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很客观的一部电影,值得推荐
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看过抗日剧了。可能是电视上总播就看厌了。
不过听说最近日本人拍了部抗日剧,我还是决定看看。
起初以为会是“抗中奇侠”一类的。
不过发现并不是这样。
影片以反对战争、生命平等为主题,描述了从满洲时期到朝鲜战争时期的一段故事(如果算上片尾字幕,要到中日重新建交)。
在片中,无论是中国人的好、中国人的不好、日本人的好、日本人的不好,都表现得很客观。
日本人拍得如此客观,也是看点之一。(其实反倒是我国某些抗日剧表现得不够客观。。)
另外,情节很干净,没有什么用于吸引眼球的奇葩雷人剧情。
----------下面内容有可能有部分剧透----------
我看到很多人给差评,说什么日本人给自己洗白,明褒暗贬中国人之类的,简直无语。
有些人说让别人看了会以为日本人都是好人。。真是扯。
剧中褒扬的日本人主要是几个医务工作者(外加个女主的爷爷吧),但出现的日本人也并不都以善良的面孔出现的好不(比如开头村长不允许女主爷爷给中国人送芋头种子之类的情节都能体现这一点,还有后面的某日本军官),而且给军国主义以批评是明摆着的(剧中例子太多)。
还有,那些认为明褒暗贬中国人的。
你敢说剧里出现的某些贬低的部分不是真实存在的?国内对日本侵略的历史宣传很多,再加上连年播放的抗日剧一直在丑化日本形象。搞得国内某些人似乎抵制一切日本文化,有种看到日本人就一定是坏人了感觉。甚至有人见到日本车都要砸,这就更费解了。日本政府在这方面做的确实不好,但政府的态度归政府的态度,跟人民又是另一回事,不能以偏概全。
举个剧情的例子,博人被某死了儿子的中国女子(抱歉我没记住名字)抓去做苦力,然后一边打博人一边骂“小日本鬼,我的儿子就是你们害死的”,有人认为明褒暗贬中国人可能其中就包含这一剧情吧,不过这确实就是存在的,战争之后,确实有不少国人就有这种情绪。有种日本人都是坏人的感觉,不管是儿童还是什么。
至于褒扬中国人的部分,这个就不必提了,剧情中很多。
说起来,只能说有褒有贬吧。明褒暗贬那就是扯了。
总之,客观是我推荐这部剧的理由之一。
无论是中国人的好、中国人的不好、日本人的好、日本人的不好,在剧中都很客观。
别人家说了一点中国人的不好就以“道歉不够诚恳”为由去抨击,至于你对日本政府有意见,那是另一回事,别把对日本政府的情绪也搬来对待这部作品。
2 ) 日本人应该拍什么样的抗战片
“日本八路”老照片:鬼子变身八路军的故事(组图)--原载:加拿大华人网
2014年9月1日,中国民政部公布了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日本人宫川英男位列其中。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博得了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就是其中一支特殊的国际主义队伍,他们被中国老百姓称为“日本八路”。这是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是一群“日本鬼子”变身“日本八路”的故事。
宫川英男,1918年生,在日本侵华战争末期被俘,经思想改造后自愿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宫川英男成为日本反战同盟的一员,参与对日军的策反等工作。1945年,在日军围剿中,举枪自尽,时年27岁。
作为侵略者,成为俘虏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日本兵则以极难被俘著称——受武士道和法西斯精神的教育,日本士兵通常至死不肯缴械投降。1937年10月八路军总部发布俘虏政策的命令,“不杀,优待,放归”。
1939年1月2日,日本战俘杉本一夫(原名前田光繁)、小林武夫、冈田义雄3人,宣布自己参加中国八路军,成为抗日战场的第一批“日本八路”。1939年11月7日,杉本一夫发起建立了华北日本士兵觉醒联盟。这是中国战场上,日本俘虏转变立场后成立的第一个日本人反战组织。此后,反战组织陆续建立,遍及敌后抗日战场。
1940年,延安方面政策大调整,提出了“教育后劝其回归,选择少数进步分子,给予长期训练”的指示,也就是“教育、训练任用”的原则。日军俘虏一旦被留下,给予优待。
在华日本人反战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对日军的反战宣传,唤醒士兵觉悟;服务于抗日工作的其他战线,如根据地大生产运动、军事技术传授、卫生服务、教育等。
冀南支部有个叫秋山良照的盟员,他靠着简陋的印刷条件,和战友们编写印制了大量宣传品,全部散发给日军士兵。秋山抓住日兵的心理,经常与他们通信谈心。到1942年8月,秋山良照收到的日兵回信,累积起来有一尺多高。
上战场喊话是一项特殊的反战活动。盟员要躲避战火,跑到炮楼边,高声向同胞叫嚷:“日本打不赢!”“日本军阀才是我们的敌人!”“你们都是劳苦大众啊!”
