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青春片红火不到三年,但恶评已经触碰谷底。
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少导演开始尝试各种办法,把青春片的外缘不断伸张,挣脱出大学的束缚。《青春派》以高复班写高中生早恋,《万物生长》以医科生写大学生的裸露情欲,再到《少年班》,它主打智力学识和青春期身体的反差,加上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至今仍然存在的。我曾猜想,它才是一部中国特色的青春片。
《少年班》始于1998年防洪抗灾抢险,瓢泼大雨气氛暗黑,南来北往行事神秘,大有X战警选拔年轻变种人的神秘气息。这个序幕既有周先生(老师)拯救几名少年班学生于水深火热之意,也有少年班教育乃举国体制精英教育的侧写。孙红雷继续他的东北方法派表演,不断暗示观众,他身上有故事。电影本应该沿着这条线索,不断铺陈学生与老师的矛盾纠葛,但是,《少年班》很快转到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神”身上。
原因恐怕也很简单,(编导相信)观众就爱看这个——有什么比早慧早熟早恋早夭更刺激人的呢。没人想看对教育体制的长篇大论,你争我辩还不清不楚的。
张爱玲老师就说,干那什么事情要趁早。
就最后效果来看,《少年班》这招棋确实走险了。问题就出在这个女神身上。观众或许知道,几个少年追求女神不会有结果,但直接把女神写死写碎,像从天坠毁的火箭那样,多少还是浪费了之前电视广告一样的身体特写。女神身上没有任何不得以为之的苦衷,没有人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她身上承载的,全都是一群青春期男孩恨成年而不能的欲望投射。最要命的是没人会喜欢这个性格一边倒、里外全是黑的角色,周老师多年前的光屁股教训,变成了超越时代的校园车震。
暂不说这么写女神和富二代是否恶意满满,换个思路考虑,对这些打了醒目标签的人物,是否只有这么一种写法……美与富,它们是否注定无法承载青春的纯真品质。如果参考青春片拍得最好的电影大国日本,这简直是最暴躁跟粗放的糊涂写法。
不是感动(宿舍楼的漫天纸屑),就是愤怒(汽车也上了天)。
不是极端宣泄,就是一棍子打倒。
在女神和周老师身上,《少年班》如果更加专注地单写一人,也许还可以独当一面。选择两条腿走路后,结果摇摇晃晃,学生跟老师玩起了捉迷藏,目标不明。
串起整个故事的董子健,他戏份不多,但把一个标准的中国好学生塑造得真实到位,尤其是他的压抑、崩溃和绝望,还有中国青春片中少有遭遇爱情时的懦弱。腹黑少女周冬雨同样令人有代入感,比活宝们表现得恰如其分,可惜都是:篇、幅、有、限。《少年班》的卡司并无问题,但群像打造上却有些顾此失彼,那显然是过于追求商业平衡所带来的弊病。
先前有朋友批驳了《万物生长》的美术,从年代不符的道具到范冰冰的一身现代装,《少年班》犯了相似错误。那个灯红酒绿的酒吧,那幢过于崭新的宿舍楼,包括麦克的造型,直觉在说:上世纪末的985大学好像不应该是那样子。这就像吴未以一敌多,道具源源不断地飞到了他手上。还有那场为了裸奔而裸奔的戏份,在光膀成风的大学校园,当你只有一条毛巾又需要从澡堂跑回不远处的宿舍时,你会挡哪里。当然,这么说是吹毛求疵,电影也不过是为了放上一首《当》。
《少年班》令我感慨的,显然不是像九把刀那样去追一个不是女神的女神,而是它开始写中国教育的失败者。少年班里的失败者,还有同样失败了的周先生。难能可贵的是一直到最后,少年班的吴未还是一个普通平凡人,周先生则继续他未竟的另一件人生大事。回首学生时代,局中人总以为中考高考甚至上了一首好大学有多了不起。当你足够成熟就会发现,那些考试和好大学,实际上也只是考试和大学而已,影响你一生的“考试”多了去。定义成功有很多种方式,少年班志在攻克世界难题,毕业生只要一份好工作。在既有的教育体制下,在鲶鱼和金枪鱼的故事中,中国人尤其渴望成为别人,一个好学生,一个成功人士,一个高智商天才,却害怕成为自己。
在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环境,在名为《少年班》的这样一部电影,如何处理课堂学习和个人欲求的冲突,似乎变得尤为重要。从头到尾,电影好像没有远离形而上的话题,IQ和数学大赛。但真正被挥毫泼墨的,却是那些形而下的生活。在美化和写实中,《少年班》变得摇摆不定。导演的亲身经历,显然有着第一手的材料说法。可在青苹果的诱惑面前,《少年班》又重复了中国青春片的窠臼。不是说追女孩不好,而是追得这样灰头土脸还玉石俱焚的,多少有点悲恸。
真正的青春伤痕,其实就在那趟追不上的巴士车。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惊醒梦中人,但也只能点到即止,仅此而已。【北京青年报】
人生中第一次看的提前试映,见到了导演肖洋和长腿欧巴王森。另外,不想称江若琳扮演者夏天为女神,因为她说错了我交学校的名字!可以走点心吗?
