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喜欢的人说“这才叫青春”,不喜欢的人说“把Insta里的照片加点音乐就是这部电影”,我的感受却非常非常不一样。
我喜欢这部电影,却完全没有在其中感受到一丁点“这才叫做青春”的独断和自大。这不是一部讲述中产家庭的青春期小孩和父母吵架后一怒之下踏上公路之旅还以此为酷、特立独行的幼稚肤浅电影,Star的生存环境在电影前20分钟就表达清楚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父母没有责任感,扔下嗷嗷待哺的几个孩子,哥哥只知听歌吸毒,白天带着弟弟妹妹去垃圾堆捡吃穿住行所需,家里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而自己也不过才满18岁。Star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踏上卖杂志之行的,完全可以说是生活所迫,她没有别的选择和自由,这是唯一能看到的渺茫希望。在这样的前提下还认为所谓的“这才叫青春”实在是有些讽刺,饱汉不知饿汉饥。
而“Insta照片加音乐就等于这部电影”的论调也太高看Insta照片了,这也就说到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真诚和纯真。Insta是用来展示自己的生活的,有观众、能获得点赞数,这样的特征决定了Insta用户行为的表演性,为了获得更多认可更多赞美而刻意做出的行为或有选择性地上传照片,总之带有矫饰意味,或多或少有些装腔作势。而这部以纪录片手法拍摄的电影最吸引我的特质就是毫不矫揉造作、真实动人。实际上,导演在某些镜头中已经明确表现出对Insta照片人生的讽刺和批判。Jake第一次带Star上门卖杂志时遇到的中产家庭少女,含着金汤匙出生,邀请了同龄女孩在家里开生日派对,母亲是传统严厉的教徒,对女孩多有管束限制,因此容易被Jake的老城油滑所吸引。Jake进门向母亲推销杂志时,不停在背景处搔首弄姿,极尽做作之能事,单纯愚蠢还有些自命不凡不知柴米油盐的青春期女孩形象跃然荧幕之上。女孩母亲这个角色也很有趣,女儿迫不及待想邀请Jake进屋,母亲先是呵斥了女孩,然后不算很情愿地把Jake请进屋,母亲心里肯定很不愿意,但所谓的道德感和宗教要求迫使她施舍一点自己的善心。在她听到Jake说想上大学读政治学时不由自主嗤笑一声时,她心里实际的不屑与鄙夷穿透伪善的皮囊肆无忌惮表现出来。Star对她的态度非常不满直接咒骂反击,那位母亲说着“我家里不允许出现这样的语言”“恶魔控制了你”,与此同时,镜头一转她女儿被水淋湿了衣服正搔首弄姿卖弄性感想吸引Jake的注意,Star抓住机会“恶魔控制的是你女儿”,漂亮扳回一城。导演对这类人物的嘲讽精准鲜明,而这类人物才是Insta照片主流。
这部电影的灵魂Star是淳朴真诚的,因此她才不习惯Jake满嘴谎言油嘴滑舌的销售技巧,尽管她非常喜欢他。她宁愿用真心去换真心,至少是装出来的真心,所以她跳上三位老牛仔的敞篷车,喝完烈酒,吃完虫子,赚得钱财,Jake出现胁迫老男人们带走Star,她还万分过意不去,“他们对我很好!”;所以她坐上卡车司机的车,一起听歌,聊着梦想和人生;所以她信守诺言,虽然不算光彩,但还是陪伴石油工人一晚,至少他看起来真诚;所以她花了自己的钱买了牛奶面包给母亲吸毒无心照顾的贫困的小孩,把蜘蛛侠的胸针也送给了他们,那小姑娘唱着“kill children”的时候我几乎要落泪。Jake大概也是被Star这样的特质所吸引,如此的生活没有磨灭她真实的光辉,虽然和他们一样漂泊在路上,过着似乎没有未来没有希望凝滞的日子,但她是不同的,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星。
