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压抑,笨蛋太郎们从头到尾都在毫无逻辑的肆意妄为的困兽般发泄恶意,毫无顾忌的伤害别人和自己,野兽一样。最后太郎在球场狂叫,我也想狂叫,非常想问导演,你到底想说什么?! 剧情不够连贯,人物完全负面,让人胆寒。跟我最开始想象中的剧情完全不一样,本来以为会是治愈温暖的阳光少年,结果是一群反社会人格。 英二被他哥哥打一顿是想说兄弟情深?强加的白月光卖淫是要搞哪样,拜托也选个能真哭的好么?太郎妈妈也是智力障碍人群一员本色出演么?杉尾的爸爸请求坏小子们放过自己儿子,儿子当着爸爸面又和他们去伤人是要怎样?开头的精神病院以及被杀的大爷又有什么事?我拜托你都说清楚好么?搞什么非主流伤痛文学啊,满嘴中二病的话,不定时吼叫,不明意义狂笑,拿铁棍去干人,心上人卖淫气的举枪自杀,开始以为人没那么容易死,后来发现人非常容易死,被人打了一闷棍,坐着就能死...... 都什么跟什么啊,笨蛋导演笨蛋编剧,打起精神好吗?这是醉酒后拍的电影吗?气的我想打一颗星。
认识“苏打”菅田将晖,源于他的一次漫改作品,在里面饰演一个反派暴力角色,一开始并不是特别喜欢她,也没有对他的颜值特别感冒,可是看多了他的作品之后,发现他真的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演什么像什么。这些年下来,似乎在他所演的作品里面,他的角色造型、设计也变化也越来越大,跨越的程度也越来越广,但饰演暴力的少年通常还会是他的主题,不过,每一次都会有新的突破,让人看到更加精彩的他,这一次的《笨蛋太郎》依然很精彩。 虽然豆瓣上的评分对这部作品来说,似乎稍显低分,可是依然不能阻挡我对它的喜爱,哪怕看的过程是纠结的,难过的,压抑的,心疼得甚至要呕吐,还是会觉得,主题很丧,也是现实导致的,导演的电影想展现的,只是另一个我们不愿意去靠近的“灰色”世界,像家喻户晓的是枝裕和导演的《无人知晓》一样。 毕竟大森立嗣导演本身就是一个很擅长观察社会现状,表达社会问题的人,他视觉独特,情感细腻,不管是以往的《真幌站前狂想曲》、《再见溪谷》、《家族的国度》、《濑户内海》还是树木希林老师的遗作《日日是好日》,他都能够在各种各样的题材之间自如转换,不论是犯罪片、喜剧片,在他的掌控之下,情感的流露一定会是特别出彩和细腻的,也能将观众的心,时刻揪着,随着电影节奏起伏、跌宕。 《笨蛋太郎》也是这样,满屏的压抑,悲伤,狂暴,残忍,没一个人的存在是正确的(三位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不管是活着还是死,都如活死人一般。社会、人性,教育,通通没有意义,到处都是压抑,宗教,谎言,狂妄,自大,强者论,偏颇,活该。 “祈祷。活着。死。”就是三个出身不同的哥们的内心自白。到处都是嘶哄、讥讽、嘲笑。家庭的不管不顾和社会的冷漠,在迷途中的他们,没有信仰,没有坚持,也没有关爱。 就如片名《笨蛋太郎》一样,从未上过学,从未被母亲正眼相看过的太郎或者叫吉住(YOSHI饰),他被叫“太郎”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一开始被英二问到名字的时候,他就没有回答,英二(苏打饰)和杉尾(仲野太贺饰)就和他说,“没有名字的人,都叫太郎,杉尾家的狗狗也没有名字,所以它叫太郎。” 但实际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物,即便他们还是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可是他们已经被抛弃,“有名无姓”一样,名字已经不重要了。名字,对他们来说,不如说只是一个身份的辨认,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那个整天在河边唱着“我的名字叫小蓝,以后一直都是,即使我长大了,也不会改变。”