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苦春味编
清明节,玄鸟至,万物发,清净明洁
道明寺饼是将糯米粉蒸锅后做成外皮,但是这是用什么样的叶子来包住的呢?让我想起了石秋的狗肉。道明寺粉自古以来就有江户和京都两派之争,争辩谁才是樱饼的始祖。那叶子原来是著名的染井吉野樱花的叶子,但是这种树并不是特别多。叶子柔软,表面毛比较少,所以适合食用。但是最关键的是,腌渍之后会发出独特的香气。
大深夜的,我晚饭又没吃,实在看不下去了,先歇一歇今天就到这里。
(不算影评,算是自己的观后感。以当留念。)
谁能想到,被一部纪录片多次感动得泪目。被编剧导演的故事和镜头所打动。
1,剧情丰富而有趣,通过京都人的日常生活、工作、饮食、感情。点点滴滴的把京都人描述得无比丰富和立体。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几个形容词来形容京都人了。我看到了一个极度丰富、极度充满人性的社会。
2,每一个演员都是完美的。好像就是说的他自身的故事。特别是在blue那一部里。角色无比鲜活,让人不为之动容。
3,拍摄极其完美。在讲述剧情时,镜头的运动简直让人动容。剧情越来越到高潮,镜头从远慢慢拉近;剧情慢慢接近尾声,镜头从近慢慢拉远;无不在述说着剧情之外的故事。美丽的场景搭配剧情适可而止的留白,没有哪个不是完美的。
4,如果你觉得剧情说得太多或太少,那就是你可能万千没理解导演的用意。刻意而为之,并且运作自然已是非常难得。如果你着急于剧情,那么恰恰就是导演想达到的效果。
我们生在这个年代、这个国家,实在是太渴望在影视剧里找到幸福和美好了。从而影视剧的结局没有十全十美、没有符合常理、没有符合社会道德伦理,就感到唾弃和厌倦。
当我看到弹幕里关于剧情的各种不满时,时常让我笑出声来。如出轨等伦理不符合的情况。因为回顾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普遍太正常。放眼望去,现实满眼皆是如此。
不应唾弃剧情,因为现实如此。更不用厌恶现实,因为现实就是如此,无须扣上好与坏。扣上好与坏,引起的情绪只会让自己更糟糕。而对现实毫无作用。
看到京都人为了制作那么一点点的东西,费尽心思。让一个在深圳的打工人冲击很大。看到京都人当学徒,在厨房工作了5年,才从一个帮烧烤的帮厨升级到一个切菜师。而在切菜师之上的还有三四个等级才能达到厨师的等级。这简直是太漫长的了。深圳的打工人学习任何技能恨不得一天入门,3天出师。更不用说用年来计算自身的成长。
对了,同一种鱼,在冬天和在夏天的做法和切法都不一样, 这一点深深的打动了我。极致的细致入微才是做事的正确方式。急功近利真的是非常不可取的。
最后几集最让我泪流满面的是,三十八子的母亲。她以宽大的爱心,去理解身边一切事物。相比于爱,包容、宽容、格局等等词汇,在‘爱’的面前都显得无比苍白。无论是她自己几十年来养成看世界的方式和态度,还是世界在她这么大年纪依然对她不友好的情况。她依然选择爱这个世界、爱身边发生的一切事物。一开始我觉得她太执着于一些事情,但到最后,发现其实是作为观众的我执着于她的执着,而她早以释怀或者说早已 用另外一种执着来表示一下执着,早已从中解脱,反而是观众的我深深陷入其中。
剧中常常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话,讲着最好的生活哲理。
另,所有的配乐都特别好听特别温柔。
也许我不是一个温柔的人,但我期望我变成一个温柔的人。
