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沃伦2016 剧照 NO.1 沃伦2016 剧照 NO.2 沃伦2016 剧照 NO.3 沃伦2016 剧照 NO.4 沃伦2016 剧照 NO.5 沃伦2016 剧照 NO.6 沃伦2016 剧照 NO.13 沃伦2016 剧照 NO.14 沃伦2016 剧照 NO.15 沃伦2016 剧照 NO.16 沃伦2016 剧照 NO.17 沃伦2016 剧照 NO.18 沃伦2016 剧照 NO.19 沃伦201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1

详细剧情

  生活在Volhynia的波兰女孩Zosia,爱上了一个乌克兰男孩,但是她的父母决定让她嫁给一个波兰鳏夫。不久,二战爆发,局势紧张,身处战乱中的Zosia,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

长篇影评

1 ) 可怕的不是曾经发生过,而是之后还会发生

在观影前建议百度“西乌克兰”。影片前半部分对历史背景交代得过于简略,作为外国观众只好自己补课。

17世纪以前这一地区即归属波兰,其中涉及到波兰、俄罗斯和立陶宛公国极其复杂的历史纠葛。其间当地哥萨克部落曾几次联合外方,想要摆脱波兰统治,均未成功。

1772~1795年,波兰被俄普奥三国瓜分,西乌并入俄罗斯。沙皇政府在当地实施去波兰化政策,推行俄语教育和东正教,使得后来一百多年里,这里的乌克兰人口大大增长。但当地乌克兰人主要是农民,波兰人集中在城市和社会上层,仍掌握大部分文化和社会资源。

一战后波兰复国时,波、乌、苏三方因领土争夺,导致苏波战争。战后签订《里加条约》,将包括沃伦在内的西乌领土再次划分给了波兰。波兰政府接管后对当地乌克兰人也实施了强制性的同化政策,因此开头的婚礼上才会出现“乌克兰学校和东正教堂被关”“乌克兰学生需宣誓效忠波兰才能上大学”“乌克兰妇女被迫害”“土地只卖给波兰村长”这类消息。

这些做法当然等于给自己挖坑,但波方也是如鲠在喉。除了乌克兰自身的民族意识强烈,当时中东部乌克兰已并入苏联,苏方借此便利进行渗透,使西乌一直有各种反波活动。39年二战爆发,按苏德协议,苏联出兵占领西乌。这就是女主丈夫从溃败的波军中逃亡,沿路看到东正教神父鼓动乌克兰人拿起武器,清算波兰人,抢走庄园财物的背景。然而苏方灭掉波兰人的目的,是要将整个乌克兰归入苏联,进行集体化改造(丢掉国旗和流放富农的情节)。

很快苏德翻脸,德军东进,占领乌克兰。吃了集体化苦头的乌克兰人决定联德抗苏,寻求独立(犹太人妥妥地被卖了)。但第三帝国认为他们跟波兰人一样,都是需要消灭的“劣等人”。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开始败退,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都希望在战后得到西乌地区,于是血淋淋的互撕开始……一般史实认为乌方先动手,之后波方也有所报复,但伤亡数量以波方为大多数。

二战期间,在中东欧多民族地带,这种一边被纳粹碾压一边自相残杀的情况并不罕见。巴尔干地区当时也出现了塞、克、阿三族之间的血腥仇杀,其阴影和伤痕一直延续到当代。因此比起堆砌大量强烈的感官冲击,如何严肃深入地反思这些历史悲剧,才是这类影片需要面对的问题。

实际在霍布斯鲍姆眼中这个“极端的年代”,再惨绝人寰的场景对人类也难以起到“长记性”的作用。野蛮和残忍原封不动,一次次永恒复归:1948年的印巴;1975年的柬埔寨;1988年的阿塞拜疆;1992年的波黑;1994年的卢旺达;1998年的印尼……人们不但操起砍刀就去剁掉老邻居的脑袋,而且如《杀戮演绎》中所展示的,当事情平息之后,他们回家照常吃饭睡觉,仿佛那些被他们大卸八块的人从来就没存在过。

这种疯狂各有各的来由。像本片这种情况,起因甚至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乃至更远。现代的国族意识阴差阳错,给原有的历史恩怨加了猛料,使已经既成事实的人口混居地区陷入无解的死结。加之某些官方的不当做法:或搞“特殊化”过度偏袒或打压某一方,或强行抹平差异以制造虚假的一团和气,或在出现问题时没有原则地“和稀泥”,结果反而激怒了所有人。

最糟糕的是,防止瘟疫爆发的前景并不乐观。几十年文化多元主义的“政治正确”,使强调族群差异的趋势越来越大于培养认同感,并由此再度出现了冲突的迹象。而大部分在这类问题上持温和态度、主张彼此尊重宽容的人,现在都成了圣母和白左,快没人搭理了。同时现代传媒工具又把传统“教堂舆论”的效率升级了无数倍,只要有一条不知真假的消息被病毒式转发,事态就可能在几小时里急剧恶化。

有时很怀疑,那些嘴炮越来越狠,或认为非怼不可的人,有没有考虑过,在无法避免地必须继续朝夕相处的前提下,把对方说成愚昧无知的异类有什么意义(如果已经定居国外的人这么干,那更是彻底的不负责任)?一旦真的启动互撕模式,为什么被灭的一定是对方而不是己方?有些人一有了点话语权,就把自己的言论和立场看得高于一切,甚至忘乎所以地玩火,觉得反正烧不到自己。还有些人的强硬态度只是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怂,等将来有人说你不上就是怂,他们也照样会立刻就上,理智这东西从来就不在他们的脑回路范围内。