作为导演的直系学妹,我还是尽量客观的评价一下吧。
因为坐在学校礼堂看的,前一排坐了三个极其高大的男生,偶尔出现的头会挡住半个屏幕,难免有些情节没有注意到,大家海涵。
整体感观,三星,笑点颇多,细节精致,但是略带夸张成分,不同于一般的青春电影永恒的主题:懵懂和躁动,多了对自我的追寻与探讨,对老师的角色也有一定深度的探讨,但是实在是跟我认识的交大的少年班的同学不大一样,还是戏剧性的东西较多。不过呢,长得极像我交的校园和学长好不容易转行做了导演的情分在,还是加到四星好了。。。毕竟这种电影本身就是为了让大家引起共鸣和带入自身的。
从头开始,电影一开始就是浩瀚的宇宙以及旁白配音!在我这么多年的观影感受来说,是极其不喜欢这种陈述方式的。宇宙慢慢缩小,缩小到了每一个省份,每一个学生招生的过程。我只是不明白,一个需要带入感的青春题材电影,需要动用地球这样的上帝视角吗?
其实从孙红雷招生的时候开始,提到的每一个学生都很有性格,这样的性格一直延续到最后,这点我还是非常喜欢的。先来说一下这几个人物好了。
方厚政,十一岁名副其实的天才少年,智商极高。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角色。一出场就以最快的速度交了试卷拿走了讲台上老师收走的游戏机,是数学系大学课堂里让正常大学生第一次正式认知少年班的天才,一道数学题就吊打了女神追求者。也具备稚气未脱的幼稚却同时有着与年龄不符的老成。说他幼稚是因为:不懂得人情世故,一上来就跟高富帅结下了梁子;天真的以为女神勾勾手搂着自己就会跟自己约会;在解题过程中,以为只有结果不需要过程构架就是成功。说他老成在于他说了很多不符合他年龄的话,但是具体我记不清了。
王大法,Call me Fa!擅长化学的逗比神棍,负责搞笑,经常夜观星象,可是少年,你算出来你的命运了吗?一开始研究炸药把自己一头浓密的秀发炸了,所以在全片里一直以光头示人。河南农村人,被寄予厚望,你可能以为他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好学生和怂货一个,但是在最后,却是最热血的一个。但是却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麦克,叛逆少年一枚。雀圣一样的出场,同时打着扑克、麻将、斗地主,活脱脱赌神即视感,但是也是智商142的天才一枚。一开始就打架斗殴抽烟泡马子,你会质疑他真的是大学生吗,你以为他会一直吊吊的到最后酷酷的收场吗?你又错了!他在最后的关键时刻还是怂了下来,其实叛逆的少年也是也是有一颗柔软的心的有木有。虽然人物比较多面,但是相对于前两个来说还是单薄了一些。王栎鑫确实长得就是一张叛逆少年的脸。
江若琳,女神,也是以上三位都爱慕的。一开始跳舞的女神范儿就拿下了四位主演,导演也是给了特别多的大特写镜头,真的是女神。算是全片的主要线索?也是因为她让三位少年的人生轨迹有了变化。
吴未,被比作鲇鱼。一个宿舍的四个人里只有他不喜欢女神。是笔墨着的比较多的一人。是每次都考最后一名,少年班里智商最低的一人,被作为副校长的妈妈安排的人生轨迹,不知道自己在少年班里存在的价值,却最终成为了保护金枪鱼的鲶鱼,甘愿去保护他们,甘愿去顶罪,去做自己想做并且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周兰,没有发育的天才少女。长着一副人畜无害的脸,其实是一个内心看透了一切,说话狠毒的妹纸,也因为喜欢上麦克这个叛逆少年想要抽烟和留起麻花辫。塞到他手里的剪刀最后却用它自己剪掉了麻花辫,那段戏周冬雨演的确实挺好的。我还是蛮喜欢这个人物的。
周知庸,曾经是天才的天才的老师。说实话我觉得他才是男一号,花了大笔墨让他去招学生组竞赛队,讲他以前被女神戏耍的悲惨故事,告诉吴未鲶鱼和金枪鱼的故事,曾经的偏执老师,最后却变成了指引他们去做自己的心灵导师。这种老师形象在这些青春片里还是满少见的。
其他配角也不错,澡堂子那段戏真还挺不错的。宿舍楼下表白那一段,大家的喧闹和周兰的失落的交叉剪辑也是不错。所有的演员演技真的还可以,除了周冬雨的台词功力不咋样,都没有什么跳戏的感觉。
其实片子里的缺点也有不少,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虎头蛇尾!前面人物刻画、青春的躁动、还有内心戏的引出都还不错,后面打群架那段就开始闹剧的感觉了,而且在最后也没有认真交代吴未开除以后大家的内心戏,最后走的时候感觉也没有升华的感觉,最后那一段独白是什么鬼!好多人看哭了,但是我咋这么没感觉呢。简直就是落入了青春片的现实的俗套故事,但是至少还是庆幸一下没有什么“时间磨去了我们的棱角,现实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这种俗套台词。
还有一些其他小槽点:
1.大法全程跳大神,作为一个笑点来说效果其实不错,但是用这个来算出王栎鑫澡堂遇袭就有点邪乎了吧,感觉这里有些有一些不知道怎么衔接剧情的感觉。