喜欢这种半剧情半故事的形式,穿插其中的剧情片,突如其来的美食节目,街头采访,专家专访……不管是取景,食物,人物,都让人感到舒服与温暖,深度与广度兼具,宣传效果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剧情充分展现了京都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碰撞。想到之前看过的一部日本剧《我们的爱情不正常》,当时自己包括弹幕不是很理解这部剧所处的时代背景,看似现代可人物又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现在看来,如果是以京都为背景的话,传代与现代的割裂与融合,非常微妙。另,他们对于每个节日以及礼节的重视令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对于传统仪式感的东西,年轻一代大多是嗤之以鼻的,包括我自己。一方面我又希望我们能保留这份宝贵的人文风俗,另一方面当我自己作为参与者时我又觉得这是一种束缚。没错,束缚,每集开头旁白都说“京东人活得具有美感,但却因为束缚”。
从日本回来之后,更加勤快地去学习语言,翻阅大家去日本各地游玩的游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耐人寻味之处。譬如东京作为经济文化双都,有如酒酿一样神奇的醉人余味;世外桃源如青森,溪水湍湍的奥入濑在夏天流经岩石。但诸如此类加起来,仍无法与京都赠予的感觉相较。偶然间,在豆瓣看到了这部NHK的纪录片,小破站居然也有资源,十分轻松地看到了。一二集过后,观感很好。于是把它当作宝藏一样陆陆续续看了一个礼拜多(对我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事情hh)。下面是一些观看记录,分享给大家。
第一集:茶房篇 对一个城市的人类的默默观察与探析不逊于见证一个星球的运转; 在荧幕里看到了日本居民来自不同领域有点可爱和不服气的地域黑hh(在后来的几集里也经常出现); 京都人的处世态度实在是我目前最缺乏和难以求解的题目; 日本学生们在上课时候的样式大概是仿照西式的,真的特别方便面对面沟通了。说话有种独有的幽默感,我的心好热,眼眶有点湿; 京都北部西贺茂附近以前叫洛北,有许多房东太太出租自己的房子作寄宿制出租屋; 京都府立植物园——只有京都人才知道的赏红叶好去处; 真是的,太丢人了居然哭了。 第二集:结缘篇 京都人讲究吉凶,我努力一下嘛可以从单纯迷信变成这样; 独生女遇上继承寺庙这种事,承担责任真寂寞; 对于寺庙中神灵们的崇拜与敬仰之心,不可意气用事; 日本的建筑都好看,庭院更是独一无二。 第三集:从秋到冬的味觉篇 和果子的文化的中心京都是也,秋季的和果子最佳是含栗子的,和小森林夏秋篇不谋而合啦; 和果子的甜会用盐海带来中和,但是是用餐的间隙来来回回换着吃的,不要加进去呀(来自今日尾随老头子的颓废,十年京都白待了); 啊,日本左撇子好多; 京都特产——白味噌; 阿里嘎多也有多谢惠顾的意思; 京都的两种和果子店铺,不管是年糕铺还是精致的糕点有都好喜欢! “是啊,大家都说京都人腹黑(羞涩笑)”; 京都人为自己的委婉拒绝感到一点不好意思,下次出本书叫《京都人话中有话》hh国人应该早就习惯这种小场面了吧; 京都,和上海。 第四集:世代更迭篇 为什么对自己给别人添麻烦从心底里过意不去,却总是能够站出来首先帮助别人呢?答:这是京都人对这座城市的责任感。 如果京都人问你喜欢哪座寺庙,一定要用心回答。他们会依据你的回答来判断,你对京都的认识。(察颜观色与真诚); 啊!柯南剧场版里相国寺的木箱子!按照京都路来安排的抽屉。 “我也曾在夜晚哭泣。请尽情嘲笑我痴傻。终我一生,不敢相忘。望余生珍重,后略。” 第五集:有隐情的夏天篇 看了四集觉得背景音乐真好听; “秋已逝 冬也去 春过往 接着,夏天到来了”; 事实证明如果不坦白恋情的话,又要被塞一些奇怪的约会了; “请不要再介入我的人生了”(弟弟拒绝姐姐的同情); 弹幕说“京都的同学,一到暑假马上回国”哈哈哈哈哈酷暑京都名不虚传; 姐姐凝视去世的父亲的遗像,眼睛红红的,骂了句笨蛋。