的残疾女孩来得正面和有意义。 所以,他们一直在质疑,一直在质疑,自己的存在是否有意义?自己到底是活着,还是死去?是活着,还是只是仅仅是活着?从他们的质疑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和彷徨,他们的不堪与痛苦。电影里,最震撼人心的场景之一,或许也是那个带有宗教意味的场景了。 他们三个人到了那个他们之前偷披萨车的作案现场,晃晃悠悠之中,闯入一群黑衣人的祭奠仪式之中,在充满讽刺意味的镜头之前,英二问杉尾他们,我们到底是否活着?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大开眼界》里面,阿汤哥闯入的那个邪教里面,见到了他此生难忘的祭奠,是梦还是现实?是真的,还是假的?亦梦亦幻,暗黑又诡异。 在接二连三的“求证”过程中,三个人也各有各的受伤之处,血腥、暴力、无解。最后,内心“寻死”和“求活”的两个人,英二和杉尾都相继死去,只剩下“祈祷”中的太郎,刁然、孤立、无援。 回望他们经常聚集的那个河边,他们曾逗趣地说,“肮脏的河流似乎比以前更深了。”其实,河流还是那条河流,只是他们经历的事情多了,他们看到的事情,失望的事情,无法改变的事情,都渐渐地多了,才会觉得河流越来越深,甚至可以毫无忌惮地吞噬生命。不管是因为雨中翻船而死去的那个小胖子,还是最后躺在河边再也起不来的英二,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在追求自己的生命意义中,离地面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想象中,他们都在飞翔,内心的独白里,他们自认为自己确实是在飞翔,可离开地面的他们,实际上,没有飞翔,是困兽,也是牢笼之中待宰的猎物。 就比如,英二打了黑帮的吉冈,从此就处于被追杀的状态,一次次地被打,一次次地受伤,连他自己也只能苦笑地表示,身体麻木了。强奸未遂的杉尾,求爱也一塌糊涂。三个人联合起来去抢劫路人,结果也没有真正的成功,路人反击起来也很是有能耐。拿着抢来的枪,太郎到处跑,到处欺负大人,最后,也空空如也,除了发泄情绪,没有任何人可怜他,连他亲生母亲,也只有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才正眼看他,祈求不被杀害。 太多太多的探索,太多太多的犯罪和自我堕落,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裨益,家庭的忽略和社会的冷漠,将这几个迷途的羔羊,送上了地狱,没有机会折返人间,空留悲戚与无奈。 他们不是强者,他们也不是应该被可怜的弱者,他们只是对自身的自由有许多不确定感,对自身的根本存在有太多的不确定感。如《存在主义咖啡馆》里写的,「我们对自由的许多不确定感,其实是我们对自身根本存在的不确定感。」他们的崩溃,来自社会、来自家庭,也来自自身。毕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但,他们虽“笨”,尤不该死。 因此,在这么多颓丧又黑暗的情节里面,我怎么也忘不了杉尾的自杀,怎么也接受不了,他的自杀。那一片红到发暗的血泊,是热的,是滚烫的,是无处安放的不安啊。尽管太贺的戏份相对来说比较少,可最后这一枪,真的非常出彩,虽略稚嫩,但与角色的归宿非常贴合。而苏打饰演的这个英二,亦然。这个用尽全力去传达哀伤与绝望的人,苦苦寻求生存意义的年轻人,他的死,反倒是一种浪漫(在河边睡去),只可惜了崩溃大喊的太郎。 可我也依然选择去相信,他的嘶吼,一定程度上,也夹杂着绝望与希望,和英二他们度过的这一段时间,他有在成长;和英二他们度过的这一段时间,疯狂、但对他来说,也弥足珍贵。 或许,这也是导演有意安排的最好的结局,寄希望于明天,哪怕世界已经破碎,哪怕河流已经肮脏、变深,也要留下一点点什么,来见证、述说这些不美好。 《笨蛋太郎》,不笨!