所以又回到了原点:在获得了现代文明赋予的自由之后,有些人却只想重复原始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党同伐异。因此“巫婆的大锅”总是不会熄火,稍不留神,还会越烧越旺。里面那些充满仇恨的大杂烩,挑动着每个人的“蛮荒本性”,随时可能召唤回一场超乎想象的腥风血雨。

在那样的地狱模式里,善意和勇气都是徒劳的。无论是女主情人出于旧爱救下母子,还是女主对犹太人的怜悯藏匿,都闪现着难得的希望和人性。但当他们自己被一枪爆头、被四处追砍的时候,并没有谁来拯救他们。人们杀掉他们,仿佛踩死一只蚂蚁一样随随便便。没有主角光环,没有开挂,也没有神迹。无数普通人就这样被毫无痕迹地吞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变成一个数字的一部分。多少年后,世人还要为了这个数字到底是几争吵不休。

也包括那些玩火的人——《苏菲的抉择》中写到,波兰战前那些鼓吹反犹的教授,照样被纳粹枪毙在校园墙下。You did it to yourself.没有人能成为仇恨和恶意的玩家,留下的只是吞噬所有人的黑暗深渊。

2 ) 愿你能遇到那个不洗澡也可以在牛圈里肆无忌惮的做爱的人

不来电也不得不妥协,

可以理解,

那只是为了生存。

彼此喜欢却彼此撑住,

是因为彼此都想展示彼此最好的一面,

以维系相遇时的美好。

而互为真爱不同,

互为真爱可以不洗澡肆无忌惮的在牛圈里做爱,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保全对方。

没有爱与希望之后的人生是孤魂野鬼,

也是一具四处流浪的躯壳,

只是活着而已…

3 ) 【电影】22012[4.26]《沃伦》

这是一部比任何恐怖片都恐怖的历史电影,讲述的是二战期间发生在东欧的一连串人间惨剧。但这次被控诉的对象却不是作为政治个体的德国纳粹,而是深藏在无数历史灾难背后,从未被驯服,也从未走远的人类的兽性。

电影的名字源于沃伦地区,泛指今日西乌克兰与波兰交界的沃利尼亚(Volhynia)和加利西亚(Galicia),从19世纪的三次瓜分波兰事件,到1939年二战前夕,这一地区控制权反复易手,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混居交融,终于在二战期间爆发了极其血腥恐怖的种族屠杀事件。

故事始于1939年沃伦地区一场乡村中欢乐的婚礼,一户波兰人家的大女儿嫁给了乌克兰人的小伙子。婚礼上,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四邻八舍不分种族全都跑来庆贺,共享美酒与游戏,虽然其中有暗流涌动,但庆典的气氛还是其乐融融。电影的主角,波兰人家的小女儿Zosia虽然也有乌克兰心上人,却被父亲为金钱和土地,许配给了富裕的波兰老鳏夫。转眼间战争爆发,在列强操弄下复国仅21年的波兰再次闪电亡国,被苏德两个强盗邻居所瓜分。苏联占领了沃伦地区,作为有产阶级的波兰人被大面积抄家流放。为救下Zosia,她的乌克兰心上人冒险贿赂苏联军官,不幸被杀,用生命保住了Zosia和他们的私生子。与此同时,伴随波兰统治倒台,乌克兰民族主义趁机抬头,暗地里开始了对波兰人的报复。没过几年,苏德开战,占领者换成了德国人,轮到犹太人被大规模消灭,他们东躲西藏,却还是难逃厄运。再往后,盟军开始反攻,纳粹再无心力管理占领区事务,乌克兰民族主义急速膨胀。臭名昭著的乌克兰起义军(UPA)成立,试图在二战乱局中,用暴力手段使乌克兰获得独立地位,在沃伦地区展开了针对波兰人与同情波兰人的乌克兰人的无差别大屠杀。随之,波兰人也展开了对乌克兰人与保护乌克兰人的波兰人的报复性屠杀。

想象一下,昨天还跟你一起在田地里劳作收割嬉戏玩耍聊天谈心的邻居们突然集合起来听政治宣传,下一刻就提着同样的农具来杀光你全家。这么恐怖的画面竟然不仅仅是故事,而真实发生在了我们自己的历史里。从1943年春开始,到1944年苏联夺回西乌克兰为止,大屠杀持续了超过1年,无论男人、妇女、儿童,甚至婴儿,一个个波兰村庄在一夜之间被屠戮殆尽。砍头、剥皮、剖腹、挖眼、火烧、二马分尸……施暴者使用了超过160种不同的恶毒手段将被害者蹂躏致死,至少15万犹太人,8万波兰人,1.5万乌克兰人失去了性命,彻底让一个和谐的民族融合地区变成了人间炼狱。

Zosia家人中,先是家婆死在了苏联的流放路上,接着是丈夫与其亡妻的儿子,以及Zosia父母先后死于乌克兰人的杀戮。Zosia姐姐虽然嫁给了乌克兰人,却又反过来成了波兰人的报复对象,一家五口惨死在了波兰人的暴怒里。唯一逃脱了屠杀的Zosia与她的私生子,最后还是不幸命丧于逃亡路上的野狼。