第六集:怪谈篇 丑时之女——想分手的人来这里喝一口水最后一定会恩断义绝,彻底分开。喔还有这种好事; 京都有专门凿井的公司; ???大哥你喝一口水就能知道是哪一口井的是什么绝佳技能啦(好吧猜错了); 丑时之女灵验了。感觉京都又可以结缘也可以断缘,像受过爱情诅咒的城市。 第七集:夏的味觉篇 在六月的最后一天会吃水无月; 京都的后花园——花脊; 黄瓜的横截面像八坂神社的花纹,是小孩子不能吃的; 不是肉食动物但是看到肉会开心; 煎牛肉之间用头一头牛身上的脂肪抹锅底(我觉得这个真的太当地作风了); 去鸡窝里拿蛋和蛇比谁拿得快这个真是独特的人生体验hh; 京都人讲话的时候如果不熟经常频繁使用敬语的感觉。 第八集:水之美学篇 京都的水脉,随处的流水声; 一些故乡和梦想的羁绊“梦想中的水只存在于京都”; 父亲测试了长子对于泡咖啡的天赋程度,感叹他为天才; 梦想的开始明明和对此心存芥蒂的父亲也有着必然联系的; 哇……莫名想到了曹魏父子情。浓浓的历史感和伤怀情绪扑面而来。 第九集:我讨厌京都篇 它独树一帜,整个城市飘荡着连日本人都为之心头一紧的压迫感; 英国来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是一对; 女人的直觉真是强得一批; 无论如何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两种人——喜欢京都的人和讨厌京都的人; 哇京都居然也在海边; 然而热爱自由的我,决定钻研学术,孤独终老。这话你听听; 后半段看得太投入忘写东西了。有的时候好有很多话要说怕忘记,有时候好只有泪水才能知道。 第十集:冬天的味觉篇 京都人吃鱼像给鱼做解剖似的…… 虚荣吗?京都人点头。是虚荣,京都人都比较爱面子; 蟹料理好吃。 第十一集:京都人的本音篇 无法理解京都话暗语的人会被京都人排除在外; 那我考虑一下(请不要再来了); 京都人办事的“算了算了”和上海人的“关侬撒四题”异曲同工,大阪的版本真的是毒舌哈哈哈; 有英国和京都文化的互动了。 第十二集:冬天的岸边篇 贯穿南北流过的鸭川沿岸,是内心的绿洲; 哈哈哈鸭川的分流想到了都江堰~; 京都人喜欢踏水上的石子小路哇; 老爸是最懂女儿的人了; 京都作为故乡这个概念对于生活在那里的京都人来说真是感慨万千(像四川);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水的缘故,京都萦绕着朦胧的雾气; 忘掉初心的话,人越长大貌似越痛苦。 第十三集:月亮与京都人篇 京都人秋天忧郁,随口俳句,与四季同生; 对京都人而言,月亮不仅仅是一颗天体,更是神明; hhh阿姨看到丈夫的私生子对着丈夫的遗像说,长得真像啊,到现在看到这副样子心里还会小鹿乱撞; 京都人很喜欢在特定的日子吃特定的食物,不知道算不算一种延迟满足或者太过仪式化的体现; 自古以来会被这种不完美的形状吸引; 突然觉得“今晚月色真美”是一句很挑“境”(多方面)的话。 第十四集:等待月亮篇 无 第十五集:后面的明月篇 人一旦以为对方看不见,内心就会松懈,将真情流露在外。老头子这就是你装瞎的理由吗? 第十六集:月亮与京都式宴请篇 岚山里有一座寺; 把蛋打得稀一点适合盖浇饭; 结尾的别了每次都觉得很好听。 第十七集:甜蜜而苦涩的春之味篇 道明寺饼; 如何制作赏樱便当的特辑~; 高人=猛者hhh; 一根筋的女人固然不幸却有看男人的眼光; 真是坚不可摧又柔弱多情的三八子。 