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会相信,大聪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直是保持一个傻笑的状态在码字。
大聪也从来不给大家推荐烂片,但是这一次真的例外,墙裂建议大家去看一部2003年叫《房间》的电影。
这部影片堪称史上最烂的烂片,但是你可能还想不到,这部电影至今还在美国少数院线定期上映,而且因为场次不多,导致经常场场爆满。
因为它烂,导致很多观众慕名而来,甚至成为美国青年观众开趴体的一种形式。
你没看错,大聪也没写错,去看电影的观众会带着影片里的一些道具,比如汤勺,苹果和美式橄榄球等,一边看电影一边开轰趴,那个观影场面好不热闹,就像是一群“神经病”在看电影里的“神经病”。
《房间》这部电影经过十几年的淬炼,渐渐成为了一个邪典的符号,而且已经形成了不小的影迷圈子。
有些狂热的粉丝,还会在极其不适合的场地,来上一段《房间》的经典桥段表演,吓得不明原因的路人退避三尺。
在当时,《房间》制作成本用了600万美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电影上映2周就下映了,票房只有可怜的1000多美金。
但正是因为这2周的上映,得到了很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评价,吊起了很多观众的猎奇之心,想对《房间》一窥究竟。
于是本电影的导演兼编剧兼制片兼主演兼发行——汤米,自掏腰包维持这部电影的持续上映。
而且汤米还让《房间》报名了当年的奥斯卡角逐,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当然不是《房间》和奥斯卡的事,而是因为《房间》这部电影,从而诞生了一部电影叫《灾难艺术家》。
是的,今天大聪其实不光推荐大家看《房间》,更重要的是推荐这部《灾难艺术家》。
如果你先看过《房间》后再看《灾难艺术家》,就会对后者产生更多的共鸣,也能找到更多的笑点,说不定还能笑出腹肌。
《灾难艺术家》是詹姆斯.弗兰科自导自演的一部喜剧片,故事就是想要还原当时《房间》拍摄的台前幕后。
《灾难艺术家》也意外成为2017年的一部好口碑的喜剧片,并入围2018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
为何是改编剧本,因为《灾难艺术家》虽说和《房间》关系很大,但剧本却是按照《房间》男二号的同名回忆录改编的。
这本《灾难艺术家》的回忆录一经出版,就成为畅销书籍,被詹姆斯.弗兰科看中,于是买下版权,拍成了电影。
《灾难艺术家》可以说把当年神秘的《房间》拍摄历程,用诙谐幽默但又真实的方式还原给观众。
大家在哈哈大笑的背后,也看到了《房间》导演汤米失败而纯真的心路历程。那些又烂又经典的《房间》对白和场景,成了《灾难艺术家》搞笑的重点。
比如天台汤米由愤怒瞬间转成平静的经典桥段,汤米前面还义愤填膺的说着:
"我没打她,一派胡言,我没有..."
之后立刻恢复平静和马克打了一声招呼。
又比如汤米和莉莎聊天的时候,突然变得情绪激动大喊:
“你让我受尽折磨!!!”
这些小学生都能看出来烂透了的表演,被弗兰科在《灾难艺术家》传神的模仿出来。
巧合的是,当初汤米在拍《房间》时就曾说过,这个角色本来就是要找约翰尼.德普或者詹姆斯.弗兰科来演的(当时真是想得美呀)。没想到汤米现在真的梦想成真了。
弗兰科也因为《灾难艺术家》,在2018金球奖拿到了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上台领奖的时候不忘叫汤米上颁奖台,让这部史上烂片导演零距离感受颁奖现场。
当时汤米一上台就迎来热烈的欢呼声,感觉良好的他差点抢过弗兰科的话筒,被弗兰科紧急阻止,不难看出,汤米戏里戏外真的是一个大邪典。(捂脸而笑.jpg)
说了这么多,搞得好像这部烂片《房间》要打上双引号才对,其实并没有,《房间》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烂片。
《房间》的剧情其实很简单,说的是男女主角已经订婚,但女主喜欢了男主的朋友,决定不要和男主结婚。
本来十分钟可以说完的三角恋肥皂剧情,被硬生生拉到一部电影的长度,在影片前面半小时里,一言不合男女主角就做爱做的事,而且还一定要配上旧歌舞厅曲目来渲染气氛。
整部《房间》的剧情就像男主角的情绪一样忽上忽下,前言不搭后语,比如女主和她妈妈三番五次的聊天,那些对白就连日常都不会说得这么没营养。
最经典的就是女主妈妈说:
“我快死了,我完全清楚的知道自己得了乳腺癌”。
女主毫无情绪的回她妈妈:
“妈妈你就别担心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懂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你第一次知道你母亲得到绝症,一定不会是平淡如水的反应,但《房间》母女就是这样对话的。
而且看了影片以后的你会发现,这种电影绝**不会需要6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灾难艺术家》让我们看到了这600万是如何花出去的。
他不懂电影的拍摄器材一般是租而不是买,于是他决定一次性把拍摄器材买下来。
他也不懂拍一部电影之前,要先选择用胶片拍还是数字拍,于是他决定胶片数字一起拍。
所以你看到的《房间》构图为什么都有点偏,不是摄影师没选好构图,而是一场戏同一机位要放两种规格的摄像机...