关于《美国甜心》就我理解,这部电影给你讲的故事只是青春的某种形态而已,是Arnold在讲述她眼中的american honey的故事…就像你少年时隔壁小区某个你只偶遇过几次的女孩,她的青春不能代表你的18岁,但也是故事的一种!活着就是可以精彩可以无趣可以死去活来可以躁动不安…在豆瓣看到说装垮掉的一代的说法完全不能同意,就算是中国拍青春片也能有个早恋,堕胎,自残,主角成为社会渣子之类的,可这就是一部分人的现实写照啊?你可以阳光朝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巅峰,我也可以歇斯底里,自由自在去他妈的理想抱负呀!成长可以美好可以积极,可更多的是暴躁和焦虑,散漫和无聊,磕碰和迷茫……这种青春,至少是他们是自由放肆的,有喜欢的人和想要赚钱的理由!有棒呆的音乐和一群可以发疯的同伴!有疯狂的亲吻和热烈的交缠!有一路的风景的未知的远方!也许叛逆会让我们着迷疼痛,成长会刺伤我们的心脏,但未来谁又能知道呢?这只是一个长大的过程而已,谁都一样!片子里其实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都是正常的人,看到三个牛仔爷爷以为女主会被侵犯,并没有,看到卡车司机以为会反转,并没有,看到油田工人以为死定了,结果也就那样了,你以为熊会攻击你,然而它走开了…你觉得再也见不到的人,最后还是回来了…请他们进屋的大妈和暧昧的少女,屁股里夹着裙子的妇人……都只是没有让你意外的普通美国人……很简单,浓重的是每一次深呼吸,惊艳的是成长的瞬间,留有余味的是最后的远去……片尾的American honey……那道路的一旁,见证了她的成长那教堂的钟声四起,爱也蓬勃生长她快乐的长大,时光慢慢流逝,好似美国甜心似传教士般的沉稳,又似野草般的自由等不及快点长大,有似乎没准备好远走高飞如此青春又清纯甜蜜,就像美国甜心轻风拂去树叶吹起声音嘈杂想年久的挚友一般呼唤我的名字年华飞逝,我想念那些日子没有什么比那个盛夏更甜蜜,还有我的美国甜心不知不觉混入生活疯狂的竞争想要戴上太多假面,让你失去理智我只想尽快回到过去的时光回到那美国甜心的身边……
《美国甜心》是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 阿诺德的第三部长片作品,影片承前几部佳作的传统,始终将摄影机对准处于社会边缘的底层青少年女性,以她们的视角书写躁动的青春或是无望的人生;然而《美国甜心》的叙事空间转向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公路和街区,突破了前作《鱼缸》、《红色之路》在公寓中的囿困,借由女性之眼经公路望向整个美国。这条途径堪萨斯城、威利斯顿、拉皮特城的公路既是女性成长之路、亦是美国梦碎之路,既是对公路电影与女性青春的作者化书写,亦是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公路片反文化、反美国梦之精神的回溯。
凭借《美国甜心》,安德里亚·阿诺德于2016年第三次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标志着她已从初出茅庐的明日之星逐渐成长为英国独立影坛的中坚力量。成长于英国肯特郡达特福德的混乱街区,阿诺德自小对衰败之景有着独特的审美,她认为她的家乡“有荒野、广阔的天空。这是复杂的,我不想将其视作残酷,我受够了这个词语,我认为人们总是追求简单化总结的方法”;远走的父亲、年轻幼稚到难以负担家庭的母亲,这些在阿诺德作品序列中的残酷困境实则是她的真实经历;和林赛·安德森、肯·洛奇等英国导演一样,阿诺德延续着英国现实主义传统,始终保持对底层关怀和女性书写的坚持。另一方面,阿诺德自幼到受美国西部片、公路电影的影响,于美国电影学院洛杉矶分校学习成长的经历也使她对当代美国的文化、社会等有着深刻的见解。于是当她在《纽约时报》上读到一篇关于一群穿越美国中西部推销杂志的青少年的报道时,她决定带着摄影机上路,经多年筹备找到许多非职业演员组建了“杂志小组”,并带着剧组将整个拍摄过程化为一场不知终点和期限的公路旅行。
