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第一滴血 剧照 NO.1 第一滴血 剧照 NO.2 第一滴血 剧照 NO.3 第一滴血 剧照 NO.4 第一滴血 剧照 NO.5 第一滴血 剧照 NO.6 第一滴血 剧照 NO.13 第一滴血 剧照 NO.14 第一滴血 剧照 NO.15 第一滴血 剧照 NO.16 第一滴血 剧照 NO.17 第一滴血 剧照 NO.18 第一滴血 剧照 NO.19 第一滴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3

详细剧情

  退伍军人兰博(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 饰)从越南回国,他回到已显得陌生的原居小镇,当地警长(布莱恩•丹内利 Brian Dennehy 饰)看到这个退伍军人的第一眼起,就开始对兰博百般挑剔,甚至将他带回警局肆意侮辱,不堪忍受责打的兰博袭警之后逃跑。警长召集大批警察展开对兰博的追捕,兰博逃至荒山野林之中,不断用自己在越战中掌握的游击战术对警察展开反击,他抢劫了一辆武器运输车返回小镇烧毁了商店,法律和武器都不能阻止兰博了。兰博在越战时的长官上校(理查德•克里纳 Richard Crenna 饰)出现,劝说兰博放下枪械,愤懑已久的兰博吼出了自己的困惑与不甘……

长篇影评

1 ) 第一滴血与第一滴泪:无聊的优越感


“镇上你称霸,山中我为王。”

Rambo的这句话很清楚地道出了这场战争暴发的原因,所有的麻烦都来自于警察们狗屎的优越感。

回想起来不止是现实中,尤其是在这个虚拟网络里,卑鄙无耻厚着脸皮积累自己优越感的人大有人在,而以自己的优越感对他人指指点点冷嘲热讽的可笑家伙更是俯拾皆是。

总之,这个世界变得越加开阔,即便只是在一种意淫的境界里,人们的气氛变得越加诡异的荒谬。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一直被谆谆教诲:打开你的视野,打开你的世界,美丽新世界。打开你个屁。这个去哪里都得买门票检察学历户口的世界,这个人为的世界失去了所有让人惊奇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让人失望。终极的绝望也不过是这样的过渡模式。

而这个史上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我越来越倾向于把这个网络平台作为一个单向交流的通道,我说我的,我收集整理自己的世界,跟谁都无关,我听不到你,看不见你,我是瞎子我是聋子,我甚至闻不到你的香臭,我全身上下都被切割完毕,别碰我,碰了我也不会给你什么反应,我没有任何幻肢感。two-way communication my ass。

当然,我绝对相信优越感会促使内啡呔大量分泌,让人感到镇定、快感。但不过也就是如此,跟抽烟喝酒一样,也是会上瘾的。不同的是抽烟喝酒多了最多把肺烂了把肝酿了,眼不见心干净,但单单是看着重复标榜自我的家伙就会让人患上精神疾病。恶心自己就算了,不要恶心到别人。

影片中唯一一个缺少点优越感对Rambo的态度是“等等看”的小警察(David Caruso饰)后来到CSI: Miami中饰演大叔Lieutenant Horatio Caine去了。这是顺便提及。

虽然影片名为第一滴血,但这第一滴血不过是敷衍地带过,而接下来流的所有的血其实都不过是为了结局的第一泪做准备。所谓英雄流血不流泪,但现实中既流血又流泪的小强才会让人印象更为深刻些,这样让他们显得有血有肉更加真实。

动力火车有一首歌叫《第一滴泪》,跟《第一滴血》的片尾曲Dan Hill演唱的It's A Long Road某些部分似曾相识的太厉害。《第一滴泪》作曲的署名“绅威”,有没有人知道绅威的底细?这一点上词作者许常德倒还算厚道,留了点可供寻找线索的蛛丝马迹,也许他是一听就听出门道来了,于是顺其道而行。It's A Long Road的曲作者是Jerry Goldsmith。

J.G.为许多科幻影视剧,诸如《星舰迷航》、《异形》等作过曲,关于Jerry Goldsmith:
http://music.sina.com.cn/yueku/s/20134.html

除了以上说的离题万里的,我最想说的其实是:BH不需要理由!

