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音乐家2019

剧情片大陆2019

主演:胡军袁泉别里克·艾特占诺夫阿鲁赞·加佐别可娃剧雪

导演:西尔扎提·亚合甫

播放地址

剧照

音乐家2019 剧照 NO.1 音乐家2019 剧照 NO.2 音乐家2019 剧照 NO.3 音乐家2019 剧照 NO.4 音乐家2019 剧照 NO.5 音乐家2019 剧照 NO.6 音乐家2019 剧照 NO.13 音乐家2019 剧照 NO.14 音乐家2019 剧照 NO.15 音乐家2019 剧照 NO.16 音乐家2019 剧照 NO.17 音乐家2019 剧照 NO.18 音乐家2019 剧照 NO.19 音乐家201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17

详细剧情

  《音乐家》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赞颂人民音乐家在异国他乡遭受苦难却仍心系祖国的伟大精神。战时艰苦,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却不忘寻找机会回到祖国。同时他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在遥远的延安时刻鼓舞着艰苦抗战的人民,激励无数有志青年为祖国顽强斗争。而在阿拉木图,他的音乐才华使他结识了当地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两人建立了深厚友谊,正是他的音乐让不同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难。他所作的《阿曼盖尔德》便是这样文化互相影响包容后的一个成果,对当地人民产生深刻影响,为两国的友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篇影评

1 ) 拯救还是毁灭,是每个人的命题

伟大的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斗志,电影中冼星海正是在不断创作中发现音乐的力量。

远离家乡,在异乡的冼星海,语言不通,没有收入,居无定所,食不果腹,通行证过期不能回国,这一切几乎让他崩溃。

流浪的小提琴手让冼星海选择,要酒就跟我走,选择音乐你就自己走吧。冼星海拎着小提琴离开了,他不知道还能去哪儿,但他知道音乐是自己无法放弃的。

人如果不能自我拯救,那就将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流浪的小提琴手终于走投无路,在教堂的钟楼上敲响自己命运的丧钟后跳了下去。

而另一边,举目无亲的冼星海,却化悲愤为力量,将生命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完成了对自我心灵的拯救。他在异乡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安放之处。

2 ) 短评已不可见,那就做篇长评

这部影片实际是哈、中、俄三国合拍的俄语片,俄语对白占全部对白的95%左右。

影片基本架构中规中矩,但细节处理到位,战争场景等特效很出色,特别是融入了不少近年来新出现的无人机航拍等增强现实技术,因而在技术层面达到了这个时代所应具有的高度。

这部片子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文献意义,把以往鲜为人知的冼星海生命中最后几年的经历展现给了世人。此外,本片能在这个时代问世,也同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挖掘民族文化的积极努力分不开,片中特别提到了冼星海在困难的条件下为发掘整理哈萨克民族音乐做出的积极贡献。

需要指出的是,传记类影片并不如完全虚构的剧情片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创作,而是需要依托于史实,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而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几组重要关系的刻画做到了既表现充分又合理平衡,包括冼星海对音乐的热爱,苏联各族音乐人以及冼星海对卫国战争的付出,冼星海对祖国的热爱,冼星海对于哈萨克民族文化的贡献,以及冼星海和哈萨克家庭的亲情爱情等。

3 ) 《音乐家》:艺术家最后的冲锋

出发观影之前,在网上看了剧情简介,只记得主题是音乐家冼星海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流落哈萨克斯坦的故事,此外再无其他。入了场,发现只有一位观众,差点就成了包场,未曾想到票房如此惨淡。

票房的惨淡与人们对于冼星海的了解程度不无关系。对于冼星海,我想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是不熟悉的,我自己对于冼星海的印象,也仅仅是记得少年时代有一部名为《冼星海》的电视剧和为了纪念冼星海而易名的星海音乐学院。