第十八集:与众不同的关系篇 男主为了逃避孽缘出家了; 哈哈哈哈哈这个糟老头子坏的很,天天偷窥女主; 人住久了就变成当地人了呢,京都人的邻里关系; 不要送太贵的东西,不然对方还不起也不想收,京都人的礼尚往来; 温情得落泪; 作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果然有天生的距离。 第十九集:逢濑之樱篇 欸我说你,这个好歹也是契科夫啊,你怎么可以用关西腔念台词呐。 第二十集:樱花盘的秘密篇 樱花树的骨灰做樱花树的盘子; 看到弹幕说: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法律是用来约束他人的,如果反过来,那就是个笑话。这句基本上可以看作全剧核心了吧。
前后一周的时间,有两天耽搁了下来。在过程中认识了与京都大学不同但是也非常优秀的同志社大学,了解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学科。这一周的心境变化很大,心情也起伏。它充当过我生活的调剂品,也作为慰藉。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很像一位对京都生活了如指掌的人在通过对一个个故事的讲述对外乡人进行京都的介绍,似是发起共同生活的邀请。相信一座城市的水若有灵气,这一座城市必然有神奇的魅力。对鸭川的喜欢仅是我揭开京都城市神秘一角的开始。好想念呢。
“京都人的生活跟着四季一起转,每年的节庆假日都是由时令决定的。年轻的时候对这些没什么在意,现在觉得节庆都设置得很到位。年末去听撞钟,去神社里面参拜,每年都在重复着这些事情。总感觉,这算是一种朴实无华,也就是朴素、简朴的意思,平日里朴素地生活着,节庆里奢华地享受着。”
又一部关乎于京都的物候与人文的剧情记录片,每一节所涉及到的关乎于传统、传承、茶道、咖啡、溪流、樱花、食材、味蕾等古典而沉静的美,都极为矫饰与风雅。作为观者,梦中之境都想置身于这般遍及红叶与樱林的幽寂间。二十集的剧情,最为触动的是第八集——“水之美学篇”,执念于京都泉水的年轻的咖啡店主,放弃继承家业——茶道。而选择经营取字自二条木屋町住宅街一角的山泉水冲泡价格亲民的咖啡生计。尽管一杯埃塞俄比亚的手冲咖啡仅需500日元,而准备及操作的仪式感,与家族的茶道文化,却异曲同工。末了才恍然知晓,一位经营茶道的常客,竟是其父。当老人再次自带泉水请求店主用此水冲咖啡时,年轻店主将腕表取下,随着悠扬的小提琴声,将装茶碗与茶筅的器物打开,准备为父亲冲泡茶水的一瞬,全剧的氛围,升华至撼动人心的顶峰。“这是我以前亲手烧制的茶碗。”父亲的泪花,在眼眶闪动。倒水、煮沸、置茶粉、取水、打沫、将茶碗呈现至父亲面前,一系列手法精湛且真诚的茶道礼法,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站立在咖啡吧台前,完成了父子对于家族继承与自我选择的和平和解。“虽然我开的是咖啡店,如有需要,随时可以来点茶。届时,我的手艺如有疏忽之处,请不要客气尽情斥责我。”老父含泪的目光,转而出现欣慰的笑容,“发自内心的款待,携刻于内心不忘。”令笔者不由赞叹京都人对于执业执念的执着态度。
末了,第十七集关于用大岛樱叶做的道明寺樱饼,令笔者有着将此刻街上的樱花叶摘下,做成盐渍饭团樱饼的欲望与冲动。
——壬寅年二月廿九,观影《京都人的秘密欢愉》简记。2022.03.31,江南暖雨夜,晚樱绽放时。
这部纪录片从京都的地方语言和工匠传承,姻缘嫁娶和四季风物,不仅让我们领略京都的市井文化和风味优雅,同时优美极致的每一帧画面都是治愈人心。初中的时候便去过日本旅行,可惜那时年纪尚小,并没有特别多的意识去领略京都这座古城的风韵和文化,以后若有机会我也想像纪录片中的人类学者爱德华那般专门到京都住上一阵感受京都人的生活,因为喜欢这种不急不躁,精致美好的生活方式。