满屏的压抑,悲伤,狂暴,残忍,没一个人的存在是正确的(三位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不管是活着还是死,都如活死人一般。社会、人性,教育,通通没有意义,到处都是压抑,宗教,谎言,狂妄,自大,强者论,偏颇,活该。祈祷。活着。死。”就是三个出身不同的哥们的内心自白。到处都是嘶哄、讥讽、嘲笑。家庭的不管不顾和社会的冷漠,在迷途中的他们,没有信仰,没有坚持,也没有关爱。
就像把老子小时候那些没实现过的统统演绎了一遍,暴力的宣泄,无用的祈祷,惨淡的活着,纠结的死亡, 他们那无处安放的情绪和不安全感只能通过暴力和挨打去体现出来,刻意让自己变坏,刻意引人夺目,刻意拿着挑战自己以及这个社会的死亡 祈祷跟想象差不多吧,想象自己过得比别人好,不用受到伤害,但祈祷永远都是不现实的东西 他们的活着很无力,从太郎就可以看出来,妈妈把他生下来以后就管的少了,只让他活着,英二也是,基本上只有每天的挨打与打人,衫尾虽然家教不是很严,但他父母还是希望他能听话的去他们意向中的地方,和做个好孩子,大概就是不出去玩耍,不变坏的那种工具人吧 他们想死却又不敢死,敢死的时候却又不想死, 他们没有背景,没有金钱,没有人管,没有关心,没有安全感,慢慢的走向了极端,他们的对这个社会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信心,也感受到了绝望,他们反叛这个社会的种种,也在接受这个事实
其实我希望大家不要一味盯着主题,而是跟随这影片中的角色去感受。像是主角不上学啦、偶然获得了手枪啦等等,这些虽是故事的组成部分,不过并不是主题。类似我希望如何突出主题,如何点题等等都不会有,这部电影就不是这类风格的。主人公太郎没有名字,也没上过学。对于这样的人要如何看待,要如何面对?不过呢,我也并不希望把这些设定表现为明显的暗示。”
在这么多颓丧又黑暗的情节里面,我怎么也忘不了杉尾的自杀,怎么也接受不了,他的自杀。那一片红到发暗的血泊,是热的,是滚烫的,是无处安放的不安啊。尽管太贺的戏份相对来说比较少,可最后这一枪,真的非常出彩,虽略稚嫩,但与角色的归宿非常贴合。而苏打饰演的这个英二,亦然。这个用尽全力去传达哀伤与绝望的人,苦苦寻求生存意义的年轻人,他的死,反倒是一种浪漫(在河边睡去),只可惜了崩溃大喊的太郎。 可我也依然选择去相信,他的嘶吼,一定程度上,也夹杂着绝望与希望,和英二他们度过的这一段时间,他有在成长;和英二他们度过的这一段时间,疯狂、但对他来说,也弥足珍贵。 或许,这也是导演有意安排的最好的结局,寄希望于明天,哪怕世界已经破碎,哪怕河流已经肮脏、变深,也要留下一点点什么,来见证、述说这些不美好。 《笨蛋太郎》,不笨!
