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这张网飞的纪录片,看到最后居然哭了。看剧照简介原本以为是那种喜庆热闹匪夷所思天雷滚滚的纪录片,≪虎王≫那一路的,谁知道格局很小,除了家庭成员间的谅解与共同成长外,主线是一个家庭小生意的兴亡。我想我会落泪的原因,除了感动于PFLAG这个伟大的NGO鼓吹宽容理解以及自由派鼓吹个体思想的自由解放这些宏大的话题外,很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在多伦多这些年里,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家族小影音店从全盛到消亡的过程。
而且那家店老板一家全是大陆来的华人。而且是开在多伦多彩虹村里的十字路口。而且不同于唐人街或太古卖盗版碟枪碟的那些,他家经验出租出售的全是legit的正版,虽然似乎没有像Circus of Books那样监制发行过小电影,但他家从讲拉丁文的≪塞巴斯蒂安≫的VHS录影带到阿莫多瓦的≪Volver≫蓝光碟都上过架,而且有那么一二十年里附近的什么小剧场演出读书会讲座什么的都会去他家门廊里贴广告,广告里夹杂着drag queens show down和下周五哪个脱星在某夜店现场秀的告示。
然而他们也还是没了。
四五年前那家小店终于彻底关门前的那最后一夜,我阴差阳错的正好在店内。回来后在微信上贴了几段字以资凭吊。今晚翻了半天,居然找出来了,贴在这里算影评充数:纪念Circus of Books,纪念属于我们的曾位于Church & Wellesley的7-24录影店、以及现在在那里不知还能开多久的Glad Day Bookstore。
——————————————————
2017年1月28日 今天除夕,下了班和朋友在downtown吃了顿饺子当年饭。饭后在村子里走两步消食,忽然想起去以前常去的那家录像店看看有没有什么便宜的二手影碟可挑。走到门口发现门窗紧闭,窗后面拉得严实的帘子有一点灯光透出来,角上歪斜地插着个小纸牌,上面红字书写着open。以前熟悉的7-24霓虹招牌也没见到,不知道这个去处的会把这里当成邪教聚会的场所。 扭开门进得屋内,一屋子黑压压的人凝重地翻着四散在台子上架子上厚厚的大本电影目录,见到合意的就把影碟封皮从目录里抽出。有的手上已经握了厚厚一大叠影碟封皮。不知为什么看上去像沦陷前逃难或趁火打劫的架势。很多人也确实脸上带些劫后余生的表情:看着悲凉,又带点庆幸。 见到那个熟悉的中国老板,点头笑着招呼,才发现他一大家子老小都来了在后面帮忙。原来是店开不下去了,今明两天所有的蓝光碟和DVD,从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到珍娜洁美森的≪Zombie Strippers≫一概1块钱一张抛售,童叟无欺。楼下一层海量直的弯的两头摆的成人爱情动作片也贱卖,当然价钱贵了1倍 —— 两块加币1张。 曾几何时这家店是我居于闹市里遁世时的一个去处。十六七年前刚到多伦多的第一个周我就认识了她。架子上从几乎摆满VHS录影带,到渐渐地全部换成DVD,到渐渐试探地摆出几张HD-DVD和蓝光碟,到后来大部分换成蓝光碟。虽然伴随着我渡过了无数个驯良的没有花似的地出门去招蜂引蝶的夜晚,他们到底还是没能坚持到UHD Blu-Ray的时日。 印象里有那么个时期,这片录像店简直和Gladday书店一样是作为一个沙龙的存在,虽然地址也是搬了二三次,但总是在村里附近,尽管老板一家都是直的。他家里怎样刁钻冷僻的片子都能找到。夏日周末的夜晚里,一群群手握咖啡冷饮的顾客在架子前高谈阔论或者吊膀子。门廊里贴满了舞会讲座小剧场话剧的海报。你拎着一张电影的封套迟疑一会,后面就会有好心人上来给你介绍推荐,连成人部的毛片都是。因为这家店我看了无数的阿莫多瓦,Peter Greenaway,帕索里尼以及各种匪夷所思的演出。他家那时的店伙里有很多莱雅森大学艺术系的学生,和顾客融洽得可以当面嘲笑顾客。