在《美国甜心》中,阿诺德再次将女主人公设置为家庭贫穷而混乱,被置于性别、阶级的挤压下的底层少女,并借由她的眼睛将视线再次投向那些“神弃之地”,广袤荒凉的公路承载着她纠结的初恋、朦胧的梦想,也同样倒影着当代美国的种种悲凉。
一、女性主义:公路上的吉普赛
作为一名生于1961年、在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二次浪潮下成长起来的女性导演,诺德表现出高度的女性主义意识和创作自觉。自创作第一部短篇作品《奶牛》开始,其作品无一不以女性视角展开,同时刻画了形形色色的鲜活而真实的女性角色,《美国甜心》同样如此,且进一步聚焦女性成长,将其困境、顿悟与蜕变与旅途叙事有机结合,使影片呈现出与主流公路电影不同的女性化视角的质感。
(一)女性视角:少女的青春志
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先锋电影导演劳拉·穆尔维在其重要论文《观影快感与叙事性电影》中指出,主流商业电影的影像与叙事的基本构成原则,首先是男人看/女人被看,是建立在男人与女人、看与被看、主动与被动、主体与客体的一系列对立关系上的叙事与影像序列。电影的内在叙事机制诱导观众认同男性主人公的视线,而女性形象只是充当着诱发欲望观看的客体,她承受着故事中男主人公、观者通过认同男主人公而投射的双重欲望观看。这种女性目光的缺失必将导致两性关系的异化,因此穆尔维主张女性创作者表达自我、关注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争取电影的独立性与话语权。
在阿诺德的影片中,女性视角的贯穿无疑是对男权文化下男性凝视的反拨,同时也是使女性观众在观影体验中取得正当的、主体化的心理位置的有效行径。在《美国甜心》中,阿诺德化用纪录片的视听结构进行叙事,大量运用手持摄影产生自然的晃动、不经雕琢的构图,影片的第一组镜头起摄影机就紧紧围绕着女主人公Star,从带着弟弟妹妹在垃圾场拾荒、到跟随自由尽兴的Jake走进商场狂欢,再到回到脏乱的家中面对猥琐的继父,Star牵动着摄影机带着观者在她生活的环境中走了一遭,于是一个家庭关系破碎扭曲、肤色身形健美、扎着脏辫穿着稍显邋遢的底层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建立起了由Star的视角进行主动观看的机制。随后Star加入了以Jake为首的杂志小队,坐上面包车驰骋在公路、辗转在各个街区,大量特写景别下的跟拍镜头、主观镜头以及4:3的狭窄画幅使得影片呈现出私人化影像志的质感,她的视线与潜藏在视线下的心理活动被无限放大,使得观者得以充分感知面对富人的傲慢堂皇Star备受打击的自尊、面对穷人支离破碎的生活Star的同情和感同身受的悲哀。此外,在刻画她与Jake间纠结酸涩的初恋时,导演阿诺德有意规避了反打镜头,以单机摄影的形式构建单向的目光,不论是对Jake的忽冷忽热感到痛苦,还是在老板Krystal的房间中窥探着Jake可能存在的迹象,观众始终只能见到Star之所见,而从未见到过恋人眼中的Star。因而影片没有落入青春伤痛爱情的窠臼,而是在未经任何男性视角干预之下由“她”者的目光构建叙事与影像。
(二)女性形象:真正的美国甜心
20世纪60年代在全球反文化浪潮下,以《逍遥骑士》为代表的公路片成为公路电影的起点;然而反文化浪潮中女权主义运动与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是有限的,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具有反叛精神,但始终未能取得主体位置;而在治愈式旅途片、公路惊悚片等子类型的发轫中,经典叙事结构与传统价值观的复辟使得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刻画更为保守,她们多数处于辅助男性角色刻画的边缘位置,面临话语被弃置、主体性丧失的困境。
