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绝杀慕尼黑

剧情片俄罗斯2017

主演: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萨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马什伊万·科列斯尼科夫亚历山德拉·雷文科詹姆斯·托拉斯基里尔·扎耶采夫安德烈·斯莫利亚科夫

导演:安东·梅格尔季切夫

剧照

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 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2 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3 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4 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5 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6 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3 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4 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5 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6 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7 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8 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19 绝杀慕尼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05:02

详细剧情

  电影根据体育历史中著名的传奇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前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比赛结果发生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

长篇影评

1 ) 可爱的俄国人

绝对是一部天然就具有好电影气质的故事。以弱胜强,数次反转,极大的不确定性。最可怕的是这一切竟然全是真的,就连最后的一个决定性的投篮都是对历史最真实的反应。尊重这个篮协主席,是他让篮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对抗,变成了一项真正的绅士运动。 当然,作为俄罗斯人拍的电影,对于美国刻画和表现基本还算基本公证,更是让人值得起敬。

2 ) 篮球无关政治,篮球高于政治

标题改编自利物浦名帅比尔-香克利的名言:

"Some people believe football i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I am very disappointed with that attitude. I can assure you it is much,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标题想表达的意思是,体育和政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体育应该是高于政治的。这大概是看完《绝杀慕尼黑》后,我对电影最为直接的感受。

机缘巧合获得了《绝杀慕尼黑》的观影机会。观影之前,我对这段历史有些许了解:1972慕尼黑奥运男篮决赛上,前苏联在最后时刻极具争议地绝杀美国,获得了当届的金牌。而“主流”媒体的普遍评价是,前苏联方面在这场比赛的上上下下都受到颇多“照顾”。所以我个人很期待,作为另一方当事人,电影将会以什么样的镜头和态度来叙述同样的一场比赛。

所有图片引用自官方宣传照,侵删

故事以主教练加兰任的视角展开。像许多中年男人一样,加兰任坚毅的面孔藏住了许多危机与艰辛:成绩压力下临危受命,工作中要面临上级的各种掣肘,手下的队员们富有个性且各怀心思,回到家中还有个急需攒钱治病的孩子。

然而面对种种桎梏,他还是在新闻发布会上坚定地说出了“打败美国队”的目标。那一刻,加兰任让我想起了全国大赛跳上桌子呐喊的红脑壳。然而热血过后,日本少年可以无拘无束地去拼搏,前苏联男人却需要戴着镣铐起舞。

在冷战的时代背景下,成年人的世界比以往还要复杂:领导担心输球之后有损大国荣誉,于是千方百计地想要行政干预;球员克服自身伤病和地狱歧视本就不易,还要面临“赢球低奖金输球小黑屋”的奖惩机制;比赛之外,人人又有自己的烦心事,比如生计、家庭以及爱情。。。。。。

所有图片引用自官方宣传照,侵删

俄罗斯电影自黑了前苏联的政治制度,但正因为交代了历史背景,我们才更能理解加兰任的不易。面对现实时,他有自己的让步和变通,比如悄悄塞给队员的隐形眼镜,以及为了让队员参加婚礼开展的另类训练,这都是他铁血教头之外的另一面。

不过让步并不等于妥协,加兰任对自己的理想和热爱固然坚信不疑,你会看到他在原教练离职时不踏入场内表示尊重,也看到了他在面临上峰退赛压力时的据理力争。为理想宁折不弯的人需要歌颂,然而能负重踏上光荣的荆棘路,加兰任同样值得我们的尊敬。

至于我最期待的决赛部分,电影可以说相当用心。整个剧组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培训演员的篮球动作,避免了场上人均CXK的情况,以我的水平来看,大家的球技都是在线的。再着电影对于决赛场景的还原度也相当高,开场的那次进攻犯规、比赛中间Dwight Jones与Mikheil Korkia的兑子,Alexander Belov跳球时对Jim Brewer的肘击小动作,Zurab对Doug Collins的凶狠犯规,这些都复刻了比赛实况。虽然也有各种胯下换手扣篮以及空中接力等艺术加工场景,但如果你去看录像回放的话,你会发现这些改动还是值得的,因为原本的比赛实在是太。。。复古了。

