我们多说几遍就是了,实在不行还能发发微信。电影里一味强调身体的障碍带来的麻烦,这样只会让看到的人也想跟着效仿罢了。他他们经历的苦难比顺风顺水的我们多很多倍,所以其实他们的心也坚强很多很多倍,他们也更容易感恩。懂得这个道理,才是对他们起码的尊重啊!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称之为《你的名字》之后的现象级电影,请问它现象在哪里了?是因为它说出了日本国对待欺凌的态度所以才成为现象级的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也只能说,欺凌这种现象在日本国经久不衰果然不是没有原因的,至于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包括这部所谓现象级电影的纵容!欺凌这种东西,并不是拍拍电影说“我们欺凌的人也很惨的”“只要你爱自己你就不会被欺凌了”“再苦再累也要坚强活下去”就能解决的。还有,这真的是一部非常糟糕的赎罪电影,也是一部很有问题的动画电影,我承认它的发人深思,但我认为发人深思之处在于拍出这个电影的人本身的态度。
6 ) 拿什么拯救你,声之形?
第一次站出来为喜欢的电影发声,豆瓣上打分这么低真的是。。。emmmm虽说人与人本就无法相互理解。以下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首先电影院放的删减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剧情这是事实。像是小学时班级里的同学如何从一开始好奇热情变成最后冷漠孤立硝子(这里几个事件的转变相当现实),硝子转学前和将也打了一架(也是硝子第一次表达自己的情感,她并非圣母,这点后面再说),去游乐园的时候植野脸上的叉一度消失之后又加上(这里有一段植野的自白),小学时岛田长大后的戏份全删了,还有将也出事后硝子妈妈和妹妹下跪道歉等等。但即使没有这些,我最多是觉得剧情有些跳脱,人物情感发展过快,但看到最后依然非常触动,这也是我给电影好评的原因。 本片的主角是将也,所以有人说这是从加害者角度写的电影,或许的确如此吧,毕竟主线就是将也的成长和自我救赎。但把主线归结为“我小时候欺负了一个女孩子长大后她喜欢上了我”的人真的不知道在看点什么。且不说男女主的感情发展在电影里根本不是重点,就说中间过程男主经历的欺凌和心理上的转变(自我封闭、社交恐惧、自厌自杀)你都看不到?是,他是罪有应得,但这不恰恰是教育意义所在吗,欺人者必为人所欺。我觉得这个片子放给小孩子看完全没问题,要说有什么负面影响,就是让那些本来就会欺负人的孩子转变为隐性推手。就像全片里人设最苍白的川井,从头婊到尾,到最后那个强行HE的确硬伤。红毛似乎是电影版砍了剧情,所以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但其他人都刻画得相当真实。 再来说说女主硝子。硝子似乎遇到事情一直都把错往自己身上揽,包括后来还原谅了男主,有人觉得这不可能,根本是为了情节强行圣母。还有那些代入说绝对不会原谅欺负自己的人,你们的前提就跟硝子不一样好么。硝子除了温柔,还是个极度自卑,甚至自厌到想自杀的人。她一直觉得什么事都是自己的错,父母因为她的病而离婚了,妹妹因为照看她不去上学,包括从小身为残疾人给周围添的麻烦(这不是她的错,但客观事实还是存在的),所以她才会一直道歉。删掉的跟男主打架的那一段里有她的自白:“即使..如此..也要努力...”说明她并非感受不到,只是一直在勉强自己,把对外的愤怒转化为对自身的进一步厌恶。包括长大后的自杀情节,有人可能觉得突兀,不过个人以为情感铺垫蛮充分了。作为一个自厌到极点的人,在这一点上我倒是相当能理解女主。大抵就是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丑陋,像我这种废物为什么还活着,还在给人添麻烦,这种感觉吧。所以我很高兴看到女主的成长,她一直以来都仅仅是在说对不起,在自杀事件过后才开始真正直面那些曾经的人和事。 我喜欢声之形,是因为它在经历过如此苦涩的现实以后还能给人以希望,即使这希望如此渺茫,即使达成条件如此艰难,终究是指出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通过努力而自救,而成长,男女主都是如此,这就足以给人留一点念想了。
还有关于跟你的名字的比较,应该算是宣传的锅吧,毕竟打出了超越君名的噱头(来源估计是那个“最佳动画奖”)。但其实两部片子的方向本身就不同,立意也不同,无从比起。一定要说的话,声之形大概更沉重一点吧。 最后说一句,世界上有很多声音无法传达到的事,人与人也永远无法相互理解。两个人最多能达到想法相近,要说能完全理解什么的那就是扯淡,我至今坚持这一点。
7 ) 矫情
前部分男主莫名其妙地欺凌女主,后来也被欺凌孤立的他一直想找到女主道歉,从这里开始我就觉得莫名其妙了。男主知道自己的错误想道歉,和思考什么朋友不朋友的有关系吗?到了后面,就更加看不懂了,什么欺凌、和好、爱情还有友情一股脑地我简直看不懂她们想干什么,只觉得无聊无语加矫情。
最后总觉得欺凌者理直气壮白莲花,被欺凌者自我反省对不起,我怎么就看不懂这电影。
本来看前半段还一度被触动到了,但后半段走向直线下滑啊,高冷耍帅不断闯祸的男主不就是现实中霸道总裁的化身吗,一段纯情的同学之恋竟演变成了一出玛丽苏狗血剧,部分情节竟然还有发展成多角恋的意图和趋势,剧情还拖那么长,唉,罢了罢了...最后,导演是恋腿狂人吗,给这么多腿部特写有何意义?