但当唱起“风在吼,马在叫”,我会热血沸腾,不由自主得接下“黄河在咆哮……”,我想绝大多数中国人也都能接着唱下去。这首诞生于抗战期间,经久不衰的名曲——《黄河大合唱》,其创作者正是影片的主人公冼星海。

纵观整部影片,以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传递表达了多种情感,有战争的残酷,有对音乐的热爱,有超越国界的友谊,有对亲人的挚爱,还有对祖国的深情。冼星海是不幸的,生逢乱世,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每一寸土地,物质的匮乏伴随着每一天的生活,故土难归则更是无法言说的苦痛。

但他又是幸运的。在故土延安,他有为他画五线格、制咖啡的妻子,有可爱的女儿,有崇拜尊敬他的鲁艺学子;在阿拉木图,困厄之际他遇到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一家,给了他跨国界的无私帮助;在生命的尽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成功举办了一场自己的音乐会,作为一名音乐家,他倒在了演出的舞台上。终其一生,他将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他热爱的音乐事业和他热爱的祖国,留下了不朽的《黄河大合唱》、《阿曼盖尔德》等不朽的乐章。

剧中冼星海对拜卡达莫夫说:“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就像一棵没有根的大树”,这是一颗漂泊异域的赤子心声。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和一句话,人是历尽艰难回国的钱学森,话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同样,音乐没有国界,但音乐家同样也有祖国。

在剧中多次出现了南飞的雁阵,看到这一幕格外的伤感,雁阵南飞便可重回故地,可冼星海呢,能插上翅膀重归故里吗?钱老历经磨难终究回到了祖国,并将一身才华和满腔热血投入到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中,他看到了两弹爆炸那一天,看到了中国人因此摆脱了核讹诈,从此挺直了腰杆子。而冼星海至死也没有踏入中国的领土,没有回到他日思夜想的延安,没有看到祖国人民唱着《黄河大合唱》庆祝抗战胜利。

悲歌当泣,远望当归,冼星海虽至死未归,但他的《黄河大合唱》始终传唱在东方的黄土地上,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他是一名杰出的音乐家,留下了不朽的乐章,但他更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为了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为了深爱的音乐事业,他在生命的尽头吹响了最嘹亮的冲锋号,发起了最勇猛的冲锋,何其悲壮!

斯人虽已早逝,余音必将长存。

4 ) 音乐家冼星海: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曲

江河奔腾、不舍昼夜,诗仙李白曾经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诗圣杜甫曾经乘舟眺望长江沿岸星辰低垂的原野,记录下水天之间「月涌大江流」的壮阔。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代代人生长于斯、歌哭于斯。上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土沦陷、山河依旧,青年作家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以唤醒同胞共赴国难。1939年,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

看了讲述冼星海人生故事的的传记电影《音乐家》,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甫,和杜甫一样,冼星海也曾将江河融入自己的创作。他们都命运多舛,犹如漂萍四处浪迹,但是一直未忘忧国。他们在忧国中创作出的作品犹如江河,流传不息。

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吏之家,走上仕途既是家族对他的寄托,也是他个人的志向。然而造物弄人,他的一只健笔能够写出惊风雨的诗句,却无法写出符合科举考官心意的文章。饱读诗书的杜甫屡试不第,他唯有蛰伏在唐朝的首都长安等待政治机会。他没有等来登上天子堂的荣宠,四处奔走为达官贵人献赋呈诗仅仅让他谋到了小吏的差事。唐朝的叛将安禄山起兵反唐,攻陷长安,曾经开创了开元之治的皇帝李隆基携杨贵妃出逃。在纷乱的时局中,杜甫被叛军抓捕。

出逃陕西、辗转甘肃、栖身四川,诗人杜甫发出了「国破山河在」的悲叹,「一洗苍生忧」的壮志难酬,杜甫因为囊中羞涩而英雄气短, 「囊中孔羞涩,留得一钱看」。当西南的生活无以为继,杜甫携家带口前往湖南,准备投奔在那里为官的旧识。然而旧识亡故,杜甫只能带着家眷乘船在湘江上漂流,「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杜甫原计划带领家眷北上汉阳从汉江走水路抵达长安,然而他身染重病,天不假年,最终,一代诗歌天才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辞世。

