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母亲的双眼
扭曲的少女黑白成长史,摄影结构和影视风格让人印象鲜明,少女即使双手沾满血腥,心中依然有着一份对母爱温暖的向往,人格的悲剧与与世隔绝的孤独,导演更多在猎奇,挖掘人性的阴暗面黑白的拍摄使电影的阴沉,灰暗更显突出,这是开出了花朵的罪恶,阴冷却不晦涩,平静如水的暴力,优雅的血腥与败坏,导演拍摄的很成功,完美的完成了他的处女座。。。
2 ) 母亲的双眼
导演的处女座,黑白摄影为中心看点淡化了血腥场面对观众的不适感,为气氛添加了一份压抑阴冷,出其不意的剪辑点,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部优雅的恐怖片,并且其极少的台词量更是将片中的痛苦,深沉表现的淋漓尽致,再次说道,这部片身为处女座,非常成功,风格第一,使人即使看过许久,都能回想起来。
3 ) 又是一个人性的代名词。
每个性格扭曲的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没有曲折就没有现在的自己,少女的内心有对温暖的向往,这种向往渐渐地扭曲变成了性格的扭曲,但内心的憧憬还是依旧深藏在心底。黑白的格调又给整部片子制造了许多悲凉的气氛,很多喜欢恐怖片的亲们都比较注重音乐和气氛,我觉得本片两者运用的技术很高,综合的很好,背景音更衬托了气氛和增添了看片的人对环境的融入,看电影,注重的就是要走进去,感受故事,了解故事。极力推荐
4 ) 不能震撼我的变态
感觉没讲明白,女孩儿的成长过程心态父母的态度,没有一个能说服我的理由,可能是因为小成本?整个影片中的人和社会环境是割裂开的,使我觉得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人物也没有立起来,剧情的推动也很无力。女孩儿到底是天生变态还是后天,在事情发生前他们家庭到底是什么样的,父亲的在母亲死亡这件事发生前后有没有改变?一个问题都讲不清楚,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轻描淡写的过去了。而作为荒诞型,这个片子又没有可以深挖的寓意,“孤独使人变态”这个主题可不能算有深度,在需要隐晦的地方又表达的太直白了。母亲的眼睛也没有点题,感觉这个片子既不猎奇,又不恐怖,想含蓄却直白。
5 ) 母亲的双眼
《母亲的双眼》看这部电影要有充足的耐心。全片黑白摄影画面极简,像70年代美国乡村无聊的恐怖片却又让人细思极恐。长大后的弗朗西斯印证了母亲说过的话:“孤独会让思想变得奇怪。”一切显得那么温馨,但却充满了潜在的暴力。黑白光线投射的极美,根本不需要血红的场景来刺激视觉。弗朗西斯是个被困在循环的暴力中无法自拔的痛苦精神病人。全片鲜有台词,仅靠黑白镜头下光线昏暗的表演来展现全片,哥特式的画风及剧情让本片更黑暗了几分。导演隐去了视觉上的直观恐惧,将这些用镜头语言表述了出来,效果反而更加令人毛骨
6 ) 孤独是黑白的
看到有很多评论说导演用黑白是炫技,内容大于形式,故意回避和减少血腥
我觉得,他不是为了逼格或贴心的考虑观众的承受度而故意回避血腥,他是以女主的心境出发,而选择了黑白。
这种黑白,既是一种压抑恐惧,又是一种枯燥和淡漠。是长久围绕女主的两股力量,是女主残酷行为的动机。
这种黑白,是孤独本身。
父母陪伴的正常童年,花草鸟虫,天空泥土,周遭的一切才是彩色的。
有玩伴,不管愿不愿意吧,融入群体,被教育,形成善恶观和同理心,看到流血事件,才会觉得不适,触目惊心,恐惧。
但是女主不一样
一直活在封闭的环境,常规活动范围只有:家-花园-谷仓-山林(还是埋人的);
外科医生出身的母亲,童年游戏是解刨牛眼...对动物身体的解构和缝合工整细致,因专业而越发淡定;
童年遭遇的残暴意外,几乎是眼睁睁目睹变态杀人犯入室对母亲施暴致死,并且就地分尸;(隔着门,光听惨叫和动静更吓人好嘛)
父亲处理凶手的方式...不得不说这位老农太酷,下车回家察觉到不对,直接当场干晕凶手,之后就自然而然拖进自家谷仓栓链豢养了!!并且因为杀人犯一直在谷仓嚎叫,影响晚上看电视,扭头对当时还是个女童的女主说,你得处理一下这个了
缺乏道德观,对血腥和杀戮免疫,这才有了淡漠的黑白。细致的缝合他人的双眼、喉咙、把尸体分袋包装再定期从冰箱清理,一丝不苟的擦拭地上的血迹,最初是母亲的,后来是她创造的受害者们的。这些令常人恐惧的行为对她来说和洗碗打扫房间一类的家务没什么不同。
几乎常年与世隔绝,唯一的声响来自于电视机,生活的有限范围、无尽重复、逐渐衰弱的父亲,这些是压抑和恐怖的黑白。这间房子既是城堡,也是牢笼。亲人最终的死去,把女主的恐惧逼到了临界点。她习惯于突然的失去,这让她更迫切的希望可以留住什么,最好是长长久久的,最好是有着如同和母亲那般的无限亲密的连接的。
孤独侵蚀人的心智,所以有了后续系列举动
父亲死了,需要新的“亲人”,所以主动去镇上的夜店,带回来一个看上去顺眼的亚洲女孩
亚洲女孩拒绝留下,被女主杀死。意味着出去寻找亲人的第一次尝试失败。所以女主决定内部解决,尝试把谷仓里的盲哑“宠物”升级为“亲人”,细心清洗,温柔亲吻,甚至共眠
“宠物”趁女主睡着逃走,女主醒来察觉,追上后,体知到“宠物”是无法当做亲人的,也是自己无法留住的,绝望的把“宠物”亲手杀死在自己怀中
这次杀戮是女主第一次在暴力中显露情绪,她痛哭出声,一边亲吻“宠物”,一边决绝的下刀。她哭这第二次尝试的失败,哭她要亲手杀死陪伴了这么久的“宠物”,哭原来终究自己还是没法留住任何人,哭驱散不开的、而且马上还会更加肆虐的孤独。
去外面寻找的人,不肯留
家里原本有的人,留不住
女主这才带着连夜把母亲的尸骨挖出来,无助的抱着,反复问着,我该怎么办,这下只剩下我了。
恰好的,又很不幸的,真正的绝望时刻中,女主和那对母子相遇了。
一个崭新的,还不记事的婴儿,恐怕对女主来说是最恰当的人选,简直如神谕。
后面的事儿中,我女朋友不理解为什么还留着孩子的妈妈。
我想,可能因为那是一位母亲,也因为长久以来女主生活的组成部分就是一个亲人+一个特别的宠物。孩子被养育成亲人,孩子的母亲变成新的盲哑宠物,这能让女主觉得生活重归稳定和安心吧。
可以打三星的恐怖片,说的是孤独的恐怖。
7 ) 你们真的以为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吗?