有统计称,从1939年7月反战组织成立,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生命的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成员,有名可考的36人。近日公布的抗日英烈宫川英男,便是其中一位。
3 ) 作为日本剧没有抹黑八路军的形象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部sp看着确实真让人内心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感觉…
但是不得不说日本人拍的八路军都比咱们头抹发蜡嘴叼雪茄的雷剧拍的有诚意
例如像菜菜子这样的大女优也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所有演员也都学习了中文,虽然作为中国人确实是听不懂她们的中文是在说什么鬼…但可比咱们全员日本人开会都讲中文来的逻辑正确多了吧?
至于内容不仅让我联想到常盘贵子、竹野内丰、反町隆史主演的那部关于溥杰和他日本妻子的sp。
其实这两部剧都算是反战题材,也是日本对曾经的侵华战争提出了反思忏悔内容的戏。
不过当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触及的点可能感觉有些粉饰的成分在里面?
但对日本观众来说也算是比较深刻的自我检讨的剧了吧……
例如他们认为过去的战争主要是被少数好战分子给错误引导了,他们的侵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改革开放过上好日子…以及他们的军民也在这场战斗中惨遭了很多不幸……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就类似这样吧
不过总体来说这部剧倒是把八路军演绎的很正面很红,倒是让我看的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就是那种明明他们很认真,我看着却有点好笑那种感觉……
4 ) 角度的突破:以“人性”透漏残酷
8月10日二次补充,因为之前看完此片时哭的稀里哗啦,又在网上看到许多喷子,一气之下,满怀感情,很是激动的写下这片评论。。。。也是有点醉 2天后的今天,我也收到不少不同的见解,受教了,也冷静下来了,现在对原激情澎湃的答案进行补充 —————————————— —————————————— 8月8日原文 看到不少人在骂这部片子,我今天把前后篇都看了,有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个人觉得拍的挺不错的。 一:角度选的很好,让松岛菜菜子演一个战地护士,以她的视角写“她”的经历,我之所以打引号,就是因为它也写出当时战争中所有人的经历,中国人的,日本人的,俄国人的,战地护士们越辛苦,医院里的伤员伤势越惨重从背后越能体现出战争的惨烈,而这部片子以“人性”出发,完全和我们国产片走的是两个路子,不是像抗日神剧那样把中国人写成神,日本人写成猪,这样的弱智片子在中国不少,我不想再提。 二、真实。对于这个片子,除了几个点比较夸张、形式化,总体来说是很真实的,从历史事实、人物、取景,没有违和感。 三、泪点。这个片子和日剧的风格是一样的,虐心、温情,我承认,在看前篇的时候哽咽数次,在后篇的时候真的哭了,我认为一部片子,不做作,不虚伪,让人感动的肯定不太差劲。 对于那些个喷子,我来回答你们的问题。 1、你们说拍的烂,狗血。我想说咱们中国的抗日剧有几个能比的上这个?在战争中,中国人最牛逼,又是大侠,又是特工,特别潇洒,边打仗边谈情说爱,日本人全是傻逼,一下子就over了,只要是中国人绝对性的好,只要是日本人就绝对性的坏!我不想说了,你说人家烂,你看看你自己国家拍的,先看看你有没有资格说他烂! 2.对于说这部片子美化了战争、跑题、以哭戏为买点,是给日本人看的日本剧。我想说,什么叫美化战争?难道要把割头、强奸、砍杀全部血淋淋的演出来就是最好?!这部片子是没有直接写日本人的恶行,可是全片透漏出来的是日本人的罪行,你想想,这是日本片,日本是侵略国,这是给日本看的,要是直接写日本人的暴行,你认为日本的“广电总局”会让它播?呵呵,恐怕剧本没拍就夭折了!所以这部片子不是十分露骨的写日本鬼子的罪行,可是它确实写出来了!日本男医生在俄国人来之前给护士氰化物并说你们不知道战败国会有多么残酷的经历,女人就是战胜国的猎物,这里难道不是暗说日本鬼子有多残酷?难道不是暗说中国女人就是日本鬼子的猎物?