电影《音乐家》刻画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冼星海只身飘零哈萨克斯坦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冼星海和杜甫一样生逢乱世,一样为自己生长于斯、歌哭于斯的土地不息创作。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澳门渔家,自幼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通过一路的勤学苦练与负笈深造,上世纪30年代,冼星海成为了上海滩著名的作曲家,他供职于百代唱片,他的音乐作品又叫好又叫座。30年代末期,受到延安精神的感召,冼星海放弃了在国统区优渥的生活,毅然前往延安投身红色革命。

1940年,冼星海接受组织安排前往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制作配乐。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以后,冼星海几经辗转,落脚在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府阿拉木图。胡军和袁泉主演的电影《音乐家》让观众得以知道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际遇,得以知道妙手天成的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千锤百炼以及创作者在创作功底登峰造极之前所经历的千难万险。

音乐没有国界,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冼星海凭借自己的音乐才华打动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因为拜卡达莫夫的援助,冼星海有了栖身之所与工作赚钱之机。在「国破山河在」的悲愤中,冼星海奋笔创作。他根据带领哈萨克斯坦人民抗击沙俄、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民族英雄阿曼盖尔达的事迹,创作了交响乐《阿曼盖尔达》。

音乐家有自己的祖国,身在哈萨克斯坦的冼星海时刻盼望回到中国。然而因为军阀盛世才控制了新疆,冼星海无法取道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新疆回国。在「归路从此迷」的无奈中,冼星海在异国痴痴遥望祖国的方向。

多年的漂泊摧折了冼星海的健康,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被转送到莫斯科接受治疗。然而天不假年,1945年,四十岁的冼星海在莫斯科一家医院辞世。

评价与被评价是创作者的宿命,杜甫对唐初四杰的作品有共鸣,然而在杜甫生活的时期,有文人认为唐初四杰的作品流于平庸,杜甫质疑那些批评者只有描绘花鸟的功力并无擒纵瀚海巨鲸的道行,「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正是在反击批评者、为唐初四杰正名时,杜甫写下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江河万古,流水不朽,和江河同样不朽的,还有杜甫的诗句。

中唐时期的诗人白居易推崇李白天马行空的浪漫,也被杜甫记录的民生多艰所感染。白居易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这首诗中写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晚唐文学家韩愈也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人间等待好的作品,人民呼唤好的创作者,好作者携好作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诗人杜甫、音乐家冼星海创作出了光焰耀人间的好诗、好曲,他们的作品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鸣。他们的诗、曲之所以不朽,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身处国家危亡之际,杜甫、冼星海为了倾诉家国情怀呕心沥血「赋到沧桑」。

5 ) 一次极为矛盾的观影体验

同样是战争中的艺术家,比《钢琴家》差了不止一星半点。可就是把我看哭了,还哭了好几次,而且还是手机上看的,一点音效视效加成都没有,真是邪了门了。可能还是感情打动人吧,对祖国的爱与思念,对妻女的爱与思念,房东的善良、隐忍与坚强,房东女儿对父爱的渴望,这些与国籍和身份无关的真挚感情,无一不让人动容。

6 ) 致敬我们的英雄

5月份上映的电影,要是没有小伙伴的建议,可能就错过了,那真的好可惜噢!