2.吴未挡住秦海打群架那里,先是一个自行车,然后是一把笤帚,最后居然能顺手捞到一把梯子,道具摆的还真是好啊。。。
3.大家一块喝酒那里接上面的剧情有点突兀。
4.周冬雨在天台要吴未亲她的时候我也是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吴未就这么跑了,实在是太屌丝了,但是我还是觉得这里萌萌哒。
5.90年代的就有室内游泳馆了吗,而且还修的那么好?我记得九几年的时候我上小学我交的游泳池还是露天的,上面漂着好多树叶子还有好多虫子呢。
6.女神最后的车震。。。导演解释的是其实他们三个都误解了女神的一些小动作并不代表他喜欢他们,所以这是真正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不懂得青春期的意思,而且女神也是有权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的。。。看到这里,我也是醉了,导演你在片子里都没有表达出来啊,活该女神被骂绿茶婊!
7.音乐也是落入了青春期的俗套,张楚那首《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怎么没放完啊,小二郎是什么鬼!
8.情节松散没有主线,本来是想从剧情顺序来讲的,但是感觉没想起来什么剧情。
9.老师拿水泼学生真的好吗?就算你想到了你曾经喜欢的绿茶婊,这样也是违反师德的好吗!
10.什么叫“要不是老师求情你就要坐牢了”这种台词啊!老师就算求了请,你法还是犯了,牢也是要蹲的好吗!
诶我又凑到了十条,我好拼,心好累。
虽然槽点颇多,但是我还是觉得此片有一种相比于其他青春片那种不同的气质,好像并没有刻意的去强调懵懂和躁动的青春里的疼痛感,但是又默默地刻画了每个人心中的那些小纠结,有所爱之人不爱自己,有对高富帅情敌的嫉妒与仇视,有默默爱你却帮着别人打架的隐忍,有不知道自己存在价值的自卑感,好像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分别或者共有的寻找到自己的影子,相比那些用堕胎和梦想来捆绑我们的青春的青春片,还是高了一个段位。
怎么说着说着,觉得这个电影不止三星了呢,看来我可能还是不能客观的评价。
我们每个人都是吴未,我们每个人在我们的青春里都是守护自己内心的那条鲶鱼。
吴未啊,吴未,到底是平凡而没有未来的无为,还是勇往直前寻找自我的无畏?我庆幸他是后者,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是前者?
15岁考上少年班,却毅然放弃颇有“钱”途的建筑专业,出国学习编导;当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数年之后,因为觉得没有创造性,果断辞职跳出来创业;“中国第一商业剪辑”当得好好的,因为心中的导演梦,在憧憬了多年之后,终于拿起导筒执导了处女作《少年班》。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都没能做到其中的任何一件,肖洋这前半辈子都干了个遍。人生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肖洋已经享受到比常人多得多的绮丽风景。
作为国内剪辑界导演水平最高的人,肖洋心中的导演梦是因大学时代为了追女生而起,不过有意思的是,当他为电影所痴迷之后,却忘了原本真正打算做的事——追女生了。
而作为内地导演中剪辑技术最好的人,肖洋在这几年的电影生涯中,遇见过太多贵人的提携和帮助,陈国富、冯小刚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曾直接或间接地指点过他,运气简直好得不能再好。但俗话说,强者运强,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着肖洋自己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一个不得志时接拍婚礼摄像都会想着用上最新拍摄技术的人,怎么会不发光呢?
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拿来做励志教材案例的人,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却坦言自己是个反鸡汤主义者,拍摄《少年班》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观众:鸡汤特别害人!现实生活中根本没那么多励志的事情。
自爆传奇经历:看电影只因想泡妞 爱上电影后连泡妞都忘了
记者:您一开始是少年班学建筑,后来转行做CCTV的编导,再然后又去转行做剪辑,现在做导演,你的跨度一直都是特别大。想问一下,你为什么会进入电影这一行?