所有图片引用自官方宣传照,侵删

而对于极具争议的最后一攻,本片也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再现:叫暂停时的语言障碍,第二攻时的计时器错误和FIBA秘书长的介入,以及最后描绘了众生相的绝杀长镜头。影片并没有去评判最后时刻的各种事件是否符合规则,也没有执着于其中的各种阴谋论,只是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场景,交由观众讨论和评判。

时至今日,对于那场比赛判罚的讨论仍然没有停歇,俄罗斯人仍旧以此自豪,而美国人则不愿承认失败,一直都未曾领取银牌。很多人将比赛的胜负归结于冷战的大背景,裁判的争议判罚以及两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争斗,但却少有人讨论比赛本身。

影片并未逃避这些棘手的政治话题,反而是以尽可能中立而客观的视角展现,但我相信导演更希望观众将着眼于政治之上,着眼于体育运动本身。

所有图片引用自官方宣传照,侵删

这部影片能在俄罗斯的成功,自然少不了战胜不败美国男篮的噱头加成,但不能因此就将它归类为一部披着体育外衣的篮球版“战熊”。前苏联的教练和运动员们,在面临政治、体制等客观因素影响时,仍然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集体,热爱这项运动,愿意去付出一切,赢得这场代表国家荣誉的比赛胜利,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部分。

3 ) 这是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

过年时看了流浪地球感觉很燃,看到了国产科幻的希望,觉得应该是今年最佳电影了。但是这几天2刷绝杀慕尼黑后真的是激动万分,更燃,没想到那么好看。

俄罗斯体育电影看过花滑女王,最后一球,都还不错,花滑女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讲的是个人,而绝杀慕尼黑体现的是集体的力量,最后赢得胜利。前苏联电影有不少佳作,莫斯科保卫战,解放,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战地浪漫曲等等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绝杀慕尼黑可以说是主旋律电影,我将它当作苏联电影在看,继承了前苏联电影一些优点,剧本扎实,叙事手法,镜头语言都很出色,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的慢镜头。整部电影节奏紧凑,情节衔接很快,不仅仅是叙述夺冠的故事,而是告诉大家苏联男篮经历了多少艰辛而取得的成绩。教练可以说是最大功臣,训练方法先进,临场指挥出色,更可贵的是将球队凝聚在一起,对球员关心呵护,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教练儿子要手术需要钱,但是依然为萨沙付手术费,帮立陶宛球员保卢卢卡斯做担保,隐瞒实情,给队员隐形眼镜,格鲁吉亚队员的妹妹结婚提出离队时,主动提出全队去格鲁吉亚训练并参加婚礼。因此队员对教练感激万分,死心塌地为他效力,所以球队能紧紧团结在一次。苏联队只所以战胜美国队就是团结一心,美国队却内讧。影片也揭露了苏联官员的腐朽,没有国家荣誉感,只在乎自己的官位,让人敬佩的是教练和他上司主动承担责任,最后依然不退赛最中夺冠。这部电影剧情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可以说不错的剧情片,最后绝杀后真是激动万分,慢镜头运动恰到好处,真的燃爆了。

所以绝杀慕尼黑可以说是今年最佳电影之一,可惜排片太少了。希望国产体育片也能出这样优秀的作品。

4 ) 你猜,我是怎么在最后三秒赢下这场比赛的

@@@@公号版本:戳此……

竞技体育是最能激发群体意识的人类活动之一。每有重大赛事,往往万人空巷,多少钢铁直男在奥运会升国旗的时候哭得像个200斤的孩子。

所以,拍摄一部最终赢了的体育电影,是很讨巧的事。比赛结束,拥抱欢呼,人们忙着如愿以偿、享受胜利,不会太记得电影里的瑕疵和缺憾,还常常会在豆瓣上把这样的电影标注为「热血」和「燃」。