如果你再仔细看,你能看到《房间》画面时不时突然有一些抖动,那不是摄影师故意的,而是因为拍摄时片场实在太好笑了,摄影师实在忍不住边拍边笑,请原谅那位“不专业”的摄影师吧。
更匪夷所思的是,明明可以拿同样的预算,去找个视野很好的楼顶拍天台戏份,但汤米偏偏要在摄影棚搭绿幕拍摄,美名其曰好莱坞大片都这样拍。
其实,最诡异的都不是这些,而是影片里无比尴尬的床戏。
一般来说,拍床戏一定是要清场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色戒》国内上映版本的删减戏份,片场当时只留下演员和导演,还有摄影师。
但是《房间》的导演汤米却要所有人留在现场,并让摄影师对准他的菊花线拍特写,他给出的理由是,这才是影片最大的卖点。
这种迷之自信也是没谁了。
这些《房间》拍摄前前后后所有的细节,都被《灾难艺术家》精准的还原,也让观众看到了一部神级烂片是如何诞生的。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房间》这么烂,还热度这么高,这么多人追捧。
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烂片,是有指数的,也就是从较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一部电影的剧本,故事逻辑,表演,镜头语言等等。
我们从中找出一些欠缺的地方,如果一部电影有太多的差强人意,那么就会成为烂片。
但是《房间》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失败的,这样的烂片指数100%,造就了《房间》烂出了独一无二的气质。
很多人说,汤米就像是来自外太空(汤米星)的外星人,这个外星人正好喜欢好莱坞,于是用他的外星逻辑拍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违反了所有地球观众的观影逻辑,别人想学都学不来。
当然,《灾难艺术家》并不是吸收《房间》的烂,而是去抓取《房间》的怪,然后深挖这个怪的根源和纯粹,拍成了一部正常逻辑的喜剧电影。
在《灾难艺术家》中,我们看到汤米是单纯的,他有着大胆和自信的举动,之后他结识了年轻的格雷。两人和很多有着电影梦想的人一样,想去好莱坞闯一闯。
但汤米的奇怪口音和不着边际的表演,很难有电影公司认可他,而格雷也是四处碰壁,他虽然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经纪公司,但他的经纪人却用“好莱坞淡季”来敷衍他。
于是汤米决定自编自导自演自费一部电影,他用这种在所有人看来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冒险,来完成自己一个单纯的梦想。
此外《灾难艺术家》不仅展示了汤米的本真和勇敢,更深挖了汤米和格雷之间的友谊。
在影片中,因为格雷有着帅气的娃娃脸和好人缘,他的事业总算有了起色,并有了女朋友,而性格原因一直孤僻的汤米,在眼看要失去唯一一段友谊的时候,因为“吃醋”和格雷产生了矛盾。
但最后他们一起在电影首映上,观众都在嘲笑《房间》的时候,只有格雷始终安慰着汤米。
在汤米的访谈中,他也对《灾难艺术家》最后那一段戏很感动,他说那是真实的,格雷到今天还是他最好的唯一的朋友。
汤米用一部烂片,收获了一段永世的友谊,他是幸福的,就像《灾难艺术家》里面那句台词,汤米对格雷说:
“整部电影,我都是为你拍的。”
看到好多人把国内和国际这两部烂片界的中流砥柱进行对比。
但是很遗憾,《逐梦》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房间》。
我认为这两部电影,或者说《房间》和绝大部分烂片的本质区别在于,《房间》的烂是穷尽全力而力所不及,最后导致电影的形式大于电影的内容——本来就是一Youtube搞笑视频的水准,偏要参与奥斯卡。而当形式大于内容的时候,幽默感和喜感就体现出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吹牛的人很好笑)。
当然只有幽默和喜感还是不够的,《房间》还是“悲壮”的。这种悲壮体现在小人物和好莱坞的巨大对比之中,体现在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之中,也体现在付出和结果的南辕北辙之中。这“悲壮”的情感是我们普通人每时每刻每天都能体会到的。所以在《房间》之中,这种“悲壮”的情感格外亲切。
《房间》把这两种情感融合在了一起。它是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吹牛的人,让你觉得很好笑,但是当你的鄙夷还没开始,它又让你看到了人生的悲壮,你自己每天都会经历的悲壮。所以你收起了嘲弄的笑,鄙夷的笑,展开了理解的,赞美的笑。《房间》也就成为了烂片界的经典。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房间》是烂片界的堂吉诃德。
《逐梦》以及其他一系列烂片做到了第一点,他们是吹牛的,是让人捧腹的,也是不自量力的。但是没有了第二点,他们不够“悲壮”,没有反差,戏里戏外全都是一副强权的嘴脸。他们无所追求,自然也没有失去,他们享受追捧,且屏蔽了所有恶评。所以喜感和捧腹滑向了更深处,带来了骂名和观众的恶意。
有生之年,如果我们能看到毕导,郭导,王导,说相声的郭导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聊自己为什么非拍这些烂片不可,自己有什么难言之隐和软肋苦衷,聊聊他们自己曾经的理想,和现在的处境,再聊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背负的骂名。那么我们也会有我们的《房间》,而且从阵容上来看,我们的《房间》一定会比这部《房间》更邪,更黑,更CULT.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恐惧:迫切地想达成某个梦想,终于下定了决心,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努力,最后却事与愿违。
在这个时刻,除了遗憾自己的努力和热情全都打了水漂,更可怕的顿悟是,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已达到极限,距离梦想却还很遥远。总能看到其他人顺顺当当地取得成功,可对自己来说,这只是一个这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海市蜃楼。
最简单的做法当然是不要去努力,或者干脆不要去梦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得到的结果都在意料之中,只是偶尔想起没有实现的初心,感到些许惆怅而已。