民族是什么,百度百科里民族是指“文化、语言、历史或宗教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我们都是同一个物种,人类,不同的民族并非天然有所不同,仅仅是由于我们后天主观定义出来的差异,却在动荡中成了判别一个人生与死的依据,不觉得非常可笑吗?包括我在内,大部分国内观众都对电影里的角色脸盲,常常只能依靠服饰中的细节、言行才能判别角色的民族属性,这其实从侧面反映了民族界限是何等的模糊。

电影里有一段,Zosia带着儿子在逃亡路上被UPA拦了下来,Zosia谎称自己是乌克兰人,无法判断的UPA只能命令Zosia划十字、背诵祷词,以此来辨别真假。外貌毫无特征差异的人们,划错十字就不是人,就可以被随意清理掉,何其荒谬。事实上,波兰人属于西斯拉夫人,乌克兰人属于东斯拉夫人,仅仅是一个信仰天主教,一个信仰东正教,他们不但是近千百年来毗邻而居的老邻居,还是源自同一个祖宗的亲兄弟。

屠杀发生后,姐姐丈夫的兄弟参加了UPA,他恳求弟弟杀死波兰妻子,否则弟弟与他的孩子都活不下来,绝望挣扎后,弟弟反手就用斧子砍死了一心想救他的亲哥哥。是什么让丈夫必须要做妻子与死亡二选一的选择题?是什么迫使曾经共同成长的弟弟将斧头砍向曾在婚礼上为他送上祝福的哥哥?

暴力者随意解释,彻底颠倒着这个世界最起码的是非观念与道德逻辑,泯灭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温情,将现实推向了完全颠倒的混沌与烈火之中。

电影前后还运用了大量对比讽刺的镜头来凸显这种荒谬:

姐姐的幸福起源于门廊,也惨烈地止于门廊。在波兰娘家的门廊,人们斩断她的辫子,表明她从少女成为妇人。而在乌克兰夫家的门廊,前来报复的波兰人疯狂地砍下了她的头。

婚礼上,所有民族都不分彼此地欢快起舞,人们玩了一种围着圆圈,接力扔燃烧木桩的传统游戏,而大屠杀到来后,还是同一个游戏,只是木桩换成了被裹上干草点燃的波兰小男孩。

本该代表平和与信仰,播撒爱与宽容的教堂成了狂热民族分子思想统战的集会地,神父布道完,大家就纷纷抄起农具去杀人。

面对前来和平谈判的波兰军官,UPA口口声声说着我欣赏你诗词中美好的理想,却丝毫不妨碍下一秒就下令将对方二马分尸,即使你我从前无冤无仇。

村里有三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是好伙伴,一个波兰孩子,一个乌克兰孩子,一个犹太孩子。他们还太小什么都不懂,只是在成年人的影响下,犹太小孩偶尔会被小伙伴欺负,再后来突然有一天好伙伴说:你是波兰人,我不跟你玩了。孩子脑海中有了民族主义的概念,即使他甚至未必懂得什么是民族……

民族对立,宗教矛盾,政治冲突,经济、教育权不公,这些问题其实都由来已久,绝非一日之寒,但在和平年代,尚有国家机器在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行秩序,纵然有暗流涌动,却总体被压抑着难以掀起大浪。电影反映的实际是制度崩坏下的恐怖,无政府状态下,失去了制约兽性的暴力机构,人类最原始的恶毫无节制地爆发了出来。不像南京、犹太那样或因战争,或按统治者命令,由国家机关牵头对平民实施的杀戮,沃伦更多是受极端思想驱使的平民自发对曾长期和睦相处的异己群体实施的无差别大规模清洗,更令人痛心不已。而最令人难过的是同样的恐怖故事,在人类的历史中,沃伦既非第一次,也远非最后一次,惨绝人寰的场景原封不动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归:1948年的印巴、1975年的柬埔寨、1988年的高加索、1992年的波黑、1994年的卢旺达、1998年的印尼……人们不但操起砍刀就去剁掉老邻居的脑袋,而且如《杀戮演绎》中所展示的,当事情平息之后,他们回家照常吃饭睡觉,仿佛那些被他们大卸八块的人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不要说这些人是禽兽,禽兽是不会折磨人的。”

在炼狱之中,善良的人性光辉尤其显得弥足珍贵。据波兰历史学家统计,当时曾有4000多波兰人被乌克兰百姓救助过,为此,有至少400名乌克兰人为营救波兰人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对此,电影中也有过不少描述,但这些善良的“冒险”还是太有限了,面对席卷而来的极端民族主义洪流,个体力量之渺小几乎微不足道。

二战后,波兰、乌克兰的民族问题最终靠简单粗暴的人口强制迁移大致解决。后来,波兰政府对曾经的错误民族政策进行了反思与公开道歉,而乌克兰则由于众所周知的特殊政治光环,始终拒不承认沃伦屠杀。当二战中死难的犹太人早已沉冤得雪,沃伦屠杀的真相却还被深深封锁在历史的乱葬岗里,就像《卡廷森林》,被害者的后辈只能一再通过电影来对世人的封锁和沉默表达他们极度悲愤的控诉。“东部的波兰人被屠杀了两次,先是被用斧子砍,第二次却是死于沉默,第二次死亡更恶劣,远超过了第一次。”

近年,随着乌东冲突加剧,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开始肆无忌惮地高举UPA的黑红色军旗,公开宣扬新纳粹极端思想,甚至把UPA头目斯捷潘·班德拉奉为民族英雄。眼看今年俄乌战争爆发,同属东斯拉夫人,亲缘度比波乌更高的两国终于同室操戈,而为早已过时的意识形态之争,包括波兰在内的欧洲各国纷纷站队乌克兰,政客们大概都渐渐淡忘了曾经的恐怖过往。我禁不住要问出那个难以启齿的问题:电影里惨绝人寰的场景,离我们还会远吗?