京都的魅力来自于京都人,他们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秘密地堆砌京都之美。不管是神社寺庙等古建筑还是百年老店,各种各样巧夺天工兢兢业业的工匠或是德高望重的僧侣,似乎一直被禁锢在规则之中,在二十四节气中讲述不同美食和文化习俗。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在固定的日子吃固定的食物。他们恪守着美丽,封闭,优雅,固执,从一日三餐和起居住行都极具仪式感。京都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处事规则和饮食习惯都成为了这座古城的沉淀,无论世代如何变迁,它好像从未改变。这般千年的风土人情的浸润,酿成了独特的京都味道,似乎生活在这里时刻都能回归纯粹和本心。
【对美的追求】
纪录片专门邀请了常盘贵子来饰演百年和果子老店的小老板娘,是集京都人从内到外的优雅于一身的美女子。她就像空谷幽兰,无论悲喜都像淘过水般,涤荡成一抹浅浅的微笑。五官精致而不张扬,气质温婉而又娴静,以前认识她是通过和哥哥张国荣拍戏,果然岁月从不败美人。
当她坐在茶室里品尝着当季的点心,无论是赏月,还是感慨枫叶,举手投足都尽显京都风情,成为一幅幅印在人心的画。如果生活中有什么必须要追求的,那毫无疑问便是美。
【无处不在的分寸感】
京都人的性情中总有让人莞尔一笑的地方,但又有一些傲娇矫情的地方。他们似乎有些腹黑,无法理解京都暗喻的人都会被排斥在外,比如“我考虑一下”就是拒绝,“算了算了”就是多管闲事。京都人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并不完全一样,于是世界上存在两种人,喜欢京都的人和讨厌京都的人。
经营到第五代豆腐店老板,不肯把豆腐卖给无法区分京豆腐和嫩豆腐的游客,反而留给了邻里乡亲。为了不抢街坊的生意,也不愿多做几份卖出去,这份执拗与淳朴,充分体现了京都人对本土文化的骄傲。
京都人每天早上都会清扫自家门前,默认帮邻居家清扫交界处30尺的地方,不多也不少,打扫完后就会撒上清水,而且要干干净净不留纸屑,这也是京都大街小巷都非常干净的原因。京都人和邻里之间有一套心照不宣的规则:只扫自己一尺地,绝不踏足他人门。这也不是小气,而是这次扫了下次邻居就会帮自己扫,这样来来回回的有麻烦。虽说这种清晰的边界感有些许冷漠,但也意味着干净爽朗的关系。
京都聚集了很多传统工艺的工匠,是一座保守的手工业城市。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比较小,你去别人家是不能轻易进屋的,有事在玄关处长话短说即可。每当有外来人来家里做客,其实京都人不太会留下客人吃饭。比如主人来一句“来碗茶泡饭如何”是在下逐客令,但如果客人真的留下了,也会被主人家认为是厚脸皮。
【姻缘结合篇】
京都人不仅对结婚的事情很谨慎,而且还有独特的姻缘文化。京都的寺庙大多是承袭的,如果继承人是一位女性的话,要嫁出去就很难了,因为必须招一位上门女婿当住持。如果实在没有上门女婿的话,就会和其他寺庙的公子安排相亲。
【僧侣寺庙篇】
京都随处可见的除了百年老店,还有传承千年的寺庙。他们或藏于茂林,或藏于树荫,或藏于小径尽头,或藏于石阶之上。世人的祈求,井水的喷涌,时间的流逝,僧侣的诵经,都在这里被接纳和聆听。这或许也是京都人活得自矜而安静的原因吧。
【世代更迭篇】
京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百年老店,继承者们背负着极大的责任。他们不能简单地关门大吉,因为经过漫长时间形成的这种社会关系,若有一环崩裂,不仅会给多年来一同坚守传统的伙伴带来困扰,而且也会让顾客们买不到东西。所以他们觉得传承自家的老店,是对京都恪守的职责。