或者,因不甘沉寂而放手一搏,就不得不面对最后惨遭失败的可能。因为生活从来都不像一场电影,没有工整的结构和模式化的人物,更没什么只要努力又善良就必然可以皆大欢喜的定律。
这就是詹姆斯·弗兰科(付兰兰)执导的电影《灾难艺术家》最引起我共鸣的地方。
这部电影还没公映就噱头十足,据说拍出了奥斯卡奖的水平,讲的是美国著名大烂片《房间》(The Room)幕后的拍摄故事。付兰兰亲自饰演的汤米·韦索是个古怪而神秘的演员,苍白的皮肤和油腻的长发活像个吸血鬼,不肯透露自己的年龄和家乡,操着一口奇特的欧洲口音,有着不知从哪里来的用不完的钱。在好莱坞屡屡碰壁后,他和好友格雷格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叫《房间》的电影,投入了600万美元,却因剧本幼稚、逻辑混乱、场景怪异、演技糟糕成为世界最烂电影之一。不过,它的荒谬可笑倒是吸引观众前来猎奇,最后竟变成邪典(cult)名作,至今还拥有大批粉丝。
《灾难艺术家》改编自格雷格的同名回忆录,基本遵照了事实,也获得了现实中韦索本人的认可。付兰兰携剧组(包括让自己的弟弟饰演了男二格雷格)高度还原《房间》场景及幕后故事,付兰兰本人更是把韦索这个没有真实身份和成长背景的“疯狂艺术家”演得以假乱真,成了颁奖季热门的“影帝”人选。
付兰兰自称此片是拍给失败者的《爱乐之城》。同样是想在洛杉矶实现艺术梦,《爱乐之城》的男女主角在分分合合后梦想成真,一个当了影星,一个开了爵士酒吧。《灾难艺术家》结尾的男主角却拍出了烂到极致的电影,没有得到业界和观众的认可(因烂而出名那是另一回事),男主本人依然是个没有过去也没有多少社交关系的独行幽灵。这完全站在了传统美国梦的对立面。
这本可以拍成一部毒舌的喜剧,嘲笑一个怪人如何因不自量力而沦为笑柄,但付兰兰塑造的韦索身上却带有一种奇特的励志感,可爱甚至可敬。他那单纯的梦想仿佛自带主角光环:早年从事其他工作,后来遭遇车祸差点送命,才终于意识到要为自己的梦想而活。他初识格雷格时就提醒他,要成为最好的演员,并且永不放弃。他们去探访崇拜的演员遇车祸去世的地方,像小学生一样拉钩约定,互相信任、监督,向怀疑过他们的人证明实力。
撇开水平的拙劣,韦索对事业其实非常执著。他第一次引起格雷格的注意,就是在表演课上近乎疯魔的表演:自告奋勇走上舞台即兴演出,一遍遍嘶吼《欲望号街车》里人物的名字,上蹿下跳最后倒在地上,毫不在意观众会不会以为他有神经病。而在格雷格向他讨教经验时,他直接拿起剧本,在餐馆里大声演了起来。去了洛杉矶,他不甘心扮演三流电影的反派,积极参加各种试镜。听说格雷格找到了经纪人,他也会思路灵活地拜托格雷格帮他引荐。外出吃饭碰到知名制作人时,他更是主动上前毛遂自荐,直接开始背诵莎士比亚的“生存还是死亡”。而在听到制作人泼冷水说他“一百万年都不会成功”时,他还抱有一丝希望,问“那一百万年后呢”。最后,受格雷格启发,他决心自己拍电影,废寝忘食写出剧本,砸钱买设备、找摄影棚、建剧组,期冀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
故事朝“天助自助者”的方向发展着,他对这部名叫《房间》的电影,就像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创作者一样,雄心勃勃又惶恐万分。开机第一天拍摄第一个场景时,看到剧中两名配角激烈的对峙场面,他和格雷格露出了那种第一次看到作品在自己手中逐渐成型、鲜活起来的兴奋笑容。
在《房间》的故事里,他很有可能写下了自己最刻骨铭心的经历,引发剧组的同事们私下猜测,片中悲惨的三角恋是不是由他的真实经历改编。他也尝试挖掘作品背后更深的含义,提醒演员们不要就事论事,而是要看到剧情中关于背叛、关于爱情的本质、关于人和人之间互相控制等等这些更抽象的元素。他还不忘向自己最爱的演员致敬,片中著名台词“你把我搞得四分五裂啦”完全模仿了他的偶像詹姆斯·迪恩电影中的桥段。
就算是他在工作中那些不讨喜的表现,也可以被解读为试图模仿好莱坞大片时沾染上的业界恶习。比如他一掷千金,买下本用来出租的摄像机、包下巨型广告牌做宣传、高调庆祝电影首映,是因为他觉得成功的电影就该这么做。他坚持要演激情戏,毫不避讳暴露隐私部位,是因为他认为“卖肉”可以增加电影看点。他对手下态度恶劣,出言侮辱女演员,在酷暑下不给演员水喝,是因为他听说希区柯克也曾虐待演员,最后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拍出杰作。甚至是他和格雷格友谊的波折,也符合想象中“黄金搭档”从知己到决裂再到和好的套路。他对好莱坞显然存在许多误解,可这也证实了他的单纯。
“这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我的人生”,他这样说道,把这部“处女作”当成了自己过往人生经历和好莱坞梦的一个总结。然而,这样一部用心拍出的电影却成了一场灾难。观众看得困惑而恶心,最后直接把悲剧当成了搞笑片,笑声一直传到了放映厅外。他为电影花了600万美元,第一个周末票房却仅为1800美元。这不只是白花了心血和金钱,而是作品中想展现的他的人生和思想被观众践踏在了脚下。后来《房间》因“太烂”成为邪典,使韦索一举成名,可这并不是他的初衷。
这正是讲述《房间》幕后秘辛的《灾难艺术家》残酷的地方,它告诉我们,一个怀揣梦想并孤注一掷、努力地全身心投入、同时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的人,并不是理所当然要成功的。相反,失败才是更常见的结局。
在片中,这样认真的失败者不止韦索一个。韦索的好友格雷格同样在不懈追求,从刚出场时主动向韦索讨教经验、不顾母亲劝阻去洛杉矶闯荡,到后来积极寻找从电视剧到话剧的其他演出机会。主演《房间》的女演员靠一句“我真的很想演电影”打动了主创,不惧韦索的言语侮辱,也无需旁人劝慰,冷静地完成了最难熬的激情戏拍摄。一名龙套演员并没有多少戏份,可会在开拍前不断独自操练台词和动作,拍摄一开始就进入角色,情感爆发差点失控。一名老太太演员更是每天清早5点起床,开车来片场,中暑晕倒醒来后,还兴致勃勃地与其他演员们谈天,说“我们是演员,在片场度过的最糟糕的一天,也好过在其他地方最好的一天”。这是一组可敬的追梦者群像,可最后他们也没能靠近梦想半分,在《房间》里的表演被人嘲笑,除了这部烂片外就默默无闻。
他们只是洛杉矶这座梦想之城的一个缩影。韦索和格雷格为《房间》组织试镜时外面排起了长队,这分明只是不知名的业余导演拍的小电影,却有那么多心怀明星梦的男男女女从报纸上找到征集广告,念念有词地认真准备。餐厅里偶遇的制作人告诉韦索,在好莱坞激烈的竞争下,即使一个演员有马龙·白兰度的才华,成功概率都是微乎其微。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身为演员和导演的付兰兰被韦索的故事触动。2013年,他读了原著后在Vice发表文章说,许多其他艺术家都和韦索一样,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受众,借此获得爱和理解。《房间》这场有点荒唐的尝试,实际上成为了那些渴望在艰难的环境下有所创造的人们的典范。“在许多方面,汤米(·韦索)就是我,”付兰兰当时写道。尽管付兰兰已比韦索成功太多,但想必他经历过和韦索类似的追寻和挫败,也在身边看到过无数例子。而这正是《灾难艺术家》这部电影的由来。