本片过度考验心理承受能力,不建议绝大部分人群观看,真要看的话,建议优先选择阉割版吧。生而为人的责任,历史不容忘却,已收藏。

4 ) 民族、宗教、国家大义,说到底还是“他人即地狱”

想象一种场景,平日里与你相处融洽、和睦友善的邻居们,有一天突然手持凶器、满身鲜血的闯入你家,叫嚣着要把你杀死,烧掉你的房子。当你被五花大绑押到屋外,发现周围已经是尸横遍野、火光冲天,会不会顿时感觉身处地狱之中?

这样的场景,在人类的历史中十分常见,尤其是战争年代。

波兰电影《沃伦》,就把这种地狱场景血淋淋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是首部讲述二战期间“沃伦大屠杀”的电影,它的另一个名字是《Hatred》(仇恨)。

沃伦是一个地名,位于乌克兰西北部。二战前它在波兰的统治之下,这里70%的人口是乌克兰人,信奉东正教;16%是波兰人,信奉天主教;10%是犹太人,信奉犹太教;剩下的是少量俄罗斯人和其他族裔。

和犹太人一样,乌克兰族人历史上长期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在沃伦州生活的乌克兰人一直受到波兰政府的政策歧视。二战爆发后,乌克兰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在纳粹德国的支持下发动种族清洗, 屠杀了大量波兰人和犹太人。

影片从一场婚礼开始,女主索菲娅一家是波兰人,居住在沃伦省的某个小村庄,她的姐姐嫁给乌克兰人,举行了朴素热闹的结婚仪式。

跨民族的婚礼上宾客其乐融融,私下却暗流涌动。人口占多数的乌克兰人早就对波兰政府在教育、宗教、经济上的压迫感到不满。

而掌控权力的波兰警察却在宴会上大放厥词,称“波兰人是贵族,乌克兰人是无赖。”

激进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密谋独立建国,这种反抗压迫的初衷是正义的,但他们却站错了队,把希望寄托在“二战恶魔”希特勒的身上。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东南亚,不少东南亚国家也把二战时期的日军当做打跑白人殖民军的“解放者”。

例如被缅甸人尊为“国父”的昂山将军(现缅甸国务资政的父亲)也曾经与日军合作,对抗驻缅英军和中国远征军。不同的是昂山看到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后,马上向盟军倒戈,从而避免沦为法西斯的帮凶。

以及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领袖、第一任总统苏加诺,他在反对荷兰殖民政府斗争中,被捕监禁两年,后来又流放到弗洛勒斯和苏门答腊8年。1942年3月日军侵占印尼,他把日军看成他个人和国家的解放者,日本占领军首脑今村均大将任命他为首席顾问和宣传家,他也甘心为之效劳。日本战败后,他宣布印尼独立,并担任总统。

所以说,真实的历史根本不是非黑即白。

索菲亚姐姐的这场婚礼,是影片中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最后一次能够一起享受美酒与快乐的场景,大合影之后,整个世界都颠倒了。

如果你熟悉二战历史,就知道波兰是个多么倒霉的国家。战争一开始,波兰马上就被德国与苏联瓜分,战争期间,波兰沦为德国与苏联的战场,双方势力在这一地区反复争夺。

作为弱小的民族,无论是乌克兰人、波兰人还是犹太人,都要夹在德国和苏联这两大势力之间,小心翼翼的过日子。

首先占了沃伦的是苏联人,苏联士兵抢走了索菲亚家的老母鸡,他们敢怒不敢言,当地人(主要是乌克兰人)还准备好面包和伏特加欢迎苏联军队。

苏联人来了,倒霉的是波兰人,因为他们要镇压处于富裕阶层的波兰地主。(苏联占领波兰期间,对波兰社会精英进行了清洗,包括臭名昭著的卡廷惨案)

到了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沃伦州的控制权也转移到了德国手中。

德国人来了,倒霉的是犹太人。当地的乌克兰人见风使舵,马上又欢迎德军,还打出了乌克兰起义军(UPA)的黑红军旗。

德国人治下的沃伦,乌克兰民众和民族主义者进一步组织起来,开始配合德国清除苏联残余势力,捕杀犹太人。乱局之中,村子里的普通人也开始对犹太人趁火打劫。

为了表达对纳粹的忠诚,以及实现其所谓的民族主义理想,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比德国人更热衷于迫害屠杀犹太人,而他们的忠诚也得到了回报。