肖洋:因为上的是的工科大学,那时候泡妞其实挺难的,尤其对于我这种颜值不高的人更难了。班上男女比例有5比1,想要一个姑娘能够对你另眼相看的话,身上没点活怎么行。
那时候玩乐队,混到校园十大歌手,但还是没什么用。后来就觉得姑娘们都特别喜欢看电影,所以我就去看电影了。后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电影,最后连泡妞的事也忘了。
那个时候十七八岁,正好那个时候是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1994年出了很多厉害的片子。我觉得要是能像那样把故事讲给全世界听的话,会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后来就去德国留学了。
回国之后,因为根本没有经验,不可能有一个现成的导演职位留给我。家里面也没有干这行的,没有什么关系,到北京就两眼一抹黑。那时候有个机会,进了中央电视台,干了两年之后,感觉这样完全就只是一颗螺丝钉,总是机械地重复,不需要创意,所以我就辞职了。
现在的天工映画董事长常松,这个人执行力特别强。我跟他说,你有没有想过你十年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一下就蒙了,说我没有想过。我说我可以告诉你,我将来是要当导演的,我觉得你可以当我的制片人。我准备辞职,要不然咱们一块干。第二天他就辞职了,我俩一起创业去了。一开始什么都没有,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接,拍拍短片也都是好的。
记者:积累经验。
肖洋:对。一千多块钱一个的短片,那时候还没有高清摄像机,都是照相机拍摄,就这么干了一年多,中间还拍了很多婚庆视频,剪一些小广告,都是为了过日子。但是这期间我们还是不断在拍有剧情的小短片,哪怕不赚钱。即使是拍婚庆,几个哥们都会讨论怎么样把片子拍的更牛逼,怎样运用最新潮的摄影方式。后来就是因为剪了《李米的猜想》的预告片,被华谊发现了。剪完了以后,陈国富就约我见面,他问我有没有剪过长片,愿不愿意剪。那时候我的长片剪辑经验还是零,我很高兴,这是我真正的和电影打上交道,可没想到第一部就让我剪冯小刚的《非诚勿扰》。那是2008年,从那开始就做了电影剪辑,一直跟着陈导学后面。在剪《风声》的过程中,我从一个电影发烧友,成为了一个专业的电影人,学习了很多电影行业的标准。后来跟着陈国富导演后面做了很多项目,包括冯小刚导演的大多数电影都是我剪的,还有《狄仁杰》系列、《中国合伙人》、《后会无期》等等。我在这些项目里面不仅仅是剪辑,也会参与剧本的讨论,到现场去看拍摄过程,包括特效指导,去熟悉这些流程。这段时间里,我见识了很多华语大片的拍摄方式和手段,以及圈内工业程度的现状。
其实这么舒舒服服地一直当剪辑师,到最后可能会成为国内商业片剪辑的佼佼者。不过我觉得还是得拍电影,不拍不行。有时候我碰到陈国富,跟他说我要拍电影,他就说等我觉得你可以拍电影的时候自然会让你拍。
到2013年的时候,我觉得关于拍电影的内容都已经学得差不多了。陈国富说你要拍电影可以,但是得告诉我你要拍什么。你要能想一个只有你能拍、别人拍不了的东西,而且是你自己最相信的东西。我就跟他讲少年班的故事,他说这个不错,然后就告诉我应该怎么样准备。我们找了张冀一起弄剧本,我来提供材料,陈导在这中间给我们改,拉盘子、请演员等等,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队伍。
详解创作初衷:欲借青春谈成长 成功未必带来幸福
记者:所以说《少年班》这部电影,在你脑海当中一直有这个概念,而不是因为青春片非常的火才上马的项目。
肖洋:如果真的是按照商业的标准来看的话,我认为青春片的已经在走下坡了。坦白地说,我一开始接这个片子的时候是比较犹豫的,因为我知道青春片的这股热潮一定会过去。但我觉得自己也不用害怕,只要电影本身质量过硬,是可以超越类型的。对于观众来说,现在的好片子真是太少了。
记者:您也说观众现在挺逆反这些商业青春片,总和堕胎啊、狗血啊结合在一起,您做了什么努力让《少年班》区别于现有的青春片。
肖洋:我觉得国内的青春片并没有达到这个类型的核心。你看国外有很多很好看的青春片,比如《伴我同行》。就即使是讲堕胎,《朱诺》提名了奥斯卡。他们都是在借青春探讨成长的问题,以及人生中其它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
记者:包括家庭关系。
肖洋:对,当然国外也有纯粹娱乐的青春片,比如《美国派》。青春片在国外是个大类型,但主要是在探讨成长,而不是像国内的青春片,有一点沉溺,或是说麻醉观众。就是美化过去,刻意夸大那种残酷和伤痕。让他们产生一种自己好像曾经经历过,“我的青春就是这样”的感觉。但这些电影对成长问题都是回避的,可能它们也讲不清楚。就是不停地说“青春多美好,现实多残酷“、“我要能回到当时该有多好”。但如果电影真的要承担一些责任的话,还是要讲讲成长的主题。