而在演艺圈之外,无论是文学、音乐、艺术,还是其他什么形式,只要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某种思想或感情,大凡也会遭遇不被理解、不被欣赏的挫折吧。不管投入多少心血,在能力有限、机遇难寻的情况下,谁都有可能被埋没,也有可能成为“灾难艺术家”。而背负着这样的恐惧感继续努力,却仍然是人们渴望讲述、渴望共鸣的本性,正如韦索无论花多少钱、多少精力都一定要拍出那个关于他人生的故事一样。
其实看《灾难艺术家》的时候我一直有点害怕,多年后《富春山居图》、《逐梦演艺圈》之类的烂片也会被重述为励志的“追梦”故事。作为普通观众,我还是认为“导演很努力”不应该成为认可烂片的理由(《房间》的拙劣是一目了然的,不会被《灾难艺术家》“洗白”)。可也许《灾难艺术家》的结论并不是“失败的人也很努力”,而是“努力的人也很有可能失败”,两者有交集,但并不完全重合。《灾难艺术家》拍出了这个看上去好像令人沮丧的现实,但在现实之下,又何尝没有暗藏着无数认真的普通人遥远但依然坚定的希望呢?
(原发于公众号weimustudy)
有幸能看到这部期待了很久的电影《灾难艺术家》,它改编自这本由greg sestero(格雷格塞斯特罗,之后简称greg)撰写的关于电影《房间》拍摄过程的书。
要真正了解《灾难艺术家》,我们需要去了解《房间》这部电影。
《灾难艺术家》可以说是为电影《房间》立书作传了,而且请来一大众明星参演,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复刻当年的拍摄场景,那么这部《房间》究竟何德何能呢?
最简单的查阅有关《房间》的评分,会发现它绝对算不上一部上佳之作,当然你如果真的看过这部电影的话,你会发现,一切去描述“烂片”的字眼大概都无法描述这部神作,与此相比,《富春山居图》、《小时代》等等大家公认的烂片,其实都并没有那么烂,然而令人感到诡异的一点就是,你会很开心地看完这部电影,它的稀烂程度并不会让你对这部电影产生反感,反倒是会让你从这些粗制滥造的台词,糊涂的剧情,糟糕的演技中,嗅出喜剧的味道。
而这样的电影能算得上烂片界的扛鼎之作,让我们看一下书中是如何描述它的成名之路的。
电影花费600万美元拍摄,而且中途还鸽了包括主演在内的各种工作人员,电影以35mm相机和hd相机拍摄(都是购买而不是租借,两种相机加一起大概有25万美元)。
电影上映前两周获得了1800美元的票房,后来两个电影专业学生Michael Rousselet和Scott Gairdner注意到了票上的宣传“Watching this film is like getting stabbed in the head”。他们被电影迷住并组织更多人去看,这群组织创造的一些观看电影的仪式性动作(扔勺子,扔橄榄球)在之后被纷纷效仿。他们同时尽自己的能力保证这部电影依旧留在电影院中进行放映。
这样的行为使得电影《房间》被更多的人注意到,之后好莱坞喜剧团体为该电影举行了一些放映会,使其获得了更大的名气。
2009年,房间进入主流媒体视野,出现在Entertainment Weekly,Time,Harper‘s并在CNN,Fox新闻,AVC World News上被提到,它甚至每年会在电视台播出。
而电影至今还在美国的电影院每周放映,成批的《房间》爱好者在电影院门口排成长队,等待入场。而电影院内,不同于其它守序的气氛,电影的每时每刻都充满着爆笑,尖叫,大家一起跟着角色念出台词,模仿动作,扔勺子,扔橄榄球,这成为了专属于这部电影的一种文化。
而正是在这种具有传奇性的电影发家史下,才有了我们今日看到的这部电影《灾难艺术家》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1.逐梦逐梦逐梦演艺圈圈圈圈圈圈
《灾难艺术家》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讲的是greg从追求演艺梦,到遇到汤米,两人成为最好的朋友,商议拍摄电影,以及台前幕后一系列的事情。
而电影的开场(在众人评说完《房间》之后)很有意思,将greg和汤米相遇的场景变得更加戏剧化,汤米的出场是先闻其声,只见背影,随着镜头的推移,一个相貌独特的人逐渐展示在观众面前,而他在表演课上的表现可谓惊世骇俗,情感的张扬让人瞠目结舌。这样充沛的情感折服了greg,他向汤米求教,一来二去,两人成为挚友,而两个都对成为演员有着极大期望的人一拍而合,greg和汤米开车去洛杉矶,准备在好莱坞寻求梦想。
逐梦演艺圈?那当然是骗人的。
greg除了有着姣好的面容,其实力并不出众(虽然他之前其实也参与过一些表演,不过都是非常龙套的角色),因而虽然被签约,却陷入了遥遥无期的闲置状态。
而汤米,在他一口欧洲口音之下是一副特立独行的相貌,无论软件硬件自然都不符合好莱坞的选人标准,自然也是毫无可能成为明星。
既然别人不认可他们,他们只好拍摄自己的电影了。
2.汤米的星球(tommy‘s planet)
汤米是个很神奇的人,greg如是说。汤米从来不说自己的年龄,自己从哪里来,然而汤米却有很多钱,多到可以挥霍的钱。
在现实中,greg是被汤米用一大笔钱吸引才决定出演马克这个角色的(之前他只是wiseau影业的副主席23333),甚至顶替了一个最初出演mark的黑人don。
电影中自然省略了这些细节,不过我们依旧可以看出,汤米的自恋,自大,是与他做事的谨慎程度成反比的,他花费巨额资金购买两台摄像机同时拍摄(这是真的),是因为他想做一些之前没有导演做过的事情,他送给greg的礼物是一个印着“汤米的星球”的笔(这是真的),他甚至话费6000美元给自己在片场建了一个能洗澡淋浴上厕所的地方(这也是真的,而且片场本来是自己有厕所的)。
然而他对于电影的掌控绝对无法匹配上他如此多的头衔(导演,制片,主演,剧本,公司主席,执行董事,投资人,品牌经理,会计,法人,管理层助理,电话接听员,邮件回复员...),电影的拍摄过程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演员对于自己的台词并不熟悉,而他本人出演角色的糟糕演技以及各种临时的念头又给拍摄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greg此时搬离汤米的住处与女朋友住在一起,众叛亲离的汤米在经历重大的人员改组之后磕磕绊绊地拍完了所有的场景,虽然,没有人认为它会完成并上映。
3.“This is my life”
出人意料地,电影在2003年上映了,众主演以及工作人员还有一些观众被邀请到了首映式,汤米在台前说了这样的一句话“This is my life.”