整部电影以一个新颖的叙述角度,以冼星海女儿的口吻来讲述那个年代,音乐家们的故事。它没有用以往叙事片那种主人公视角来描述,也没有纪录片那样第三方口吻般生硬。而是将两者结合了起来,女儿的角度充当了必要的旁白,而整个故事的描述又采用了主人公视角,让整部电影看起来那么顺畅。同时感觉镜头拉距感十足,很能在适当的情感下对场景进行缩放。

说实话电影开始两个女儿的见面让刚坐到电影院没多久的我有点懵,直到影片结尾我才明白了谁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深情的凝望。

整部电影看起来很舒服,没有多余的剧情,也没有无聊的对话。电影名为音乐家,是在以冼星海为对象来描述不同的人在当时那个场景下不一样的选择和遭遇。同为音乐家,有的人自甘堕落,买醉麻醉;有的人扛枪报国,战死沙场;而有的人又坚持本心,忠于信念。

电影中有两个场景让我一个大老爷们儿都险些热泪盈眶。第一幕是冼星海在教这边的小女孩唱歌的时候,镜头切换到家中自己的女儿也在唱这首歌,妻子还在桌边画着五线谱,还是当年为自己的丈夫画线谱的姿势。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似乎冼星海依旧在家一样。这对夫妇的思念与坚持,属实让我感动。我们这一代人能坚持的东西真的太少了;第二幕是冼星海要被调离距离祖国最近的那个镇子,去别的镇子执行任务,他临走时站在边界上痴痴地望着自己的祖国,蹲下身子伸手去抓了一把祖国土地上的白雪。祖国就在眼前,可是作为一个有使命的人,为了更远大的理想,要放下自己的一切去完成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那种留恋,那样的告别感觉很悲怆,但很伟大。

在那个年代的背景下,每个人的悲伤都会被无限放大,可又显得那么渺小。

7 ) 听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时至中午,在沙发的睡梦中醒来,身上又加了一床刘先生半夜起来给我加盖的被子,阳光明晃晃的洒满整个房间,厨房里有刘先生洗碗和忙碌的声音,感觉疫情尾声的春天来了,我心里默念道。

每天醒来其实都无真实感,不知你们是否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后来我才找到了答案,这种不真实感源于内心对现实世界的失序和失控。

坐在餐桌旁等着刘先生热菜,选中了一部《音乐家》,开始和刘先生安静的边吃边观看,我想,音乐能否带走忧伤,什么时候可以大步地的走在阳光下。

1941年,冼星海,化名黄训,受命到苏联为《延安与八路军》做后期,同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想从新疆边境回国,辗转到了阿拉木图,穷困潦倒,得到了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一家的帮助,于1945年,40岁,最终病死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

影片通过回忆录的方式,以一个哈萨克斯坦小女孩的视角叙述,冼星海与这对帮助他的哈萨克斯坦母女(拜卡达莫夫的姐姐及其女儿)的故事。战争笼罩着每个人,冼星海直到去世的最后五年一直想回国,但是期间也见证着这个丝绸之路的古国,阿拉木图的人民,在经历着什么;

哈萨克斯坦母女,小女孩总是在暮色及一篇烟雾中寻找着自己的父亲,一直在自言自语又像在询问每个人,为什么要有战争,父亲什么时候回来?

时光交错,冼星海在延安的妻女,也在岔路口等着,问着父亲会从哪条路回来,就像当年从哪里离开

那首中国的童谣,在哈萨克斯坦小女孩和冼星海女儿的口中,同时唱起,心中的期盼,这一刻没有国界,恍惚觉得似乎都没有分离战乱。

战乱中,有人拼死守护音乐,比如拜卡达莫夫,拼尽全力也要守住音乐给人民带去希望,说出,即使饿死了钢琴家,还有小提琴家,哪怕最后只剩下吹长笛的,也要坚守住,但最终还是没有守住乐团,大家飘零四方。

也有人用在酒和音乐之间,曾经的一名小提琴手,选择了酒,用小提琴也换不了酒,最终这个失去家人的可怜人,狂乱的敲响了教堂的禁钟,望着窗外远方美丽的暮色,抱着小提琴,一跳而下,钟声一直未停,这是为他自己敲响的丧钟,也是冼星海目睹这一切的希望之钟。

冼星海看着战乱中哈萨克斯坦人民的困苦,在一个小阁楼中,坚持不懈地创作着,写出了《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等经典作品并修改完成了《黄河大合唱》。