但是,如果打算拍一场事先知道结果的比赛,哪怕是篮球史上最传奇也最具争议的比赛,这种讨巧可能反而会变成劣势。

人们之所以热爱比赛,是热爱比赛带给他们的痛苦、煎熬,热爱忍受那些痛苦煎熬之后的巨大喜悦和解脱,热爱骄傲,热爱荣耀,热爱快感之后的莫名空虚和爽然若失。

还没有共同经历等待,便把结果提前告诉观众,等于剥夺了他们从比赛中获得最大快乐的权利,等于强行摁住不让他们分泌肾上腺素。这是在得罪观众。

在以故事为载体的电影里,如果没有了「悬念」这个最好用的手法,要怎样才能吸引人们坐下来,听你把故事讲完呢?

《绝杀慕尼黑》(ThreeSeconds)要做的,便是这么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更狠的是,虽然比赛发生在四十多年前,可能许多观众并不知道结果,但制作方还是一副不把自己逼死不肯罢休的样子,直接在电影海报中大方剧透:嗯,比赛是我们苏联赢了,最后三秒的绝杀。

不愧是战斗民族。

· 1 ·意义

结果不再重要之后,赋予比赛更多意义,为最后的大决战加上更多不同角度的期待,是电影做的第一件事。

前任功勋教练,因为一败而被免职,无名新帅到任不久,便在没有经过上级批准的情况下,发布会上口出狂语:「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一个暮气沉沉的老牌苏维埃政权,竟敢罔顾对手三十六年宇宙不败的恐怖履历,公然立下这个 flag ,虽然当时引起国民极度舒适,却让官僚们背负沉重的政治责任,输赢决定位子,乃至身家性命。

这场比赛自此有了政治上的重量。

本作更多的镜头,给到了球员们各自面临的人生困境。头号球星谢尔盖因为过度训练,膝盖常年有伤;绝杀的那位别洛夫,绝症在身,被迫要与女友分手;时常抱怨收入不如出租车司机的保劳斯卡斯,决赛前还在考虑是否叛逃;高度近视的扎尔穆罕默多夫,生怕上级知道真相后自己从此无球可打,无以为生。就连教练自己,也需要这场比赛,来为自己的儿子争取宝贵的手术机会。

这场比赛肩负着这么多人的人生。

因为有了这些额外的东西,我们在等待决战到来的过程里,才慢慢对这件事情积攒了同情,注入了关切,从而使得我们与四十多年前的这场比赛,重新建立了联系。

这是我们愿意继续坐下来的原因。

· 2 ·决战

电影打算做的第二件事,是花费几乎一个小时,复刻了决赛。

与《波希米亚狂想曲》最后那二十分钟类似,如此伟大的演出,值得将他们完整重现。

初衷不约而同,形式却有差异。《波》讲求忠实,在乐队成员的加持下,力图还原所有细节,甚至拍摄机位,都原汁原味。

本作在比赛进程、关键节点上忠于历史,并且自信地在片尾放出当年的录像对比。球员们在场上牵扯、碰撞,火花四射,竭力在长人如林的阻挠下撕破防线,汗水似乎要飞溅到屏幕之外,教练气急败坏,观众群情激昂,你会有现场直播的错觉。

但是出于商业考虑,电影还是在篮球语言上做了许多妥协。

比如频频出现的扣篮镜头,其实在那个年代并不多见,甚至因被视为对对手的不尊重而不被鼓励。比如在如此高水准的决赛当中,两队的技战术素养基本没有被过多赞美,而是稍嫌简单地将美国的战术暗示为摔跤,将苏联的战术暗示为拼命。

这大概会让高阶爱好者感到不满。但同样可以推测,其他人群能够在更加现代的篮球技巧和更加直接的「伪」战术分析中,得到更大的满足。从最大化传播的角度,本作采取这种处理方式,不够硬核,但可以理解。

