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翰祥的《火烧圆明园》比,观赏性更好,但从人物传记历史电影的深度看,跟《末代皇帝》还有巨大差距,更像是一部片段式记录片。
刘晓庆演不同阶段的慈禧都比较到位,也在有限篇幅里表达了慈禧的不同侧面。姜文演的也让人印象深刻,口音非常加分。
吊诡的是,珍妃反对逃跑的时候,慈禧的恨意。而《火烧圆明园》里年轻的慈禧,正是跟珍妃一样反对逃跑的。时过境迁,政治和权力到底改变了人本身。
这部电影我一直标记在“想看”的清单里面,但是苦于资源不多,一直没机会看。前几天整理豆瓣的时候偶然翻到这部自己标记了很久的影片,想想正好有空闲,就想着找到资源看了他吧。画质真的渣到忍不了,所有角色的脸都是黑的,电影的画面大多都模糊的,除了画面,最糟糕的是影片中间一直会出现“嗤嗤……”的声音导致好多台词听不清,好多情节我都要倒回去重新看上一遍…… 整部电影剧情没什么太大的起伏,甚至开头缓慢的节奏一度让我想要快进,但是画面、音效的粗糙以及剧情的薄弱并没有影响这部电影整体的质感,这部电影把李莲英扭曲、错乱、复杂的形象刻画的让人印象深刻:他是权倾朝野的大内总管,是慈禧身边最被信任的肱骨、是族人们投奔的靠山,是能让光绪帝下跪求他的人……可是他也是大臣们眼里的狗奴才,是别人站着尿他只能蹲着尿的阉人,是有着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权势和地位却依然内心惶恐、卑微、敏感、身心被摧残的废人,他是个矛盾的复杂体……以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来看,李莲英一直被看作是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但是电影并没有刻意刻画李莲英的恶,也没有刻画他的好,导演并不是要给李莲英翻案,而是通过一些细节让观众们自己去重新认识李莲英。 电影有几个情节给我的印象挺深的,一个是一群小太监们穿着宫服一对对的伴着西洋乐唱片跳交谊舞,另一个是慈禧踩着花盆底鞋听着洋人拉小提琴,画面滑稽又冲突,暗含隐喻;也有比较令人动容的情节:联军进京,慈禧带着光绪帝离京西逃,途中李莲英脱了鞋子背着慈禧一步步走着过河时慈禧半开玩笑“你背着的可是整个大清的江山”的叮嘱,7岁入宫被慈禧选中给他改名字叫“李莲英”时候那声“嗯呐” ,慈禧死之前给慈禧冠衣梳头,背着慈禧一声声安慰直到慈禧在他身上咽气,丢掉所有财宝离开紫禁城带着继子去皇陵给慈禧守灵的满头银发…...慈禧,作为一个独揽朝政高高在上的人物,但是你能感受得到她也是孤独的,28岁当了太后,她没有朋友,没有情感依托,有的只剩下李莲英了吧……对李莲英来讲,没有子嗣,没有父母亲朋,有的也只剩下慈禧了吧,慈禧对他的信任和依赖,他对慈禧的忠心和付出,更多的都是互相出自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安慰吧,电影的最后,李莲英背着慈禧,偌大皇宫里只有他们两个人“相依为命“的场景着实让人动容……你只道她是慈禧,你只道他是总管,但可是,又有谁会真的关心他们的内心呢? 说一下演员,虽然刘晓庆现在一出现在热搜榜就是“装嫩”的话题,但是不得不承认她演的是真好,姜文现在公认的行走的男性荷尔蒙,爷们男人的代名词,演了娘里娘气的太监,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可能觉得并不是适合的,但是你看了之后会觉得并不违和,反而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你觉得李莲英就应该是这个形象……尤其是他娶亲的那一段,是整部电影最具戏剧冲突的一段,通过那几分钟李莲英的情绪转换,表情变化,把他内心完全的那种畸形和复杂完全展示了出来…… 想说句题外的,历史课本上记载,戊戌变法因为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而失败,光绪也被慈禧囚禁,当时也是痛恨慈禧这些守旧派,但是放在电影中重新去审视,独揽大清50年朝政,慈禧并不是无能的,只是在时代大背景下,有一些她不得已为之,若戊戌变法即便不被慈禧抵制,单单以光绪帝的能力、整个外部环境的影响,封建帝制还是会走向灭亡,大势不可逆,所以,不应该怪慈禧,更不应该怪李莲英……