在成长的过程中, 大家都说你一定要这样做要那样做才能成功,但很少有人问过我们:你快乐吗?你幸福吗?你喜欢什么东西?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我有很多大学同学搞建筑有了钱,买车买房,开事务所,移民,娶妻生子。可当一切都看起来很美好的时候,他们突然陷入到一种空虚的状态,不知道该做什么。这其实是一种人生悲剧,在中国当代是普遍存在的。
有很多时候我们的青春面临着一些非常困窘的局面。没有别人聪明,没别人有钱,也没有别人长得帅,却喜欢着那个最漂亮的姑娘。那该怎么办呢?难道就指望导演用非常多的巧合来帮助你完成心愿吗?其实不是的这样的,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清楚拿什么东西来判断成长。在我看来,成长其实就是我们一定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真正的自己,最终承认自己的平凡。努力就能成功,有梦就去追,这不是我想表达的。我想拍《少年班》就是想通过这几个孩子告诉人们,不要成为别人希望的你,要成为自己喜欢的你。
记者:所以说这部电影是您对过去那段少年班经历的反思,可以这么说吗?是您对这种教育体制的反思。
肖洋:全国高峰时期有二十多个少年班,现在只剩两所。现在想想,这也许不是体制问题。这些孩子分散在人群中,可能没有那么令人注目。可是当他们聚到一起,并冠以“少年班”的名义,周围所有人必然都会以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他们一定会承受这些压力。这是一个生物学的顶端优势,和少年班没有什么关系。
揭拍摄内幕:女神未必就很美 火箭象征男性欲望和成长
记者:《少年班》讲述的是90年代末的故事,您怎么在美术上去还原那个时代的特征?最后的效果达到预期了吗?
肖洋:究竟要呈现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是类似于纪录片式的,还是经过提炼的?我并不想勾起观众的怀旧情绪,所以最后决定还是要展现一个经过提炼的90年代。整个片子的色调,都稍稍地偏向蓝色,而不是那种暖色,这是为了让电影有一种理性的光芒,在非常诚恳的状态下去探讨成长的问题。而不是说先把观众弄晕,电影说什么都行。
记者:您跟很多青春片的导演差别还是挺大的。之前有青春片的导演说过,他的想法就是要让观众去做梦,到电影院里面跟着导演一起做梦。
肖洋:这也是另外一种想法,但是我觉得要做梦的话,首先你得建造出一个梦境吧,你不能观众睡觉了就叫做梦。
记者:但是在《少年班》里,也有挺多梦幻的要素,比如说夏天跳舞的那场戏。
肖洋:我们看到的夏天跳舞其实是主观想像的。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也许只是看到她一块非常白嫩的皮肤。当时你脑袋里面最大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想像。所以当时我们用了很多非常主观的镜头来拍这段戏,其实就是少年的想像。他们看到一个女孩坐在那,只要长得好看,他们能把她的一生都想出来。
记者:像夏天的那场戏,很明显地借鉴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肖洋:对!《西西里》中小孩在偷窥美女的时候也是用的这种拍摄方式。影片并没有用一个上帝视角把所有东西都交代清楚,连全景都不需要。
记者:一般来说,新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都会有一些迷影的成分在里面。像发射火箭的戏,就很像《再见列宁》;像孙红雷广播的那场戏,比较像《肖申克的救赎》,这些都是故意为之的吗?
肖洋:我从小就看这些电影长大的,它们是我的营养。我觉得好的手法是可以拿来借鉴的,但是它一定要和整个片子的调子符合,不能让人觉得跳。
像火箭这个东西,其实在原来的剧本里面它是飞碟,后来因为具体操作的原因换成了火箭。火箭是一个图腾,它像理工科男生内心中的一种欲望。其实《再见列宁》的政治隐喻非常浓厚,我可能还是属于浪漫主义。火箭其实是代表我们年轻时候的那些勇气和理想,到最后的时候终究会和这个世界融合在一起。
记者:您刚才说火箭象征着男性的欲望,结合到夏天的戏份,是不是暗示一些他们的成长当中的性冲动呢?
肖洋:性冲动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去面对的。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少年变为成年的标志,只有完成这些,才可以称之为成长吧。但孙红雷最后在广播室的那场戏,真的是拍完了之后才发现,跟《肖申克的救赎》非常相似。
记者:所以当时拍摄的时候没想到?
肖洋:拍的时候是真的没想到。原来的想法不是关在屋子里面,而是在某个天台上,他要站在那说,那样的话画面可能会更美。可惜找不到适合的景,就只好在广播室拍那场戏了。
记者:您有没有担心过孙红雷老师会跟其他几个小演员不在一个表演系统里面?