在德国的支持下,1941年6月30日,纳粹的傀儡“乌克兰国”在利沃夫宣布“独立”,乌克兰人对境内波兰人的清洗开始愈演愈烈。

斯捷潘·班德拉是乌克兰起义军的领袖,他也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代言人。乌克兰傀儡国建立后,他随即被选为这个独立政府的成员之一。 后来,由于他反对德国人的政策而被关进德国豪森集中营。1944年德国人把他放出来,和他合作在乌克兰组织反苏游击队。战后,他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流亡西方的领导人。

1959年10月15日,斯捷潘·班德拉死于苏联政府的暗杀。

《沃伦》对屠杀场景的描写非常露骨,但在部分画面又刻意使用了远镜头,减少了血腥程度。不过这也告诉了观众,真实发生的事情远比电影画面更加残忍。

在索菲亚姐姐的婚礼仪式上,当地人曾经玩过一种互相抛掷着火稻草的游戏。在大屠杀时,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把一个波兰小男孩捆在稻草里点燃,再次玩起了这种游戏,与婚礼上和谐的氛围形成强烈对比。

剜眼、剥皮、活剖孕妇,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用尽一切办法屠杀波兰人,并以此为乐。

乌克兰人组织的大屠杀过后,索菲亚带着孩子投奔嫁给乌克兰人的姐姐,这时遭到屠杀的波兰人组织了起来,开始报复性屠杀乌克兰人,索菲亚眼睁睁看着乌克兰姐夫和姐姐被波兰人杀死。

在沃伦,苏联人来了杀波兰人,德国人来了杀犹太人,在苏德统治交替的间隙权力出现真空,乌克兰人和波兰人开始相互仇杀。

最终,至少有8万波兰人和大约1.5万乌克兰人死于断断续续的屠杀之中。

二战后,波兰、乌克兰两国的少数民族问题最终靠简单粗暴的手段大致解决。两国实行了“遣散人口行动”(苏联境内的波兰人强制回波兰,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回乌克兰)和“维斯瓦行动”(强制波兰境内剩余的乌克兰人分散居住到不与乌克兰接壤的地区)。

后来波兰政府对早期的民族政策进行了反思,并对受到伤害的乌克兰人公开道歉。而乌克兰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始终不承认沃伦屠杀,甚至追授反苏的乌克兰起义军的头目斯捷潘·班德拉为民族英雄。(后乌克兰政府迫于压力宣布撤销授奖决定 )

尤其在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乌克兰国内的民族主义者再次举起UPA的黑红色军旗和斯捷潘·班德拉的肖像,为极端思想招魂,甚至《沃伦》的上映也遭到了乌克兰外交部抵制。

民族、宗教、国家大义,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让普通的农夫、虔诚的教徒、和善的邻居突然都变成了魔鬼,对自己的同类做出残忍的虐杀。

而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根本无法分辨乌克兰人、波兰人和犹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区别。这三个民族在二战期间都是受尽苦难,遭到灭国和被屠杀的命运,但不同的政治利益和宗教信仰,却让受害者们互相厮杀,至今都没有解开心结。

在人类历史上,类似这种拒不被承认、故意被遗忘、选择性记忆的大屠杀还有很多;即使现在,用民族、宗教等口号挑唆矛盾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地狱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5 ) 随着沃伦,走向波兰民族二战的时代背影

去看懂《沃伦》,需要理解一些相关波兰国家、民族的历史,首先,我们先谈谈波兰国家的历史。

公元966年,波兰国王梅什科一世带领自己的子民皈依基督教的天主教派,她的东方邻居是信仰东正教派的俄罗斯民族,她的西方邻居是信仰新教的德意志民族,新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马丁·路德宗派和加尔文宗派等。梅什科一世的选择,使得波兰人民和以西欧法国为首的天主教派国家拉近了距离,相对保持了国家的独立性,暂时摆脱了被她的东、西方邻居征服的命运。使波兰可以作为独立的民族,在东欧的政治舞台上生存。

1385年,波兰与立陶宛联盟成立了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成为囊括众多民族的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可惜好景不长,到18世纪末,波兰周围强大的邻居----沙皇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正在逐渐走向统一和强大,而目光都开始转移到波兰的身上。1772年的第一次瓜分,使得波兰失去了30%的领土和35%的人口,剩下的领土,波兰也只享有名义上的独立;1792年,波兰遭到德意志和俄罗斯的第二次瓜分;1975年,第三次瓜分最终将波兰作为国家的实体从版图中抹去。1812年,怀揣着复国梦想的波兰人民跟随着拿破仑·波拿巴远征俄罗斯,可是拿破仑败给了“北方的斯芬克斯”亚历山大一世,商讨重建欧洲新格局的维也纳会议也是处在亚历山大一世的影响之下,失败民族的波兰人民最后仅得到了12.9万平方公里的“波兰会议王国”,实际上仍是沙俄的附庸,由沙皇兼任波兰国王。