我有时挑的什么≪牧神的迷宫≫≪人类之子≫之类的夹一张≪Candy Ass 4 !≫,他们看到了就会把压在最下面的那张特意抽出来摆在最上面,一面飞快地在电脑上输入一面嘴里发出一串嘹亮的“Eeeewwww!” 中国直老板看见了也不责备,因为知道他们接下来定会安慰我说“Honey don't worry, we won't tell anyone now that ≪Candy Ass≫ goes all the way to the 4th!” 05年后我搬出了downtown,渐渐去得越来越少。待到现在我终于和torrent, Netflix以及各种机顶盒谋杀了这家黄昏里的沙龙。静下心来我挑选了60来张蓝光碟和三四张DVD,虽然好些的挚爱都已不见踪影。加上税付掉了70圆另5分,这个年大约开的不错吧。虽然又见到一个时代在自己眼皮底下逝去了。
906M。因为互联网的冲击,卖同志影片的小店关门记。
导演作为两位主人翁的女儿, 让这部电影显得更添柔情. 特别好
从猎奇到意外地喜爱与感动。一家贩卖同志色情制品的书店,串得起石墙事件前的波澜,也串得起被社会与自己囚禁成孤岛的人们。他们集体见证了80年代艾滋的恐慌,也见证了2008年网络冲击前人们渴求面对面交谈的炽热。那真是一座原始本能的圣殿与废墟,结合《邻人之妻》,能更直观地想象那段闭塞时光的千秋。有点可惜,这些地方都没看够,但纪录片拐向LGBT平权的角度很温馨,也很有力量。母亲Karen把生意与家庭分得很清,面对有悖于宗教信仰的同志儿子Josh,曾觉得那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但最终因为“没办法不做他最好的母亲”而转变,开明的她说父母只会在一小段时间里显得“聪明”,于是只能带领孩子们迈出人生的最初几步,她说,“为改变而奋斗是父母的责任,而孩子所要做的,就是安享一个尽可能平常的生活”。看得莫名鼻酸。四星半。
他们只不过想短暂开个书店而已, 却不想,成为一代北美最大的同志色Q发行商。一对甚至有些耻于自己职业的夫妇,想方设法护佑的犹太教儿子却对其出柜。他们是文化的印记, 历史的注脚,看似是同志平权的旁观者,实则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一个对于了解早期LGBT社交生活及运动进程都十分具有价值的纪录片,而它选择的角度是Mason夫妇(也就是作者的爸妈)开办的书店。它在某种程度成为了点燃骄傲洛杉矶的“星星之火”,也成为了许多彼时还困于身份和真我的人们唯一拥有的温柔避风港。成店期间,见证着成人杂志、古早同志色情片制作、互联网崛起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可以说它的“衰”预示着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与前进;他们也在宗教信仰、家庭价值与自我认识之间的矛盾中不断领悟学习。尊重,伟大和感动,组成了全片最真挚的情绪。PS 有点想到了LE家早期绅士系列有一scene就是书店展开的(Jonathan Agassi v Marko Lebeau..),当时感觉害挺刺激…
特殊年代的一处同性场所“circle of books”(这里主要指男同),和经营它的一对普通夫妻,看看他们如何用前者构建起一个美利坚“犹太”家庭的经济基础,以及度过色情行业在米国市场起伏不定的漫长岁月。平铺直叙,避重就轻,有所保留,最关键的信息和表达实在是不够,充其量只将其当作是符合当下主流价值观的一次怀旧行为吧。强势的母亲,温柔的父亲,和掩藏性取向的孩子,感觉会是很好的影视题材,只是已经不那么新鲜了。
最喜欢这个妈妈为了儿子的幸福所做的努力和转变
网飞给的这部纪录片信息量太有限,90分钟不到都感觉严重注水,亲子访谈的形式也毫无任何意义,同样在微博看过有关Circus of Books的科普,反而觉得更详尽有趣。没有办法因为最后几分钟的平权画面就盲目献上热忱,作为纪录片很不合格。