肖洋:刚开始肯定担心,因为不了解他嘛。但是在拍戏的过程中,会慢慢发现孙红雷是一个非常有表演魅力的演员,他有着自己的表演方法,能够用他自己的能量把小演员们全都带进他的气场里面。无论从表演技巧、魅力,还是情感的运用,都是国内最顶级的。
他是一位非常仔细的演员,为了周知庸这个角色,他记了厚厚一打笔记,一点一点跟我分析这是以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演,甚至有些地方他想得比我还要细致。
解构故事:冯绍峰演的结局78%的观众不喜欢,所以就删掉了
记者:张冀老师对于整个故事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肖洋:张冀给整个故事打了个底子,他告诉我说这个故事千万不要做成像中国的X战警,说中国市场对那种类型的接受度还停留在精英阶层。《少年班》最开始的结构就是组团打怪,搜罗很多人,介入到学校攻克难题,期间有各种纠葛的问题,是一个非常类型化的结构。
张冀写着写着,说可以把这个类型结构稍微破一破。因为里面最重要的东西是在人身上,而不是情节上的。我们并不要看一个中国的X战警。
记者:《少年班》前半段的节奏,就让人以为会成为《X战警》的模式。
肖洋:组团打怪是吧?女孩出来不就是白骨精嘛,孙红雷演的钟老师就是牛魔王,那个国际难题就像火焰山,这么一说像不像《西游记》?这就是经典的中国式类型片结构。这个结构搭好了之后,我们尽量弱化情节上的东西,而且把每个人物都放到重要的位置,加强他们的情感部分,让影片成为所谓的失败者的颂歌。
故事最后并没有按照传统做成闭合式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尊重现实,这反而让人感觉更有力量。我们把真实原形的照片都整理起来,放到最后。当然我们有拍过一个结尾,后来被剪掉了,就是冯绍峰出镜的那个。
记者:对,据看过最初版本的人说有冯绍峰。
肖洋:那个版本是满足类型片结构的,可是我总觉得结尾泄了劲。前面把这群孩子们的故事描述得很动人,可能会有人希望看到“大家都很好啊”这样哄人的结局。但我觉得真实的东西出来反而会更加地打动人。
记者:但是按照经验来说,普通观众可能会更接受冯绍峰演的的那个大团圆结尾。
肖洋:我们对加上冯绍峰版本的结尾做过一次试片,78%的观众不喜欢那个结尾。观众们都说这个电影很不错,但都说不喜欢那个结局。我就思考到底是为什么?我觉得因为前面观众建立起了一种情绪,如果是一个刻意编造的结局,可能会不能完成最重要的情感抒发。后来我们就把那个结尾剪掉,换成现在的结尾再去试片,结果所有观众都非常的喜欢。
有的时候我们会错误地估计观众,他们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low。
尝试反类型:鸡汤特别害人,《少年班》结局若大团圆就是做梦!
记者:电影里面的天才都是一些小人物,或者来自贫穷的地方,这里面有没有一些社会意义上深层次的考虑。
肖洋:仇富心态吗?其实并没有,你看那些天才里面,方厚正家里并不穷,然后麦克也是普通人家庭。
记者:但他是问题少年。
肖洋:他是问题少年,但这跟他的家庭并没有关系,只有王大法是农村来的。我想表达的是,这个影片并不强调阶级,这些孩子都来自于跟我们一样的普通家庭,可能这种共鸣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主旋律。
其实。仇富这种东西的话,其实电影里并没有。电影里的富二代好像很讨厌,可是我们仔细想一想,他天天在那站岗、送花、献殷勤,又那么关注夏天,家里条件又好,为什么人家不能谈恋爱?为什么夏天一定要跟这些小孩谈恋爱?就因为他们是主角吗?这个问题摆出来就是要观众自己去思考的。
我们不能出于情感,就去抹杀世界运行规则。我们可以同情这些小孩,可是说白了,一切不都是他们自己作的吗?这就是成长,成长是伴随着疼痛的。如果说《少年班》中,最后题目解出来了,周兰跟吴未好了,麦克也追到夏天,这是什么?这是做梦!
记者:所以说您拍这部电影是有一种反类型片的成分?
肖洋:我不敢说反类型,只是想在这个类型上面开个小口。我是想让让观众去面对现实,也许喜欢的人你永远都追不到,无论多努力也追不到;也许你想挣的钱,这辈子都没办法挣到。这都没有关系,这些都不是真正能让人幸福的方式。
生活中有太多心灵鸡汤了,我觉得鸡汤特别害人。与其说是反类型,还不如说我是反鸡汤呢。根本没有那么多励志的事情!
谈未来计划:剪辑的工作会继续做,韩寒的新片就是我来剪
记者:现在有很多演员、作家转做导演,那剪辑做导演的很少。您觉得从剪辑来跨行做导演有没有优势?
