СОЮЗ СПАСЕНИЯ
台词摘录: ①судьба меня уж обрекла ну где скажи, когда была без жертв искуплена свобода погибну я за край родной ②я изменил России навсегда на свободу без жертв ③я цельно жизни своей полагал поставить власть российскую перед своими подданными 看完电影最大的感受是感动和无奈,没有一个人是十恶不赦的,但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贵族愿意为了人民革命舍弃一切:身份、地位、家人这些都不重要,只为了伟大的自由和宪法。 安娜对谢尔盖说“тебя все любят”,她说所有人对她放行甚至鞠躬仅仅因为她是他的未婚妻,而谢尔盖却说:“明天要么我们所有人都死要么获得胜利”。或许这就是明知不可而为之者吧。
沙皇在下令开炮前仍说,想离开的可以离开,我不会记住他们的名字。可是没有人离开。直到军官第一声下令时,战场上仍无人动弹,对面是“叛军”整齐的队列,这边士兵们站在装好弹药的火炮前,不愿动作,或许是因为炮口对准的是曾一起训练的朋友,或许是他们认同这群所谓“叛军”的理念。
在影片结尾,尼古拉一世判处五名十二月党人绞刑,其中有三人的绳子断裂,与历史不同的是这三人没有被重新处以死刑,而是突然出现了影片开头的场景:所有人兴高采烈地庆祝战争胜利。但当我看清谢尔盖帽子下的鲜血时,我就知道这也只是幻象,但如果真的是这样该多好。
影片整体来说主要是凸显了十二月党人的光辉形象,我们并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的如同影片中讲的那样,无论是沙皇还是平民都曾为所谓权利属于人民这一理念动摇过。但至少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出没有人不因这场伟大革命而有所触动,这场革命永远地改变了俄国。
希望未来仍有千万个十二月党人愿意出现在特殊时期的历史舞台上,也希望这样舞台永远不会搭成。
边看资料边把电影看完,电影节奏有点乱,慢慢把一些人物和资料对应上了。
本以为是一部热血沸腾,理想悲剧的历史电影,但这部电影似乎节奏过于客观了。整部片下来,理想和宪法过于抽象了,十二月党人的追求是什么?革命的目的是什么?片中都没有很好的阐述,观众的共情感也没能被提升起来。
而广场上被炮弹击杀的士兵和民众,他们又是为何而死?整部片看下来,似乎这些起义士兵是被缩短服役年限骗到广场上来的?史实是这样的吗?我不知道,但我想象中不是的。
电影的男主角是谢尔盖·彼得罗维奇·特鲁别茨科伊,十二月党人的领袖,但是他却在起义时分犹豫不决,他到底在干什么?影片最后他说,我不希望有人流血。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一千多人在广场上毫无意义的死去,一群有理想的革命党人毫无意义的死去。他不应该对此负责吗,为什么电影又把他塑造成一个无能为力的悲剧英雄呢?这就是所谓的贵族精神吗?这让我很莫名其妙。
影片将尼古拉一世塑造成了一个,坚毅的铁腕执政者,因为我了解不多,所以不予评价,我认为至少这个角色在影片中是相对中肯的。
影片的画面十分精美,为数不多的几分钟战斗场面也十分令人震撼,但是电影整体对十二月党人革命这个事件的态度,让我十分迷惑,总之,这部片看起来就像,一群被哄骗的士兵在一群不负责任且毫无头脑的军官的煽动下,走上广场,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这就是导演心目中的十二月党人革命吗?