而在《美国甜心》中,阿诺德在女性视角下同样展现了多样的女性形象,她们既非男性凝视的客体,亦非悬浮的、仍未脱离男权文化下对第二性评判标准的“大女主”,而是年龄、身份、种族各不相同,各面临着生存困境的真实的女人。影片大量使用MTV式的视听语言,在杂志小队出发去销售、回到汽车旅馆、篝火晚会等多个段落使用了多达十五首流行音乐,而其中的压轴歌曲《美国甜心》无疑串联起了影片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在随着面包车轻微晃动的镜头中,杂志小队的所有人都忘情地跟唱,镜头先后对准了车上的每一个女孩。首先是Star,一如歌词中所唱,勇敢坚韧、纯真而包容的她是真正的“美国甜心”,而后随着Star的目光,观者看到她紧紧凝视着新来的女孩Drema,在淡淡的乡村旋律中,镜头一转,聚焦于后视镜中正开车的Krystal的双眼。对待工作果断严厉、而在生活中纵情声色不拘小节的女老板Krystal,初入社会、情窦初开的少女Star,二者的家乡与家庭环境相似,也在长达一百四十分钟的情节中显影出相似的性格特点,新加入这个社群的Drema则使得Star与Krystal的对照关系生发出某种生生不息的、螺旋式上升的意味。正如Krystal在对Star的面试中所说,“我们都来自美国南部,是真正的美国甜心”,这些出身低微贫穷的姑娘都和Star一样有着野草般的生命力,她们奋力抓住一切可行的把握命运的机会,在漂泊公路的成长中看清自己朴素的对“家”的梦想,又在对爱情和生活的体验后获得成长,在某个顿悟时刻觉醒了主体意识、完成自我建构。而在歌曲的末尾,画面长久停留在QT与Star一边歌唱一边眼神互动的画面,金发碧眼的Krystal、麦色肌肤脏辫纹身的Star或许都是“美国甜心”的某种注脚,而男孩打扮的大姐大QT与音乐之间形成的对位关系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无疑QT作为女同性恋是相对弱势的性少数群体,她的前史必然伴随着更为艰难的自我认同的过程,她作为非典型的“美国甜心”形象,更体现出影片对多元身份的女性真诚的关怀。
(三)女性成长:困境与顿悟
《美国甜心》将经典的旅途叙事范式与女性成长之路有机结合,在“插曲式”的开放的叙事结构中,Star的遭遇充满新奇又险象环生,在仪式与顿悟的催化下她完成了女性意识的体认。
影片从Star作为青少年女性的家庭困境开始。Star带着继弟继妹在路边翻找垃圾,偶遇杂志小队;Jake向她发出邀请“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份工作”,回到家后的Star面对猥亵自己的继父、对家庭不管不顾的母亲决心离开;因此可知Star离家上路的内在动机实为“成长”,她渴望能够凭自己的努力赚钱、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旅途开始后,Star首先遭遇的是对Jake的迷恋,Jake外表帅气、身形健硕,对Star毫无保留地展现出好感,他不断为Star带来礼物和教导,将他的销售智慧倾囊传授;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他无疑是Star恋父情结的投射对象。而后,Star在与Jake生出嫌隙时可以坚定地说出“我不需要你”,却只能搭富豪牛仔的车,陪他们喝酒、吞下酒杯里的蠕虫来赚得400美元;Star了解到Jake与自己不谋而合的梦想时,想要自食其力赚到1000美元与Jake共同圆梦,然而她能做的不过是登上另一位男性的车,通过进行边缘性行为的交易赚钱。Star从没有能力成为驱动汽车的主体,也从没有逃脱父权社会中女性作为欲望支配下的“他者”境遇。影片以女性视角真实地展示了这种生存困境,然而其绝非刻意夸大或宣扬女性的弱势地位,而是为感同身受的体验、为通过讽刺引发思考,例如在Star陪奢靡而无聊的牛仔玩乐赚来400美元后,她坐在Jake的副驾驶(仍没有取得驱动汽车这一权力符号的地位)向整个世界呼喊着“我感觉我就是他妈的美国”,全然不知自己可能陷入的危险,生发出讽刺与悲哀的意味。