既没有鬼魂也无神灵,所以我把这部电影看作是一部关乎人性的剧情片。之所以使用黑白色调和大量的远景镜头,还有极其简单少量的对白,是为了让旁观者者看到人性在此片中的分量。不管是恶还是悲,都能让我们看到人性在此时此刻显得那么的有力量。从一个小萝莉到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少女,经历了母亲被害,父亲离世,孤独吞噬了她一切善良的人性,就算是那人在谷仓或是地下都能为自己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移民家庭背景、孤立的居所、童年创伤与对母爱和陪伴的渴望都是主角动机的组成部分,选择使用黑白摄影使得本片能够在叙事上克制暴力元素的激烈程度,但这个选择更多是为视觉风格来服务,日拍夜与夜拍日创造出的细微诡异、倾向于表现主义的光影运用与表演及事件本身都强调出本片梦境与异域世界般的风格。
畸形母子关系的守护;摄影确实很棒
开场有点像《趣味游戏》,后面全靠摄影撑。
【3.5】通篇的强对比黑白影像还是比较好看,一种变态的优雅席卷而来。在剪辑上截断动作,取消对过程的展示,仅保留起因与结果,就如同被割去的眼睛,看不见的是原生家庭的罪恶。
深井冰
摄影很美,但这个故事没有什么亮点,也就是连环杀手养成记,叙事也基本是流水账。
COULD BE BETTER
黑白的形式。。。何必呢。
最讨厌这种装逼的恐怖片,恐怖片还玩毛深沉啊~5.0
我真不确定我看懂了
1.优雅的恐怖片;2.出其不意的剪辑点;3.《皮囊之下》的斯嘉丽为了躯体猎杀人类,本片女则是为了母亲的赞许、为了有人陪伴和捕猎;4.扭曲的人生误解了爱。
文艺版变态少女养成记,全片黑白,几乎零对白,用干净的镜头淡化血腥与尖叫,却拍出了一种极端的孤独压抑,有种渗入骨髓的恐怖。跟去年的腐烂异曲同工,摄影和表演满分,就是内容太单薄了。
分三章节环顾变态少女养成记,童年的阴影创伤发展成精神上的扭曲,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造就认知上的违背,少女的内心一直存留幼儿时期的翩翩阳光和母爱的光芒,即便囚禁分尸即便弑父夺子,她也遵从和渴望有家的温暖,有亲情的围绕,人格塑造缺失的悲剧人物,黑白影像更为这种悲凉的氛围笼罩一层阴冷
剧情没什么亮点,故事单薄,显得枯燥乏味,讲述变态女孩的成长,过程阴沉压抑,就靠摄影与音乐支撑。
牛眼解剖,不速之客,洗地板,做人偶,尸前独舞,极简低调食人小妹,实现葡萄牙第二代移民的美国梦。黑白摄影大赞
75/100,通篇的强对比黑白影像还是比较好看的,一种变态的优雅席卷而来。在剪辑上截断动作,取消对经过的展示,仅仅保留起因与结果,就如同被割去的眼睛,看不见的是原生家庭的罪恶。
与世隔绝少女病态成长史,前一秒还在翩翩起舞,下一秒便开始分尸;谷仓夜灯,禁室培欲,双眼与喉咙,铁链与浴缸。摄影构图与风格营造都非常惊喜,全片黑白影像的处理既淡化了血腥画面的过度不适感,更为电影本身压抑寂寥的氛围更添一层阴冷。
病态的世界观
对于一个90后的导演来说,影片在低成本制约下相当成熟。但在形式感和美妙黑白摄影风格之下,剧本的平淡与叙事能力的欠缺让这部电影无聊至极,作为剧情片和恐怖片都找不到让人激动的闪光点。
构图先入为主,的确很有[猎人之夜]的味道,所有暴力被巧妙地保留在画外,透过窗户看到远景再瞬间转回来那一幕我只能称之为完美。“但孤独会对心智做奇怪的事情”,割破双眼、饲养被害者、他人之子,全部是孤立环境中缺乏行为道德榜样(于是学习母亲,也学习杀人犯)的结果。期待没有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