演俄国人强奸时令人震撼的一面,不也是演日本人对中国女人的所做所为吗? 暂时想到这些就先写这些。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可以一起探讨 ———————————— ———————————— 今天补充内容 知友们都推荐答主去看《我们的父辈》,我会去看的,谢谢⊙▽⊙ 好了,回归正题 对于这个片,之前我是为它说话的啊,都是夸它的 现在,我写写它的不足吧,是不是叛徒。。。。才不是!我叫兼收并蓄!!(脸皮够厚。。= =) 受了知友、豆友们的启发 哎,爪机码字好累•﹏• 现在我是一条一条对我写的进行反击。。。。我也是醉了,没错,之前我说的,我现在找出我的一丢丢缺点吧。。。。哈哈 以下来自豆友阿木木的评论(有修改,我只选择了我认为正确的部分): 一、角度取巧。日剧擅长从小人物视角出发,抓高大全的道德标杆,讲故事和赚泪水也是行家。普世价值的确更容易产生认同并接受,但换个时期、换个战争背景、换个国度,这个故事依旧可以很煽情很精彩,因为故事的核心不在反思某场战争,而是小人物的经历浮沉。如今刚好应和了“70周年”,这样的角度很精明也很取巧。 二、真实度有限。可能是因为日剧自有特色的画面色彩,感觉这个充满苦难的时空显得那么明亮而干净,戏剧性还是要靠编的——不是说编剧在说谎,而是真话没说全,(我补充:媒体呈现给你的难道不都是它想给你呈现的内容吗?别说这部剧了,这是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能“呈现”全貌的,真是寥寥无几)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高明的说话技巧? 三、泪点的问题。前面说了日剧擅长讲故事赚眼泪,本剧也不例外。因为主角作为一个圣母型正面的人物,大半生却被虐得死去活来,夫死子散,却依旧独立、坚强和博爱,正应了鲁迅的悲剧观。圣母与悲剧的矛盾,产生了十足的泪点,因为主角又是被刻画为一个弱小的战争的旁观者,她被卷入战争的各方,裹挟着历尽浩劫,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让人感动不差,不过这感动却来得糊涂,缺乏清醒和冷峻,让中国的感动者觉得有些尴尬。 讨厌,这个人怎么说的这么有道理,把他拖出去!╭(╯^╰)╮ 最后我想说的 这部片子是对于中国反抗日本没有评价,女主对中国的抗战没有评价,女主只是不希望有战争,希望和平,是没有明确反省日本侵略中国这个错误。 在这里我想起柴静在《看见》里写的:来自熊田亚楠的信“有人质问,当初你们为什么没有反对战争?我想,是因为国民已经被教育得对“上面做出的决定”不抱怀疑。”我想,这是日本的武士道教育,是日本民众的悲哀。 哎╮(╯▽╰)╭ 这个片子算是给日本人开了个好头吧 希望以后的片子能直视历史,直视错误 O(∩_∩)O谢谢大家,你们再也找不到这种拆自己台的答主了, ^(* ̄(oo) ̄)^
5 ) 日本反战影像今与昔
一口流利日语的八路确实新鲜,可惜编导对八路政工缺乏了解,演员装腔作势,台词幼稚、粗鄙。
谁也不傻,让皇军及其看护妇洗心革面加入红色阵营并非“红十字”表现的那样简单。共军讲究人格平等、官兵一致,培养、发挥每个战士的主动性,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处罚手下将领都要取得士兵委员会的同意,与日本等级森严、动辄破口大骂、拳打脚踢的军营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有位老八路回忆,一个死硬的皇军被转化成八路的拼命三郎,反扫荡突围抱着机枪猛打猛冲。八路首先把他当做一具血肉之躯来尊重,让他从灵魂深处闹革命。
说到日本的反战影像,最有意思的是,在日本电影界声望超越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的大导演木下惠介,1944年受日本军部委托拍摄战争宣传片《陆军》,居然打着膏药旗反皇军,母亲流泪送子参战的长镜头,全程放送军国的无耻和平民的悲凄,成为黑暗时代熊熊燃烧的火炬。军部被影片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反战内核弄得哭笑不得,禁止导演拍片。
战后日本共产党、左翼拍摄了大量反战、反武士道影片,艺术品质以小林正树《人间的条件》(1959,共6部)、《切腹》(1962)、《夺命剑》(1967)为最;沟口健二《雨月物语》(1953),市川昆《缅甸的竖琴》(1956)、《野火》(1959),冈本喜八《斩》(1968)、《肉弹》(1968),筱田正浩《枪圣权三》(1986)亦令人激赏。