传袭百年的工匠中,不仅有专门做扫帚的和供奉神台的,还有一种特殊的工作,为众多的寺庙神社专门做木质建筑清理的工人。古老的建筑也是在他们的护理下不仅保有韵味,而且历久弥新。
有位生于茶道世家的长子,从小被咖啡吸引不愿继承家业,只想在小巷深处开一家咖啡厅。他的父亲每天都会到他的咖啡店坐坐希望他回心转意,并且每次都会带不同的水请他泡咖啡,天才的他只喝一口就识别出这些都是只能用在特殊茶会的井水。最后一次他拿出亲手烧制的茶碗给父亲跑了一壶茶,父亲才明白:儿子的茶艺依旧精湛,丛林流的光辉永远不会失色。无论是茶道还是咖啡,总归还是要展现出才气的。
【四季的味觉篇】
京都人非常讲究吉凶的说法,除了感叹四季的更迭之外,还会根据四季的食材做出美味的佳肴,不停地品味季节变化中的仪式感。和果子文化,井水烹饪,伐竹引流觞曲水吃凉面等,生活得沉稳而又富足。
他们会在四季挑各种好兆头的东西吃,比如立春将至,多彩羊羹就会上市,也有个浪漫的名字叫“春逍遥”,在六月的最后一天会吃水无月,是一种被切成三角形再铺上蜜豆的糯米糕。九月二十二日秋分的时候,会吃糯米团子,春天叫牡丹饼,夏天叫夜船,秋天叫御秋饼,冬天叫北窗。关于名字的由来,是糯米蒸过之后,只有轻微揉成团留下米粒,也就是没捣过的,不用发出捣糯米的声音就能做出来,所以邻居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做的,就和天色暗了,不知道何时到岸的夜船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达的,也就是不知月,北边的窗户看不到月亮,所以又叫北窗。
寺庙一到夏天就很忙,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聚在一起吃流水素面。将竹子劈成半月形,接成水渠,水中有面条顺水而下,想吃的人用筷子一夹就可以吃到了。
京都有一座寺庙叫妙心寺,在1月15日小正月这天会为到访的女客人准备红豆粥,樱粥或者年糕粥。
【水之美学篇】
京都人与水井有着无法斩断的情分,每个神庙里面都有水井供着人们打水煮茶。这座千年之都受到得天独厚的地下水脉恩惠,支撑着京都人民生活和文化的明水,被小心守护着。与京都御所相邻的梨木神社中,有京都三大名水之一,染井之水。衹园的八坂神社里有知名的美人水,衹园神水。位于神社门前的烤年糕铺,是一家历经1015年历史的老字号。现在屋子里仍留有创业时的井,许多千年老字号的食物之所以美味是取之于地下的井水。
京都人对水有着自己的执念,什么样的水适合煮什么菜,做什么汤,泡什么茶,都非常讲究,他们认为这是神明对他们的恩赐。他们尤其喜欢用软水泡茶和咖啡,甚至会把井水当作一种有灵魂的生命来看待,再结合一些古老的传说,更添一种怪谈的色彩。
【月亮与京都人】
京都人酷爱赏月,爱到整个城市的人默契地把灯光调暗,只为让月光照进来,欣赏月亮从盈到缺的美。
初秋的京都,人们略显忧郁。但是对不容易敞开心扉的京都人来说,秋天是他们展现真实自己的最佳时机。因为秋天使得他们喜爱的月亮在一年中最耀眼的时节。对京都人而言,月亮不仅仅是一颗天体。历经千年的阴晴圆缺,在这座城市上空升起的月亮,自古便具有神奇的灵力。对京都人来说,月亮就是神明。不知为何,人们仰望美丽的月亮时会这么想,或许那个人在某处也看着相同的月亮,这一点不分东西,是被印在人类基因中的浪漫属性。平常只展露坚韧一面的京都人,在月光之下会变得柔弱。
中秋赏月吃芋头,下个月吃豆子和栗子,吃了这些食物,内心才能平静。赏月会供奉当季食材给月神,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明月用芋头拜神。农历九月十三,后名月,则是用栗子和豆子。从前人们认为,如果不在这两天祭拜会不吉利。
九月九日是五大节日之一,重阳节。装饰当季的菊花,饮用飘着菊花花瓣的酒,祈求长生不老和消除灾厄的祭祀活动,在京都各地举行。