我觉得还是去看纪录片,自我评价比较好。
绝对满分啊!这是支由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贵族青年和知识分子领导的起义队伍,就是后来被列宁高度评价为“俄国第一代革命者”的十二月党人。他们是俄罗斯的英雄。十二月党革命中六位青年将领,有枢密院院长的儿子,也有前皇家近卫军司令的儿子,本质上他们自己就出身沙皇统治阶级,但是他们还是想革了沙皇,这一点很难得,但是他们手段太简单了,仅仅3000守备近卫军和20000武装民众就想逼宫,干涉沙皇继位以至于推翻沙皇,最终被新任沙皇尼古拉派9000(步骑分别是6000和3000)皇家禁卫军镇压。其另一部分900驻军在乌克兰响应起义,立刻被沙皇乌克兰军团镇压,史称十二月党革命
有这样一群人,身为贵族和上层,心里却想着革命,想着挽救这个国家,他们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为了自己的理想。
影片多用大景别和长镜头展现革命。
鸟瞰镜头:表现士兵哗变与长官游说,士兵所穿的普通军装和长官所穿的华丽军服在镜头上表现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再因为镜头中全是士兵,只有长官一人,更显得长官具有一种势单力薄之感。
我对俄国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一直很感兴趣,一群俄国近卫军,沙皇俄国贵族精英中的精英,本来是统治集团中的既得利益者,却站出来反对沙皇专制,没有什么阴谋诡计,直接列队到了冬宫广场,他们的贵族精神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完全背叛的自己的阶级利益在追寻民族国家的解放与自由。这次看《救国同盟》把这段历史搬上了大银幕,了解当代俄罗斯历史新的叙事态度。
我当初看《无畏的上将高尔察克》的时候,就鲜明的感觉到俄罗斯当代历史题材电影的新的历史态度,他们把苏联74年的那种布尔什维克的历史观彻底抛弃了,重新去对接彼得大帝的传统,这点在这部最新拍摄的《救国同盟》中表现得也非常明显。
#救国同盟 影评# 前两个月就看过这部电影的预告片,心里一直保有着期待,但苦于没有整块的时间品鉴,就一直没有打开这部电影,乘着今天跟朋友约好,就一起看了这部电影。 首先评分给三星,主要给摄影,画面和十二月党人这个题材,为革命牺牲的情感很动人,“每个人都想要改变,却又不愿意付出牺牲”这句话也说得很精辟,更反衬了十二月党这些革自己命的人的伟大之处。 但这部电影的问题非常之大,包括但不仅限于琐碎的故事线,庞杂的人物背景和混乱的价值观。这是一场失败的革命,非常失败,少数一些贵族意识到了民主、宪法与自由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发动群众,那些士兵在广场上被枪支和炮弹淹没,呆呆地站在那儿,他们被欺骗,到死也不懂自己为什么而战,旁边的民众嘻嘻哈哈,本来想要见证一场即位仪式,也被纷杂的炮火所掩埋。不用谈系统的执政纲领,未来计划和确切的夺权手段,十二月党人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沙皇会与他们和谈,会自动让出皇位,本来能够夺取胜利,却导致了最终的失败。但是,这种毫无支撑点的革命,就算成功,也是误打误撞的、无法延续的成功。 其次,这部电影的价值观非常混乱。本想赞颂十二党人的流血,结果不断的美化沙皇专制,屠杀的命令不是沙皇下的、沙皇是仁慈的这种想法贯穿了整部电影,最后的改革与十二月党人的牺牲无关,是亚历山大一世与二世的良心发现,甚至尼古拉一世说出“本想和他们和谈,结果他们做出这种行为,我就不愿和谈了”这般的话,十二月党人很伟大,最后牺牲的处理也很有美感,过去他们一起抗击拿破仑的侵略战争,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对于这场革命,也是出自对国家深刻的爱吧。 新千年以后的俄罗斯,确实是一个迷茫的俄罗斯。它试图赞美沙皇,美化沙皇的行径却也无法抹杀掉革命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当时沙皇不愿和谈,最后被二月革命灭了全家也是一种报应吧。