PS.现在写完任何东西后都会束之高阁不绝于人前,搁上个三五天然后回过头来自己再看一遍,然后就会觉得:靠,这是我写的吗,我有这样的情绪吗?那个突然间的自我简直就是一个“激情迸发的我”啊,于是唏嘘声不绝于耳。得罪人不好,太自恋了也不好,但是还剩下一点激情真好。幸亏还活着。

2 ) 一个最强大的战士,他哭得像小孩。

看了半个小时的时候,

我就觉得这个电影太好看了!!

本来觉得史泰龙是拍无脑动作片的,

现在才发现是错觉!!

个人英雄主义!!!

秒杀《虎胆龙威》!!

They do first blood,not me..

.忽明忽暗的火光映在兰博脸上,

我看到了一种东西,

那是坚强。

刷新了我对史泰龙的认识!!

为兰博揪心和愤懑。

看动作片很少对对主人公这么感同身受。

鲜血淋漓的兰博抬起头,

他看到了出口,

那些光,

是生的希望。


兰博的哭泣,让人觉得好无力。


一个最强大的战士,他哭得像小孩。


我醒来,不知身在何处。

编剧史泰龙

奥斯卡最佳电影,当之无愧!

3 ) 第一滴血

我第一次看《第一滴血》时还很年幼,在电影院里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兰博用针线缝自己伤口的镜头,觉得头皮发麻。

昨晚从看这电影,依然有点发麻的感觉。

《第一滴血》是兰博系列的第一集,也是最有想法的一集。

小时候看这电影搞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打这么一架。现在看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美国孙志刚的故事。

美国大兵兰博战后找不到工作,生活得很邋遢,流浪到了“假日镇”。这个“假日镇”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聚居的地方,所以兰博往那里一站,就有点玷污的意思。于是小镇的警长就看不过去了,要把兰博驱逐出去。其做法和收容制度如出一辙。

兰博的个性和孙志刚也有点象,认死理,相信自己的自由。所以就和警长冲突起来。他和孙志刚的区别在于,兰博出身于特种部队,善于游击战。所以最后,兰博把小镇搞了个底朝天。

那么《第一滴血》是在批判越战吗?诚然,兰博的疯狂举动是由于越战中的伤痛回忆。但是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兰博去寻找朋友的时候,满脸笑容,也很健谈。之后他就没有说过几句话。直到最后,他面对上校,才开始哭诉越战的痛苦。

但是正如孙志刚事件发难的是收容制度一样,《第一滴血》指责的也是那个拒绝排斥兰博的小镇。

很显然,兰博在现在的问题是,他无法融入正在飞快发展的中产化社会,而那个社会不仅已经忘记了战争,甚至开始厌恶起战争英雄。战争英雄无法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于是开始反抗这个社会。

所以,《第一滴血》其实并非反对战争,而是反对对战争的遗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兰博是必然会被淘汰的。

单从电影来说,《第一滴血》的动作设计非常逼真,兰博虽然坚强,但是还没有被神话,看起来比他的两个续集要更真实一些。

IMDB得分6.9(18194人投票),我打6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4 ) 活下来的兰博

  电影最早的版本和小说一样,兰博是自杀的。因为他被社会排挤又被政府忽视,个性太好强。兰博把枪交给了上校说:“你造就了我,培养了我,那么现在,由你来毁灭我。”上校的手在颤抖,下不了手,最后兰博自己扣动了扳机。和谐版的电影选择让兰博活了下来。一个老兵回来找不到工作,又被歧视,已经被社会放逐了,再让他最后死掉,看着就太压抑了。如果兰博真死了,也就没有续集可拍了。

  对比小说,电影脸谱化了警长,把警长拍的粗暴野蛮不讲理。小说里的警长和兰博,应该是双主角。他五十左右,肉墩墩的短粗身材,参加过朝鲜战争,得过高级勋章,其实不算是坏人。早早的父亲死了,他母亲是个天主教徒,在他十岁时因为教会不允许她堕胎,她只得从命与胎儿一道死去。他成长中缺少关爱,自己的媳妇也离他而去,排解不了生活的各种压力,这股怨气不得释放,影响了他的执法态度。他在快餐店遇到了兰博,当兰博说自己不想工作的时候,他职业病的认为,那样会成为无业游民了,就会乞讨,或行窃,或铤而走险去贩毒。