就如片名《笨蛋太郎》一样,从未上过学,从未被母亲正眼相看过的太郎或者叫吉住(YOSHI饰),他被叫“太郎”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一开始被英二问到名字的时候,他就没有回答,英二(苏打饰)和杉尾(仲野太贺饰)就和他说,“没有名字的人,都叫太郎,杉尾家的狗狗也没有名字,所以它叫太郎。” 但实际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物,即便他们还是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可是他们已经被抛弃,“有名无姓”一样,名字已经不重要了。名字,对他们来说,不如说只是一个身份的辨认,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那个整天在河边唱着“我的名字叫小蓝,以后一直都是,即使我长大了,也不会改变。”的残疾女孩来得正面和有意义。 所以,他们一直在质疑,一直在质疑,自己的存在是否有意义?自己到底是活着,还是死去?是活着,还是只是仅仅是活着?从他们的质疑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和彷徨,他们的不堪与痛苦。电影里,最震撼人心的场景之一,或许也是那个带有宗教意味的场景了。
演得不錯,但我已經看不懂這樣的電影了,因為我的內心狂野放肆的情感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被社會打磨的不見了。看著這三個人拼命嘶吼的時候腦子裡都是「反正出了社會還是要乖乖打工過生活不然就是走黑社會的道路」,這是清醒了的,沒清醒的就被自己的子彈打死了,沒有再長大。
这个电影剧本是20多年前写的话说这个学校的制服挺好看的 白衬衫搭黑裙子黑裤子什么的
边缘人题材不是一味卖惨的万能灵药。属于大森立嗣的70代青春痛,移植到当代社会语境下显得不合时宜,不仅生活细节和精神状态与当代青年相差甚远,道德观和价值观尤其格格不入。苏打已经初显老态,YOSHI倒是有点他当年的影子。
日影这几年是掉入一种“错乱的一代”即是优质映画的怪圈了吗。
除了疯没别的...
好烦呀,看了两小时电影,以为见面会有苏打出场,结果只有よしさん小屁孩一个,难过
丧失任何秩序的年轻人在用至上的暴力以及死亡去毁灭社会的一切秩序。如果要搞东亚影像的后现代青春研究,可以召入大森立嗣,但与《日日是好日》差别够大的!
片名太骗人了,应该是《太郎的笨蛋》吧,还tm以为是个轻松喜剧!主题和《错乱的一代》一致,但拙劣太多
感觉又是什么中二沙雕剧哈哈哈
《无人知晓》的另一种版本。大森立嗣的毛病太明显了,演员都太棒了
小屁孩发疯
成品很一般,但是太贺的演出又展现了一种新的风貌。喜欢是什么?很难的问题
“祈祷。活着。死。”在破碎的新世界里,肮脏的河流似乎比以前更深了。
破碎的世界,破碎的青少年,麻木的生活,颓废,苍白;拍的很写实,看完唏嘘
18岁的我会喜欢的片子。现在已经看不懂了。
要不是有朋友一起看,完全无法坚持下去… 吼得人脑袋疼,拍得也太碎了,感觉缺爱是一种原罪,但为何要这么作(
大森立嗣在这部片是用生命(及死亡)的强度来质问这个无关心的日本社会,它的激烈精神延承自战后的反对者们,但针对的是今时今日的社会语境。“系统破坏者”们枪不仅对准了日本的表面/秩序,也对准了裏面/潜规则:文本上则体现在对黑帮的愚弄以及开篇借“社会无用者”们传达出的直白的宣示。也因此一切过激都很顺理成章,在态度上令人联想到destruction babies,但大森有更人文的一面(以及影像上古臭い的一面)。但还是没有未来:软弱的青年一定会自杀,极端暴戾的哥们会被消化;而最混沌的孩子失去了标矢。结尾让我想起阿甘本说的—集中营最可怕的不是毒气室,而是在两次“清扫”之间,纳粹官员与sonderkommando们进行了一场足球赛。放到2020前看不是更有意思吗?
不太喜欢。日式丧中藏着强行说理的套路。
我这个年龄 可能已经对这种全世界都欠我的片子不感兴趣了
想起来我以前苦恼的事在以前的将来都已经变成虚无。跟能称为朋友的人一起嘶吼跟大笑太难能可贵了,作为没有朋友的自己很羡慕。英二最后在三声枪响后倒在湖边真是浪漫极了,看完这个我想起这两天用来当房名的八个字,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这个夏天的色调不是柔和明亮而是衰败刺眼,像打开锅盖后的蒸汽,腾腾腾的往你脸上冲,头都来不及往后仰一下,脸部被灼烧到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