阿诺德将某种具有神性的顿悟作为Star对困境突围的方式。首先是影片中那位和蔼的、犹如神降的老卡车司机,他播放着名为Dream Baby Dream的歌曲,像Star从未出现的父亲一般询问从未有人发问的梦想、引导Star去思考漂泊流浪的终点。而Star为她与Jake的共同梦想与油田工人进行性交易后,处于男性中心主义下的Star并没有因她的某种牺牲得尝所愿,反而迎来Jake的暴怒和离去;次日,Star经过某种创伤性顿悟后,在清晨这一灵性时刻与自己的“灵性动物”熊相遇。熊的出现及其与Star的震撼对视实际上宣告着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男性权威的否定,因为曾经以孤狼自居的Jake将无法再以狼嚎声召唤Star,另一方面,熊在美国文化中的象征着纯洁高尚、原始的野性。在影片的最后,在篝火旁青少年们随着音乐起舞、顽皮地跨火,仿佛某种火的仪式,焚烧以驱邪、净化灵魂。而突然出现的Jake在沉默中递给Star一只乌龟,Star走向湖泊,与乌龟共同沉入水中,水的洗礼带来新生,水火相交中Star在黎明之际通过成年仪式完成了“摆脱对自身相关的个人关系的纠缠,成为一个以自我本体存在着的个体。”
二、美国梦碎:回不去、到不了的家
(一)望向美国
影片中的“路”串联起了“家”,擅长家庭情节剧的阿诺德在对公路电影的尝试中将家作为同样重要的叙事空间。于是经由条条公路,观者随star的动线来到各样的家,随着star的视线在特写景别的视点镜头中,通过认同star的身份去体认着贫富差距、阶级固化、罪乱丛生的美国。影片从star的家开始,通过拾荒塞满的冰箱已显示这个家庭的窘迫和黑暗,但庭院中的秋千将Star荡向天际线,出走的自由和对未来的希冀是她仅有的东西,但也说明她或许还算幸运;在汽车旅馆中等待Star望向路边抱着大型犬的孩子、倚靠在门边无所事事的人们,家庭的形态在这里更为彻底地溃解,使观者仿佛看到《弗罗里达乐园》中寄生于汽车旅馆的母女。在堪萨斯城的富人区,Star的目光投向豪华的摆件、象征美满的照片和无忧无虑的同龄少女,在这个“家”里Star敏感地维护着自己与Jake的尊严;而在拉皮特城的贫民窟,Star看到的是昏睡的母亲身旁放着吸毒的工具、年幼的女儿执着地向陌生人演唱朋克歌曲“我杀了孩子好让他们的妈妈哭泣”,善良的Star为孩子们买来零食,随后在这个贫民街区凝望着反举国旗示威的群众。在那个短暂担任父亲与导师的老年卡车司机身旁,Star第一次在旁人的提示下追问自己的梦想,她所描绘的参天大树下的房车与孩子,如同一个没有男性的女神创世般的自然图景,然而下车后路边杂草丛中的无名尸体使Star几乎是立刻从“梦”中惊醒……这些“家”的景观直观、真实地展现着美国的某种形态,使得观者得以由公路旅途望向美国。
(二)离家的路
《美国甜心》可被视为对以《绿野仙踪》为原型的旅程冒险类童话的仿写,影片将旅途的第一站设置在堪萨斯城,并由青少年们初见高楼与铁轨时的感叹“这是《绿野仙踪》的城市”直接致敬了这部1939年的经典电影。然而其内核却是对传统的美国核心家庭观念的颠覆,承袭了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公路电影的主干:公路片的精神传统。