俄罗斯电影《救国同盟》出了最新预告,真的是眼睛都不敢眨,生怕错过了什么,配乐,画面,服装,电影主题,观众代入感,都堪称一流水准,对比下,国内导演拍的历史题材电影,从各个方面都被无情碾压。 弹幕都疯狂了,俄罗斯不愧是帝国,一个国家的艺术成就和水准也反应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地位。  《救国同盟》讲述19世纪20年代十二月党人军官们带领起义军反抗沙皇专制为国家求变革的事迹。 沙皇驾崩,这是俄罗斯百年一遇的机会,改变残暴的沙俄统治在此一举。 十二月党人是沙俄历史上少有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年轻的心脏在为祖国跳动,鲜血染红了冰冷的湖面。  参加起义的人都是贵族,议员之子,家境殷实,为什么要起义? 但他们不是为了争权夺利,更不是为了光耀门庭。 他们要用一种新思路去改造俄罗斯,即使这样会让他们走向毁灭。  预告片几个简单的镜头,就让人们对这个民族肃然起敬。 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是克制,是激情,是隐忍,是牺牲,是对自由的向往,是无数默默无闻的人无私的奉献,革命的意义在于推动历史向前,让人们朝着更加光明,自由,平等的美好世界前进。  “人们都向往自由,却没有人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大革命洪流下,人命如草芥,演员表现出来的恐惧真实可触碰,同时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和推翻旧世界改变历史的决心又在摇晃的镜头中得以充分的表达。 电影是传达普世精神,无需刻意歌功颂德,回归人性的本真就足以震撼世界。 看完了这个预告片,我羞愧的删掉了电脑里的国产同类型历史题材电影,中国电影真的需要警醒了,在这么堕落下去,我们和人家的差距就要隔着银河系了。 不禁要问,到底差在哪里? 我们明明有比别人更加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华民族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逊色,在血雨腥风中,在革命的呐喊声中,在无声的电波中,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和鲜血构筑我们新的长城。 电视剧《一把青》中国军飞行员,几乎全部在抗日战争中战死,他们哪个不是出身书香门第,很多都是独子,他们本来可以拥有衣食无忧的未来,却选择在国家危难当头挺身而出,这种为理想而战,为信仰而战的感人事迹比比皆是。 日本兵围了上来,年轻的飞行员请求队友给自己一枪,战友飞回来,扣动扳机,又无奈调转机头飞走,此后余生都在自责中度过,一封封家书,寄出去的都是噩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这个民族所承载的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沉重。  为什么我们的电影连那段历史万分之一的精彩都无法表达出来?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明星一部剧能赚几千万,我们应该不缺钱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人口14亿,就找不出几个有着极高艺术审美和人文情怀的导演吗? 简直就是闻着伤心,听者流泪。 每每看到外国优秀的历史战争片,小编就羡慕到昏厥,气到发抖。一群拿钱不干人事的导演,整天就知道宫斗和爱情。于妈摇头晃脑,觉得自己才华横溢,你行你上,整天逼逼。 今天小编就把话一次讲清楚,让观众明白中国的历史题材电影到底问题出在哪了。 首先,对那段历史没有认真调研和准备,剧本不合格,导演缺乏对于这类型电影的驾驭能力。 每年国庆几乎都会有类似《建国大业》这样的历史题材电影上映,我们应该铭记那段历史,但是也请导演TMD用点心,在这么流水线作业下去,观众就会慢慢的对这类电影格式化,程式化。 战争历史题材的作品有着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不是说每次把各路明星往里一凑,然后各种热血场面安排起来,在枪炮声中喊打喊杀,有牺牲,又流血就叫战争片。 还记得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编点开《建军大业》的预告片,看到欧豪饰演的热血爱国青年叶挺,拿着枪,战火纷飞中,歪着头,扯了一下领带,妈呀,这他妈的是在拍偶像剧吗? 卧槽,一定是打开的方式不对。。。。。 再来一次,然后就是  “老蒋要屠杀我们,汪精卫要凑热闹,那就打!” 然后就看到一个霸道总裁,在枪炮齐鸣中转身,他就不怕人家一枪爆头吗?指挥官在打仗的时候,真的可以站的这么明显吗? 小编非常喜欢欧豪,他真的非常棒的演员,但是导演这么安排也没有办法,历史题材是要给后人看的,导演你确定这样拍没问题吗? 