电影上映之后发生的事情我在最开头已经讲过,不过《灾难艺术家》很好地将《房间》这部电影和汤米的生活联系到了一起。
《房间》里被最多人吐槽的橄榄球,其实是电影中他和greg一起运动的方式。
《房间》里的“you are tearing me apart,Lisa”也是出自电影里汤米喜欢的片段。
《房间》里汤米和greg在咖啡馆的桥段也出现过。
《房间》里经常出现的天台,是他和greg眺望洛杉矶的观景台。
《房间》中汤米遭到背叛,在《灾难艺术家》中,是他遭到了挚友greg的背叛。
一切都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他塑造了一个心目中最完美的自己,融入生活中的点滴,然而这样生活无忧无虑的自己被好友,被妻子背叛,他陷入狂乱与绝望,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汤米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如此珍视,所以他在剧本中设立了“丹尼”这样一个像他儿子一样的角色,他在剧情中如同丹尼的父亲一样给他照顾,与他谈心,原谅他的错误,而在他死后,丹尼赶走了虚情假意的lisa和背叛朋友的mark,成为了最后一个为他哭泣的人。
其实这是一个莎士比亚式的悲剧,虽然汤米一不小心让他的死充满趣味。
4.兄弟基情,明星助阵
说起《灾难艺术家》的拍摄,如何还原汤米不羁的形象以及姿态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而我们在电影中很欣慰地发现,詹姆斯弗兰科很好地还原了汤米的形象,语气,甚至还有他的一些小动作(比如随时捋头发),而有趣的是,他的弟弟戴夫弗兰科扮演了greg这个角色,兄弟二人演绎的不少对手戏都十分精彩并且充满剧情张力,两个人在电影中甚至有了那么一丝基情的味道,而詹姆斯弗兰科为汤米的形象赋予了很有力度的演技,使得汤米的形象立体而又生动,他浮夸,烦人,却又让人觉得可怜而心酸,无法厌恶起来,因为他最原初的梦想是那样简单,而他不改初心,以自己的方式去试图完成自己和greg的电影梦。
而电影为了还原《房间》的场景与人物也进行了一定的努力,《灾难艺术家》无疑将《房间》的部分场景原原本本地复刻了一遍,两相对照更显出喜剧效果,至于演员,只能说实在无法完美地重现当年那群演员的模样,不过看这部电影的话,还是能在电影中的角色里发现很多惊喜,比如开场的jj.abrams,剧中本色出演的几位明星(大家肯定能认出老白),丹尼的扮演者乔什·哈切森,这些都能让大家会心一笑。
5.然而,我必须说。
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好,或者说,他的观感不错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房间》本身的魅力之上的。
我作为《房间》的忠实拥簇者,看了很多遍电影,发现网上无法找到中文字幕(最早在a站有一个比较搞怪不正经的字幕,不过后来a站b站的资源都不见了)后,我自己翻译了一个版本的字幕并上传到字幕网,因为要译制字幕,所以电影的很多细节,台词都看了很多遍,也越发感受到这部电影的魅力。
《房间》的电影烂不烂,绝对是烂的,台词的毫无营养,前后不照应,甚至大篇幅的重复是很大的硬伤,演员演技的干瘪(主要是汤米),剧情的尴尬,包括一些不知所云的镜头,都印证了这部电影烂到谷底的性质。
然而,我需要说的是,汤米在电影中随着剧情爆发出的充沛(过分)的情感,包括一些对白,都看得出他是认真在对待这部电影的,他真的是把这部电影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来拍的。
事实上,我想分享一下这个《房间》里的剧情。
我无法不去想象,这里面糅合了汤米自己的人生经历,而片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几个男人关于情感方面的讨论,大概也是汤米想通过电影来叙述出的事情。
就是这些细节,让你觉得这部电影十分用心,这也是使它从诸多烂片中脱颖而出并且受到喜爱的原因:这部是认真制作出来的烂片。
《灾难艺术家》的效仿,形有点似,神也有点似,虽然可笑依然可笑,不过总觉得比足以称作经典的原作差了不少火候。
6.