肖洋:吴宇森就是从剪辑转做导演的。剪辑做导演的优势在于,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在片场的时候,脑袋里已经有好几种分镜方案,这样就不需要从头到尾把所有可能性都拍下来,会比较节约,也有效率,可以把精力放在其它地方,在有限的资源里面完成更多的事。我认为有剪辑思维对于当导演是非常有帮助的。
记者:您接下来有什么想要想做的项目呢?导演和剪辑的工作会怎样分配?
肖洋:剪辑方面还是会做,就是帮一些朋友剪。比如说叫兽易小星的《万万没想到》大电影,我会帮他剪,韩寒的下一部作品也会是我剪。我觉得年轻人一定要团结,只有大家联合起来,才能把中国电影越做越好。中国电影还是很有前途的。我欢迎所有的人都过来合作,有意思的片子我非常愿意去剪,不会说我当导演就不做剪辑了。
记者:有什么题材是特别感兴趣的吗?
肖洋:我自己更偏爱一些能够展现人物关系的题材,比方说人的情感和成长。对于大场面的东西,其实不是很有兴趣。自己在准备的项目也都是和成长有关。手上现在有好几个项目,其中最喜欢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年轻但是有时间跨度,是个现实题材。
记者:谈一谈对《少年班》的市场期待吧。
肖洋:其实我不太懂市场,因为我以前都是搞技术的。不过《杀破狼2》的类型和《少年班》不同嘛,观众群也不太一样。不会因为说要看《杀破狼2》就不能看《少年班》。
我觉得拍电影就跟交朋友一样。如果我的电影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就跟交了很多新朋友一样。但如果电影无人问津,可能说明我是个比较垃圾的人,没人愿意和我交朋友。
原载于凤凰娱乐
http://ent.ifeng.com/movie/dianyingrenzaixian/special/dyrzx084/
作家王小波曾这样描述一个热血的男儿: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电影《少年班》中的麦克(王栎鑫饰演),王大法,方厚政,以及吴未,就是这样四个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年未满十八,却已满腔热血如斗士。 四人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吴未(董子健饰)无意得知,自己是为保护珍贵的天才少年同学们才被选入少年班。就如同将鲶鱼扔进金枪鱼水池里以保持金枪鱼的持久新鲜一样,老师周知庸(孙红雷饰演)如此比喻。至此,故事以略微诙谐的基调展开的同时也埋下了忧伤的伏笔。由于讲述的是90年代的故事,影片搭配音乐,呈现出一股浓郁的怀旧风。而除了与故事契合度极高的背景音乐的运用, 电影的另一大出彩之处在于对角色的塑造。几个少年主角形象栩栩如生,一方面被赋予了充满戏剧张力的跳脱感,但同时又具备自然的生活气息,十分鲜活动人。尤其是吴未一角,将不适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情感的饱和度在影片结束段水到渠成地得到一个升华,成为电影的一大记忆点。
近年来,青春片适逢高潮期,以少年班群体为中心视角而展开的故事在琼瑶式青春片中可谓独树一格。导演肖洋,作为曾经西安交大少年班的毕业生,结合自身真实的经历体会,给观众制造了一场亦幻亦真的天才少年之旅。 《少年班》属于渐入佳境的那类电影。导演恰如其分地在满足观众具有的“天才情结”的窥视企图心与电影作者的自我表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少年班》既不属于无病呻吟、娱乐至死的疼痛青春日记,也不是那类坚硬晦涩、文绉绉的自我独白。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在架构出一个理想乌托邦的同时又悄无声息地撕裂出一个开口,向观众展示了鲜血淋漓的人生,既浪漫又沉重。这也是沉溺于故事的诗意氛围的观众在观影后,仍能够产生强烈真实感和代入感的关键。不论是热切地想要融入到天才小团体的吴未,抑或是小心翼翼地怀揣着对周兰(周冬雨饰)爱恋的吴未,确如一条被放入金枪鱼罐头的鲶鱼,格格不入。尴尬而真实,正是影片所映射出的大多数人的青春与生活日常。无疾而终的暗恋,身处集体而无法摆脱的无力感,伸出手想得到热烈回应的那颗炙热的心,焦虑、窘迫且无奈。这些借助集体回忆而构筑的情感共鸣,强烈而有力。电影看似讲述的是天才少年们的故事,归根究底,还是一个关于你我他青春成长的轨迹道路。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离散悲欢无法避免。回归到电影于观众的意义上,影像的力量不仅在于能够提供人们畅游于诗意的诺亚方舟的空间,还在于与之相匹配的源自生活的切身共鸣感。在两者的调和下,才能恰好构建出一部影片的魅力,人们才能在光影中可以找到释怀的情结和被治愈的能量。
在《少年班》片尾,有一首歌唱着“没有不散的伴侣,你要走下去,没有不终的旋律,但我会继续”,面对这样一种洒脱感和释然的情绪,就如同影片结束时,古板的教师周知庸释怀后的那份云淡风轻,试问,当大屏幕里的光暗下来时,谁不是一条被治愈的鲶鱼?