其次,电影配乐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辛德勒的名单》电影配乐,导演斯皮尔伯格就请了犹太裔最负盛名的作曲家帕尔曼带来那段震惊世界的小提琴独奏曲。  身为犹太人的帕尔曼对这段历史感同身受,琴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忧伤的旋律仿佛在诉说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但细听之后,流畅的旋律中又有一些亮色和希望,并非是完全的悲伤,正如片头中黑暗的一点烛光,这是善良的辛德勒之人给予这些曾经灾难深重的人们。 至今全世界的人听到那首《Main theme》就会停下来想起犹太人的那段经历,警醒着后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真善美与罪恶。 配乐赋予了电影灵魂,也直击每个观众的内心。 国内的观众提起南京大屠杀,不免会想起《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南京》,这两部都是导演的用心之作,感动了国人也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前一部影片是通过一群妓女的故事折射兵临城下的残暴和人性真善美。 但是小编真的不希望一提起南京大屠杀,回荡在人们脑海里的是那首《秦淮景》,莺莺燕燕,有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尴尬。  如果说国内的交响乐团无法承载这样一部史诗片的配乐,可以花钱,花点!请国外的团队来做。对于我们这段历史,什么时候能够有《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史诗级配乐啊。 好的电影不要多,一部就够了,《辛德勒的名单》之后,反应二战这段历史的其他同类型作品只是证明了斯皮尔伯格的高屋建瓴,你大爷就是你大爷,他二舅永远是他二舅。 最后,急功近利。 国内大大小小的战争片拍过不少了,哪一步可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为什么《拯救大兵瑞德》可以?《血战钢锯岭》可以,《辛德勒的名单》可以? 我们太急功近利了,不信大家算算,国内近些年历史题材片,拍摄周期是多久?三个月?半年? 慢工出细活,付出才会有回报,国内的导演在慢慢透支国内观众对这种历史题材片最后的耐心和忍耐力,继续作吧。 目前国内对于一档明星真人秀的投资超过十部电影,因为来钱快,保本,所以明星就像磨盘上的驴一样,每天蒙着眼睛埋头苦干,各种转场,各种综艺。 忘记了一个演员本来的意义,慢慢的市场就变得很畸形,演员不上真人秀,就没有话题度,没话题度就没有导演找你,没有导演找你,演技再好也是白搭。
首先,影片制作精良,帅锅美女汇集一堂,服装、场景等美仑美央,应该在影院观看才更过瘾……
就冲这,给个三星。
可惜,影片所反映的历史苍白混乱,让人搞不清楚背后的因果,更近似于宫廷内斗和贵族间的男欢女爱。
为了理解影片,特地找出张建华先生的《帝国风暴:大变革前夜的俄罗斯1762--1855》一书来恶补历史。我不知道深谙祖国发展的俄罗斯人会如何评价影片,是否他们会自动脑补其中的历史逻辑,但是,我觉得影片没有表现出十二月党人废除帝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想与激情。
当然,不探究历史的话影片尚可。最后绞刑行刑时绳索断掉,我还以为会有奇迹发生。
可惜没有。
不过主人公脑中闪回的场景是那么温暖,就像《寂静岭》的结尾,含情脉脉,却是阴阳两隔……
史詩。
最后几处冲锋的场面看的我真的很难受,战争、死亡、理想、国家,最特别的在于救国同盟这一群军官群体的描绘,即便是戏份不多的几个也仍然展现出十分鲜明的形象。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真的很纯粹(不是说善的纯粹,而是所有的情感都带着一股莽劲儿,这一点在其他俄罗斯文艺作品中也非常突出,真是神奇的民族。
7.5/10 这片比看之前预期的要好。之前看的不少批判点(立意模糊、抹黑十二月党人等等)并不认同。要说缺点就是线络有些散,角色塑造并不亮眼,以及审美上和剪出来的宣传片不是同一路数。最后的绞刑,响起的确是胜利的轻松配乐,男主在死前记忆回返一切的开端,这片的结尾单独值半星。
