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真信神的人明白“道”可道,非“常道”
当人们不再有信仰(专指真信仰)的时候,他在布道。当大家要听他布道的时候,他却去做回一个平凡的人。
只有信神的人明白“道”可道,非“常道”;与老子同频方知全宇宙就老子这一版《道德经》。否则,“Let me tell you a story” 里的这位 BC,就不用讲那么多个故事,道理全被权威人士独占了似的——无著文喜禅师(820-899)说:曾见郭象(252-312)注庄子(庄周,约前369-前286),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2018.8.15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ef31f941
2 ) 信仰之花开遍荒漠
(原载威尼斯电影节期间的腾讯娱乐报道)
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是地球上降水量最低、最寸草不生的地区,却也有着蕴藏量最为巨大的铜矿资源。我两个月前刚刚去过沙漠里作为旅游核心城镇的圣佩德罗.阿塔卡玛,在月球般地貌的峡谷、最透亮的天文射电望远镜矩阵、连单细胞生物都不存在的谷地之外,也有着创造了69天一个没落下营救奇迹的深矿。而无论是灰头垢面的镇子、偶伴有绿洲的村落,还是重型卡车排成火车的矿区,教堂都是最容易瞅见的建筑(虽然到了矿井里,工人们又转而信仰原始宗教的山神)。越是在生活甚至生命都不容易的领地,人们越是需要对基督的虔诚信仰以及对奇迹的热切渴望。
年轻导演克里斯托弗.穆雷,以讲述宗教神迹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当代愚圣迈克尔。“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有一个男孩渴望寻到耶稣,看到奇迹,就让小伙伴把自己双手钉在沙漠里的一颗树上。奇迹始终没有出现,他包裹后双手,失望的来到篝火旁,却深深觉察到耶稣就在自己内心里,流血的双手也不再疼痛”。后来小迈克尔成长为被镇上人冷落、嘲讽、侮辱的疯子。当听说童年时的小伙伴因意外事故成了瘸子,他不顾父亲永闭家门的威胁,毅然上路,光脚踩在滚烫的沙石里,又一次以苦修方式,渴望寻到神迹,治愈老友。
荒野地区即便渴求奇迹,却也并非信仰的天然沃土。矿业公司带来的巨大资本和高重污染,粉碎着乡邻的朴素情感和简单信仰。放眼整个当代拉丁美洲,早已是鬼神与上帝、酒精与圣水、毒品与足球共存的世界。迈克尔以当代愚圣的姿态,冒着人们非议甚至敌视的眼光,在沙漠里艰难前行,不断在庸众面前“讲一个故事”,最终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从原籍地的一个疯子,加冕为途径村落所认定并追逐的当代耶稣。
今年31岁的年轻导演,出生于首都圣地亚哥,毕业于天主教大学Pontificia视听艺术系。千万别以为进入这所名校就非得是信徒,相反他自己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创造出这么一个克服现实阻力个年轻人,是因为自己也期许“圣人们的虔诚信仰,能够团结人群、制止社会冲突。”
除了与角色同名的主人公迈克尔外,片中其余角色的扮演者全是本地村民,他们保持着朴素信仰,电影中在圣洛伦佐雕塑下搁放照片渴望被赐福,有重病不愿进医院而宁肯等着耶稣降福,终日在祈祷中伺候瘫痪的老母亲,本就是他们的生活日常。无需表演,他们可以真正期待男主角就是那位可能带来神迹的当代耶稣。事实上,就连这位演员也恰好就出生在阿塔卡马沙漠地区,回乡拍摄宗教题材剧情片,也确像重回记忆寻找神迹的旅程。
无论是塔可夫斯基的《安德烈.卢布廖夫》,还是博格曼的《处女泉》,神迹总是以某种非常苦涩的方式,在影片结尾出现。而在《盲眼基督》中,神迹干脆自始至终缺席。灰心归家的迈克尔,在彻底失去了自己就是耶稣化身的信念同时,却意外见识到信仰之花已经开遍荒漠,之前排挤他的乡邻热切期盼着他的步道并带来神迹。
对于导演这样的无神论者,这场戏究竟算是对世道的残酷反讽,还是对信仰本身就是奇迹的高度肯定,或许也算留下一个见仁见智的开放式结局了。
从对宗教组织信仰的不认可,到对个人信仰的崩塌,从小开始边虔诚于基督上帝,等待神迹发生的召示的时刻,然而一切都像被上帝蒙蔽的双眼,无法看清心中信仰的付诸,究竟该如何对待信仰的意义,是救赎还是自救,是谎言还是安慰,是光明还是黑暗?也许我们都是自己的上帝~立青映画字幕组翻译
想表达的主题挺对胃口 叙事方式感觉像是一篇优秀的命题作文
看这部之前,刚看了Jesus VR的展示,真是无缝焊接。意图不清的极简风,睡了一半,醒的一半也没觉着哪儿好。
没想到克里斯托弗-穆雷这个名字烂大街但听也没听过的新导演拍出的第一部作品完成度如此高。不少台词可圈可点,极具价值。只是在全篇积累了大量情绪和铺陈之下,缺少一个强有力、响当当的结束来点亮全篇。差一口气。ps:看上男主了。
4.
指向内心的作品,作为一种纯粹的宗教/精神电影,导演的自信要远远强于观众的评价,起码从这点而言本片是合格的。
电影节+小国电影+宗教题材=清醒与昏睡的煎熬。
神迹始终都未出现,这一看就是无神论者拍的
人人爱老塔,但不见得你非得照着他拍。咋说呢,没故事没情绪没才华。但认真。所以尊重。
无论是塔可夫斯基的《安德烈.卢布廖夫》,还是博格曼的《处女泉》,神迹总是以某种非常苦涩的方式,在影片结尾出现。而在《盲眼基督》中,神迹干脆自始至终缺席。
神迹缺席。
睡过。但其实是挣扎着想看的,主要是厅里太闷大脑太缺氧了。
这么容易放弃与疲倦 谁给你信心和精力编出与你所做的事毫无关联的故事出来,然后还能让别人信服,傻眼。
没有重建,就是常规的“寻-空-回”。从信仰的坚守者到寻不到的失落空虚再回归本位的现实。长镜头摇摄推拉渲染,难掩其常规状态。
今天看了智利2016年电影《盲眼的基督》。讲述了一个传道士穿越智利贫困的塔马鲁佳尔荒原,面对大众的困惑与自己的困惑,充分体验自己的信仰。影片明显带有塔可夫斯基的影子:视觉语言朴素广博、剧情推进缓慢扎实,内涵展开深远隽永。
好闷啊,而且看不懂。
我们从何处获得上帝的启示?带着先验视角的《盲眼基督》既没在喧哗的教会里听到福音也没在荒芜的沙漠里找到神迹。男主角深知上帝就在人与人的交流当中,可惜他于一遍遍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却从未聆听故事。正是这种片面的感知让他产生了自我怀疑,同时也动摇了自己的信仰。幸而最终他在父亲的故事里发现了折光,在《言语的秘密生活》中重新建立起了方向。
非常棒的处女作,从反对宗教组织化的个人修行,到把人放上神坛的人文主义。镜头风格扎实不炫耀,与内容相符。寓言式诉说向圣经等古代文学致敬。
导演不信邪,大师,再打我一次,德莱叶,杜蒙,雷加达斯上去就是“耳光三连”
主旨比较老套,过程也非常公式,逻辑非常幼稚。故事大王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