战争的巨创、战败的耻辱使得昔日国民引以为傲的皇军成了过街老鼠。黑泽明的经典《野良犬》(1949),对战后退伍兵如同丧家野犬备受歧视的凄惶表现得非常到位。表面上分析退伍兵:“抢来的钱很快用完,他会再抢,下次更凶,从野狗变成疯狗。”暗讽资源贫乏的日本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尝到甜头,坠入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深渊。不露声色,入木三分。
剑拔弩张,突然传来美妙的琴声,凶焰万丈之地笑迎春风独自凉,《野良犬》成了名家名作的教科书:球场守株待兔抓捕球迷罪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谜一样的双眼》(2009)的致敬;片尾车站找人的段落获得斯皮尔伯格《决斗》(1971)的致敬;一群儿童路过唱歌获得费里尼《卡比利亚之夜》(1957)、赛尔乔·莱翁内《美国往事》(1984)的致敬;追悔莫及撕心裂肺嚎啕大哭的镜头成就费里尼《大路》(1954)的豹尾。
《二十四只眼睛》(1954)木下惠介放开手脚谱写春风化雨的史诗,大和女神高峰秀子洗尽铅华,师生情、爱情、乡情、同窗情动人心弦,反衬军国特务统治和战争的罪恶,手法平实、高妙,尽显大师底蕴。
1950年代萨特等欧美白左还在对着斯大林流口水,日本最优秀的左派大导小林正树就捧出了批判军国和苏联的不朽大作《人间的条件》。影片对皇军极为厌恶,荒野里劳工饿极抢食、日军斩杀劳工和日本好人引发暴动的场面非常震撼;日军残酷、野蛮的军营文化令人作呕,新兵精神崩溃跑到洗手间开枪自杀,被反战经典《全金属外壳》(1987)致敬。
日本儒家、武士道是中国儒家忠君爱国(朝廷)的 加强版,武士道不仅看重士为知己者死(效忠),更欣赏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可杀不可辱,尊严、名声比性命还重要。《聪明的一休》(1975)有个故事,藩主输了一把宝刀,想让手下把刀偷回来,随时愿为他赴汤蹈火的武士都打退堂鼓。杀头的买卖有人做,丢脸的事情无人干。
小林有格,武士道的好和坏都能拍得光芒万丈。《夺命剑》(1967)好就好在拍出了武士道的魂魄:武士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卖命没问题,践踏我的人格尊严,天王老子也不行。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只有鹰犬,没有武士。
1962年,冷入骨髓的《切腹》横空出世,小林算是挖了军国主义、武士道的祖坟。影片通过落魄武士津云半四郎一家的悲惨遭遇,戳穿切腹这一神圣仪式和武士道的虚伪、无情;津云豪情盖天“吾与汝皆亡”的凌厉杀阵,捣毁武士家族供奉的充满象征意味的先祖盔甲,对武士道进行真正的“切腹”。
根据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改编的同名影片《枪圣权三》暗流汹涌,英气逼人的权三被孩童编成歌谣传唱:“朦胧之间看见令人着迷的男子,枪圣权三,雄风十足,像从神灯里跳出来;枪圣权三,是个好武士。”然而,18世纪德川幕府的承平年代,武艺再好也无从施展,唯有习得高雅的茶道获取进身之阶。
茶道看似简单,几个清淡素朴的动作而已,但要用特定的程式、节奏、器具表现茶道“和敬清寂”的意境和静默之美,必须方家传授。权三暗中向茶道师母请教,阴差阳错卷入桃色事件,与师母连夜私奔。这对亡命鸳鸯的血腥结局,似在预示日本从武士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坎坷、磨难。
1970年,日本共产党人山本萨夫的红色经典《战争与人》,艺术品质有待提高,但赞美中共抗日勇士,批判军国主义的态度异常坚决、鲜明,轰动日本,屡获大奖。
赞美深作欣二才知道语言有多么贫乏:魔幻、艺妓、武士、大逃杀、珍珠港、莆田进行曲,连婚外情(《火宅之人》)都拍得这么好,反战岂有缺席之理:《飘舞的军旗下》(1972)校园青春涌动冲击苍白、残酷的战争记忆,锋芒直指效忠天皇的军国文化。
《无仁义之战》 (1973) 直面战后荒原,对黑帮的残酷、滑稽和男人之间情谊的描画达到史诗级别,社会、时代、人生,批判、同情、敬畏;切指谢罪,指头居然被鸡叼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深作落九天!