《绿野仙踪》讲述冒险旅程中归家之梦与离家之梦的矛盾,以龙卷风隐喻大萧条,以经典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基于观众想象性的慰藉,这是一条回家的路,契合经济危机下人们对家与亲情等传统价值的回归;然而《美国甜心》却在旅途中不断确认创伤,这是一条离家的路,过去破碎冷漠的家庭已被抛在身后,而在旅途中确认的建立自己的家的梦想也在暧昧游离的感情崩溃后成为泡影,Star在创伤后的成人仪式中以顿悟突破了作为底层女性的精神困境,然而等待她的将是更残酷、更复杂的成人世界。因而《美国甜心》中“家”作为一个符号化的旅途终点,既回不去、也到不了,漂泊似乎是Star一行人的宿命。“反英雄、反神话、反经典叙事、反经典摄影技术、反经典表演风格,进而反文化精神”,影片在精神实质上与以《逍遥骑士》为代表的公路片相呼应,指向对美国梦的反叛和质疑。
(三)反成长的人物
影片中star的成长并非是归附于主流价值体系、为主流社会认可的过程,其蜕变实则是反“人物弧”的反成长过程。
推销杂志的过程中Krystal、Jake、乃至整个杂志小队都在不断地重复着“赚钱”的任务,包括清晨出发喊着口号、每周以“败者晚会”的仪式对销售额低的人进行玩闹式的惩罚。杂志小队以star为代表,这群叛逆离家的、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少年也在期许着流浪的终点,他们以构建某种安逸生活为目标,然而本该在接受教育的他们推销着没有人买的杂志,除了行骗、求乞和偷盗,似乎没有其他真正营生的方法。一方面,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使得人们被推向功利的虚假需要,另一方面,社会阶级的固化早已封锁了他们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他们通向美国梦的途径或许只有不断消耗和贩卖自尊。Star的成长实则是在旅途中不断体验与经历后,认清了自身作为底层女性的处境、抛弃了依托爱情依附于第一性的幻想,然而尽管在精神层面完成了自我重构,star面临的依旧是艰难的、希望渺茫的世界。Star在篝火之夜潜入湖中又破水而出的开放性结局与影片中赚得400美元的Star高呼“我就是美国”形成鲜明对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影片表达的是反“美国梦”的“反成长”主题。
综上,《美国甜心》延续了导演前作中对底层女性的关怀,聚焦美国中西部底层社会的青少年在路上的遭遇,通过女性之眼展现美国社会的断面、表达了反“美国梦”的主题,是阿诺德的圆熟之作。
这个女孩,巧妙地躲过了一切的危险,而截获了堪萨斯州所有的美丽 如此天真、清纯 又 甜蜜#。 把爱和信任轻信地分给每一个沿途陌生人。 把青春和爱情寄托在摇摇欲坠的罩衣上; 让我有点疑惑
是现在这样活着好,还是你那样的生活更好。
别人问她,为什么你的18岁这么颠沛流离。她回答,可能是我把我的青春韶华全都融在,堪萨斯州耀眼的阳光中了
近距离手持镜头带来了晕眩的感觉。剧本和生活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几乎能闻到汗液和荷尔蒙的味道。这样的青春之所以闪耀,因为它无从体验,因为它没有明天,因为它永远都在路上。
停滞的状态,没有方向的长路,追寻无果的青春,活在当下的自由。拉博夫真是可爱又性感。
好看,好听,一群年轻演员自由率真,手持跟拍自然迷人,情绪抓得饱满,夏天的热情和骚动,公路电影,复古画幅有胶片时代的色彩,就像看70年代的嬉皮士电影,昆虫、马、牛、狗、乌龟、松鼠、鸟、熊自然入画的动物跟人一样,野蛮中生长。稍微一点遗憾是故事浅了一点,没有女导演的《鱼缸》打动人。
163分钟冗长的躁动与重复,片子本身还有女主角倒还是有些灵性的,很妙很随性的视听语言,但对我而言全片好似一个自身无法接受的外来移植器官,加上这个片长,毫无触动。