  兰博为什么不工作,是根本找不到工作,电影结尾兰博说:“在越南我可以驾炮艇开坦克车,我负责上百万的装备,在这里我连停车的工作都找不到。”他不是分辨不了是非,因为有战争后遗症。小说这样描写,在费城一个人要看脱衣舞表演推搡着他,他出手砸碎了那人的鼻粱骨。一个月后在匹兹堡,一个高大的黑人恐吓他,他又把黑人打了一顿。兰博也想试图控制自己,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已经被十五个城镇驱除了,他不想再被驱逐了,难道天下之大,没有容他之处?碰巧胖警长又要驱除他,问他为什么没有身份证,他又偏偏沉默的对抗。

  随之而来就国家机器对兰博各种侮辱虐待。兰博不仅被官方排斥,还被民众排斥。影片结尾兰博向上校哭诉,在机场遭遇愤怒群众,指责他是杀孩子的凶手等等。那是因为他和他的战友放过了那个孩子,他们不知道越南全民皆兵,孩子选择和战友同归于尽。

  如果这个警长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说话不那么粗暴。如果兰博可以顺着警长的话,奉承一番,把自己的越战老兵的身份说出来,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故事。小说营造这样的矛盾冲突,思想内核是反战。小说里介绍他坐过越南人的牢,这次又他坐了美国人的牢,黑暗的牢中他也分不清是不是还在战争中。面对各种酷刑,他产生各种错觉,他越狱求存。电影里动作戏,枪战戏也十分过瘾,高潮就在结尾兰博遇到山姆特劳曼上校的哭泣倾诉。其实这些话在小说里,应该是上校对警长说的。少了这些话的上校,在电影里感觉是怪怪的。

  上校说:“你尊重别人为你效劳的制度。但对于那些从战场上回来的人,你却无法忍受他们身上的死亡味道,不能理解他们颓废无助的内心世界”。又说:“可你亲眼目睹了他的反常行为,然而并没有作出努力来探究其中的原因。你说他是个流浪汉。不流浪他又能做些什么?为了保卫国家,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地效力了三年,而他在战场上所学会的唯一技能便是怎样杀人。请问他在何处能够找到一份需要这种经历的工作呢?”

  警长反问道:“对一位上校而言,你的谈吐中好像并不十分欣赏自己的军旅生涯。”特劳特曼直言不讳地回答“的确如此。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不会喜欢这种生涯,”“我愿意提供帮助。必须阻止他的行动,不能再让他滥杀无辜。我更希望造成这一悲剧的人能像我一样理解他,饱尝他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

5 ) 记忆的第一滴血

记得第一次看《第一滴血》是在1985年的红山露天场,如今,红山露天场已不复存在,原址已经被花红柳绿的揽秀园所覆盖,虽然水泥座位和水泥银幕都化为齑粉,但记忆却依然深刻。
记得我是一个人去看的,票价2毛,人不多,但我还是选择的0排(也就是第1排),我始终觉得坐在第1排才能毫无阻碍地全身心地零距离地感受和融入电影。整个电影看下来我的情绪在激动、亢奋、感伤中徜徉,直到从露天场出来走到回家的路上我还没能从这些情绪中释放出来,特想象电影里兰博那样操起机关枪胡乱扫射一番才能安慰我那颗少年骚动的叛逆之心。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男主角是一名唤作“兰博”的自越战退伍的陆战队员,他回国后前往乡下探访战友,但得到战友已经死亡的噩耗。之后的“在路上”过程中路过一个小镇,不料遭到小镇派出所警长布莱恩的无理压迫,此警长狂妄自大且在该镇颇有“老大”的感觉,兰博不堪压迫奋起反抗,之后逃到山上,以他擅长的特种部队的作战方式单枪匹马(其实没马)与警察和国民自卫队展开对抗。该片动作场面的气氛拍得紧凑,高潮迭起。更为可贵的是,该片并非流俗于一般简单剧情的动作片,兰博的背景和在小镇的遭遇以及最后向上校的哭诉的情节委实让人感到了现实的无奈甚至是痛苦,生活就是这样,在你不想找麻烦的时候,麻烦自己会找上你……
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是从看了《第一滴血》开始起,史泰龙就成了人们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硬汉形象,“兰博”这个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硬汉、铁汉的代名词。我也一样,为此彻底成了这个肌肉猛男的铁杆粉丝。崇拜的直接结果其一就是,我也购置了一把仿造电影里的战刀随身携带,不过从来没有机会使用,只起到了走夜路给自己壮胆的作用,直到最后在琼州海峡的船上被海警没收并罚款;其二是当年由于该片的影响,立领四个兜带风帽的美军服开始在祖国大地上流行开来,并被冠以“兰博服”的名称,愤青和俗青都以拥有展示为荣,我也整给了一件盗版的穿航招摇炫耀,这可能是大陆最早的军品热现象吧;其三就是我将兰博的形象画到我的一件衬衣后背上(年轻的时候我特喜欢在自己的衣服上画画写字),招惹了不少眼球关注,甚至于我一个远房舅爷爷来乌鲁木齐,看见我背后的图后认真地问道“这是不是兰博?”不由得让我对该老爷子肃然起敬,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代沟。
如今,史泰龙虽廉颇老亦,且在好莱坞传统动作类型片日渐落寞的年代,依然老夫聊发少年狂,去年执着地续拍了《第一滴血》4,61岁老英雄的勇气和精神可嘉啊,虽然《第一滴血》2和3都犯了续集电影的俗套和弊病,出于对史泰龙的景仰,我依然拭目以待着《第一滴血》4。