续集《仁义的墓场 》(1975)更为决绝:“我就象不断升高的气球,直到最后爆炸。”到处惹事的石川简直就是陆军下克上暴走的缩影。激战时刻瘾君子狂呼“我们已经没有药了”,隐喻“仁义道德”的日本儒家文化无药可救,滴水而观沧海,不愧是黑帮电影的翘楚。
“妈妈啊,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那草帽,很久以前失落了。”1979年《草帽歌》伴随《人证》(1977)风靡中国,美军轮奸大和抚子,战争创伤延续到下一代,日本民众经受的苦难触目惊心,但编导对战争的策源地日本毫无批判,失之公允。
今村昌平《复仇在我》(1979)反思战争、剖析人性,严厉批判日本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生在基督教家庭的槚津严,袭击穷兵黩武征收渔船的皇军;为保护儿子,父亲被迫屈服,“自愿捐献”渔船。童年创伤伴随槚津严罪恶的一生:诈骗、连续凶杀。
影片没有盲目赞美基督:驻日美军企图强奸民女;不伦之恋直白而又含蓄,公公把咬了媳妇的狗活活烫死,但至少狗咬人作恶在先。残酷的镜头处处流露导演对日本文化的厌恶、讽刺和鄙视,如父亲怒斥槚津严:你只能杀你不恨的人。
脱胎于儒家的日本儒家文化、武士道的症结就在于亲者痛仇者快。无论是强征民船的爱国主义,还是武士道生死如一、忠君报国的铁血、疯狂,杀戮的都是亲人、无辜。
极端写实的电影,片尾来了个漂亮的超现实主义大反转:槚津严的骨灰在空中凝固,赫然不肯落地。暗示腐朽的文化阴影还滞留在日本、亚洲上空,阴魂不散。
用连环杀手的故事表达深邃的哲学省思,《M就是凶手》(1931)、《杀人回忆》(2003)均属佳构,但今村大神的《复仇在我》更具思想深度。
1945年中8名美军战俘遭九州大学医学部活体解剖,一名教授回忆:“战俘见我们穿着白大褂,意识到我们是医生,以为是要给他们疗伤,就放下戒心没有挣扎,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被活活解剖。”1986年熊井启《海与毒药》再现这段黑暗历史,震撼岛国和世界影坛。2015年3月,九州大学将几件活体解剖的罪证放到博物馆向民众公开。
苦涩的电影
2010年北京、上海举办“原一男纪录片回顾展”,中国观众得以领略日本纪录片的强大力量。希望自己“永远激进、永远自由”的原一男,生于日本战败的那一年,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有着切身感受:“我制作苦涩的电影。我讨厌主流社会。”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蜜糖逐渐多得有些令人反胃,这些“苦涩的电影”大受主流社会的欢迎,拿奖拿到手软,原一男成为小川绅介(代表作《三里冢:第二道防线的人们》)之后最具国际声望的日本纪录片大师。
《前进!神军》(1987)显示:新几内亚战役外援断绝、濒临绝境的日军相当挑食,因为觉得黑猪(原住民)长得不好看,他们更愿意吃白猪(白人战俘)。尤为恶劣的是,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之后的第23天,日军为掩盖罪行和补充“军粮”,竟然将独立工兵第36联队两名反对吃人肉的士兵枪决后吃掉。
1982年,作为36联队少数幸存者之一,62岁的奥崎谦三觉得必须为那两个被吃掉的战友讨一个说法,独自开着写满反战标语和“神军”字样的宣传车四处寻访当事人,要求他们站出来说明真相和道歉。