何况,即便是在结果我们已经知道的情况下,最后三秒的三次反转,还是让许多人跟着揪了三次心,得以享受如坐过山车的跌宕之感。这是导演最大的胜利。

何况绝杀时候的那个长镜头,那么漂亮。

· 3 ·俄味

本作创造了俄罗斯影史本土票房记录。俄罗斯观众在这部电影里,大概可以找到久违的大国自豪。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电影中对前苏联体制及官僚的嘲讽,下手都不轻,而且几乎贯穿始终。打毛衣那段,让人想起许多经典的前苏联笑话。

作为影史本土票房冠军是《战狼2》的族民,我们应该不难理解那种微妙而矛盾的心情。

这种节制与前边说的自黑,以及格鲁吉亚婚礼,雪山前的那个镜头,是本作仅有的俄罗斯味道。

· 4 ·重量

尽管本作给了球员和教练赛场外几乎一个小时的文戏时间,然而可能是因为各条支线笔力不均,使得最后出现在决战场上的人们,看上去都各怀心事,但动机却并不清晰。尤其是谢尔盖和保劳斯卡斯,相信许多观众直到最后,也还在困惑他们作出选择的原因。

因为这种不纯粹感,前边加在决赛之上的种种意义,就有被消解的可能。

电影的开篇让观众觉得苏联与美国的差距仿佛天堑,然而一路打怪,却似乎如履平地。就连最后一战,也长时间领先。这一切来得太过容易,不免让人觉得,之前的谈虎色变是否太过煞有介事。整个电影的重量,也因为困境的弱化而被减轻了。

篮协那个从头到尾蠢话连篇的反面角色,戏份安排得快要溢出来。他的存在本意是用来取悦观众,让观众有一种智力上和道德上的优越感,但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至少在我,心里想的是:「你是不是觉得我会蠢到相信这个角色」?

最后三秒钟那记绝杀,对比来看确实还原了当年的真实情况。然而在电影里,还原这样一种简单直截的进攻方式,给外行的感觉,是不是太过容易了些?

· 5 ·总之

一部在海报里就已经剧透的电影,一场不需要是篮球迷也能看懂的比赛。

公众号:夜读症
【20190625更新:原文中关于最后一击的评论,当然是以非篮球迷的身份、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提出。无论如何,代表的是类似本人这样的外行对电影的观感,与比赛和篮球并无过多关联。
为避免在这一点上引起太多争论,原文已作调整。】

5 ) 挺好看的,对台词印象深刻

今天小宝陪我一起看了《绝杀慕尼黑》。

这部体育电影很好看啊,比我昨天看的《黑衣人:全球追缉》好看太多了,对于美国式的俏皮幽默真是接受无能。参加采访被忽悠了一通,去了电影院我还是睡着了。

我知道像《绝杀慕尼黑》这样的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必定更精彩,更撕裂,更耐人寻味。到了银幕上肯定做了许多取舍改编,但以弱胜强、创造奇迹、关于体育精神纯洁性的故事,还是非常提气,振奋。

没有去深究,说说几个剧情中印象深刻的地方:

第一,队员有心脏病,瞒着教练,结果临阵倒地。

这时候躺在病床上的他说,教练你一定怪罪我吧。可教练丝毫不以为意,说:

我要是你,我也会这样决定。因为我们都是用球决定脑袋的人。

这句非常打动我。比国家不出钱,教练用治孩子的钱帮助队员更打动我。

因为这种人与人之间深度的默契,不消多费唇舌的理解,实在太难,也太可贵。

第二,是生病球员和女友分手。

他说,我只有一两年的命,难道你想做寡妇。

女友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死,如果你只剩下三分钟,你会怎么办?