1914年8月,波兰人民又一次陷入尴尬的境地,瓜分波兰的两强----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与她的东方邻居----俄罗斯帝国开战,而三国的军队均有波兰的士兵。1917年,列宁领导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让俄罗斯民族退出了对波兰民族的统治。约瑟夫·毕苏斯基带领部队从克拉科夫出发,转战南北,而这支部队也在世界大战期间发展壮大。毕苏斯基认为俄罗斯始终是波兰的最大敌人,而国家民主党的创建人罗曼·德莫夫斯基则认为德国才是波兰的主要敌人。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的突然结束却令东欧措手不及,一片混乱。同年11月,毕苏斯基担任波兰共和国的总统,而在卢布林成立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波兰共和国的伊格纳齐·达申斯基则担任共和国第一总理。对波兰国家的未来蓝图,毕苏斯基和德莫夫斯基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毕苏斯基希冀建立像过去一般的多民族波兰联邦国家,而德莫夫斯基希望建立由纯种波兰人统治的国家,减少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胜利的协约国领袖们相约在凡尔赛聚首商讨解决德国的问题。他们在没有俄国人的出席情况下,决定了波兰的前途和命运,也为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沃伦为我们构造的世界观中,去感受波兰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境况:

1917年底,乌克兰民族在东乌克兰地区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1920年,因国外势力的干涉,西乌克兰(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被波兰占领,

波兰历经战火的洗礼,在共和国的初期,波兰共经历了六次战争:1.1918年、1919-1921年间两次与德国的战争;2.1918-1919年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战争;3.1919-1920年与捷克的战争;4.1918-1920年与立陶宛的战争;5.1919-1921年与苏俄的战争。自立国以后,波兰因边境问题,屡屡与相邻国家产生摩擦,长期处于一触即发的战争状态。

1939年9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的入侵,也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影片中的坦克也是在波兰战役期间,德军装甲力量的主体是装备机枪的轻型坦克,影片中一闪而过的应该是“豹Ⅰ型坦克”。

在整个九月战役期间,波兰方面损失惨重,大部分分别被苏德两国俘虏,剩余的士兵,也大多逃离到周边国家,波兰一直寄希望于军队从周边国家逃离,中转去到法国,以便进行日后的复国战斗。

而在九月战役期间,乌克兰极端民族势力也开始抬头。

苏联在波兰社会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改变其教育制度,苏联人在他们的占领区压制宗教活动,也包括对犹太人。

波兰曾经是世界上犹太人数居住最多的国家,而犹太人却不被波兰人所认同,始终认为是不安定因素,以卡利亚耶夫炸弹袭击谢尔盖大公为例,犹太复国主义的恐怖行为,也为东欧诸国所烦恼。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都在战争中,有意或无意的帮助德国人消灭犹太人。

9月17日,莫洛托夫向波兰大使瓦茨瓦夫·格瑞伯夫斯基递交宣战书,以“失去了领导的波兰变成了各种危险和意外的温床,可能对苏联构成威胁.......苏联政府亦不能漠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他们正被命运摆布,而且手无寸铁。”苏联军官拔掉乌克兰当时还属于民族象征的旗帜,也是影片描写苏联军队对波兰和乌克兰民族的实际统治。

1918年至1919年俄国白军与苏维埃红军进行内战,1920年,波兰军队开始袭击苏联,1月,苏维埃政府欲与波兰修好,承诺波兰将边界扩至寇松线,然而在法国的怂恿下,波兰拒绝了提议。8月初,当红军兵临华沙城下时,波兰人民团结一致,在索森科夫斯基和西科尔斯基将军的带领下,解除华沙城的被围困,并乘胜追击,在涅曼河等地将苏联人击退。在战后,苏联人也暂时搁置了他们的世界性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翻译中的皮尔苏茨基就是时任波兰总统的毕苏斯基。

在苏联有一句话,“这世上总共只有三种人:曾经在监狱里待过的人,现在在监狱里的人,将要进监狱的人。”而斯大林将敌对政策也蔓延到了“东部边疆”,当地征服官员、律师、警察、政治和社会活动家等大多数被捕、审判、判处死刑和流放。而马切伊正好是乌克兰人、也是逃掉的士兵,符合内务部重点防控的对象,被流放也符合事实标准。

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的施行,使得曾经瓜分波兰的盟友,成为敌对两方,而在战争的初期,德军就占领了苏联的东部领土、也就是也就是原波兰的东部边疆,从而将影片中的沃伦、乃至波兰全境全部纳入到第三帝果的统治范围。

乌克兰族裔,起初他们欢欣鼓舞迎接着苏联人的入侵,以为可以作为脱离波兰的契机,怀揣着建立成立“西乌克兰“梦想的大多数鼓吹者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而1941年6月份开始,乌克兰族裔又以迎接解放者一样欢迎德国人的到来,乌克兰民族主义联盟领导人,也就是影片中说得,斯捷潘·班德拉,却被投入了萨克森豪森集中营。

1942年1月20日,在柏林郊外的万湖召开的一次会议,决定灭绝行动应该从波兰开始,而波兰正好是犹太人最集中的地方。

波兰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是对犹太人有过帮助的,而战后很多人对波兰人存在误解,觉得波兰人并未帮助落难的犹太人。影片用两个极端,去反映这一段历史,谋财害命和乐善好施,其实这也不仅仅是波兰民族的特点。

1941年,”西科尔斯基-迈斯基条约”签字生效,大赦“所有关押在苏联领土上的波兰公民”,也就是之前我们所说的,被流放的那部分波兰人,马切伊可能是逃出的,但是按照时间节点,我们也可认为他是被释放的那部分人。

随着德国在军事斗争中的进一步加深,德国人对波兰人的恐怖政策也随之加强,波兰人也开始组织形形色色的抵抗运动,其中最大的一次要属于波兰流亡政府和国家军领导的“华沙起义”。