风格稍微有些太造作了,完完全全就是白人廉价糜烂派对风,感觉大学周末半夜去酒吧附近转两圈是casting的好方法…结局收的还算可以。讲真也算是有被high到特别想在影院里放声歌唱…我很好奇满场的大爷大妈们看了啥感觉…
歌单电影(全片铺满车载CD流行歌,配全体主演自嗨哼唱/群魔乱舞画面,快成歌舞片了),Instagram电影(接近正方形画幅),号称努力工作卖杂志但更像嗑药乱搞洗脑组织的大篷车,暄腾躁动荷尔蒙飞扬的脏乱差青春。手法真实如纪录片(希亚拉博夫床戏尤其),演员状态都很好。我不满意的是太长…戛纳导演
美国新一代风情画,摄影居功。难以想象的一种脏乱差青春被框在极度真实的基础上,虽和移植美国前比没什么新东西(动物世界风雨云光),但因这次更散漫贴地,表演也好,对生活/生命刹那(片段化)真实的捕捉就比之前都更深入。戛纳风评批其状态停滞,然而再多一点矫情就达不到这种自然,魔性结尾太棒。
青春就是人生的美图秀秀,你厌恶的一切套上“青春”二字,立刻羽化柔光神采奕奕。青春万岁,青春下一秒就碎。
他们在现实中可能不会是你喜欢的人,可看过这部《美国甜心》,我后悔自己就像从没经历过青春
4.5 阿诺德又把《浴缸》里的那一套搬来了美国,自视与众不同的White Trash少女,付出与回报不平的爱情,逆光小清新拍脏乱差,动物特写的隐喻代替,不过这次阿诺德扬长避短,故事主线矫情度下降不少,美国中西部采风工作做得很扎实,某些段落真实到近似纪录片。自由真的只有在路上才找得到。
能打零星吗?装在路上,装垮掉一代,装社会弃儿,america 今夜我为你哭泣
像夏日烂熟水果的滋味,扔进垃圾桶前总想使劲闻闻
五十几岁安德里亚·阿诺德阿姨的镜头还是那么迷人,不仅来源于青春洋溢的激情,还来源于那些绵延的道路与街区中的各色家庭。萨莎·莱恩健康美丽、真实野性,希亚·拉博夫从未如此可爱性感细腻却又不可捉摸,从第一幕开始你就与主人公一样被他吸引,且一直期盼着他的再度出场。
沿袭《鱼缸》少女成长的主题,皮相上放浪形骸,内里依旧无助仓皇,整体太冗长,标识性手持看多了只觉晕晃,自然光美;以为特立独行,其实不过踏着每一个American Honey的步子;以为遇上真爱改变轨迹,其实只能苟安于目前现状;大汗淋漓、荷尔蒙四溢的青春,只能用来浪荡。
抱歉这种杜拉斯式white trash的少女心事我真的非常厌恶……这类青春公路片也太多了,每一部都动人,每一部都让我廉价地感伤一场,那又怎么样呢。不过最后篝火边跳舞实在很美,而我听着同样的歌只能走过市郊灰暗的河。我羡慕他们拥有青春,大家都朝不保夕,至少还有人懂得狂欢。
年度十佳!人家这才叫青春过。
看完这个电影最大的收获就是搞明白了那些敲你家门向你强卖各种报纸杂志上大学的青少年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美国甜心或中国宝贝,爸爸吃喝嫖赌穷,妈妈沉迷广场舞,弟弟妹妹都还小。搭上直销顺风车,冀豫皖赣卖产品,以为上线是爱情,结果终究是套路,前途漫漫又无聊,放首汪峰歌来听~
1. 你把现在Instagram每天的照片配上音乐就是这部电影。2. 20岁的年轻人飞完叶子喝完酒,混着汗味酒味体臭味呕吐物味美拍录段小视频也是这部电影。3.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导演自制力更强,那片子成色会很不一样。4.我要感谢Instagram至今没有开发上传长时间视频功能。
私心五星,个人体验。就像和我分道扬镳的闺蜜,离开无望的荷兰一个人去了纽约,被生活疯狂蹂躏。如今她自驾穿越美国,成了乐队贝斯手,带着主唱男友在阿根廷旅游,照片上的她面带微笑。她精彩或落魄,就像你既憧憬又鄙弃,却绝对不敢过的人生。所以,live steady and 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