女友这个问题问得有水平,是当头一棒。

当我们认为还有一两年时间的可活,可能会从长计议、好好安排,但只剩三分钟,就会不顾一切做最想做的事。

可是人生多么无常,你以为你还有一年、两年可活,又焉知剩下的不是三分钟,甚至三秒钟。

还是要记得活在当下的道理。

像珍惜最后三分钟一样珍惜生命。

人生无常,而活在当下是我们唯一的对策。

抓紧时间拥抱最心爱的人。

第三,是最后决战开始之前,球队一团乱,主将也走了。领导们决定退赛,这样至少还能保持颜面,是最好的结局。

而教练说了一句,大概是这样的:失败是我们的结局,但比赛是我们的宿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注定失败也要上战场,悲情英雄,说得斩钉截铁,有气概,够爷们。

当然,电影也有幽默感,比如这几个世界冠军输给了美国街头篮球,就很好笑,也挺合理。

好久不看NBA,看完电影想看看比赛去了。

6 ) 俄国主旋律 [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9年5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想不到会在电影院线看到一部当代“冷战”片,更想不到会在大荧幕看篮球“实况”。

这些年看过几部俄国商业电影,发现它们叙事完整,技法娴熟,画外音丰富,喜剧桥段满满都是我们邻国才懂的小趣味,继而想起人家是出过塔可夫斯基、梁赞诺夫的国家,电影整体水平本来就很高。《绝杀慕尼黑》里饰演前苏联国家队篮球教练的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在前一年的《火海凌云》中也有出色而喜感的表演,这部与重压及精神危机之下的苦瓜脸教练判若两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也许会看到更多俄罗斯院线新片,认识更多有意思的俄国演员。

因为已是历史,还是自家历史,所以俄国人无论怎么自黑、调侃前苏联的官僚体系、安保系统都不为过。去年我看了部冷战题材影展热门片《冷战》,该讲的无家可归、虐恋情深都讲了,但冷战本身却沦为两个性格极端的人上演人生悲剧的舞台背景甚至折腾理由。《绝杀慕尼黑》因为是俄国人拍的,对冷战时代的细节写得更真实,比如篮球队战胜回国,被迫接受安检,每个人带的外国货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带回大量织毛衣的毛线——搞笑又现实,比如篮球队员发现队医在窃听他们,队医说了些“我还没举报你……”的捕风捉影事,比如准备叛逃西方国家的运动员又回归祖国并被官僚们估量“进球了,大概不用坐牢了”,也很熟悉。

总体而言,作为真实历史改编故事,它必然要加上许多辅助人物增强戏剧感,比如打败前苏联运动员的美国街球小子,比如为前苏联主将递上膝盖药的美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比如美国医生和护士,但所有这些人物,都带有主旋律电影里那种脸谱化功能性角色色彩,不太真实。作为运动竞技燃片,该燃的点确实都燃了,有些绝杀球,甚至复刻了当年电视录影留下的传说。但我们还得考虑,慕尼黑奥运会上那场三秒钟,是站在前苏联甚至俄国人立场的逆转。所谓“技术故障”要求续接三秒钟比赛,到底是真的技术问题,还是当时赛场主办方经历恐怖袭击带来的创伤之后,面对势均力敌的冷战双方大国做出的妥协让步呢?尽管,整部电影里篮球队从教练到个人的起伏,都诠释了“活着,一切都有可能”这条金句,但这句话,同样可以诠释国家政治关系以及相关影响上的起起伏伏。

短评

看完很容易让人失去判断能力的片子啊,上帝视角和升格镜头两板斧式的搭配,简单粗暴但确实非常奏效。前两幕拍的太流水缺乏层次,但是超长的第三幕实在太爽、太刺激、太振奋了。将当年的比赛状况进行重构式的银幕直播,完全震撼人心。这电影在意识形态上也占优势,一方面是美国的国际霸权形象大家都心知肚明;另一方面是电影价值取向上并没有厚此薄彼,依然从角色层面出发,表达了对于苏联自身体制的调侃与反思。所以如果有人说这是主旋律电影,那说明他基本没有理解体育竞赛的本质意义是在于国家而不是政府。不过这个电影引进的时机对于当下国内的风向,就是另一说。

8分钟前
  • 唉唉唉德华
  • 推荐

美国赛前说:这不只是一场比赛,这是意识形态上的一场战争,展示民主终将胜利。苏联队的球员对苏联并没有民族认同,赛前说:没人相信我们能赢,除了我们的教练。他为我们破釜沉舟,所以我们不能辜负。鼓吹个人主义的队伍急功近利,所谓“铁板一块”的集体却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换美国一定反过来拍)