借着波兰和乌克兰族裔的矛盾,德国人大量招募乌克兰人到德国的战争机器,用以辅助作用,他们在东部省份,其主要任务是针对犹太人,执行大规模的枪杀任务。而乌克兰人对这一任务,完全是无需鼓动的,并且也乐在其中。

波兰流亡政府在九月战役以后,当时波兰政府主要领导人逃至伦敦,在伦敦建立流亡政府,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波兰地下抵抗力量,在战后,不被苏联政府扶植的共产主义波兰政府承认,直至1990年,波兰人民推翻国内共产主义势力,波兰流亡政府最后一任总统卡秋罗夫斯基将代表波兰合法政府的象征物:1935年宪法原本、总统旗帜等交给时任波兰总统瓦文萨,才正式宣告波兰流亡政府结束。

乌克兰民族主义联盟担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那一幕上演,德国人被击败,苏联人也筋疲力尽,到时候,波兰人趁势以武装填补这一权力的真空区域。1943年2月,乌克兰民族主义组成”联盟B“,其主要目的不是抵抗德国人,而是清除所有波兰东部的波兰人,起义军接到的命令不”给波兰人留下一丝一毫“,不然“他们又会有借口返回我们的土地”。

2015年,乌克兰民族主义仍然以“荣耀属于乌克兰!荣光属于英雄!”作为运动的口号。班德拉在战争期间在德国人的集中营,而在战后被苏联人的克格勃毒死,他成为了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图腾和象征。

1944年,德军开始从波兰的领土进行撤退,而在这一时期,最大的政治事件可以算是由波兰流亡政府和国家军领导的“华沙起义“,而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丘吉尔和罗斯福无力说服斯大林在起义期间,对波兰抵抗力量进行援助,也使得波兰流亡政府影响力直线下滑,共产主义的卢布林政府支持率上升,这次事件的影响深远,使得斯大林的威望下降,导致德黑兰会议上,波兰的问题成为各方争执的焦点。

乌克兰人信仰东正教,起义军要求受害者用手划十字,而每种信仰的手法有所不同,起义军正是利用这一点区分乌克兰人和波兰人。索菲亚·斯基巴的丈夫是乌克兰人,也正因此,索菲亚才可能躲过一劫。

影片的最后一幕,意味深长,索菲亚带着孩子穿过德国人把守的桥梁,也可以说是离开了沃伦,离开了家乡,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德黑兰会议的协定发布以后,很多的波兰人都产生了迷惘。因为德黑兰协定,将波兰的东部,其中就有沃伦在内,算作苏联的领土,盟军旗帜下或者苏军旗帜下战斗的波兰士兵,产生不同的待遇,在盟军旗帜下的波兰士兵,大多产生迷惘,“我们所谓的朋友丝毫也不比德国占领者好很多”,产生不知为何而战的想法。

战争的荣耀,往往都是胜利者粉饰给后人的读物,而在战争的后期,我们已经没办法分得清谁是受害者,谁是迫害者,导演斯马若夫斯基用《沃伦》的方式,在反思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背景之下,诸多的无力,而我们用心要去看得《沃伦》,也需要我们用心跟着波兰民族的脚步去跟随,去感受战争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反思。

6 ) 极端民族主义的思考

读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其中对于智人第二次走出非洲后的飞跃式发展,提出了一个有意思假设,他认为智人用语言讲述故事的能力,导致了智人的空前团结。智人懂得了建立一个组织,懂得了运用团队力量的时候,智人就真的成了人。

这个假设是有道理的。想起我上初中的时候,政治课教材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我就一直没搞懂,为什么劳动可以创造人?猴子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也会劳动啊,甚至也可以使用工具,但为什么就不能成长为人呢。所有的生物难道不是都在为了生存和繁衍在劳动着吗?

语言的进一步精确化,导致了讲故事能力的提升,人类终于迎来快速的发展。

“故事”让大家有了共同相信的东西,导致信仰的产生,开始了原始的宗教,共同的信仰把一群人划归成了一个团体。慢慢的演变成了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地区,教派等等。

我不觉得判断民族的根本是取决于血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例如汉族,就不是讲究血统的,例如“五胡入华”。而且当下的中国,很多少数民族也已经汉化了,例如壮族,除了三月三要放假以外,可能他们大部分人都意识不到自己和汉族的差异了。

百万年来,人类寻找彼此之间的相同点,然后不同的人聚合起来形成团体的本能一直没有改变。小到一个公司,一个班级拉帮结派,大到不同的政党,不同信仰的教派,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一旦确定你不是我们这个圈子的,那就要打击报复了,甚至摧毁。

电影《沃伦》中,乌克兰人,波兰人,犹太人,在沃伦这个地区,曾经发生的互相屠杀极其恐惧,据说电影展示的只有真实事件的十分之一。曾经友善的邻居成了魔鬼,可曾想到,几年前还一起在田间并肩劳作的邻居,几年后会用农具插向你的肚子,挖掉你的眼睛,剥掉你的皮肤,用斧子在门槛上砍下你的头颅。

而且比较讽刺的是,乌克兰人波兰人都是属于斯拉夫人。

可以这么说,智人能够在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猿人中脱颖而出,并迅速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这种寻找共同点聚合成团体的基因,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了。