与国的距离,最近的一次,马坎其,与中国只隔了一道铁丝网,却也无法跨越,他的离开,小女孩会很伤心,问着自己的母亲:“阔克”为什么要走?母亲告诉她:因为他有自己的国家。不能靠近,就每天坐在铁丝网下,看着对面的祖国边境,仍然努力创作着,直到病逝。

每个人都有想要坚守的东西,是一把小提琴,是一盘影像,是家人,是国家,是思念。

看看窗外,也已近暮色,小区里传来小孩喧闹的声音,但仿佛世界又是轻而美好。打开手机,听着悠远的声音:

有一个地方很远很远,

那里有一生最重的思念;

你远在天边却近在我眼前,

听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短评

cctv6看完 还可以

5分钟前
  • FerraZun
  • 还行

冼星海这个名字应该是除了聂耳之外我知道得最早的音乐家。因为家里的钢琴是聂耳牌,其他小朋友家都是星海牌。即使这个名字如此熟悉,却从没想过了解背后的故事。所以,能把故事讲明白让更多的人知道也好啊!一星给故事,一星给小卡里娅,一星给配乐。

7分钟前
  • karine
  • 还行

虽然是英模主旋律片,不过好在没有假大空,落实在写“人”上,情节丰富,情感细腻动人,个体家庭与家国情怀都兼具了。。。

9分钟前
  • 明光暗影
  • 还行

北影节开幕电影,称得上颜面之作。亲情爱情、小提琴、情情落泪。哈萨克斯坦的小嫂子实在太美了,纵有风情万种,偏偏含而不漏,只在眉眼间微微徘徊流转,就能摄人心魄、凄切动人,最后胡军连碰都没碰一下。

14分钟前
  • hong月
  • 推荐

真的流泪了,小时候学过的冼星海故事没有白学!

18分钟前
  • JoeyLu陆柏宇
  • 推荐

为了袁泉。导演什么人啊,搞得戏份那么少。

22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还行

【北京电影节】3nd 作为开幕影片应景也具足够的政治分量,冼星海流离半生的经历悲惨,而音乐振奋,《黄河大合唱》很催泪。达娜什和卡丽娅母女很出彩,胡军袁泉倒因为太熟的脸和太经常演这类角色而显得有些寡淡。电影画面很致力于恢宏,但是达到的确是ppt效果。

24分钟前
  • ♢Triticum†L.
  • 还行

作为北影节的开幕影片,看见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字幕出了很久后才慢慢离场。听到走在前面的观众这样说:没想到是这样的冼星海……确实,除了黄河大合唱之外,我们似乎对这样一位音乐家知之甚少,更别提他音乐家般细腻的情感过往,以及不为人知的家国深情。游子的离愁别绪,回家之路的种种艰难,直至片尾时空交错的《黄河大合唱》响起,每个人应该在心里默默的响起掌声。一个男人最好的年华,最浪漫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或许出于某些原因,故事线的表达有些碎,但我遵从内心,能让观众共情的主旋律影片真的不多,《音乐家》算一个。

28分钟前
  • 明净是只猫
  • 力荐

真的超级震撼,我向来不喜欢这一类题材,但是朋友推荐了,看完之后回味无穷。演员都非常朴实,用真心在演戏,在讲故事。总之推荐大家看,真的很让人思考。

33分钟前
  • 菠萝
  • 力荐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大多都是悲剧”,独特的选题和视角,让我们看到家喻户晓的冼星海 那段鲜为人知的岁月和触不可及的家国情怀。

35分钟前
  • 慕溪
  • 推荐

北影节媒体场,真的非常感人,大部分观众默默等到放完字幕才离开。不是那种传统的主旋律,而是基于细节刻画和演员表演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影片以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为主线,穿插延安时期的回忆与现实,许多场面十分打动人心。看了不禁感叹人在历史和命运面前是多么渺小和无能为力,冼星海在离开延安时绝没有想到这一次出行会成为与家人和祖国的诀别。胡军成功地演绎了冼星海对音乐的挚爱、对家人和祖国的思念以及在艰苦条件下不屈的精神。吹爆所有演员的演技,袁泉和剧雪戏份不多,但仅有的几场戏赚足眼泪,哈方的主演也超级厉害,包括小女孩。