12分钟前
  • Final
  • 推荐

相似的体制,近五十年前的冷战大环境,许多细节是如此引人共鸣,譬如在训练手段、物质、医疗等条件上都远不如人的前提下还固步自封的体育局官员,那些自作聪明又耳熟的官方声明背后引人发笑的卑琐心态,意识形态之争为个人带来的诸多限制,出境打球带货回国自带的笑点和球员不能自由结婚体现的体制对个人的禁锢。诸如此类的细节实在太多,不禁让人想到,在这样的的体制内,运动员不过是一枚棋,一切荣誉取决于成败,体制才不在乎他们,正如当年被高高抛起奉上神坛又被狠狠抛下的刘翔。正是如此才被电影中尊重个体,热爱体育和竞技精神的教练真实地触动到……为自己的国而战,为体育为团队获得荣耀,而不是为所谓的party。一定要去影院,一个字,爽

15分钟前
  • 力荐

难怪美国队一直不领牌,还带这样的,哈哈。现在俄罗斯电影黑一下苏联官僚也成套路了真的有点腻,狗血情节很多但是好在继承了感情很节制的优良传统。知道比赛结局看得还是超紧张,结尾和马大叔一起热泪盈眶了。海报真烂。

17分钟前
  • Mido
  • 推荐

专业上当仁不让、生活上给队员信任空间、下了赛场默默坐在角落,从教练的身上仿佛看到神所的老蒲。才知道72年慕尼黑奥运会这么混乱……当年我国是不是还在学习老大哥?老大哥在奋力追赶美国。

18分钟前
  • JIDUDU
  • 推荐

“今天拳击打得够多了” 一个篮球比赛打成了拳拳到肉的拳击赛,哈哈哈。虽然一开始就知道故事结局,苏联队最后3秒逆转评分制胜美国队,就一直在期待电影要如何讲述才不至于没有惊喜。结果厉害的是,就是最后这场奥运赛,竟花了近1小时还原各种细节和完整度,几乎于直播,几乎占去全片一半戏份,这就像《波西米亚狂想曲》还原演唱会一样逼真和震撼…各种山穷水尽、峰回路转、直到最后的惊天逆袭,一气呵成,都不像在看电影,而是直接在看球赛了。

2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又燃又感人,看简介知道结尾,仍没想到如此一波三折激动人心,到最后不止是拼技术和心理素质更是为报答教练救命/知遇之恩,“为祖国而战”非但不矫情反而那么自然动人,奖金一幕泪目,俄式正经严肃脸的幽默感太逗了,自黑厉害,姓氏逼死解说员了啦,就时代背景而言其实可以拍的更有深度但完全可以理解

26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7,基本算是客观,72年男篮决赛确实是史上最具争议的一场篮球比赛,而且其中蕴含的政治意义也颇值得玩味(美苏冷战交锋、慕尼黑惨案、苏联的内部民族问题),最后投入绝杀球的别洛夫6年后也确实因病去世了,这个电影很大程度是拍给他的。

31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超燃!苏联队教练是《急袭》里魅力十足的警官,赢最后一球的萨沙·别洛夫贼帅!我好喜欢那两个动不动就跳起来的格鲁吉亚人2333

32分钟前
  • 密斯湖
  • 力荐

进球就可以入党,篮球的运动镜头不好看,对立面设置的太简单,政治意识形态的表达勉强及格,只能说中规中矩,倒是俄罗斯人那股子耿直劲儿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喜欢他们拍电影讲故事的风格凛冽又温柔