在这个自然界,最恐怖的物种不是别人,就是我们智人。

短评

片里的波兰人也是倒了血霉了,熬过了苏联红军,熬过了德国纳粹,以为这下终于结束了,却被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血洗了。最后几十分钟的大屠杀真是得捂着心脏看才行。

4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叙事基本上是彻底失败的,凌乱的剪辑更是雪上加霜。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这个无比凝重的题材,可惜这么拍真是暴殄天物。

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真正的恐怖片

12分钟前
  • 饭团
  • 推荐

看的是差不多150分钟的版本(A站还是B站有阉割版本,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就去看阉版吧),部分镜头会有不适感,过于真实、残忍,血腥,反人伦。 沃伦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八万。

15分钟前
  • 鹿不鹿
  • 推荐

8 历史反复证明 民族混居与信仰冲突的地区积攒的矛盾一旦爆发 后果将是万劫不复的人性深渊;波兰和乌克兰 两个夹杂在德国和野蛮俄狗之间的悲情国家无法摆脱的命运 相比波兰 乌克兰更不走运 今日乌之现状能看做是历史的报复吗;德军:早知道你们斯拉夫人内斗这么狠 干嘛还亲自动手

16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唯一想说的,是这片子对脸盲症太不友好了

18分钟前
  • Ziya
  • 力荐

二战后期乌克兰人对波兰人血腥屠杀,其中还夹杂着苏联人清洗波兰地主、德国人灭绝犹太人、波兰人报复乌克兰人。全片极为血腥极为残忍,可谓惨不忍睹,只有人类才会对同类做出如此可怖勾当。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可以约束不同种族,防止他们仇杀,一旦政府垮台,种族仇杀就很难避免,南斯拉夫、卢旺达都是这样。

20分钟前
  • 似是故人来
  • 力荐

4.5 后半段一度干呕,真实的极端影像,足以堪称与《索尔之子》并列的近几年二战题材神作。相比乌克兰土匪,德军真算文明人了。结局玩了一手对脸盲患者不大友好的阴阳两隔套路。

2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抛开剧作层面上的问题,这片子在还原历史方面还是挺震撼的,这位导演对于还原生活或事件的细节一直很严谨,这部电影里的屠杀场面,虽然比不上真实历史,但绝对比我们看过大多数战争片震撼,细节在于杀人场面的花样百出。http://mp.weixin.qq.com/s/N1DZZVlWZwBR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不清楚这段历史,但并不怀疑人性如此冷酷、卑劣、丑陋。

29分钟前
  • 朱芳文
  • 力荐

还是形式大于内容了吧,不得不说剪辑很混乱,零碎无厘头的镜头,加上女主活不起的表情,让我无数次放弃观看

32分钟前
  • 困难总比办法多
  • 较差

愿世界和平!真的太惨了,人间炼狱,大过节的我为什么要看这么丧的一部电影!

35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再现战争残酷的波兰电影,B站和谐版,血腥暴力依旧让我观影中有很多不适感。乌克兰民族对波兰屠杀也是基于极端的种族主义煽动起来的,人比猛兽更加可怕,因为动物之间不会无故自相残杀,反而是身为高智商的人类却有那么多人性的弱点,人类是多么可怕的物种!所有还原战争历史的电影都堪比恐怖片。

37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切辫切头,火束活人,墙头草夺权,伏特加换命,偷鸡割臂,桶中断头,邻里兄弟相残屠杀,读过你的诗歌亦五马分尸。波兰姑娘在非常时期的三个情人,无解的极端民族矛盾,太恐怖……导演Wojciech Smarzowski最高杰作

4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还能说什么呢?一切坚韧,勇敢,果决,在大历史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巨大的轮子碾过,你连粉末都不剩。

43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結局只能說是女主自己的想像了,她的倖存不代表她能再“正常”活下去。烏克蘭人當年對波蘭人的無差別虐殺是基本完整呈現在本片當中,每件虐殺過程都是有記錄在案的事實。而女主姐姐一家的遭遇也表示波蘭人的事後報復也清除了最後一丁點烏克蘭少數好人原本的民族共存努力,此片極度令人不適。

47分钟前
  • John Coey
  • 力荐

民族主义者,惨绝人寰的种族清洗罪行,警钟长鸣!

50分钟前
  • 沛。
  • 力荐

曾经好好的民族融合地区由于战争政治民族宣传搞起了无差别大屠杀 比一切恐怖片都真实 满屏幕的血肉模糊 比南京大屠杀更窝心 因为不存在侵略啊!看这种电影哭都哭不出 所以我一直说人类是世界上最残忍最没人性的生物对国人来说的冷门片 大导演残酷再现历史的十分之一

54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力荐

很多人把这类悲剧归结为民族、宗教、意识形态等等纷争,事实上问题的根源是无政府状态,没有制约兽性的暴力机构,人类会爆发出最原始的最大的恶...

58分钟前
  • 推荐

太惨了,战争阴云与民族主义下的人性黑暗面,屠杀以及各种各样的屠杀和清洗。人性泯灭后究竟会有多么残忍,多么令人反感与厌恶。不忘历史,珍惜和平,或许是不少人看完该片后的最大感受,毕竟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太大了。“东部的波兰人被屠杀两次,先是被斧子砍,第二次却是死于沉默。”3.6

1小时前
  • 方枪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