我觉得,这篇影评虽然开始是在写《灾难艺术家》不过最终的落点大概还是《房间》。
用一部绝对在水平线之上的《灾难艺术家卡》去致敬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烂片,我想是合适的。
《灾难艺术家》将《房间》解构成汤米与greg的友谊的象征,两人共同追求的电影梦,甚至是他自己倾尽自己的人生去制作的一部杰作。这部电影使得《房间》本身更具魅力,因为当你了解了台前幕后的很多故事以后,当你重温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会对于汤米的形象以及台词有全新的理解。当你看过电影很多遍之后,一开始有趣的,引人发笑的台词与行为,会让你产生哲思,你会猜测它本身的意味是否超出屏幕所展示的那样。
当然,能去美国现场看一场《房间》也是我的愿望,能和所有人一起把勺子扔向银幕,一起高喊“how is your sex life?”“Oh,hi mark”,被这样的气氛所环绕,大概会成为我观影生涯中最难忘的体验之一。
一部超出其本身的电影,让人反复去玩味,去观看,并从中得到体悟与快乐。
我想,这就是《房间》能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刷 多一颗星 电影院放映<房间>这段戏 牛逼的不是跟03年原版的房间多么相似 而是台下观众跟导演本人的反应由开始的好奇羡慕虚荣到不适不屑羞愧再到嘲笑从众自我欺骗都被拍出来 影幕下的电影才是最牛逼的存在 还有亮点就是在洛杉矶这个环境里 出现那么一个新鲜玩意 又有什么理由不去骂 如果你不说两句 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在好莱坞混的 那么其实对于汤米本身 也是这么一个外行的突然闯入必有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但也不能说汤米不适合拍电影 只是他不适合在那个阶段 在好莱坞中 拍电影。 相反我倒认为 他的内心世界与外在条件 必然导向他是一名导演 也是一名演员。灾难艺术家也拍出来对好莱坞体制内电影的潜规则其实是压抑人性与限制自我的 电影画面故事固然重要 但跳出电影表象的人性解剖永远是最值得思考反思的 当然 还有一部分加分在与确实比03的汤米帅的不止一点 而且看到片子里的格雷格 会勾起来一些以前与这个偏执变态的导演的一样的思想经历 只是我更极端一些 所以 毫不吝啬 5星送上
正在读原书(<
1.tommy提供给greg在L.A.公寓刚开始是以200美元便宜租给greg一个人住的。greg住那里的头一年tommy还在旧金山,但是时不时给greg打电话以及以“来参加重要会议”为由来L.A.拜访他,对他在好莱坞的每一步都很感兴趣。在greg已经出演一部电影主角之后(托他会讲法国口音的英语正好符合主角设定的优势,比一般演员拿到第一个电影主角的速度快得多),tommy才来L.A.和他合住并追逐自己的演员梦。在这之前greg与tommy的友谊出现了裂痕,为此tommy收他两人合住的房租比他单住时还贵。
2.greg在房间开拍前就知道这是烂作,他一开始负责电影的后勤工作,mark一角也选了别的演员。拍摄前一天tommy以高额工资以及答应给他买辆新车为由诱惑他同意把已经选好的演员挤走出演mark一角。mark本来应该是有全裸性爱场景的,因为greg的反对也同意他穿着裤子拍了。房间开拍之前greg就已经和amber同居了,并且感情已经因为greg经常和tommy混在一起为<<房间>>做前期准备而变得冷淡。greg和amber分手的时间是在他们去旧金山拍外景的时候。最后tommy送他了一辆SUV,这样greg就可以带着他们和必要设备一起去拍外景了,拍完还要求greg用这辆车顺便帮他运下tommy服装店的货。
3 .拍房间的时候greg已经了解习惯并接受了tommy的不可理喻。他发现tommy的阴暗面发生在tommy开始酝酿<<房间>>之前。在greg一个人住在L.A.的时候,他意识到tommy对他在演艺道路上的一些小突破是有所嫉妒的,在tommy的一次拜访中,greg因为需要背台词而拒绝和tommy一起去玩。下次tommy来拜访他时带来了另一个年轻人一同来,但是此时greg的邻居来找greg令tommy紧张并充满敌意,这让greg意识到tommy带来年轻人是向他表明tommy也有其他朋友,但是很快就被greg和邻居的友好关系吓住了。第二天在tommy发现greg和其他朋友经常谈论tommy之后,他们开车在路上时tommy宣布他也要来L.A.发展因此greg必须搬出L.A. 的公寓并且宣称greg欠他一大笔钱赶快还清然后把他赶下车,greg下车后含泪没走两步就被tommy开车追上说他收回刚才的话。greg这才明白刚才一幕又是tommy为了确定greg对自己还有友情,可以因为tommy而收到伤害而不是完全不在乎tommy而上演的戏。这件事之后greg对他们的友谊看法就变了,他对tommy的占有欲以及对别人的操纵感到害怕,一直想搬出去住。他和tommy同住时因为tommy经常熬夜制造噪音而不愉快。(不过他写自己晚上回家嫌tommy吵只好带着耳机边听音乐边看书,让我有种“你不能去其他朋友家避避或者出去玩么?或者这么帅的话去酒吧也许有女人把你带会她的地方过夜就不用回家的吧?”的疑问。以及他说自己刚到L.A.特孤独,每次接到tommy的电话也很高兴听他胡言乱语,让我觉得他表现得不像还大学生年龄的人。写拍床戏也说自己觉得好尴尬啊,是对戏的女演员八成比他更难堪的想法支撑自己拍完。也许greg自己也非常内向拘谨的吧,所以才对tommy这么包容。)
3.tommy是在L.A.和greg一起看完<<天才瑞普利>>之后收到启发与激励决定开始写<<房间>>的。greg在这之前已经被朋友带去看过一遍,他的朋友认为tommy对greg这么感兴趣与瑞普利一心觊觎迪基的生活很相似,因此想警告greg,greg也确实吓得不轻。不过虽然tommy这部电影之后非常激动,greg认为tommy没有理解这部电影。greg认为tommy把汤姆·瑞普利的狡诈与邪恶给了<<房间>>里的mark和lisa,而迪基的天真给了jonny。但是jonny希望得到幸福的生活却遭遇背叛求而不得,最后只得自杀。
4.<<房间>>剧本一部分是在L.A.和greg同住时写的。然而有一天greg开车去表演课接tommy,发现tommy没有和其他学员一起聊天,而是一个人在一边默默站着,好像是被人孤立了,上车后tommy精神崩溃向greg坦露他觉得自己必须从里到外完全改变成另一个人才可能被好莱坞接纳,其实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演员之类的话,让本来已对tommy既不耐烦又恐惧的greg对他产生了新的同情。之后tommy说自己要去伦敦办事离开了L.A.,之后不久greg也找了份销售的工作赚够了租金,离开了合住的公寓另找地方住。有一天他收到tommy从旧金来的电话留言,留言的内容让他怀疑tommy可能有自杀的倾向,于是赶紧打过去确认("I realize that there was no-one else that I could call about Tommy for help, that I was truly Tommy's only friend."),焦急地等待了一晚上之后tommy回信表示自己好多了叫greg不要再担心。离开L.A.九个月之后tommy带着完成的剧本回来找greg,在这九个月内greg认识了amber,销售工作升了次职,但是演艺梦想上既没有推进也常常感到没有动力,因此虽然感到<<房间>>狗屁不通(剧本里七个角色都以tommy的口吻和逻辑对话etc),但是也哄着tommy高兴帮助他实现构想(当然帮忙筹备拍摄tommy是给他发工资的)。greg说jonny自杀的情节可能是tommy把已有的自杀的想法给了jonny实施,自己则由此得到安慰与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he wrote himself out of a very dangerous place."