抛开喜不喜欢这个故事,作为处女作真的很成熟。小胖子演得真好
壳是好壳,可是内里还是那些俗套的青春,而且作为导演、编剧,这故事的组织能力也太差了些。
两星半,能理解导演的诉求,包括用光上的处理。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个想做成黑暗的片子,去讲这些异类。问题在于,像片中一样,这几个角色的设定对观众并不讨喜,甚至不太想关注他们的遭遇。而剧情也主要纠结在爱情这件事上,则进一步把片子降低。
越来越喜欢董子健了
作,看了半个小时看不下去了,比堕胎还恶心
许多人认为这部剧是凭空意淫出来的产物,但我却觉得它很真实。一面被外界视为春风得意的天才,一面却明镜儿似的知道自己其实是个怎么努力也前进不了的卢瑟,内外的落差让人哭笑不得。至于斗殴、车震、绿茶婊,这些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理由回避,戏剧化的演绎也可以理解。豆瓣对国产片太不宽容了。
说这个烂,我觉得不至于比隔壁少女哪吒差啊。起码故事讲完整了,演员的选角和表演到位了,甚至还有点写实。
本以为是部怀旧青春性喜剧,越往后看却越发沉重,不同于欧美天才类影片的传奇励志造梦,#少年班#充满着绝望悲伤破碎幻灭,这是中国特色的青春,撕去它的荷尔蒙表象,留下的是赤裸裸的阶级,等级与贫富差距。这不是天才的悲剧,不是教育的悲剧,是社会与时代的悲剧。
不知道想说什么,一帮扣着天才名义胡作非为的学生,大量篇幅似乎在探讨德育还是智育重要,以及半路杀出的美女校花,失落的孙红雷的梦想…一锅乱炖,挺粗鄙的习作。衬得片尾曲貌美如花。
影评还不错所谓首部凸显特殊人才的电影,看到孙红雷像二傻一样坚持成立少年班的时候,我感觉被骗了,影片中有对经典泰坦尼克号的亵渎,有刺眼的健X宝广告……总之各种吐槽,1星为我大热天挤车到影院,1星为华谊提供的免费观影机会。为毛从何以笙箫默开始,我就有种国产电影已死的忧虑感呢。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男生不要报理工!男生不要报理工!男生不要报理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男女比例七比一,一对情侣三对基)
挺接地气的片儿啊怎么分这么低 董子健好评 周冬雨颜值好评 片尾曲满分
期待越大失望越大。无主题无结构无主线,教育题材和青春题材的融合做得很不成功。编剧陷入了现实素材中,视点散乱得吓人,使得每个人物都有很强的游离感,有些单场戏写得还不错,但是那又如何呢?全片最后的落脚点居然是孙红雷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学生,BUT你这个片子从头到尾不是讲这个的啊!
“有时候,我们的回忆太过一厢情愿” 看完也不知道讲了什么,以为是讲高智商少年另类故事的,结果看了个匆匆那年青春校园片。给插曲“小二郎”加一星。
《少年班》教会我们两件事:1.直男们的共同女神,95%是绿茶婊!2.坐公交,一定要多回头看看.....
和大多数靠堆砌网络段子制造过气笑点的喜剧相比,本片的笑料较多还是集中在日常对白(也有少量短段子)、表演方式和视听调度上,单场戏及单个形象塑造很有可看性,但集合在一起却一团乱麻,落脚点太多却又都太轻飘飘,有种五仁月饼的感觉。后三分之一的走偏和断裂是一大败笔。
很好的题材但拍得相当纠结,肖洋在摄影掌控和剪辑方面无可挑剔,但讲故事方面一般,关键是剧本写得主题不清,少年班的故事只见各种泡妞和闯祸,到头来还是段子集罗列,前后内容分裂,终究而言还是没有逃出青春片的桎梏,形式大于内容。最大的看点是演员,董子健演得太好了
出生少年班的导演对自己青春的一次意淫,本质上还是狗血青春片,只不过是从几个天才(也可以说是怪物)的角度出发,没有深入的探讨这些畸形教育的后果影响睡眠的。哎,好题材浪费了。
本来因为s.h.e给电影先打了五分,看完之后才发现,这部电影的精髓竟然真的只有这首歌。。。
当电影结束,S.H.E合体演唱的主题曲《你曾是少年》响起时,我被感动哭了…… “许多年前 你有一双清澈的双眼 奔跑起来 像是一道春天的闪电 想看遍这世界 去最遥远的远方 感觉有双翅膀 能飞越高山和海洋 许多年前 我曾是个朴素的少年 爱上一个人 就不怕付出自己一生 相信爱会永恒 相信每个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