39分钟前
  • Kinmosllent
  • 力荐

意义很大,感情真挚,但是没拍好,有点流水账。

42分钟前
  • 发条J
  • 还行

//2019 9thBJIFF2019北影节的开幕影片 美嘉三里屯首映打卡3.5 虽然知道冼星海这个人却不知道背后的这么多东西 故事讲的还不错 但有点过于工整 有些地方的渲染很刻意 少了些音乐家的灵气 不过几位主演的表演功底很深厚 虽然略显平庸却也很适合作为开幕影片

46分钟前
  • Éphémère
  • 推荐

底色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描画的方式。《音乐家》试图通过各种侧面去还原一个完整的冼星海,唯独少了最重要的、正面的刻画,战争中的异国景象与人民生活登上了台面,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却退居到可有可无的位置,始终没有一条贯穿而清晰的脉络,只是在一百分钟内不停地转换视角和重心。另外,导演似乎对冼星海在漂泊年代的经历并没有太多信心,用了大量无意义的方式来渲染情绪(慢镜头和过量的配乐)。于我而言,最令人触动的是片尾出现的冼星海的两位女儿,她们回忆中冼星海的样子才是真正能够触动你我的吧。

47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百老汇东方广场店打卡。北影节开幕影片,胡军主演《音乐家》,以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为原型创作,非常主旋律,正能量的一部片子,作为开幕影片再适合不过。俄语和国语对白,胡军的表演够扎实。片子不光有战争的残酷更有艺术的震撼,黄河大合唱一响,顿时肃然起敬。喜欢片中的哈萨克斯坦小姑娘,有一幕像极了辛德勒的名单。片尾煽情,戳中泪点。期待公映,高分预定。

48分钟前
  • zuoren
  • 推荐

纪实风格的电影,用浪漫主义手法来拍。对称式构图、全画幅空镜头、富有舞台效果的布光……真的漂亮。摄影给人以空灵感,厚重的配乐低沉悲怆,整部电影用颇具美感的视听语言缓缓讲述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个人牵动两个家,一串音符谱写一整个时代。触动最深的两个镜头,第一个是小女孩茫然地在广场上走着,喃喃自语着一个得不到回答的提问“大人们为什么要打仗?”接着镜头逐渐拉高,一个高大、坚硬、冰冷的列宁雕像赫然出现在画面中央,与两侧的石柱组成了对称构图,列宁的手伸向远方,好像在说:奋斗吧!祖国的儿女们;第二个则是冼星海被如临大敌的苏联边防士兵用大大小小的枪指着,他无助地跪倒在友邻的土地上,像是嘶吼又像是哀嚎地无力说道“那边,就是我的祖国……”镜头一转,血红色的夕阳隔着铁丝网在广袤的地平线缓缓落下,最后消失不见。

52分钟前
  • 极圈里的燕鱼
  • 推荐

看完特别震撼,情节感人,剧情不拖沓,主创人员的演技无可挑剔,小演员的演技更是堪称完美,电影的情怀所在,让我回想起自己在校学生大合唱比赛中所选的曲目就是《黄河大合唱》。

55分钟前
  • 哆啦A蓝
  • 力荐

金逸 历史氛围还原还可以,风光、音乐都不错,就是剧情差点,胡军难有发挥。

59分钟前
  • Crazy Ivan
  • 还行

新闻联播滚动着与哈萨克斯坦的会谈,电影频道播放了这个电影。音乐,电影,那些展现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的东西,终究还是要服务于情感之外的东西。

1小时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还行

去斯坦前看的,为啥忘了标注

1小时前
  • seamous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