我始终觉得艾滋病是美国政府失控的阴谋,为什么在一个最反同的总统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主要针对同性恋的病毒,说是巧合我是不信的。
{★★★☆} 不愧是在情色产业里摸爬滚打的,和外面的妖艳贱货根本不是一路人。我十分佩服母亲在镜头前直言不讳,“让我和同性恋共事我毫不在意,但我无法不在意我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我也佩服父亲在儿子出柜后对他说,“男人会像利用女人一样利用男人”,但有时坦诚的人也是开明的,我打从心底喜欢Mason夫妇。虽然这不过是他们故事的一小块截面,浪头颠簸的人,往往有比电影更精彩的人生。
10-3 一开始不准备看的,最近看完the boys in the band心想rm制片还是补一下,不过主要是看到封面的那个截图是alaska,还以为自己认错了搜了一下竟然真的是采访了他。影片嘛,更像是一个家庭纪录片,刚好只不过女儿是导演,然后这家人开的店又那么清奇,外加儿子又是gay,作为纪录片来说一般般,但是本身主题值得看一下。
我已经好久没看电影,porn倒是一直有在看,我明明不刻意去思考性爱,它又总和呼吸一样,来的毫无预机
這家書店仿佛就是20世紀70-90年代的同志聖殿。但隨著時代發展,聖殿也有關門的一天。從此,它成爲一個傳奇,但比這個傳奇更動人的,是它的建造者和守護者——一對異性戀夫婦。在營業的30多年間,他們對孩子隱瞞自己的真實工作、投資過成人影片(還意外成了全國最大發行商)、幸運躲過審查制度的牢獄之災、目睹艾滋危機時的一幕幕悲劇、經歷兒子出櫃之後的宗教身份掙扎,並逐漸成爲同性戀親友會的中流砥柱,他們一路見證了社會對LGBTQ的改觀,也在用自己的點滴善意傳遞著愛與理解的力量。招牌燈滅之後,美好和希望持續發光。
从书本马戏团的历史逐渐过渡到这对创办者夫妻的家庭故事,两个视角同样重要,同样精彩。这家书店记录了上世纪后期同性恋群体的每一刻历史印迹,也成为了上世纪后期同性恋群体难得的栖息地。其实第一印象很难相信店主是一对有宗教信仰的夫妻,他们曾经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划分得毫不相干。儿子的出柜,是纪录片中叙事的过渡点,也打破了这对夫妇之前所恪守的平衡。“为改变而奋斗是父母的责任,而孩子的责任就是尽可能过平凡的生活”,这句出自母亲口中的话,也成为了她所践行的准则。从目睹同性恋群体的故事,到亲身参与到他们的故事,再到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他们的故事,这部电影给人的震撼与感动远不足以用文字描述。
还不错,有趣。
基佬的彩虹小延安。
书店太难了,即使是传奇。“有天来了个客人,助行器卡在了门口他出不去。我们的客人正在老去。”
意外地还挺好看,虽然访谈内容有限,但是通过一家同性色情影像店,串联起上世纪LGBT以及民主社运的进程,石墙运动、艾滋病大流行,以及本世纪的互联网的兴起等等,在有限的时间内也展现出这对夫妻人物身上的矛盾点,从一个“非自觉”的平权运动人士,到一个拥有自主意识的的社群骄傲的典范,穿插进宗教的禁锢、孩子的自白等等,最后落到一个很感人的点上,逻辑组织清楚,可看性也蛮强的。
Omg, I’m the first one here! This is a very interesting documentary of the life of a straight Jewish couple, making a success of a gay porn business they don't fully understand, which also enables us to get an insider's look at a rich source of LGBT history.
书之马戏团的兴与衰,内容比较松散,几度转到一家人的亲子访谈的部分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