优点: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每一帧都美的和画一样。火药与硝烟,空心方阵,拿战时期战争的完美表现。缺点: 细碎的情节,有时候无聊的让人想睡。 单薄的人物塑造,出场的很多,但是没有细节的表现,让人看了就忘了。感受:如果你是和我一样带着对十二月党人的憧憬来看这部片子的话,你一定会失望。导演试图用一种所谓的客观的视角来叙述事件的经过,所以没有很明显的英雄,当然也没有故意的反英雄。但是,但是,看着看着就让人很不开心。尽管知道这些年毛子一直在为沙皇洗白,尼古拉一世也比同时期中国君主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是!电影拍得可是十二月党人啊!尽管他们有着种种的幼稚病,但是他们确实是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了。导演表现他们的幼稚太多,理想太少,不免让人试图揣测他的动机。
预告片几个简单的镜头,就让人们对这个民族肃然起敬。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是克制,是激情,是隐忍,是牺牲,是对自由的向往,是无数默默无闻的人无私的奉献,革命的意义在于推动历史向前,让人们朝着更加光明,自由,平等的美好世界前进。“人们都向往自由,却没有人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烈士造反者通常都不爱具体的人。他们也有爱,爱坚执的原则,也爱人,爱抽象的人。所以烈士造反者并不忌讳屠杀,甚至是大屠杀,因为他们在宏大理想中试图缔造的那个世界远比一切具体的人和现实的人来得重要,为了这个世界的图景,一切具体的人被碾成齑粉也在所不惜。最后一部分扳回来印象分。只是造反者在煽动底层普通人去当炮灰之前,务必高尚善良一点吧,实打实地告诉他们会有的残酷后果,而不是只空口许诺好处,真正的自由是能清醒明智地选择并坚守自己的选择,那么即使为此而死他们也是自由的,而愚蠢的人得到的只是忽悠而不是自由,当然投机者要的也不是自由,而是好处。
尼古拉一世曾问普希金如何看待十二月党人的叛乱,普希金答:“我想我会站在起义军那一边,陛下。”十二月党人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认为革命是请客吃饭。贵族的脑子里对于绞刑和西伯利亚没有概念。而且对于推翻之后怎么重建也没有概念。有想法和热情是好事,但最好先思考一下。否则就是白白流血,什么也改变不了。尼古拉一世压根也不会听你们的。
结尾的假结局复活蒙太奇形式万用不腻就好像南山部长,没有准备充分的政变也只会是叛变了
俄罗斯现在的意识形态真的很迷
太美了…彼得堡
老阴阳人了,全片都在阴阳怪气十月革命(滑稽.jpg)
皇帝孤身单骑面向叛军与其对话。炮兵不肯点燃引线开炮镇压。缺乏缜密的计划,广场溃败草草进攻要塞。人民也不了解这些青年意欲何为。狂人以为永远改变了俄,在我们俄罗斯,谁不认为自己是拿破仑?尼古拉一世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角色,展现另类美感。旁白宛如科教片,展现主创电影语言的贫乏。配乐过于现代,失去贵族悲剧感。片尾梦回巴黎举杯香槟像是一种和解。
沙皇拒绝改革残酷灭掉了理想主义的贵族的柔性叛乱,最后被军工资本家逼下台,被布尔什维克杀全家也是报应。
2.5 结尾有点感人,加半星。批判它站在反动立场上的也太高看它了,这片有什么立场啊,就是凑一堆演员,想到哪拍到哪,非要说体现大漩涡里的人性吧,那表现得可太失败了。这不如高尔察克呢,那部再反动好歹还占个观赏性。导演下部拍个悬疑片吧,没准能拍出点花来。
8分。我对那个排队枪毙的时代真的是毫无抵抗力啊~故事让我想起了秋瑾,想起了黄花岗,所不同的是俄罗斯的十二月党人更多的其实是旧秩序的得利者,他们自己革自己命的气魄值得钦佩,但可惜他们只有热情与热血,却缺乏隐忍与决断,事不机密又没发动群众,最终空留余响,也间接导致了俄国的问题只能通过彻底的颠覆才能解决。俄罗斯对本片真是下了血本啊,人物还是道具都精益求精,看得我心潮澎湃,赞叹不已。
配乐,剧情连贯,特效,相当不错
视角偏狭,立场含混。革命不是病毒,专制(即便冠以“开明”二字)才是。
把革命的对象(尼古拉一世)轻易地从身边放走,乖乖在原地等着被炮击,队形乱了之后就群龙无首溃不成军……近卫军不是再搞革命,这是在玩过家家
制作很精良,每个画面都很宏大,很美,配乐也很燃,但是画面的剪辑略无语,特别是时间过渡的剪辑,太生硬了。再开说说剧情方面,十二月党人起义,他们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想要推翻专制统治,虽然失败了,但是那种无言,勇猛,无畏却是令人震撼。“每个人都想要自由,但却没有人愿意付出代价”还有就是,可能我俄语不到家,后面没看懂,他们被处于绞刑,然后谁把绳子搞断了?他掉下来回想以前的快乐时光然后咧?
画面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