5.tommy对待剧组其他成员比剧里还要差,拍摄时好几个演员辞职,和两批摄影组闹翻。tommy要求每个成员必需全天到场以防加戏,自己却每天迟到4个小时;对工作人员十分吝啬猜疑,谎话连篇;电影里说了床戏他非要开景拍摄,让所有人都看着,不过女主当时是经常被他欺负哭的,greg还认为他经常以练习吻戏为由吃女主豆腐......lisa母亲的演员在片场那段“因为我们是演员...” 没有发生,不过这个老人是在子女成人后才重新拾起演员梦,每天开车几个小时积极参与拍摄,tommy也很少欺负她。
6.greg从tommy给他讲的模糊不清的故事里拼凑出tommy出生与东欧,从小对美国文化很感兴趣,青年时作为非发移民进入法国,遭受过排挤嘲笑以及殴打虐待等等痛苦,甚至从一些含糊不清的表达里暗示他可能卖过身...因为年轻时的痛苦经历才让tommy对greg这个能追求梦想的美国大男孩儿感兴趣,并且想创造出自己想象中过着正常而幸福生活jonny。只是他脑海里的正常不是普通人认为的正常("I had a sobering, sad, and powerful realization: Our friendship was the most human experience Tommy had had in the last few years.")...另外lisa应该也是有原型的,tommy提到过被女人背叛的事,至于他是怎么获得巨款的,tommy只肯说是做生意赚得的。greg猜测也许tommy以前正常过,可能还是个企业家,是那场重新激起他演员梦想的车祸让他的脑子出现了问题,开始变得疯疯癫癫。(不过reddit上有人猜测greg其实知道tommy钱是哪来的但是答应保守秘密,因为书上讲到他的朋友利用在警局的关系查到tommy的年龄,但是只写果然不只32岁而没写真实年龄,以及书发表前greg就承认过他知道tommy的祖国但是只说反正不是法国,书里也只说是东欧。另外reddit上有人推测tommy应该来自波兰。//www.reddit.com/r/theroom/comments/1vklp3/i_think_i_have_found_tommys_nationality_new/?utm_term=c58d24f3-e1d2-43b1-b97c-18a314b9b9ad&utm_medium=search&utm_source=reddit&utm_name=theroom&utm_content=2)
7. greg不愿意刮胡子的原因是他想在<<房间>>的片尾用假名然后把胡子一剃,也许能和这部电影扯开关系继续在好莱坞里混(Bryan Cranston个他机会出演电视剧那段是电影编的,还兼作模特的greg向tommy请假是因为有人雇他拍硬照,他本来那天没戏tommy又给在他加了一场无意义的床戏好把他留在片场) 他剃了胡子以后tommy马上就在下一场戏让jonny叫mark “babyface ”,借用了他给greg起的外号
8.greg在podcast “han duo”的采访里说,首映时观众中途从尴尬开始大笑然后tommy愤怒跑出放映厅,greg去安慰他的情节基本真实,但是没有观众叫他上台鼓掌为他欢呼什么的。不过tommy作了一些心理调整,在之后的影片宣传中开始称其为“dark comedy"。greg说tommy享受人们对<<房间>>的关注,但是内心希望大家能把它视为严肃的剧情片。http://handuo.libsyn.com/han-duo-the-disaster-artist-special
采访里还说其实很多书中和电影不一样情节其实都先照书里拍了,剪辑的时候为了剧情更紧凑而又删改了不少,也许不少没选入最终版的片段会被收入蓝光DVD。
另外podcast里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从<<房间>>首映到<<灾难艺术家>> :
<<房间>>上映后greg和tommy分开了几个月,为了让<<房间>>有资格竞选奥斯卡,tommy花钱让电影院坚持放映两周,最后一周几名大学生发现了这个“神作”,并叫来好多同学来看,还跟tommy说一定要保证这片继续在电影院放映。之后这部片在L.A.一些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一个影院开始在每周六午夜场放映此片。greg刚开始听tommy还不能确定tommy是不是又在骗他。2004年2月greg来L.A.陪tommy参加一次放映才发现是真有人喜欢。之后他陪tommy参加了一个电影节的放映。greg说这些人大概看到了他第一次见到tommy时注意到的tommy独特与有趣的地方,所以他也很对这些影迷感兴趣。2005年也举办了一次<<房间>>两年纪念放映,当时有183人参加。greg当时想这大概就是<<房间>>的顶峰了吧,成为一种地下流行,05年末也发行了DVD。他又找了一个新中介,去欧洲当模特,借此去了很多国家。偶尔他会播打<<房间>>的咨询热线,发现tommy还在努力推广<<房间>>感到挺欣慰的,因为tommy对梦想的执着是他最喜欢tommy的地方。一次回国时他接到<
greg说他很高兴<<灾难艺术家>>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因为tommy创作<<房间>>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希望看过<<房间>>的人能通过影片理解自己,而<<灾难艺术家>>通过另一种方式帮助他实现了这个愿望。