三星半。相似的灵魂总会彼此看见,这会让他们走的不那么艰难。也许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伸手不见五指的成长,但也许也曾有一刻会质疑自己讨厌自己,觉得无以为继。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大冒险,但能抬起头生活的一刻已是赢得了与世界的一场战役。不像焰火那样稍纵即逝,你破壳而出的美丽永远留存心底。
不知道比《君之名》好看到哪里去了
可能是太久没看日本电影了 先是何者再是这部 都让人觉得有点不必要的长 快到结局处的磨磨叽叽洒狗血一言难尽 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男主从四五层楼摔下来竟然没半身不遂 忽然就醒了忽然就在大半夜冲到桥上和女主相会了…… 扭曲的故事扭曲的日本人 京阿尼再细腻也救不了这狗血三大盆的剧情
或许是我老了,真的无法体会这种做作敏感的“残酷青春”。莫名其妙就伤害了孤立了和解了,一点点事情搞得要死要活,归根结底还是太闲了还是没上班。
你的名字、在这世界的角落、声之形代表了动画的哪三种面向很有意思。而京阿尼的就算再精致再有艺术感,也还是属于宅的。这种艺术感不同于新海诚对大众友好的CG唯美,也不同于在这世界的角落的那种艺术片感觉,而始终带有亚(宅)文化的味道(比如说场景和细节再写实,也还是有一种深层次的fetish味道)
画面细节表现很足,声优演技也够,早见不容易。不懂剧情!莫名其妙就圣母,莫名其妙就撕逼,莫名其妙就跳楼!当看到男主上一秒还昏迷不醒,下一秒就能拔掉所有仪器跑到公园找女主,我彻底崩溃。期待值已经很低了,但还是受不了两个半小时狗血盛宴。唯一亮点永束小胖子很萌。
一锅狗血
最常拍高中生活的動畫公司,最寵溺高中女生的山田尚子──日本還有什麼組合,能比他們更適合作一部告別校園的片子?沒有,肯定沒有。「水手服下的傷痕」正此謂也。
京阿尼“技术+艺术”水准越来越强,可惜故事散发了一股“一朵花”的矫情,缺少京阿尼以往的克制
格局很小,不过对青少年心理刻画的非常细致,未成年时有些事、有些状态给内心带来的冲击与随之而生的恐惧感是真的很可怕。不足是动画人设还是没能摆脱套路,尤其是几个戏份不多的配角,还是明显感觉人设还是京阿尼的范式,很减分。
身為京都的觀眾,打從心底的幸福與感激。想像著各式各樣的困難,想像訊息的傳達與誤遞,由紙本到簡訊,即便各式各樣的形式,它們相同的本質,依然是迂迴、纏繞、曲折,使人步履蹣跚。電影由光點開始,慢慢放大後變成鯉魚的波紋,鯉(こい)與恋(こい),不那麼靈巧,卻像是祝福的一切。
当《你的名字》紧张揪心的气氛还笼罩着9月的东京,《声之形》悄然上映了。显然在前者的对比下,它略显平淡,但平淡不等于平凡。与诚哥写意的小说风与之相反,京阿尼一贯的细腻对于神态动作上的刻画太过出色。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甚至是嘴角微微的颤抖都在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今年最棒的两部动画!
小题大作的少年们,粗糙的画面,没有逻辑的剧情,满满的郭敬明式忧伤。之前说诚哥投机取巧……的确还是比这种作品好得多。
不是特别理解这个电影,两星半
说这部片子比君の名は好看的...出来还我票钱!
有这个时间我应该去二刷诚哥的……诶。
霸凌主題。男女主角後半有點狗血了。但我最受不了的是強行讓"大家都變好朋友"這點。群戲刻畫有限還硬上大團圓,連假面女川井哭哭做紙鶴都算一份,好恐怖,太一廂情願吧。就不能寫認清有"能"與"不能"? 而男主霸凌受懲罰,認知錯誤想彌補。但一旁附和並火上加油的人就不算? 且反倒受害者要一直檢討自己?
校园凌霸的主题,特别是骑自行车穿越田野的桥段,还有空坠情结,还挺让人想起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但声优和配乐的表现,却不时让人想到渡边信一郎的Baby Blue。如果人设能稍微写实点的话。片头曲The Who,那个异形借了雷射灯的乐队。女性剧。父亲符号的缺失。(9-19影院2nd)
男主小时候欺负了女主,长成少年后开始自己的救赎,为女主又是学手语又是当暖男,却不知道女主其实一直暗恋着他。——这么一等玛丽苏的剧情,给导演拍得形神散乱寻死觅活简直瞎透了!(谁要看你关于“霸凌”的命题作文啊?专心拍一个主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