精品,光绪的结巴这种细节也有 1873最好选个与同治同辈而的,那老佛爷您能继续垂怜听政。。。1874因此我们的年号应该提得非常有意义,应该是同治皇帝光荣的继续,我们把他叫做光绪。。。眼下我们虽吃些辛苦,但为的是我们大清朝千秋万代。。。1875你不是说就让坐一会儿吗,放开我放开我放开我啊啊啊。。。。1885总要有个养老的地方,来北洋水师,眼下朝廷的银量不够。。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世不痛快。。。今儿是你四十整寿你说说打算怎么过呀?答:奴才全都给忘了,心里想着给老佛爷多磕几个头,给皇上多磕几个头,心里多存一份孝敬父母之心,也就知足了。。。哼,算我没有白疼你。。1898你放心,有我在一天必定帮你一天,告诉你两个字:心硬。。。孩子,二叔害了你一辈子了。。。1899 1879李宅 1908 1909
“尽管该片妥协于香港电影的华丽风格,但在以民族学研究的细腻眼光来观察宫廷社会的手法方面,该片采用了与观察内蒙古、西藏的一些村落同样的理智冷静的态度,使之成为一部与可怖的宫廷剧没有联系的、洋溢着人间温情的杰作。该片最有看点之处,显然在于表现了太监这类不可思议的人物。无论从历史、政治、制度等宏观视角来看,还是从太监生理变化这类猎奇的角度来看,或者从他们怎样认识自己的特殊存在这种社会探索角度来看,这都是很有意思的题材。而田壮壮的这部影片回答了以上来自各个层面的对太监提出的问题,意义非常深刻。事实上,影片回答的远比以上更多。影片自有一种生动的有趣,只要观摩一遍,就能帮助观众对专制政体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佐藤忠男
光绪十四年,太后钦命七王爷 奕视察北洋海军,让李莲英陪同,这等于七王爷 是正的,李莲英是副的。太监当钦差大臣视察海军,在大清朝还是第一次,因为祖宗的制度非常严格,太监不许过问政治。李莲英非常了解这一点,于是把二品顶戴换成了四品顶戴,因祖宗制度太监最高不得过四品,规规矩矩地随着七王爷 出发。在海船上,他不住给他预备的仅次于七王爷 的豪华的舱舍。他说:我怎能跟七王爷 、李中堂(李鸿章)比呢?他坚持住在七王爷 的套间里,不和任何官员接触,白天只是在七王爷 面前站班伺候,拿着七王爷 的长杆烟袋,提着子皮的大烟袋荷包皮,往侧面一站,低眉敛目,自认为是太后钦派来伺候七王爷 的。晚上,预备好热水,要伺候七王爷 洗脚。说:我平日没机会伺候七王爷 ,现在请赏脸让我尽点孝心,感动得七王爷 连连地拱手。一趟差事回来,李莲英的名誉不知提高了多少倍!七王爷 、李鸿章争着向太后称赞,老太后更喜滋滋的,显然是给老太后露了脸,争了气,堵住了一般朝臣们的嘴,连说:‘没白心疼他。
“誰讓我一時不痛快,我讓他一世不痛快!!”老佛爺霸氣外泄.. 能在皇太后和皇帝之間的鬥爭中倖存,並且大紅大紫 他可真行啊 這一點挺佩服李諳達的.
资料馆2014.12.31.7pm 稳且细腻,拍出了太监(残缺男人)与晚清(残缺国家)的哀愁,选择用历史罅隙去放置历史时刻,提供了不同于“较主流的家庭伦理剧”的差异化的历史想象影像。虽有不足(没有给予有力的历史思考-解释),但可给予加分。
姜文的演出十分出彩,全片充满第四代的影子,田壮壮当时还是有点力道的。影片有很多地方还是不符合历史实情,但是场景的构架有那么点真实的意味。
小时候跟老爸老妈在电影院看的。
女王与gay密的故事。
留待复习。记得最后一段似乎是自个把当年阉掉的部分吃掉了,然后奔到慈禧坟前死,那种凄苦沧桑的心境啊,儿时看了非常震撼。洞房时的扭曲和悲戚,对老佛爷的相依为命的感情,老了就像哄着老母亲,哄着妻子,哄着小孩。说不清楚的细腻。姜文演的一点儿不落俗套。一个苦命人,也是一个明白人。
国内最爷们的演员演了个非常娘的角色,可见演技。除了这个,本片还真是方方面面的无聊
两个当时中国最会演戏的演员。
姜文!
田壮壮的风格就是这样,每一个桥段背后都有一段可供解读的“意图”。就是太直白太不晦涩了,且试图把帝后太监都还原为人,第五代太多电影都是如此,人为设计的痕迹过重。刘晓庆和姜文的演技是很好的,只是刘和《红烧圆明园》比并未有什么区别。哎,也许慈溪和李莲英的确是真爱呢。
田壮壮拍得真心好啊,姜文演得也好。这是他俩唯一一次合作吧?
他是演过大太监的姜文,他是想演程蝶衣的姜文,他也是你们口中男性荷尔蒙爆棚的姜文。
几乎可以发五星了。完全没想到壮爷打着麻将能把这片儿拍得这么牛逼!竟然还剪出来一个心理结构!细节非常讲究,足见功力。这片还在柏林得了个special mention。太监的性生活实在是神来之笔。虽说片名是[李莲英],但实际上是……慈禧和李莲英的爱情故事啊啊啊。有[末代皇帝]和[楢山节考]的梗。
最爷们的太监?
不至于完美,但拍出了“民族精神”……
悲悯。
田壮壮也就那么回事儿,第四代的路子,此片儿最大的意义在于供姜文秀演技
姜文披头散发闷骚劲儿堪称美景……
这片里有关于XX的描写 当时我就惊了~~啧啧
慈禧的干儿子与亲儿子,田壮壮的文人气质让实景与考究的诸多细节显得尤其真实。刘晓庆的老佛爷平民化立体化,姜文的太监形象复杂用劲,尤其那带口音的奴才口气,梳头那段的手活儿还有两人各自的蹲蹲接手。老电影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