6 ) 第一滴血:英雄的血与怒

“是他们逼我流了第一滴血。”

兰博与上校通话时,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整个事件的源头。

对兰博来说,很难想象,就为找个地方吃口东西,也能走到战争时期枪炮并用的那一步。

对警长来说,很难想象,就为收拾一个自己看不顺眼的流浪汉,也能把整个小镇掀翻天。

影片用一件小事的激发膨胀,展现超越两个人物本身之外的矛盾体:

战争与正义。

固然于兰博的一再刁难代表了警长自己的优越感和个人偏见,但正如他所言,“我就是这个镇子的法律(正义)。”警长所遵循的根本,还是保证管辖的小镇居民安居乐业。他对于外来者的抵触和暴力,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小镇对抗外部可能存在危险性的集体认同。

所以,在看待这样一场特殊的“战争”时,警长本人的恶劣品质,并不是兰博的核心对敌。

同样,刚从越南战场上死里逃生的兰博,代表的也不仅仅是他自己,一个难以走出战争阴霾的“绿扁帽”那样简单。作为一个归来祖国后反而步履维艰的战争英雄,他正代表着那一时期,因越战而饱受百姓争议的美国政府。

兰博是以一个侵略者的角度被整座小镇看待的。

因此,他“顺理成章”的成为战场上的英雄、回归生活后的破坏者。

由警长代表的小镇集体,则以防卫为名抢先一步发起挑衅和攻击,让他“流了第一滴血。”

影片的重点在结尾处,几乎沉默了全片的兰博对着自己唯一信任的长官近乎咆哮的爆发控诉,展示愤怒与痛苦。

他的痛苦不在于小镇上受到的那点不平等待遇,而在国家的战争结束了,他的战争却永远被死亡和血肉模糊的恐怖笼罩着,无法结束;

他的痛苦在于,战争结束了,他活下来了,而那些幸运的、能够幸福生活的人们却忘记了战争曾带给过自己痛苦。

他的怒,不在于警局调动一切对于自己的围追绞杀,而在于偌大的国家、安然的和平世界里,容不下他一个退伍军人——他连一份在停车场看车的活儿都找不到;

他的怒在于,刚刚逃脱凶残战场的他,竟然会觉得自己在和平社会里过得不如战场上痛快。

兄弟情谊、相互照顾、集体荣誉……关于战场上的回忆,兰博说了那么多,他就真的喜欢战争吗?

不是的,他只是习惯战争。他被训练,被教化,他属于战场,他习惯战争,但是,这不代表他习惯于战争给自己带来的符号。

这种环境和态度的反差,及对于战争根本性质的认知迷惑让兰博更加无法从心灵创伤中逃脱出来,而他发泄的方式,便是暴力和杀戮。

所以,《第一滴血》本可以成为一部极具恐怖色彩的阴暗电影:受伤大兵在山林中展开杀戮,被激后遂入小镇施以屠杀,无人生还……

所幸,剧情相反。兰博在怒吼之后没有接着拿起枪,而是流泪了。

“视痛苦于无物”的他,也会流泪。

对由战争性质带来困境的讨论点到为止,而转向对人性本身的渗透,是《第一滴血》最为高明之处。

要知道,兰博是一个战争英雄,英雄之血与英雄之泪,同样珍贵。

胜者为王败者寇,战争没有绝对的正义与非正义可言,就如同兰博与警长双方的作为其实很难分出对错。影片带给观众的视角自然是予兰博的同情与惋惜,而这份情绪,来自于兰博这个人物的悲剧性质——