有人问他是否觉得tommy非让他出演<<房间>>毁了他可能的演员事业。greg说<<房间>>从拍完到小有名气再到“臭名远扬”有好几年的时间,他并没有利用这段时间获得其他电影出演机会什么的。他说他如果没认识tommy的话,人生会少了很多趣味与意外。现在回想起来,以前他和tommy谈笑时说他们要做的事,最后都以某种方式或多或少成真了:从最开始要去看james dean出车祸的地方,要搬去L.A.,要成为演员,到要拍一部知名电影...tommy开始决定写剧本那天遇到了因为金球奖典礼而产生的堵车,生气地对greg说金球奖有什么了不起的,他要拍自己的电影来让大家接受自己,现在<<灾难艺术家>>让他们出席了金球奖;tommy想让<<房间>>竞选奥斯卡,现在<<灾难艺术家>>得到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他说他现在不会想改变以前的任何决定。
好到极致或者烂到极致都会被铭记,最可怜可悲的依然是无数在中游挣扎的平庸的人。但是既然在哪都是平庸,为什么不平庸地做你爱的事呢?没想到年度娱乐片成为了我的年度鸡汤。笑翻了也看哭了。"The worst day on a movie set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day anywhere else."
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地拍电影,结果最后拍出一部烂片的故事,表面上是喜剧,实际上很辛酸。看多了坚持奋斗走向成功的励志片,《灾难艺术家》相比之下更让人感同身受,因为现实就是努力不一定会成功,现实就是可能你再怎么努力在别人眼中也只是一个笑话。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灾难艺术家之:富春山居图》《灾难艺术家之:逐梦演艺圈》,烂出态度、烂出风格、烂成传奇~~
需要配合原版,以及,弗兰科这回表演很不错
付兰兰对猥琐哥的口音和魔性笑声的复原真的不错,作为烂仔帮电影竟然没有什么黄笑话!能从这个故事里找到(毒)鸡汤的点也是够努力的,所以影片调性以及价值还是出了问题,一边是“我有钱我任性”一边是“要努力就能成功”,最终落回小人物奋斗、友情和迷影情怀上。事件选择差了点意思,结尾也太演绎了
当年看《房间》的时候做梦也没想到我会有为汤米韦素感动流泪的一天啊
由于主角背景空白,导致挖掘艰难且方向单一,或许需要把背负了叙事任务的男二号立起来才能更好的侧面烘托和刻画托米·韦素,这也是很多传记片都用过的路数。不过这片剧本里面男二最终只是苍白的观众,两个主要人物一个都没有立起来。付兰兰还不错,能看到模仿和表演的跨度。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爱!烂!片!关于影史最经典烂片的诞生,迷影情结和无心插柳成就了喜剧的最高境界。付兰兰的表演太牛了~~~~(有25分钟是原封不动的还原啊,笑到肠穿肚烂!!!)
拍的好的地方在于,有点分不清在看哪一部…
韦素重新走进影院,歆享众人的欢呼。那些在片场被虚掷的时光、被胶片消耗的财富、戏剧班上被辜负的表演、童年时候被浪费的梦想,都随着欢笑与掌声开始闪光。他完全不懂电影,不断被朋友背叛,陶醉而不自知的愚勇,恰似每个追梦人的曾经。别嘲笑愚勇,它让你自我感觉良好,让你在庸碌的人生里找到方向。
片子依旧是兰兰他们之前那套恶搞+解构流行文化的喜剧套路,讲了一个“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另类美国梦故事。至于拍了大烂片的导演,为什么成了邪典大师,除了真正膜拜《房间》的cult影迷,否则很难get到这一切的内在逻辑。如果你get不到这个逻辑,那兰兰的这片子也只是一部完成度OK的励志喜剧。
黄圣依 景甜快来看啊!!!有人把你们的事儿拍成电影了!
只是把幕后故事拍出来而已。因为原材料足够好所以是有效果,但电影本身并无亮点。影院现场观众对这部片子的“笑应”同The Room一样,James Franco每说一句话都有人笑,as if这真是Tommy Wiseau本人。这种演变有点意思——只要一点shtick,人类就可以把自己娱乐至死的本领可强大了。
另一种「鸟人」,这才是真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虽然是按照励志传记片的套路拍,但因为对象是Tommy Wiseau以及「房间」这种惊世大烂片,最终的效果却是非常奇特。James Franco精准的捕捉到了Wiseau放飞自我的状态,与弟弟Dave之间的chemistry更是可圈可点
haha(很可能,詹姆斯弗兰科做到了汤米韦素一直想拍的那一部《房间》,韦素的烂片是一部严肃的变成了喜剧的作品,而这则是一部喜剧化的“严肃”电影,一部每一步都处于俗套之中的“励志片”,但碰撞上这神奇的故事不得不也变得新奇好玩)haha
影院坐满,每个原片梗一个不落都有掌声欢呼,好像经典电影狂热影迷包场的效果~“希区柯克都没这待遇”,真的。
看没看过《房间》根本不会影响欣赏这部电影的乐趣。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充满了对幽默的态度、对梦想的理解、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付兰兰瞎胡闹了这么些年,总算闹出点名堂了。结尾居然有彩蛋。
比《鳥人》好。
非房间粉会笑疯,房间粉会哭泣。猥琐叔,You are tearing me apart!!一旦接受代兰兰的设定有点想不起原作里mark的长相了是怎么回事…
Hahaha, what a story