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陌生人的善意(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2019)對我來說真是充滿仁心的電影。我們的社會中,甚至於電影作品中,對於「善意」的著墨與珍視真的太匱乏了,甚至於我們對於善意有些生疏,這也是這部電影未獲廣泛好評的原因。而這部電影把暴力畫面壓縮在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內,其餘的時間,就讓觀眾好好端詳一次仁的展現與適當之愛的表達。
2、這部女性導演的電影確實讓女主角表現出女性自主的一面。年輕時嫁作人婦的女主角,在丈夫的暴力對待中甦醒,重新審視自我的價值,於是帶著兩個小孩亡命天涯。這裡的逃亡,特別有意思,母親告訴孩子們:「你們值得受最好的教育,所以我們要去度假,去紐約那個大城市看看。」當女主角求助於自己的公公時,他打發他們去淪為觀光景點的自由女神像走走,可是他們去了圖書館、去了音樂廳,即便是偷竊,他們也享受了魚子醬,他們真正獲得了自由。
3、在成為無家可歸流浪漢的過程中,這家三口受到了許多陌生人善意的幫助。所有的協助,包括治療團體,都只是暫時性的過度,其目的是讓受助者成為獨立的個體,而在這所有的幫助中,最動人的是當男主角邀請女主家一家入住自己的屋子時,觀眾都會有一種預測,就是女主角將獻身於男主角,尤其當男主角對這女孩子有情意時,這樣的劇情也顯合理。但是高超的是,劇情發乎情而止乎禮,保持了這名女性的獨立性,不因為一般性的預測而讓女主角等而下之有淪為風塵的隨意行徑,以換取溫飽,同時,無損這名男性真正的善意。等到事過境遷,女孩子婚姻終結後,回來找男主角,這時候才適合把「歸宿」的問題拿來談。
这部电影的海报跟《看不见的客人》很像,所以我以为是同一个类型的,甚至以为是不是同一个导演。本片讲述几个陌生人,因为各自的生活困境交织到一起,最后成为彼此关怀的朋友。说实话电影很一般,没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桥段。电影中的角色,说他们的处境有多难吧,其实也还好,现实中比他们更难的多了去了。电影中的艾丽丝这个角色挺佩服的,一个女子,身兼三份工作,对待每一份工作的态度都很负责很上心。当然其他角色也都像爱丽丝一样,虽然身处困境,但对生活充满乐观,这样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陌生人之间尚且能彼此关怀,我们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也应该多一点关怀和温暖。当然关怀也是彼此的,没有人乐意一直付出,每个人的付出都希望对方能看到,能有回应,不管是一句谢谢还是一个拥抱。努力的陌生人,祝你安好——《陌生人的善意》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朋友们关注
扁平乏味冷清
说是个纽约故事,可气质上却不是,地域气质很不明确,再联系人物的面貌、台词对白,包括以提琴为主的配乐和复古的饭店布景设置,让我觉得它就是一部议程设置电影,主题先行,主题为大。在世界越来越强调“边界”的时候,它试图利用一组群像来融化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越来越高的壁垒,正是影片英文名字指涉的意图——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主题先行的作品往往容易自带上帝视角,演员的出色表现和极度平淡的视听技巧,让这部电影避免了那种高高在上的怜悯,这是好的一面。但主题先行还是让作品显得命题了一些,它一方面对失业救济、家庭暴力、族裔社群等社会话题表达关注,也把主角的人性变得单调、命运变得刻板、社群关系变得理想化,一把大型号的巴拉莱卡琴也弹不出俄裔美国人的忧伤,因而观感上缺少了余味和反思力量。
片名这么鸡汤,结果故事果然很鸡汤,诸多角色正派太正,反派太反,加上情节也很难令人共鸣。但还是在一个半夜认真看完了,可能现在这个时期真的需要多一些善意。
苦涩到导演也没能力化开 对education这词是有什么执念吗?