37分钟前
  • 星空清理者
  • 还行

故事超燃,节奏太棒,非常好看。

38分钟前
  • 阿顺
  • 力荐

看看人家是怎么塑造人物的:男主教练一出场,远距离投篮,“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儿”,坐在观众席规划球员展现业务能力等等,都是常规操作,牛逼在职务交接那里,前教练和队友告别,男主让已经过界、站在比赛场地里的领队退到白线外,TM简直神一般的精髓啊。这是来自骨子里的尊重啊!男主对前任教练的尊重、对篮球的尊重、对队员的尊重一览无余,而这一切尊重又来自什么?爱呀!而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热爱更燃?!一比什么救猫咪的人物塑造都弱爆了!那些说人物单薄的,简直不要太不了解文化背景,立陶宛、白俄罗斯、婚礼,片中台词、造型、画面细节带出来的丰富内容,你真的懂吗?别装,是你根本没get到而已。哎呦,别人都没看懂,就你牛逼是吗?是的,就是这样,我想想都觉得自己牛逼。

43分钟前
  • 王小叶儿
  • 力荐

非常热血,尤其最后三秒的长镜头。影片没有那种狂热民族主义,而是说苏联在篮球场打败美国,是用了美国的训练方法、治疗药物和隐形眼镜。完整版也还原了苏联运动员参与叛逃、走私,以及慕尼黑惨案等历史细节。

48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看看人家的主旋律,真为现在的国产心寒。用现代电影语言,兼顾年代细节,叙事详略恰当不乏喜剧元素,从开头到结尾都照顾到了人物个性,对自己对他国文化都有多方面了解,态度很开放。而不只是维护场面和情节带起来的情感,所以它要表达的东西才能燃进人的心里。不像国产旋律片那样,空洞不踏实不真诚、一股红色气流自顾自乱窜。没有因惶恐躲开当年慕尼黑奥运村恐袭,与随之而来的政治暗斗,冷战无处不在,而体育让这帮前苏健儿的信仰更纯粹。看得我真的卑小,人家这团结纯粹富有个性!技术方面比较普通,动作戏甚至有点失望。升格、消音这些花哨的东西用得不错。公映版删了很多,部分戏不接。三星半

51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我打球的时候立陶宛整个街道都空无一人”“他打球的时候整个白俄罗斯都休假了”

56分钟前
  • kitty62888
  • 推荐

期待尽快上映。片方哥哥终于帮豆瓣把译名改。热血,震撼,精致。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爱情、苏联内部问题、对美国的吐槽和竞技巧妙地放在一起。真实和虚构融合很好。最后3秒钟呈现很好。还巧妙埋设喜剧线索。俄罗斯人的篮球励志电影能拍到这么好。因为个人无知和好恶故意恶评,明显是智商不足的体现。

58分钟前
  • 赵鹏飞
  • 力荐

4.5 俄罗斯是还有多少绝佳的题材没有拍出来啊

1小时前
  • vivi
  • 力荐

最后一场篮球赛拍得太好看了,真的好看,除了好看我还能说什么,日。不记得多久没有这么激动了,后排的抽泣声代表我的心。(没有打五星是因为中间有几段断裂感实在很严重,简直看得莫名其妙,回头一看我擦,国内版剪了十三分钟啊!

1小时前
  • 阿暖
  • 推荐

看完才知道删了13分钟,唉。虽然最后还是被稍稍打动,但比预期的感动程度还是差了不少,这样手法精纯目的明确但也没任何新意的类型片,如今我最多也只能给三星了。体育电影,还是拳击题材是最燃最爆的。

1小时前
  • 正义B胜
  • 还行

战狼级别的运动片,热血又燃情,难怪乎俄想重拍《切尔诺贝利》,美则想重拍《绝杀慕尼黑》。冷战背景下,国际恐怖事件不断,国内物资短缺、监控遍布、信任缺失,令这场骑虎难下的奥运赛事前途未卜。影片处理十分类型化,冷幽默,段落多,群像各具特色,兼顾各种国际背景,可惜删减过多影响连戏。好在情感和视听感都代入性强,即便赛况预知结尾,过程依旧牵动人心。归根结底,逆转、绝杀这些词背后往往倚仗的是球员强大的心脏、队伍钢铁的意志以及团队澎湃的战魂!爱赢才会拼,天生要强才会后天强大。

1小时前
  • 喻鸣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