他的正义是生存,被逼无奈后,他在小镇和山林的生存方式却成为了犯罪。

从越南战斗到祖国,一个自始至终没能脱离战场的人,一个闭上眼就能感受到刀子划过胸口的士兵,正被称作杀人不眨眼的战争机器。

“从敌后无数任务中生还,在美国因流浪而被杀死。”上校这句玩笑话,实在是说者讽刺,听者心酸。

小镇算是反对战争的一方吗?很难说。因为最先挑起这份莫须有“战争”的,就是警长,这个小镇的代表人物。

只能说,警长觉得兰博碍眼,小镇不想被战争机器玷污。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侵略战争的英雄,是否值得被尊重。

影片的态度正如片尾主题曲所唱:It’s A Long Road.

人们抹掉偏见与歧视,人们从战争中走出来,人们真正理解战争。这是一条漫漫长路。

《第一滴血》作为一个系列的开端,动作戏不如后面几部火爆,兰博也还没有被神化而成为一个不死战士。其大量篇幅都在展现兰博的心理活动上面,都在表现他脆弱的内心和强劲肌肉的外表形成的反差。影片重点也是在反思战争、战后创伤修复等社会问题上。

战争不像按开关那么容易。时间过去了,活着的人回来了,死去的人也已经化作白骨,但其实什么都没结束。

过度的遗忘和躲避,只能让战争遗留的伤害以一种更加深不见底的方式袭来。而唯有反思和沟通,才能达成一场双方面的自救。

就像影片最后,兰博跟随上校自首,他仰着高昂的头走出屋子,压抑住自己作为英雄的那份怒火,便也不必抛洒尊严之血。

同时,担架上的警长获得了从兰博手下死里逃生的机会。

这是影片留下的希望。

7 ) 特种部队电影《第一滴血》,兰博让你见识真正的丛林游击战

这部电影最让人大开眼界的是,兰博的丛林特种游击战战法。美国那时候在越南部署过,海豹突击队,绿色贝雷帽,SOG等各种特种部队。

兰博属于美国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曾经在越南的丛林中和敌人艰苦的周旋。

绿色贝雷帽在越南的主要任务是,作为军事顾问训练南越的政府武装,建立主要据点,展开武装巡逻,引诱出敌人,并且指导南越军队作战。

很显然,在丛林中,那些小镇上的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见识过丛林特种游击战。

兰博丛林游击战的衣食住行

虽然,特种部队都是一些“斯巴达300勇士”一样的英雄,但是他们也是照顾自己生活的专家。

他们认为想要打赢深入敌后的游击战,首要任务就是要安排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一,影片中的地点似乎位于北方针叶林地区,冬季严寒。所以,兰博自己制作了一件帆布衣服以抵御寒冷,料子是从垃圾堆里找的。

雨水和大风会降低人的体温,如果暴露时间过长,就会死亡,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暖。

我在寒冬常常会注意路边的乞讨者,他们是天生的野外生存行家。晚上会用报纸裹紧双脚,会用衣服垫高地铺睡垫,用大雨伞遮挡风雨。

第二,因为从悬崖上跳下,兰博的手臂划伤,用针线缝合伤口止血。

在野外不能让伤口一直出血,最简单的止血方法是:按压止血法。首先应该把伤口清洗干净,用消毒针线缝合伤口

第三,我们常常吃猪肉,但是根本不会在意猪肉的部位。最多也就是五花肉用来红烧;里脊肉用来炒肉丝。

兰博在森林里猎杀了一头野猪,选取的猪肉部位似乎是肩里脊靠胸部一块。称为梅花肉,用来做烤肉风味十足。

第四,特种部队选择扎营的藏身之所,非常有讲究。

兰博选择的地方似乎住过人,岩石可以吸收篝火的热量,所以他可以背靠岩石,并且不觉得寒冷。

如果你喜欢野外生存,推荐你看贝尔·格里尔斯的《荒野求生》,里面会介绍怎样建造藏身之所。

第五,大多数人对于未知的洞穴会胆怯,但是兰博有着绝对的自信。也许他是学过初中物理,明白洞穴空气流通的原理。他依靠手中的火把指明方向,穿越了洞穴。

上校看了看隆起的土堆,明白他还活着,因为他教授过空气压强与流速的原理。

在初中物理有这样一道题目:下面非洲草原犬鼠横截面示意图,犬鼠的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一个是隆起的土堆。风吹过平坦的表面运动速度小,压强大,风吹过隆起的表面运动速度大,压强小。这时候,洞穴中就会有习习凉风。