史上两性平权呼声最高的、以政治性著称的柏林电影节,选出这样一部女导演开幕片真是毫无意外呢。故事围绕一个带两个儿子逃离家暴丈夫的年轻妈妈展开,刻画了一群中底层小人物群像,在命运偶然交织和相互关怀中展现人性善良。但这个故事拍得真是索然无味,表达手法毫无亮点,人物动机架得很空,结尾转向狗血爱情更令之前的理想主义情怀变成一场空。只能说选这部电影作为开幕片,主题正确大大强过艺术价值,令人失望。
都市童话?soap opera。看简介本以为这个故事会是卡普拉传统和阿尔特曼的结合,可惜最终成品配乐乱铺、质感廉价、表演平庸、情节刻意、台词流水线(每个人物转场时说的punchline都尴尬刻意得令人窒息),餐厅作为核心元素也异常薄弱,或许出发点是好的,但依旧烂到光是完整看完便需要用尽我这个陌生人的最后一点善意。很想问问导演自己能够相信自己电影里的人物吗?
前 “The Last Image”& 荒木经惟
我为什么不背拉丁语来看这个最烂开幕片了嗷
天雷滚滚,口眼歪斜的剧本上句不接下句,俗套又滥情,好久没有看到T演电影,加一星惹,挑一挑吧球球了,不能不是恐怖分子的都演
有点像港片麦路人 但是不如麦路人的结构和人物塑造 导演似乎完全不了解俄裔美国人的生活 换成意大利餐厅可能还正常一点 感觉这就是一个把底层人物群像拍散掉的失败尝试 除了说明在任何社会女性都是弱势群体 没有凸显任何建设性议题 反正普通人活着靠运气 少生孩子多活几年 多生孩子自求多福
意外的好,一个家暴逃亡者带着孩子一路追寻庇护和自由,串起一路因为各种境遇落魄的可怜人,他们用自己底层的关系网密织了各自新的幸福,纽约的灰色视角很棒
在劇本上算下功夫了,可惜人物情感太隨意了,這個眾生相的圓滿大結局,注定一般般。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开幕片。罗勒莎菲看来一辈子都要拍渣男了,这就是她的作者性吗哈哈哈……看在影片还算展示了一下纽约的社会救助体系的面上还是能给两星吧,看似是个现实主义的壳,实则是个宗教+正能量+社会抚慰的情节剧,细节逻辑根本经不起推敲,人物基本没有一个立得住的。这年头并不是不能相信陌生人的善意,但是这些善意也不是无缘无故的,何况恶也不是像片子里这样无缘无故的啊。塔哈·拉希姆真的是不会选剧本啊[泪]。
演了好久才把所有人连起来…三星半吧我觉得。故事还是挺治愈的。
在紐約可以如同身处「社会大课堂」一样长见识,磨砺个人经历并治愈受伤的心灵,无疑是另一首献给纽约的情歌,也值得全世界城市宣传工作中学习。
什么外星球来的什么外星灾难逻辑的编剧和剪辑,我已经傻了。如果真实简单地表达,而不是这样做作刻意又煽情的拍法应该会好很多。Tahar禁止说英语了,不要再说了,法语它不香吗?
刻意、生硬、伪饰、造作,前一个小时如果勉强还能看的话,那越往后估计就越编不下去了。除了一丁点可怜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几乎毫无价值可言。柏林选这种片子进主竞赛,而且还开幕,不凉才怪。
印象深刻的是几处空镜,帅本帅的Bill,美本美的Andrea。
很多时候,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比熟悉的人敷衍式的安慰更加让人感到温暖。俗套的鸡汤小品,已很难打动我们了~
#Berlinale69# 明明可以描述成一个domestic violence抗争求助的好故事,非要用浪漫主义包装成纽约钢筋水泥之下的happy ending童话…笑点再多也百搭嘛。不过可以理解为啥被选为开幕影片,毕竟其他主竞赛影片的主题都太,depre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