要说奥崎谦三独自奋战似乎也不尽然,至少原一男的镜头一直跟随着他,观众仿佛亲眼目睹一颗子弹忍无可忍冲出枪膛的全部过程:遇到吞吞吐吐、顾左右而言他、无法说服教育的当事人,奥崎谦三会在不发出警告的情况下断然出击。60多岁的人身手如此敏捷,和风细雨顷刻间电闪雷鸣,以及主动报警的凛然正气,实在令人敬服。有个刚出院的老鬼子装疯卖傻,当即被打得小便困难,开始怀疑人生。
2001年松井稔拍摄的纪录片《日本鬼子:日中15年战争·原皇军士兵的告白》轰动国际影坛,14名年过八旬的日军老兵面对镜头回忆自己犯下的战争罪行:“我们见了房子就点火烧,见了人就开枪杀,见了人群就用机枪扫”, “见东西不抢,见女人不上,见人不杀,在部队里你就一边去了”。
NHK制作的《太平洋战争纪实》(1993)、《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2011)以史为鉴,对二战日本的战略软肋、外交策略、媒体狂热、军人干政、战术原则进行了深刻反思,从技术上雄辩地论证了日本为何开战、因何战败,体现了大和民族善于细化问题、分析问题的优点,也显露了岛国缺乏宏观视野的局限。
事实上,日本开战和战败,除了一系列技术上的重大误判和国力的不足,根本原因在于,自由民主思想启蒙的不彻底和民主体制的脆弱,国家精英被皇军暴走、下克上的风气绑架。
近年来日本战争片《男人们的大和》(2005)、《永远的0》(2013)、《起风了》(2013)技术上进步显着,但思想性和艺术性没一部端得上台面,这些片子试图两面讨好,反战、热爱生命、珍惜家庭、无所畏惧,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发射四不像的催泪弹,像《人间的条件》《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那种水准难得一见。
总体感觉,日本电影黄金一代过后,似乎是对“自虐”史观的反弹,新世纪日本战争影像日趋暧昧,强调战争受害和非战意识,淡化战争加害和反省。《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能够正面表现八路军,揭示关东军在东北犯下的罪行,在当下日本已属难能可贵。
6 ) 应该怎么拍一部以日本人为视觉的二战片
如果你是导演和编剧,你会怎么拍一部日本的反战片。 很多人说日本人拍得反战片是在洗白,那真的好好奇,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么拍,要怎么拍,才会令你觉得这片不是在洗白。
是像南京南京那样的,还是像鬼子来了那样的?不应该以国内思维来看问题,拍出来如果不能在日本国内放映的话,那就没意义了。
所以在能在日本国内公映的前提下,怎么拍才能令到大多数国人满意?
剪辑速讲,看着够曲折感人的
日剧抗日?是的,原以为美国人拍抗日片已经很奇葩了,那么日本人自己拍抗日剧是个什么味道?自己来体会一下,真的是五味杂陈。
看了前篇。家庭剧。原本就是一般日剧而已,加点战争题材顺便装作深刻一把(或许跟安倍反安保有点关系)。日本常年不反省早把不正常当日常正常了,倒是b站评论一堆萌二替他们反省,这点挺好玩www
也许按日本标准这算反省侵华战争的片子,还是基调老一套,“日本人也是受害者”;比起强调军纪败坏的苏军对日本女性的侵犯,这些所谓的反战或反省片敢不敢暴露一下关东军的黑暗?史实中关东军利用甚至抛弃妇孺,这片子变成关东军在保护妇孺,要点碧莲好么?