短评

退伍军人做错了什么,平白无故就遭受到局长的歧视,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啊。

7分钟前
  • 新桥妖妖
  • 推荐

当官僚体系遭遇为国家而战的英雄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本该保护公众的力量变身迫害和发泄私欲的工具,越南战场所锻造出得杀人技能被激发为本能,在杀人如麻和被折磨之后难于融入社会 你是那丛林中死亡的闪电 蔑视法律欺骗媒体蒙蔽公众知情权 当兰博扛上一整扇野猪肉时我笑了 MG42威武 配乐超赞

10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片子最后那段对白很感人,战争留下的伤害无以言表

12分钟前
  • 妙歌
  • 推荐

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动作场面,然而仅凭兰博最后的悲怆独白便足以使其成为无可替代的经典。PS:配乐大赞~

17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当了特工的人就是有一个缺点,不善言谈,这绝对是所有悲剧的起源

20分钟前
  • 燃え寸前*
  • 还行

好老的片子,很经典

22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經典的藍波!

24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这电影演完第一幕,通过跳崖坠机缝针设伏,展示了兰博的惊人战力,狠狠教训了当地警察,宣誓过势力范围之后,其实就已经结束了——当然仅凭此段也足以位列影史经典。接下去还能怎么发展?你不能真对警察大开杀戒,这不是终结者;又不能找个等量齐观的对手,进入亡命天涯的模式……所以后半部分,兰博的能力观众已充分了解,失去了第一幕的惊奇;他又不能中途被杀死,民兵百人围剿的阵仗和火箭筒的威力都成了摆设;终局对手还是那个曾经轻松击败过一次的小镇警长,无法在第三幕达到高潮。……三星半

2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失敬了,第一部居然是很正经的文艺片啊…对战争PTSD、老兵如何融入社会的主题,探讨得非常深刻。建筑在一个“不断被排异的弗兰肯斯坦”的叙事之上,在越南用着几百万的杀伤设备,回到美国后却找不到给人停车的工作。当兰博缝合自己的伤口,第一滴血就成了时代的悲泣。

30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今夜,重温第一滴血1,好看到哭泣。“镇上你称霸,山中我为王。”战争的性质与人的性质相冲突,唯有生存才是正义。系列的首作,比后面几部少了火爆场面,却是悲情色彩最为浓重的一集。人们抹掉偏见与歧视,人们从战争中走出来,人们真正理解战争——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而此时,战神还未诞生。

32分钟前
  • 郝小勺
  • 推荐

战争不该被遗忘,我们珍爱和平的同时,也应铭记战争带来的惨痛代价。

33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屁大点事都能搞成这样..

35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还行

个人强大才是硬道理

39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推荐

“你是镇上的霸主,我是森林之王”

41分钟前
  • Stigrex
  • 力荐

(8/10)很多人喜欢拿《第一滴血》和《战狼》作比较,但这两部片的主题是完全相反的。《第一滴血》最大的控诉对象,恰恰就是美国自己。没有激昂,只有悲凉。没有战狼的精神,只有战争的创伤。没有强大的祖国,只有不爱自己的祖国。兰博早已被战争毁掉了,无法回归到和平的世界里。他痛苦、无助、像一个被抛弃了的孩子。影片表面看上去是兰博如何不停反杀美国警察的故事,但真正的主线,却是战争对兰博深深的伤害。战争年代流尽鲜血,和平年代寸步难行。片尾兰博和上校的对话,既是在谴责警察,更是在谴责美国。

46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外国大片。

5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片子太老贵在经典,充满男性荷尔蒙纯男人片

54分钟前
  • 天秤座的胖子莹
  • 推荐

越战伤痕,失败的士兵回国后还要受到民众的白眼;要是能按兰博自杀的小说结局来拍,那就更棒。

5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最怕的不是战争,而是对战争的遗忘

59分钟前
  • 阿花花啊
  • 推荐

好让人心疼.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战争年代流尽鲜血, 和平年代寸步难行".

1小时前
  • 啊啊啊阿诗玛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