【总结篇】
京都的仪式感到底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在平日里朴素地生活着,节庆里奢华地享受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京都人的话,或许片尾那句“京都人如此美丽,然而他们却浑然不觉”是再适合不过了。京都人或许没啥抱负,但他们活得很幸福。至于为什么会是京都人的秘密欢愉呢,或许片中时刻呈现的川水河流都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水流得慢,而时间足够得长,所以并不着急去揭开谜底了。
嗯怎么说是四集呢?不止呀。好像一共下了七集。开始还以为是纪录片,后来觉得啊原来是伪纪录片,然后咦这是电视剧吧总之傻傻的很好看~
画面剧情引发极度舒适
把一个地区一年四季的风土人情,包括名胜、饮食、语言、风俗,用半演绎,半纪录的方式讲的这么有意思,每一个篇章自成一个单元,但是合起来整个故事又有逻辑联系,NHK拍纪录片真的太厉害了
京都的房东推荐看的
纪录片的部分和电视剧的部分彼此交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仿佛这个一千多年的梦到现在还没做完。京都腔的抑扬顿挫透着一点点柔性的娇,和额外的「分寸感」对照,实在让人怜爱啊。本片是系列开篇,《处世篇》《姻缘篇》《秋去冬来味觉篇》《传承篇》每集30min的四集。
越看越有味~习惯了这种纪录片电视剧杂糅形式后,反反复复的看都很有趣~以及做料理那位女将真的很有趣啊
忘了標記了,很不錯……特別喜歡大原千鶴
我去京都的时候,明明体验是那么愉快,静雅的氛围,含蓄克制的审美,古韵等等,无处不是享受,但不知道为什么作为中国人其实心底里蛮难过的,日本人把东亚的极致保存在了京都,而且深深刻在了这个城市和人们生活的骨髓里。但满眼感受到的大唐遗风,属于东亚的独特韵味,却在自己文化来自的国家不知道要去哪里寄托。一种深深的失落。
好神奇的“纪录片”。B站的弹幕都在吐槽各种三观不正的故事,其实片名已经点题了呀。
古典而沉静。半纪录半剧情片。消夏良伴。
常盘贵子的京都腔简直称绝!
到底是不是纪录片呢? 演员饰演的老板娘。2019.6.14终于在b站看完了全部20集。老板娘也有了归宿,这个应该是专题片,因为有演员扮演,所以有了人物和故事,有了对他们命运的牵挂。这个样式的片子,展示了京都人的日常生活和家庭,比浮光掠影的纪录片更深入细致。 京都真的美在骨子里,小老板娘媚在骨子里。。。
爱极了。
我做梦都想住在这样的庭院里
一部散文诗一样的纪录片,编了一些人物故事穿插其中,让20集的量显得不那么枯燥无味,又每集都讲述不同的风土人情。再加上西洋人的独特视角来看京都人和事,细腻的拍摄手法,画面留白,不用独白填满画面,又美又高明。
前四集棒呆了
映象很深的是说京都人的小气,沾染了江户时代的雍容,京都人却依旧以手工业为主,人人秉持闲话一句少三寸的敬业工作理念,忙于节气与时令的各种传统规定,来客即欢喜也嫌弃,以茶泡饭待客,茶叶也虽贵但做法却极其简单,贵贱之间,把京都人刻画地甚是有趣
形式独特可以说是乱来的纪录片,真好看
唯美、暧昧、精致、讲究,这就是京都人的日常,也可谓私房雅趣。我是来认错的,这个条目是我添加的,至少错了两点:1、不止四集,我自己就看了五集,补充“夏•怪谈”一集;2、不算纪录片,有纪录片的手法,屋宇、器物皆实景,更多是情景再现,算情景剧吧。
太美了。不是景色的美,不是逼格精致那种美,不是风土人情的美,而是古典文学意义上的一种压抑中的暧昧,高贵中的骚浪的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