有选择性直球反映的同时也有刻意规避的敏感问题,以红十字理念做主旨既淡化了洗白的尴尬也置换了反思角度,算是照顾观众而于剧情安排中做出的正常取舍,本就不能指望看到多么深刻的自揭伤疤,程度上也算合适。侧重点一贯地放在战争背景下的角色而非战争本身,以母子双线归拢为主很多处都煽的非常到位。
您不能指望一个右翼国家真的拍摄出客观的二战影片,毕竟主要观众群体是日本人。只要传达出来:二战是日本是侵略国家,战争是残酷的。就可以了。
三观太正
以时代为幕布、以亲情为核心的国民剧,被定义为日本视角的“抗战剧”进行讨论实在难堪其重。
虚构的,编得跟真的一样,就中国人的还原度来说应该加一星,名字都取得很业界良心啊,不过她儿子最小的那个演员比之后的演员中文还好一些怎么回事?能拍出来已经不错了,估计这SP在日本也没什么好评,在中国还是照样被说,拍之前就能预料到但还是拍了,就很不错了
和我妈一起看的上集,因为情节太残酷,画面太血腥,她死活不想再陪我看下集了,结果到最后过了快1年是我自己看完的下集。不仅仅是因为她不愿意看,而且还因为她再也看不到了。我想像鸣人那样,就算没有了母亲也能坚强地一个人活下去,找到自己的追求,好好地守护它,让自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很喜欢这种历史正剧,剧情演员演技都没得说。Ps.看过这么多记录片质的日本二战片,最大的感受是,日本从来不对曾经发动侵略战争表示悔过,只在深刻了解到战争对双方都无益的本质后,反对在未来任何战争。
日本人用4个小时拍了一部本国平民的史诗片,还借机敲打了一下在这段历史里相互掺和的四个国家,谁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好人。
8/10.本剧分上下集。上集讲述护士女主在上世纪30年代秉持着无论敌我,无论贵贱,都要救助的红十字精神来到东北佳木斯的战地医院,但现实是残酷的,理想信念被残暴的军官践踏。下集讲述1945年日本战败后医生护士们和满洲拓荒团难民们的逃亡,女主的丈夫战死,儿子失散。他们先是被苏联军人蹂躏,后又被人民解放军拯救,那以后就在为解放军效力,一直到1953年才回国。影片着重描写的是下集中女主寻找儿子的经历,最后的团聚又分开,不说传奇,有点离奇,不说煽情,有点狗血,虽然如此,我还是被感动到了,当我听到剧中人物,很明显是日本演员扮演的解放军军官,用不流畅带口音的汉语说着中国共产党要解放全天下受苦受难的人民的时候。虽然我还是不太相信满洲拓荒团的日本人会和当地的农民和睦相处的情节。
反战题材的小日本在自我感动!看完了,心情很微妙。战时西代和老公重逢时哭了。其他的都很微妙,有一种,切(翻白眼)。全民日语的感觉。
战地母子情。拍的很中肯,比较真实的还原,而不是特意偏向某一方。既有关东军的残暴,也有苏军的残暴,还有共,产党,肃反对地,主阶级的迫害。但是所有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一个个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分隔两地,甚至是站到对立面。这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里面的演员都演的很好。这对母子的遭遇让人哽塞,千千万万个家庭,被战争和政治所侵害,红十字的护士们没日没夜周璇在地狱里,战争不结束,他们便不见天日
日本人拍这种东西,特别扭!又想表达关东军残忍,又想表达一部分日本人的博爱和善良,又想表达苏联不要脸,又想表达中国人胜利后的复仇,又想讽刺下共产主义洗脑,最后还是表达了,我们日本人其实本质是很善良的,你们苏联人是残暴的,中国人也是很多坏人的,你别指望日本人道歉!多一星给女神松岛菜菜
不知道历史就不要从这种剧了解历史。
怎么看,都还是觉得这剧明褒暗贬中国人啊~然后对自己的残忍行径一句台词带过,各种扮小白兔装可怜,反省深度还不如日本人之前拍的《开拓者们》。不过菜菜子的哭功确实很有感染力,这么圣母的角色演得也不那么讨厌。
岛国的二战片向来反战催泪基调,史实的偏颇各自心里一杆秤。。至于菜菜子,依然很女神,演技颇有感染力!
和日本人一起看完了……心情比较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